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7650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2.12 CN 103576502 A (21)申请号 201310166141.6 (22)申请日 2013.05.08 2012-160365 2012.07.19 JP G03G 15/08(2006.01) G03G 15/09(2006.01) G03G 15/00(2006.01) (71)申请人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加藤正则 古谷信正 安部纯 吉冈荣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127 代理人 党晓林 王小东 (54) 发明名称 显影装置。
2、和图像形成设备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所述 显影装置包括 : 第一显影辊, 所述第一显影辊设 置成能在该第一显影辊和可旋转的潜像保持构件 的外周面之间设定有期望的距离的情况下旋转, 将显影剂传送到所述第一显影辊的外周面上同时 借助磁力保持显影剂, 所述第一显影辊具有大体 上筒状的形状 ; 和第二显影辊, 该第二显影辊设 置成在所述第一显影辊的沿潜像保持构件的旋转 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能在所述第二显影辊和对 应的所述潜像保持构件和对应的所述第一显影辊 的相应的外周面之间设定有期望的距离的情况下 旋转, 将显影剂传送到所述第二显影辊的外周面 上同时借助磁力保持显影剂, 。
3、所述第二显影辊具 有大体上筒状的形状。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5 页 附图 1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5页 附图1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76502 A CN 103576502 A 1/1 页 2 1. 一种显影装置, 所述显影装置包括 : 第一显影辊, 所述第一显影辊设置成能在该第一显影辊和可旋转的潜像保持构件的外 周面之间设定有期望的距离的情况下旋转, 所述第一显影辊将显影剂传送到该第一显影辊 的外周面上同时借助磁力保持显影剂, 在所述第一显影辊的所述外。
4、周面上形成有沿着轴向 方向延伸的多个凹槽, 并且所述第一显影辊具有大体上筒状的形状 ; 和 第二显影辊, 所述第二显影辊设置成在所述第一显影辊的沿所述潜像保持构件的旋转 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能在所述第二显影辊和对应的所述潜像保持构件与对应的所述第 一显影辊的相应外周面之间设定有期望的距离的情况下旋转, 所述第二显影辊将显影剂传 送到该第二显影辊的外周面上同时借助磁力保持显影剂, 在所述第二显影辊的所述外周面 上形成有沿着其轴向方向延伸的多个凹槽, 所述第二显影辊具有大体上筒状的形状, 其中, 所述第二显影辊上的所述凹槽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显影辊上的所述凹槽的数 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
5、装置, 其中, 所述第二显影辊的计算凹槽节距P2c被设定 成满足如下所示的条件 : P2cP2c, 其中 P1c= 所述第一显影辊上的凹槽节距 / 周向速度比 = (所述第一显影辊的周向长度 / 所述凹槽的数量) /(所述第一显影辊的周向速度 / 所述潜像保持构件的周向速度) 。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 所述第一显影辊的所述周向 速度比被设定成大约大于 1.2。 5.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4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该显影装置还包括 : 调节构件, 所述调节构件在该调节构件和所述第二显影辊的所述外周面之间设定有期 望的距离的情况下固定地设置, 并且所述调。
6、节构件通过限制被保持在对应的所述第二显影 辊的所述外周面上的显影剂的通过而调节所保持的显影剂的量, 其中, 所述第一显影辊旋转使得其靠近所述潜像保持构件的部分的运动方向与对应的 所述潜像保持构件的运动方向相反, 并且 所述第二显影辊旋转使得其靠近所述潜像保持构件的部分的运动方向与对应的所述 潜像保持构件的运动方向相同。 6.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 可旋转的潜像保持构件 ; 和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5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 该显影装置通过向所述潜像保持构 件供应显影剂而显影潜像。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76502 A 2 1/15 页 3 显影装置和图。
