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隙调节方法及齿轮机构.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628534 上传时间:2018-02-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250670.9

申请日:

2014.06.06

公开号:

CN104235313A

公开日:

2014.12.24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H 55/18申请日:20140606|||公开

IPC分类号:

F16H55/18; F16H1/22

主分类号:

F16H55/18

申请人:

欧德克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山内雅文; 太田尊祥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13.06.06 JP 2013-119619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代理人:

黄威;苏萌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对齿隙进行调节的齿隙调节方法及根据该调节方法而构成的齿轮机构。惰轮(18)相对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而隔着薄膜(60)而被压紧至啮合位置。之后,通过抽出薄膜(60),从而在第一齿轮(73)、第二齿轮(17)与惰轮(18)之间,形成有与薄膜(60)的厚度相对应的适当的齿隙。齿轮机构具备移动停止部(20),所述移动停止部(20)能够使惰轮(18)朝向啮合位置而在径向上进行移动并停止。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齿隙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相互分离配置的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使惰轮以在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之间夹有柔性的薄膜的方式而被压紧,并到达能够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啮合的啮合位置,之后,将所述薄膜抽出。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隙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膜为,选自由聚酯、聚碳酸酯、定向聚丙烯、聚乙烯、三聚氰酸三烯丙酯、聚酰亚胺的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3.
  一种齿轮机构,其具备:
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其以相互分离的方式而配置;
惰轮,其能够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啮合,
所述齿轮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惰轮相对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的各个齿轮而存在与薄膜的厚度相对应的间隙,
并且所述齿轮机构还具备移动停止部,所述移动停止部能够使所述惰轮朝向可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啮合位置,而在与各个齿轮的轴向正交的径向上进行移动,并且,能够使所述惰轮在所述啮合位置上停止。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齿轮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惰轮具有在中心部具有内部空间的内周部、和能够相对于内周部而进行相对旋转的外周部,
所述移动停止部具备:
固定部件,其具有螺纹部,并被插穿于所述内部空间中,且被容许相对于所述惰轮而在所述内部空间内沿所述径向的相对位移,并且在所述啮合位置上与所述内周部的轴向上的一个面抵接;
承接部,其具有能够与所述螺纹部螺合的螺纹孔,并通过在所述啮合位置上以与所述内周部的轴向上的另一个面抵接的状态而使所述螺纹部螺合并固定于所述螺纹孔中,从而以将所述内周部夹在所述承接部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的方式对所述内周部进行保持。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齿轮机构,其被应用于汽车的活塞式发动机 的平衡轴中,
所述齿轮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承接部为汽缸体,
所述第一齿轮被设置于曲轴上,
所述第二齿轮被设置在从动于所述曲轴而进行旋转的轴部上,并且在所述轴部上设置有质量部。

