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模式选择方法、操作模式选择装置和终端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操作模式选择方法,
一种操作模式选择装置和一种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持终端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对于手持终端设备
用户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因此用户更希望手持终端设备能够根据当前手
势状态自动调整交互界面,以便更好地操作。目前,现有技术中有三种方
案可以判断识别手持方式,具体如下:
1)通过在手持终端两侧添加的红外感应器来识别左右手把持方式,该方
案需要在现有手持终端上增加红外传感器器件,而目前在手持终端上红外传
感器并不是标配,就目前看来并没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增加红外传感器无疑
需要增加成本以及结构外观上的损失。
2)利用手持终端内置偏转角度传感器获取用户使用的偏转角度,多次统
计后,最终通过预先设定的阀值来识别左右手,该方案需要通过多次采集手
持终端内置偏转角度传感器数据,再利用算法来判断用户把持终端的左右手
操作的行为方式,不能迅速的识别出手持方式,同时误判的可能性较大。
3)利用多点触摸屏识别5个手指的触发点的形状来辨别左右手,该方案需
要通过5个手指同时按压触摸屏触点之间的形态来判别左右手,在单手操作手
持终端设备时很不便利。
上述三种方式虽然能够判断识别用户的手持方式,但各有自己的局限
性,或增加成本,或操作不方便,不能带来更好的产品整体用户体验。
因此,如何通过利用手持终端中的现有配置快速准确地判断识别出用
户的手持方式,以提供给用户便利的操作模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
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利用
手持终端中的现有配置快速准确地判断识别出用户的手持方式,以提供给
用户便利的操作模式。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操作模式选择方法,用于具有指纹识别
功能的终端,包括:通过所述终端的指纹传感器接收指纹信息;根据接收
到的所述指纹信息,在预定的多个操作模式中选择目标操作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现有的手持终端中具备指纹传感器,通过指纹传感
器接收并传递指纹信息数据,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指纹信息数据,在预定的
多个操作模式中选择目标操作模式,有效的利用了手持终端中的现有配
置,能够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基础上,通过现有的具备指纹识别功能的手
持终端快速准确地判断识别出用户的手持方式,从而为用户提供适合手持
姿势的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体验。其
中,指纹传感器可以分布设置在终端的以下至少一个位置处:终端的按键
处、终端的背面、终端的显示屏上、终端的侧边上。比如,可以在终端的
整个触摸屏分布设置指纹传感器,以供用户在点击触摸屏的任一位置时都
可以使终端选择适合用户的目标操作模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指纹信息,在预
定的多个操作模式中选择目标操作模式,具体包括: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指
纹信息,确定所述终端的实时手持方式;将与所述实时手持方式对应的操
作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操作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指纹信息判断出手持方式,实时手持方式
包括左手持有方式和右手持有方式,也就是说,通过指纹信息可以判断出
用户是左手操作手机还是右手操作手机,从而可以根据左右手习惯的不同
为用户配置不同的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
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指纹信息,确定
所述终端的实时手持方式,具体包括:根据所述指纹信息,确定所述指纹
相对于所述指纹传感器的预定坐标系的偏移量;根据所述偏移量确定所述
实时手持方式,其中,所述实时手持方式包括:左手持有方式或右手持有
方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判断实时手持方式的具体包括:根据终端采集到的
所述指纹纹理趋势走向和形状倾斜角度在所述指纹传感器的预定坐标系中
的偏移量来判断,例如如果所述指纹纹理趋势走向和形状倾斜角度在所述
指纹传感器的预定坐标系中向左边偏移,则可以判断当前用户采取的是右
手持有方式;所述指纹纹理趋势走向和形状倾斜角度在所述指纹传感器的
预定坐标系中向右边偏移,则可以判断当前用户采取的是左手持有方式。
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准确判断用户对终端的手持方式,从而进一步根据
手持方式选择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体
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所述确定所述终端的实时手持方式之
后,还包括:确定所述终端的手持位置,以供根据所述手持位置确定所述
目标操作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确定手持方式之后,可以根据用户手持终端的位
置,把离该位置较方便的操作模式设置为目标操作模式。比如,确定当前
为右手持有方式后,当终端的显示屏或背板设置有指纹识别传感器时,可
以通过这些传感器确定用户手持终端的位置是靠上、靠中还是靠下,从而
可以在靠上、靠中或靠下的位置打开操作选项,从而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
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指纹信息包括:所述指纹的纹理趋
