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1617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05 CN 103616177 A (21)申请号 201310698934.2 (22)申请日 2013.12.18 G01M 13/00(2006.01) (71)申请人 国家电网公司 地址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 86 号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 黑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 北京送变电公司 (72)发明人 马一民 缪谦 王兴东 夏拥军 邵颖鹏 秦剑 张峙 张醒 张金淼 倪达 郝玉靖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11271 代理人 徐国文 (54。
2、) 发明名称 一种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该装置包括框架、 滑轮和连板, 框架两端内侧分别 设置位于同一竖直平面的连板, 其中一个连扳通 过钢丝绳与滑轮连接, 滑轮和另一个连扳分别设 有与测试品连接的挂钩, 其改进之处在于, 在滑轮 与其中一个连扳连接的钢丝绳上设置机械葫芦和 拉力计。 和现有技术比, 本发明提供的便携式力学 性能检测装置, 可以在施工现场对机具及重要的 受力部件进行安全、 准确的力学性能测试, 提高施 工安全性。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
3、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16177 A CN 103616177 A 1/1 页 2 1. 一种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所述装置包括框架、 滑轮和连板, 所述框架两端内侧 分别设置位于同一竖直平面的连板, 其中一个所述连扳通过钢丝绳与滑轮连接, 所述滑轮 和另一个连扳分别设有与测试品连接的挂钩,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滑轮与其中一个连扳连 接的钢丝绳上设置机械葫芦和拉力计。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为矩形, 采用 8mm 厚的钢板焊接连接。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
4、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的长度 H 为 4000mm, 宽度 B 为 400mm, 高度 T 为 200mm。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扳为三角连扳, 其三个顶角分别设有连接孔, 其中两个连接孔通过钢丝绳分别与所述框架的端面连接。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轮包括定滑轮 和动滑轮, 所述定滑轮通过钢丝绳与所述三角连扳剩余的连接孔连接, 所述动滑轮通过钢 丝绳与定滑轮连接, 所述动滑轮通过钢丝绳与三角连扳上的与所述框架连接的任一连接孔 连接。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便。
5、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滑轮上通过钢 丝绳设有与所述测试品连接的挂钩, 所述机械葫芦和拉力计依次串接在所述动滑轮和三角 连扳之间的钢丝绳上。 7.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的一侧设有 开口, 所述开口设有安全网, 所述安全网的边缘设有开孔。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设有与所述 安全网相对应的开孔, 所述开孔中设有销轴。 9. 如权利要求 8 所述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轴的数量为 4。 10.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6、 所述机械葫芦采用电 动或手动驱动方式。 11.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设置在 L 型 底座上, 所述底座顶部设有拉手, 所述底座底部设有轱辘。 1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制备所述滑轮材料按 重量百分比计为, C : 3.5 3.9, Si : 2.4 2.8, Mg : 0.03 0.06%, Re : 0.02 0.04, Mn 0.50, S 0.02, P 0.06, 铁为余量。 13.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制备所述滑轮材 料按重量百分比计为, C :。
7、 3.66, Si : 2.58, Mg : 0.045%, Re : 0.029, Mn : 0.33, S : 0.022, P : 0.04, 铁为余量。 1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制备所述框架材料按 重量百分比计为, Mn : 1.00 1.60, V : 0.02 0.20%, Nb : 0.015 0.060%, Ti : 0.02 0.20%, C 0.20, Si 0.55, P 0.035, S 0.035, Al 0.015%, Cr 0.30, Ni 0.70%, 铁为余量。 15. 如权利要求 14 所述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