7、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可供应用诸如电子照相术和静电打印方法的图像打印方法的诸如打印机、 复印 件、 传真机的图像形成设备设置有显影装置, 每个显影装置均借助使用显影剂而显影形成 在诸如可旋转感光体的潜像保持构件上的静电潜像。 0003 在这样的显影装置中, 存在这样的显影装置, 其能够通过提供多个 (例如, 两个) 显 影辊来提高显影效率, 所述显影辊借助磁力保持具有磁性的显影剂并且通过其旋转将显影 剂传送到面对潜像保持构件的显影区域。 这里, 作为显影辊, 例如, 使用显影剂保持载体, 该 显影剂保持载体由传送构件和磁体构。
8、件构成, 该传送构件是可旋转的并且具有大体上的筒 状形状, 该磁体构件固定地设置在传送构件内并且产生用于借助磁力将显影剂保持在传送 构件的外周面上的磁力线。 0004 在现有技术中, 作为具有这样的类型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例如, 已知下列 设备。 0005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其包括显影装置, 该显影装置具有第一显影辊和第二显 影辊, 该第一显影辊和第二显影辊沿着诸如感光体的打印构件的运动方向设置并且彼此相 反地旋转, 其中第一显影辊和打印构件之间的显影间隙以及第二显影辊和打印构件之间的 显影间隙被分别设定在从0.1mm至0.5mm的范围内, 并且第一显影辊的周向速度 (Vd1) 。
9、和打 印构件的周向速度 (Vp) 之间的周向速度比 S1(=Vd1/Vp) 被设定成大于第二显影辊的周向 速度 (Vd2) 和打印构件的周向速度 (Vp) 之间的周向速度比 S2 (=Vd2/Vp)(JP-A-2006-53198 (专利文献 1) ) 。 0006 在根据专利文献 1 的图像形成设备中, 即使当显影间隙被设定成大约窄于 0.5mm 时, 也可以在没有缺少图像的端部的情况下 (图像的尾端的一部分缺少或不清楚的现象) 形 成高质量图像。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具有提供这样的显影装置的目的, 所述显影装置包括 : 第一显影辊, 所述第 一显影辊设置成能在该第一显影辊和可旋转的潜。
10、像保持构件的外周面之间设定有期望的 距离的情况下旋转, 所述第一显影辊将显影剂传送到该第一显影辊的外周面上同时借助磁 力保持显影剂, 其中在所述第一显影辊的外周面上沿着轴向方向延伸有多个凹槽, 并且所 述第一显影辊具有大体上筒状的形状 ; 和第二显影辊, 所述第二显影辊设置成在所述第一 显影辊的沿所述潜像保持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能在所述第二显影辊和对应 的潜像保持构件与对应的第一显影辊的相应的外周面之间设定有期望的距离的情况下旋 转, 所述第二显影辊将显影剂传送到该第二显影辊的外周面上同时借助磁力保持显影剂, 其中在所述第二显影辊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着其轴向方向延伸的多个凹槽, 并且所。
11、述第二 说 明 书 CN 103576502 A 3 2/15 页 4 显影辊具有大体上筒状的形状, 所述显影装置能够稳定地获得这样的特征 (抗堵塞性) , 其 中被保持在辊上的显影剂不太可能在所述第一显影辊中的供所述显影剂穿过以接近潜像 载体的部分 (显影区域) 中停滞, 并且所述显影装置能够防止在所述第二显影辊中出现对应 于凹槽节距的不均匀的浓度 (凹槽节距不均匀性) 。此外, 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所 述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0008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 提供有一种显影装置, 所述显影装置包括 : 第一显影辊, 所述第一显影辊设置成能在该第一显影辊和可旋转的潜像保持构件的外周。
12、面之间设定有 期望的距离的情况下旋转, 所述第一显影辊将显影剂传送到该第一显影辊的外周面上同时 借助磁力保持显影剂, 在所述第一显影辊的所述外周面上形成有沿着轴向方向延伸的多个 凹槽, 并且所述第一显影辊具有大体上的筒状形状 ; 和第二显影辊, 所述第二显影辊设置成 在所述第一显影辊的沿所述潜像保持构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能在所述第二显 影辊和对应的所述潜像保持构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显影辊的相应的外周面之间设定有期 望的距离的情况下旋转, 所述第二显影辊将显影剂传送到该第二显影辊的外周面上同时借 助磁力保持显影剂, 其中在所述第二显影辊的所述外周面上形成有沿着其轴向方向延伸的 多个凹槽, 。
