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627266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3.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437237.6

申请日:

2014.08.29

公开号:

CN104200096A

公开日:

2014.12.1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F 19/00申请日:20140829|||公开

IPC分类号:

G06F19/00(2011.01)I; G06N3/02

主分类号:

G06F19/00

申请人: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昆明局

发明人:

陈图腾; 张义; 程德保; 曹继丰

地址:

650217 云南省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玉缘路超高压输电公司昆明局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代理人:

鲁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混合智能寻优算法。对于用于改善避雷器电阻片表面电场分布的均压环优化问题,该方法首先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结合微分进化算法对均压环的优化参数进行寻优计算,然后将寻优过程产生的计算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数据,通过神经网络拟合建立起优化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多维非线性关系,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预测输出,并结合微分算法实现了进一步寻优计算。通过大量优化数据对比表明,该方法简单、执行效率高,鲁棒性好,数据挖掘充分,并且对电磁场逆问题有一定的通用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于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进行参数化几何建模,该模型包括法兰、瓷外套、氧化锌电阻片、铝垫片、绝缘杆、绝缘筒、均压环;参考设计的均压环从上至下依次编号为环一、环二及环三;其中以均压环管径Φ、环径r、罩入深度d为自变量,电阻片上的最大电压承担率umax和均压环表面最大场强Emax为因变量,其中以umax为目标函数,Emax小于起晕场强2.2kV/mm为约束条件;
步骤2、结合有限元法对避雷器电场分布求解,利用微分进化算法,根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寻优循环计算,得到微分进化算法优化结果以及寻优过程中的计算数据,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2.1、定义待求优化问题为minf(x),种群规模为SP,最大迭代次数为MG,搜索空间可行解的维度为D,向量X(t)来表示进化到第t代的种群;首先在可解空间内随机产生初始种群其中用于表征第i个个体解;初始个体的各分向量在各自空间上下限xj,max和xj,min间随机产生:微分进化算法的基本操作包括变异操作、交叉操作及选择操作;
其中,
操作一,变异操作具体方法是:最基本的变异因子是由父代种群随机生成的线性差分向量,变异个体由父代个体和线性差分向量组合 而成;对于父代种群的任一目标向量xi而言,微分进化算法通过变异操作生成变异向量vi
vi=xr1+F·(xr2-xr3)]]>     式一
式中,是父代种群中随机选择的三个不同个体,且有r1≠r2≠r3≠i;F为缩放因子,是介于[0,2]间的常数,用于控制差分向量的影响;
操作二,交叉操作具体方法是:微分进化算法通过变异向量vi和目标向量xi各维分量的随机重组来进行交叉操作,其目的是提高种群个体多样性,防止过早收敛;DE算法生成新的交叉向量ui=[ui,1,ui,2,…,ui,D]:
ui,j=vi,j,ra ndCRorj=randjxi,j,rand>CRorj≠randji=1,···,SP,j=1,···,SP]]>     式二
式中,rand是[0,1]之间的随机数;CR为交叉因子,是范围在[0,1]内的常数,CR取值越大,发生交叉的概率就越大;randj是[1,D]范围内的随机整数,确保ui至少要从vi中获取一个元素,以保证有新的个体生成,从而使得群体避免进化停滞;
操作三,选择操作具体方法是:当且仅当新的向量个体ui适应度值优于目标向量个体xi适应度值时,目标向量才会接纳ui,即xi更新取值为ui;否则xi保留至下一代子个体,并在下一次迭代寻优中继续作为目标向量执行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微分进化算法的选择操作即为:
xit+1=ui,f(ui)<f(xit)xit,elseif]]>     式三
对父代和子代候选个体进行一对一竞争选择,优胜劣汰,使得子 代个体始终不劣于父代个体,从而使得种群始终向最优解方向进化寻优;
建立基于微分进化算法的均压环优化数学模型:
minf=minumax=minf(Φi,ri,di);Eimax2.2;Φi&Element;[Φimin,Φimax]ri&Element;[rimin,rimax];di&Element;[dimin,dimax]]]>     式四
其中i为均压环编号,自变量、因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在所述步骤1中已经进行了说明;
对Eimax进行罚函数处理,Umax是一个无量纲单位,构造罚函数为:
f_penalty=k(Eimax/2.2-1)n,Eimax>2.20,Eimax2.2]]>     式五
通过目标函数和罚函数,得到个体适应度值函数:
fitness=umax+f_penalty     式六
则待求minumax优化问题转换为求取最优个体适应度值:
minfitness=min(umax+f_penalty)     式七
步骤2.2、基于ANSYS平台,结合微分进化算法,对3个均压环共9个参数进行优化,9个优化自变量依次编号为x1,x2,…,x9,缩放因子F的经验选取范围为[0.5,0.9],推荐参数值为0.6;交叉因子CR较好的选择范围为[0.3,0.9],选取较大的CR会加速算法收敛,本文选取的参数设置如下:
SP=10;MG=30;D=9;F=0.6;CR=0.9     式八
步骤3、基于步骤2随机在仿生算法寻优计算数据中选取智能算 法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输入训练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学习和训练自变量数组和因变量数组,获得网络权值和阈值,训练函数采用BP学习算法,网络学习函数采取带动量项的BP学习规则,性能分析函数采用均方差新能分析函数;
步骤4、对训练好人工智能算法,利用所述步骤3.1中神经网络测试数据中的自变量带入到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中得到相应因变量预测值,进行测试验证,并进行误差分析,从而得以验证优化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多维非线性映射关系;
步骤5、将所述步骤2.1中微分进化算法将初始自变量参数和迭代过程中经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得到的自变量参数输入所述步骤3中得到的BP神经网络,由BP神经网络得到预测输出因变量umax和Emax,进而计算所述步骤2.1中个体适应度值,通过迭代寻找最优个体适应度值,从而得到均压环参数的优化值。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3.1、步骤2中,形成320×11组数据,其中320×9组数据为3个均压环的自变量Φ、r、d数据共9个自变量,依次编号为x1,x2,…,x9,320×2组数据为因变量umax、Emax数据;将320×11组数据导入MATLAB中,从320组数据中随机选300组为BP神经网络训练数据,其余20组为BP神经网络测试数据;
步骤3.2、3个均压环的自变量Φ、r、d的搜索范围不同,因变量umax、Emax数据上下限不等,需要对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进行数 据归一化处理[21];采取最大最小法的数据归一化处理:
yk=2*(xk-xmin)/(xmax-xmin)-1     式九
式中,xmax为数据序列中的最大值;xmin为数据序列中最小值;yk为xk经归一化后的输出值,yk∈[-1,1];
步骤3.3、构建的BP神经网络隐含层节点转移函数选tansig函数:
f(x)=2/[1+exp(-2x)]-1     式十
步骤3.4、构造的BP神经网络为9个输入参数,2输出参数,隐含层节点数的选取30;
步骤3.5、初始化,赋给WM1(0),WIJ(0),WJP(0)各一个较小的随机非零值,n=0,其中WMI(n)为第n次迭代输入层m与隐含层I之间的的权值向量,n为迭代次数;
WMI(n)=w11(n)w12(n)...w1I(n)w21(n)w22(n)...w2I(n).wM1(n)wM2(n)...wMI(n)]]>     式十一
WIJ(n)为第n次迭代隐含层I与隐含层J之间的的权值向量;
WIJ(n)=w11(n)w12(n)...w1J(n)w21(n)w22(n)...w2J(n).wI1(n)wI2(n)...wIJ(n)]]>     式十二
WJP(n)为第n次迭代隐含层J与输出层p之间的的权值向量
WJP(n)=w11(n)w12(n)...w1P(n)w21(n)w22(n)...w2P(n).wJ1(n)wJ2(n)...wJP(n)]]>     式十三
Yk(n)为第n次迭代是网络的实际输出
     式十四
dk为期望输出
     式十五
步骤3.6、输入上述步骤3.2中数据归一化处理的随机训练样本;
步骤3.7、对输入样本,前向计算BP网络每层神经元的输入信号u和输出信号v;其中
vpp(n)=ykp(n),p=1,2....p]]>     式十六
步骤3.8、由期望值输出dk,和上一步求得的实际输出Yk(n),计算误差E(n),判断是否满足要求,若满足转至步骤3.11;不满足转至步骤3.9;
步骤3.9、判断是否大于最大迭代次数,若大于转至步骤3.11,若不大于,对输入样本,反向计算每层神经元的局部梯度;其中
δpp(n)=yp(n)(1-yp(n))(dp(n)-yp(n)),p=1,2,...,PδjJ(n)=f(ujJ(n))Σp=1pδpp(n)wip(n),j=1,2,...JδiI(n)f(uiI(n))Σj=1JδjJ(n)wij(n),i=1,2,...,I]]>     式十七
步骤3.10、按下式计算权值修正量,并修正权值;n=n+1,转至 步骤3.7;
Δwjp(n)=ηδpP(n)vjJ(n)]]>     式十八
Δwij(n)=ηδjJ(n)viI(n)]]>     式十九
     式二十
j=1,2,...,J;p=1,2,...,P
步骤3.11、判断是否学完所有的训练样本,是则结束,否则转至步骤3.4。