势走向、所述指纹的形状倾斜角度和/或检测到所述指纹的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指纹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指纹的纹理趋势走向、指纹
的形状倾斜角度和/或检测到指纹的位置,通过对指纹进行多方面的信息
采集,使得在进行指纹比对以判断偏移量时参考的数据更全面,大大降低
了误判机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操作模式选择装置,用于具有
指纹识别功能的终端,包括:接收单元,通过所述终端的指纹传感器接收
指纹信息;操作模式选择单元,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指纹信息,在预定的多
个操作模式中选择目标操作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现有的手持终端中具备指纹传感器,通过指纹传感
器接收并传递指纹信息数据,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指纹信息数据,在预定的
多个操作模式中选择目标操作模式,有效的利用了手持终端中的现有配
置,能够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基础上,通过现有的具备指纹识别功能的手
持终端快速准确地判断识别出用户的手持方式,从而为用户提供适合手持
姿势的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体验。其
中,指纹传感器可以分布设置在终端的以下至少一个位置处:终端的按键
处、终端的背面、终端的显示屏上、终端的侧边上。比如,可以在终端的
整个触摸屏分布设置指纹传感器,以供用户在点击触摸屏的任一位置时都
可以使终端选择适合用户的目标操作模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操作模式选择单元包括:手持方式
确定单元,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指纹信息,确定所述终端的实时手持方式,
以供将与所述实时手持方式对应的操作模式设置为所述目标操作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指纹信息判断出手持方式,实时手持方式
包括左手持有方式和右手持有方式,也就是说,通过指纹信息可以判断出
用户是左手操作手机还是右手操作手机,从而可以根据左右手习惯的不同
为用户配置不同的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
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手持方式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
所述指纹信息,确定所述指纹相对于所述指纹传感器的预定坐标系的偏移
量,以及根据所述偏移量确定所述实时手持方式,其中,所述实时手持方
式包括:左手持有方式或右手持有方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判断实时手持方式的具体包括:根据终端采集到的
所述指纹纹理趋势走向和形状倾斜角度在所述指纹传感器的预定坐标系中
的偏移量来判断,例如如果所述指纹纹理趋势走向和形状倾斜角度在所述
指纹传感器的预定坐标系中向左边偏移,则可以判断当前用户采取的是右
手持有方式;所述指纹纹理趋势走向和形状倾斜角度在所述指纹传感器的
预定坐标系中向右边偏移,则可以判断当前用户采取的是左手持有方式。
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准确判断用户对终端的手持方式,从而进一步根据
手持方式选择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体
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手持位置确定单元,在所述确定
所述终端的实时手持方式之后,确定所述终端的手持位置,以供根据所述
手持位置确定所述目标操作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确定手持方式之后,可以根据用户手持终端的位
置,把离该位置较方便的操作模式设置为目标操作模式。比如,确定当前
为右手持有方式后,当终端的显示屏或背板设置有指纹识别传感器时,可
以通过这些传感器确定用户手持终端的位置是靠上、靠中还是靠下,从而
可以在靠上、靠中或靠下的位置打开操作选项,从而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
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指纹信息包括:所述指纹的纹理趋
势走向、所述指纹的形状倾斜角度和/或检测到所述指纹的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指纹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指纹的纹理趋势走向、指纹
的形状倾斜角度和/或检测到指纹的位置,通过对指纹进行多方面的信息
采集,使得在进行指纹比对以判断偏移量时参考的数据更全面,大大降低
了误判机率。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终端,具有指纹识别功能,包
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模式选择装置,因此,该终端具有
和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模式选择装置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
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能够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基础上,通过现有的具
备指纹识别功能的手持终端快速准确地判断识别出用户的手持方式,从而
为用户提供适合手持姿势的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
