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pdf

上传人:zhu****69 文档编号:6206035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90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782666.1

申请日:

2015.11.13

公开号:

CN105371365A

公开日:

2016.03.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4F 1/00申请日:20151113|||公开

IPC分类号:

F24F1/00(2011.01)I; F24F13/10

主分类号:

F24F1/00

申请人: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发明人:

王建平; 张立智; 刘丙磊; 宁贻江; 孙龙; 管丽萍; 李鑫

地址:

266101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海尔路1号海尔工业园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91

代理人:

薛峰; 范晓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热交换风进口、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混合风出口的壳体、位于壳体内的离心风机和换热器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引流导风装置。引流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前后贯通的导风圈,至少三个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贯穿至少三个导风圈的贯通风道,贯通风道连通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混合风出口,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以将来自热交换风进口并经换热器换热后的热交换风引导至贯通风道并与来自非热交换风进口的自然风混合后送往混合风出口。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可动,从而通过改变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的热交换风道的大小来调节混合风出口的送风方向,增大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热交换风进口、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混合风出
口的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离心风机和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引流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前后贯通的导风圈,所
述至少三个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贯穿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的贯
通风道,所述贯通风道连通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所述混合风出口;且
相邻两个所述导风圈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以将来自所述热交换风进口
并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的热交换风引导至所述贯通风道并与来自所述非热交
换风进口的自然风混合后送往所述混合风出口;其中
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圈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可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配置成用于驱动位于中间的所述至少一
个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包括三个导风圈,所述三个导风圈分别为前导风圈、
后导风圈和位于所述前导风圈和所述后导风圈之间的中间导风圈,所述中间导
风圈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单元,每个驱动单元均具有:
步进电机,配置成为所述中间导风圈的移动提供原动力;和
齿轮传动组件,配置成将所述步进电机提供的原动力转换为沿前后方向上
的作用力、并施加至所述中间导风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
齿轮,与所述步进电机的转动输出轴连接,以在所述步进电机的带动下转
动;和
齿轮条,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中间导风圈固定连接,以通过所述齿
轮条与所述齿轮的啮合带动所述中间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导风圈具有朝向所述齿轮条凸出延伸的固定柱,所述齿轮条的朝
向所述中间导风圈的侧面上开设有固定孔,以供所述中间导风圈的固定柱插入
其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驱动单元还具有滑轨支架,所述齿轮和所述齿轮条设置于所述滑
轨支架的内部;且
所述滑轨支架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齿轮条前后移动的滑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导风圈还具有与其固定柱邻近且平行设置的定位柱;且
所述滑轨支架的朝向所述中间导风圈的侧面上设置有两道沿前后方向平
行延伸的导轨,以供所述中间导风圈的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固定柱分别伸入其
中,从而引导所述中间导风圈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后壳,所述后壳具有:
后壁,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形成在所述后壁的下部;和
容纳腔壁,从所述后壁内表面向前延伸,以限定容装所述离心风机和所述
引流导风装置的容纳空间;且
所述离心风机安装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上部,所述引流导风装置安装于所述
容纳空间的下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道壁,其与所述离心风机的蜗壳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且与所述后壁限
定出风道空间,以使来自所述离心风机的气流全部进入所述贯通风道;且
所述后导风圈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的口边缘处向前延伸,以与所述后壁
一体成型;所述前导风圈由固定于所述风道壁的支撑板支撑,所述驱动机构固
定于所述风道壁上。

说明书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立式空调在送风时,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直接在内
部风扇的作用下、从空调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出,且所吹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
这种空调送风的一个缺点是风量有限,室内空气循环速度慢;另一个缺点是送
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
户感觉不舒适。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空调送风装置具
有送风主体,送风主体前后贯通,形成具有前开口和后开口的贯通风道,后开
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前开口为混合风出口;在送风主体上还形成有与其贯通
风道相连通的热交换风风道。在空调的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设置该空调送风
装置之后,在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的热交换风经贯通风道前端吹出的同时,能通
过非热交换风进口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
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提高了室内空气的
整体均匀性。而且,这样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
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

但是,这种空调室内机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调节风向,使得空调无法将冷风
或热风均匀吹向室内各个角度,导致空调出风口正对的中央区域与周边其他区
域的温度存在偏差,整个房间冷热不均。同时,空调送出的风存在向中央区域
聚集的趋势,因此,如果用户处在该中央区域的时候,会因被风直吹产生不舒
服的感觉,而在中央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又会感觉到制冷、制热效果有延迟的
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能够调
节出风方向且出风范围较大的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使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更加柔和。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使空调室内机的结构更加简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热交换风进口、
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混合风出口的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离心风机和换热器,
特别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引流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前后贯通的导风圈,所
述至少三个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贯穿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的贯
通风道,所述贯通风道连通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所述混合风出口;且

