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监测受损索集中载荷广义位移递进式识别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合监测受损索集中载荷广义位移递进式识别方法.pdf(4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0462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2.26 CN 103604626 A (21)申请号 201310660780.8 (22)申请日 2013.12.09 G01M 99/00(2011.01) G01L 5/00(2006.01) G01B 21/02(2006.01) (71)申请人 东南大学 地址 210096 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 2 号 (72)发明人 韩玉林 韩佳邑 (74)专利代理机构 江苏永衡昭辉律师事务所 32250 代理人 王斌 (54) 发明名称 混合监测受损索集中载荷广义位移递进式识 别方法 (57) 摘要 混合监测受损索。
2、集中载荷广义位移递进式识 别方法基于混合监测、 通过监测索结构温度和环 境温度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新索结构的力学计算基 准模型, 得到计入索结构温度和环境温度的索结 构的力学计算基准模型, 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计算 获得单位损伤被监测量数值变化矩阵。依据被 监测量当前数值向量同被监测量当前初始数值向 量、 单位损伤被监测量数值变化矩阵和待求的被 评估对象当前名义损伤向量间存在的近似线性关 系算出被评估对象当前名义损伤向量的非劣解, 据此可以在有温度变化时, 识别出支座广义位移、 集中载荷变化量和受损索。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9 页 说明书 3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3、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9页 说明书3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04626 A CN 103604626 A 1/9 页 2 1. 混合监测受损索集中载荷广义位移递进式识别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 a. 为叙述方便起见, 本方法统一称被评估的支座广义位移分量、 支承索和集中载荷为 被评估对象, 设被评估的支座广义位移分量的数量、 支承索的数量和集中载荷的数量之和 为 N, 即被评估对象的数量为 N ; 确定被评估对象的编号规则, 按此规则将索结构中所有的 被评估对象编号, 该编号在后续步骤中将用于生成向量和矩阵 ; 本方法用变量 k 表示这一 编号, k=1,。
4、2,3,N ; 确定混合监测时指定的将被监测索力的支承索, 设索系统中共有 Q 根 支承索, 索结构的被监测的索力数据由索结构上 M1个指定支承索的 M1个索力数据来描述, 索结构索力的变化就是所有指定支承索的索力的变化 ; 每次共有M1个索力测量值或计算值 来表征索结构的索力信息 ; M1是一个不小于 0 不大于 Q 的整数 ; 确定混合监测时指定的将 被监测应变的被测量点, 索结构的被监测的应变数据可由索结构上 K2个指定点的、 及每个 指定点的 L2个指定方向的应变来描述, 索结构应变数据的变化就是 K2个指定点的所有被 测应变的变化 ; 每次共有 M2个应变测量值或计算值来表征索结构应。
5、变, M2为 K2和 L2之积 ; M2是不小于 0 的整数 ; 确定混合监测时指定的将被监测角度的被测量点, 索结构的被监测 的角度数据由索结构上 K3个指定点的、 过每个指定点的 L3个指定直线的、 每个指定直线的 H3个角度坐标分量来描述, 索结构角度的变化就是所有指定点的、 所有指定直线的、 所有指 定的角度坐标分量的变化 ; 每次共有M3个角度坐标分量测量值或计算值来表征索结构的角 度信息, M3为 K3、 L3和 H3之积 ; M3是一个不小于 0 的整数 ; 确定混合监测时指定的将被监测 的形状数据, 索结构的被监测的形状数据由索结构上 K4个指定点的、 及每个指定点的 L4个 。
6、指定方向的空间坐标来描述, 索结构形状数据的变化就是 K4个指定点的所有坐标分量的变 化 ; 每次共有 M4个坐标测量值或计算值来表征索结构形状, M4为 K4和 L4之积 ; M4是一个不 小于 0 的整数 ; 综合上述混合监测的被监测量, 整个索结构共有 M 个被监测量, M 为 M1、 M2、 M3和 M4之和, 定义参量 K, K 为 M1、 K2、 K3和 K4之和, K 和 M 不得小于被评估对象的数量 N ; 为 方便起见, 在本方法中将本步所列出的M个被监测量简称为 “被监测量” ; 本方法中对同一个 量实时监测的任何两次测量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得大于 30 分钟, 测量记录数据的。