说明书

齿隙调节方法及齿轮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齿隙进行调节的齿隙调节方法及根据该调节方法而构成的齿轮机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平衡轴的平衡装置,所述平衡轴具有能够与曲轴的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齿轮齿数比被设定为2:1。因此,这种平衡装置以发动机转速的二倍的转速而被驱动,从而有时会有容易产生因齿隙引起的齿轮的杂音(齿轮撞击声,齿轮啮合噪声等)且无法无视该杂音的情况。
鉴于这种情况,例如,能够通过根据OBD(钢球外点直径)的测量来选定齿隙收敛于预定的尺寸公差内的齿轮的、被称为所谓的嵌合选择法的方法,而实施齿轮的选择装配。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需要准备将公差范围进行了等级分类的齿轮以作为库存,因此存在管理较为繁琐的问题。此外,由于必须选择所属等级的齿轮来进行装配,因此作业将变得复杂,其结果为,还存在成本变高的问题。
另一方面,例如,虽然在对齿轮实施了树脂涂层的状态下,也能够以随着树脂涂层的剥离而使齿隙实际上成为零的方式实施齿轮的装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必须要施加树脂涂层,因此与上述情况相同,也存在成本变高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15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对齿隙进行调节的齿隙调节方法及齿轮机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齿隙调节方法的特征在于,相对于相互分离配置的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使惰轮以在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之间夹有柔性的薄膜的方式而被压紧,并到达能够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啮合的啮合位置,之后,将所述薄膜抽出。
此外,本发明的齿轮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惰轮,其能够隔着与薄膜的厚度相对应的间隙而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啮合;移动停止部,其能够使所述惰轮朝向可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啮合位置,而在与轴向正交的径向上进行移动,并且,能够使所述惰轮在所述啮合位置上停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齿隙调节方法,通过使惰轮以在所述惰轮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之间夹有柔性的薄膜的方式而向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压紧,之后抽出薄膜,从而能够容易地构成将与薄膜的厚度相对应的间隙设为齿隙的齿轮机构。特别是,在能够利用现有的惰轮的情况下,由于只需新设移动停止部即可,因此能够将成本抑制得较为低廉。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齿轮机构,由于具备能够使惰轮朝向啮合位置而在径向上进行移动并停止的移动停止部,因此,能够通过移动停止部而顺畅地实施相对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的惰轮的压紧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相对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而使惰轮以其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之间夹有薄膜的方式而压紧的状态的图。
图2为表示平衡轴经由齿轮机构而从曲轴被传递动力的状态的图。
图3为表示通过齿轮机构的移动停止部而使惰轮在非啮合位置上停止的状态的图。
图4为表示通过齿轮机构的移动停止部而使惰轮在啮合位置上停止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根据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实施例1的齿轮机构呈现为适用于汽车的活塞式发动机的平衡轴10中的情况。
如图2所示,活塞式发动机被设为直列四气缸,并且以在位于外侧的两个活塞90处于上止点时,位于内侧的两个活塞90位于下止点的方式进行工作。各个活塞90经由连杆80而被连结于曲轴70的曲柄臂71。在曲柄臂71上,在与连杆80连结一侧的相反侧上设置有配重72。此外,在曲轴70上,在位于最外侧的活塞90与位于该活塞内侧的活塞90之间设置有第一齿轮73。