13、并且所述第二显影辊具有大体上筒状的形状, 其中, 所述第二显影辊上的所述凹 槽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一显影辊上的所述凹槽数量。 0009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的显影装置中, 所述第二显 影辊的计算凹槽节距 P2c 被设定成满足如下表示的条件 : P2cP2c, 其中 P1c= 所述第一显影辊上的凹槽节距 / 周向速度比 =(所述第一显 影辊的周向长度 / 所述凹槽的数量) /(所述第一显影辊的周向速度 / 所述潜像保持构件的 周向速度) 。 0011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显 影装置中, 所述第一显影辊的所述周向速度比被设定。
14、成大约大于 1.2。 0012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显 影装置还包括调节构件, 所述调节构件在该调节构件和所述第二显影辊的所述外周面之间 设定有期望的距离的情况下固定地设置, 并且所述调节构件通过限制被保持在对应的所述 第二显影辊的所述外周面上的显影剂的通过而调节所保持的显影剂的量, 其中, 所述第一 显影辊旋转使得其靠近所述潜像保持构件的部分的运动方向与对应的所述潜像保持构件 的运动方向相反, 并且所述第二显影辊旋转使得其靠近所述潜像保持构件的部分的运动方 向与对应的所述潜像保持构件的运动方向相同。 0013 此外,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 。
15、提供有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 括 : 可旋转的潜像保持构件 ; 和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显影装置, 所述 显影装置通过将显影剂供应到所述潜像保持构件而显影潜像。 0014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 所述显影装置能够在第一显影辊中稳定地获得抗堵塞 性, 并且能够防止在第二显影辊中出现凹槽节距不均匀性。 说 明 书 CN 103576502 A 4 3/15 页 5 0015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 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方面的构造的情况相比, 所述显影装 置能够特别可靠地获得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效果中的以下效果, 即, 防止出现凹槽节距不 均匀性。 0016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
16、方面, 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方面的构造的情况相比, 所述显影装 置能够获得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效果, 并且能够特别可靠地防止在该效果中出现凹槽节距 不均匀性。 0017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 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方面的构造的情况相比, 所述显影装 置能够获得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效果, 并且还能够提高第一显影辊的显影能力。 0018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 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方面的构造的情况相比, 尽管显影剂 倾向于在第一显影辊的靠近潜像载体的部分中停滞, 但所述显影装置仍能够获得本发明的 第一方面的效果。顺便提及,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显影装置中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 的显影装置的情况下, 除本发明的第一。
17、方面的效果之外, 也可以可靠地获得这样的特征 (平 滑效果) , 该特征抑制第二显影辊上图像的尾端部处的浓度的变化。 0019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 与未提供本发明的方面的构造的情况相比, 图像形成设 备能够在显影装置的第一显影辊处稳定地获得抗堵塞性并且能够获得防止第二显影辊上 出现凹槽节距不均匀性的效果。结果, 可以形成其图像质量稳定的图像。 附图说明 0020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附图中 : 0021 图 1 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 1 的利用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说明图 ; 0022 图 2 是示出图 1 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主要部分 (诸如图像产生装置。