7、时刻称为 实际记录数据时刻 ; b. 本方法定义 “本方法的索结构的温度测量计算方法” 按步骤 b1 至 b3 进行 ; b1 : 查询或实测得到索结构组成材料及索结构所处环境的随温度变化的传热学参数, 利用索结构的设计图、 竣工图和索结构的几何实测数据, 利用这些数据和参数建立索结构 的传热学计算模型 ; 查询索结构所在地不少于 2 年的近年来的气象资料, 统计得到这段时 间内的阴天数量记为 T 个阴天, 在本方法中将白天不能见到太阳的一整日称为阴天, 统计 得到 T 个阴天中每一个阴天的 0 时至次日日出时刻后 30 分钟之间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日出时刻是指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确定的。
8、气象学上的日出时刻, 不表示当天一定可以 看见太阳, 可以查询资料或通过常规气象学计算得到所需的每一日的日出时刻, 每一个阴 天的 0 时至次日日出时刻后 30 分钟之间的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称为该阴天的日气温的 最大温差, 有 T 个阴天, 就有 T 个阴天的日气温的最大温差, 取 T 个阴天的日气温的最大温 差中的最大值为参考日温差, 参考日温差记为 Tr; 查询索结构所在地和所在海拔区间不 少于 2 年的近年来的气象资料或实测得到索结构所处环境的温度随时间和海拔高度的变 化数据和变化规律, 计算得到索结构所在地和所在海拔区间不少于 2 年的近年来的索结构 所处环境的温度关于海拔高度的最大。
9、变化率 Th, 为方便叙述取 Th的单位为 /m ; 在索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04626 A 2 2/9 页 3 结构的表面上取 “R 个索结构表面点” , 取 “R 个索结构表面点” 的具体原则在步骤 b3 中叙 述, 后面将通过实测得到这 R 个索结构表面点的温度, 称实测得到的温度数据为 “R 个索结 构表面温度实测数据” , 如果是利用索结构的传热学计算模型, 通过传热计算得到这 R 个索 结构表面点的温度, 就称计算得到的温度数据为 “R 个索结构表面温度计算数据” ; 从索结 构所处的最低海拔到最高海拔之间, 在索结构上均布选取不少于三个不同的海拔高度, 在 每一个。
10、选取的海拔高度处、 在水平面与索结构表面的交线处至少选取两个点, 从选取点处 引索结构表面的外法线, 所有选取的外法线方向称为 “测量索结构沿壁厚的温度分布的方 向” , 测量索结构沿壁厚的温度分布的方向与 “水平面与索结构表面的交线” 相交, 在选取的 测量索结构沿壁厚的温度分布的方向中必须包括索结构的向阳面外法线方向和索结构的 背阴面外法线方向, 沿每一个测量索结构沿壁厚的温度分布的方向在索结构中均布选取不 少于三个点, 测量所有被选取点的温度, 测得的温度称为 “索结构沿厚度的温度分布数据” , 其中沿与同一 “水平面与索结构表面的交线” 相交的、“测量索结构沿壁厚的温度分布的方 向” 。
11、测量获得的 “索结构沿厚度的温度分布数据” , 在本方法中称为 “相同海拔高度索结构沿 厚度的温度分布数据” , 设选取了H个不同的海拔高度, 在每一个海拔高度处, 选取了B个测 量索结构沿壁厚的温度分布的方向, 沿每个测量索结构沿壁厚的温度分布的方向在索结构 中选取了 E 个点, 其中 H 和 E 都不小于 3, B 不小于 2, 设 HBE 为 H 与 B 和 E 的乘积, 对应的 共有 HBE 个 “测量索结构沿厚度的温度分布数据的点” , 后面将通过实测得到这 HBE 个 “测 量索结构沿厚度的温度分布数据的点” 的温度, 称实测得到的温度数据为 “HBE 个索结构沿 厚度温度实测数据。
12、” , 如果是利用索结构的传热学计算模型, 通过传热计算得到这 HBE 个测 量索结构沿厚度的温度分布数据的点的温度, 就称计算得到的温度数据为 “HBE 个索结构 沿厚度温度计算数据” ; 设 BE 为 B 和 E 的乘积, 本方法中在每一个选取的海拔高度处共有 BE 个 “相同海拔高度索结构沿厚度的温度分布数据” ; 在索结构所在地按照气象学测量气温 要求选取一个位置, 将在此位置实测得到符合气象学测量气温要求的索结构所在环境的气 温 ; 在索结构所在地的空旷无遮挡处选取一个位置, 该位置应当在全年的每一日都能得到 该地所能得到的该日的最充分的日照, 在该位置安放一块碳钢材质的平板, 称为。
13、参考平板, 参考平板与地面不可接触, 参考平板离地面距离不小于 1.5 米, 该参考平板的一面向阳, 称 为向阳面, 参考平板的向阳面是粗糙的和深色的, 参考平板的向阳面应当在全年的每一日 都能得到一块平板在该地所能得到的该日的最充分的日照, 参考平板的非向阳面覆有保温 材料, 将实时监测得到参考平板的向阳面的温度 ; b2 : 实时监测得到上述 R 个索结构表面点的 R 个索结构表面温度实测数据, 同时实时 监测得到前面定义的索结构沿厚度的温度分布数据, 同时实时监测得到符合气象学测量气 温要求的索结构所在环境的气温数据 ; 通过实时监测得到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时刻后 30 分钟之间的索结。
