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截面输电导线液压压接工艺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大截面输电导线液压压接工艺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0685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2.26 CN 103606857 A (21)申请号 201310623767.5 (22)申请日 2013.12.01 H02G 1/02(2006.01) (71)申请人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安阳供电公司 地址 455000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中州路电 业大厦 (72)发明人 刘永欢 张茂娟 (74)专利代理机构 安阳市智浩专利代理事务所 41116 代理人 杨红军 张智和 (54) 发明名称 一种大截面输电导线液压压接工艺方法 (57) 摘要 一种大截面输电导线液压压接工艺方法属电 气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技术。
2、方案是 : 针对大截面 导线铝钢比提高压接易出现较为严重的松股现象 的实际情况, 依据洛仑兹定理, 由没有氧化膜存在 的接触点才能承担输送的负荷电流入手, 以达到 金属全接触为目的, 从一般规定及设备及材料检 查、 清洗、 割线、 穿管、 液压操作、 质量检验等主要 环节制定规范的压接工艺, 对导线液压压接机具、 压接顺序、 压接方向和压接质量控制作了严格规 定。有益效果是 : 本工艺方法适用于大截面导线 与相应接续管及耐张线夹的液压压接作业, 也适 用于架空地线的同样作业, 工艺先进完善, 压接速 度快, 施工效率高, 避免了松股现象, 经济及社会 效益显著, 应用广泛, 安全可靠。 (51。
3、)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6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06857 A CN 103606857 A 1/1 页 2 1. 一种大截面输电导线液压压接工艺方法, 其特征在于 : 针对大截面导线铝钢比提高 压接易出现较为严重的松股现象的实际情况, 依据洛仑兹定理, 由没有氧化膜存在的接触 点才能承担输送的负荷电流入手, 以达到金属全接触为目的, 从一般规定及设备及材料检 查、 清洗、 割线、 穿管、 液压操作、 质量检验等主要环节制定规范的压接工艺, 对导线液压压 接机具、 压。
4、接顺序、 压接方向和压接质量控制作了严格规定。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06857 A 2 1/6 页 3 一种大截面输电导线液压压接工艺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一种大截面输电导线液压压接工艺方法属电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采用大截面导线输电, 可以适度降低电流密度, 减少输电线路的功率损耗, 可有效 降低线损、 导线表面场强、 电磁干扰和低频噪声。大截面导线的主要技术特点是 : 电导率 高、 铝钢比大、 铝股受力比重大。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避雷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规定, 导线 或架空地线必须使用现行的电力金具配套接续管及耐张线夹进行连接。 由于耐张线夹和接 续管除承受导线全。