18、) 的局部剖面说 明图 ; 0023 图 3 是示出用于图 1 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显影装置的示意性剖面图 ; 0024 图 4A 至图 4C 是示出图 3 的显影装置中的两个显影辊的构造并且示出形成在每个 显影辊上的凹槽的构造等的说明图, 其中图 4A 是示意性地示出每个显影辊的构造的说明 图, 图4B是示出形成在每个显影辊上的凹槽的示意性剖面图, 以及图4C是示意性地示出图 4B 的凹槽的构造的说明图 ; 0025 图 5 是示出图 3 的显影装置中的主要部分 (诸如每个显影辊的磁体辊的磁极的布 置) 的剖面说明图 ; 0026 图 6 是示出图 3 和图 5 的显影装置的基本操作的说明图 。
19、; 0027 图 7 是示出通过利用相应的构造的显影装置执行的评价试验的结果的表 ; 0028 图 8 是示出当检验计算凹槽节距和实际凹槽节距之间的关系等时获得的结果的 曲线图 ; 0029 图9是示出当检验第一显影辊的MOS和咬合宽度之间的关系时获得的结果的曲线 图 ; 0030 图 10 是示出当检验旋转方向不同的第一显影辊的 MOS 和计算 DQA 之间的关系时 获得的结果的曲线图 ; 以及 0031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停滞发生的情况以及针对不同数量凹槽当检验旋转方向相 反的第一显影辊的 MOS 和计算 DQA 之间的关系时获得的结果的曲线图。 说 明 书 CN 103576502。
20、 A 5 4/15 页 6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在下文中, 将参照附图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在下文中称为 “示例性实施方 式” ) 。 0033 示例性实施方式 1 0034 图 1 至图 3 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 1 的利用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图 1 示出图像形成设备的简单概略图。图 2 示出图像形成设备的主要部分 (包括显影装置的图 像产生装置) 。图 3 示出显影装置。 0035 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 0036 图像形成设备1形成为例如彩色打印机。 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壳体10内, 提供有 : 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多个图像产生装置 20, 该色调剂图像由构成显影剂的色调剂 。
21、(例如细彩 色粉末) 显影 ; 中间转印装置 30, 该中央转印装置保持分别形成在图像产生装置 20 上的色 调剂图像并且最终执行将图像二次转印到作为打印目标构件的打印纸 9 上 ; 送纸装置 40, 该送纸装置包含并且传送待被供应到中间转印装置 30 的二次转印部分的期望的打印纸 9 ; 定影装置 45, 该定影装置通过使打印纸 9 穿过而定影色调剂图像, 色调剂图像借助中间转 印装置 30 被转印到打印纸 9 上 ; 等等。壳体 10 的支承结构部分或外部部分由支承构件、 外 盖等形成。附图中的点划线表示主要传送路径, 打印纸 9 在壳体中 10 沿着该主要传送路径 被传送。 0037 图。
22、像产生装置 20 由四个图像产生装置 20Y、 20M、 20C 和 20K 形成, 这四个图像产生 装置形成具有分别专用于其的黄色 (Y) 、 洋红色 (M) 、 青色 (C) 和黑色 (K) 四种颜色的色调剂 图像。这四个图像产生装置 20(Y、 M、 C、 K) 串联地布置在壳体 10 的内部空间中。此外, 每 个图像产生装置 20(Y、 M、 C、 K) 均具有如下所示的大体上共用的构造, 除有关显影剂的类 型不同之外。 0038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每个图像产生装置 20(Y、 M、 C、 K) 均包括可旋转的感光鼓 21。 因此, 下列装置主要围绕感光鼓 21 设置。主要装。
23、置包括 : 充电装置 22, 该充电装置以期望 的电势向外周面 (图像保持表面) 充电, 感光鼓 21 的图像可以形成在该外周面上 ; 曝光装置 23, 该曝光装置通过用基于图像的信息 (信号) 的光照射感光鼓21的被充电的外周面而形成 静电潜像 (针对每种颜色) ; 显影装置 5(Y、 M、 C、 K) , 该显影装置借助相应颜色 (Y、 M、 C、 K) 的显影剂的色调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色调剂图像 ; 一次转印装置 25, 该一次转印装置将色 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装置 30 上 ; 未清洁状态的充电装置 26, 该未清洁状态的充电装置 向在一次转印之后保留并且粘附在感光鼓 21 的外周面。
