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压缩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涡旋压缩机,尤其涉及排出口为多个的涡旋压缩机。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涡旋压缩机与其它类型的压缩机相比,具有相对高的压缩
比,并且能够使制冷剂的吸入、压缩、排出行程顺畅地连续,从而得到稳定
的力矩。正因为具有这样的优点,涡旋压缩机在空气调节装置等中为了压缩
制冷剂而广泛地被使用。
固定涡旋盘的固定涡卷部和旋转涡旋盘的旋转涡卷部的形状决定涡旋
压缩机的动作特性。所述固定涡卷部和所述旋转涡卷部可以具有任意形状,
但通常情况下具有容易加工的渐开线的形状。所述渐开线是指,相当于解开
卷绕在具有任意半径的基础圆的周围上的线时线的端部所描绘的轨迹的曲
线。在利用这样的渐开线的情况下,涡卷部的厚度恒定且体积变化率也恒定,
因此为了得到充分的压缩比,需要增加涡卷部的圈数。但是,若涡卷部的圈
数增加,则相应地使压缩机的大小也变大。
另一方面,在所述旋转涡旋盘中,通常形成有呈圆板形状的镜板部,在
所述镜板部的一侧面形成有所述旋转涡卷部。并且,在所述镜板部的未形成
有所述旋转涡卷部的另一侧面形成有具有规定高度的凸台部。在所述凸台部
上以偏心的方式结合有与所述电动部的转子结合的旋转轴,由此驱动所述旋
转涡旋盘进行旋转。通过这样的形状,能够在镜板部的几乎整个面积上形成
旋转涡卷部,因此能够使得到相同压缩比的镜板部的直径变小。但是,这样
的形状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旋转涡卷部和凸台部在轴向上隔开,在压缩时制
冷剂的斥力作用的作用点和用于抵消所述斥力的反作用力作用的作用点在
轴向上相隔开,因此在驱动压缩机时,斥力和该斥力的反作用力彼此以力偶
的方式作用,致使所述旋转涡旋盘倾斜而使振动或噪音变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韩国的授权专利的涡旋压缩机(专利号:10-1059880
号)公开了旋转轴和旋转涡旋盘结合的部位形成在与旋转涡卷部同一的平面
上。在这样的涡旋压缩机中,由于制冷剂的斥力作用的作用点和该斥力的反
作用力作用的作用点在同一高度沿相互相反的方向作用,因此能够解决旋转
涡旋盘倾斜的问题。
在这样的涡旋压缩机中,由于使在各压缩室压缩的制冷剂排出的排出口
只形成有一个,因此在所述旋转涡卷部的外侧面形成的第一压缩室及在所述
旋转涡卷部的内侧面形成的第二压缩室中压缩的制冷剂通过一个排出口排
出。
但是,如上所述,在排出口为一个的情况下,只有所述排出口形成在压
缩部的中心,才能使两侧压缩室的排出时间容易设计成相同,但是,在所述
旋转轴与旋转涡卷部在半径方向上重叠的形态的涡旋压缩机中,由于所述旋
转轴位于旋转涡旋盘的中心部,所述排出口形成在从压缩部的中心偏心的位
置。由此,如图1所示,所述排出口DP对第一压缩室S11开放的时间和对
第二压缩室S12开放的时间不同,因此,在制冷剂相对较慢地排出的压缩室
存在因排出迟延而产生过压缩损失的问题。
此外,在如上所述的旋转轴与旋转涡卷部在半径方向重叠的形态的涡旋
压缩机中,虽然所述第二压缩室S12的压缩比高于第一压缩室S11的压缩比,
但是所述第二压缩室S12比第一压缩室S11更晚才开放,而且由于排出面积
相同,因此存在在所述第二压缩室S12中过压缩损失进一步加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其通过使排出流路分离而能
够使所述第一压缩室和所述第二压缩室的制冷剂顺畅地排出,由此抑制因排
出迟延而产生过压缩损失。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其通过使压缩比相对高
的压缩室的制冷剂能够更加顺畅地排出,由此更加有效地抑制因排出迟延而
产生过压缩损失。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第一涡旋
盘,其具有排出口;第二涡旋盘,其与所述第一涡旋盘咬合并形成第一压缩
室和第二压缩室;旋转轴,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涡旋盘或所述第二涡旋盘以偏
心的方式结合的偏心部,所述偏心部与所述压缩室在半径方向上重叠;所述
排出口具有彼此连通的排出入口和排出出口,所述排出入口形成有多个,多
个所述排出入口位于所述偏心部的半径方向的外侧。
其中,所述第一压缩室的压缩比和第二压缩室的压缩比彼此不同,多个
所述排出入口中与压缩比相对高的压缩室连通的排出入口的面积比与压缩
