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将作为显影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部。例如,图像形成装置基于其中在转印部中不存在记录介质的状态下的转印电流值来确定转印电压值。例如参见专利参考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14-066919。
对于图像形成装置而言期望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的显影剂图像的图像质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图像质量)是高的,并且预期图像形成装置在图像质量方面进一步增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增强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图像质量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转印部,其包括转印辊和面向所述转印辊的可旋转构件,所述转印部执行其中转印部将显影剂转印到经过转印辊与可旋转构件之间的记录介质的转印处理;功率源控制器,其向转印辊施加电压,并且测量在电压被施加到转印辊时流过转印辊和可旋转构件的电流的电流值;以及主控制器,其基于由功率源控制器所测量的电流值来计算其中在转印辊与可旋转构件之间不存在记录介质的状态下的转印辊与可旋转构件之间的第一电阻值和其中记录介质存在于转印辊与可旋转构件之间的状态下的转印辊与可旋转构件之间的第二电阻值,并且基于第一电阻值和第二电阻值来确定用于转印处理的转印电压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确定转印部中的转印电压值的图像形成方法,所述转印部包括转印辊和面向转印辊的可旋转构件并且执行转印处理,在所述转印处理中转印部将显影剂转印到经过转印辊与可旋转构件之间的记录介质,所述图像形成方法包括:向转印辊施加电压,并且测量在电压被施加到转印辊时流过转印辊和可旋转构件的电流的电流值;基于流过转印辊和可旋转构件的电流的所测量的电流值来计算其中在转印辊和可旋转构件之间不存在记录介质的状态下的转印辊与可旋转构件之间的第一电阻值;计算其中记录介质存在于转印辊与可旋转构件之间的状态下的转印辊和可旋转构件之间的第二电阻值;以及基于第一电阻值和第二电阻值来确定用于转印处理的转印电压值。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基于其中在转印辊与可旋转构件之间不存在记录介质的状态下的第一电阻值和其中记录介质存在于转印辊与可旋转构件之间的状态下的第二电阻值来确定转印电压。因此,可以增强转印在记录介质上的显影剂图像的图像质量。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单元(ID单元)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控制系统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向图1中所示的转印部的转印电压的供应的图;
图5是示出了在图3中由表格形式示出的目标电流密度表格的示例的图;
图6是示出了在图3中由表格形式示出的目标电压表格的示例的图;
图7是示出了确定作为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电压值的初始值和更新值的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了在图7中所示的转印部的电气特性的获得步骤中的处理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了作为图7中所示的转印电压值的初始值的计算步骤中的处理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当从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观看时的转印部的状态的图;
图11是示出了在图7中所示的介质电阻值的计算步骤中的处理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在其上已经由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的平面视图;以及
图13是示出了在图7中所示的转印电压值(更新值)的计算步骤中的处理的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适用性的另外范围将根据以下给出的具体实施方式变得明显。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尽管指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该具体实施方式和具体示例仅以说明的方式给出,这是因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各种改变和修改将根据该具体实施方式变得明显。
在此之后,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配置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配置示例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用作打印机,其例如通过使用电子照相过程而在记录介质(诸如通过以辊的形式卷取带形纸而形成的卷纸)上形成图像。然而,记录介质可以是除卷纸之外的纸。记录介质可以例如是连续的纸。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五个图像鼓(ID)单元4(4Y,4M,4C,4K和4W)、作为光源的五个曝光单元6(6Y,6M,6C,6K和6W)、五个一次转印辊7(7Y,7M,7C,7K和7W)、转印带(中间转印带)11、驱动辊12、空转辊(idle roller)13、作为可旋转构件的二次转印支承辊31、以及反向弯曲辊(reversely bending roller)15。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传送辊对23、切割单元(切割机)24、传送辊对26、二次转印辊32、定影单元60和排出辊29。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介质检测传感器22、写入传感器25、以及排出传感器27和28。二次转印辊22和二次转印支承辊31被设置成在其之间具有转印带11的情况下面向彼此,并且构成转印部30。另外,ID单元4的数目不限于五个,而可以是四个或更少,并且可以是六个或更多。曝光单元6的数目不限于五个,而可以是四个或更少,并且可以是六个或更多。
五个ID单元4中的每一个形成调色剂图像。具体来说,ID单元4Y形成具有黄色(Y)的调色剂图像,ID单元4M形成具有品红色(M)的调色剂图像,ID单元4C形成具有青色(C)的调色剂图像,ID单元4K形成具有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并且ID单元4W形成具有白色(W)的调色剂图像。ID单元4Y,4M,4C,4K和4W被设置成面向转印带11,并且以该顺序在移动方向F上串联地布置。移动方向F是面向ID单元4Y,4M,4C,4K和4W的转印带11的部分移动的方向。