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操作模式选择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操作模式选择装置的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手持终端中指纹传感器的位
置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指纹纹路趋势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指纹信息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
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
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操作模式选择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操作模式选择方法,用于具
有指纹识别功能的终端,包括:
步骤102,通过终端的指纹传感器接收指纹信息。
步骤104,根据接收到的指纹信息,在预定的多个操作模式中选择目
标操作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现有的手持终端中具备指纹传感器,通过指纹传感
器接收并传递指纹信息数据,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指纹信息数据,在预定的
多个操作模式中选择目标操作模式,有效的利用了手持终端中的现有配
置,能够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基础上,通过现有的具备指纹识别功能的手
持终端快速准确地判断识别出用户的手持方式,从而为用户提供适合手持
姿势的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体验。其
中,指纹传感器可以分布设置在终端的以下至少一个位置处:终端的按键
处、终端的背面、终端的显示屏上、终端的侧边上。比如,可以在终端的
整个触摸屏分布设置指纹传感器,以供用户在点击触摸屏的任一位置时都
可以使终端选择适合用户的目标操作模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步骤104具体包括:根据接收到的指纹
信息,确定终端的实时手持方式;将与实时手持方式对应的操作模式设置
为目标操作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指纹信息判断出手持方式,实时手持方式
包括左手持有方式和右手持有方式,也就是说,通过指纹信息可以判断出
用户是左手操作手机还是右手操作手机,从而可以根据左右手习惯的不同
为用户配置不同的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
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根据接收到的指纹信息,确定终端的实
时手持方式,具体包括:根据指纹信息,确定指纹相对于指纹传感器的预
定坐标系的偏移量;根据偏移量确定实时手持方式,其中,实时手持方式
包括:左手持有方式或右手持有方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判断实时手持方式的具体包括:根据终端采集到的
所述指纹纹理趋势走向和形状倾斜角度在所述指纹传感器的预定坐标系中
的偏移量来判断,例如如果所述指纹纹理趋势走向和形状倾斜角度在所述
指纹传感器的预定坐标系中向左边偏移,则可以判断当前用户采取的是右
手持有方式;所述指纹纹理趋势走向和形状倾斜角度在所述指纹传感器的
预定坐标系中向右边偏移,则可以判断当前用户采取的是左手持有方式。
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准确判断用户对终端的手持方式,从而进一步根据
手持方式选择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体
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确定终端的实时手持方式之后,还包
括:确定终端的手持位置,以供根据手持位置确定目标操作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确定手持方式之后,可以根据用户手持终端的位
置,把离该位置较方便的操作模式设置为目标操作模式。比如,确定当前
为右手持有方式后,当终端的显示屏或背板设置有指纹识别传感器时,可
以通过这些传感器确定用户手持终端的位置是靠上、靠中还是靠下,从而
可以在靠上、靠中或靠下的位置打开操作选项,从而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
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指纹信息包括:指纹的纹理趋势走向、
指纹的形状倾斜角度和/或检测到指纹的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指纹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指纹的纹理趋势走向、指纹
的形状倾斜角度和/或检测到指纹的位置,通过对指纹进行多方面的信息
采集,使得在进行指纹比对以判断偏移量时参考的数据更全面,大大降低
了误判机率。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操作模式选择装置的框图。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操作模式选择装置200,用
于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终端,包括:接收单元202,通过终端的指纹传感
器接收指纹信息;操作模式选择单元204,根据接收到的指纹信息,在预
定的多个操作模式中选择目标操作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现有的手持终端中具备指纹传感器,通过指纹传感
器接收并传递指纹信息数据,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指纹信息数据,在预定的
多个操作模式中选择目标操作模式,有效的利用了手持终端中的现有配
置,能够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基础上,通过现有的具备指纹识别功能的手