比相对低的压缩室连通的排出入口的面积大。
其中,所述排出出口形成有多个,多个所述排出出口独立地与各排出入
口连通。
其中,多个所述排出出口的面积彼此不同,与所述第一压缩室和所述第
二压缩室中的与压缩比高的压缩室连通的排出出口的面积比其他排出出口
的面积大。
其中,所述排出出口以与多个所述排出入口分别连通的方式形成有多
个,多个所述排出出口利用各自的阀独立地进行开闭。
其中,所述排出出口以与多个所述排出入口连通的方式形成有一个,一
个所述排出出口利用一个阀进行开闭。
其中,所述第一压缩室的压缩比和所述第二压缩室的压缩比彼此不同,
多个所述排出入口中与压缩比相对高的压缩室连通的排出入口的开放时间
比与压缩比相对低的压缩室连通的排出入口的开放时间早或相同。
其中,多个所述排出入口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开放状态重叠。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第一涡
旋盘,其具有排出口;第二涡旋盘,其与所述第一涡旋盘咬合并形成第一压
缩室和第二压缩室;旋转轴,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涡旋盘或所述第二涡旋盘以
偏心的方式结合的偏心部,所述偏心部与所述压缩室在半径方向上重叠;所
述排出口具有一个排出入口和多个排出出口,所述排出入口位于所述偏心部
的半径方向的外侧。
其中,所述第一压缩室的压缩比和所述第二压缩室的压缩比彼此不同,
与压缩比相对高的压缩室相邻的排出入口的面积比与其他压缩室相邻的排
出入口的面积大。
其中,所述排出入口包括:第一排出入口部,其与所述第一压缩室相邻;
第二排出入口部,其与所述第二压缩室相邻;排出连通部,其使所述第一排
出入口部和所述第二排出入口部连通。
其中,形成有多个与所述排出入口连通的排出出口,多个所述排出出口
利用各自的阀独立地进行开闭。
另一方面,本发明为了达到目的,提供一种涡旋压缩机,包括:第一涡
旋盘,其具有排出口;第二涡旋盘,其与所述第一涡旋盘咬合并形成第一压
缩室和第二压缩室;旋转轴,其具有与所述第一涡旋盘或所述第二涡旋盘以
偏心的方式结合的偏心部,所述偏心部与所述压缩室在半径方向上重叠;所
述排出口具有排出入口和排出出口,所述排出入口形成有多个,多个所述排
出入口位于所述偏心部的半径方向的外侧,由与所述第一压缩室连通的第一
排出入口和与所述第二压缩室连通的第二排出入口构成,多个所述排出入口
中与压缩比相对高的压缩室连通的排出入口的开放时间比与压缩比相对低
的压缩室连通的排出入口的开放时间早或相同。
其中,多个所述排出入口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开放状态重叠。
本发明的压缩机将所述第一压缩室的排出口和所述第二压缩室的排出
口分别分离地形成,使得各压缩室的制冷剂顺畅地排出,从而能够抑制因排
出迟延而产生的过压缩损失。
此外,使压缩比高的压缩室的排出口比压缩比低的压缩室的排出口先开
放,与具有压缩比相对高的压缩室相对应的排出口的面积较大地形成,因此
具有相对高压缩比的压缩室的制冷剂更加顺畅地排出,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
抑制过压缩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涡旋压缩机中两侧压缩室的制冷剂排出的状态的俯视
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涡旋压缩机的一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
图3是示出放大图2中的排出口周边的纵向剖面图。
图4是图2的Ⅵ-Ⅵ线剖面图。
图5是示出图2的涡旋压缩机中与各压缩室连通的排出口打开的过程的
俯视图。
图6是示出图2中的排出口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图2中的排出口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的剖面图。
图9是示出放大图8中的排出口周边的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压缩机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示出本发明涡旋压缩机的一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图3是将图2
中的排出口DP的周边放大示出的纵向剖面图,图4是图2的Ⅵ-Ⅵ线剖面图,