图2是示出了ID单元4的配置示例的图。ID单元4包括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感光鼓)41、带电辊42、显影辊43、供应辊44、调色剂容器45和调色剂叶片(blade)46。
感光体41能够在其表面(表面层部分)上承载静电潜像。在图2中,感光体41例如通过经由功率传输机制(例如齿轮等)从作为发电设备(例如电动机等)的感光体电动机传输到其的驱动功率而逆时针旋转。通过带电辊42使感光体41的表面均匀地带有电。此外,ID单元4Y的感光体41通过曝光单元6Y而被曝光,ID单元4M的感光体41通过曝光单元6M而被曝光,ID单元4C的感光体41通过曝光单元6C而被曝光,ID单元4K的感光体41通过曝光单元6K而被曝光,并且ID单元4W的感光体41通过曝光单元6W而被曝光。这样,静电潜像分别形成在感光体41的表面上。
在每一个ID单元中,带电辊42例如使感光体41的表面(表面层部分)带电为负极性。带电辊42被设置成与感光体41的表面(外围表面)接触,并且在图2中随着感光体41的旋转而顺时针旋转。如随后将描述的,由高压功率源部(功率源控制器)56向带电辊42施加预定电压。
在每一个ID单元中,显影辊43承载被带电为负极性的调色剂。显影辊43被设置成与感光体41的表面(外围表面)接触,并且在图2中通过例如从感光体电动机传输到其的驱动功率而顺时针旋转。在每一个ID单元中,对应于静电潜像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从显影辊43所供应的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而形成(显影)在感光体41的表面上。如随后将描述的,由高压功率源部56向显影辊43供应预定电压。
供应辊44使存储在调色剂容器45中的调色剂带电为负极性,并且将带负电的调色剂供应给显影辊43。供应辊44被设置成与显影辊43的表面(外围表面)接触,并且在图2中通过例如从感光体电动机传输到其的驱动功率而顺时针旋转。由此,在每一个单元4中,在供应辊44的表面与显影辊43的表面之间生成摩擦,并且因此通过摩擦带电而使调色剂带有电。如随后将描述的,由高压功率源部56向供应辊44供应预定电压。
调色剂容器45在其中存储调色剂。具体来说,ID单元4Y中的调色剂容器45在其中存储黄色(Y)调色剂,ID单元4M中的调色剂容器45在其中存储品红色(M)调色剂,ID单元4C中的调色剂容器45在其中存储青色(C)调色剂,ID单元4K中的调色剂容器45在其中存储黑色(K)调色剂,并且ID单元4W中的调色剂容器45在其中存储白色(W)调色剂。
在每一个ID单元中,调色剂叶片46通过触碰显影辊43的表面而在显影辊43的表面上形成由调色剂制成的层(调色剂层),并且调控(控制或调节)调色剂层的厚度。调色剂叶片46是由例如不锈钢等制成的板状弹性构件(板弹簧),并且被设置成使得调色剂叶片46的端部(tip)触碰显影辊43的表面。如随后将描述的,由高压功率源部56向调色剂叶片46施加预定电压。
五个曝光单元6(图1)例如分别向五个ID单元4的感光体41辐射600dpi的光点。曝光单元6是基于要输入的图像数据而发射光的LED阵列头(array-head)曝光设备、或者基于要输入的图像数据而利用激光光辐照感光体41的表面的激光曝光设备。具体来说,曝光单元6Y向ID单元4Y的感光体41辐射光点,曝光单元6M向ID单元4M的感光体41辐射光点,曝光单元6C向ID单元4C的感光体41辐射光点,曝光单元6K向ID单元4K的感光体41辐射光点,并且曝光单元6W向ID单元4W的感光体41辐射光点。由此,感光体41分别通过曝光单元6而被曝光。因此,分别在每一个感光体41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相应颜色的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五个一次转印辊7分别将由五个ID单元4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静电地转印到转印带11的外表面(要转印的表面)上。一次转印辊7Y被设置成经由转印带11面向ID单元4Y的感光体41,一次转印辊7M被设置成经由转印带11面向ID单元4M的感光体41,一次转印辊7C被设置成经由转印带11面向ID单元4C的感光体41,一次转印辊7K被设置成经由转印带11面向ID单元4K的感光体41,并且一次转印辊7W被设置成经由转印带11面向ID单元4W的感光体41。如随后将描述的,由高压功率源部56将预定电压施加到一次转印辊7。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已经分别由ID单元4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1的外表面上。
转印带11是环形弹性带,包括例如高电阻半导体塑料薄膜。转印带11通过驱动辊12、空转辊13、二次转印支承辊31和反向弯曲辊15而拉紧(张紧)。此外,转印带11被张紧以便通过驱动辊12的旋转以循环方式在移动方向F上移动或旋转。在该情形中,转印带11被张紧以便在ID单元4Y与一次转印辊7Y之间、在ID单元4M与一次转印辊7M之间、在ID单元4C与一次转印辊7C之间、在ID单元4K与一次转印辊7K之间、以及在ID单元4W与一次转印辊7W之间移动。
驱动辊12以循环方式使转印带11旋转。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辊12在移动方向F上被设置在关于五个ID单元4的上游侧,并且在图1中通过例如经由功率传输机制(齿轮等)从作为发电设备(电动机等)的转印带电动机传输到其的驱动功率而顺时针旋转。由此,驱动辊12以循环方式使转印带11旋转,以使得面向ID单元4的转印带11的部分在移动方向F上移动。
空转辊13在图1中跟着转印带11的循环旋转而顺时针旋转。在本实施例中,空转辊13在移动方向F上被设置在关于五个ID单元4的下游侧。
二次转印支承辊31在图1中跟着转印带11的循环旋转而顺时针旋转。例如,二次转印支承辊31由金属制成,并且电气接地。如随后将描述的,二次转印支承辊31被设置成经由沿着其传送记录介质9的传送路径20和转印带11面向二次转印辊32。二次转印支承辊31和二次转印辊32构成转印部30。
反向弯曲辊15在图1中通过跟着转印带11的循环旋转而逆时针旋转。反向弯曲辊15设置在转印带11以循环方式在驱动辊12与二次转印支承辊31之间沿着其旋转的路径之外。
此外,卷纸馈送器21、介质检测传感器22、传送辊对23、切割单元24、写入传感器25、传送辊对26、二次转印辊32、排出传感器27和28、定影单元60以及排出辊29沿着传送路径20设置,记录介质9沿着该传送路径20传送。
在卷纸馈送器21中,设置有作为卷纸的记录介质9。介质检测传感器22是检测从卷纸馈送器21供应的记录介质9的传感器。传送辊对23包括其中传送路径20置于辊之间的一对辊,并且传送记录介质9以使得从卷纸馈送器21供应的记录介质9在合适定时到达合适位置。切割单元24例如切割作为卷纸的记录介质9。切割单元24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功率源接通时并且在用户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时切割记录介质9。写入传感器25是检测记录介质9已经经过其的传感器。传送辊对26包括其中传送路径20置于辊之间的一对辊,并且沿着传送路径20传送记录介质9。
二次转印辊32将转印带11的外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经过二次转印辊32与二次转印支承辊31之间的记录介质9的外表面上。二次转印辊32包括由例如金属制成的轴32a、以及覆盖轴32a的外周(表面)的半导体聚氨酯橡胶层32b。二次转印辊32被设置成经由转印带11和传送路径20面向二次转印支承辊31。如随后将描述的,例如由电压生成器(电源)经由电阻元件39向二次转印辊32的轴32a供应正转印电压(用于转印处理的转印电压值Vtr)。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转印带11的要转印的表面(外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9的要转印的表面(图1中的上表面)上。