说明书

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场逆问题研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研究电磁场逆问题的方法主要有试验测量方法,和基于有限元的数值计算方法。现有技术分别有:
1、结合试验测量和有限元计算分析了影响避雷器电位分布的多种因素;
2、结合试验测量和有限元计算分析了影响避雷器电位分布的多种因素;采用不同的边界处理方法解决了避雷器有限元计算的开域问题,计算并分析了影响电压承担率的各个因素,保证了有限元的优点和程序的通用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突破性发展,有限元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对电气设备的结构优化设计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如以下文献或以有限元法结合遗传算法,或结合粒子群算法,或结合神经网络进行寻优计算,均取得不错的效果。
常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等,常用的仿生算法包括微分进化算法、粒子群算法、蚁群算法等。与仿生算法相比,人工智能算法具有简单、灵活、有记忆性,能够进行合理预测等 特点,人工智能算法计算时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只需用少量的时间计算一些样本供训练和验证使用,大大缩短了优化过程的时间,但在全局收敛性方面较仿生算法差;仿生算法计算全局最优解受制于初始种群规模,且寻优迭代计算通常耗时较长,对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
为了适应寻优过程的需求,克服上述算法缺点,提出了混合智能算法的概念,并在工程领域有较多应用:基于对配电网中各个开关状态的网络重构问题优化研究,提出了结合遗传算法(GA)中的进化思想和粒子群算法(PSO)中的群体智能技术,提出了一种混合遗传粒子群优化算法(HGAPSO)解决配电网络重构问题,结合3个不同规模的IEEE测试网络的重构问题并做了多方面的比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体现出较GA和PSO更好的寻优性能。在寻优过程中,部分个体以PSO方法迭代,其它个体进行GA中的交叉和变异操作,整个群体信息共享,同时采用自适应参数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思想进化;基于对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算法的深入研究,提出将免疫遗传算法与变尺度混沌优化算法进行结合,形成一种混合智能算法,从而解决了免疫遗传算法易陷于局部最优和在接近全局最优解时搜索速度减慢的缺点,通过对IEEE-30节点系统和内蒙古巴盟地区实际电网无功优化计算表明,结合混合智能算法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方法具有良好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基于多目标风电场接入的输电线路与电网的联合优化规划模型;针对目标权重未知、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收敛困难、无法合理决策等问题,采用方差最大化决策和分类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缩小最优解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随机模拟、神经元网络和非劣排序遗传算法II(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II,NSGA-II)相结合的混合智能算法;对增加风电场的改进IEEEGarver-6系统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决策效率和计算精度。
目前对于电磁场逆问题研究,多融合有限元法与单一智能算法进行寻优迭代计算,这些方法虽然很好的解决了某些电磁场逆问题中的开域问题,但迭代计算时间,全局收敛和最优解精度等方面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大大缩短了传统迭代计算的时间,提高了寻优效率的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
本发明还有一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在电磁场逆问题研究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有一定的通用性的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
本发明再有一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避免了人为配置参数的不确定因素,简单、执行效率高,鲁棒性好,数据挖掘充分的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以75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etal oxide arrestor,MOA)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NSYS parameter design language,APDL),基于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进行参数化几何建模,该模型包括法兰、瓷外套、氧化锌电阻片、铝垫片、绝缘杆、绝缘筒、均压环;参考设计的均压环从上至下依次编号为环一、环二及环三。其中以均压环管径Φ、环径r、罩入深度d为自变量,电阻片上的最大电压承担率umax和均压环表面最大场强Emax为因变量,其中以umax为目标函数,Emax小于起晕场强2.2kV/mm为约束条件。
步骤2、结合有限元法对避雷器电场分布求解,利用微分进化算法,根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寻优循环计算,得到微分进化算法优化结果以及寻优过程中的计算数据,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2.1、假设待求优化问题为minf(x),种群规模为SP,最大迭代次数为MG,搜索空间可行解的维度为D,向量X(t)来表示进化到第t代的种群。首先在可解空间内随机产生初始种群其中用于表征第i个个体解。初始个体的各分向量在各自空间上下限xj,max和xj,min间随机产生:微分进化算法的基本操作包括变异操作、交叉操作及选择操作。
在微分进化算法中,最基本的变异因子是由父代种群随机生成的线性差分向量,变异个体由父代个体和线性差分向量组合而成。对于父代种群的任一目标向量xi而言,微分进化算法通过变异操作生成变异向量vi
vi=xr1+F&CenterDot;(xr2-xr3)]]>         式一
式中,是父代种群中随机选择的三个不同个体,且有r1≠r2≠r3≠i;F为缩放因子,是介于[0,2]间的常数,用于控制差分向量的影响。微分进化算法的变异操作过程如附图1所示。
微分进化算法通过变异向量vi和目标向量xi各维分量的随机重组来进行交叉操作,其目的是提高种群个体多样性,防止过早收敛。DE算法生成新的交叉向量ui=[ui,1,ui,2,…,ui,D]:
ui,j=vi,j,ra ndCRorj=randjxi,j,rand>CRorj&NotEqual;randji=1,&CenterDot;&CenterDot;&CenterDot;,SP,j=1,&CenterDot;&CenterDot;&CenterDot;,SP]]>        式二
式中,rand是[0,1]之间的随机数;CR为交叉因子,是范围在[0,1]内的常数,CR取值越大,发生交叉的概率就越大;randj是[1,D]范围内的随机整数,确保ui至少要从vi中获取一个元素,以保证有新的个体生成,从而使得群体避免进化停滞。
微分进化算法采用“贪婪”选择模式,当且仅当新的向量个体ui适应度值优于目标向量个体xi适应度值时,目标向量才会接纳ui,即xi更新取值为ui。否则xi保留至下一代子个体,并在下一次迭代寻优中继续作为目标向量执行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微分进化算法的选择操作即为:
xit+1=ui,f(ui)<f(xit)xit,elseif]]>       式三
对父代和子代候选个体进行一对一竞争选择,优胜劣汰,使得子代个体始终不劣于父代个体,从而使得种群始终向最优解方向进化寻优。
建立基于微分进化算法的均压环优化数学模型:
minf=minumax=minf(Φi,ri,di);Eimax2.2;Φi&Element;[Φimin,Φimax]ri&Element;[rimin,rimax];di&Element;[dimin,dimax]]]>         式四
其中i为均压环编号,自变量、因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在所述步骤1中已经进行了说明。
对Eimax进行罚函数处理,Umax是一个无量纲单位,构造罚函数为:
f_penalty=k(Eimax/2.2-1)n,Eimax>2.20,Eimax2.2]]>          式五
通过目标函数和罚函数,得到个体适应度值函数:
fitness=umax+f_penalty                            式六
则待求minumax优化问题转换为求取最优个体适应度值:
minfitness=min(umax+f_penalty)                       式七