如图2所示,平衡轴10具备:两个轴部11、12,其从动于曲轴70而旋转;大致半圆形的质量部13、14,其以偏心的方式被设置于两个轴部11、12的各个轴部上;从动齿轮15、16,其被设置于两个轴部11、12的各个轴部上,并能够相互啮合;第二齿轮17,其被设置于两个轴部11、12中的一个轴部11上,并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与第一齿轮73对置;惰轮18,其能够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啮合。两个轴部11、12被相互平行地配置,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经由轴承28而被支承于气缸体26的壁部27上。另外,平衡轴10被配置于气缸体26的下部的未图示的油底壳内。
第二齿轮17的齿数被设为第一齿轮73的齿数的1/2,且两个从动齿轮15、16的齿数被设为彼此相同。
此处,当曲轴70与活塞90的往复运动连动地进行旋转时,曲轴70的旋转力将经由第一齿轮73、惰轮18及第二齿轮17而被传递至轴部11、12。此时,两个轴部11、12分别以曲轴70的二倍的速度进行旋转,并相互之间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以相同的速度进行旋转。而且,通过被设置于两个轴部11、12上的质量部13、14,从而抑制了因往复运动的活塞90的二次惯性力而引起的上下振动,并且,使得在两个轴部11、12之间所产生的振动被抵消。
而且,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在惰轮18的齿和与惰轮18啮合的第一齿轮73的齿之间、以及惰轮18的齿和与惰轮18啮合的第二齿轮17的齿之间(以下,简称为“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间”),确保有与薄膜60的厚度相对应的间隙(齿隙)。
惰轮18通过移动停止部20(下文进行详细叙述),从而以能够相对于相互分离配置的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而在径向((与惰轮18的轴心方向(旋转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接近或远离的方式,在能够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恰好啮合的啮合位置、和不能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恰好啮合的非啮合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并且被设定为,能够在啮合位置处以隔着薄膜60的状态而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74啮合。
如图1所示,随着惰轮从非啮合位置到达啮合位置,薄膜60被惰轮18按压而被夹于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间,并沿着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面以在圆周方向上反复凹凸的方式而变形。并且,薄膜60在惰轮18到达啮合位置后,从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间被抽出。在薄膜60被抽出之后,在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间,形成有与薄膜60的厚度相对应的间隙(齿隙)。
此处,优选为,薄膜60为,选自由聚酯(PET)、聚碳酸酯(PC)、定向聚丙烯(OPP)、聚乙烯(PE)、三聚氰酸三烯丙酯(TAC)、聚酰亚胺(PI)等的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如果薄膜60采用这种材料,则会富有柔性,从而能够沿着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面而柔软地变形。
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作为薄膜60,从具有预定的强度且在成本方面较为有利的观点出发,而使用了聚酯(PET)。
此外,由于薄膜60被覆盖在各个齿轮17、18、73的在圆周方向上成对的两侧齿面上,因此,薄膜60的厚度被设定为目标齿隙的1/2。具体而言,薄膜60的厚度被设定为0.02~0.05mm。
接下来,对移动停止部20进行说明,所述移动停止部能够使惰轮18从非啮合位置向啮合位置进行移动,并且使其在非啮合位置及啮合位置上停止。
如图3所示,惰轮18由外周部18A、作为滑动轴承的圆筒状的衬套22、圆筒状的位移筒部23构成,其中,所述外周部18A以在中心部上贯穿有贯穿孔21的方式而形成,所述圆筒状的衬套22被嵌合于贯穿孔21的内侧,所述圆筒状的位移筒部23被嵌合于衬套22的内侧,并能够在径向上进行位移。衬套22与位移筒部23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外周部18A而进行相对旋转的内周部。在位移筒部23的外周面上,在从贯穿孔21突出的顶端部24附近的位置处,跨及整个圆周而形成有在径向上伸出的凸缘部25。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惰轮18以与气缸体26(承接部)的壁面29对置 的方式而配置,并经由螺栓31(固定部件)及衬套22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保持在气缸体26上。在气缸体26的壁面29上,形成有供位移筒部23的顶端部24插入的凹部32,在凹部32的里面的中心部处,开设有沿轴向延伸并能够与螺栓31的螺纹部33螺合的螺纹孔34。螺栓31的轴部35,除被形成于其顶端侧的螺纹部33以外的部分,以滑嵌状态插穿在存在于位移筒部23的内侧的内部空间36内,并被容许相对于惰轮18而在内部空间36内沿径向的相对位移。此外,容许位移筒部23的顶端部24相对于气缸体26而在凹部32内沿径向的相对位移。另一方面,由于螺纹部33与气缸体26的螺纹孔34螺合,因此,螺栓31相对于气缸体26而沿径向的相对位移被限制,从而成为相对于气缸体26而在径向上被定位了的状态。