排出传感器27是检测记录介质9已经经过转印部30的传感器。
定影单元60通过施加热和压力来定影转印到记录介质9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单元60包括热辊61、压力辊62和温度传感器63。热辊61在其中例如包括诸如卤素灯之类的加热器,并且向记录介质9上的调色剂施加热。压力辊62被设置成在其自身与热辊61之间形成压力,并且将压力施加到记录介质9上的调色剂。温度传感器63例如检测热辊61和压力辊62的表面温度。因而,在定影单元60中,记录介质9上的调色剂被加热、融化以及加压。因此,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记录介质9上。
排出传感器28是检测记录介质已经经过定影单元60的传感器。排出传感器29包括其中传送路径20置于辊之间的一对辊,并且使记录介质9向图像形成装置1之外排出。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控制系统的示例的框图。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接口部51、环境检测器52、电动机驱动部(电动机驱动器)54、曝光控制器55、高压功率源部56、存储部(存储器)58、以及主控制器50。环境检测器52包括环境温度传感器52a和环境湿度传感器52b。主控制器50包括计算部57和驱动控制器59。
接口部51例如从作为主机设备的主机计算机接收打印数据并且在其自身与主机计算机之间交换各种控制信号。环境检测器52(具体地,环境温度传感器52a)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的环境温度Ta。环境检测器52(具体地,环境湿度传感器52b)检测图像形成装置1的环境湿度Ha。环境温度传感器52a和环境湿度传感器52b设置在例如图像形成单元1的外壳的内部或外部。优选的是,环境检测器52检测转印部30中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中的至少一个。电动机驱动部54控制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发电设备的电动机的操作。因而,电动机驱动部54控制每一个电动机的操作,由此使感光体41、驱动辊12、传送辊对23、传送辊对26、热辊61和排出辊29旋转。曝光控制器55控制曝光单元6中的曝光操作。
高压功率源部56向每一个ID单元4的带电辊42、显影辊43、供应辊44和调色剂叶片46、每一个转印辊7、以及转印部30的二次转印辊32供应电压。高压功率源部56包括电压生成器56a和电流测量部56b。高压功率源部56生成转印电压值Vtr的转印电压,并且经由电阻元件39(将随后描述)向二次转印辊32的轴32a供应(施加)转印电压。具体来说,电压生成器56a生成转印电压值Vtr的转印电压,并且将转印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32的轴32a。高压功率源部56测量转印部30中的转印电流的值(转印电流值)Itr。具体来说,电流测量部56b测量在电压被施加到二次转印辊32时流过二次转印辊32和二次转印支承辊31的转印电流的电路值(转印电流值)Itr。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将转印电压值Vtr的转印电压供应给转印部30的操作的图。电压生成器56a的输出端子经由电阻元件39连接到二次转印辊32的轴32a。电阻元件39具有例如若干MΩ(兆欧)的电阻值R,并且限制流过转印部30的电流。电压生成器56a的接地端子经由电流测量部56b接地。
当转印部30意图将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9时,电压生成器56a生成转印电压值Vtr的转印电压。所生成的转印电压经由电阻元件39供应给二次转印辊32。由此,转印电流值Itr的转印电流例如以该顺序流过电阻元件39、轴32a、聚氨酯橡胶层32b、记录介质9、转印带11以及二次转印支承辊31。在该情形中,由于这些元件的电阻值例如取决于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而改变,所以转印电流值Itr可能改变,而使得转印部30中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特性可能改变。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随后将描述的,由主控制器50确定转印电压值Vtr以使得流过记录介质9的电流的电流密度以及记录介质9中的前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与后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之间的电势差近似保持恒定,而不管转印部30的温度和湿度(例如,对应于环境温度Ta和环境湿度Ha)如何。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获得令人满意的转印特性,而不管温度和湿度(例如,对应于环境温度Ta和环境湿度Ha)如何。
主控制器50(具体地,计算部57)计算转印电压值Vtr。例如,优选的是,如随后将描述的,计算部57基于环境温度Ta、环境湿度Ha、以及流过转印部30的转印电流值来获得转印电压值Vtr。
例如,存储部58是非易失性存储器,并且存储目标电流密度表格58a和目标电压表格58b。
图5是以表格形式示出了目标电流密度表格58a的示例的图。目标电流密度表格58a表示使得转印部30可以令人满意地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9上的流过记录介质9的电流的优选电流密度(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是记录介质9的宽度方向上(图1中的深度方向上,也就是说,与记录介质9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每单位长度的电流值。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的单位在本实施例中为μA/mm。目标电流密度表格58a示出了可以在由各种环境温度Ta(温度范围)和各种环境湿度Ha(湿度范围)指示的每一种环境条件下实现令人满意的转印的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
图6是以表格形式示出了目标电压表格58b的示例的图。目标电压表格58b示出了记录介质9中的前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与后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之间的、利用其转印部30可以令人满意地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9上的优选的电势差(目标介质电压值Vp)。目标介质电压值Vp的单位在该示例中为kV。目标电压表格58b示出可以在由各种环境温度Ta(温度范围)和各种环境湿度Ha(湿度范围)指示的每一种环境条件下实现令人满意的转印的目标介质电压值Vp。