5、部张力外 , 还承担导线的导电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 , 无论是居民用电 还是工业用电 , 其用电量都在与日俱增 , 满负荷运行的现象十分普遍, 过大的电流和外部 复杂的天气环境都容易造成电力金具配套接续管及耐张线夹的烧毁 , 影响供电可靠性。目 前 , 导线的结构不断变化 , 导线截面面积不断增加 , 配套的接续管及耐张线夹结构随之变 化。采用大截面导线与接续管、 耐张线夹压接时, 应针对导线和电力金具结构的变化, 创新 压接工艺。否则, 施工时将难免出现严重不合理压接事故。因此, 亟待制定一种规范的大截 面输电导线液压压接工艺方法。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架空送电线路导线。
6、架空地线液压压接施工的迫切需要, 开 发一种规范的大截面输电导线液压压接工艺方法。 0004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 针对大截面导线铝钢比提高压接易出现较为严重的松股现 象的实际情况, 依据洛仑兹定理, 由没有氧化膜存在的接触点才能承担输送的负荷电流入 手, 以达到金属全接触为目的, 从一般规定及设备及材料检查、 清洗、 割线、 穿管、 液压操作、 质量检验等主要环节制定规范的压接工艺, 对导线液压压接机具、 压接顺序、 压接方向和压 接质量控制作了严格规定。 000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本工艺方法适用于国家标准 GB/T 1179-2008圆线同心绞 架空导线 和 GB/T 20492。
7、-2006 锌 -5% 铝 - 混合稀土金属镀层钢丝、 钢绞线 中的大截面导 线与相应接续管及耐张线夹的液压压接作业, 也适用于架空地线的同样作业, 工艺先进完 善, 压接速度快, 施工效率高, 避免了松股现象, 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 应用广泛, 安全可靠。 具体实施方式 0006 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细节与工作过程,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 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技术人 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它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发明 针对大截面导线铝钢比提高压接后易出现较为严重的松股现象的实际情况, 依。
8、据洛仑兹定 理, 由没有氧化膜存在的接触点才能承担输送的负荷电流入手, 以达到金属全接触为目的, 从一般规定及设备及材料检查、 清洗、 割线、 穿管、 液压操作、 质量检验等主要环节制定规范 说 明 书 CN 103606857 A 3 2/6 页 4 的压接工艺, 对导线液压压接机具、 压接顺序、 压接方向和压接质量控制作了严格规定。 0007 以我公司 220KV 输配电线路的导、 地线压接工艺方法为实施例详细说明。 0008 1 一般规定 1.1 本工艺适用于架空送电线路中, 以液压机为动力, 以相应钢模对导、 地线进行液压 压接施工。接续管及耐张线夹为圆形, 压后呈六角形。 0009 。
9、1.2 液压施工是架空送电线路施工中一项重要的隐蔽作业,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 训及考试合格、 持有操作许可证方能进行操作。操作时应有指定的质量检查人员在场进行 监督与检查。 0010 1. 3 为了对每个工程都准确无误地进行液压施工, 确保质量, 在操作前, 操作人员必须备有并熟悉该工程经批准的施工手册。手册中至少应包括下列有关内 容 : a) 导、 地线的具体规格及有关数据 ; b) 所采用接续管及耐张线夹的外形与尺寸 ( 包括公差 ) ; c) 压前在导、 地线上的定位印记和量尺尺寸并以示意图表示 ; d) 耐张线夹钢锚 U 型环与铝管引流板相对方位的要求 ; e) 液压钢模、 接续管及耐。