步骤2.2、基于ANSYS平台,结合微分进化算法,对3个均压环共9个参数进行优化,9个优化自变量依次编号为x1,x2,…,x9,缩放因子F的经验选取范围为[0.5,0.9],推荐参数值为0.6。交叉因子CR较好的选择范围为[0.3,0.9],选取较大的CR会加速算法收敛,本文选取的参数设置如下:
SP=10;MG=30;D=9;F=0.6;CR=0.9                    式八
步骤3、随机在仿生算法寻优计算数据中选取智能算法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输入训练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学习和训练自变量数组和因变量数组,获得网络权值和阈值,训练函数trainlm采用Levenberg_Marquardt的BP学习算法,网络学习函数采取带动量项的BP学习规则learngdm,性能分析函数采用均方差新能分析函数mse;
步骤4、对训练好人工智能算法,利用所述步骤3.1中神经网络测试数据中的自变量带入到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中得到相应因变量预测值,进行测试验证,并进行误差分析,从而得以验证优化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多维非线性映射关系。
步骤5、将所述步骤2.1中微分进化算法将初始自变量参数和迭代过程中经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得到的自变量参数输入所述步骤3中得到的BP神经网络,由BP神经网络得到预测输出因变量umax和Emax,进而计算所述步骤2.1中个体适应度值,通过迭代寻找最优个体适应度值,从而得到均压环参数的优化值。
在上述的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3.1、步骤2中,形成320×11组数据,其中320×9组数据为3个均压环的自变量Φ、r、d数据共9个自变量,依次编号为x1,x2,…,x9,320×2组数据为因变量umax、Emax数据。将320×11组数据导入MATLAB中,从320组数据中随机选300组为BP神经网络训练数据,其余20组为BP神经网络测试数据。
步骤3.2 3个均压环的自变量Φ、r、d的搜索范围不同,因变量umax、Emax数据上下限不等,需要对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21]。采取最大最小法的数据归一化处理:
yk=2*(xk-xmin)/(xmax-xmin)-1                式九
式中,xmax为数据序列中的最大值;xmin为数据序列中最小值;yk为xk经 归一化后的输出值,yk∈[-1,1]。
步骤3.3构建的BP神经网络隐含层节点转移函数选tansig函数:
f(x)=2/[1+exp(-2x)]-1                              式十
步骤3.4构造的BP神经网络为9个输入参数,2输出参数,隐含层节点数的选取30
步骤3.5初始化,赋给WM1(0),WIJ(0),WJP(0)各一个较小的随机非零值,n=0,其中WMI(n)为第n次迭代输入层m与隐含层I之间的的权值向量,n为迭代次数。
WMI(n)=w11(n)w12(n)...w1I(n)w21(n)w22(n)...w2I(n).wM1(n)wM2(n)...wMI(n)]]>      式十一
WIJ(n)为第n次迭代隐含层I与隐含层J之间的的权值向量。
WIJ(n)=w11(n)w12(n)...w1J(n)w21(n)w22(n)...w2J(n).wI1(n)wI2(n)...wIJ(n)]]>      式十二
WJP(n)为第n次迭代隐含层J与输出层p之间的的权值向量
WJP(n)=w11(n)w12(n)...w1P(n)w21(n)w22(n)...w2P(n).wJ1(n)wJ2(n)...wJP(n)]]>     式十三
Yk(n)为第n次迭代是网络的实际输出
     式十四
dk为期望输出
       式十五
步骤3.6、输入上述步骤3.2中数据归一化处理的随机训练样本;
步骤3.7、对输入样本,前向计算BP网络每层神经元的输入信号u和输出信号v。其中
vpp(n)=ykp(n),p=1,2....p]]>          式十六
步骤3.8、由期望值输出dk,和上一步求得的实际输出Yk(n),计算误差E(n),判断是否满足要求,若满足转至步骤3.11;不满足转至步骤3.9;
步骤3.9、判断是否大于最大迭代次数,若大于转至步骤3.11,若不大于,对输入样本,反向计算每层神经元的局部梯度。其中
δpp(n)=yp(n)(1-yp(n))(dp(n)-yp(n)),p=1,2,...,PδjJ(n)=f(ujJ(n))Σp=1pδpp(n)wip(n),j=1,2,...JδiI(n)f(uiI(n))Σj=1JδjJ(n)wij(n),i=1,2,...,I]]>      式十七
步骤3.10按下式计算权值修正量,并修正权值;n=n+1,转至步骤3.7;
Δwjp(n)=ηδpP(n)vjJ(n)]]>         式十八
Δwij(n)=ηδjJ(n)viI(n)]]>           式十九
         式二十
j=1,2,...,J;p=1,2,...,P
步骤3.11判断是否学完所有的训练样本,是则结束,否则转至步骤3.4。
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通过根据多维非线性映射关系对因变量值进行预测,大大缩短了传统迭代计算的时间,高了寻优效率;2.通过整合多种仿生算法和人工智能算法,使得该发明在电磁场逆问题研究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有一定的通用性;3.通过随机选取仿生算法中的计算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避免了人为配置参数的不确定因素;4.方法简单、执行效率高,鲁棒性好,数据挖掘充分,可用于电气设备结构优化设计,输电线路电磁场屏蔽等电磁场逆问题研究。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微分进化算法的变异操作过程。
附图2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微分进化算法的交叉操作过程。
附图3为本发明所涉及的BP神经网络拓扑图。
附图4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微分进化算法结合有限元法进行迭代寻优流程图。
附图5为本发明所涉及的BP神经网络结合微分进化算法寻优流程图。
附图6本发明算例计算建模示意图。
附图7本发明整体算法流程示意图。
附图8本发明与其他算法寻优结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 说明。
实施例:
1、理论基础。
微分进化算法(differential evolution,DE)作为一种基于群体进化的仿生智能算法,具有记忆个体最优适应度值和种群信息共享的特征,DE算法通过种群个体间的合作及竞争来实现对问题的优化求解。
假设待求优化问题为minf(x),种群规模为SP,最大迭代次数为MG,搜索空间可行解的维度为D,向量X(t)来表示进化到第t代的种群。首先在可解空间内随机产生初始种群其中用于表征第i个个体解。初始个体的各分向量在各自空间上下限xj,max和xj,min间随机产生:DE算法的基本操作包括变异操作、交叉操作及选择操作。
在DE算法中,最基本的变异因子是由父代种群随机生成的线性差分向量,变异个体由父代个体和线性差分向量组合而成。对于父代种群的任一目标向量xi而言,DE算法通过变异操作生成变异向量vi
vi=xr1+F&CenterDot;(xr2-xr3)]]>
式中,是父代种群中随机选择的三个不同个体,且有r1≠r2≠r3≠i;F为缩放因子,是介于[0,2]间的常数,用于控制差分向量的影响。DE算法的变异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
DE算法通过变异向量vi和目标向量xi各维分量的随机重组来进行交叉操作,其目的是提高种群个体多样性,防止过早收敛。DE算法生成新的交 叉向量ui=[ui,1,ui,2,…,ui,D]:
ui,j=vi,j,ra ndCRorj=randjxi,j,rand>CRorj&NotEqual;randji=1,&CenterDot;&CenterDot;&CenterDot;,SP,j=1,&CenterDot;&CenterDot;&CenterDot;,SP]]>
式中,rand是[0,1]之间的随机数;CR为交叉因子,是范围在[0,1]内的常数,CR取值越大,发生交叉的概率就越大;randj是[1,D]范围内的随机整数,确保ui至少要从vi中获取一个元素,以保证有新的个体生成,从而使得群体避免进化停滞。图2为DE算法的交叉操作过程。
DE算法采用“贪婪”选择模式,当且仅当新的向量个体ui适应度值优于目标向量个体xi适应度值时,目标向量才会接纳ui,即xi更新取值为ui。否则xi保留至下一代子个体,并在下一次迭代寻优中继续作为目标向量执行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DE算法的选择操作即为:
xit+1=ui,f(ui)<f(xit)xit,elseif]]>
DE算法采取“贪婪”选择操作,对父代和子代候选个体进行一对一竞争选择,优胜劣汰,使得子代个体始终不劣于父代个体,从而使得种群始终向最优解方向进化寻优。
