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病历管理方法及系统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管理方法及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病历
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科技以及移动装置之软硬件各方面的进展,在医疗领域
近年来亦发展出相关应用。举例来说,各层级医院几乎已以电子病历
全面取代以往的纸本病历;多家大型医院推出门诊应用程序,供病患
下载安装到移动装置后,进行远距挂号。此外,在中国台湾,每位国
民皆持有健康保险IC卡(以下称健保卡),国民持健保卡就诊后,能由
院方写入代码形式的就医纪录,以便未来一段时间内任一医疗机构能
够延续掌握医疗照护。
然而,健保卡本身的设计并非用来记录详细病历,因此仅提供记
录60笔就医纪录代码的储存空间,对于医疗机构而言,仅从就医纪
录代码,对于病患状况的掌握度十分有限。
因此,社会大众以及医疗机构对于电子病历的流通性存在相当需
求。近年来市面上已发展出供医院、诊所合作使用的电子病历管理系
统,其提供云端储存空间,让院方将病患的电子病历存放在云端。惟,
只有安装有这一套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的院方计算机才能读取放在云
端的电子病历。即便病患本人希望取得自身病历也无从读取;即便病
患本人希望后续接手的院方能了解其病历以利进行医疗照护,一旦该
院方没有安装同一套电子病历管理系统,也无从得知病历。由此可知,
现今医疗数据的流通性仍相当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便利性、隐私性及流通性的电
子病历管理方法。
须特别说明的是,电子病历是一种医疗信息,供医护人员读取
并作对应处置,因此若能储存在能够流通的媒介,则有助于发挥效
益;然而另一方面又需兼顾病患隐私,需适当地设计写入及访问权
限。于是本发明提出一种切合实际的电子病历管理方法,由一电子
病历管理系统执行,将一电子病历写入一由病患持有的载体。该方
法包含一确认医疗机构写入权限之步骤、一确认写入载体意愿之步
骤,及一写入步骤。
在确认医疗机构写入权限之步骤,该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接收与
执行医疗照护之医疗人员、场所相关的信息,并据以确认是否开放
写入权限。
在确认写入载体意愿之步骤,该电子病历管理系统根据来自该
病患之响应或输入,确认是否同意写入。
在写入步骤,基于开放的写入权限以及同意写入,将该电子病
历写入该载体。
本发明之另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兼顾便利性、隐私性及流通
性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
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用于将一电子病历写入一由病患持有的载
体。该系统包含:一签到装置、一诊间计算机及一服务器。
该签到装置接收与执行医疗照护之医疗人员、场所相关的信息。
该诊间计算机根据来自该病患之响应及/或输入,确认是否同意
该载体被写入电子病历。
该服务器,根据来自该签到装置的信息确认是否对该诊间计算
机开放将电子病历写入载体的权限。
诊间计算机基于开放的写入权限以及同意写入,将该电子病历
写入该载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以安全的机制将电子病历写入由病患
持有的载体,并非任何人可随意写入或更动;写入后,唯有病患本
人同意的情况下能被读出并显示,供后续接手的医护人员方便地了
解该病患之医疗状况,真正实现让病患将电子病历带着走,以及医
疗数据安全流通的理想。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示意图,说明用来执行本发明电子病历管理方法的电子
病历管理系统之一实施例;及
图2是一流程图,说明本发明电子病历管理方法执行电子病历写
入的一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与图2,本发明电子病历管理方法是由一电子病历管理
系统100执行,用于将一电子病历12写入由一病患持有的载体30。
该电子病历管理系统100在一实施例中,是设在一具有多个诊间的医
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100包括多个分别位于所述诊间的诊间计
算机10(图1中仅一单一个表示),以及一位于云端或医疗机构内任何
位置的服务器20。本文所述电子病历,是泛指任何医疗数据,内容可
以是诊断结果、用药、处置、手术名称、出院病摘等。本文所述医疗
机构,可以是任何会产生电子病历的各等级医院、诊所、看护中心等。
所谓诊间计算机10可理解为在进行诊疗之场所的有运算及记录功能
的电子装置。
本实施例的电子病历管理系统100还可以包括多个位于诊间的医
疗人员签到装置40,例如一可读取医护人员的例如员工证的卡片阅读
机。当例如一位医师在一依照一排班表排定的时间到排定的诊间,以
其员工证在该诊间的签到装置40刷卡(即步骤S11)后,即完成签到,
该签到装置40即产生内容包括该诊间及该医师之信息,并传送至服
务器20。在其他实施例,医疗人员亦可通过例如该医疗机构的登入软
件,在能代表场所的机器,例如诊间计算机10,进行签到(也就是完
成步骤S11)。下文中,以医师签到举例说明,应了解的是,本系统适
用于任何种类医疗照护机构、供任何提供医疗照护服务的人员签到及
使用。
服务器20预先储存该排班表,其接收来自该签到装置40的信息