图5是示出图2的涡旋压缩机中与各压缩室S11、S12连通的排出口DP打开
的过程的俯视图。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涡旋压缩机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下部压缩式涡旋压缩机在壳体1的内部
空间1a设置有用于产生旋转力的电动部2,在所述电动部2的下侧设置有用
于接收所述电动部2的旋转力以压缩制冷剂的压缩部3。
所述壳体1由圆筒壳11、上部壳12、下部壳13构成。其中,所述圆筒
壳11用于构成密闭容器,所述上部壳12用于覆盖所述圆筒壳11的上部并
与所述圆筒部11一同构成密闭容器,所述下部壳13用于覆盖所述圆筒壳11
的下部并与所述圆筒部11一同构成密闭容器的同时形成储油空间1b。
制冷剂吸入管15贯通所述圆筒壳11的侧面,直接与所述压缩部3的吸
入室连通,在所述上部壳12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壳体1的内部空间1a连通
的制冷剂排出管16。所述制冷剂排出管16相当于从所述压缩部3向所述壳
体1的内部空间1a排出的被压缩的制冷剂向外部排出的通道26,用于分离
混入排出的制冷剂中的油的油分离器(未图示)可以与所述制冷剂排出管16
连接。
在所述壳体1的上部固定设置有构成所述电动部2的定子21,在所述定
子21的内部设置有能够旋转的转子22,该转子22用于与所述定子21一同
构成所述电动部2,利用与所述定子21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旋转。
在所述定子21的内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多个槽(未图示),用来卷
绕线圈25,所述定子21的外周面以D形(D-cut)被切割而在所述定子21
的外周面与所述圆筒壳11的内周面之间可形成使制冷剂或油通过的通道26。
在所述定子21的下侧,用于构成所述压缩部3的主框架31可固定结合
在所述壳体1的下部,所述定子21与所述主框架31隔开规定间隔。在所述
主框架31的底面隔着与后述的旋转轴偏心结合的旋转涡旋盘(以下,与第
二涡旋盘混用)33,固定设置有固定涡旋盘(以下,与第一涡旋盘混用)32。
所述旋转涡旋盘33设置为在所述主框架31和所述固定涡旋盘32之间能够
旋转。所述旋转涡旋盘33进行旋转运动的同时,与所述固定涡旋盘32一同
形成由吸入室、中间压室、排出室构成的两个成对的压缩室S1。当然,所述
固定涡旋盘32可以以能够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主框架31结合。
所述主框架31的外周面可以通过热装或焊接与所述圆筒壳11的内周面
固定结合。并且,在所述主框架31的中心可以沿轴向贯通形成有主轴承311,
后述的旋转轴5的第一轴承部5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支撑于主轴承311。
并且,在所述主框架31的底面可形成有背压室S2,该背压室S2与所述固定
涡旋盘32及所述旋转涡旋盘33一同形成空间,利用该空间支撑所述旋转涡
旋盘33。
所述固定涡旋盘32的镜板部321大致呈圆形,在所述镜板部321的上
表面可形成与后述的旋转涡卷部332咬合而构成压缩室S1的固定涡卷部
322。所述固定涡卷部322以使涡卷部曲线具有非规则形状的方式形成为连
接直径及原点相互不同的圆弧的形状。在所述固定涡卷部322的内侧端部形
成有凸起部322a,在所述凸起部322a的一侧面以与后述的旋转涡卷部332
的增加部53b咬合的方式形成有减少部322b,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压缩室S11
的压缩比。
并且,在所述固定涡卷部322的一侧可形成有与制冷剂吸入管15连接
的吸入口323,在所述镜板部321可形成有与所述排出室连通且使被压缩的
制冷剂排出的排出口DP。
在这里,所述排出口DP的入口325a、325b和出口326a、326b可以形
成为不同的形状。为此,所述固定涡旋盘32可形成有排出口DP的入口325a、
325b,而所述固定涡旋盘32的底面可以结合有以与所述排出口DP的入口
325a、325b连通的方式具有排出口DP的出口326a、326b的阀板326。
在所述固定涡旋盘32的底面形成有规定深度的板安装槽324,在所述板
安装槽324插入并结合有阀板326,这样有利于减小所述排出口DP的闭死
容积。
并且,所述排出口DP的入口325a、325b可形成有多个。
例如,所述排出口DP的入口325a、325b可以由与第一压缩室S11连通