BP(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源于网络权值的调整规则,全称为基于误差方向传播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采用的是后向传播学习算法,即BP学习算法。在前向传递中,输入信号从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直到输出层。每一层的神经元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状态。如果输出层得不到期望输出,则转入反向传播,根据预测误差调整网络权值和阈值,从而使BP神经网络预测输出不断逼近期望输出。 BP神经网络拓扑图如图3所示。BP神经网络在函数逼近和模型拟合、信息处理及预测、神经网络控制、故障诊断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据统计80%~90%的神经网络模型采用了BP网络或其变化形式。
2、优化因变量的预测。
对于大多数基于各种不同算法的电磁场逆问题研究,从理论上讲,初始样本容量越大,迭代计算次数越多,得到的目标结果越优。但在实际优化设计中,由于硬件条件和计算时间的限制,初始样本容量和迭代计算次数都有限,为得到最优解,设定初始样本,利用DE算法结合有限元法进行迭代寻优,寻优流程图如图4所示。利用DE算法的寻优计算数据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优化自变量Φ、r、d与因变量umax、Emax之间的多维非线性映射关系。BP神经网络建立的均压环多维非线性映射关系还可以结合DE算法进一步寻优,DE算法将初始自变量参数和迭代过程中经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得到的自变量参数输入BP神经网络,由BP神经网络得到预测输出因变量umax和Emax,进而计算个体适应度值,通过迭代寻找最优个体适应度值,从而得到均压环参数的优化值。BP神经网络结合DE算法的寻优流程见图5所示。
3、具体实现步骤。
本发明是以以75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etal oxide arrestor,MOA)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NSYS parameter design language,APDL)进行操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于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进行参数化几何建模,模型示意图如附 图6所示,几何模型包括法兰、瓷外套、氧化锌电阻片、铝垫片、绝缘杆、绝缘筒、均压环(公知结构,不再赘述),参考设计的均压环从上至下依次编号为环1、环2及环3。其中以均压环管径Φ、环径r、罩入深度d为自变量,电阻片上的最大电压承担率umax和均压环表面最大场强Emax为因变量,其中以umax为目标函数,Emax小于起晕场强2.2kV/mm为约束条件。
步骤2、结合有限元法对避雷器电场分布求解,利用微分进化算法,根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寻优循环计算,得到微分进化算法优化结果以及寻优过程中的计算数据,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2.1、假设待求优化问题为minf(x),种群规模为SP,最大迭代次数为MG,搜索空间可行解的维度为D,向量X(t)来表示进化到第t代的种群。首先在可解空间内随机产生初始种群其中用于表征第i个个体解。初始个体的各分向量在各自空间上下限xj,max和xj,min间随机产生:微分进化算法的基本操作包括变异操作、交叉操作及选择操作。
在微分进化算法中,最基本的变异因子是由父代种群随机生成的线性差分向量,变异个体由父代个体和线性差分向量组合而成。对于父代种群的任一目标向量xi而言,微分进化算法通过变异操作生成变异向量vi
vi=xr1+F&CenterDot;(xr2-xr3)---(1)]]>
式中,是父代种群中随机选择的三个不同个体,且有r1≠r2≠r3≠i;F为缩放因子,是介于[0,2]间的常数,用于控制差分向量的影响。微分进化算法的变异操作过程如附图1所示。
微分进化算法通过变异向量vi和目标向量xi各维分量的随机重组来进行交叉操作,其目的是提高种群个体多样性,防止过早收敛。DE算法生成新的交叉向量ui=[ui,1,ui,2,…,ui,D]:
ui,j=vi,j,ra ndCRorj=randjxi,j,rand>CRorj&NotEqual;randji=1,&CenterDot;&CenterDot;&CenterDot;,SP,j=1,&CenterDot;&CenterDot;&CenterDot;,SP---(2)]]>
式中,rand是[0,1]之间的随机数;CR为交叉因子,是范围在[0,1]内的常数,CR取值越大,发生交叉的概率就越大;randj是[1,D]范围内的随机整数,确保ui至少要从vi中获取一个元素,以保证有新的个体生成,从而使得群体避免进化停滞。附图2为DE算法的交叉操作过程。
微分进化算法采用“贪婪”选择模式,当且仅当新的向量个体ui适应度值优于目标向量个体xi适应度值时,目标向量才会接纳ui,即xi更新取值为ui。否则xi保留至下一代子个体,并在下一次迭代寻优中继续作为目标向量执行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微分进化算法的选择操作即为:
xit+1=ui,f(ui)<f(xit)xit,elseif---(3)]]>
对父代和子代候选个体进行一对一竞争选择,优胜劣汰,使得子代个体始终不劣于父代个体,从而使得种群始终向最优解方向进化寻优。
建立基于微分进化算法的均压环优化数学模型:
minf=minumax=minf(Φi,ri,di);Eimax2.2;Φi&Element;[Φimin,Φimax]ri&Element;[rimin,rimax];di&Element;[dimin,dimax]---(4)]]>
其中i为均压环编号,自变量、因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在所述 步骤1中已经进行了说明。
对Eimax进行罚函数处理,Umax是一个无量纲单位,构造罚函数为:
f_penalty=k(Eimax/2.2-1)n,Eimax>2.20,Eimax2.2---(5)]]>
通过目标函数和罚函数,得到个体适应度值函数:
fitness=umax+f_penalty                                     (6)
则待求minumax优化问题转换为求取最优个体适应度值:
minfitness=min(umax+f_penalty)                                (7)
步骤2.2、基于ANSYS平台,结合微分进化算法,对3个均压环共9个参数进行优化,9个优化自变量依次编号为x1,x2,…,x9,缩放因子F的经验选取范围为[0.5,0.9],推荐参数值为0.6。交叉因子CR较好的选择范围为[0.3,0.9],选取较大的CR会加速算法收敛,本文选取的参数设置如下:
SP=10;MG=30;D=9;F=0.6;CR=0.9                           (8)
基于ANSYS平台对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均压环进行有限元DE算法寻优流程如附图4所示。
步骤3、随机在仿生算法寻优计算数据中选取智能算法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输入训练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学习和训练自变量数组和因变量数组,获得网络权值和阈值,训练函数trainlm采用Levenberg_Marquardt的BP学习算法,网络学习函数采取带动量项的BP学习规则learngdm,性能分析函数采用均方差新能分析函数mse;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3.1、上述步骤2中,形成320×11组数据,其中320×9组数据 为3个均压环的自变量Φ、r、d数据共9个自变量,依次编号为x1,x2,…,x9,320×2组数据为因变量umax、Emax数据。将320×11组数据导入MATLAB中,从320组数据中随机选300组为BP神经网络训练数据,其余20组为BP神经网络测试数据。
步骤3.2 3个均压环的自变量Φ、r、d的搜索范围不同,因变量umax、Emax数据上下限不等,需要对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21]。采取最大最小法的数据归一化处理:
yk=2*(xk-xmin)/(xmax-xmin)-1                                    (9)
式中,xmax为数据序列中的最大值;xmin为数据序列中最小值;yk为xk经归一化后的输出值,yk∈[-1,1]。
步骤3.3构建的BP神经网络隐含层节点转移函数选tansig函数:
f(x)=2/[1+exp(-2x)]-1                                       (10)
步骤3.4构造的BP神经网络为9个输入参数,2输出参数,隐含层节点数的选取30
步骤3.5初始化,赋给WM1(0),WIJ(0),WJP(0)各一个较小的随机非零值,n=0,其中WMI(n)为第n次迭代输入层m与隐含层I之间的的权值向量,n为迭代次数。
WMI(n)=w11(n)w12(n)...w1I(n)w21(n)w22(n)...w2I(n).wM1(n)wM2(n)...wMI(n)---(11)]]>
WIJ(n)为第n次迭代隐含层I与隐含层J之间的的权值向量。
WIJ(n)=w11(n)w12(n)...w1J(n)w21(n)w22(n)...w2J(n).wI1(n)wI2(n)...wIJ(n)---(12)]]>
WJP(n)为第n次迭代隐含层J与输出层p之间的的权值向量
WJP(n)=w11(n)w12(n)...w1P(n)w21(n)w22(n)...w2P(n).wJ1(n)wJ2(n)...wJP(n)---(13)]]>
Yk(n)为第n次迭代是网络的实际输出