另外,图5和6均仅仅是示例,并且目标电流密度表格58a和目标电压表格58b不限于图5和6中所示的表格。例如,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的值和目标介质电压值Vp的值可以取决于打印速度等而改变。此外例如,整个温度范围和整个湿度范围可以更精细地划分(使用更窄的环境温度范围和更窄的环境湿度范围来作为目标电流密度表格58a和目标电压表格58b中的每一个温度范围和每一个湿度范围)以设定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和目标介质电压值Vp。此外,例如,整个温度范围和整个湿度范围也可以更粗糙地划分(使用更宽的环境温度范围和更宽的环境湿度范围来作为目标电流密度表格58a和目标电压表格58b中的每一个温度范围和每一个湿度范围)以设定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和目标介质电压值Vp。此外,也可以提供多个目标电流密度表格58a和多个目标电压表格58b,并且取决于例如要使用的记录介质9的种类,可以选择多个目标电流密度表格58a之一并且可以选择多个目标电压表格58b之一。
驱动控制器59控制图3中所示的每一个块(每一个配置)。驱动控制器59基于图1中所示的各个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操作。
另外,计算部57和驱动控制器59例如可以被配置成包括微处理器、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输入/输出(输入和输出)端口、计时器等。
此处,二次转印辊32对应于“转印辊”的具体示例。二次转印支承辊31对应于“可旋转构件”的具体示例。调色剂对应于“显影剂”的具体示例。五个ID单元4、五个曝光单元6、五个一次转印辊7、转印带11以及转印部30对应于“图像形成部”的具体示例。计算部57和驱动控制器59对应于“主控制器”的具体示例。环境温度传感器52a和环境湿度传感器52b对应于“环境检测部”的具体示例。
本实施例的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和功能。
图像形成操作
首先,将参照图1至3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操作的概况。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驱动控制器59已经经由接口部51从主机计算机接收到打印数据时,首先,驱动控制器59通过控制定影单元60来操作热辊61的加热器。
当由温度传感器63所检测的定影单元60的温度已经达到适于定影操作的温度时,驱动控制器59控制电动机驱动部54,由此使ID单元4的感光体41旋转。此外,驱动控制器59控制电动机驱动部54以使得每一个感光体41的外表面在圆周方向上的移动速度(线速度)变为与打印时的记录介质9的传送速度相同的水平(基本上相同)。与其同时,驱动控制器59控制电动机驱动部54,由此使驱动辊12、传送辊对23、传送辊对26、热辊61和排出辊29旋转。此外,驱动控制器59执行控制以使得传送速度变为与打印时的记录介质9的传送速度相同的水平(基本上相同)。
另外,驱动控制器59控制高压功率源部56,由此开始以这样的方式旋转感光体41,并且使高压功率源部56向带电辊42施加负电压(例如-1150V)。因此,感光体41被均匀地带电为负电压(例如-700V)。此外,驱动控制器59通过控制高压功率源部56而使高压功率源部56向显影辊43施加负电压(例如-300V)。此外,当感光体41在ID单元4中旋转并且感光体41的带负电的部分已经到达感光体41与一次转印辊7之间的端部时,ID单元4变为能够执行打印的状态。
接下来,驱动控制器59通过控制电动机驱动部54基于由介质检测传感器22的检测结果来使电动机驱动部54沿着传送路径20将记录介质9从卷纸馈送器21传送到预定位置。此外,驱动控制器59基于由写入传感器25的检测结果而获得记录介质9的前端到达转印部分30中的二次转印辊32与二次转印支承辊31之间的辊隙部分的定时。
接下来,驱动控制器59基于打印数据而生成ID单元4应当形成其片段(piece)的图像数据。此外,驱动控制器59考虑记录介质9的前端到达辊隙部分的定时(记录介质到达定时)通过在某一定时(基于记录介质到达定时的定时)控制曝光控制器55来使曝光控制器55通过使用曝光单元6(使曝光单元6发射光)对ID单元4的感光体41进行曝光。由此,在每一个ID单元4中,感光器41的表面的经曝光部分的电势变为约0V,并且形成静电潜像。
驱动控制器59通过控制高压功率源部56而使高压功率源部56向供应辊44施加负电压(例如-400V)并且向调色剂叶片46施加负电压(例如-400V)。由此,供应辊44使调色剂带电为负极性,并且将带电后的调色剂供应到显影辊43。供应到显影辊43的调色剂承载在显影辊43的表面上,并且承载在显影辊43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的厚度通过调色剂叶片46调控,并且调色剂被带电为负极性。由于感光体41的表面的经曝光部分的电势约为0V,所以显影辊43上的被带电为负极性的调色剂通过库仑力而从显影辊43移动到感光体41的表面的经曝光部分。由此,在感光体41中,从静电潜像形成作为调色剂图像的可视图像(也就是,显影)。
驱动控制器59通过控制高压功率源部56而使高压功率源部56向每一个转印辊7施加正电压(例如,+1,500V)。由此,感光体41上的被带电为负极性的调色剂通过库仑力而从感光体41移动到转印带11。
驱动控制器59通过控制高压功率源部56而使高压功率源部56经由电阻元件39向二次转印辊32施加由计算部57所确定的正转印电压值Vtr(正转印电压)。由此,转印带11上的被带电为负极性的调色剂通过库伦力而从转印带11移动到记录介质9。
记录介质9上的调色剂通过加热而融化,并且被定影单元60加压。因此,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记录介质9上。
转印电压值的确定操作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要施加到二次转印辊32的转印电压值Vtr的确定操作。
图7是示出了转印电压值Vtr的初始值和更新值的确定操作的流程图。图像形成装置1首先在功率源已经接通之后在其中在转印部30中不存在记录介质9的状态下获得转印部30的电气特性。此外,当已经接收到打印数据时,图像形成装置1确定转印电压值Vtr并且开始执行打印。在这之后,当被打印图像的记录介质9的传送方向(图1中的“G”方向)上的长度(在此之后也被称为打印距离)M超出预定参考长度(在此之后也被称为参考距离)Mth时,图像形成装置1(具体地,主控制器50)再次确定转印电压值Vtr。此后,将详细描述该操作。每当紧前面的更新操作的打印距离M超出参考距离Mth时执行再次确定转印电压值Vtr的更新操作。
首先,当图像形成装置1的功率源已经接通时,图像形成装置1获得转印部30的电气特性(步骤S1)。
转印部30的电气特性的获得
图8是示出了转印部30的电气特性的获得步骤的流程图。
首先,图像形成装置1的驱动控制器59通过控制切割单元24而使切割单元24切割记录介质9(步骤S21)。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开始执行传送操作(步骤S22)。具体来说,驱动控制器59通过控制电动机驱动部54而使驱动辊12、传送辊对26、热辊61和排出辊29旋转。在传送操作的开始时间,转印部30处于记录介质9在其中不存在的状态下。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经由电阻元件39将电压V1供应(施加)给二次转印辊32以检测电流I1(步骤S23)。具体来说,高压功率源部56的电压生成器56a基于从驱动控制器59发送的指令而生成电压V1。此外,电流测量部56b检测电流I1,并且将检测结果供应给驱动控制器59。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经由电阻元件39将不同于电压V1的电压V2供应(施加)给二次转印辊32以检测电流I2(步骤S24)。具体来说,电压生成器56a基于从驱动控制器59发布的指令而生成电压V2。此外,电流测量部56b检测电流I2,并且将检测结果供应给驱动控制器59。