如图3所示,在螺纹部33与螺纹孔34螺合的状态下,伸出形成在螺栓31的头部37上的凸缘38抵接于与惰轮18的轴向上的一个面(螺栓31的头部37侧的面)相邻的衬套22的一端而配置。此外,位移筒部23的凸缘部25抵接于与惰轮18的轴向上的另一个面(与气缸体26的壁面29对置的面)相邻的衬套22的另一端而配置,此外,凸缘部25的与衬套22抵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抵接于气缸体26的壁面29而配置。即,凸缘部25成为在轴向上被夹持在衬套22与气缸体26的壁面29之间的状态。换言之,凸缘部25和衬套22成为在轴向上被夹持在螺栓31的凸缘38与气缸体26的壁面29之间的状态。
接下来,对上述的移动停止部20的作用及齿隙的调节方法进行说明。
在惰轮18处于非啮合位置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例如,螺栓31的轴部35被配置于惰轮18的内部空间36内的大致中央部处,并且位移筒部23的顶端部24被配置于气缸体26的凹部32内的大致中央部处,在该状态下,通过使螺纹部33螺合于螺纹孔34,从而将衬套22夹持并固定在螺栓31的凸缘38与位移筒部23的凸缘部25之间。此时,惰轮18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分离,并将薄膜60插入于该分离空间内。另外,此时的非啮合位置是指,除啮合位置以外的位置中的、能够将薄膜60插入到所述分离空间内的位置,而并非确定为一个位置。
然后,螺栓31被拧松从而使衬套22的固定状态被解除,从该状态起,使惰轮18相对于螺栓31及气缸体26而在径向上进行相对位移并到达啮合位置。当惰轮18到达啮合位置时,如图4所示,例如,螺栓31的轴部35被偏心配置于惰轮18的内部空间36内的径向上的一端侧,并且位移筒部 23的顶端部24被偏心配置于气缸体26的凹部32内的径向上的另一端侧,在该状态下,将螺纹部33螺合于螺纹孔34上,从而将衬套22夹持并固定在螺栓31的凸缘38与位移筒部23的凸缘部25之间。换言之,衬套22和位移筒部23的凸缘部25夹持并固定在螺栓31的凸缘38与气缸体26的壁面29之间。此外,当惰轮18到达啮合位置时,如图1所示,薄膜60被惰轮18加压而被夹持于第一齿轮73、第二齿轮17与惰轮18之间,并沿着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间而进行变形。其后,当薄膜60被抽出时,在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间,确保有与薄膜60的厚度相对应的预定的齿隙。
如以上所说明地那样,根据实施例1,通过使惰轮18以之间夹有柔性的薄膜60的方式压紧在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上,然后,抽出薄膜60,从而能够容易地构成将与薄膜60的厚度相对应的间隙设为齿隙的齿轮机构。此外,由于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只需在现有的惰轮18上新设移动停止部20即可,因此能够将成本抑制得较为低廉。
另外,由于齿轮机构具备能够使惰轮18朝向啮合位置而在径向上进行移动并停止的移动停止部20,因此,能够通过移动停止部20来顺畅且可靠地实施相对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的惰轮18的压紧操作。
并且,由于在齿轮机构中,在螺栓31的相对位移被容许的范围内使惰轮18进行位移并到达啮合位置,并且在该状态下,将螺栓31结合并固定于气缸体26上,因此,惰轮18经由螺栓31而被稳定地保持在气缸体26上。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也可以为如下这种方式。
(1)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与实施例1相反,在惰轮处于啮合位置的情况下,螺栓的轴部被配置于惰轮的内部空间内的大致中央部处,并且位移筒部的顶端部被配置于气缸体的凹部内的大致中央部处,在惰轮处于非啮合位置的情况下,螺栓的轴部被偏心配置于惰轮的内部空间内的径向上的一端侧,并且位移筒部的顶端部被偏心配置于气缸体的凹部内的径向上的另一端侧。
(2)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移动停止部不具有使惰轮在非啮合位置上停止的单元。
(3)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移动停止部具有对惰轮朝向啮合位置进行引导的引导结构。
(4)本发明的齿轮机构并不限定于实施例1的平衡轴,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的一般的动力传递系统的齿轮机构中。
符号说明
10…平衡轴(齿轮机构);
11、12…轴部;
17…第二齿轮;
18…惰轮;
20…移动停止部;
26…气缸体(承接部);
31…螺栓(固定部件);
33…螺纹部;
35…轴部;
36…内部空间;
73…第一齿轮。