dk为期望输出

步骤3.6、输入上述步骤3.2中数据归一化处理的随机训练样本
步骤3.7、对输入样本,前向计算BP网络每层神经元的输入信号u和输出信号v。其中
vpp(n)=ykp(n),p=1,2....p---(16)]]>
步骤3.8、由期望值输出dk,和上一步求得的实际输出Yk(n),计算误差E(n),判断是否满足要求,若满足转至步骤3.11;不满足转至步骤3.9
步骤3.9、判断是否大于最大迭代次数,若大于转至步骤3.11,若不大于,对输入样本,反向计算每层神经元的局部梯度。其中
δpp(n)=yp(n)(1-yp(n))(dp(n)-yp(n)),p=1,2,...,PδjJ(n)=f(ujJ(n))Σp=1pδpp(n)wip(n),j=1,2,...JδiI(n)f(uiI(n))Σj=1JδjJ(n)wij(n),i=1,2,...,I---(17)]]>
步骤3.10按下式计算权值修正量,并修正权值;n=n+1,转至步骤3.7
Δwjp(n)=ηδpP(n)vjJ(n)---(18)]]>
Δwij(n)=ηδjJ(n)viI(n)---(19)]]>

j=1,2,...,J;p=1,2,...,P
步骤3.11判断是否学完所有的训练样本,是则结束,否则转至步骤3.4
步骤4、对训练好人工智能算法,利用所述步骤3.1中神经网络测试数据中的自变量带入到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中得到相应因变量预测值,进行测试验证,并进行误差分析,从而得以验证优化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多维非线性映射关系。
步骤5、将所述步骤2.1中微分进化算法将初始自变量参数和迭代过程中经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得到的自变量参数输入所述步骤3中得到的BP神经网络,由BP神经网络得到预测输出因变量umax和Emax,进而计算所述步骤2.1中个体适应度值,通过迭代寻找最优个体适应度值,从而得到均压环参数的优化值。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200096A43申请公布日20141210CN104200096A21申请号201410437237622申请日20140829G06F19/00201101G06N3/0220060171申请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昆明局地址650217云南省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玉缘路超高压输电公司昆明局72发明人陈图腾张义程德保曹继丰74专利代理机构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2222代理人鲁力54发明名称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

2、法和BP神经网络的混合智能寻优算法。对于用于改善避雷器电阻片表面电场分布的均压环优化问题,该方法首先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结合微分进化算法对均压环的优化参数进行寻优计算,然后将寻优过程产生的计算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数据,通过神经网络拟合建立起优化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多维非线性关系,用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预测输出,并结合微分算法实现了进一步寻优计算。通过大量优化数据对比表明,该方法简单、执行效率高,鲁棒性好,数据挖掘充分,并且对电磁场逆问题有一定的通用性。51INTCL权利要求书4页说明书12页附图6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4页说明书12页附图6页10。

3、申请公布号CN104200096ACN104200096A1/4页21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基于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进行参数化几何建模,该模型包括法兰、瓷外套、氧化锌电阻片、铝垫片、绝缘杆、绝缘筒、均压环;参考设计的均压环从上至下依次编号为环一、环二及环三;其中以均压环管径、环径R、罩入深度D为自变量,电阻片上的最大电压承担率UMAX和均压环表面最大场强EMAX为因变量,其中以UMAX为目标函数,EMAX小于起晕场强22KV/MM为约束条件;步骤2、结合有限元法对避雷器电场分布求解,利用微分进化算法,根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寻优循环。

4、计算,得到微分进化算法优化结果以及寻优过程中的计算数据,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步骤21、定义待求优化问题为MINFX,种群规模为SP,最大迭代次数为MG,搜索空间可行解的维度为D,向量XT来表示进化到第T代的种群;首先在可解空间内随机产生初始种群其中用于表征第I个个体解;初始个体的各分向量在各自空间上下限XJ,MAX和XJ,MIN间随机产生微分进化算法的基本操作包括变异操作、交叉操作及选择操作;其中,操作一,变异操作具体方法是最基本的变异因子是由父代种群随机生成的线性差分向量,变异个体由父代个体和线性差分向量组合而成;对于父代种群的任一目标向量XI而言,微分进化算法通过变异操作生成变异向量VI式一。

5、式中,是父代种群中随机选择的三个不同个体,且有R1R2R3I;F为缩放因子,是介于0,2间的常数,用于控制差分向量的影响;操作二,交叉操作具体方法是微分进化算法通过变异向量VI和目标向量XI各维分量的随机重组来进行交叉操作,其目的是提高种群个体多样性,防止过早收敛;DE算法生成新的交叉向量UIUI,1,UI,2,UI,D式二式中,RAND是0,1之间的随机数;CR为交叉因子,是范围在0,1内的常数,CR取值越大,发生交叉的概率就越大;RANDJ是1,D范围内的随机整数,确保UI至少要从VI中获取一个元素,以保证有新的个体生成,从而使得群体避免进化停滞;操作三,选择操作具体方法是当且仅当新的向量。

6、个体UI适应度值优于目标向量个体XI适应度值时,目标向量才会接纳UI,即XI更新取值为UI;否则XI保留至下一代子个体,并在下一次迭代寻优中继续作为目标向量执行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微分进化算法的选择操作即为权利要求书CN104200096A2/4页3式三对父代和子代候选个体进行一对一竞争选择,优胜劣汰,使得子代个体始终不劣于父代个体,从而使得种群始终向最优解方向进化寻优;建立基于微分进化算法的均压环优化数学模型式四其中I为均压环编号,自变量、因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在所述步骤1中已经进行了说明;对EIMAX进行罚函数处理,UMAX是一个无量纲单位,构造罚函数为式五通过目标函数和罚函数,得到个。

7、体适应度值函数TNESSUMAXF_PENALTY式六则待求MINUMAX优化问题转换为求取最优个体适应度值MINTNESSMINUMAXF_PENALTY式七步骤22、基于ANSYS平台,结合微分进化算法,对3个均压环共9个参数进行优化,9个优化自变量依次编号为X1,X2,X9,缩放因子F的经验选取范围为05,09,推荐参数值为06;交叉因子CR较好的选择范围为03,09,选取较大的CR会加速算法收敛,本文选取的参数设置如下SP10;MG30;D9;F06;CR09式八步骤3、基于步骤2随机在仿生算法寻优计算数据中选取智能算法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输入训练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学习和训练自变量。

8、数组和因变量数组,获得网络权值和阈值,训练函数采用BP学习算法,网络学习函数采取带动量项的BP学习规则,性能分析函数采用均方差新能分析函数;步骤4、对训练好人工智能算法,利用所述步骤31中神经网络测试数据中的自变量带入到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中得到相应因变量预测值,进行测试验证,并进行误差分析,从而得以验证优化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多维非线性映射关系;步骤5、将所述步骤21中微分进化算法将初始自变量参数和迭代过程中经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得到的自变量参数输入所述步骤3中得到的BP神经网络,由BP神经网络得到预测输出因变量UMAX和EMAX,进而计算所述步骤21中个体适应度值,通过迭代寻找最优个体适应度。

9、值,从而得到均压环参数的优化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步骤31、步骤2中,形成32011组数据,其中3209组数据为3个均压环的自变量、R、D数据共9个自变量,依次编号为X1,X2,X9,3202组数据为因变量UMAX、EMAX权利要求书CN104200096A3/4页4数据;将32011组数据导入MATLAB中,从320组数据中随机选300组为BP神经网络训练数据,其余20组为BP神经网络测试数据;步骤32、3个均压环的自变量、R、D的搜索范围不同,因变量UMAX、EMAX数据上下限不等,需要对输入。