另外,尽管在该示例中每次一个地检测电流I1和I2,但是用于检测电流I1和I2的检测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多次检测电流I1来获得其平均值,并且同样多次检测电流I2来获得其平均值。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的计算部57计算步骤S23和S24中的供应电压时的轴32a中的轴电压的值(轴电压值)Vs(例如轴电压值Vs1和Vs2)(步骤S25)。也就是说,电压生成器56a经由电阻元件39将电压供应给二次转印辊32。因此,轴32a中的轴电压值Vs1和Vs2不同于例如电压生成部56a所生成的电压V1和V2。轴电压值Vs1和Vs2可以通过使用电阻元件39的电阻值R而表达如下:
Vs1 = V1 – R × I1 (1a)
Vs2 = V2 – R × I2 (1b)。
计算部57通过使用表达式(1a)和(1b)来计算轴电压值Vs1和Vs2。
接下来,计算部57计算步骤S23和S24中的供应电压时的转印部30中的电流密度J(例如电流密度J1和J2)(步骤S26)。此处,电流密度J1和J2均是二次转印辊32的长度方向(图1中的深度方向)上的每单位长度的电流值,并且电流密度J1和J2的单位例如为μA/mm。当二次转印辊32的长度由L mm表示时,电流密度J1和J2可以表达如下:
J1 = I1/L (2a)
J2 = I2/L (2b)。
计算部57通过使用表达式(2a)和(2b)来计算电流密度J1和J2。
接下来,计算部57通过例如线性近似来获得电流密度J与轴电压值Vs之间的关系表达式(步骤S27)。电流密度J可以通过使用轴电压值Vs以及系数a和b表达如下:
J = a × Vs + b (3a)
a = (J2 - J1)/(Vs2 - Vs1) (3b)
b = (J1 × Vs2 - J2 × Vs1)/(Vs2 - Vs1) (3c)。
计算部57通过使用在步骤S25中计算的轴电压值Vs1和Vs2(表达式(1a)和(1b))、在步骤S26中计算的电流密度J1和J2(表达式(2a)和(2b))以及表达式(3a)、(3b)和(3c)来计算系数a和b。
另外,用于获得转印部30的电气特性的操作(步骤S21至S27)可以在功率源的接通之后并且在开始打印之前执行至少一次。
如上文所陈述的,用于获得转印部30的电气特性的处理流程(图7中的步骤S1和图8)结束。
接下来,如图7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驱动控制器59确认是否接收到打印数据(步骤S2)。当尚未接收到打印数据(步骤S2中的“否”)时,处理流程返回到步骤S2。此外,步骤S2重复直到接收到打印数据为止。
此外,当已经接收到打印数据(步骤S2中的“是”)时,图像形成装置1计算转印电压值(初始值)Vtr(步骤S3)。
转印电压值(初始值)Vtr的计算
图9是示出了转印电压值(初始值)Vtr的计算步骤(图7中的步骤S3)的流程图。
首先,图像形成装置1的驱动控制器59获得包含在打印数据中的涉及记录介质9的宽度W(例如宽度W的单位是mm)的信息,并且还获得由环境温度传感器52a所检测的环境温度Ta(例如环境温度Ta的单位是℃)以及由环境湿度传感器52b所检测的环境湿度Ha(例如相对湿度[%])(步骤S31)。另外,尽管在该示例中基于打印数据来获得记录介质9的宽度W,但是涉及宽度W的信息的获得方法绝不限于此。例如,在其中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检测卷纸馈送器21中所设置的记录介质9的宽度W的介质宽度检测器的情形中,驱动控制器59可以从介质宽度检测器获得涉及宽度W的信息。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的计算部57获得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和目标介质电压值Vp(步骤S32)。具体来说,计算部57通过使用在步骤S31中所获得的环境温度Ta和环境湿度Ha而从目标电流密度表格58a和目标电压表格58b获得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和目标介质电压值Vp。
接下来,计算部57计算利用其可以实现在步骤S32中所获得的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和目标介质电压值Vp的轴电压值Vs0。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当从图1中所示的记录介质9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观看时的转印部30的状态的图。在图10中,示出了其中在转印部30中存在记录介质9的情况下的示例。具体来说,记录介质9保持在转印带11与二次转印辊32的聚氨酯橡胶层32b之间。在图10中,在二次转印辊32的长度方向上(在图10中的横向方向上,并且在二次转印辊32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上),将其中保持记录介质9的区段示出为区段R1,而将其中未保持记录介质9的区段示出为区段R2。在该示例中,由于二次转印支承辊31接地,所以轴电压值等于跨二次转印支承辊31和轴32a所发展的电压(轴电压值)Vs0。
现在我们将聚焦于区段R1。轴电压值Vs0可以表达如下:
Vs0 = Vin + Vp (4)
其中电压值Vin是轴电压值Vs0中的由于转印带11和聚氨酯橡胶层32b的存在所产生的电压分量(电势差)。也就是说,表达式(4)的右侧的第一项示出了由转印带11和聚氨酯橡胶层32b的贡献所引起的电压分量(电势差)。表达式(4)的右侧的第二项是轴电压值Vs0中的由记录介质9的存在所生成的电压分量(电势差)。在区段R1中,转印带11和聚氨酯橡胶层32b中的电流密度基本上与流过记录介质9的电流的电流密度(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相同。
因此,电压值Vin可以通过使用表达式(3a)而表达如下:
Vin = (Jp - b)/a (5)。
因此,轴电压值Vs0可以通过使用表达式(4)和(5)而表达如下:
Vs0 = (Jp - b)/a + Vp (6)。
计算部57通过使用表达式(6)计算轴电压值Vs0。
接下来,计算部57计算转印电流值Itr(步骤S34)。首先,我们现在将聚焦于区段R2。由于二次转印支承辊31和轴32a二者均由金属制成,所以在步骤S33中通过聚焦于区段R1而获得的轴电压值Vs0甚至可以在区段R2中使用。由于在区段R2中不存在记录介质9,所以在步骤S27中获得的其中在记录介质9中不存在记录介质9的情况下的涉及电流密度J和轴电压值Vs的关系表达式(表达式(3a))可以被用于区段R2。流过区段R2的电流的电流密度Jout可以通过使用表达式(3a)而表达如下:
Jout = a × Vs0 + b (7)。
转印电流值Itr可以通过使用表达式(7)而表达如下:
Itr = Jp × W + Jout × (L - W)
= Jp × W + (a × Vs0 + b) × (L - W) (8)。
此处,表达式(8)的右侧的第一项表示转印电流值Itr中的由区段R1所贡献的分量,并且表达式(8)的右侧的第二项表示转印电流值Itr中的由区段R2所贡献的分量。计算部57通过使用表达式(8)计算转印电流值Itr。