相邻两个所述导风圈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以将来自所述热交换风进口
并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的热交换风引导至所述贯通风道并与来自所述非热交
换风进口的自然风混合后送往所述混合风出口;其中

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圈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可动。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配置成用于驱动位于中间的所述至少一
个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可选地,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包括三个导风圈,所述三个导风圈分别为前
导风圈、后导风圈和位于所述前导风圈和所述后导风圈之间的中间导风圈,所
述中间导风圈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单元,每个驱动单元均具有:

步进电机,配置成为所述中间导风圈的移动提供原动力;和

齿轮传动组件,配置成将所述步进电机提供的原动力转换为沿前后方向上
的作用力、并施加至所述中间导风圈。

可选地,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

齿轮,与所述步进电机的转动输出轴连接,以在所述步进电机的带动下转
动;和

齿轮条,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中间导风圈固定连接,以通过所述齿
轮条与所述齿轮的啮合带动所述中间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可选地,所述中间导风圈具有朝向所述齿轮条凸出延伸的固定柱,所述齿
轮条的朝向所述中间导风圈的侧面上开设有固定孔,以供所述中间导风圈的固
定柱插入其中。

可选地,每个所述驱动单元还具有滑轨支架,所述齿轮和所述齿轮条设置
于所述滑轨支架的内部;且

所述滑轨支架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齿轮条前后移动的滑槽。

可选地,所述中间导风圈还具有与其固定柱邻近且平行设置的定位柱;且

所述滑轨支架的朝向所述中间导风圈的侧面上设置有两道沿前后方向平
行延伸的导轨,以供所述中间导风圈的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固定柱分别伸入其
中,从而引导所述中间导风圈的移动。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后壳,所述后壳具有:

后壁,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形成在所述后壁的下部;和

容纳腔壁,从所述后壁内表面向前延伸,以限定容装所述离心风机和所述
引流导风装置的容纳空间;且

所述离心风机安装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上部,所述引流导风装置安装于所述
容纳空间的下部。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风道壁,其与所述离心风机的蜗壳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且与所述后壁限
定出风道空间,以使来自所述离心风机的气流全部进入所述贯通风道;且

所述后导风圈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的口边缘处向前延伸,以与所述后壁
一体成型;所述前导风圈由固定于所述风道壁的支撑板支撑,所述驱动机构固
定于所述风道壁上。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设置具有至少三个导风圈的引流导风装置,
并使其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可动。由此,可通过位
于中间的导风圈的移动改变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的热交换风风道的大小,进而
改变热交换风风道不同方向上的送风量,从而利用不同方向上送风量的变化实
现对混合风出口的送风方向的调节,增大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提高了室内
空气的整体均匀性。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具有至少三个前后贯通的引流导
风装置,在离心风机的吹送作用下,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的风通过相邻两个导风
圈之间的热交换风风道进入贯穿至少三个导风圈的贯通风道内,并经混合风出
口吹出。由此,贯通风道内形成足够大的负压,以使环境空间内的自然风在该
负压下经过非热交换风进口进入贯通风道内与经过热交换后的风混合,从而增
大了空调室内机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同时自然风和经过热
交换后的风混合后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倍加舒适,提高了
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于壳体内的驱动机构驱使中间导
风圈可动,驱动机构的每个驱动单元均具有步进电机和齿轮传动组件,在保证
中间导风圈能够稳定地前后移动的基础上简化了驱动机构的结构,从而使整个
空调室内机的结构更加简单。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
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
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
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方位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中间导风圈和驱动机构的示
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6是图5中部分A的示意性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
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方位示意性结构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
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
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剖视图。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
内机10包括壳体100、位于壳体100内的离心风机200和换热器300。壳体100
具有用于引入环境空间内的空气(例如室内空气)的热交换风进口110和非热
交换风进口120以及用于向环境空间输送混合风的混合风出口130。其中由热
交换风进口110引入的室内空气可与换热器300进行热交换而改变温度成为热
交换风,由非热交换风进口120引入的室内空气不经过换热器300的换热而称
之为自然风。具体地,非热交换风进口120可形成在壳体100的后部,混合风
出口130可形成在壳体100的前部,并与非热交换风进口120相对。混合风出
口130和非热交换风进口120可均呈圆形。