10、参数和输出参数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21;采取最大最小法的数据归一化处理YK2XKXMIN/XMAXXMIN1式九式中,XMAX为数据序列中的最大值;XMIN为数据序列中最小值;YK为XK经归一化后的输出值,YK1,1;步骤33、构建的BP神经网络隐含层节点转移函数选TANSIG函数FX2/1EXP2X1式十步骤34、构造的BP神经网络为9个输入参数,2输出参数,隐含层节点数的选取30;步骤35、初始化,赋给WM10,WIJ0,WJP0各一个较小的随机非零值,N0,其中WMIN为第N次迭代输入层M与隐含层I之间的的权值向量,N为迭代次数;式十一WIJN为第N次迭代隐含层I与隐含层J之间的的权值向量。

11、;式十二WJPN为第N次迭代隐含层J与输出层P之间的的权值向量式十三YKN为第N次迭代是网络的实际输出式十四DK为期望输出式十五步骤36、输入上述步骤32中数据归一化处理的随机训练样本;步骤37、对输入样本,前向计算BP网络每层神经元的输入信号U和输出信号V;其中权利要求书CN104200096A4/4页5式十六步骤38、由期望值输出DK,和上一步求得的实际输出YKN,计算误差EN,判断是否满足要求,若满足转至步骤311;不满足转至步骤39;步骤39、判断是否大于最大迭代次数,若大于转至步骤311,若不大于,对输入样本,反向计算每层神经元的局部梯度;其中式十七步骤310、按下式计算权值修正量,。

12、并修正权值;NN1,转至步骤37;式十八式十九式二十J1,2,J;P1,2,P步骤311、判断是否学完所有的训练样本,是则结束,否则转至步骤34。权利要求书CN104200096A1/12页6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电磁场逆问题研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背景技术0002现阶段研究电磁场逆问题的方法主要有试验测量方法,和基于有限元的数值计算方法。现有技术分别有00031、结合试验测量和有限元计算分析了影响避雷器电位分布的多种因素;00042、结合试验测量和有限元计算分析了影响避雷器电位分布的多种。

13、因素;采用不同的边界处理方法解决了避雷器有限元计算的开域问题,计算并分析了影响电压承担率的各个因素,保证了有限元的优点和程序的通用性0005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突破性发展,有限元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对电气设备的结构优化设计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如以下文献或以有限元法结合遗传算法,或结合粒子群算法,或结合神经网络进行寻优计算,均取得不错的效果。0006常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等,常用的仿生算法包括微分进化算法、粒子群算法、蚁群算法等。与仿生算法相比,人工智能算法具有简单、灵活、有记忆性,能够进行合理预测等特点,人工智能算法计算时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14、只需用少量的时间计算一些样本供训练和验证使用,大大缩短了优化过程的时间,但在全局收敛性方面较仿生算法差;仿生算法计算全局最优解受制于初始种群规模,且寻优迭代计算通常耗时较长,对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0007为了适应寻优过程的需求,克服上述算法缺点,提出了混合智能算法的概念,并在工程领域有较多应用基于对配电网中各个开关状态的网络重构问题优化研究,提出了结合遗传算法GA中的进化思想和粒子群算法PSO中的群体智能技术,提出了一种混合遗传粒子群优化算法HGAPSO解决配电网络重构问题,结合3个不同规模的IEEE测试网络的重构问题并做了多方面的比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体现出较GA和PSO更好的寻优性能。

15、。在寻优过程中,部分个体以PSO方法迭代,其它个体进行GA中的交叉和变异操作,整个群体信息共享,同时采用自适应参数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思想进化;基于对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算法的深入研究,提出将免疫遗传算法与变尺度混沌优化算法进行结合,形成一种混合智能算法,从而解决了免疫遗传算法易陷于局部最优和在接近全局最优解时搜索速度减慢的缺点,通过对IEEE30节点系统和内蒙古巴盟地区实际电网无功优化计算表明,结合混合智能算法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方法具有良好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基于多目标风电场接入的输电线路与电网的联合优化规划模型;针对目标权重未知、人工神经网络ARTICIALNEURALNETWORK,ANN收敛。

16、困难、无法合理决策等问题,采用方差最大化决策和分类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ANIDEALSOLUTION,TOPSIS缩小最优解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随机模拟、神经元网络和非劣排序遗传算法IINONDOMINATEDSORTINGGENETICALGORITHMII,NSGAII相结说明书CN104200096A2/12页7合的混合智能算法;对增加风电场的改进IEEEGARVER6系统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决策效率和计算精度。0008目前对于电磁场逆问题研究,多融合有限元法与单一智能算法进行寻优迭。

17、代计算,这些方法虽然很好的解决了某些电磁场逆问题中的开域问题,但迭代计算时间,全局收敛和最优解精度等方面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发明内容0009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大大缩短了传统迭代计算的时间,提高了寻优效率的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0010本发明还有一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在电磁场逆问题研究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有一定的通用性的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0011本发明再有一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避免了人为配置参数的不确定因素,简单、执行效率高,鲁棒性好,数据挖掘充。

18、分的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0012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0013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0014步骤1、以75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ETALOXIDEARRESTOR,MOA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NSYSPARAMETERDESIGNLANGUAGE,APDL,基于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进行参数化几何建模,该模型包括法兰、瓷外套、氧化锌电阻片、铝垫片、绝缘杆、绝缘筒、均压环;参考设计的均压环从上至下依次编号为环一、环二及环三。其中以均压环管径、环径R、罩入深度D为自。

19、变量,电阻片上的最大电压承担率UMAX和均压环表面最大场强EMAX为因变量,其中以UMAX为目标函数,EMAX小于起晕场强22KV/MM为约束条件。0015步骤2、结合有限元法对避雷器电场分布求解,利用微分进化算法,根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寻优循环计算,得到微分进化算法优化结果以及寻优过程中的计算数据,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0016步骤21、假设待求优化问题为MINFX,种群规模为SP,最大迭代次数为MG,搜索空间可行解的维度为D,向量XT来表示进化到第T代的种群。首先在可解空间内随机产生初始种群其中用于表征第I个个体解。初始个体的各分向量在各自空间上下限XJ,MAX和XJ,MIN间随机产生微分。

20、进化算法的基本操作包括变异操作、交叉操作及选择操作。0017在微分进化算法中,最基本的变异因子是由父代种群随机生成的线性差分向量,变异个体由父代个体和线性差分向量组合而成。对于父代种群的任一目标向量XI而言,微分进化算法通过变异操作生成变异向量VI0018式一0019式中,是父代种群中随机选择的三个不同个体,且有R1R2R3I;说明书CN104200096A3/12页8F为缩放因子,是介于0,2间的常数,用于控制差分向量的影响。微分进化算法的变异操作过程如附图1所示。0020微分进化算法通过变异向量VI和目标向量XI各维分量的随机重组来进行交叉操作,其目的是提高种群个体多样性,防止过早收敛。D。

21、E算法生成新的交叉向量UIUI,1,UI,2,UI,D0021式二0022式中,RAND是0,1之间的随机数;CR为交叉因子,是范围在0,1内的常数,CR取值越大,发生交叉的概率就越大;RANDJ是1,D范围内的随机整数,确保UI至少要从VI中获取一个元素,以保证有新的个体生成,从而使得群体避免进化停滞。0023微分进化算法采用“贪婪”选择模式,当且仅当新的向量个体UI适应度值优于目标向量个体XI适应度值时,目标向量才会接纳UI,即XI更新取值为UI。否则XI保留至下一代子个体,并在下一次迭代寻优中继续作为目标向量执行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微分进化算法的选择操作即为0024式三0025对父代和子。

22、代候选个体进行一对一竞争选择,优胜劣汰,使得子代个体始终不劣于父代个体,从而使得种群始终向最优解方向进化寻优。0026建立基于微分进化算法的均压环优化数学模型0027式四0028其中I为均压环编号,自变量、因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在所述步骤1中已经进行了说明。0029对EIMAX进行罚函数处理,UMAX是一个无量纲单位,构造罚函数为0030式五0031通过目标函数和罚函数,得到个体适应度值函数0032TNESSUMAXF_PENALTY式六0033则待求MINUMAX优化问题转换为求取最优个体适应度值0034MINTNESSMINUMAXF_PENALTY式七0035步骤22、基于ANSYS。