8、置, 其特征在于, 制备所述框架材料 按重量百分比计为, Mn : 1.35, V : 0.11%, Nb : 0.048%, Ti : 0.017%, C : 0.09, Si : 0.:49, P : 0.023, S : 0.022, Al : 0.015%, Cr : 0.29, Ni : 0.66%, 铁为余量。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16177 A 2 1/3 页 3 一种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小型机具及设备关键受力 部件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施工使用的小型的连接机具和某些。
9、设备的部件所受拉力较大。 在使用这些机具或 部件进行实际施工之前, 应该对其受力性能进行测试, 以保证正常施工。 0003 力学性能测试一般都在拉力试验室的大型拉力机上进行。 但是如果为了保证设备 的正常使用, 在现场临时购买的机具或临时想对某些设备的受力部件进行拉力测试时, 大 多数情况只能依靠人员利用现场的简易设备, 在露天进行相关力学性能测试。这种方法既 不安全, 也不准确, 无法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也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所以需要提供一 种既能便于携带, 又可适用于机具及部件检测的小型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以解决无法测试 或不安全地粗略测试机具或部件性能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针。
10、对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可以在施工现 场对机具及重要的受力部件进行安全、 准确的力学性能测试, 提高施工安全性。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 0006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 所述装置包括框架、 滑轮和连板, 所 述框架两端内侧分别设置位于同一竖直平面的连板, 其中一个所述连扳通过钢丝绳与滑轮 连接, 所述滑轮和另一个连扳分别设有与测试品连接的挂钩, 其改进之处在于 : 在所述滑轮 与其中一个连扳连接的钢丝绳上设置机械葫芦和拉力计。 0007 其中, 所述框架为矩形, 采用 8mm 厚的钢板焊接连接。 0008 其中。
11、, 所述框架的长度 H 为 4000mm, 宽度 B 为 400mm, 高度 T 为 200mm。 0009 其中, 所述连扳为三角连扳, 其三个顶角分别设有连接孔, 其中两个连接孔通过钢 丝绳分别与所述框架的端面连接。 0010 其中, 所述滑轮包括定滑轮和动滑轮, 所述定滑轮通过钢丝绳与所述三角连扳剩 余的连接孔连接, 所述动滑轮通过钢丝绳与定滑轮连接, 所述动滑轮通过钢丝绳与三角连 扳上的与所述框架连接的任一连接孔连接。 0011 其中, 所述动滑轮上通过钢丝绳设有与所述测试品连接的挂钩, 所述机械葫芦和 拉力计依次串接在所述动滑轮和三角连扳之间的钢丝绳上。 0012 其中, 所述框架的。
12、一侧设有开口, 所述开口设有安全网, 所述安全网的边缘设有开 孔。 0013 其中, 所述框架设有与所述安全网相对应的开孔, 所述开孔中设有销轴。 0014 其中, 所述销轴的数量为 4。 0015 其中, 所述机械葫芦采用电动或手动驱动方式。 说 明 书 CN 103616177 A 3 2/3 页 4 0016 其中, 所述框架设置在 L 型底座上, 所述底座顶部设有拉手, 所述底座底部设有轱 辘。 0017 其中, 制备所述滑轮材料按重量百分比计为, C : 3.5 3.9, Si : 2.4 2.8, Mg : 0.03 0.06%, Re : 0.02 0.04, Mn 0.50, 。
13、S 0.02, P 0.06, 铁为余量。 0018 其中, 制备所述滑轮材料按重量百分比计为, C : 3.66, Si : 2.58, Mg : 0.045%, Re : 0.029, Mn : 0.33, S : 0.022, P : 0.04, 铁为余量。 0019 其中, 制备所述框架材料按重量百分比计为, Mn : 1.00 1.60, V : 0.02 0.20%, Nb : 0.015 0.060%, Ti : 0.02 0.20%, C 0.20, Si 0.55, P 0.035, S 0.035, Al 0.015%, Cr 0.30, Ni 0.70%, 铁为余量。 0。
14、020 其中, 制备所述框架材料按重量百分比计为, Mn : 1.35, V : 0.11%, Nb : 0.048%, Ti : 0.017%, C : 0.09, Si : 0.:49, P : 0.023, S : 0.022, Al : 0.015%, Cr : 0.29, Ni : 0.66%, 铁为余量。 0021 与现有技术比, 本发明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 0022 1、 结构简单, 体积小、 质量轻、 操作简便 ; 0023 2、 实现了在施工现场对小型机具及设备的重要受拉部件的拉力测试, 为产品的安 全使用提供了保证 ; 0024 3、 使得工地检测更加安全准确, 具有说服力。
