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装置及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装置及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00828A43申请公布日20141015CN104100828A21申请号201410324368322申请日20140708F16N39/0420060171申请人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地址271104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府前大街99号72发明人陈江涛孙树峰张超杨永秀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72代理人王宇杨杨青54发明名称一种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装置及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装置。本发明所述管道泵8一端与水箱9底部出水管相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水箱出水球阀3;所述水箱出水球阀3与稀油站冷却器7的进水管上的进水阀1。
2、并联后,通过稀油站冷却器7的进水管支管阀门5连接于稀油站冷却器7;所述水箱9的回水管连接于水箱回水球阀4,所述水箱回水球阀4与稀油站冷却器7的进水管上的出水阀2并联后,通过稀油站冷却器7的出水管支管阀门6连接于稀油站冷却器7。本发明不用改变原稀油润滑站的工艺和结构,加热效率高,利用现有的简单条件实现技术发明的可操作性强。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00828ACN104100828A1/1页21一种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装置,包括水箱出水球阀3、水箱进水球阀4、管道泵8。
3、、水箱9、热气源10和水源11,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气源10和水源11分别设于水箱9内;所述管道泵8一端与水箱9底部出水管相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水箱出水球阀3;所述水箱出水球阀3与稀油站冷却器7的进水管上的进水阀1并联后,通过稀油站冷却器7的进水管支管阀门5连接于稀油站冷却器7;所述水箱9的回水管连接于水箱回水球阀4,所述水箱回水球阀4与稀油站冷却器7的进水管上的出水阀2并联后,通过稀油站冷却器7的出水管支管阀门6连接于稀油站冷却器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9侧壁底部设有排污阀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气源10为工业用蒸汽源。4根据权利要。
4、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源11为工业水源。5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加热装置的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水箱中注入水并通蒸汽进行加热,并控制温度80;2打开水箱出水球阀和水箱回水球阀,启动管道泵实现热水循环,使循环热水在稀油站冷却器内通过强制对流热交换方式将热量传递给油液。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水箱上的排污阀进行排污并置换新水。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紧急启动中速磨,关闭稀油站冷却器循环冷却水的进水阀和出水阀。权利要求书CN104100828A1/3页3一种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装置及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
5、属于冶金行业高炉炼铁喷煤系统油液强制加热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装置及方法。背景技术0002炼铁高炉喷煤制粉系统设计两套系统,一用一备,均安装在开放式的厂房内。制粉关键设备就是磨煤机中速磨,配套有稀油润滑站,其使用N320硫磷型重负荷工业齿轮油,注油量约为1700L。稀油润滑站是一个密闭循环回路。在正常工作时,电机螺杆泵将润滑油从中速磨减速机下箱内吸出,送入加热器,经管路进入双室过滤器的一个滤筒,再沿管路进入冷却器,然后被送到各个润滑点,润滑油经过润滑部位后汇集于减速机下箱,再经电机螺杆泵吸出,如此循环往复,使润滑油在系统中循环,确保中速磨齿轮、轴瓦等点的正常润滑。该稀油。
6、润滑站螺杆泵驱动采用双速电动机,若油温25,先使电机低转速运转,直到油温达到28时,再改用高转速运转。0003而“稀油站油温达到28,螺杆泵高转速运转”也是中速磨允许启动的一个必要条件。原稀油润滑站使用电加热装置对油液进行加热,但是在地处北方的冬季,又是开放式厂房的情况下,加之润滑油注油量大等因素,中速磨稀油站开机七到八个小时,油温也达不到螺杆泵高速运转的条件28,该加热装置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这样如果在冬季当一套喷煤制粉系统出现故障时,备用系统又不能及时开机生产,那么就有可能造成高炉停煤的事故。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装置及方法。000。
