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均为长条状,使用贯流风机和折弯式蒸发器进行
送风。该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不仅容易出现外观视觉审美疲劳,而且折弯式蒸
发器换热后的风直接在内部贯流风机的作用下从出风口吹出,所吹出的风全部
是热交换风。这种空调送风的一个缺点是由于送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风量
较少,室内风循环速度慢;另一个缺点是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
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户感觉不舒适。
此外,由于现有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均为长条状,不仅体积大,占用的安
装空间大,而且不够美观,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至少一个缺陷,提
供一种新颖的空调室内机,其不仅送风量大,且能够吹出温度适宜的柔和混合
风,以提高使用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时空间空气的流动性和调温性。
本发明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体积小、外观漂亮的空调室内
机。
本发明的又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对第一进风口的开闭可控。
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壳体,其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
离心风机,设置于壳体内,其旋转轴线或该旋转轴线的延长线从第一进风
口中穿过,且配置成促使气流从第一进风口向出风口流动;
换热器,其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呈平板状,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垂直于离心风
机的旋转轴线,且位于离心风机和第一进风口之间;
引流导风装置,设置于壳体内,配置成将来自离心风机的气流与来自第二
进风口的气流导入其内以进行混合,且使混合后的气流以在平行于离心风机的
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具有速度分量的方式从出风口吹送出;
遮挡板,安装于第一进风口,其具有固定于壳体的固定板部和用于打开或
关闭第一进风口的可动板部;以及
驱动装置,配置成带动可动板部由关闭第一进风口的位置移动至固定板部
的内侧或外侧,以打开第一进风口。
可选地,可动板部在处于关闭第一进风口的位置处时,与固定板部处于同
一平面内。
可选地,驱动装置包括沿垂直于离心风机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的齿条和
与齿条啮合的齿轮。
可选地,驱动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个滑轨,每个滑轨上开设有滑槽;
至少一个滑动部,每个滑动部固定于可动板部,且每个滑动部上具有突伸
入一个滑轨的滑槽内的突出部;和
连杆,其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齿条,另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可动板部或一
个滑动部。
可选地,第一进风口设置于壳体的前侧上部;第二进风口设置于壳体的后
侧下部;出风口设置于壳体的前侧下部;且固定板部安装于第一进风口的下部;
可动板部配置成打开或关闭第一进风口的上部。
可选地,至少一个滑动部位于可动板部的内侧面上;齿条位于壳体内,且
处于至少一个滑动部的后方;连杆的下端可转动地安装于齿条的下端,连杆的
上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可动板部的下端。
可选地,每个滑槽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段、从第一滑槽段的上
端向前上方延伸的第二滑槽段,以及处于第二滑槽段竖直下方、且与第二滑槽
段平行设置的第三滑槽段;
每个突出部包括两个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凸柱,处于上方的凸柱在第一
滑槽段和第二滑槽段内运动,处于下方的凸柱在第一滑槽段和第三滑槽段内运
动,以在打开第一进风口时,使可动板部运动到固定板部的内侧,在关闭第一
进风口时,使可动板部运动到固定板部的竖直上方。
可选地,换热器为一个板式换热器;或换热器包括多个板式换热器,多个
板式换热器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且多个板式换热器相互并联。
可选地,引流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导风圈,且至少三个导风圈在第二进
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依次设置,且至少三个导风圈的中央圈孔相互连通,以形成
贯通风道,贯通风道连通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
每两个相邻的导风圈之间形成连通离心风机和贯通风道的热交换风风道,
以将来自离心风机的气流引导至贯通风道与来自第二进风口的气流混合。
可选地,引流导风装置还包括风道壁,其与离心风机的蜗壳固定连接或一
体成型,单独地或与壳体共同限定出导流风道,以使来自离心风机的气流全部
从热交换风风道进入贯通风道。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由于采用离心风机和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呈平板状的
换热器,具有送风量大、使室内风循环速度快、换热效率高等优点;而且也可
使该空调室内机的体积更小,不仅便于安装、移动,而且能够制作成各种各样、
外观漂亮的室内机。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由于在第一进风口处设置有遮挡板和驱动
装置,可控制第一进风口的开启和关闭,且能够控制经过第一进风口的进风量。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还可包括引流导风装置,其能够使自然风