齿隙调节方法及齿轮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齿隙调节方法及齿轮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齿隙调节方法及齿轮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齿隙调节方法及齿轮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齿隙调节方法及齿轮机构.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235313A43申请公布日20141224CN104235313A21申请号201410250670922申请日20140606201311961920130606JPF16H55/18200601F16H1/2220060171申请人欧德克斯有限公司地址日本爱知县72发明人山内雅文太田尊祥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5代理人黄威苏萌萌54发明名称齿隙调节方法及齿轮机构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对齿隙进行调节的齿隙调节方法及根据该调节方法而构成的齿轮机构。惰轮18相对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而隔着薄膜60而被压紧至啮合位置。之后,通过。

2、抽出薄膜60,从而在第一齿轮73、第二齿轮17与惰轮18之间,形成有与薄膜60的厚度相对应的适当的齿隙。齿轮机构具备移动停止部20,所述移动停止部20能够使惰轮18朝向啮合位置而在径向上进行移动并停止。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4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4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235313ACN104235313A1/1页21一种齿隙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相互分离配置的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使惰轮以在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之间夹有柔性的薄膜的方式而被压紧,并到达能够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啮合的啮合。

3、位置,之后,将所述薄膜抽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隙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为,选自由聚酯、聚碳酸酯、定向聚丙烯、聚乙烯、三聚氰酸三烯丙酯、聚酰亚胺的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3一种齿轮机构,其具备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其以相互分离的方式而配置;惰轮,其能够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啮合,所述齿轮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惰轮相对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的各个齿轮而存在与薄膜的厚度相对应的间隙,并且所述齿轮机构还具备移动停止部,所述移动停止部能够使所述惰轮朝向可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啮合位置,而在与各个齿轮的轴向正交的径向上进行移动,并且,能够使所述惰轮在所述啮合位置上停止。4如权利要。

4、求3所述的齿轮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惰轮具有在中心部具有内部空间的内周部、和能够相对于内周部而进行相对旋转的外周部,所述移动停止部具备固定部件,其具有螺纹部,并被插穿于所述内部空间中,且被容许相对于所述惰轮而在所述内部空间内沿所述径向的相对位移,并且在所述啮合位置上与所述内周部的轴向上的一个面抵接;承接部,其具有能够与所述螺纹部螺合的螺纹孔,并通过在所述啮合位置上以与所述内周部的轴向上的另一个面抵接的状态而使所述螺纹部螺合并固定于所述螺纹孔中,从而以将所述内周部夹在所述承接部与所述固定部件之间的方式对所述内周部进行保持。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齿轮机构,其被应用于汽车的活塞式发动机的平衡轴中,。

5、所述齿轮机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承接部为汽缸体,所述第一齿轮被设置于曲轴上,所述第二齿轮被设置在从动于所述曲轴而进行旋转的轴部上,并且在所述轴部上设置有质量部。权利要求书CN104235313A1/5页3齿隙调节方法及齿轮机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对齿隙进行调节的齿隙调节方法及根据该调节方法而构成的齿轮机构。背景技术000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平衡轴的平衡装置,所述平衡轴具有能够与曲轴的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齿轮齿数比被设定为21。因此,这种平衡装置以发动机转速的二倍的转速而被驱动,从而有时会有容易产生因齿隙引起的齿轮的杂音齿轮撞击声,齿轮啮合噪声等且无法无。

6、视该杂音的情况。0003鉴于这种情况,例如,能够通过根据OBD钢球外点直径的测量来选定齿隙收敛于预定的尺寸公差内的齿轮的、被称为所谓的嵌合选择法的方法,而实施齿轮的选择装配。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需要准备将公差范围进行了等级分类的齿轮以作为库存,因此存在管理较为繁琐的问题。此外,由于必须选择所属等级的齿轮来进行装配,因此作业将变得复杂,其结果为,还存在成本变高的问题。0004另一方面,例如,虽然在对齿轮实施了树脂涂层的状态下,也能够以随着树脂涂层的剥离而使齿隙实际上成为零的方式实施齿轮的装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必须要施加树脂涂层,因此与上述情况相同,也存在成本变高的问题。0005在先技术。

7、文献0006专利文献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1507号公报发明内容0008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0009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对齿隙进行调节的齿隙调节方法及齿轮机构。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0011本发明的齿隙调节方法的特征在于,相对于相互分离配置的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使惰轮以在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之间夹有柔性的薄膜的方式而被压紧,并到达能够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啮合的啮合位置,之后,将所述薄膜抽出。0012此外,本发明的齿轮机构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惰轮,其能够隔着与薄膜的厚度相对应的间隙而与所述第一齿轮及第二齿。

