用于变压器的降噪装置、变压器油箱和变压器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变压器的降噪装置、变压器油
箱和变压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以特高压为代表的输变电工程建设迅猛推进,变电站作为电力输送的中
继站发展迅速。近些年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很多变电站接近居民生活区、学校、医院
等环境敏感区,变电站噪声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工作和生活。
为了降低变压器噪声污染,现有技术有采用对变压器结构进行改进,通过降低部
件振动以期望达到降噪的效果。但是此种方式一方面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成本也较高。如
何能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变电站的噪音污染,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越来越关注
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变压器的降噪装置、变压器油箱和
变压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变压器的降噪装置,包括:降噪板,以及覆于所述降噪板表面
的绝缘层;所述降噪板包括:至少两个纸板层,以及设置于相邻纸板层之间的金属板层;并
且,所述降噪板的最顶层和最底层均为纸板层。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纸板层和金属板层之间设置有粘结剂层。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层为绝缘胶层。
进一步地,所述纸板层的厚度为2mm~5mm,和/或所述金属板层的厚度为2mm~
5mm。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板层为铝板层、铁板层、钢板层或镁板层。
进一步地,所述降噪板还设置有用于固定于所述变压器的油箱内壁的定位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机构为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纸板层在变压器油中的电气强度不小于35kv/m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变压器油箱,所述油箱内壁设置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降噪装
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变压器,其设置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压器油箱。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变压器的降噪装置,该降噪装置可以设置于变压器油箱内
部,通过降低或阻断变压器内部振动向外部箱体传导来实现降噪效果。具体而言,降噪装置
中的降噪板由纸板层和金属板层交替复合而成,其中金属板层能有效降低油箱内部振动到
油箱的传导,设置于金属板两侧的纸板层一方面起到屏蔽电磁干扰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
吸收振动,阻挡振动传递,进而起到辅助降噪的效果。绝缘层对降噪板起到保护作用,进而
使得整个装置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可以在变压器内长期使用。相对应现有技术,本
发明提供的降噪装置无需对变压器结构进行改造,只需将其安装于变压器内壁与组件的闲
置空间即可,具有成本低且降噪效果好的优点。
并且,由于该降噪装置可以设置于变压器油箱中的闲置空间,因此无需避让线路,
也无需增大变压器的体积。同时,变压器内壁平直,也有利于简化该降噪装置的结构,使其
易于加工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降噪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降噪装置中降噪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油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降噪板
11纸板层
111定位孔
12金属板层
13粘结剂层
2绝缘层
A降噪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变压器产生噪音的主要原因在于:变压器内,铁心硅钢片的磁
致伸缩和负载电流引起的线圈绕组振动,振动通过连接构件传导和变压器油体的耦合作用
传播到油箱壁表面,进而产生辐射噪声。进一步地,本发明人考虑通过阻断或者降低变压器
内部振动向外部箱体的传导来实现降噪的效果。
有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变压器的降噪装置,请参见图1,该图示出
了本实施例的降噪装置的结构。该降噪装置包括:降噪板1,以及覆于该降噪板1表面的绝缘
层2。上述降噪板1包括:至少两个纸板层11,以及设置于相邻纸板层之间的金属板层12;并
且,该降噪板1的最顶层和最底层均为纸板层11。
本实施例提供的降噪装置可以设置于变压器油箱的内壁,起到吸音降噪的效果,
设置于变压器油箱内部的优点在于:1、可设置于变压器油箱内壁与变压器内组件之间的闲
置区域,有效利用变压器油箱内部空间,无需增大变压器的体积。2、油箱内壁平直,一方面
可以方便降噪装置安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该降噪装置与油箱内壁更好的贴合以发挥降
噪功能。3、油箱内部没有复杂的线路需要降噪装置避让,由此也有利于简化降噪装置的结
