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和显示设备的驱动方法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的驱动方法。
一个PDP作为墙挂电视或计算机显示器而商品化,其屏幕大小已达到60英寸。并且一个PDP是一种包括二进制光发射单元的数字显示设备,适用于显示数码数据,因此它被期望为一种多媒体显示器。在市场上,正需要一种具有支持高质量数码图象的高分辨率而且能显示明亮图象的设备。现有技术的描述
在一种AC型PDP中,在一个访问周期电介质层的电荷量(壁电荷量)根据显示内容而被控制,然后壁电荷被用于产生多次显示放电,这一次数相应于保持周期的亮度值。在保持周期内,一个具有交变极性的保持电压Vs被加于一对显示电极上。这个保持电压Vs满足下列不等式(1)。
Vfxy-Vwxy<Vs<Vfxy....(1)
这里,Vfxy是显示电极间的放电初始电压,VWxy是显示电极间的壁电压。应用保持电压Vs导致当单元电压(加在电极间的驱动电压和壁电压之和)超过放电初始电压Vfxy时,显示器仅仅在具有预定量的壁电压的单元中放电。因为通常的应用周期很短,如几个微秒,光线看起来是连续的。
表面放电形式在AC型彩色PDP被采用。对于这种表面放电形式,显示放电过程中作为阴极或阳极的显示电极被并列放在衬底的前端或后端,地址电极以同样方式与显示电极对呈交叉放置。在表面放电型PDP中,显示电极也被连接到驱动电路上,作为一种常规方法,按照电极地排列顺序,显示电极的端口交替的接到显示屏的两边(例如,左边和右边)。
对表面放电型而言,显示电极的排列有两种形式下文中,一种形式称为形式A,另一种称为形式B。在形式A中,每行放一对显示电极,整个显示电极的数目是行数n的两倍。在形式A中,当被控制时,每行是独立于其他行的,因此在驱动顺序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虽然如此,但是因为相邻行间的电极间隙(也叫反间隙)成为了无光区,所以显示屏的利用因子很小。在形式B中,n行+1的显示电极基本上是按常数比率即每两行三个的比率放置的。在形式B中,相邻显示电极组成一个表面放电电极对,并且每个显示电极间隙成为一个表面放电间隙。除了排列两端外的显示电极涉及于奇数行和偶数行的显示。从高精度(小行距)、显示屏的有效利用和高分辨率(增加行数)的角度来说,形式B是有优势的。
通常,一个具有形式B电极结构的PDP被用于交错格式的显示。在交错格式中,整个屏幕行的一半在每个偶数场(even field)和奇数场(oddfield)中都未使用。例如,在奇数场中,偶数行未点亮。因此,交错格式的亮度比层进格式的低。另外,交错格式有另一个缺点,显示静态图片时闪烁明显。层进格式适用于象DVD和HDVD高质量图象设备所需要的高质量图象的显示器。
如果进行一个采用形式B的PDP的合适访问,层进格式的显示能被实现。也就是说,当一个拥有交变极性的保持电压Vs以与形式A的PDP中相同的方式加于显示电极时,一个偶数行和一个奇数行能被同时点亮。但是,如果普通的驱动方法被采用,其相邻显示电极被轮流偏置,显示器放电时,在所有显示电极中流经显示电极的电流方向变成相同方向。当电流方向是相同时,通电产生的磁场被相互加强,导致显示屏和外部设备间EMI(电磁干涉)问题。
在日本未经审查的No.10-3280专利公开中揭示了一种驱动方法,这个方法有效地减少了一种采用形式A的PDP中的电磁干涉。正如这一公开中所述,在形式A情形下,被偏置的显示电极被分为左和右,有一个端口在显示屏左边的显示电极的奇数行被偏置,然而,有一个端口在显示屏右边的显示电极的偶数行被偏置,以便奇数行的电流方向与偶数行的相反。当电流方向彼此相反时,其磁场相互抵消。如果被显示的图象在相邻的行间有相同数目的点亮单元,则磁场被相互完全抵消。但是,这一传统技术不能应用于形式B的PDP,因为相邻的奇数行和偶数行在形式B中共享一个显示电极,因此每行的电流方向不能被独立的设置。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为含有PDP的显示器提供一种驱动方法,其中显示电极按每两行3个的比率排列,从一个访问周期(addressing period)到下一个访问周期间所有的行能在保持周期被点亮,并且电磁干涉能被充分减少。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驱动波形被设置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条件1:每个显示电极具有另一个在显示屏同一边有端口的显示电极,并具有反向电流。