10、张线夹压后尺寸及质量要求并以示意图表示 ; f) 液压时, 油压机必须达到的油压力 ; g) 对液压压接施工的其他有关要求。 0011 1.4 所使用的液压机必须有足够的压力, 所用钢模与压接管相配套, 所使用的电力 金具应符合 GB 2314-2008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 的要求。 0012 1.5 接续管、 耐张线夹的型号应符合图纸要求, 导线的连接部分不得有线股绞制 不良、 断股、 缺股等缺陷, 铝件无毛刺或超过其厚度极限偏差的碰伤、 划伤、 凹坑及压痕等缺 陷。 0013 2 设备及材料检查 2.1 对所使用的导、 地线, 其结构及规格应认真进行检查, 其规格应与工程设计相符, 并 符。
11、合国家标准的各项规定。 0014 2.2 所使用的各种接续管及耐张线夹, 应用精度为 0.02mm 游标卡尺测量受压部分 的内外直径。用钢尺测量各部长度, 其尺寸、 公差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0015 2.3 使用液压设备之前, 应检查其完好程度, 以保证正常操作。油压表必须定期校 核, 做到准确可靠。 0016 2.4 所使用的钢模均应有永久性的规格标志, 标明所适用压接管的材质和外径。 0017 3 清洗 3.1 对使用的各种规格的接续管及耐张线夹, 应用汽油清洗管内壁的油垢, 并清除影响 穿管的锌疤与焊渣。短期不使用时, 清洗后应将管口临时封堵, 并以塑料袋封装。 0018 3.2 镀锌。
12、钢绞线的液压部分穿管前应以棉纱擦去泥土。如有油垢应以汽油清洗。 清洗长度应不短于穿管长的 1.5 倍。 0019 3.3 钢芯铝绞线的液压部分在穿管前, 应以汽油清除其表面油垢, 清除的长度对先 套入铝管端应不短于铝管套入部位 ; 对另一端应不短于半管长的 1.5 倍。 0020 3.4 对防腐型钢芯铝绞线的清洗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 说 明 书 CN 103606857 A 4 3/6 页 5 a) 对外层铝股应以棉纱蘸少量汽油 ( 以用手攥不出油滴为适度 ), 擦净表面油垢 ; b) 当将防腐型钢芯铝绞线割断铝股裸露钢芯后, 用棉纱蘸汽油将钢芯上的防腐剂擦洗 干净。 0021 3.5 涂复合。
13、电力脂及清除钢芯铝绞线铝股表面氧化膜的操作程序如下 : a) 涂电力复合脂及清除铝股氧化膜的范围为铝股进入铝管部分 ; b) 将外层铝股用汽油清洗并干燥后, 再将电力复合脂薄薄地均匀涂上一层, 以将外层 铝股覆盖住 ; c) 用钢丝刷沿钢芯铝绞线轴线方向对已涂电力复合脂部分进行擦刷, 将液压后能与 铝管接触的铝股表面全部刷到。 0022 3.6 对已运行过的旧导线, 应先用钢丝刷将表面灰、 黑色物质全部刷去, 至显露出 银白色铝为止。然后再按第 3.5 条规定操作。 0023 3.7 用补修管补修导线前, 其覆盖部分的导线表面应用干净棉纱将泥土脏物擦干 净 ( 如有断股, 应在断股两侧涂刷少量。
14、电力脂 ), 再套上补修管进行液压。 0024 4 割线 4.1 导、 地线的受压部分应平整完好, 同时与管口距离 15m 以内应不存在必须处理的缺 陷。 0025 4.2 在割线前应先将导、 地线的端部掰直, 并加防止松散的绑线, 在切割线部位距 切割点约 20mm 处的线上绑扎好, 然后切割以保证不松散。 0026 4.3切割时应与轴线垂直, 割线准确, 断口整齐。 在钢芯铝绞线割断铝股时, 严禁伤 及钢芯, 保证导、 地线强度。 0027 4.4 量尺画印的定位印记, 印记应准确, 画好后应立即复查, 以确保正确无误。 0028 5 穿管 5.1 镀锌钢绞线接续管的穿管 : 按操作手册所。
15、标, 在镀锌钢绞线端头向内画定位印记, 印记画好后将镀锌钢绞线两端分别向接续管管口穿入, 穿时顺绞线绞制方向旋转推入, 直 至两端头在接续管内中点相抵, 两线上的印记与管口重合。 0029 5.2 镀锌钢绞线耐张线夹的穿管 : 将镀锌钢绞线端头自管口穿入, 穿时应顺绞线 绞制方向旋转推入, 直至线端头露出管底 5mm 为止。 0030 5.3 钢芯铝绞线钢芯对接式接续管的穿管 : 按操作手册所标, 自钢芯端头向内画 一割铝股印记 ; 松开原钢芯铝绞线端头的绑线, 先在端头打开一段铝股, 将露出的钢芯端头 用绑线扎牢, 然后用切割器在割铝股印记处切断外层及中层铝股 ; 在切割内层铝股时, 只割 。