24、上的诸如色调剂的附着物充电 ; 鼓 清洁装置 27, 该鼓清洁装置清洁以移除再充电的附着物 ; 除电荷器 28, 该除电荷器在清洁 了感光鼓 21 之后从外周面移除电荷 ; 等等。 0039 感光鼓 21 由位于具有大体上筒状或柱状形状的接地基板的周面上的图像保持表 面形成, 该图像保持表面具有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光导电层 (感光层) , 并且感光鼓 21 被支承 以能借助从未示出的旋转驱动装置产生的动力沿由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 充电装置22形 成为无接触式充电装置, 诸如电晕放电器, 其设置成不与感光鼓 21 接触, 或者充电装置 22 形成为接触式充电装置, 其使用设置成与供应有充电电压的感。
25、光鼓 21 接触的充电辊等。当 显影装置 5 借助充电电压执行反转显影时, 具有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极性的电压或 说 明 书 CN 103576502 A 6 5/15 页 7 电流被从显影装置供应。 0040 曝光装置23用基于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图像的信息产生的光 (附接有箭头的 虚线) 照射感光鼓 21 的充电的外周面, 从而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 23 接收关于被输入到 图像形成设备 1 的作为打印目标的图像的信息的通过借助图像处理装置执行期望的图像 处理所获得的相应的颜色组分的图像信号。显影装置 5(Y、 M、 C、 K) 还使用例如包括磁性 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 8 和对应于四。
26、种颜色中的每种颜色的非磁性色调剂, 并且具体地采用 两个显影辊 51 和 52, 如图 2 和图 3 所示。应该注意的是, 稍后将详细地描述显影装置 5。 0041 一次转印装置 25 是接触式转印装置, 该接触式转印装置具有一次转印辊, 该一次 转印辊以与感光鼓 21 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旋转并且被供应有一次转印电压。作为一次转 印电压, 具有与色调剂的电荷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直流电压等从未示出的用于转印的电源 部分被施加。一次转印装置 25 可以构成中间转印装置 30。鼓清洁装置 27 如图 2 所示包 括 : 主构件 27a, 该主构件具有其一部分敞开的容器形状 ; 清洁板 (清洁叶片) 2。
27、7b, 该清洁板 设置成在期望压力的情况下在一次转印之后与感光鼓 21 的外周面接触并且移除诸如残余 色调剂的附着物 ; 可旋转的刷辊 27c, 该可旋转的刷辊设置成沿感光鼓 21 的旋转方向在清 洁板 27b 的上游侧以可旋转的方式与感光鼓的外周面接触并且执行清洁 ; 输送构件 27d, 该 输送构件诸如是螺旋推运器, 该螺旋推运器被驱动以收集由清洁板 27b 移除的诸如色调剂 的附着物并且将附着物发送到未示出的收集系统 ; 等等。由橡胶等制成的板状构件用作清 洁板 27b。 0042 中间转印装置 30 设置在相应的图像产生装置 20(Y、 M、 C、 K) 的下方, 如图 1 所示。 中。
28、间转印装置 30 主要包括 : 中间转印带 31, 该中间转印带在穿过位于感光鼓 21 和一次转 印装置 25(一次转印辊) 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的同时沿由箭头 B 所示的方向旋转 ; 多个支 撑辊 32a 至 32f, 所述多个支撑辊在中间转印带 31 的内侧将该中间转印带保持并且以可旋 转的方式支承在期望的状态下 ; 二次转印装置 35, 该二次转印装置在预定压力下以与由支 撑辊 32e 支承的中间转印带 31 的外周面 (图像保持表面) 接触的方式旋转 ; 以及带清洁装 置 36, 该带清洁装置移除并且清洁在穿过二次转印装置 35 之后残留并且被粘附到中间转 印带 31 的外周面上的诸如纸。
29、粉和色调剂的附着物。 0043 中间转印带 31 采用例如环形带, 由聚四氟乙烯 (PTFE) 等制成的树脂颗粒分布在 该环形带上, 以便赋予从带基部释放色调剂图像的能力, 该带基部通过将诸如碳黑的阻抵 改性剂分布在诸如聚亚胺树脂和聚酰胺树脂的合成树脂中而形成。此外, 支撑辊 32a 形成 为驱动辊, 支撑辊 32b、 32d 和 32f 形成为从动辊, 这些从动辊保持带等的运行位置, 支撑辊 32c 形成为张紧辊, 并且支撑辊 32e 形成为二次转印的支承辊。 0044 二次转印装置 35 包括 : 二次转印辊, 该二次转印辊在期望的压力下与由垫辊 32e 支承的中间转印带 31 的外周面接。