14、构所在环境的气温实测数据序列, 索结构所在环境的气温实测数据序列 由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时刻后 30 分钟之间的索结构所在环境的气温实测数据按照时 间先后顺序排列, 找到索结构所在环境的气温实测数据序列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用 索结构所在环境的气温实测数据序列中的最高温度减去最低温度得到索结构所在环境的 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时刻后30分钟之间的最大温差, 称为环境最大温差, 记为Temax; 由索结构所在环境的气温实测数据序列通过常规数学计算得到索结构所在环境的气温关 于时间的变化率, 该变化率也随着时间变化 ; 通过实时监测得到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
15、604626 A 3 3/9 页 4 时刻后 30 分钟之间的参考平板的向阳面的温度的实测数据序列, 参考平板的向阳面的温 度的实测数据序列由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时刻后 30 分钟之间的参考平板的向阳面的 温度的实测数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找到参考平板的向阳面的温度的实测数据序列中 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用参考平板的向阳面的温度的实测数据序列中的最高温度减去最 低温度得到参考平板的向阳面的温度的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时刻后 30 分钟之间的最 大温差, 称为参考平板最大温差, 记为 Tpmax; 通过实时监测得到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 时刻后 30 分钟之间的所有 R 个索结构表面点的。
16、索结构表面温度实测数据序列, 有 R 个索结 构表面点就有 R 个索结构表面温度实测数据序列, 每一个索结构表面温度实测数据序列由 一个索结构表面点的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时刻后 30 分钟之间的索结构表面温度实测 数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找到每一个索结构表面温度实测数据序列中的最高温度和最 低温度, 用每一个索结构表面温度实测数据序列中的最高温度减去最低温度得到每一个索 结构表面点的温度的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时刻后30分钟之间的最大温差, 有R个索结 构表面点就有R个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时刻后30分钟之间的最大温差数值, 其中的最 大值称为索结构表面最大温差, 记为 Tsmax; 由。
17、每一索结构表面温度实测数据序列通过常 规数学计算得到每一个索结构表面点的温度关于时间的变化率, 每一个索结构表面点的温 度关于时间的变化率也随着时间变化 ; 通过实时监测得到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时刻后 30 分钟之间的、 在同一时刻、 HBE 个 “索结构沿厚度的温度分布数据” 后, 计算在每一个选取 的海拔高度处共计 BE 个 “相同海拔高度索结构沿厚度的温度分布数据” 中的最高温度与最 低温度的差值, 这个差值的绝对值称为 “相同海拔高度处索结构厚度方向最大温差” , 选取 了H个不同的海拔高度就有H个 “相同海拔高度处索结构厚度方向最大温差” , 称这H 个 “相 同海拔高度处索结构厚。
18、度方向最大温差” 中的最大值为 “索结构厚度方向最大温差” , 记为 Ttmax; b3 : 测量计算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 ; 首先, 确定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 与决定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相关的条件有六项, 第一项条件是获得索结构稳态 温度数据的时刻介于当日日落时刻到次日日出时刻后 30 分钟之间, 日落时刻是指根据地 球自转和公转规律确定的气象学上的日落时刻, 可以查询资料或通过常规气象学计算得到 所需的每一日的日落时刻 ; 第二项条件的a条件是在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时刻后30分 钟之间的这段时间内, 参考平板最大温差 Tpmax和索结构表面最大温差 Tsmax都不大于。
19、 5 摄氏度 ; 第二项条件的b条件是在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时刻后30分钟之间的这段时间 内, 在前面测量计算得到的环境最大误差 Temax不大于参考日温差 Tr, 且参考平板最大 温差 Tpmax减去 2 摄氏度后不大于 Temax, 且索结构表面最大温差 Tsmax不大于 Tpmax; 只需满足第二项的 a 条件和 b 条件中的一项就称为满足第二项条件 ; 第三项条件是在获得 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 索结构所在环境的气温关于时间的变化率的绝对值不大于每 小时 0.1 摄氏度 ; 第四项条件是在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 R 个索结构表面点中的 每一个索结构表面点的温度关于时间的变。