16、到每股直径的 3/4 处, 然后将铝股逐股掰断 ; 将铝管自钢芯铝绞线一端先套入 ; 将已剥露的 钢芯(如剥露的钢芯已不呈原绞制状态, 应先恢复其原绞制状态)向钢管两端穿入 ; 穿入时 应顺绞线绞制方向旋转推入, 直至钢芯两端头在钢管内中点相抵, 两边预留长度相等即可 ; 钢管压好后, 自钢管压后的中点向两端铝线上各量铝管全长之半, 在该处画印记 ; 两端印记 画好后, 将铝管顺铝线绞制方向向另一侧旋转推入, 直至两端管口与铝线上两端定位印记 重合为止。 0031 5.4 钢芯铝绞线钢芯搭接式接续管的穿管 : 按操作手册所示, 除铝股割线长度增 加 10mm 外, 其他同上条, 但剥铝股时, 。
17、钢芯端头不用扎牢 ; 将铝管自钢芯铝绞线一端先套 入 ; 使钢芯呈散股扁圆形, 一端先穿入钢管, 置于钢管内的一侧 ; 另一端钢芯也呈散股扁圆 说 明 书 CN 103606857 A 5 4/6 页 6 状, 自钢管另一端与已穿入的钢芯相对搭接穿入 ( 不是插接 ), 直穿至两端钢芯钢管对面各 露出 3 5mm 为止 ; 穿铝管与上条相同。 0032 5.5 钢芯铝绞线与相应的耐张线夹的穿管 : 按操作手册所示, 除铝股割线长度增 加5mm外, 其他同 5.3条 ; 将铝管自钢芯铝绞线一端先套入 ; 将已剥露的钢芯(如钢芯已不 呈原绞制状态, 应先恢复其原绞制状态 ) 自钢锚口穿入钢锚, 穿。
18、时顺钢芯绞制方向旋转推 入, 保持原节距, 直至钢芯端头触到钢锚底部, 管口与铝股预留长度相等为止 ; 钢锚压好后, 自钢锚最后凹槽边向钢锚 U 型环端量 20mm 画一定位印记 A, 自 A 点向铝线侧量铝管全长处 画一印记 B ; 自印记 B 开始按本工艺第 3.5 条进行涂电力复合脂及清除氧化膜作业 ; 然后 将铝管顺铝股绞制方向旋转推向钢锚侧, 直至铝管底与钢锚印记 A 重合为止。 0033 6 液压操作 6.1液压时所使用的钢模应与被压管相配套。 凡上模与下模有固定方向时, 则钢模上应 有明显标记, 不得错放。液压机的缸体应垂直地平面, 并放置平稳。 0034 6.2 被压管放入下钢。
19、模时, 位置应正确。检查定位印记是否处于指定位置, 双手把 住管、 线后合上模。此时应使两侧导线或避雷线与管保持水平状态, 并与液压机轴心相一 致, 以减少管子受压后可能产生弯曲。然后开动液压机。 0035 6.3 液压操作必须使每模都达到规定的压力, 不得欠压或过压, 而不以合模为压好 的标准。 0036 6.4 施压时相邻两模间至少应重叠 5mm, 控制压力和规范压模尺寸。 0037 6.5各种液压管在第一模压好后应检查压后对边距尺寸(也可用标准卡具检查), 符合标准后再继续进行液压操作。 0038 6.6 对钢模应进行定期检查, 如发现有变形现象, 应停止或修复后使用。 0039 6.7。
20、 当管子压完后有飞边时, 应将飞边锉掉, 铝管应锉成圆弧状。管子压完后因飞 边过大而使对边距尺寸超过规定值时, 应将飞边锉掉后重新施压。 0040 6.8 钢管压后, 凡锌皮脱落者, 均应涂以富锌漆以防生锈。 0041 6.9 镀锌钢绞线接续管的液压操作, 第一模压模中心应与钢管中心相重合, 然后分 别依次向管口端施压。 0042 6.10 镀锌钢绞线耐张线夹的液压操作, 第一模自 U 型环侧开始, 依次向管口端施 压。 0043 6.11 钢芯铝绞线钢芯对接式钢管的液压操作, 第一模压模中心与钢管中心重合, 然后分别向管口端部依次施压。 0044 6.12 钢芯铝绞线钢芯对接式铝管的液压操作。
21、按操作手册所示, 首先检查铝管两端 管口与定位印记是否重合, 内有钢管部分的铝管不压 ; 自铝管上有起压印记处开始施压, 一 侧压至管口后再压另一侧 ; 如铝管上无起压印记时, 在钢管压后测量其铝线两端头的距离, 在铝管上先画好起压印记。 0045 6.13 钢芯铝绞线钢芯搭接式钢管的液压操作顺序按操作手册所示, 第一模压模中 心压在钢管中心, 然后分别向管口端部施压, 一侧压至管口后再压另一侧 ; 如因凑整模数, 允许第一模稍偏离钢管中心 ; 对清除钢芯上防腐剂的钢管, 压后应将管口及裸露于铝线外 的钢芯都涂以富锌漆, 以防生锈。 0046 6.14 钢芯铝绞线钢芯搭接式铝管的液压操作顺序按。
22、操作手册所示, 首先检查铝管 说 明 书 CN 103606857 A 6 5/6 页 7 两端管口与定位印记是否重合, 第一模压模中心压在铝管中心, 然后分别向管口端部施压, 一侧压至管口后再压另一侧。 0047 6.15 钢芯铝绞线与相应耐张线夹的液压操作按操作手册所示, 钢锚液压自凹槽前 侧开始向管口端连续施压。铝管分两种管型时, 第一种管型首先检查右侧管口与钢锚上定 位印记 A 是否重合, 第一模自铝管上有起压印记 C 处开始, 连续向左侧管口施压 ; 然后自钢锚凹槽处反向施压, 此处所压长度对两个凹槽 的钢锚最小为 60mm, 对 3 个凹槽的钢锚最小为 62mm ; 在压铝管时, 。