30、触 ; 和二次转印电源, 该电源向垫辊 32e 或二次转印辊 (35) 供应二次转印电压并且在附图中未示出。作为第二转印电压, 使用其极性与色调剂的 电荷的极性相同或相反的直流电压。带清洁装置 36 包括 : 清洁板 (清洁叶片) , 该清洁板设 置成在穿过二次转印位置35之后在期望的压力下与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面接触并且移除 诸如残留色调剂的附着物 ; 可旋转刷, 该可旋转刷沿带的旋转方向在清洁板的上游侧以与 中间转印带 31 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清洁 ; 等等。橡胶等制成的板状构件用作清洁板。 0045 送纸装置 40 设置成定位在中间转印装置 30 的下方。送纸装置 40 主要包括 : 单。
31、个 说 明 书 CN 103576502 A 7 6/15 页 8 (或多个) 纸容纳构件 41, 该纸容纳构件容纳并且堆叠具有期望的尺寸和类型的打印纸 9 的 纸张, 使得可以将纸张向壳体 10 的前侧 (使用时面向操作员的一侧) 引出 ; 和输送装置 42, 该输送装置从纸容纳构件 41 一张接一张地输送打印纸 9 的纸张。从送纸装置 40 发送的打 印纸 9 通过由多对纸传送辊 43a、 43b、 43c,和传送引导构件构成的传送路径被传送到中 间转印装置 30(中间转印带 31 和二次转印装置 35 的二次转印带 351 之间) 的二次转印位 置。此外, 传送装置在二次转印之后将打印纸。
32、 9 传送到定影装置 45 并且未在图中示出, 该 传送装置设置在二次转印装置 35 和定影装置 45 之间。 0046 定影装置 45 设置有 : 加热旋转构件 47, 该加热旋转构件在壳体 46 内沿由箭头所 示的方向旋转并且借助加热部分加热使得表面温度被保持在预定温度 ; 和加压旋转构件 48, 该加压旋转构件被驱动以便能沿其轴向方向在预定的压力下以与加热旋转构件 47 接 触的方式旋转。在其上由定影装置 45 完全定影色调剂图像并且形成图像的打印纸 9 通过 由多对传送辊和传送引导构件构成的排出传送路径被传送到并且容纳在排出部分中, 该排 出部分设置在壳体 10 中并且未在图中示出。 。
33、0047 图像形成设备的基本操作 0048 接着, 将描述由图像形成设备 1 执行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 (打印) 。这里, 将对于图 像形成操作的模式进行说明, 借助图像形成操作通过利用所有四个图像产生装置 20(Y、 M、 C、 K) 组合四种颜色 (Y、 M、 C、 K) 的色调剂图像而形成全色图像。 0049 当从图像形成设备等发出图像形成操作 (打印) 的请求时, 在四个图像产生装置 20 (Y、 M、 C、 K) 中的每个图像产生装置中, 首先通过沿由箭头 A 所示的方向旋转每个感光鼓 21, 每个充电装置 22 均以期望的极性 (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负极性) 和电势向每个感光鼓 21 。
34、的 图像保持表面充电。 随后, 每个曝光装置23通过基于图像数据发射光而对充电的感光鼓21 的表面进行曝光, 该图像数据根据从图像处理装置传输的每种颜色组分 (Y、 M、 C、 K) 被分解, 由此形成具有期望的电势差的每种颜色组分的静电潜像。 0050 接着, 每个显影装置 5(Y、 M、 C、 K) 将具有以期望的极性 (负极性) 充电的每种相应 的颜色 (Y、 M、 C、 K) 的色调剂从显影辊 51 和 52 供应到形成在感光鼓 21 上的每种颜色组分 的静电潜像并且将色调剂静电粘附到图像上。通过以这样的方式执行显影, 形成在每个感 光鼓 21 上的每种颜色组分的静电潜像通过利用具有相。
35、应的颜色的色调剂而显影为四种颜 色 (Y、 M、 C、 K) 中的每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 0051 随后, 形成在图像产生装置 20(Y、 M、 C、 K) 的感光鼓 21 上的相应的彩色色调剂图 像借助一次转印装置 25 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 31 上从而按顺序上下叠置, 该中间转印 带 31 沿由中间转印装置 30 的箭头 B 所示的方向旋转。在每个图像产生装置 20 中经受一 次转印的感光鼓 21 在残留在外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的附着物在被清洁之前由充电装置 26 再充电之后由鼓清洁装置 27 移除和清洁, 并且此后被清洁的外周面的电荷由除电荷器 28 移除。 0052 随后, 在将被一。
36、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 31 上的色调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之 后, 中间转印装置 30 将在二次转印位置处形成在中间转印带 31 上的色调剂图像共同二次 转印到从送纸装置 40 所传送的纸 9 上。经受二次转印的中间转印带 31 通过使带清洁装置 36 移除残留在外周面的诸如色调剂的附着物而被清洁。 0053 最后, 其上被二次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打印纸 9 从中间转印带 31 被释放, 此后被 说 明 书 CN 103576502 A 8 7/15 页 9 传送并且放入定影装置 45 中, 并且经受定影装置 45 的期望的定影处理 (热和压力) , 由此未 定影的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在纸 9 上。。