7、5本发明主要解决高炉喷煤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速度慢的问题。0006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0007本发明的技术思路是利用高炉喷煤中速磨稀油站本身自有设备冷却器用于进行热交换的特征实现对油液的加热。根据稀油站冷却器和润滑油的温度技术参数,查找对应管道泵温度技术参数,发现只要控制介质温度100,即可使用温度较高的介质,通过稀油润滑站冷却器对油液进行强制对流加热。0008本发明的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装置,包括水箱出水球阀3、水箱进水球阀4、管道泵8、水箱9、热气源10和水源11,所述热气源10和水源11分别设于水箱9内;所述管道泵8一端与水箱9底部出水管相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水箱出。
8、水球阀3;所述水箱出水球阀3与稀油站冷却器7的进水管上的进水阀1并联后,通过稀油站冷却器7的进水管支管阀门5连接于稀油站冷却器7;0009所述水箱9的回水管连接于水箱回水球阀4,所述水箱回水球阀4与稀油站冷却器7的进水管上的出水阀2并联后,通过稀油站冷却器7的出水管支管阀门6连接于稀油说明书CN104100828A2/3页4站冷却器7。0010本发明所述的加热装置,在水箱9侧壁底部设有排污阀12,热水循环水箱使用一周根据水质情况通过排污阀12进行排污并置换新水。0011上述热气源10可以为工业用蒸汽源,使用管道阀门引入水箱9。0012上述水源11可以为工业水源,使用管道阀门引入水箱9。所述工业。
9、水源可以是工业新水,即工厂使用的生产用水。0013本发明的基于上述加热装置的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141水箱中注入水并通蒸汽进行加热,并控制温度80;00152打开水箱出水球阀和水箱回水球阀,启动管道泵实现热水循环,使循环热水在稀油站冷却器内通过强制对流热交换方式将热量传递给油液。0016根据本发明的加热方法,通过水箱上的排污阀进行排污并置换新水。0017根据本发明的加热方法,如果需要紧急启动中速磨,可以关闭稀油站冷却器循环冷却水的进水阀和出水阀。0018本发明最大优点就是不用改变原稀油润滑站的工艺和结构,加热效率高,利用现有的简单条件实现技术发明的可操作性强。该技术发。
10、明中加热装置所需材料、备件在生产现场均属常用物资;所需水、电、汽等外部条件在生产现场都很容易提供;所用原理就是利用冷却器本身的强制对流热交换原理,完全利用了列管式冷却器的换热面积;所采用的循环加热方式可以有效利用热能,提高加热效率。其他技术发明,有的如在稀油润滑站加热器外壳上加设蒸汽伴热管、电伴热带等,其缺点显著如加热面积小、能源不能循环利用、加热效率低、影响设备现场美观;还有的技术发明,如改变稀油润滑油站的加热器的结构和工艺,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改造成本高、难度大、技术专业性强,对以生产为主的企业现场适用性不高。附图说明0019图1是本发明的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装置示意图。0020附图。
11、标记00211、进水阀2、出水阀3、水箱出水球阀00224、水箱回水球阀5、进水管支管阀门6、出水管支管阀门00237、稀油站冷却器8、管道泵9、水箱002410、热气源11、水源12、排污阀具体实施方式0025下面以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0026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中速磨稀油润滑站油液加热装置,包括水箱出水球阀3、水箱进水球阀4、管道泵8、水箱9、热气源10和水源11,所述热气源10和水源11分别设于水箱9内;所述管道泵8一端与水箱9底部出水管相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水箱出水球阀3;所述水箱出水球阀3与稀油站冷却器7的进水管上的进水阀1并联后,通过稀油站冷却器7的进水管支管阀门5连接。
12、于稀油站冷却器7;所述水箱9的回水管连接于水箱回水球阀4,所述水箱回水球阀4与稀油站冷却器7的进水管上的出水阀2并联后,通过稀油站冷却器说明书CN104100828A3/3页57的出水管支管阀门6连接于稀油站冷却器7。在水箱9侧壁底部设有排污阀12,热水循环水箱使用一周根据水质情况通过排污阀12进行排污并置换新水。0027实施例10028在冬季高炉喷煤制粉生产过程中,提前在自制水箱9中注入水并通蒸汽进行加热,并控制温度80。如果需要紧急启动中速磨,可关闭原稀油站冷却器7的循环冷却水的进水阀1和回水阀2;打开新增设热水循环系统的水箱出水球阀3和水箱回水球阀4;启动管道泵实现热水循环,这样循环热水。
13、在稀油站冷却器7内通过强制对流热交换方式将热量传递给油液,从而达到快速升温开机的目的,从使用效果来看,在冬季零下15左右30分钟即可满足中速磨开机所需28的油温。热水循环水箱使用一周根据水质情况通过排污阀12进行排污并置换新水。0029对比例10030在本发明应用前,在同样的设备和工艺条件下,曾经使用过在稀油润滑站的冷却器的筒状外壳上缠绕蒸汽伴热管或电伴热带的技术方法,其存在如下问题,其一这种方法加热不均匀,局部油液温度升高或者设备外壳温度高,对温度测点产生假信号,导致稀油润滑站润滑泵启动高速运行模式,此时油箱油液实际温度不高,油液粘度大,会出现润滑泵负载大,电气保护跳闸的情况。其二由于冷却器表面积和其内部列管冷却面积相差30倍左右,其加热效果差,且能源不可循环利用,一般加热达到正常开机所需时间为3小时左右。0031当然,本发明还可以有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的公开做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型,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说明书CN104100828A1/1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410082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