20、化率的绝对值不大于每小时 0.1 摄氏度 ; 第五项 条件是在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 R 个索结构表面点中的每一个索结构表面点的 索结构表面温度实测数据为当日日出时刻到次日日出时刻后 30 分钟之间的极小值 ; 第六 项条件是在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索结构厚度方向最大温差” Ttmax不大于 1 摄氏度 ; 本方法利用上述六项条件, 将下列三种时刻中的任意一种称为 “获得索结构稳态温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04626 A 4 4/9 页 5 度数据的数学时刻” , 第一种时刻是满足上述 “与决定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相关 的条件” 中的第一项至第五项条件的时。
21、刻, 第二种时刻是仅仅满足上述 “与决定获得索结构 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相关的条件” 中的第六项条件的时刻, 第三种时刻是同时满足上述 “与 决定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相关的条件” 中的第一项至第六项条件的时刻 ; 当获 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数学时刻就是本方法中实际记录数据时刻中的一个时, 获得索结 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就是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数学时刻 ; 如果获得索结构稳态温 度数据的数学时刻不是本方法中实际记录数据时刻中的任一个时刻, 则取本方法最接近于 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数学时刻的那个实际记录数据的时刻为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 数据的时刻 ; 本方法将使用在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
22、数据的时刻测量记录的量进行索结构相 关健康监测分析 ; 本方法近似认为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的索结构温度场处于稳 态, 即此时刻的索结构温度不随时间变化, 此时刻就是本方法的 “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 的时刻” ; 然后, 根据索结构传热特性, 利用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的 “R 个索结构 表面温度实测数据” 和 “HBE 个索结构沿厚度温度实测数据” , 利用索结构的传热学计算模 型, 通过常规传热计算得到在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的索结构的温度分布, 此时 索结构的温度场按稳态进行计算, 计算得到的在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时刻的索结构 的温度分布数据包括索结构上 R 个索。
23、结构表面点的计算温度, R 个索结构表面点的计算温 度称为 R 个索结构稳态表面温度计算数据, 还包括索结构在前面选定的 HBE 个 “测量索结 构沿厚度的温度分布数据的点” 的计算温度, HBE 个 “测量索结构沿厚度的温度分布数据的 点” 的计算温度称为 “HBE 个索结构沿厚度温度计算数据” , 当 R 个索结构表面温度实测数据 与 R 个索结构稳态表面温度计算数据对应相等时, 且 “HBE 个索结构沿厚度温度实测数据” 与 “HBE 个索结构沿厚度温度计算数据” 对应相等时, 计算得到的在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 据的时刻的索结构的温度分布数据在本方法中称为 “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 , 此。
24、时的 “R 个 索结构表面温度实测数据” 称为 “R 个索结构稳态表面温度实测数据” ,“HBE 个索结构沿厚 度温度实测数据” 称为 “HBE 个索结构沿厚度稳态温度实测数据” ; 在索结构的表面上取 “R 个索结构表面点” 时,“R 个索结构表面点” 的数量与分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 当索结构温度场处于稳态时, 当索结构表面上任意一点的温度是通过 “R 个索结构表面点” 中与索结构表面上该任意点相邻的点的实测温度线性插值得到时, 线性插值得到的索结构 表面上该任意点的温度与索结构表面上该任意点的实际温度的误差不大于 5% ; 索结构表 面包括支承索表面 ; 第二个条件是 “R 。