(步骤S12)后,即与排班表比对(步骤S13),若信息内容与排班表相符,
也就是医师、时间、诊间都与预先排定者相符,则对该诊间的诊间计
算机10开放将电子病历12写入病患之载体30的权限并回传一完成
签到的讯息(步骤S14)。该完成签到的讯息例如在诊间计算机10显示
(步骤S15)。于是,该医师在这一段诊疗期间可通过该诊间计算机10
操作将病患的电子病历12写入病患的载体30。
若来自该签到装置40的信息与排班表不相符,则回传错误讯息
并结束流程(步骤S16)。
在本实施例,病患可预先利用其手持式装置下载安装该医疗机构
与载体管理公司合作推出的门诊挂号应用程序(APP)。病患可预先利
用APP进行门诊挂号并可进一步输入本次门诊的主诉症状。该APP
还提供「电子病历写入载体」的选项供病患预先设定,当病患在进行
门诊挂号时选择允许电子病历写入载体,则连同其他挂号信息一并传
送给医疗机构。有关APP门诊挂号,以及医疗机构处理挂号信息的技
术方面,本发明可搭配采用任何现有技术,且由于此方面非本发明特
征所在,本文未予详述。
当病患在预约时间来到医师完成签到的诊间,诊间计算机10对
该医师显示该病患的挂号信息以及主诉症状。当看诊完成,医师会在
诊间计算机10输入诊断、用药等医疗信息,也就是说产生电子病历
12,并传送至服务器20(步骤S21)。服务器20从该具有写入权限的诊
间计算机10接收该电子病历12后,基于开放的写入权限将该电子病
历12转换为XML基础的格式,并回传诊间计算机10(步骤S22)。
在其他实施例,电子病历管理系统100的服务器20在步骤S22
还将该电子病历另外转换为一个二维条形码,例如QR-code,并嵌入
该XML基础格式的电子病历中以供显示。
由于病患在挂号当时已同意「电子病历写入载体」,因此诊间计
算机10显示请病患插入载体30的提示讯息(步骤S23)。若病患未于
挂号当时同意「电子病历写入载体」,医师亦可直接询问病患是否要
将电子病历写入载体30,若病患同意,则请病患插入载体30。
本文所述载体30,是一由病患持有且便于随身携带的记忆卡,例
如插装在手持式电子装置的SD卡,或者例如设置在具有例如USB或
mini-USB连接器之便携之连接装置的记忆卡。载体30可通过一读取
装置50,例如适当的转接线、连接界面或其组合,或卡片阅读机,而
与诊间计算机10连接。也就是说诊间计算机10即通过该读取装置50
读取该载体30。
此外,载体30具有一控制芯片(图未示),并且预先规划好可供储
存该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的储存空间。控制芯片预存一对应于该载体
30的专属密码,也就是要存取该载体30时必须输入的密码。当病患
插入卡片,也就是让载体30与诊间计算机10连接(步骤S24),诊间
计算机10显示请病患输入对应于该载体30的专属密码。当病患通过
其手持式电子装置(若该载体30是插装在手持式电子装置的SD卡)输
入密码,或者在诊间计算机10输入密码,诊间计算机10接收密码输
入(步骤S25),接着将该密码传送至该载体30以便该控制芯片进行确
认。若该诊间计算机10接收来自载体30之确认密码无误之回复,则
确认该载体30是被同意写入,则将XML基础的格式的电子病历12
写入载体30(步骤S26)。
当完成写入,病患可取出载体30,将电子病历12带着走。当医
师在这段门诊期间看诊完毕,则再次以其员工证在该诊间的签到装置
40刷卡,也就是进行签出;签出后则服务器20对该诊间计算机10
关闭将电子病历12写入病患之载体30的权限。
须特别说明的是,电子病历12是一种医疗信息,供医护人员读
取并作对应处置,因此若能储存在能够流通的媒介,则能有助于提升
医疗照护质量、让医疗信息发挥最大效益。然而另一方面,电子病历
12是病患较私密的个人资料,需兼顾其隐私性,因此本发明规划上述
适当的写入及访问权限及处理流程。未来,当使用本发明电子病历管
理方法及系统将电子病历12转成XML基础的格式以写入病患拥有的
载体30中,让病患在另一医疗机构接受医疗照护,可将电子病历12
提供给该另一医疗机构,例如通过其手持式电子装置并搭配显示电子
病历的APP读出并显示电子病历,直接交给医师过目。或者,在写入
的电子病历12有QR-code的情况下,该另一诊疗机构亦可利用扫描
仪扫描该QR-code后读取该电子病历12。又或者,通过读卡装置读
取载体30,经输入该载体30专属之密码并比对后,亦可读取当中的
电子病历。
如此一来,电子病历12是在病患同意的情况下写入病患自己持
有的载体30中或者被读出,该载体30受到专属密码之保护而非任何
人可擦写,借此确保病患隐私。另一方面,电子病历12是在有权限
写入电子病历的诊间计算机10执行写入,非医疗机构所排定的医师
或者诊间都无法取得权限,也就是并非任何人通过任何计算机可操作
写入,借此确保医疗信息的可信度。并且,在本发明提供的机制下,
电子病历12跟随病患而流通,可供医护人员方便地读取并作对应处
置,有助于医疗照护。
值得一提的是,执行本发明电子病历管理方法的电子病历管理系
统100的型态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还可以是诊间计算机10、签到
装置40及服务器20共同整合为单一装置。此外,本文是以在诊间写
入电子病历12举例说明,该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了解,
写入电子病历12的场所亦可变化,例如在医院缴费柜台、领药柜台。
综上所述,本发明以安全的机制将电子病历12写入由病患持有
的载体30,实现让病患将电子病历带着走,以及医疗数据安全流通的
理想,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
明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专利说明书内容所作的
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