条件2:跨越各显示电极产生电势差,它是放电所必需的。
也就是说,在设置许多电极对时,以两个来划分第一显示电极,在显示屏一侧有端口,同样,对于在显示屏另一侧有端口的第二显示电极,设置许多电极对,以便第一显示电极之间和第二显示电极之间的电势变化具有互补关系,构成电极对。然后,以每k(k≥2)行中一行的比率来在显示电极上施加保持电压,并且改变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的电势使得施加了保持电压的极间依次被改变。磁场在成对的显示电极之间被相互抵消,从而电磁干涉能被减小。
或者,给第一显示电极供电的端口和给第二显示电极供电的端口被放置在显示屏的同一边,保持电压脉冲被交替地加到第一显示电极和第二显示电极。附图简述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显示设备方框图
图.2是PDP单元结构的透视图
图.3是一个PDP分隔模式的平面视图
图.4是普通周期设置图
图.5是一个实现层进显示的驱动时序例子的电压波形图
图.6是壁电荷的极性变化图
图.7是地址顺序图
图.8是一个显示周期内驱动波形的第一个例图
图.9是应用第一个例子中的驱动波形时行和放电时间的关系图
图.10是互补显示电极对设置的第一个例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案中流经显示电极的放电电流方向的图示
图.12是显示周期内的驱动波形的第二个例图
图.13是应用第二个例子中的驱动波形时行和放电时间的关系图
图.14是互补显示电极对的设置的第二个例图
图.15是显示周期内的驱动波形的第三个例图
图.16是显示电极结构的第一种变体及设置互补显示电极对例子的图示
图.17是显示电极结构的第二种变体及设置互补显示电极对例子的图示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显示设备的方框图。
图.19是解释第二实施方案中保持操作的图示。
图.20第二实施方案中放电电流流经显示电极方向的图示。优选实施方案描述
下文中,参考实施方案和附图本发明将更详细的被解释
[第一实施方案]
采用本发明的驱动方法的设备结构将被解释,然后驱动方法也将被解释。作为本发明驱动方法的一个特征,保持控制和与本发明相关的访问控制将被详细解释。
[设备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方案中显示设备的方框图。图.1中参考文字的下标表示相应的电极的排列顺序。一个显示设备100包括一个表面放电型PDP1和一个控制单元光发射的驱动部件70,PDP1则包括一个m×n个单元的彩色显示屏。显示设备100被用于墙挂式电视和计算机系统的显示设备。
在PDP1中,用于产生显示放电的第一和第二显示电极X和Y被平行放置,采用X,Y,X,...,Y,X的顺序,然而地址电极A被与显示电极X和Y交叉状放置。显示电极X和Y排列在显示器矩阵的行方向(水平方向)上,而地址电极排列在列方向(垂直方向)上。显示电极X,Y的总数是行数n加1(n+1),而地址电极A的总数等于列数m,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行数n是偶数,显示电极X的端口在行方向上排列在显示器的一边,而显示电极Y的端口排列在另一边。
驱动单元70包括一个用于控制驱动的控制电路71,一个用于提供驱动电源的电源电路73,一个用于控制显示电极X的电势的X-驱动器74,一个用于控制显示电极Y的电势的Y-驱动器77,一个用于控制地址电极A电势的A-驱动器80。这个驱动单元70被提供帧数据Df,它与各种来自象一个电视显像管或计算机这样的外部设备的同步信号一起表示红、绿、蓝颜色的亮度级别的。帧数据Df被临时记存在控制电路71的帧存储器711中。控制电路71把帧数据Df转化为亚场(subfield)数据Dsf用于分级显示器,它被串行传输到A-驱动器80。这个亚场数据Dsf是一套显示数据,每一位对应于一个单元。每一位的值表示这个单元在相应的亚场中是否被点亮,更具体的说,一个地址放电是否需要。