与经过热交换后的热交换风进行混合,增大了该空调室内机的整体进风量,加
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这样的混合空气
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
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
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
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和图4分别为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中第一进风口处于关闭状态和打开
状态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6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7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的滑轨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图1
所示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
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可包括壳体20、离心风机30、换热器40和引流
导风装置50。壳体20可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离心风机30
可包括叶轮31和蜗壳32,且设置于壳体20内,其旋转轴线或该旋转轴线的延
长线从第一进风口中穿过,以使其进风口朝向第一进风口,且配置成促使气流
从第一进风口向出风口流动。
换热器40的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呈平板状,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垂直于离心
风机30的旋转轴线,且位于离心风机30和第一进风口之间。具体地,换热器
40为一个板式换热器;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器40包括多个板式换热器,
多个板式换热器沿垂直于离心风机3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依次设置,且多个板
式换热器相互并联。
引流导风装置50可设置于壳体20内,配置成将来自离心风机30的气流
(即来自第一进风口并经由换热器40换热后的气流)与来自第二进风口的气
流导入其内以进行混合,且使混合后的气流以在平行于离心风机30的旋转轴
线的方向上具有速度分量的方式从出风口吹送出。
离心风机30和平板状的换热器40不仅显著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量,
加快了室内风循环速度,且提高了换热器40与空气的换热效率;也可使该空
调室内机的体积更小,便于空调室内机的安装、移动;而且也可方便地加工制
作成各种各样、外观漂亮的空调室内机,例如,壳体20在一垂直于离心风机
30的旋转轴线的平面内的投影为圆形或椭圆形,使得整个空调室内机外形独特
美观,完全不同于现有长条状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审美
需求。在这里需要的注意的是,一些壳体20在一垂直于其轴线的平面内的投
影为近似圆形,也应当属于圆形的特殊形式,即属于本发明构思的一种。引流
导风装置50可使该空调室内机吹出的风更加柔和。
特别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对第一进风口进行控制,该空调室内机
还可包括遮挡板60和驱动装置70。遮挡板60安装于第一进风口处,且具有固
定于壳体20的固定板部61和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进风口的可动板部62。驱动
装置70配置成带动可动板部62由关闭第一进风口的位置移动至固定板部61
的内侧或外侧,以打开第一进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可动板部62在处于关闭第一进风口
的位置处时,与固定板部61处于同一平面内,如图3所示。具体地,在空调
室内机工作时,驱动装置70带动可动板部62由关闭第一进风口的位置移动至
固定板部61的内侧,以打开第一进风口,如图4所示。在空调室内机工作的
过程中,可通过改变遮挡板60暴露第一进风口大小来控制进风量。在关闭空
调室内机时,驱动装置70带动可动板部62由固定板部61的内侧移动至关闭
第一进风口的位置,以关闭第一进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70包括沿垂直于离心风机30的旋转
轴线的方向延伸的齿条71、与齿条71啮合的齿轮72,以及驱动齿轮72转动
的电机73。电机73可为步进电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遮挡板60的可动板部62可直接固定于齿条71。此种
设置,需使可动板部62和固定板部61错开设置,具体可使可动板部62可贴
靠于固定板部61沿垂直于离心风机3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移动,以打开或关闭
第一进风口。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使可动板部62的运动不
受齿条71运动的影响,驱动装置70还可包括至少一个滑轨74、至少一个滑动
部75和连杆76。每个滑轨74上开设有滑槽。每个滑动部75固定于可动板部
62,且每个滑动部75上具有突伸入一个滑轨74的滑槽内的突出部751,以使
可动板部62沿滑槽的延伸方向移动。连杆76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齿条71,另
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可动板部62或一个滑动部75。
例如,第一进风口设置于壳体20的前侧上部,第二进风口设置于壳体20
的后侧下部,出风口设置于壳体20的前侧下部。而且,固定板部61安装于第
一进风口的下部;可动板部62配置成打开或关闭第一进风口的上部。至少一