25、个索结构表面点” 中在同一海拔高度的点的数量不小 于 4, 且 “R 个索结构表面点” 中在同一海拔高度的点沿着索结构表面均布 ;“R 个索结构表 面点” 沿海拔高度的所有两两相邻索结构表面点的海拔高度之差的绝对值中的最大值 h 不大于 0.2除以 Th得到的数值, 为方便叙述取 Th的单位为 /m, 为方便叙述取 h 的单位为 m ;“R 个索结构表面点” 沿海拔高度的两两相邻索结构表面点的定义是指只考虑 海拔高度时, 在 “R个索结构表面点” 中不存在一个索结构表面点, 该索结构表面点的海拔高 度数值介于两两相邻索结构表面点的海拔高度数值之间 ; 第三个条件是查询或按气象学常 规计算得到索。
26、结构所在地和所在海拔区间的日照规律, 再根据索结构的几何特征及方位数 据, 在索结构上找到全年受日照时间最充分的那些表面点的位置,“R 个索结构表面点” 中至 少有一个索结构表面点是索结构上全年受日照时间最充分的那些表面点中的一个点 ; c. 按照 “本方法的索结构的温度测量计算方法” 直接测量计算得到初始状态下的索结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04626 A 5 5/9 页 6 构稳态温度数据, 初始状态下的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称为初始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 记为 “初始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向量 To” ; 实测或查资料得到索结构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的随温度 变化的物理和力学性能参数 ; 在实。
27、测得到 To的同时, 也就是在获得初始索结构稳态温度数 据向量 To的时刻的同一时刻, 直接测量计算得到初始索结构的实测数据, 初始索结构的实 测数据是包括索结构集中载荷测量数据、 索结构分布载荷测量数据、 索结构体积载荷测量 数据、 索结构支座初始广义位移测量数据、 所有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 所有支承索的初始索 力数据、 初始索结构模态数据、 初始索结构应变数据、 初始索结构几何数据、 初始索结构支 座广义坐标数据、 初始索结构角度数据、 初始索结构空间坐标数据在内的实测数据, 在得到 初始索结构的实测数据的同时, 测量计算得到包括支承索的无损检测数据在内的能够表达 支承索的健康状态的数据,。
28、 此时的能够表达支承索的健康状态的数据称为支承索初始健康 状态数据 ; 所有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组成被监测量初始数值向量 Co, 被监测量初始数值向 量 Co的编号规则与 M 个被监测量的编号规则相同 ; 利用能表达支承索初始健康状态数据、 索结构支座初始广义位移测量数据以及索结构集中载荷测量数据建立被评估对象初始损 伤向量do, 向量do表示用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o表示的索结构的被评估对象的初始健康 状态 ; 被评估对象初始损伤向量do的元素个数等于N, do的元素与被评估对象是一一对应关 系, 向量 do的元素的编号规则与被评估对象的编号规则相同 ; 如果 do的某一个元素对应的 被评估对。
29、象是索系统中的一根支承索, 那么 do的该元素的数值代表对应支承索的初始损伤 程度, 若该元素的数值为 0, 表示该元素所对应的支承索是完好的, 没有损伤的, 若其数值为 100%, 则表示该元素所对应的支承索已经完全丧失承载能力, 若其数值介于0和100%之间, 则表示该支承索丧失了相应比例的承载能力 ; 如果do的某一个元素对应的被评估对象是某 一个支座的某一个广义位移分量, 那么 do的该元素的数值代表这个支座的该广义位移分量 的初始数值 ; 如果 do的某一个元素对应的被评估对象是某一个集中载荷, 本方法中取 do的 该元素数值为 0, 代表这个集中载荷的变化的初始数值为 0 ; 如果。
30、没有索结构支座初始广义 位移测量数据或者可以认为索结构支座初始广义位移为 0 时, 向量 do中与索结构支座广义 位移相关的各元素数值取 0 ; 如果没有支承索的无损检测数据及其他能够表达支承索的健 康状态的数据时, 或者可以认为结构初始状态为无损伤无松弛状态时, 向量 do中与支承索 相关的各元素数值取 0 ; 初始索结构支座广义坐标数据指索结构设计状态下的支座广义坐 标数据, 索结构支座初始广义位移测量数据指在建立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 Ao时, 索结构 支座相对于索结构设计状态下的支座所发生的广义位移 ; d. 根据索结构的设计图、 竣工图和初始索结构的实测数据、 支承索初始健康状态数据、。