[面板结构]
图2是一个PDP单元结构的透视图。PDP1包括一对衬底结构10和20,每个都包括一个衬底,在其上放置单元元素。在前衬底结构10的玻璃衬底的内表面上,显示电极X和Y按照行间距放置。这里行是指一套在列方向上有相同排列顺序的m(列数目)个单元。每个显示电极X和Y包括一个透明导电薄膜41,在每个单元形成一个表面放电间隙和一个金属膜(总线导体)42,在列方向上它被覆盖在透明导电薄膜41的中间。金属薄膜42被拉出显示屏ES,并被连接到相应的驱动器上。显示电极X和Y被介电层17所覆盖。介电层17则被MgO所覆盖,形成一个保护薄膜18。在后衬底结构20的玻璃衬底21内侧,地址电极A对应每列逐一放置。地址电极A被介电层24所覆盖,在其上有一个约150μm厚度的隔板29。这个隔板29包括一个将放电区分割成列(下文称为垂直壁)291的部分和一个将放电区分割成行(下文称为水平壁)292的部分。对于彩色显示器,介电层24的表面和隔板29的侧面上覆盖了红色、绿色、蓝色的荧光物质层28R,28G和28B。图2中斜体字母(R,G和B)表示荧光物质层的光发射颜色。颜色排列采用重复红色、绿色、蓝色的模式。每列单元具有相同颜色。放电气体发射紫外线,它激活荧光物质层28R,28G和28B发光。
图.3是一个PDP的分割模式(图案)的平面图。隔板具有格点模式,每个单元C被分别围上。因为放电空间31基本上被分割成格点模式的单元。在列方向上没有放电干扰,而不像条状模式中水平壁被略去。另外,通过在水平壁292的侧面也提供荧光物质,光的发射效率被提高。如果显示电极X和Y的金属薄膜42被放得与水平壁292重叠,就能避免被金属薄膜42遮挡显示光线。
[驱动方法]
图.4是几个普通周期设置图表,一帧是一个场景的图象信息,它在一个帧周期Tf内以层进模式显示。例如,在分级显示复现每一种颜色时一帧被分为八个子帧。换句话说,每一帧被八个子帧所代替。这些子帧给出了亮度权重,从而决定了每个子帧内显示放电的数目。每种颜色(红、绿或蓝)的亮度能通过包括几步子帧的开和关来设置。尽管图.4中子帧是按权重顺序排列的,但是它们也能按其它顺序排列。按照这一帧的结构,这一帧的周期Tf被分成八个子帧周期Tsf1-Tsf8。另外,每个子帧周期Tsf1-Tsf8被分为一个用于平衡整个屏幕的电荷分布的预周期TR,一个用于根据显示内容形成电荷分布的地址周期TA,和一个保持点亮状态来确保亮度等级与分级等级一致的显示周期TS。预周期TR和地址周期TA的长度是常值,与亮度权重无关,而显示周期TS随亮度权重的增大而变长。
图.5是一个驱动时序例子的电压波形图,实现了层进显示,图.6是壁电荷极性变化图,图.7是地址顺序图。预周期TR、地址周期TA和显示周期TS的顺序对八个亚场都是相同的,每个亚场中,驱动时序被重复。波形的幅度、极性和时序能被极大地改变。代替在图.5-7中的擦除地址格式,可以采用一种写地址格式。
在预周期TR中,一个斜波脉冲,一个钝角波形脉冲,一个方波脉冲被适当结合起来使用,以便当加上保持电压时在每一行上有足以放电的壁电荷形成。加一个脉冲是指使电极临时偏置到一个预定的电势。在预周期TR结束时,每行显示电极X侧的壁电荷的极性为正(+),在显示电极Y侧为负(-)。考虑到每个显示电极X和Y周围的电荷,基本上相同极性的同量的壁电荷存在于水平壁292的两边,如图.6所示。
如图.5所示,同用于访问的扫描电极一样,显示电极Y被独立控制。根据排列顺序是奇数或偶数,显示电极X被分为第一组(X1,X3,X5,...)和第二组(X2,X4,X6,...),注意仅考虑显示电极X,每组采用一个共同的电势控制。在地址周期TA的第一半TA11中,一个保持脉冲Ps具有Vs的幅度,首先一个正极性被加于第二组显示电极X2,X4,X6,...(#1)。然后产生放电,与显示电极X2,X4,X6,...相关的行(即第二半周期TA12的访问目标)的壁电荷极性反向。水平壁292使放电定位于每一行。因此,考虑每个显示电极Y附近的电荷,显示电极X2,X4,X6,...侧的极性相对于水平壁292被反向,而第一组显示电极X1,X3,X5,...