8、轮啮合;移动停止部,其能够使所述惰轮朝向可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啮合位置,而在与轴向正交的径向上进行移动,并且,能够使所述惰轮在所述啮合位置上停止。0013发明效果0014根据本发明的齿隙调节方法,通过使惰轮以在所述惰轮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之间夹有柔性的薄膜的方式而向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压紧,之后抽出薄膜,从而能够容易地说明书CN104235313A2/5页4构成将与薄膜的厚度相对应的间隙设为齿隙的齿轮机构。特别是,在能够利用现有的惰轮的情况下,由于只需新设移动停止部即可,因此能够将成本抑制得较为低廉。0015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齿轮机构,由于具备能够使惰轮朝向啮合位置而在径向上进行移。

9、动并停止的移动停止部,因此,能够通过移动停止部而顺畅地实施相对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的惰轮的压紧操作。附图说明0016图1为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相对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而使惰轮以其与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之间夹有薄膜的方式而压紧的状态的图。0017图2为表示平衡轴经由齿轮机构而从曲轴被传递动力的状态的图。0018图3为表示通过齿轮机构的移动停止部而使惰轮在非啮合位置上停止的状态的图。0019图4为表示通过齿轮机构的移动停止部而使惰轮在啮合位置上停止的状态的图。具体实施方式0020实施例10021根据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实施例1的齿轮机构呈现为适用于汽车的活塞式发动机的平衡轴1。

10、0中的情况。0022如图2所示,活塞式发动机被设为直列四气缸,并且以在位于外侧的两个活塞90处于上止点时,位于内侧的两个活塞90位于下止点的方式进行工作。各个活塞90经由连杆80而被连结于曲轴70的曲柄臂71。在曲柄臂71上,在与连杆80连结一侧的相反侧上设置有配重72。此外,在曲轴70上,在位于最外侧的活塞90与位于该活塞内侧的活塞90之间设置有第一齿轮73。0023如图2所示,平衡轴10具备两个轴部11、12,其从动于曲轴70而旋转;大致半圆形的质量部13、14,其以偏心的方式被设置于两个轴部11、12的各个轴部上;从动齿轮15、16,其被设置于两个轴部11、12的各个轴部上,并能够相互啮。

11、合;第二齿轮17,其被设置于两个轴部11、12中的一个轴部11上,并以隔开间隔的方式而与第一齿轮73对置;惰轮18,其能够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啮合。两个轴部11、12被相互平行地配置,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经由轴承28而被支承于气缸体26的壁部27上。另外,平衡轴10被配置于气缸体26的下部的未图示的油底壳内。0024第二齿轮17的齿数被设为第一齿轮73的齿数的1/2,且两个从动齿轮15、16的齿数被设为彼此相同。0025此处,当曲轴70与活塞90的往复运动连动地进行旋转时,曲轴70的旋转力将经由第一齿轮73、惰轮18及第二齿轮17而被传递至轴部11、12。此时,两个轴部11、12分别以曲。

12、轴70的二倍的速度进行旋转,并相互之间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以相同的速度进行旋转。而且,通过被设置于两个轴部11、12上的质量部13、14,从而抑制了因往复运动的活塞90的二次惯性力而引起的上下振动,并且,使得在两个轴部11、12之间所产生的振动被抵消。0026而且,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在惰轮18的齿和与惰轮18啮合的第一齿轮73的齿说明书CN104235313A3/5页5之间、以及惰轮18的齿和与惰轮18啮合的第二齿轮17的齿之间以下,简称为“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间”,确保有与薄膜60的厚度相对应的间隙齿隙。0027惰轮18通过移动停止部20下文进行详细叙述,从而以能够相对于相互分离配置。