接下来,计算部57计算电压生成器56a应当生成的转印电压值(初始值)(步骤S35)。如图4中所示,电压生成器56a经由电阻元件39将电压供应给二次转印辊32的轴32a。因此,电压生成器56a应当生成的转印电压值Vtr(初始值)可以表达如下:
Vtr = Vs0 + R × Itr (9)。
此处,表达式(9)的右侧的第一项表示转印电压值Vtr中的由转印部30所贡献的分量,并且表达式(9)的右侧的第二项表示转印电压值Vtr中的由电阻元件39的贡献。计算部57通过使用在步骤S33中计算的轴电压值Vs0(表达式(4))、在步骤S34中计算的转印电流值Itr(表达式(8))以及表达式(9)计算转印电压值Vtr。
如上文所陈述的,用于计算转印电压值Vtr的操作的处理流程(图7中的步骤S3和图9)结束。
接下来,如图7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开始执行打印操作(步骤S4)。在该情形中,电压生成器56a基于从驱动控制器59所发布的指令而生成在步骤S3中获得的转印电压值Vtr的转印电压,并且经由电阻元件39将转印电压值Vtr的转印电压供应(施加)给二次转印辊32。由此,可以使流过记录介质9的电流的电流密度大约与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相同(近似与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相同),并且可以使记录介质9中的前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与后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之间的电势差(介质电压值)大约与目标介质电压值Vp相同。因此,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转印特性。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计算介质电阻值Rb(步骤S5)。
介质电阻值Rb的计算
图11是示出了介质电阻值Rb的计算步骤(图7中的步骤S5)的流程图。
首先,介质检测传感器22检测记录介质9(步骤S41)。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流测量部56b在记录介质9到达转印部30之前检测电流值Itr1(步骤S42)。也就是说,图像形成装置1在步骤S4中已经开始执行打印操作,并且电压生成器56a经由电阻元件39将转印电压值Vtr的转印电压供应(施加)给二次转印辊32。因此,电流测量部56b在记录介质9到达转印部30之前检测按照转印电压值Vtr流动的转印电流的电流值Itr1。此外,电流测量部56b将检测结果供应给驱动控制器59。
接下来,电流测量部56b在记录介质9已经到达转印部30之后检测转印电流的电流Itr2(步骤S43)。此外,电流测量部56b将检测结果供应给驱动控制器59。
接下来,计算部57计算在转印部30中(具体地,在二次转印辊32与二次转印支承辊31之间)不存在记录介质9的状态下的转印部30的电阻值(第一电阻值)Rt1以及在转印部30中存在记录介质9的状态下的转印部30的电阻值(第三电阻值)Rt2(步骤S44)。具体来说,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1和Rt2可以表达如下:
Rt1 = (Vtr/Itr1) - R (10a)
Rt2 = (Vtr/Itr2) - R (10b)。
计算部57通过使用表达式(10a)和(10b)计算转印部30中的电阻值Rt1和Rt2。
接下来,计算部57计算介质电阻值Rb(步骤S45)。首先,我们现在将聚焦于区段R1。区段R1中的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3可以通过使用介质电阻值Rb以及在转印部30中不存在记录介质9的状态下的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1而表达如下:
Rt3 = Rb + Rt1 × L/W (11)。
此处,表达式(11)的右侧的第二项是转印带11的电阻值和区段R1中的聚氨酯橡胶层32b的电阻值的总电阻值。接下来,我们现在将聚焦于区段R2。区段R2中的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4可以通过使用区段R1中的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3以及在转印部30中存在记录介质9的状态下的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2而表达如下:
。
介质电阻值Rb可以通过表达式(11)和(12)而表达如下:
。
计算部57通过使用在步骤S44中计算的电阻值Rt1和Rt2(表达式(10))、在步骤S45中计算的电阻值Rt4(表达式(12))以及表达式(13)来计算介质电阻值Rb。
根据以上,介质电阻值Rb的计算的处理流程(图7中的步骤S5和图11)结束。
接下来,如图7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驱动控制器59确认在打印在步骤S4中开始之后介质9中的打印距离M是否大于预定参考距离Mth(例如1米)(M>Mth)(步骤S6)。当打印距离M等于或小于预定参考距离Mth(M≤Mth)(步骤S6中的“否”)时,处理流程返回到步骤S6。此外,步骤S6重复直到打印距离M超出预定参考距离Mth为止。
当打印距离M大于预定参考距离Mth(步骤S6中的“是”)时,驱动控制器59确认图像形成装置1是否处于形成图像的状态下(步骤S7)。此外,在此时,打印距离M被设定为作为初始值的0。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已经由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其上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9的平面视图。在图12中,区域91示出了其中已经形成了图像的区域,而区域92示出了其中未形成图像的区域。驱动控制器59确认转印部30是否在执行转印处理(步骤S7)。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正在形成图像的情形中(也就是,在转印部30正在执行用于区域91的转印处理的情形中)(步骤S7中的“是”),处理流程返回到步骤S7。此外,步骤S7重复直到转印部30停止转印处理(例如,直到区域92到达二次转印支承辊31与二次转印辊32之间的辊隙部分)为止。
此外,当转印部30停止转印处理时(例如,当区域92到达二次转印支承辊31与二次转印辊32之间的辊隙部分时)(步骤S7中的“否”),图像形成装置1再次计算转印电压值Vtr(步骤S8)。
转印电压值(更新值)Vtr的计算
图13是示出了转印电压值Vtr的计算步骤(图7中的步骤S8)的流程图。
首先,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流测量部56b检测电流值Itr3(步骤S51)。也就是说,在此时,电压生成器56a经由电阻元件39将转印电压值Vtr供应给二次转印辊32,并且记录介质9已经到达转印部30。因此,电流测量部56b检测其中记录介质9存在于转印部30中的状态下的电流值Itr3。此外,电流测量部56b将检测结果供应给驱动控制器59。
接下来,计算部57计算其中记录介质9存在于转印部30中(具体地,在二次转印辊32与二次转印支承辊31之间)的状态下的转印部30的电阻值(第二电阻值)Rt5(步骤S52)。具体来说,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5可以表达如下:
Rt5 = (Vtr/Itr3) - R (14)。
计算部57通过使用表达式(14)而计算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5。
接下来,计算部57计算其中在转印部30中不存在记录介质9的状态下的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6(步骤S53)。其中记录介质9存在于转印部30中的状态下的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5和其中在转印部30中不存在记录介质9的状态下的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6具有以下关系:
。
此处,表达式(15)的右侧的第一项示出区段R1中的电导,而表达式(15)的右侧的第二项示出区段R2中的电导。关于电阻值Rt6对表达式(15)进行整理,由此获得表达式(16):
。
关于电阻值Rt6求解表达式(16),由此获得表达式(17):
。
在通过使用表达式(17)所获得的两个值当中,正值是电阻值Rt6。计算部57通过使用在步骤S5中计算的介质电阻值Rb(表达式(13))、在步骤S52中计算的电阻值Rt5(表达式(14))、以及表达式(17)来计算其中在转印部30中不存在记录介质9的状态下的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6。
接下来,计算部57计算轴电压值Vs0(步骤S54)。当我们现在将聚焦于区段R1时,轴电压值Vs0可以像表达式(4)那样表达。当我们现在将聚焦于区段R2时,电压Vin可以表达如下:
。
因此,轴电压值Vs0可以通过使用表达式(4)和(18)而表达如下:
Vs0 = Vin + Vp
= Jp × Rt6 × L + Vp (19)。
计算部57通过使用在步骤S53中计算的电阻值Rt6、在步骤S32中计算的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和目标介质电压值Vp、介质电阻值Rb以及表达式(19)来计算轴电压值Vs0。
接下来,计算部57计算转印电流值Itr(步骤S55)。首先,我们现在将聚焦于区段R2。由于二次转印支承辊31和轴32a二者均由金属制成,所以在步骤S54中通过聚焦于区段R1而获得的轴电压值Vs0也可以在区段R2中使用。流过区段R2的电流Iout可以表达如下:
。
因此,转印电流值Itr可以通过使用表达式(20)而表达如下:
。
此处,表达式(21)的右侧的第一项示出了转印电流值Itr中的由区段R1所贡献的分量,而表达式(21)的右侧的第二项示出了转印电流值Itr中的由区段R2所贡献的分量。计算部57通过使用在步骤S53中计算的电阻值Rt6(表达式(17))、在步骤S54中计算的轴电压值Vs0(表达式(19))以及表达式(21)来计算转印电流值Itr。
接下来,计算部57计算电压生成器56a应当生成的转印电压值(更新值)Vtr(步骤S56)。电压生成器56a应当生成的转印电压值(更新值)Vtr可以表达如下:
Vtr = Vs0 + R × Itr (22)。
计算部57通过使用在步骤S54中计算的轴电压值Vs0(表达式(19))、在步骤S55中计算的转印电流值Itr(表达式(21))以及表达式(22)计算转印电压值(更新值)Vtr。
根据以上,用于计算转印电压值(更新值)Vtr的操作的处理流程(图7中的步骤和图13)结束。
在未将图像形成到记录介质9上的时间段(非转印时段,其是与转印部30将显影剂(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9上的时间段不同的时间段)中,电压生成器56a基于从驱动控制器59所发布的指令而生成在步骤S8中获得的转印电压值Vtr的转印电压,并且经由电阻元件39将转印电压供应(施加)给二次转印辊32。因此,针对未形成图像的时间段更新转印电压值Vtr。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甚至在更新转印电压值Vtr之后继续打印操作。因此,可以使流过记录介质9的电流的电流密度大约与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相同,并且可以使记录介质9中的前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与后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之间的电势差大约与目标介质电压值Vp相同。因此,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转印特性。
以这样的方式,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打印距离M长于预定参考距离Mth的情形中,在其中记录介质9存在于转印部30中的状态下获得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5。此外,基于电阻值Rt5获得其中在转印部30中不存在记录介质9的状态下的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6,并且基于电阻值Rt6获得转印电压值Vtr。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可以增强图像质量。换言之,在其中在长时间内连续执行打印的情形中,转印部30的电阻值可能由于例如热而改变。在该情形中,例如,记录介质9中的电流密度可能偏离期望的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或者记录介质9中的前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与后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之间的电势差可能偏离期望的目标介质电压值Vp。因此,转印部30中的转印特性变差,并且例如引起诸如字符模糊之类的有缺陷的打印。具体地,在其中记录介质9为卷纸的情形中,如果一旦开始打印,则在长时间内连续执行打印。因此,易于发生由转印特性的改变所引起的有缺陷的打印。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每次)打印距离M长于预定参考距离Mth的情形中,获得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5,并且基于电阻值Rt5获得用于转印处理的转印电压值Vtr。换言之,主控制器50每当转印部30在记录介质9的传送方向G上遍及(over)预定参考长度Mth将显影剂转印到记录介质9时,基于由高压功率源部56所测量的电流值而计算电阻值Rt5,并且基于电阻值Rt5而获得转印电压值Vtr。因此,甚至在长时间内连续执行打印时,也可以使流过记录介质9的电流的电流密度等于或几乎等于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并且可以使记录介质9中的前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与后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之间的电势差等于或几乎等于目标介质电压值Vp。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可以在长时间内保持令人满意的转印特性,并且因而可以增强图像质量。