的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与所述第二压缩室S12连通的第二排出入口325b构
成。所述第一压缩室S11是形成在旋转涡卷部332的外侧面的压缩室,所述
第二压缩室S12是形成在旋转涡卷部332的内侧面的压缩室。所述第一压缩
室S11相比第二压缩室S12先吸入制冷剂,且压缩路径相对较长,但是,由
于所述旋转涡卷部332具有非规则形状,因此压缩比相对于第二压缩室S12
小。此外,所述第二压缩室S12相比第一压缩室S11晚些吸入制冷剂,且压
缩路径相对较短,但是,由于旋转涡卷部332具有非规则形状,因此与所述
第一压缩室S11相比压缩比相对较高。
因此,从所述第二压缩室S12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速比从所述第一压缩室
S11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速快。鉴于此,所述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面积可形成
为比所述第一排出入口325a的面积大。即,在所述第一排出入口325a的面
积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面积相同或者所述第一排出入口325a的面积更大
的情况下,制冷剂通过所述第二排出入口325b以相对较高的排出压和较快
的流速排出,但是由于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面积即排出面积狭小而流路阻
力增加,从而不能顺畅地排出。
因此,如本实施例所述,所述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面积需要比第一排
出入口325a的面积更大,这样才能使具有相对较高的排出压和较快的流速
的第二压缩室S12的制冷剂能够迅速地排出。
另外,所述排出口DP的出口326a、326b与所述排出口DP的入口325a、
325b同样地可以形成有多个。
例如,所述排出口DP的出口326a、326b可以由与第一排出入口325a
连通的第一排出出口326a和与所述第二排出入口325b连通的第二排出出口
326b形成。虽然所述第一排出出口326a和第二排出出口326b的面积可以相
同,但是由于所述第二排出出口326b的面积较大地形成,因此优选所述第
二排出出口326b的面积形成为比第一排出出口326a的面积大。
如上述对排出口DP的入口325a、325b进行说明的那样,在所述第二排
出出口326b的面积大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压缩室S12的压缩比高于第
一压缩室S11的压缩比,因此,即使从第二压缩室S12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速
快,但是与其相对应地流路阻力小,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第二压缩室S12中
的过压缩。
并且,虽然所述第一排出出口326a和第二排出出口326b可以形成为与
所述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形状相同,但是,由于所述
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可沿着涡卷部曲线形成为非规则的
形状,因此所述第一排出出口326a和第二排出出口326b可以形成为与第一
排出入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形状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排出出口326a和第二排出出口326b可鉴于后
述的第一阀327a和第二阀327b的设置,优选形成为圆形。
并且,虽然所述第一排出出口326a和第二排出出口326b的各自的面积
可形成为比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面积大,但是,在这
种情况下,可能使闭死容积增加,因此,可鉴于第一阀327a和第二阀327b
的设置,优选形成为与第一排出入口325a及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面积相同
或者形成为比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面积稍微小。
