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的RFID标签天线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线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的RFID标签天线。
背景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的非接触
式自动识别技术,具有精度高、适应能力强、抗干扰强等诸多优点。近年来,随着低频和高
频的RFID技术逐渐被广泛地商业化,超高频(840MHz~960MHz)射频识别技术由于识别
距离远、准确率高、速度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个基本的RFID系统包括读写器、电子标签以及数据管理系统3部分。其中标签天线是
RFID系统的关键部件,它与芯片阻抗匹配的好坏对系统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标签天线主要性
能指标包括天线的功率反射系数、尺寸、读写距离以及天线对所粘附物体的兼容性等。
然而在天线工艺技术上,传统天线的尺寸和功能并不能够满足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需求。
RFID天线的体积已成为了RFID电子设备尺寸缩减的“瓶颈”,况且RFID芯片一般具有小电
阻、大容抗的阻抗特性,对天线与芯片的匹配带来很大的问题,普通的天线往往通过外加电
路来实现阻抗匹配,这增加了天线结构的复杂度。此外,要使RFID标签得到广泛应用,标
签必须降低成本和方便大规模制造,这要求标签图案必须尽可能简单,最好能在同一平面上。
因此设计一款尺寸小、阻抗匹配容易、结构简单的RFID标签天线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的RFID标签天线,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
RFID标签天线尺寸过大、阻抗匹配复杂的问题。
一种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的RFID标签天线,包括介质基板1、辐射体2、弯折环3以及
馈电芯片4;
所述辐射体2、弯折环3及馈电芯片4均设置于介质基板1的正面;
所述辐射体2设置于介质基板1的正面中间,所述弯折环3全包围设置在辐射体2四周;
所述馈电芯片4设置于辐射体2的上面。
全包围方式结构紧凑,减小天线所占面积,增加天线的感性负载,从而使天线的带宽有
了很大提高,能够同时覆盖840-845MHz和920-925MHz两个超高频频段;
所述辐射体2两端部为圆形,中间部为矩形,矩形部分的宽度不超过端部圆形的半径长
度。
中间为矩形,两端为圆形的结构简单且鲁棒性好;
所述弯折环3为弯折矩形环,弯折处均为直角,弯折环中间部分向内凹陷,且弯折环一
侧的凹陷部分的两端与辐射体相连接。
所述弯折矩形环的长为54-56mm,宽为11-13mm,且弯折矩形环的线宽为1.5-2.5mm。
所述馈电芯片位正方形,边长为2.4-2.6mm,固定于辐射体中间。
根据实验测量结果,芯片4位于辐射体2正中间位置时与本天线匹配效果最佳。
所述辐射体的端部圆形的半径为2.1-3.2mm。
所述介质基板1为矩形,采用相对介电常数为4.4的FR4版,厚度为0.8mm。
所述介质基板1与弯折环3的长和宽的长度相同。
采用相同的长度设置,可以达到节省空间,以确保天线尺寸最小的效果。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的RFID标签天线,包括介质基板1、辐射体2、
弯折环3以及馈电芯片4;所述辐射体2、弯折环3及馈电芯片4均设置于介质基板1的正面;
所述辐射体2设置于介质基板1的正面中间,所述弯折环3全包围设置在辐射体2四周;所
述馈电芯片4设置于辐射体2的上面。创新性地提出弯折环3全包围于辐射体2周围的结构,
弯折环3的上方横线连接左右两边正方形框架,下方横线在辐射体下方对称位置与辐射体相
连接。与传统RFID天线所采用的结构相比,全包围方式不仅结构紧凑,减小天线所占面积,
更重要的是,这种结构可以更大程度地增加天线的感性负载,从而使天线的带宽有了很大提
高,能够同时覆盖840-845MHz和920-925MHz两个超高频频段;辐射体由一个矩形及位于
其两端的两个圆形组成,结构简单且鲁棒性好。
利用弯折线技术缩减天线尺寸,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进行馈电,可通过调整馈电芯片4
的位置来调整输入阻抗,通过在辐射体周围加上弯折环结构来加载感性负载,天线的带宽性
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采用开路线结构进行馈电,天线完全集成在一个平面内,结构
简单,有效地降低了制作成本。有良好阻抗带宽(808-1049MHz),覆盖了我国840-845MHz
和920-925MHz超高频频段,辐射特性好,更能适应标签小型化的应用趋势。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的宽带超高频弯折偶极子RFID标签天线结构示意图;
图2是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的宽带超高频弯折偶极子RFID标签天线参数图;
图3是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的宽带超高频弯折偶极子RFID标签天线的S11曲线图;
图4是实施例天线的辐射方向图;
图5是实施例天线的输入阻抗图;