31、 索结构支座初始广义位移测量数据、 索结构集中载荷测量数据、 索结构分布载荷测量数据、 索结构体积载荷测量数据、 索结构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的随温度变化的物理和力学性能参 数、 初始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向量To和和前面步骤得到的所有的索结构数据, 建立计入 “索 结构稳态温度数据” 的索结构的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 Ao, 基于 Ao计算得到的索结构计算 数据必须非常接近其实测数据, 其间的差异不得大于 5% ; 对应于 Ao的 “索结构稳态温度数 据” 就是 “初始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向量 To” ; 对应于 Ao的被评估对象健康状态用被评估对 象初始损伤向量do表示 ; 对应于Ao的所有被监测量的初。
32、始数值用被监测量初始数值向量Co 表示 ; To和 do是 Ao的参数, 由 Ao的力学计算结果得到的所有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与 Co表 示的所有被监测量的初始数值相同, 因此也可以说 Co由 Ao的力学计算结果组成, 在本方法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04626 A 6 6/9 页 7 中 Ao、 Co、 do和 To是不变的 ; e. 在本方法中, 字母 i 除了明显地表示步骤编号的地方外, 字母 i 仅表示循环次数, 即 第 i 次循环 ; 第 i 次循环开始时需要建立的或已建立的索结构的当前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 型记为当前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io, Ao和Aio计入了温度参数,。
33、 可以计算温度变化对索结 构的力学性能影响 ; 第 i 次循环开始时, 对应于 Aio的 “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 用当前初始索 结构稳态温度数据向量 Tio表示, 向量 Tio的定义方式与向量 To的定义方式相同, Tio的元素 与 To的元素一一对应 ; 第 i 次循环开始时需要的被评估对象当前初始损伤向量记为 dio, dio 表示该次循环开始时索结构 Aio的被评估对象的健康状态, dio的定义方式与 do的定义方式 相同, dio的元素与 do的元素一一对应 ; 第 i 次循环开始时, 所有被监测量的初始值, 用被监 测量当前初始数值向量 Cio表示, 向量 Cio的定义方式与向量 C。
34、o的定义方式相同, Cio的元素 与 Co的元素一一对应, 被监测量当前初始数值向量 Cio表示对应于 Aio的所有被监测量的具 体数值 ; Tio和 dio是 Aio的特性参数, Cio由 Aio的力学计算结果组成 ; 第一次循环开始时, Aio 记为 A1o, 建立 A1o的方法为使 A1o等于 Ao; 第一次循环开始时, Tio记为 T1o, 建立 T1o的方法为 使 T1o等于 To; 第一次循环开始时, dio记为 d1o, 建立 d1o的方法为使 d1o等于 do; 第一次循环 开始时, Cio记为 C1o, 建立 C1o的方法为使 C1o等于 Co; f. 从这里进入由第 f 步。
35、到第 q 步的循环 ; 在结构服役过程中, 按照 “本方法的索结构的 温度测量计算方法” 不断实测计算获得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的当前数据, 所有 “索结构稳态 温度数据” 的当前数据组成当前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向量 Ti, 向量 Ti的定义方式与向量 To 的定义方式相同, Ti的元素与 To的元素一一对应 ; 在实测得到向量 Ti的同时, 实测得到在 获得当前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向量 Ti的时刻的同一时刻的索结构中所有被监测量的当前 值, 所有这些数值组成被监测量当前数值向量 Ci, 向量 Ci的定义方式与向量 Co的定义方式 相同, Ci的元素与 Co的元素一一对应, 表示相同被监测量在不同时刻。
36、的数值 ; g. 根据当前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向量 Ti, 按照步骤 g1 至 g3 更新当前初始力学计算基 准模型 Aio、 被监测量当前初始数值向量 Cio和当前初始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向量 Tio, 而被 评估对象当前初始损伤向量 dio保持不变 ; g1. 比较 Ti与 Tio, 如果 Ti等于 Tio, 则 Aio、 Cio和 Tio保持不变 ; 否则需要按下列步骤对 Aio和 Tio进行更新 ; g2. 计算 Ti与 To的差, Ti与 To的差就是当前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关于初始索结构稳 态温度数据的变化, Ti与 To的差用稳态温度变化向量 S 表示, S 等于 Ti减去 To, S。
