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装置及采用该导光装置的显示屏结构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屏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导光装置及采用该导光装置的
显示屏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采用Eink电子墨水屏的电子阅读器,由于本身设计上无法自主发
光,只能在有外在光源的情况下使用,如果光线较暗或者没有光源时,则
无法使用,在使用上极不方便,因此需要进行创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导光装置及采用该导光装
置的显示屏结构,安装在电纸书阅读器上使用时,可以实现在无外在光源
的情况下也可以阅读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光装置,包括透明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的侧边设有一排朝向导光板内部发光的LED灯珠。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侧边设有LED排线,所述LED灯珠设置在LED
排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表面设有聚光点,所述聚光点离LED灯珠的
距离越远布点越密集布设。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位于LED灯珠入光的侧边设有U型槽。
进一步地,所述U型槽的长度方向与沿导光板的厚度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为矩形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厚度在0.2mm至0.6mm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为透明塑料件。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的边缘处设有遮光胶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显示屏结构,包括上述的
导光装置,所述导光装置的上表面设有一防眩光膜层,所述导光装置的下
表面设有依次往下层叠的光学级双面胶层、触控面板层、水胶层以及黑白
墨水显示屏。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透明导光板,在导
光板的侧边设有LED排线,LED排线上设有一排朝向导光板内部发光的
LED灯珠。通过导光板把LED灯的点光源转换成面光源,安装在电纸书阅
读器上使用时,可以实现在无外在光源的情况下也可以阅读的目的。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
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
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导光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导光装置的结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5是图2中C处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显示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
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导光装置包括呈矩形形状的透明导光板1,
导光板1的厚度在0.2mm至0.6mm之间,较佳的,采用厚度为0.45mm的
透明塑料导光板,在导光板1的一条侧边设有LED排线3,LED排线3上
设有一排朝向导光板1内部发光的LED灯珠2。通过导光板1把LED灯珠
2的点光源转换成面光源,当使用在电纸书阅读器上时,可以实现电纸书阅
读器在无外在光源的情况下也可以阅读的目的。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5所示,在导光板1的表面设有聚
光点4,具体的,聚光点4以凹点的形势分布在导光板表面,聚光点除了疏
密程序不同之外,还有聚光点各点之间以一定的光学原理公式核算设置,
导光板是利用光学级的亚克力/PC板材,通过模具成型。利用光学级亚克力
/PC板材吸取从LED灯珠2发出来的光在光学级亚克力/PC板材表面的停
留,当光线射到各个导光点时,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然后改变光的
射出路径,使光能向上扩散,达到各个角度都能发光的目的。通过各种疏
密、大小不一的聚光点4,可使导光板1均匀发光,因此,聚光点4离LED
灯珠2的距离越远布点越密集,使得近LED灯珠2与远离LED灯珠2处的
导光板1亮度保持一致,达到整个屏幕光亮均匀的效果。
如图5所示,还可以在导光板1位于LED灯珠2入光的侧边设有U型
槽5,通过U型槽5将LED灯珠2光源打散后导入导光板1内,进一步提
升整个面板光亮均匀的效果;优选的,将U型槽5的长度方向与沿导光板
1的厚度方向保持一致,在导光板1位于LED灯珠2入光的侧边设有一排
U型槽5,相邻两个U型槽5相互衔接,这样把LED灯珠2的点光源转为
均匀的面光源的效果更佳显著。导光板1的边缘处设有遮光胶带6,使导光
板1周边的发光区域更均匀规整。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屏结构包括上述的导光装置20,导
光装置20的上表面设有一AGFilm防眩光膜层10,导光装置20的下表面
设有依次往下层叠的OCA光学级双面胶层30、TP触控面板层40、OCR水
胶层50以及EPD黑白墨水显示屏60。
采用导光装置作为内置光源,通过导光板1把LED灯珠2的点光源转
换成面光源,达到提供光源的效果,适用于电纸书的阅读,解决了电纸书
阅读器在光线暗的情况下不能看书的问题,使得电纸书阅读器在光线暗的
情况下,开启LED灯珠2,依旧可以阅读。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
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
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