参见图3和4,特别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
100内的引流导风装置。引流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前后贯通的导风圈,该至
少三个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贯穿至少三个导风圈的贯通风道,
贯通风道连通非热交换风进口120和混合风出口130,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形
成热交换风风道,以将来自热交换风进口110并经换热器300换热后的热交换
风引导至贯通风道并与来自非热交换风进口120的自然风混合后送往混合风出
口130。也就是说,每个导风圈均为前后开口、且中间贯通的环状导风圈,每
个导风圈均具有其自身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每个导风圈的后开口为其进风口、
前开口为其出风口。至少三个导风圈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后,相邻两个导风圈
通过其贯通的前后开口连通,从而形成贯通风道。特别地,位于中间的至少一
个导风圈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可动。也就是说,位于最前侧的导风圈和最后侧
的导风圈之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通过设置具有至少三个导风圈的引流导风
装置,且使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可动,可通过位于中间的导风圈的移动
改变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的热交换风风道的大小,进而改变热交换风风道不同
方向上的送风量,从而利用不同方向上送风量的变化实现对混合风出口130的
送风方向的调节,增大空调室内机10的送风范围,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
匀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00内的驱
动机构500。驱动机构500配置成用于驱动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在前后
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地,至少三个导风圈可包括三个导风圈,该三个导风圈分别为前导
风圈410、后导风圈420和位于前导风圈410和后导风圈420之间的中间导风
圈430。前导风圈410、中间导风圈430和后导风圈420沿前后方向上依次排
列,从而使得后导风圈420的出风口与中间导风圈430的进风口连通、中间导
风圈430的出风口与前导风圈410的进风口连通,进而形成贯穿三个导风圈、
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贯通风道440。贯通风道440连通非热交换风进口120和
混合风出口130,也就是说,后导风圈420的进风口与非热交换风进口120连
通,前导风圈410的出风口与混合风出口130连通。后导风圈420和中间导风
圈430可均呈从后向前渐缩的圆筒形状,前导风圈410可呈两端大、中间小的
圆筒形状。

进一步地,前导风圈410与中间导风圈430之间形成第一热交换风风道
450,中间导风圈430与后导风圈420之间形成第二热交换风风道460。第一热
交换风风道450和第二热交换风风道460均为环形。由热交换风进口110引入
并经换热器300换热后的热交换风由第一热交换风风道450和第二热交换风风
道460进入贯通风道440内,并与经非热交换风进口120进入贯通风道440内
的自然风混合。

也就是说,在离心风机200的吹送作用下,经过换热器300换热后的风通
过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的热交换风风道进入贯穿三个导风圈的贯通风道440
内,并经混合风出口130吹出。由此,贯通风道440内形成足够大的负压,以
使环境空间内的自然风在该负压下经过非热交换风进口120进入贯通风道440
内与经过热交换后的风混合,从而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的整体进风量,加快
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同时自然风和经过热交换后的风混合后形成的混合风较为
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倍加舒适,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中间导风圈430配置成在驱动机构500的驱动下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也就
是说,驱动机构500可输出使中间导风圈430前后移动的作用力。具体地,当
中间导风圈430向前移动或前后移动时,第一热交换风风道450和第二换热风
风道460的空气流动截面面积和空气流动方向均发生改变,从而两个热交换风
风道在不同方向上的送风量也发生改变,进而利用不同方向上送风量的变化对
混合风出口130的送风方向进行调节。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中间导风圈和驱动机构的示
意性结构图,图6是图5中部分A的示意性结构放大图。为了清楚地显示驱动
机构500的具体结构及其与中间导风圈430的连接关系,在图5和图6中,中
间导风圈430与驱动机构500处于分解状态。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
机构500可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单元,每个驱动单元均具有步进电机510和齿轮
传动组件,在保证中间导风圈430能够稳定地移动的基础上简化了驱动机构500
的结构,从而使整个空调室内机10的结构更加简单。步进电机510配置成为
中间导风圈430的移动提供原动力。齿轮传动组件配置成将步进电机510提供
的原动力转换为沿前后方向上的作用力、并施加至中间导风圈43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齿轮传动组件可包括齿轮520和齿轮条530。
齿轮520与步进电机510的转动输出轴511连接,以在步进电机510的带动下
转动。齿轮条530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与中间导风圈430固定连接,以通过齿
轮条530与齿轮520的啮合带动中间导风圈43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地,参考图6,中间导风圈430具有朝向齿轮条530凸出延伸的固
定柱431,齿轮条530的朝向中间导风圈430的侧面上开设有固定孔532,以
供中间导风圈430的固定柱431插入其中,从而实现齿轮条530和中间导风圈
430之间的固定连接。齿轮条530的移动可带动中间导风圈430跟随齿轮条530
进行同步移动。