37、 表示索结 构稳态温度数据的变化 ; g3. 对 Ao中的索结构施加温度变化, 施加的温度变化的数值就取自稳态温度变化向量 S, 对 Ao中的索结构施加的温度变化后得到更新的当前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 Aio, 更新 Aio 的同时, Tio所有元素数值也用 Ti的所有元素数值对应代替, 即更新了 Tio, 这样就得到了正 确地对应于Aio的Tio; 此时dio保持不变 ; 当更新Aio后, Aio的索的健康状况用被评估对象当 前初始损伤向量dio表示, Aio的索结构稳态温度用当前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向量Ti表示, 更 新 Cio的方法是 : 当更新 Aio后, 通过力学计算得到 Aio中所有被。
38、监测量的、 当前的具体数值, 这些具体数值组成 Cio; h.在当前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Aio的基础上, 按照步骤h1至步骤h4进行若干次力学 计算, 通过计算建立单位损伤被监测量数值变化矩阵 Ci和被评估对象单位变化向量 Diu;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04626 A 7 7/9 页 8 h1. 在第 i 次循环开始时, 直接按步骤 h2 至步骤 h4 所列方法获得 Ci和 Diu; 在其它 时刻, 当在步骤 g 中对 Aio进行更新后, 必须按步骤 h2 至步骤 h4 所列方法重新获得 Ci和 Diu, 如果在步骤 g 中没有对 Aio进行更新, 则在此处直接转入步骤 i 进行。
39、后续工作 ; h2. 在当前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 Aio的基础上进行若干次力学计算, 计算次数数值上 等于所有被评估对象的数量 N, 有 N 个评估对象就有 N 次计算 ; 依据被评估对象的编号规 则, 依次进行计算 ; 每一次计算假设只有一个被评估对象在原有损伤或集中载荷的基础上 再增加单位损伤或集中载荷单位变化, 具体的, 如果该被评估对象是索系统中的一根支承 索, 那么就假设该支承索再增加单位损伤, 如果该被评估对象是一个支座的一个方向的广 义位移分量, 就假设该支座在该位移方向再增加单位广义位移, 如果该被评估对象是一个 集中载荷, 就假设该集中载荷再增加集中载荷单位变化, 用Diuk。
40、记录这一增加的单位损伤或 单位广义位移或集中载荷单位变化, 其中 k 表示增加单位损伤或单位广义位移或集中载荷 单位变化的被评估对象的编号, Diuk是被评估对象单位变化向量 Diu的一个元素, 被评估对 象单位变化向量 Diu的元素的编号规则与向量 do的元素的编号规则相同 ; 每一次计算中再 增加单位损伤或单位广义位移或集中载荷单位变化的被评估对象不同于其它次计算中再 增加单位损伤或单位广义位移或集中载荷单位变化的被评估对象, 每一次计算都利用力学 方法计算索结构的所有被监测量的当前计算值, 每一次计算得到的所有被监测量的当前计 算值组成一个被监测量计算当前向量 ; 当假设第 k 个被评估。
41、对象再增加单位损伤或单位广 义位移或集中载荷单位变化时, 用 Citk表示对应的 “被监测量计算当前向量” ; 在本步骤中给 各向量的元素编号时, 应同本方法中其它向量使用同一编号规则, 以保证本步骤中各向量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 同其它向量中的、 编号相同的元素, 表达了同一被监测量或同一对象的 相关信息 ; Citk的定义方式与向量 Co的定义方式相同, Citk的元素与 Co的元素一一对应 ; h3. 每一次计算得到的向量 Citk减去向量 Cio得到一个向量, 再将该向量的每一个元素 都除以本次计算所假设的单位损伤或单位广义位移或集中载荷单位变化数值后得到一个 “被监测量的数值变化向量 。
42、Cik” ; 有 N 个被评估对象就有 N 个 “被监测量的数值变化向量” ; h4. 由这 N 个 “被监测量的数值变化向量” 按照 N 个被评估对象的编号规则, 依次组成 有 N 列的 “单位损伤被监测量数值变化矩阵 Ci” ; 单位损伤被监测量数值变化矩阵 Ci的 每一列对应于一个被监测量单位变化向量 ; 单位损伤被监测量数值变化矩阵Ci的每一行 对应于同一个被监测量在不同被评估对象增加单位损伤或单位广义位移或集中载荷单位 变化时的不同的单位变化幅度 ; 单位损伤被监测量数值变化矩阵Ci的列的编号规则与向 量do的元素的编号规则相同, 单位损伤被监测量数值变化矩阵Ci的行的编号规则与M个。
43、 被监测量的编号规则相同 ; i. 定义当前名义损伤向量 dic和当前实际损伤向量 di, dic和 di的元素个数等于被评估 对象的数量, dic和di的元素和被评估对象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 dic的元素数值代表对应被 评估对象的名义损伤程度或名义广义位移或名义集中载荷变化量, dic和 di与被评估对象 初始损伤向量 do的元素编号规则相同, dic的元素、 di的元素与 do的元素是一一对应关系 ; j. 依据被监测量当前数值向量 Ci同 “被监测量当前初始数值向量 Cio” 、“单位损伤被监 测量数值变化矩阵 Ci” 和 “当前名义损伤向量 dic” 间存在的近似线性关系, 该近似线性。