37、完全定影的打印纸 9 在用于在纸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图 像的图像形成操作时被排到并且容纳在例如排出容纳部分中, 该排出容纳部分在图中未示 出并且形成在壳体 10 中。 0054 通过迄今描述的操作, 其上通过组合四色色调剂图像而形成有全色图像的打印纸 9 被排到壳体 10 外。 0055 显影装置的构造 0056 接着, 将详细地描述显影装置 5。 0057 如图 2 至图 4 等所示, 显影装置 5 包括主构件 50, 该主构件具有 : 容纳空间 50a, 该 容纳空间容纳上述双组分显影剂 8 ; 和大体上矩形的开口部 50b, 该开口部形成为与感光鼓 21 相对。主构件 50 具有长形容器形状。
38、, 该容器形状的长度大于感光鼓 21 沿轴向方向的长 度。此外, 在容纳空间 50a 中, 形成由中央分隔壁沿着长形容器形状的长度方向分隔开的两 个大体平行列的传送路径 (凹槽部) , 并且因此形成这样的循环传送路径, 其中, 两列传送路 径在两端部处彼此连接从而一次循环。在容纳空间 50a 中仅容纳有期望量的双组分显影剂 8。 0058 另外, 如图 3 等所示, 在显影装置 5 的主构件 50 中, 设置有 : 两个显影辊 51 和 52 (第一显影辊 51 和第二显影辊 52) , 这两个显影辊在借助磁力保持显影剂的同时将双组分 显影剂 8 传送到在两个位置处面向感光鼓 21 的显影区域。
39、 E1 和 E2 ; 作为搅拌传送构件的两 个螺旋推运器54和55, 这两个螺旋推运器搅拌并传送被容纳在容纳空间50a中的双组分显 影剂8 ; 层限制板56, 该层限制板限制从螺旋推运器55供应到第二显影辊52的双组分显影 剂 8 的通过从而调节显影剂的层的高度 (所传送的显影剂的量) ; 防漏构件 57, 该防漏构件 防止漂浮在第一显影辊 51 和第二显影辊 52 之间的显影剂 (云状显影剂) 通过主构件 50 的 开口部 50b 从主构件漏出 ; 收集引导板 58, 该收集引导板引导从第一显影辊 51 被释放的显 影剂 8, 从而将显影剂返回到容纳空间 50a ; 等等。 0059 第一显。
40、影辊 51 和第二显影辊 52 设置成在其中辊被部分地暴露于主构件 50 的开 口部 50b 的状态下分别沿期望的方向 C 和 D 旋转。两个显影辊 51 和 52 以沿感光鼓 21 的 旋转方向 A 设定的期望的距离 1 和 2 设置, 并且两个显影辊 51 和 52 还以间隙 开度 设置。两个显影辊 51 和 52 彼此最接近的部分 (空间) 形成为最窄间隙 53。 0060 这些辊中的第一显影辊 51 包括 : 大体上筒状的套筒 51A, 该套筒在感光鼓 21 的外 周面上的第一显影区域E1中以设定的期望距离1被支承为能沿箭头C的方向旋转 ; 和磁 体辊 51B, 该磁体辊设置成被固定在。
41、套筒 51A 的内侧。套筒 51A 的旋转方向 C 被设定成使得 其在感光鼓 21 的第一显影区域 E1 中的运动方向与感光鼓 21 的旋转 (运动) 方向 A 相反。 0061 与此相反, 第二显影辊 52 包括 : 大体上筒状的套筒 52A, 该套筒在感光鼓 21 的外 周面上第一显影区域 E1 的下游侧的第二显影区域 E2 中以设定的期望距离 2 被支承为能 沿箭头 D 的方向旋转 ; 和磁体辊 52B, 该磁体辊设置成被固定在套筒 52A 的内侧。套筒 52A 的旋转方向 D 被设定成使得其在感光鼓 21 的第二显影区域 E2 中的运动方向与感光鼓 21 的旋转 (运动) 方向 A 相。
42、同。 0062 套筒 51A 和 52A 均由非磁性材料 (例如, 不锈钢、 铝等) 制成, 并且形成这样的形状, 即, 其至少具有筒状部分, 该筒状部分的宽度 (长度) 基本上与沿感光鼓 21 的旋转轴的方向 说 明 书 CN 103576502 A 9 8/15 页 10 用于图像形成的有效区域的宽度 (长度) 相同。此外, 如图 4A 至 4C 所示, 在套筒 51A 和 52A 中的每个套筒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个凹槽 60, 这些凹槽均沿着轴向方向 J 以直线形状延 伸。稍后将详细地描述凹槽 60。 0063 此外, 如图 4A 至 4C 所示, 套筒 51A 和 52A 中的每个套筒的。
43、轴部均形成在两个端部 处。在位于套筒的两端处的轴部上安装有距离保持环 (跟踪辊 68) , 这些距离保持环中的每 个距离保持环比每个套筒的外周面大距离 1 或 2 的尺寸。每个轴部均由轴承从主构件 50 的一侧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 从而能在每个距离保持环 68 均被以期望压力挤压到感光 鼓 21 的外周面的状态下旋转。此外, 套筒 51A 和 52A 借助从位于每个轴部的一个端部处的 在图中未示出的旋转驱动装置等接收到的期望旋转移动力而分别沿由箭头C和D所示的方 向以期望的周向速度旋转。此外, 套筒 51A 和 52A 中的每个套筒均被供应有显影电压, 以用 于在感光鼓 21 和未示出的电力供。