15、 ; 0025 4、 可以检测多种小型的施工机具及受力部件, 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 0026 5、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材料制备的框架, 使整体结构更加坚固, 避免因内部拉力产 生变形而影响检测效果 ; 0027 6、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材料制备的滑轮, 支撑受力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28 图 1 是 : 本发明提供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 0029 图 2 是 : 本发明提供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加装安全网时的正视图 ; 0030 其中 : 1、 框架 ; 2、 定滑轮 ; 3、 机械葫芦 ; 4、 拉力计 ; 5、 安全网 ; 6、 销轴 ; 7、 动滑轮 ; 8、 三角连扳。
16、 ; 9、 三角连扳 ; 10、 测试品。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2 本实施例以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为例, 如图1至图2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 的便携式力学性能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小型机具和设备关键受力部件的力学性能, 保证小型 机具和设备关键受力部件的安全使用, 包括 : 框架1、 定滑轮2、 机械葫芦3、 拉力计4、 安全网 5、 销轴 6、 动滑轮 7、 三角连扳 8、 三角连扳 9、 测试品 10。框架 1 为矩形结构, 由 8mm 厚的钢 板焊接而成, 作为设备的铠装外壳, 其中长 H 为 4000mm, 宽 B 为 4。
17、00mm, 高 T 为 200mm ; 将测 试品 10 通过钢丝绳安装在三角连扳 8 和动滑轮 7 之间, 定滑轮 2 和动滑轮 7 组成滑轮组机 构, 通过机械葫芦 3 提供加载动力源, 并串接拉力计 4, 以确保加载的载荷准确无误, 同时通 过滑轮组机构使得机械葫芦3提供的力仅为给测试品10加载力的1/3。 不但依据滑轮组机 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物理原理, 同时兼顾了测试进行中的安全性, 在框架 1 开口处安装 说 明 书 CN 103616177 A 4 3/3 页 5 与安全网 5, 并且通过销轴 6 将框架 1 与安全网 5 组合牢固, 以防止在测试时框架 1 中的部 件或测试。
18、品 10 损坏弹出并伤害测试操作人员。 0033 该便携式力学性能测试装置, 关键还在于钢丝绳和三角连扳的选取, 即所有的受 拉力配件一定要满足受力要求, 同时要求其本身的尺寸大小适合在框架 1 中安装使用, 方 便操作 ; 同时, 不能为了节约空间而选择安全系数不足的部件, 从而降低测试的安全性, 增 加不安全因素。 0034 当然在兼顾安全的基础上, 应尽力选择尺寸较小的部件, 如 : 机械葫芦 3 可采用电 动驱动, 避免因采用手动机械葫芦而占用空间 ; 拉力计 4 采用数显拉力计, 这样不仅可以减 少空间的占地, 还可以方便读数。 0035 当测试结束后, 必须要确定拉力计 4 的读数。
19、归零, 各部件无受力后, 方可打开安全 网 5, 取出测试品 10。 0036 其中, 制备定滑轮 2 和动滑轮 7 的材料按重量百分比计为, C : 3.66, Si : 2.58, Mg : 0.045%, Re : 0.029, Mn : 0.33, S : 0.022, P : 0.04, 铁为余量。使用该种材料提高 了滑轮的受力支撑性能。 0037 其中, 制备框架 1 的材料按重量百分比计为, Mn : 1.35, V : 0.11%, Nb : 0.048%, Ti : 0.017%, C : 0.09, Si : 0.:49, P : 0.023, S : 0.022, Al 。
20、: 0.015%, Cr : 0.29, Ni : 0.66%, 铁为余量。 使用该种材料不但便于焊接, 而且使整体结构更加坚固, 避免因内部拉力 产生变形而影响检测效果。 0038 为了提高便携式力学性能测试装置的移动性能, 可以将框架1安装在L型底座上, 实现快速到达施工现场, 从而提高整体施工的速度和质量。 0039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 :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 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 依然 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而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 修改或者等同替换, 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说 明 书 CN 103616177 A 5 1/1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16177 A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