13、的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而在径向与惰轮18的轴心方向旋转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接近或远离的方式,在能够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恰好啮合的啮合位置、和不能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恰好啮合的非啮合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并且被设定为,能够在啮合位置处以隔着薄膜60的状态而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74啮合。0028如图1所示,随着惰轮从非啮合位置到达啮合位置,薄膜60被惰轮18按压而被夹于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间,并沿着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面以在圆周方向上反复凹凸的方式而变形。并且,薄膜60在惰轮18到达啮合位置后,从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间被抽出。在薄膜60被抽出之后。

14、,在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间,形成有与薄膜60的厚度相对应的间隙齿隙。0029此处,优选为,薄膜60为,选自由聚酯PET、聚碳酸酯PC、定向聚丙烯OPP、聚乙烯PE、三聚氰酸三烯丙酯TAC、聚酰亚胺PI等的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如果薄膜60采用这种材料,则会富有柔性,从而能够沿着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面而柔软地变形。0030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作为薄膜60,从具有预定的强度且在成本方面较为有利的观点出发,而使用了聚酯PET。0031此外,由于薄膜60被覆盖在各个齿轮17、18、73的在圆周方向上成对的两侧齿面上,因此,薄膜60的厚度被设定为目标齿隙的1/2。具体而言,薄膜60的。

15、厚度被设定为002005MM。0032接下来,对移动停止部20进行说明,所述移动停止部能够使惰轮18从非啮合位置向啮合位置进行移动,并且使其在非啮合位置及啮合位置上停止。0033如图3所示,惰轮18由外周部18A、作为滑动轴承的圆筒状的衬套22、圆筒状的位移筒部23构成,其中,所述外周部18A以在中心部上贯穿有贯穿孔21的方式而形成,所述圆筒状的衬套22被嵌合于贯穿孔21的内侧,所述圆筒状的位移筒部23被嵌合于衬套22的内侧,并能够在径向上进行位移。衬套22与位移筒部23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外周部18A而进行相对旋转的内周部。在位移筒部23的外周面上,在从贯穿孔21突出的顶端部24附近的位置处,。

16、跨及整个圆周而形成有在径向上伸出的凸缘部25。0034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惰轮18以与气缸体26承接部的壁面29对置的方式而配置,并经由螺栓31固定部件及衬套22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保持在气缸体26上。在气缸体26的壁面29上,形成有供位移筒部23的顶端部24插入的凹部32,在凹部32的里面的中心部处,开设有沿轴向延伸并能够与螺栓31的螺纹部33螺合的螺纹孔34。螺栓31的轴部35,除被形成于其顶端侧的螺纹部33以外的部分,以滑嵌状态插穿在存在于位移筒部23的内侧的内部空间36内,并被容许相对于惰轮18而在内部空间36内沿径向的相对位移。此外,容许位移筒部23的顶端部24相对于气缸体26而在。

17、凹部32内沿径向的相对位移。另一方面,由于螺纹部33与气缸体26的螺纹孔34螺合,因此,螺栓31相对于气缸体26而沿径向的相对位移被限制,从而成为相对于气缸体26而在径向上被定位了的状态。0035如图3所示,在螺纹部33与螺纹孔34螺合的状态下,伸出形成在螺栓31的头部说明书CN104235313A4/5页637上的凸缘38抵接于与惰轮18的轴向上的一个面螺栓31的头部37侧的面相邻的衬套22的一端而配置。此外,位移筒部23的凸缘部25抵接于与惰轮18的轴向上的另一个面与气缸体26的壁面29对置的面相邻的衬套22的另一端而配置,此外,凸缘部25的与衬套22抵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抵接于气缸体26。