23、平台,结合微分进化算法,对3个均压环共9个参数进行优化,9个优化自变量依次编号为X1,X2,X9,缩放因子F的经验选取范围为05,09,推荐参数值为06。交叉因子CR较好的选择范围为03,09,选取较大的CR会加速算法收敛,本文选取的参数设置如下0036SP10;MG30;D9;F06;CR09式八说明书CN104200096A4/12页90037步骤3、随机在仿生算法寻优计算数据中选取智能算法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输入训练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学习和训练自变量数组和因变量数组,获得网络权值和阈值,训练函数TRAINLM采用LEVENBERG_MARQUARDT的BP学习算法,网络学习函数采取带。

24、动量项的BP学习规则LEARNGDM,性能分析函数采用均方差新能分析函数MSE;0038步骤4、对训练好人工智能算法,利用所述步骤31中神经网络测试数据中的自变量带入到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中得到相应因变量预测值,进行测试验证,并进行误差分析,从而得以验证优化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多维非线性映射关系。0039步骤5、将所述步骤21中微分进化算法将初始自变量参数和迭代过程中经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得到的自变量参数输入所述步骤3中得到的BP神经网络,由BP神经网络得到预测输出因变量UMAX和EMAX,进而计算所述步骤21中个体适应度值,通过迭代寻找最优个体适应度值,从而得到均压环参数的优化值。0040在上。

25、述的一种基于微分进化算法和BP神经网络的避雷器均压环优化法,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0041步骤31、步骤2中,形成32011组数据,其中3209组数据为3个均压环的自变量、R、D数据共9个自变量,依次编号为X1,X2,X9,3202组数据为因变量UMAX、EMAX数据。将32011组数据导入MATLAB中,从320组数据中随机选300组为BP神经网络训练数据,其余20组为BP神经网络测试数据。0042步骤323个均压环的自变量、R、D的搜索范围不同,因变量UMAX、EMAX数据上下限不等,需要对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21。采取最大最小法的数据归一化处理0043YK2XKXM。

26、IN/XMAXXMIN1式九0044式中,XMAX为数据序列中的最大值;XMIN为数据序列中最小值;YK为XK经归一化后的输出值,YK1,1。0045步骤33构建的BP神经网络隐含层节点转移函数选TANSIG函数0046FX2/1EXP2X1式十0047步骤34构造的BP神经网络为9个输入参数,2输出参数,隐含层节点数的选取300048步骤35初始化,赋给WM10,WIJ0,WJP0各一个较小的随机非零值,N0,其中WMIN为第N次迭代输入层M与隐含层I之间的的权值向量,N为迭代次数。0049式十一0050WIJN为第N次迭代隐含层I与隐含层J之间的的权值向量。说明书CN104200096A5。

27、/12页100051式十二0052WJPN为第N次迭代隐含层J与输出层P之间的的权值向量0053式十三0054YKN为第N次迭代是网络的实际输出0055式十四0056DK为期望输出0057式十五0058步骤36、输入上述步骤32中数据归一化处理的随机训练样本;0059步骤37、对输入样本,前向计算BP网络每层神经元的输入信号U和输出信号V。其中0060式十六0061步骤38、由期望值输出DK,和上一步求得的实际输出YKN,计算误差EN,判断是否满足要求,若满足转至步骤311;不满足转至步骤39;0062步骤39、判断是否大于最大迭代次数,若大于转至步骤311,若不大于,对输入样本,反向计算每层。

28、神经元的局部梯度。其中0063式十七0064步骤310按下式计算权值修正量,并修正权值;NN1,转至步骤37;0065式十八0066式十九说明书CN104200096A106/12页110067式二十0068J1,2,J;P1,2,P0069步骤311判断是否学完所有的训练样本,是则结束,否则转至步骤34。0070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通过根据多维非线性映射关系对因变量值进行预测,大大缩短了传统迭代计算的时间,高了寻优效率;2通过整合多种仿生算法和人工智能算法,使得该发明在电磁场逆问题研究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有一定的通用性;3通过随机选取仿生算法中的计算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数据和测试。

29、数据,避免了人为配置参数的不确定因素;4方法简单、执行效率高,鲁棒性好,数据挖掘充分,可用于电气设备结构优化设计,输电线路电磁场屏蔽等电磁场逆问题研究。附图说明0071附图1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微分进化算法的变异操作过程。0072附图2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微分进化算法的交叉操作过程。0073附图3为本发明所涉及的BP神经网络拓扑图。0074附图4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微分进化算法结合有限元法进行迭代寻优流程图。0075附图5为本发明所涉及的BP神经网络结合微分进化算法寻优流程图。0076附图6本发明算例计算建模示意图。0077附图7本发明整体算法流程示意图。0078附图8本发明与其他算法寻优结果对比图。具体。

30、实施方式0079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0080实施例00811、理论基础。0082微分进化算法DIFFERENTIALEVOLUTION,DE作为一种基于群体进化的仿生智能算法,具有记忆个体最优适应度值和种群信息共享的特征,DE算法通过种群个体间的合作及竞争来实现对问题的优化求解。0083假设待求优化问题为MINFX,种群规模为SP,最大迭代次数为MG,搜索空间可行解的维度为D,向量XT来表示进化到第T代的种群。首先在可解空间内随机产生初始种群其中用于表征第I个个体解。初始个体的各分向量在各自空间上下限XJ,MAX和XJ,MIN间随机产生DE算法的基。

31、本操作包括变异操作、交叉操作及选择操作。0084在DE算法中,最基本的变异因子是由父代种群随机生成的线性差分向量,变异个体由父代个体和线性差分向量组合而成。对于父代种群的任一目标向量XI而言,DE算法通过变异操作生成变异向量VI0085说明书CN104200096A117/12页120086式中,是父代种群中随机选择的三个不同个体,且有R1R2R3I;F为缩放因子,是介于0,2间的常数,用于控制差分向量的影响。DE算法的变异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0087DE算法通过变异向量VI和目标向量XI各维分量的随机重组来进行交叉操作,其目的是提高种群个体多样性,防止过早收敛。DE算法生成新的交叉向量UIU。

32、I,1,UI,2,UI,D00880089式中,RAND是0,1之间的随机数;CR为交叉因子,是范围在0,1内的常数,CR取值越大,发生交叉的概率就越大;RANDJ是1,D范围内的随机整数,确保UI至少要从VI中获取一个元素,以保证有新的个体生成,从而使得群体避免进化停滞。图2为DE算法的交叉操作过程。0090DE算法采用“贪婪”选择模式,当且仅当新的向量个体UI适应度值优于目标向量个体XI适应度值时,目标向量才会接纳UI,即XI更新取值为UI。否则XI保留至下一代子个体,并在下一次迭代寻优中继续作为目标向量执行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DE算法的选择操作即为00910092DE算法采取“贪婪”选择。

33、操作,对父代和子代候选个体进行一对一竞争选择,优胜劣汰,使得子代个体始终不劣于父代个体,从而使得种群始终向最优解方向进化寻优。0093BP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源于网络权值的调整规则,全称为基于误差方向传播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采用的是后向传播学习算法,即BP学习算法。在前向传递中,输入信号从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直到输出层。每一层的神经元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状态。如果输出层得不到期望输出,则转入反向传播,根据预测误差调整网络权值和阈值,从而使BP神经网络预测输出不断逼近期望输出。BP神经网络拓扑图如图3所示。BP神经网络在函数逼近和模型拟合、信。

34、息处理及预测、神经网络控制、故障诊断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据统计8090的神经网络模型采用了BP网络或其变化形式。00942、优化因变量的预测。0095对于大多数基于各种不同算法的电磁场逆问题研究,从理论上讲,初始样本容量越大,迭代计算次数越多,得到的目标结果越优。但在实际优化设计中,由于硬件条件和计算时间的限制,初始样本容量和迭代计算次数都有限,为得到最优解,设定初始样本,利用DE算法结合有限元法进行迭代寻优,寻优流程图如图4所示。利用DE算法的寻优计算数据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优化自变量、R、D与因变量UMAX、EMAX之间的多维非线性映射关系。BP神经网络建立的均压环多维非线性。