44、给装置之间形成显影场。例如, 其中交流分量重叠的直流 电压作为显影电压被施加。 0064 如图 5 所示, 磁体辊 51B 和 52B 中的每个磁体辊均具有这样的结构, 即, 在该结构 中, 在套筒 51A 和 52A 中的每个套筒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磁极 (S 极和 N 极) , 这些磁极产 生期望的磁力 (磁力线) 以保持双组分显影剂 8 的磁性载体形成为磁刷 (链) 的状态并且产 生期望的磁力以从外周面释放显影剂。磁体辊 51B 和 52B 中的每个磁体辊的两个端部通过 显影套筒 51A 和 52A 的每个轴部的内部空间被固定地安装在壳体 50 的侧面上。多个磁极 沿着套筒 51A 和 。
45、52A 的轴向方向 J 延伸, 并且以沿套筒 51A 和 52A 的周向方向 (旋转方向) 所设定的距离设置在期望位置处。 0065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 1 的第一显影辊 51 的磁体辊 51B 中, 设置有七个磁极 S3、 N4、 S1、 N1、 S2、 N2 和 N3。其磁极 S3 是分割极, 其借助磁力朝向第一显影辊 51 吸引和移动从第 二显影辊 52 被分割和输送的显影剂 8。磁极 S1 是显影极, 用于通过使第一显影区域 E1 中 的显影剂 8 与处于形成大磁刷的状态下的感光鼓 21 的外周面接触来执行显影。磁极 N4 和 N1是传送辅助极, 它们绕作为其中心的显影极S1设置从而帮助。
46、传送套筒51A的沿旋转方向 C 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前面区域和后面区域中的显影剂 8。磁极 S2 是传送极, 用于保持和 传送穿过显影区域 E1 之后的显影剂 8。磁极 N2 和 N3 是去除极, 用于借助从两个极产生排 斥磁场而从套筒 51A 去除显影剂 8。 0066 与此相反, 在第二显影辊 52 的磁体辊 52B 中, 设置有七个磁极 N3、 S2、 N2、 S1、 N1、 S3和N4。 其磁极N3是拾取极, 用于将从螺旋推运器55供应的显影剂8附着在套筒52A上。 磁极 S2 是层限制辅助极, 用于帮助层限制板 56 的层调节。磁极 N2 是一对分割极, 用于与 第一显影辊 51 的分。
47、割极 53 协作, 并且磁极 N2 具有分割在穿过层限制板 56 之后被保持在 第二显影辊 52 上的显影剂 8 的一部分并且将所分割的显影剂输送到第一显影辊 51 侧的功 能。磁极 N1 是显影极, 用于通过使第二显影区域 E2 中的显影剂 8 接触处于形成大磁刷的 状态下的感光鼓 21 的外周面来执行显影。磁极 S1 和 S3 是传送辅助极, 它们绕作为其中心 的显影极 N1 设置从而帮助传送套筒 52A 的沿旋转方向 D 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前面区域和 后面区域中的显影剂 8。磁极 N4 和 N3 是去除 (释放) 极, 用于借助从两个极产生排斥磁场 而从套筒 52A 去除显影剂 8。 0。
48、067 顺便提及, 在显影装置 5 中, 第一显影辊 51 的分割极 S3 和第二显影辊 52 的分割 极 N2 设置成存在于与存在感光鼓 21 的区域相对的区域中, 其中将连接磁体辊 51B 的对应 说 明 书 CN 103576502 A 10 9/15 页 11 于第一显影辊 51 的旋转中心的中心位置 P1 和磁体辊 52B 的对应于第二显影辊 52 的旋转 中心的中心位置 P2 的虚直线 (VL) 设定为这些区域的边界, 如图 4A 至图 4C 等所示。更具 体地, 分割极 S3 和分割极 N2 设置成使得形成在这些极与连接显影辊 51 和 52 的中心位置 (P1 和 P2) 的虚。
49、直线 (VL) 之间的中心角例如在 10至 30的范围内。 0068 如图 3 等所示, 螺旋推运器 54 和 55 都具有这样的结构, 它们分别具有螺旋形状, 其中传送叶片绕旋转轴的周面缠绕, 螺旋推运器 54 和 55 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成分别位于 主构件50的容纳空间50a中的两列传送路径中, 并且被驱动以能沿用于在期望方向上传送 两个传送路径的相应显影剂 8 的方向旋转。螺旋推运器 54 和 55 通过借助诸如齿轮的驱动 力传递机构分开并传递旋转相应的显影辊 51 和 52 的套筒 51A 和 52A 的动力的一部分而旋 转。靠近第二显影辊 52 设置的螺旋推运器 55 向第二显影辊 52 供应待传送的显影剂 8 的 一部分。 0069 层限制板 56 是大体上矩形的板构件, 其主要部分具有至少与第二显影辊 52 的套 筒 52A 的沿轴向方向 J 的长度相同的长度 (长边) 。此外, 层限制板 56 由非磁性材料 (例如 不锈钢) 形成。此外, 层限制板 56 被安装在壳体 50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