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由于在未形成图像的时间段内获得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5,所以可以以高准确度获得转印电压值Vtr。例如,当图像形成装置1在形成图像时,由于调色剂存在于转印部30中,所以电阻值Rt5可能受调色剂影响。因此例如,当基于电阻值Rt5获得转印电压值Vtr时,记录介质9中的电流密度可能偏离期望的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或者记录介质9中的前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与后表面的电压值(电势)之间的电势差可能偏离期望的目标介质电压值Vp。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未形成图像的时间段内获得转印部30的电阻值Rt5,并且基于电阻值Rt5获得转印电压值Vtr。换言之,主控制器50基于在非转印时段(其是与其中转印部30将显影剂转印到记录介质9的时间段不同的时间段)中由高压功率源部56所测量的电流值来计算电阻值Rt5,并且基于电阻值Rt5获得转印电压值Vtr。因此,可以以高准确度获得转印电压值Vtr而不受调色剂影响。另外,主控制器50将转印电压值Vtr设定为新的电压值以用于非转印时段内的转印处理。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转印特性,并且因而可以增强图像质量。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由于在未形成图像的时间段内更新转印电压值Vtr,所以可以增强图像质量。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图像时更新转印电压值Vtr的情形中,由于转印特性在一个图像内较大地改变,所以图像质量可能降低。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由于在未形成图像的时间段内更新转印电压值Vtr,所以转印特性在一个图像内改变不大。因此,可以减小图像质量降低的可能性。
如上文所阐述的,在本实施例中,电阻值在其中记录介质9存在于转印部30中的状态下获得,并且基于该电阻值获得转印电压值Vtr。因此,甚至在长时间内连续执行打印时,也可以增强图像质量。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未形成图像的时间段内,在其中记录介质9存在于转印部30中的状态下获得电阻值。因此,转印电压值Vtr可以以高准确度获得,而使得可以增强图像质量。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未形成图像的时间段内更新转印电压值Vtr,所以可以增强图像质量。
修改示例1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由ID单元4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分别被转印(一次转印)到转印带11的要转印的表面上,并且在此之后,转印带11的要转印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9的要转印的表面上,但是本发明绝不限于此。作为其替代,由ID单元4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可以分别直接转印在记录介质9的要转印的表面上。在该情形中,计算部57可以分别计算面向五个ID单元4的五个转印辊中的转印电压值。另外,本发明绝不限于此,并且因而例如,可以仅关于五个转印辊的一部分而通过使用上述方法来计算(多个)转印电压值,并且其余的转印辊中的转印电压值可以通过使用计算结果来粗糙地估计。具体来说,例如,可以通过使用上述方法来计算设置在记录介质9的传送方向上的最上游侧的转印辊中的转印电压值和五个转印辊中的设置在最下游侧的转印辊中的转印电压值。
修改示例2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使预定参考距离Mth例如为1米,但是本发明绝不限于此。例如,预定参考距离Mth的值取决于例如打印速度、二次转印辊32的材料的质量等而改变。因此例如,优选的是,预定距离Mth的值可以按照每种图像形成装置1而设定。
修改示例3
尽管计算部57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其中打印距离M长于预定参考距离Mth的情形中获得转印电压值Vtr,但是本发明绝不限于此。作为其替代,例如,转印电压值Vtr也可以在其中转印部30的温度(环境温度)高于预定温度的情形中获得。在该情形中,如果主控制器50确定由环境检测器52所检测的转印部30的环境温度不低于预定温度,则主控制器50基于由高压功率源部56所测量的电流值而计算电阻值Rt5。转印部30的温度可以例如基于由诸如环境温度传感器52a之类的温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检测值来估计或检测。例如,在其中在长时间内连续执行打印并且转印部30的温度变得高于预定温度的情形中,计算部57获得(更新)转印电压值Vtr。因此,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的情形,可以增强图像质量。
修改示例4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切割单元24对记录介质9进行切割以使转印部30处于其中在转印部30中不存在记录介质9的状态下,但是本发明绝不限于此。例如,甚至在记录介质9在卷纸馈送器21中用完并且因而卷纸被再补充时,转印部30也被置于在其中不存在记录介质9的状态下。因此,甚至在该情形中,可以应用上述技术(更新转印电压值Vtr)。
修改示例5
在图9中的步骤S31和S32中,基于环境温度Ta和环境湿度Ha来执行用于获得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和目标介质电压值Vp的处理。然而,在其中仅一个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和仅一个目标介质电压值Vp存储在存储部58中的情形中,可以不执行基于环境温度Ta和环境湿度Ha的目标介质电流密度Jp和目标介质电压值Vp的选择步骤。
修改示例6
例如,尽管在上述实施例和上述修改示例中,在作为记录介质9的卷纸上执行打印,但是本发明绝不限于此,并且因而打印可以在只要是记录介质的任何类型的介质上执行。具体来说,例如,可以将在其中每预定长度提供小孔线的所谓的连续形式纸(连续纸)等用作记录介质9。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例和上述修改示例中,本发明被应用于彩色打印机。然而,本发明绝不限于此,并且因而作为其替代,本发明可以例如应用于单色打印机。另外,上述实施例和上述修改示例可以应用于转印部(包括例如一次转印辊7)直接将感光体41上的显影剂转印到记录介质9上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例和上述修改示例中,本发明被应用于打印机。然而,本发明绝不限于此,并且因此作为其替代,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例如具有诸如打印机、传真机和扫描仪等功能的多功能外围设备(MFP)。
尽管目前已经通过给出其实施例和修改示例来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绝不限于所述实施例和修改示例,并且可以做出各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