44、关 系可表达为式 1, 式 1 中除 dic外的其它量均为已知, 求解式 1 就可以算出当前名义损伤向 量 dic;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04626 A 8 8/9 页 9 式 1 k. 利用式 2 表达的当前实际损伤向量 di的第 k 个元素 dik同被评估对象当前初始损伤 向量 dio的第 k 个元素 diok和当前名义损伤向量 dic的第 k 个元素 dick间的关系, 计算得到 当前实际损伤向量 di的所有元素 ; 式 2 中 k=1,2,3,N ; dik表示第 i 次循环中第 k 个被评估对象的当前实际健康状 态, 如果该被评估对象是索系统中的一根支承索, 那么 di。
45、k表示其当前实际损伤, dik为 0 时 表示无损伤, 为 100% 时表示该支承索彻底丧失承载能力, 介于 0 与 100% 之间时表示丧失相 应比例的承载能力 ; 如果该被评估对象是一个集中载荷, 那么 dik表示该集中载荷的实际变 化量 ; 如果该被评估对象是一个支座的一个广义位移分量, 那么 dik表示其当前实际广义位 移数值 ; 至此本方法实现了剔除支座广义位移、 集中载荷变化和结构温度变化的影响的、 索 结构的受损索识别, 同时实现了剔除支座广义位移、 结构温度变化和支承索健康状态变化 影响的、 集中载荷变化量的识别, 还实现了剔除集中载荷变化、 结构温度变化和支承索健康 状态变化。
46、影响的、 支座广义位移的识别 ; l. 在求得当前名义损伤向量 dic后, 按照式 3 建立标识向量 Bi, 式 4 给出了标识向量 Bi 的第 k 个元素的定义 ; 式 3 式 4 中元素 Bik是标识向量 Bi的第 k 个元素, Diuk是被评估对象单位变化向量 Diu的第 k 个元素, dick是被评估对象当前名义损伤向量 dic的第 k 个元素, 它们都表示第 k 个被评估 对象的相关信息, 式 4 中 k=1,2,3,N ; m. 如果标识向量 Bi的元素全为 0, 则回到步骤 f 继续本次循环 ; 如果标识向量 Bi的元 素不全为 0, 则进入下一步、 即步骤 n ; n. 根据式。
47、 5 计算得到下一次、 即第 i+1 次循环所需的被评估对象当前初始损伤向量 di+1o的每一个元素 ; 式 5 中 di+1ok是下一次、 即第 i+1 次循环所需的被评估对象当前初始损伤向量 di+1o的第 k 个元素, diok是本次、 即第 i 次循环的被评估对象当前初始损伤向量 dio的第 k 个元素, Diuk 是第 i 次循环的被评估对象单位变化向量 Diu的第 k 个元素, Bik是第 i 次循环的标识向量 Bi的第 k 个元素, 式 5 中 k=1,2,3,N ; o. 取下一次、 即第 i+1 次循环所需的当前初始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向量 Ti+1o等于第 i 次循环的当前初。
48、始索结构稳态温度数据向量 Tio; p. 在初始力学计算基准模型 Ao的基础上, 对 Ao中的索结构施加温度变化, 施加的温度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04626 A 9 9/9 页 10 变化的数值就取自稳态温度变化向量S, 再令索的健康状况为di+1o后得到的就是下一次、 即 第 i+1 次循环所需的力学计算基准模型 Ai+1; 得到 Ai+1后, 通过力学计算得到 Ai+1中所有被 监测量的、 当前的具体数值, 这些具体数值组成下一次、 即第 i+1 次循环所需的被监测量当 前初始数值向量 Ci+1o; q. 回到步骤 f, 开始下一次循环。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
49、04626 A 10 1/35 页 11 混合监测受损索集中载荷广义位移递进式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斜拉桥、 悬索桥、 桁架结构等结构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它们有许多承受拉伸载荷的 部件, 如斜拉索、 主缆、 吊索、 拉杆等等, 该类结构的共同点是以索、 缆或仅承受拉伸载荷的 杆件为支承部件, 为方便起见, 本方法将该类结构表述为 “索结构” , 并将索结构的所有承载 索、 承载缆, 及所有仅承受轴向拉伸或轴向压缩载荷的杆件 (又称为二力杆件) , 为方便起见 统一称为 “索系统” , 本方法中用 “支承索” 这一名词指称承载索、 承载缆及仅承受轴向拉伸 或轴向压缩载荷的杆件, 有时简称为 “索” , 所以在后面使用 “索” 这个字的时候, 对桁架结构 实际就是指二力杆件。在结构服役过程中, 对支承索或索系统的健康状态的正确识别关系 到整个索结构的安全。 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 索结构的温度一般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在索 结构温度发生变化时, 索结构支座可能发生广义位移, 索结构承受的集中载荷也可能发生 变化, 同时索结构的健康状态也可能在发生变化, 在这种复杂条件下, 本方法基于混合监测 (本方法通过对本节前述不同类型的索结构的可测量参数的变化的混合监测来判断索结构 的健康状态, 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