个滑动部75位于可动板部62的内侧面上。齿条71位于壳体20内,且处于至
少一个滑动部75的后方。连杆76的下端可转动地安装于齿条71的下端,连
杆76的上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可动板部62的下端。
如图7所示,每个滑槽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段741、从第一滑
槽段741的上端向前上方延伸的第二滑槽段742,以及处于第二滑槽段742竖
直下方、且与第二滑槽段742平行设置的第三滑槽段743。每个突出部751包
括两个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凸柱,处于上方的凸柱在第一滑槽段741和第二
滑槽段742内运动,处于下方的凸柱在第一滑槽段741和第三滑槽段743内运
动,以在打开第一进风口时,使可动板部62运动到固定板部61的内侧,在关
闭第一进风口时,使可动板部62运动到固定板部61的竖直上方,从而使可动
板部62在处于关闭第一进风口的位置处时,与固定板部61处于同一平面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0包括后壳21和可拆卸地安装于后壳21
的前向开口处的前面板22。前面板22的上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下部开设有
出风口。出风口朝向斜下方,其倾斜角度为4°至40°,优选为10°。如此设
置出风口,配合引流导风装置50的结构设计,使得从出风口送出的风能够向
前下方流动。
后壳21可具有后壁211、周壁212和容纳腔壁213。后壁211下部开设有
第二进风口。容纳腔壁213从后壁211内表面向前延伸,以限定容装离心风机
30和引流导风装置50的容纳空间。后壁211的后表面上部可设置有挂墙板80,
该空调室内机可通过挂墙板80安装固定在墙壁上。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
后壁211后表面下部可向内凹陷,第二进风口形成在后壁211的后表面下部,
以使空气从后壁211后表面下部与墙壁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二进风口。
滑轨74和滑动部75均可为两个。两个滑轨74设置后壳21的周壁212的
横向两侧,两个滑动部75设置于可动板部62的横向两端,以提高可动板部62
运动的平稳性。齿条71可处于后壁211的中部,沿竖直方向延伸。
离心风机30可为单向离心式风扇,安装于容纳空间的上部。引流导风装
置50安装于容纳空间的下部。换热器40为多个板式换热器,多个板式换热器
40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例如,板式换热器的数量可为两个,分别为处于下方
的面积较大、长度较大的第一板式换热器41和处于上方的面积较小、长短较
短的第二板式换热器42,以充分利用壳体20的形状,扩大换热器40的换热面
积,提高换热效率。也可设置一换热器固定架43将第一板式换热器41和第二
板式换热器42安装于壳体20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引流导风装置50包括至
少三个导风圈。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在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依次设置,且
至少三个导风圈的中央圈孔相互连通,以形成贯通风道,贯通风道连通第二进
风口和出风口。每两个相邻的导风圈之间形成连通离心风机30和贯通风道的
热交换风风道,以将来自离心风机30的气流引导至贯通风道与来自第二进风
口的气流混合。进一步地,热交换风风道的宽度可沿着气流流动的方向逐渐缩
小。当离心风机30工作时,可在贯通风道中形成的负压从第二进风口引入未
与换热器40进行热交换的气流,以使来自第一进风口并经由换热器40换热后
的气流与来自第二进风口的气流在至贯通风道混合,从而吹出较为柔和的混合
气流。该引流导风装置50特别适合与离心风机30配合使用,以使从离心风机
30的出风口流出的风更加顺畅地进入引流导风装置50。
该引流导风装置50还可包括风道壁54,其与离心风机30的蜗壳32固定
连接或一体成型,单独地或与壳体20配合地限定出导流风道,以使来自离心
风机30的气流全部从热交换风风道进入贯通风道。具体地,离心风机30的蜗
壳32可包括前侧蜗壳和从前侧蜗壳向后延伸出的周侧蜗壳,以及后侧蜗壳。
前侧蜗壳上开设有离心风机30的进口,离心风机30的蜗壳32限定出蜗壳风
道。风道壁54可包括后侧风道壁541、从后侧风道壁541向前延伸出的周侧风
道壁542,以及安装于周侧风道壁542的前向开口处的前侧风道壁543。后侧
风道壁541优选与后侧蜗壳一体成型,周侧风道壁542与周侧蜗壳一体成型,
以使出风更加顺畅。周侧风道壁542的下部分在后侧风道壁541上的投影优选
为半圆弧形,以使来自离心风机30的气流全部从热交换风风道进入贯通风道。
至少三个导风圈分别为前导风圈51、后导风圈53,以及位于前导风圈51
和后导风圈53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中间导风圈52。每两个相邻的导风圈中,处
于后方的导风圈插入处于前方的导风圈的中央圈孔内。后导风圈53从第二进
风口的口边缘处向前延伸,以与后壁211一体成型。后侧风道壁541上开设有
通孔,以允许后导风圈53穿过。前侧风道壁543上开设有通孔,前导风圈51
从通孔的孔边缘处向前延伸,以与前侧风道壁543一体成型。这样设置,显著
提高了加工的便利性。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导风圈的数量为3个,分别
为前导风圈51、中间导风圈52和后导风圈53。中间导风圈52可通过多个连
接片安装于后导风圈53上。多个连接片还具有引导气流的作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可包括接水盘90,固定于壳体20和/或
前导风圈51,且处于换热器40和前导风圈51之间。接水盘90可沿水平横向
方向延伸,且其槽底稍稍倾斜设置,以使槽底一端低于槽底的另一端,可在接
水盘90的槽底较低一端开设用于连接冷凝水排水管的出水孔。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
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
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
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