35、映射关系还可以结合DE算法进一步寻优,DE算法将初始自变量参数和迭代过程中经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得到的自变量参数输入BP神经网络,由BP神经网络得到预测输出因变量UMAX和EMAX,进而计算个体适应度值,通说明书CN104200096A128/12页13过迭代寻找最优个体适应度值,从而得到均压环参数的优化值。BP神经网络结合DE算法的寻优流程见图5所示。00963、具体实现步骤。0097本发明是以以75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ETALOXIDEARRESTOR,MOA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NSYSPARAMETERDESIGNLANGUAGE,APDL进行操作的方法,包括以下。

36、步骤0098步骤1、基于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进行参数化几何建模,模型示意图如附图6所示,几何模型包括法兰、瓷外套、氧化锌电阻片、铝垫片、绝缘杆、绝缘筒、均压环公知结构,不再赘述,参考设计的均压环从上至下依次编号为环1、环2及环3。其中以均压环管径、环径R、罩入深度D为自变量,电阻片上的最大电压承担率UMAX和均压环表面最大场强EMAX为因变量,其中以UMAX为目标函数,EMAX小于起晕场强22KV/MM为约束条件。0099步骤2、结合有限元法对避雷器电场分布求解,利用微分进化算法,根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进行寻优循环计算,得到微分进化算法优化结果以及寻优过程中的计算数据,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0100步。

37、骤21、假设待求优化问题为MINFX,种群规模为SP,最大迭代次数为MG,搜索空间可行解的维度为D,向量XT来表示进化到第T代的种群。首先在可解空间内随机产生初始种群其中用于表征第I个个体解。初始个体的各分向量在各自空间上下限XJ,MAX和XJ,MIN间随机产生微分进化算法的基本操作包括变异操作、交叉操作及选择操作。0101在微分进化算法中,最基本的变异因子是由父代种群随机生成的线性差分向量,变异个体由父代个体和线性差分向量组合而成。对于父代种群的任一目标向量XI而言,微分进化算法通过变异操作生成变异向量VI01020103式中,是父代种群中随机选择的三个不同个体,且有R1R2R3I;F为缩放。

38、因子,是介于0,2间的常数,用于控制差分向量的影响。微分进化算法的变异操作过程如附图1所示。0104微分进化算法通过变异向量VI和目标向量XI各维分量的随机重组来进行交叉操作,其目的是提高种群个体多样性,防止过早收敛。DE算法生成新的交叉向量UIUI,1,UI,2,UI,D01050106式中,RAND是0,1之间的随机数;CR为交叉因子,是范围在0,1内的常数,CR取值越大,发生交叉的概率就越大;RANDJ是1,D范围内的随机整数,确保UI至少要从VI说明书CN104200096A139/12页14中获取一个元素,以保证有新的个体生成,从而使得群体避免进化停滞。附图2为DE算法的交叉操作过程。

39、。0107微分进化算法采用“贪婪”选择模式,当且仅当新的向量个体UI适应度值优于目标向量个体XI适应度值时,目标向量才会接纳UI,即XI更新取值为UI。否则XI保留至下一代子个体,并在下一次迭代寻优中继续作为目标向量执行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微分进化算法的选择操作即为01080109对父代和子代候选个体进行一对一竞争选择,优胜劣汰,使得子代个体始终不劣于父代个体,从而使得种群始终向最优解方向进化寻优。0110建立基于微分进化算法的均压环优化数学模型01110112其中I为均压环编号,自变量、因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在所述步骤1中已经进行了说明。0113对EIMAX进行罚函数处理,UMAX是一个。

40、无量纲单位,构造罚函数为01140115通过目标函数和罚函数,得到个体适应度值函数0116TNESSUMAXF_PENALTY60117则待求MINUMAX优化问题转换为求取最优个体适应度值0118MINTNESSMINUMAXF_PENALTY70119步骤22、基于ANSYS平台,结合微分进化算法,对3个均压环共9个参数进行优化,9个优化自变量依次编号为X1,X2,X9,缩放因子F的经验选取范围为05,09,推荐参数值为06。交叉因子CR较好的选择范围为03,09,选取较大的CR会加速算法收敛,本文选取的参数设置如下0120SP10;MG30;D9;F06;CR0980121基于ANSYS。

41、平台对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均压环进行有限元DE算法寻优流程如附图4所示。0122步骤3、随机在仿生算法寻优计算数据中选取智能算法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输入训练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学习和训练自变量数组和因变量数组,获得网络权值和阈值,训练函数TRAINLM采用LEVENBERG_MARQUARDT的BP学习算法,网络学习函数采取带动量项的BP学习规则LEARNGDM,性能分析函数采用均方差新能分析函数MSE;具体包括以说明书CN104200096A1410/12页15下子步骤0123步骤31、上述步骤2中,形成32011组数据,其中3209组数据为3个均压环的自变量、R、D数据共9个自变量,依次编号。

42、为X1,X2,X9,3202组数据为因变量UMAX、EMAX数据。将32011组数据导入MATLAB中,从320组数据中随机选300组为BP神经网络训练数据,其余20组为BP神经网络测试数据。0124步骤323个均压环的自变量、R、D的搜索范围不同,因变量UMAX、EMAX数据上下限不等,需要对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21。采取最大最小法的数据归一化处理0125YK2XKXMIN/XMAXXMIN190126式中,XMAX为数据序列中的最大值;XMIN为数据序列中最小值;YK为XK经归一化后的输出值,YK1,1。0127步骤33构建的BP神经网络隐含层节点转移函数选TANSIG函数。

43、0128FX2/1EXP2X1100129步骤34构造的BP神经网络为9个输入参数,2输出参数,隐含层节点数的选取300130步骤35初始化,赋给WM10,WIJ0,WJP0各一个较小的随机非零值,N0,其中WMIN为第N次迭代输入层M与隐含层I之间的的权值向量,N为迭代次数。01310132WIJN为第N次迭代隐含层I与隐含层J之间的的权值向量。01330134WJPN为第N次迭代隐含层J与输出层P之间的的权值向量0135说明书CN104200096A1511/12页160136YKN为第N次迭代是网络的实际输出01370138DK为期望输出01390140步骤36、输入上述步骤32中数据归。

44、一化处理的随机训练样本0141步骤37、对输入样本,前向计算BP网络每层神经元的输入信号U和输出信号V。其中01420143步骤38、由期望值输出DK,和上一步求得的实际输出YKN,计算误差EN,判断是否满足要求,若满足转至步骤311;不满足转至步骤390144步骤39、判断是否大于最大迭代次数,若大于转至步骤311,若不大于,对输入样本,反向计算每层神经元的局部梯度。其中01450146步骤310按下式计算权值修正量,并修正权值;NN1,转至步骤370147014801490150J1,2,J;P1,2,P0151步骤311判断是否学完所有的训练样本,是则结束,否则转至步骤340152步骤4。

45、、对训练好人工智能算法,利用所述步骤31中神经网络测试数据中的自变量带入到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中得到相应因变量预测值,进行测试验证,并进行误差分说明书CN104200096A1612/12页17析,从而得以验证优化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多维非线性映射关系。0153步骤5、将所述步骤21中微分进化算法将初始自变量参数和迭代过程中经变异操作和交叉操作得到的自变量参数输入所述步骤3中得到的BP神经网络,由BP神经网络得到预测输出因变量UMAX和EMAX,进而计算所述步骤21中个体适应度值,通过迭代寻找最优个体适应度值,从而得到均压环参数的优化值。0154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说明书CN104200096A171/6页18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200096A182/6页19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4200096A193/6页20图5说明书附图CN104200096A204/6页21图6说明书附图CN104200096A215/6页22图7说明书附图CN104200096A226/6页23图8说明书附图CN104200096A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