标号说明:1-介质基板,2-辐射体,3-弯折环,4-馈电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的RFID标签天线,包括介质基板1、辐射体2、弯折环3以及
馈电芯片4;
所述辐射体2、弯折环3及馈电芯片4均设置于介质基板1的正面;
所述辐射体2设置于介质基板1的正面中间,所述弯折环3全包围设置在辐射体2四周;
所述馈电芯片4设置于辐射体2的上面。
全包围方式结构紧凑,减小天线所占面积,增加天线的感性负载,从而使天线的带宽有
了很大提高,能够同时覆盖840-845MHz和920-925MHz两个超高频频段;
所述辐射体2两端部为圆形,中间部为矩形,矩形部分的宽度不超过端部圆形的半径长
度,这种结构简单且鲁棒性好;
所述弯折环3为弯折矩形环,弯折处均为直角,弯折环中间部分向内凹陷,且弯折环一
侧的凹陷部分的两端与辐射体相连接。
所述弯折矩形环的长为54-56mm,宽为11-13mm,且弯折矩形环的线宽为1.5-2.5mm。
所述馈电芯片位正方形,边长为2.4-2.6mm,固定于辐射体中间。
根据实验测量结果,芯片4位于辐射体2正中间位置时与本天线匹配效果最佳。
所述辐射体的端部圆形的半径为2.1-3.2mm。
所述介质基板1为矩形,采用相对介电常数为4.4的FR4版,厚度为0.8mm。
所述介质基板1与弯折环3的长和宽的长度相同。
节省空间,以确保天线尺寸最小。
天线结构如图1所示,对应参数如图2所示,参数详情见表1。
表1实施例天线参数(单位:mm)
L
W
L1
L2
L3
L4
d
Wk
R
55
12
12
8
31
37
2
2.5
3.16
天线印制在尺寸为55×12×0.8mm3的介质基板上1上,即FR4基板上。馈电芯片4位于
辐射体2上中间位置,可通过调节4的位置来调节天线的阻抗匹配;辐射体2和弯折环3共
同位于介质基板1上,并且弯折环3包围于辐射体2周围;辐射体有一个矩形及位于其两端
的两个圆形组成;弯折环的上方横线连接左右两边正方形环,下方横线在辐射体下方对称位
置与辐射体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采用飞利浦公司的EPC Gen 2芯片,在900MHz时,其阻抗测试值约为43+
j800Ω。在此频率下进行天线设计。
图3是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的宽带超高频弯折偶极子RFID标签天线回波损耗图。从图
中可以看出,天线工作频段宽度为241MHz(808-1049MHz),包含了840-845MHz和
920-925MHz两个超高频工作频段。
图4是实施例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的宽带超高频弯折偶极子RFID标签天线的方向图。从
图中可以看到,该天线有很好的辐射特性:E面方向图呈8字形;H面方向图呈圆形,具有
良好的全向特性,即对方向性不敏感。
图5是实施例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的宽带超高频弯折偶极子RFID标签天线的输入阻抗
图,在900MHz时,该天线的虚部为815Ω,实部约为44Ω,与实际芯片匹配良好。
本发明利用弯折线技术缩减天线尺寸,采用开路线馈电结构进行馈电,方便调整输入阻
抗,通过在辐射体周围加上弯折环结构来加载感性负载,天线的带宽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通过引入开路线结构替代短路片,天线完全集成在一个平面内,结构简单,有效地降
低了制作成本。有良好阻抗带宽(808-1049MHz),覆盖了我国840-845MHz和920-925MHz
超高频频段,辐射特性好,更能适应标签小型化的应用趋势。
对比同类设计,胡中皓等人提出了弯折线偶极子天线的设计方法,将面积减小到
42mm×27mm,但是该设计的回波损耗特性不太理想[参见论文:“弯折偶极子射频识别标签天
线设计方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28(1):162~165”];马中华等人设计了一种弯折标签天
线结构,将天线尺寸从理论上的90mm×60mm减小到67mm×33mm,但是面积依然太大[一种
小型化UHF频段弯折标签天线[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2):182~185];
在阻抗带宽方面更是比同类设计优越:L.Xu等人提出的超宽带天线在自由空间中半功率
带宽(回波损耗小于-3dB)是102MHz(852-954MHz)[参见论文:“A Novel Broadband UHF
RFID Tag Antenna Mountable on Metallic Surfa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Networking&Mobile Computing.2007:2128-2131]。A Ibrahiem等人提出的新
型RFID UHF天线输入阻抗带宽(回波损耗小于-10dB)为87MHz(0.802–0.88GHz)[参见
论文:“New design antenna for RFID UHF tags”,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2006,pp.1355-1358]。
本文虽然已经给出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
本发明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的实施例进行改变。上述实施例只是示例性的,不应以本
文的实施例作为本发明权利范围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