的极性没有反向。在这种壁电荷控制之后,改变全部的显示电荷Y的电势成一个负极性的选择电势(Vy),然后偏置它为一个非选择电势(Vsc),第一组的显示电极X1,X3,X5,...被偏置成选择电势(Vax)。在那个状态下,逐个加一个扫描脉冲Py到全部显示电极Y。就是说,被选择行的显示电极Y被临时偏置到选择电势Vy。当扫描脉冲Py按排列顺序加在显示电极Y上时,这样进行行选择,在选择第一行后,每隔两行选择两行,如图7所示。与扫描脉冲Py所作的行选择同步,一个地址脉冲Pa被加于与接着的显示周期TS中未点亮单元相应单元(即在擦除访问时被选中的单元)的地址电极A上。显示电极X被偏置,施加了扫描脉冲Py和地址脉冲Pa的单元产生地址放电,结果壁电荷被消除,如图.6中的实线所示。地址脉冲Pa没有加到要被点亮的单元(未被选择的单元),这个壁电荷保持在单元中,如图.6中的破折线所示。
重要的是,尽管每个显示电极Y被相邻的两行共用,但仅仅访问两行中的一行。如上述解释,在行选择之前,与第二组显示电极X2,X4,X6,...相关的行中的壁电荷极性反向,结果壁电荷抵消了扫描脉冲Py,这些行中没有发生地址放电。
在地址周期TA的第二半TA12中,保持脉冲Ps首先被加到每个显示电极Y上,然后与显示电极X2,X4,X6,...相关行的壁电荷极性又反向(#2)。也就是说,在第二半周期TA12中被访问的目标的电荷状态被复位到预周期结束时的状态,其后,保持脉冲Ps被加到第一组显示电极X1,X3,X5,...上(#3)。由此,在第一半周期TA11中被选择的行中未被选择的单元产生放电,结果剩下的壁电荷的极性反向。在这个壁电荷控制后,所有显示电极Y的电势被逐步改变成选择电势(Vy),显示电极Y被偏置为非选择电势(Vsc)。显示电极X2,X4,X6,...被偏置为选择电势(Vax)。在这一状态,扫描脉冲Py被逐一加到所有显示电极Y上。当扫描脉冲被按排列顺序加到显示电极Y上,在第一半周期TA11未被选择的行被连续选择,如图.7所示。与扫描脉冲Py的行选择同步,地址脉冲Pa被加到与被选择单元相应的地址电极A上,以便产生地址放电。因为与第一半周期TA11一样,非目标行的壁电荷的极性提前反向,所以壁电荷抵消了扫描脉冲Py。相应地,地址放电不会在非目标行产生。
一个偏置电势的实例如下。Vs是160-190伏特。Vy是-40--90伏特,Vsc是0-60伏特,Vax是0-80伏特。
在显示周期TS中,首先一个保持脉冲Ps被同时加到所有的显示电极Y。然后,在与显示电极Y和显示电极X1,X3,X5,...相关的行中产生显示放电,结果壁电荷极性和显示电极X,Y之间的关系变得与所有被点亮单元中的一样。而后,在与本发明相关的后述时序中,保持脉冲Ps被加到显示电极X和显示电极Y上。当脉冲被加时,在被点亮的单元中产生显示放电,在其上,被施加保持电压。
下文中,根据本发明的保持控制将被解释。
图.8是第一个在一个显示周期内的驱动波形例图。图.9是行和第一个例子中的驱动波形被加时放电时序的关系图。当保持被执行时,根据排列顺序是奇数还是偶数,显示电极X被分为第一组XG1和第二组XG2,注意与访问时一样,仅考虑显示电极X,每组采用一个共同的电势控制。另外,根据排列顺序是奇数还是偶数,显示电极Y也被分为第一组YG1和第二组YG2,注意仅考虑显示电极Y,每组采用一个共同的电势控制。在第一个例子中,显示电极X,Y的组数K都是2。
一个包括许多常数周期(=4a)的保持脉冲Ps的方波电压脉冲链被连续加到每组显示电极X,延迟为脉冲宽度时间(=2a)乘上2/K。因为本例中K=2,延迟时间是与脉冲宽度相同的。然后,一个相似的方波电压脉冲链以同样方式被加到显示电极Y上,相邻显示电极X间的延迟时间变成脉冲宽度乘上1/K=2a/2=a)。然后显示放电交替地在奇数行和偶数行中产生。
例如,在组XG1中保持脉冲Ps的一个上升沿t1,在组XG1的显示电极X和组YG1的显示电极Y之间产生一个预定的电势差。同样,在组XG2的显示电极X和组YG2的显示电极Y之间也是如此。因此,奇数行产生显示放电。因为现实中,放电存在一定的延迟,延迟长度a被定为500纳秒或更多。
在组YG1的保持脉冲Ps的一个上升沿t2,在组YG1的显示电极Y和组XG2的显示电极X之间产生一个预定电势差。同样,在组YG2的显示电极Y和组XG1的显示电极X之间也是如此。因此,在偶数行产生放电。