持终端快速准确地判断识别出用户的手持方式,从而为用户提供适合手持
姿势的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体验。其
中,指纹传感器可以分布设置在终端的以下至少一个位置处:终端的按键
处、终端的背面、终端的显示屏上、终端的侧边上。比如,可以在终端的
整个触摸屏分布设置指纹传感器,以供用户在点击触摸屏的任一位置时都
可以使终端选择适合用户的目标操作模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操作模式选择单元204包括:手持方式
确定单元2042,根据接收到的指纹信息,确定终端的实时手持方式,以
供将与实时手持方式对应的操作模式设置为目标操作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指纹信息判断出手持方式,实时手持方式
包括左手持有方式和右手持有方式,也就是说,通过指纹信息可以判断出
用户是左手操作手机还是右手操作手机,从而可以根据左右手习惯的不同
为用户配置不同的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
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手持方式确定单元2042具体用于:根
据指纹信息,确定指纹相对于指纹传感器的预定坐标系的偏移量,以及根
据偏移量确定实时手持方式,其中,实时手持方式包括:左手持有方式或
右手持有方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判断实时手持方式的具体包括:根据终端采集到的
所述指纹纹理趋势走向和形状倾斜角度在所述指纹传感器的预定坐标系中
的偏移量来判断,例如如果所述指纹纹理趋势走向和形状倾斜角度在所述
指纹传感器的预定坐标系中向左边偏移,则可以判断当前用户采取的是右
手持有方式;所述指纹纹理趋势走向和形状倾斜角度在所述指纹传感器的
预定坐标系中向右边偏移,则可以判断当前用户采取的是左手持有方式。
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准确判断用户对终端的手持方式,从而进一步根据
手持方式选择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体
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手持位置确定单元206,在确定
终端的实时手持方式之后,确定终端的手持位置,以供根据手持位置确定
目标操作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确定手持方式之后,可以根据用户手持终端的位
置,把离该位置较方便的操作模式设置为目标操作模式。比如,确定当前
为右手持有方式后,当终端的显示屏或背板设置有指纹识别传感器时,可
以通过这些传感器确定用户手持终端的位置是靠上、靠中还是靠下,从而
可以在靠上、靠中或靠下的位置打开操作选项,从而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
的便利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指纹信息包括:指纹的纹理趋势走向、
指纹的形状倾斜角度和/或检测到指纹的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指纹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指纹的纹理趋势走向、指纹
的形状倾斜角度和/或检测到指纹的位置,通过对指纹进行多方面的信息
采集,使得在进行指纹比对以判断偏移量时参考的数据更全面,大大降低
了误判机率。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框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300,具有指纹识别功
能,包括图2示出的实施例中的操作模式选择装置200,因此,终端300
具有和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模式选择装置200相同的技术效
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下结合图4至图6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指纹识别处理在现有的智能手持终端硬件
的基础上即可实现,所需要使用的器件和软件模块包括:
(1)如图4所示的指纹传感器,图中的X、Y坐标系即终端的预定
坐标系,指纹传感器可以安置在终端正面和背面的位置,当然,为了检测
终端的手持位置等,指纹传感器也可以设置在终端的侧边或整个显示屏
上。
(2)AP(ApplicationProcessor,应用处理器)模块,负责指纹纹路
偏向识别以及UI(UserInterface,用户界面)子系统。以指纹传感器在背
部为例,用户在把持过程中将会接触到指纹传感器,根据把持手的不同,采
集到纹路的趋势也会不同,如图5所示,箭头表示纹路趋势,不同的把持方
式,纹路趋势将存在差异,根据此差异即可识别出用户把持设备使用那只
手。其具体的处理流程如图6所示:
步骤602,智能手持终端中的指纹传感器采集指纹数据信息。
步骤604,通过指纹识别传感器将指纹数据信息传递给手持终端中的
AP,AP中进行指纹识别模块进行指纹识别。
步骤606,获取指纹信息指纹纹路趋势。
步骤608,确定左右手把持的状态。
步骤610,将识别出来的左右手把持状态传递给UI子系统,可以根据用
户的左右手操作习惯进行相应的调整。
步骤612,通过交互接口TP(TransportProgram,程序流)或LCD
(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切换到实时手持对应操作模式。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在相关技术中,各
该方案有自己的局限性,或增加成本或操作不方便,不能带来更好的产品
整体用户体验。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终端
的操作模式选择方案,能够在不增加硬件成本的基础上,通过现有的具备
指纹识别功能的手持终端快速准确地判断识别出用户的手持方式,从而为
用户提供适合手持姿势的操作模式,增加了用户操作终端的便利性,提升
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