23、如引流板卡液压机油缸, 不能按以上要求就位时, 可将引流板转向上方施压。 第二种管型自铝线端头处向管口施压, 然后再返回在钢锚凹槽处施压 ; 如铝管上没有起压印记 C 时, 则当钢锚压完后, 可自管口向 底端量L+f处, 在铝管上画上起压印记 C ;f 为管口拔梢部分长度, 单位 mm, L值见下表 : 条件K 14.5K=11.4 7.7K=6.15 4.3 L值 7.5d 7.0d 6.5d 注 : 表中K钢芯铝绞线铝、 钢截面积比, 查标准可得 ;d钢芯铝绞线外径, mm。 6.16 钢芯铝绞线与相应耐张线夹铝管液压时, 其引流板与钢锚 U 型环的相对角度位置 应符合操作手册上的规定。 。
24、0048 6.17 与各种钢芯铝绞线耐张线夹连接的引流管的液压操作, 其液压方向为自管底 向管口连续施压。 0049 7 质量检验 7.1 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导、 地线、 相应的接续管与耐张线夹及配套的钢模制作检验性 试件进行试验, 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 a) 每种型式的试件不少于 3 根 ( 允许接续管与耐张线夹做成一根试件) 。试件的握着 力均不应小于导、 地线保证计算拉断力的 95%, 检测压前压后尺寸、 弯曲度, 连接强度应符 合要求。 0050 b) 如果发现有一根试件握着力未达到要求, 应查明原因, 改进后做加倍的试件再 试, 直至全部合格。 0051 c) 相邻不同的工程, 所。
25、使用的导线、 避雷线、 接续管、 耐张线夹及钢模等完全没有 变动时, 可以免做重复性验证试验。但不同厂家及不同批的产品不在此例。 0052 7.2 各种液压管压后对边距尺寸S的最大允许值为 : S =0.866(0.993 D )+0.2 式中D管外径, mm。 0053 但三个对边距只允许有一个达到最大值, 超过此规定时应更换钢模重压。 0054 7.3 液压后管子不应有肉眼即可看出的扭曲及弯曲现象, 有明显弯曲时应校直, 校 直后不应出现裂缝。 0055 7.4 压接作业中应对每个工序都进行检验, 特别要防导、 地线弯曲和散股, 防画印 定位不准, 防接头弯曲与外表毛刺, 防坚利物碰磨导、。
26、 地线和铝管, 防油污、 泥沙和水渍进入 压接管, 规范操作方法。 0056 7.5 完工质量检验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a) 耐张线夹和接续管压接后, 钢芯铝绞线及钢芯是否到位 ; b) 铝管中导线的压接尺寸与压接位置、 状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 说 明 书 CN 103606857 A 7 6/6 页 8 c) 耐张线夹铝管本体与钢锚相对安装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 d) 耐张线夹铝管本体压接导线部分是否存在虚压现象。 0057 7.5 各液压管施压后, 应认真填写记录。液压操作人员自检合格后, 在管子指定部 位打上自己的钢印。质检人员检查合格后, 在质量记录表上签名。 0058 7.6 质量记录格式 : 序号 编 号名 称保管场所 保存期限 签名 1JL.Y0101导地线压接记录施工部门 长期 本工艺方法适用于国家标准 GB/T 1179-2008圆线同心绞架空导线 和 GB/T 20492-2006锌 -5% 铝 - 混合稀土金属镀层钢丝、 钢绞线 中的大截面导线与相应接续管及 耐张线夹的液压压接作业, 也适用于架空地线的同样作业, 工艺先进完善, 压接速度快, 施 工效率高, 避免了松股现象, 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 应用广泛, 安全可靠。 说 明 书 CN 103606857 A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