在组XG1的保持脉冲Ps的一个下降沿t3,在组XG1的显示电极X和组YG1的显示电极Y之间产生一个与前述极性相反的电势差,同样,在组XG2的显示电极X和组YG2的显示电极Y中也是如此。因此,奇数行中又产生显示放电。
在组YG1的保持脉冲Ps的一个下降沿t4,组YG1的显示电极Y和组XG2的显示电极X之间产生一个与前述极性相反的电势差,同样,组YG2的显示电极Y和组XG1的显示电极X中也是如此。因此,在偶数行中又产生显示放电。
因为所述方波电压脉冲的占空比为50%,所以显示放电能以恒定间隔(=a)产生。即,对于通过平衡允许时间和放电延迟来增强驱动的可靠性的方法,占空比优值是50%。但是,占空比不限于50%,任何其它值也能用于层进显示。
当奇数行单元的发光时序与偶数行不同时,放电电流的峰值被减为同时点亮时的一半。结果,驱动电路的负载减小。即使点亮时序不同,也能达到与同时点亮时相同的显示亮度。
以这种方式加上脉冲,电磁干涉(EMI)能被减小。注意图.8中显示电极X的波形,组XG1和组XG2中的电势改变存在互补关系。当其中一组的电势升高,另一组则下降,反之亦然。考虑脉冲序列是交错信号时,组XG1和XG2彼此相位相反。如果行数n是偶数,组XG1的电极数目比组XG2大1。但是,因为行数n通常大于几百,组XG1的电极数目能被认为基本上等于XG2的电极数目。即,几乎每个显示电极X都有与其电势变化成互补关系的另一个显示电极X成对。下文中,这一对叫“互补显示电极对”。相似的是,几乎每个显示电极Y有与其成互补关系的另一个显示电极Y成对。
图.10是一个互补显示电极对的第一个例图。在图.10中,行数n是1024。在本例中,通过依排列顺序显示电极X分为两组而设置成共256对互补显示电极对XP1-XP256。同样,通过划分显示电极Y,共设置256对互补显示电极对YP1-YP256。
图.11是在第一实施方案中放电电流流经显示电极的方向图示。当一个奇数行中(或一个偶数行中)发生显示放电时,互补电极对XP行方向的显示电极Xj的电流方向与显示电极Xj+1的相反。因此,显示电极Xj产生的磁场与显示电极Xj+1产生的相互抵消。通常,相邻行间的点亮模式和非点亮模式是相似的。这种情形下,磁场几乎能完全抵消。相似的是,互补电极对YP中显示电极Yj和显示电极Yj+1的电流方向彼此相反。因此,显示电极Yj和显示电极Yj+1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
图.12是显示周期内驱动波形的第二个例图。图.13是一行和采用第二个例子的驱动波形时放电时序的关系图。图.14是互补显示电极对的第二个例图。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按照逐个保持的排列顺序,显示电极X被分为四组XG1,XG2,XG3和XG4,每组采用一个共同的电势控制。同样,显示电极Y被分为四组YG1,YG2,YG3和YG4,每组采用一个共同的电势控制。在第二个例子中,显示电极X和Y的组数都是4。
包括多个常数周期(=8b)的保持脉冲的方波电压链被从一组到另一组地加到显示电极X上,但是让方波电压脉冲链移动脉冲宽度(=4b)乘上2/K的时间。方波电压脉冲链的占空比为50%。因为本例中K=4,脉冲移动是脉宽的一半。而后,一个方波电压脉冲链被加到显示电极Y,使相邻显示电极X间的移动变成脉宽乘上1/K(=4b/4=b),然后,相应行以每四行一次的速率放电,如图.13所示。相应行按排列顺序被其它行替代。每一行中一个常数周期4b内的显示放电如图.13中的t1-t8点所示。
本例中,显示电极X和Y构成互补电极对来减小电磁干涉。如图14所示,奇数显示电极X按排列顺序被以两个划分,并且偶数显示电极X按排列顺序被以两个划分,总共设置256对互补显示对XP1-XP256。同样,显示电极Y被分为256对互补显示电极对YP1-YP256。
在上述考虑保持操作的驱动波形的第一和第二例子中,通过增大显示周期内的初始脉宽,显示放电能安全的产生。结果接着的保持操作能被稳定。在图.15中,在加保持脉冲Ps前,先施加一个移动时间c的具有大脉宽的保持脉冲Ps2的波形。当保持脉冲Ps被施加用于显示放电时,互补显示电极对中的磁场也被相互抵消。