为了使齿轮条530的移动更加平稳,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驱动
单元还具有滑轨支架540,齿轮520和齿轮条530设置于滑轨支架540的内部。
滑轨支架540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引导齿轮条530前后移动的滑槽541,即滑槽
541沿前后方向延伸。优选地,滑轨支架540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滑槽541,
齿轮条53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突出的定位柱531,定位柱531与滑轨
支架540的两个滑槽541相配合,从而引导齿轮条530稳定地沿前后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中间导风圈430还具有与其固定柱431邻近且平行设置的定位
柱432。滑轨支架540的朝向中间导风圈430的侧面上还设置有两道沿前后方
向平行延伸的导轨542,以供中间导风圈430的定位柱432和固定柱431分别
伸入其中,从而引导中间导风圈430的移动。也就是说,中间导风圈430的固
定柱431穿过滑轨支架540的其中一个导轨542与齿轮条530固定连接。当中
间导风圈430随齿轮条530的移动而移动时,固定柱431在其中一个导轨542
中滑动,即固定柱431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引导齿轮条530和中间导风圈430
移动的作用。

具体地,中间导风圈430的固定柱431和定位柱432可均邻近中间导风圈
430的后部,以使中间导风圈430的前部出风口更加灵活。

在本发明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还可包括两
个中间导风圈430(参考图5),两个中间导风圈430沿前后方向排列。两个
中间导风圈430的定位柱可插入滑轨支架540的同一导轨中,两个中间导风圈
430的固定柱可插入滑轨支架540的同一导轨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壳体100可包括前盖140和后壳150。
后壳150具有后壁151和容纳腔壁152。非热交换风进口120形成在后壁151
的下部。容纳腔壁152从后壁151内表面向前延伸,以限定容装离心风机200
和引流导风装置的容纳空间。离心风机200安装于容纳空间的上部,引流导风
装置安装于容纳空间的下部。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位于壳体100内的风道壁600,其与离心
风机200的蜗壳210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风道壁600与后壳150的后壁151
限定出风道空间,以使来自离心风机200的气流经第一换热风风道450和第二
换热风风道460全部进入贯通风道440。具体地,风道壁600可位于后壁151
和容纳腔壁152限定的容纳空间的下部,风道壁600的后壁610紧贴后壳150
的后壁151,风道壁600的周壁620紧贴后壳150的容纳腔壁152。风道壁600
的后壁610上形成有圆形开口,以供至少部分后导风圈420通过该圆形开口向
前延伸。

进一步地,后导风圈420从非热交换风进口120的口边缘处向前延伸,以
与后壳150的后壁151一体成型。前导风圈410由固定于风道壁600的支撑板
700支撑。驱动机构500固定于风道壁600上。具体地,前导风圈410可由支
撑板700支撑,该支撑板700固定于风道壁600的周壁620的前侧外缘,以在
支撑板700与风道壁600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后导风圈420和中间导风圈430
的空间。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5,每个驱动单元的步进电
机510和滑轨支架540均固定在风道壁600的后壁610上。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风道壁600还可包括与其后壁610相对的前
壁,前壁上开设有通孔,前导风圈410可从该通孔的孔边缘处向前延伸,以与
风道壁600一体成型。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风进口110和混合风出口130均设置于
前盖140上,且热交换风进口110位于前盖140的上部,混合风出口130位于
前盖140的下部。前盖140还包括选择性地覆盖于热交换风进口110的盖板141,
以使热交换风进口110受控地打开和/或关闭,从而不影响空调室内机10的整
体外观。盖板141的下端与前盖140枢转连接,以使盖板141可绕一水平轴线
沿前后方向枢转,从而覆盖热交换风进口110或打开热交换风进口11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00的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呈平板状,该
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垂直于离心风机200的旋转轴线,并位于离心风机200的进
风区内。换热器300朝向热交换风进口110,以使由热交换进口110进入的空
气全部通过换热器300,并与其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换热器300位于离心
风机200和热交换风进口110之间。进一步地,换热器300可以为平板状换热
器,其可包括多层并联设置的板式换热器。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内”、
“外”、“顶”、“底”、“竖直”、“水平”、“前”、“后”等用于表示
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空调室内机10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
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
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
对本发明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
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
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
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空调室内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空调室内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空调室内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调室内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调室内机.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热交换风进口、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混合风出口的壳体、位于壳体内的离心风机和换热器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引流导风装置。引流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前后贯通的导风圈,至少三个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贯穿至少三个导风圈的贯通风道,贯通风道连通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混合风出口,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以将来自热交换风进口并经换热器换热后的热交换风引导至贯通风道并与来自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