18、的壁面29而配置。即,凸缘部25成为在轴向上被夹持在衬套22与气缸体26的壁面29之间的状态。换言之,凸缘部25和衬套22成为在轴向上被夹持在螺栓31的凸缘38与气缸体26的壁面29之间的状态。0036接下来,对上述的移动停止部20的作用及齿隙的调节方法进行说明。0037在惰轮18处于非啮合位置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例如,螺栓31的轴部35被配置于惰轮18的内部空间36内的大致中央部处,并且位移筒部23的顶端部24被配置于气缸体26的凹部32内的大致中央部处,在该状态下,通过使螺纹部33螺合于螺纹孔34,从而将衬套22夹持并固定在螺栓31的凸缘38与位移筒部23的凸缘部25之间。此时,惰轮18。

19、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分离,并将薄膜60插入于该分离空间内。另外,此时的非啮合位置是指,除啮合位置以外的位置中的、能够将薄膜60插入到所述分离空间内的位置,而并非确定为一个位置。0038然后,螺栓31被拧松从而使衬套22的固定状态被解除,从该状态起,使惰轮18相对于螺栓31及气缸体26而在径向上进行相对位移并到达啮合位置。当惰轮18到达啮合位置时,如图4所示,例如,螺栓31的轴部35被偏心配置于惰轮18的内部空间36内的径向上的一端侧,并且位移筒部23的顶端部24被偏心配置于气缸体26的凹部32内的径向上的另一端侧,在该状态下,将螺纹部33螺合于螺纹孔34上,从而将衬套22夹持并固定在螺。

20、栓31的凸缘38与位移筒部23的凸缘部25之间。换言之,衬套22和位移筒部23的凸缘部25夹持并固定在螺栓31的凸缘38与气缸体26的壁面29之间。此外,当惰轮18到达啮合位置时,如图1所示,薄膜60被惰轮18加压而被夹持于第一齿轮73、第二齿轮17与惰轮18之间,并沿着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间而进行变形。其后,当薄膜60被抽出时,在各个齿轮17、18、73的齿间,确保有与薄膜60的厚度相对应的预定的齿隙。0039如以上所说明地那样,根据实施例1,通过使惰轮18以之间夹有柔性的薄膜60的方式压紧在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上,然后,抽出薄膜60,从而能够容易地构成将与薄膜60的厚度相对应。

21、的间隙设为齿隙的齿轮机构。此外,由于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只需在现有的惰轮18上新设移动停止部20即可,因此能够将成本抑制得较为低廉。0040另外,由于齿轮机构具备能够使惰轮18朝向啮合位置而在径向上进行移动并停止的移动停止部20,因此,能够通过移动停止部20来顺畅且可靠地实施相对于第一齿轮73及第二齿轮17的惰轮18的压紧操作。0041并且,由于在齿轮机构中,在螺栓31的相对位移被容许的范围内使惰轮18进行位移并到达啮合位置,并且在该状态下,将螺栓31结合并固定于气缸体26上,因此,惰轮18经由螺栓31而被稳定地保持在气缸体26上。0042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也可以为如下这。

22、种方式。00431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与实施例1相反,在惰轮处于啮合位置的情况下,螺栓的轴部被配置于惰轮的内部空间内的大致中央部处,并且位移筒部的顶端部被配置于气缸体的凹部内的大致中央部处,在惰轮处于非啮合位置的情况下,螺栓的轴部被偏心配置于惰轮的内部空间内的径向上的一端侧,并且位移筒部的顶端部被偏心配置于气缸体的凹说明书CN104235313A5/5页7部内的径向上的另一端侧。00442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移动停止部不具有使惰轮在非啮合位置上停止的单元。00453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移动停止部具有对惰轮朝向啮合位置进行引导的引导结构。00464本发明的齿轮机构并不限定于实施例1的平衡轴,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汽车的一般的动力传递系统的齿轮机构中。0047符号说明004810平衡轴齿轮机构;004911、12轴部;005017第二齿轮;005118惰轮;005220移动停止部;005326气缸体承接部;005431螺栓固定部件;005533螺纹部;005635轴部;005736内部空间;005873第一齿轮。说明书CN104235313A1/4页8图1说明书附图CN104235313A2/4页9图2说明书附图CN104235313A3/4页10图3说明书附图CN104235313A104/4页11图4说明书附图CN104235313A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