上述驱动方法的应用不限于显示电极X和Y都被分享用于显示两行的电极结构。当存在许多与图.16或17所示的两行排列相应的电极时,如许多显示电极的电势是相同的,与分享情况相似的效果也能获得。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行间排列两个显示电极X和Y。这对应于图.3所示的显示电极X和Y的结构,其中显示电极在水平壁292的边界上按列方向分开。但是,在显示电极排列的两边,不需要在一边放两个电极,在一边只放了一个电极。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显示电极X和显示电极Y也被设置成互补对,以便消除电磁干涉。在这种情况下,互补对被设为包括相邻行之间两个电极的一个单元和另一个单元,而不是每一个显示电极X和显示电极Y的组合。在显示电极排列的两边,该单元仅包括一个显示电极。这样互补显示电极单元对XP和YP对应上述的互补显示电极对而设定,以便本发明的目的通过施加如图.8和12所示的驱动波形而能实现。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施加的电压能针对每行独立设定,从而能增强初始化或访问的驱动波形的灵活性。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行间放两个显示电极Y,除了端部外的每个显示电极X被显示器的两行所共享。这与在水平壁292的边界处如图3所示的显示电极Y沿列方向分离的结构是对应的。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每个显示电极X被用作一个单元,相邻行的两个显示电极Y被用作一个单元,这样形成一个互补单元对。这样,互补显示电极单元对XP和YP被设置,以便通过采用图.8和12所示的驱动波形,本发明目的就能实现。图.17中的例子适用于仅对显示电极Y的每行作单独控制。
[第二实施方案]
[器件结构]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方框图。显示设备100b包括一个表面放电型PDP 1b和一个驱动部件70b,它与上述第一实施方案中的显示设备1具有相似功能。PDP 1b包括总共(n+1)个以不变间隔按顺序X,Y,X,...Y,X并列排列着的显示电极X和Y,以及m个地址电极A。字符“n”是显示矩阵的行数,而“m”是列数。驱动部件70b包括一个控制电路71b,一个电源电路73b,一个X-驱动器74b,一个Y-驱动器77b和一个A-驱动器80b。驱动部件70b被提供帧数据Df和来自外部设备的同步信号。帧数据Df被转化为控制电路71b中的亚场数据Dsf。
显示设备100b具有显示电极X和Y的端口在PDP 1b的行方向被排列在显示屏一边的特点。所有显示电极X和Y被从显示屏的一边供电。由此,用于减小电磁干涉的驱动波形在形式B的PDP 1b层进显示器中被简化,其中显示电极X,Y以恒定间距排列。PDP 1b的显示屏内部结构是与图.2中解释的结构是相同的。
图.19是解释在第二实施方案中一个保持操作的图。图.20是第一实施方案中放电电流流经显示电极的方向图示。在保持显示周期,一个保持脉冲Ps被交替加到所有的显示电极X和所有的显示电极Y。每次施加保持脉冲Ps在奇数行和偶数行都产生显示放电。如图.19和20中的箭头所示,形成表面放电间隙的显示电极X和Y中的电流方向在每行的行方向上是彼此相反的。因此,显示电极X和Y中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所以,理论上磁场完全消失。
在上述例子中,层进显示是按每行设定的显示内容执行。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一行显示数据用于邻近两行的情形。
本发明目前首选的实施方案已被给出并被描述,但应该被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如附属权利要求中所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范围内作各种改变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