构。
具体而言,降噪板1是起到降噪效果的主体结构,绝缘层2则对降噪板1起到保护作
用,防止在高压等情况在降噪板1被“击穿”而转化为导体,提高使用的安全性。该绝缘层2可
以为绝缘胶层,即在降噪板1表面涂敷绝缘胶后形成。该绝缘胶层的厚度可以为1mm~2mm。
此外,该绝缘层2还可以为绝缘体包裹层,即在降噪板1表面包裹绝缘材料后形成。本发明优
选采用绝缘胶层,其具有操作简便,绝缘层覆盖全的优点。
上述降噪板1为复合结构,请参见2,该图示出了降噪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降噪
板由纸板层11和金属板层12交替复合而成。其中,金属板层12具有较好的吸收振动的功能,
能有效降低油箱内部振动到油箱的传导。同时,此外,金属板层12还具有机械强度高,易于
机械加工的优点。金属板层12虽然具有上述优点,但是其电位较高,设置于油箱内部容易产
生电磁干扰,因此在金属板层12的两侧均设置有纸板层11。纸板层11一方面起到屏蔽电磁
干扰的作用;另一方面,其也具有吸收振动,阻挡振动传递的功能,因此具有辅助降噪的效
果。纸板层11的厚度优选为2mm~5mm。
该降噪板1结构中,纸板层11在变压器油中的电气强度不小于35kv/mm,以提高该
降噪板1使用的可靠性。进一步地,该纸板层11在变压器油中的电气强度优选大于50kv/mm。
另外,纸板层11的密实度优选不小于1g/cm3,更优选大于1.2g/cm3。金属板层12的厚度优选
为2mm~5mm。对于上述降噪板1的总厚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变压器油箱内的闲置空
间体积进行调整。为了保证良好的隔声效果,降噪板1的总厚度优选不小于20mm,更优选大
于25mm。
上述金属板层12可以为铝板层、铁板层、钢板层或镁板层等。优选采用质量轻,易
于加工的材料作为金属板层。优选采用铝板层或镁板层,更优选采用铝板层,其具有价格低
廉的优点,可以降低设备成本。
相邻的纸板层11和金属板层12之间可以设置有粘结剂层13。即相邻的纸板层11和
金属板层12之间通过粘结剂复合。该粘结剂可以为热固型、热熔型、室温固化型或压敏型粘
结剂。制作时,在相邻板层之间设置粘结剂,而后抽真空压制成型,以防止粘结层内形成有
气泡。而后将复合后形成的降噪板再进行真空干燥,以去除降噪板内可能残留的水分。
上述降噪板1的形状可以根据变压器油箱内的空间进行调整,具体可以为长方形、
三角形、多边形、圆形等。为了方便该降噪装置安装于变压器油箱的内壁,该降噪板1还优选
设置有用于固定于变压器的油箱内壁的定位机构。具体而言,该定位机构可以为定位孔
111。变压器油箱内壁相应的设置对应定位孔(请参见图2),安装时将上述定位孔111与对应
定位孔对齐后使用螺栓等紧固件固定即可;或者,变压器油箱相应的设置有定位凸起,安装
时,将上述定位孔穿设过定位凸起实现固定。定位孔111的个数优选不少于三个,更优选为
四个。对于具有边角的降噪板,优选在靠近边角的位置均设置定位孔,以提高降噪装置位置
的稳定性。例如,本实施例中长方形的降噪板,其设置有四个定位孔,分别设置于靠近四个
边角的位置。
当然,定位机构还可以采用其它机构,如卡扣、止口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纸板层11的层数为2层,金属板层的层数为1层,但
这并不对本发明保护的降噪装置中纸板层和金属板层的层数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
以根据具体工况来调节纸板层和金属板层的层数,例如可以采用纸板层-金属板层-纸板
层-金属板层-纸板层的结构,即3层纸板层,2层金属层的结构。只需保证纸板层与金属板层
交替排布,且最顶层和最底层为纸板层即可。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压器降噪装置可以设置于变压器油箱内
部,通过降低或阻断变压器内部振动向外部箱体传导来实现降噪效果。具体而言,降噪装置
中的降噪板由纸板层和金属板层交替复合而成,其中金属板层能有效降低油箱内部振动到
油箱的传导,设置于金属板两侧的纸板层一方面起到屏蔽电磁干扰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
吸收振动,阻挡振动传递,进而起到辅助降噪的效果。绝缘层对降噪板起到保护作用,进而
使得整个装置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可以在变压器内长期使用。相对应现有技术,本
发明提供的降噪装置无需对变压器结构进行改造,只需将其安装于变压器内壁与组件的闲
置空间即可,具有成本低且降噪效果好的优点。
并且,由于该降噪装置可以设置于变压器油箱中的闲置空间,因此无需避让线路,
也无需增大变压器的体积。同时,变压器内壁平直,也有利于简化该降噪装置的结构,使其
易于加工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压器油箱,请参见图3,油箱内壁设置上述任一实施
例提供的降噪装置A。
该降噪装置A优选与油箱内壁为可拆卸连接。具体而言,该降噪装置A上可以设置
有定位孔111,油箱内壁设置有对应定位孔,安装时使用螺栓等紧固件穿设过定位孔111和
对应定位孔后进行固定。
由于上述降噪装置具有成本低,降噪效果好的优点,因此设置该降噪装置的变压
器油箱也具有相应的优点,并且由于降噪装置在油箱内部,使其在具有降噪功能的同时,仍
保持原有体积。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变压器,该变压器设置有上述实施例提供变压器油
箱。由于上述变压器油箱具有上述优点,因此设置有该变压器油箱的变压器也具有相应的
优点,兹不赘述。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变压器的降噪装置、变压器油箱和变压器进行了详细
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
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
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