如上所述,在排出口DP的出口326a、326b由第一排出出口326a和第
二排出出口326b构成的情况下,可以在各排出口DP的出口326a、326b独
立地设置第一阀327a和第二阀327b。所述第一阀327a和第二阀327b是用
于切断排出的制冷剂向压缩室S1逆流的止回阀,可形成为活塞阀或簧片阀
等多种阀。
此外,所述排出口DP的出口也可以仅形成一个,使得所述第一排出入
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共享一个排出口DP的出口326c。在这种情况
下,所述排出口DP的出口326c的面积可形成为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第二
排出入口325b的面积之和,但是,这样导致所述排出口DP的出口326c的
面积太大,相应地导致不容易设置止回阀,而且由于制冷剂排出的时间不一
样而引起在各压缩室S11、S12的闭死容积增加。但是,如果所述排出口DP
的出口326c的面积太小,则排出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增加,因此在各压缩
室S11、S12产生过压缩。因此,在所述排出口DP的出口326c为一个的情
况下,优选形成为在平面投影时,其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第
二排出入口325b中面积相对较大的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面积,并且包括所
述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各面积中的30%~60%左右的
面积。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使所述排出口DP的出口326c接近在所述第一排
出入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中面积大的第二排出入口325b形成,这
样能够减小压缩比相对较高的第二压缩室S12中的过压缩。
另外,由于所述排出口DP朝向下部壳13形成,在所述固定涡旋盘32
的底面可结合用于收容排出的制冷剂并向后述的制冷剂流路PG引导的排出
盖34。所述排出盖34以能够将制冷剂的排出流路和储油空间1b分离的方式
密封结合在所述固定涡旋盘32的底面。
并且,所述排出盖34形成为:其内部空间收容所述排出口DP的同时,
还收容制冷剂流路PG的入口,所述制冷剂流路PG的入口贯通所述固定涡旋
盘32和主框架31,并将从压缩室S1向排出盖34的内部空间排出的制冷剂
向壳体1的上侧内部空间1a引导。
所述排出盖34可形成有贯通孔341,所述贯通孔341供与后述的旋转轴
5的第二轴承部52结合并浸泡在所述壳体1的储油空间1b的供油机6贯通。
并且,在所述固定涡旋盘32的镜板部321的中心部,沿轴向贯通形成
有供后述的旋转轴5的第二轴承部52贯通结合的副轴承328,在所述副轴承
328的内周面,凸出形成有沿轴向支撑所述第二轴承部52的下端的推力轴承
部329。
所述旋转涡旋盘33的镜板部331大致呈圆形,在所述镜板部331的底
面可形成有与固定涡卷部322咬合并构成压缩室S1的旋转涡卷部332。并且,
在所述镜板部331的中心部可沿轴向贯通形成有旋转轴结合部333,后述的
旋转轴5的偏心部53能够旋转地插入并结合于所述旋转轴结合部333。所述
旋转轴结合部333的外周部的作用在于,其与所述旋转涡卷部332连接,在
压缩过程中与所述固定涡卷部322一同形成压缩室S1。虽然所述旋转涡卷部
332与固定涡卷部322一同可以形成为渐开线形状,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其他
的多种形状。即,所述旋转涡卷部332与所述固定涡卷部322一同以使涡卷
部曲线具有非规则形状的方式连接直径及原点相互不同的多个圆弧的形态。
在所述旋转涡卷部332的旋转轴结合部333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部53a,在与
所述凹部53a相邻的所述旋转轴结合部333的一侧面,以与所述固定涡卷部
322的减少部322b咬合的方式形成有增加部53b,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压缩室
S11的压缩比。
并且,在所述旋转轴结合部333插入有所述旋转轴5的偏心部53,该偏
心部53可以与所述旋转涡卷部332或固定涡卷部322以在压缩机的半径方
向上重叠的方式结合。由此,在压缩时,制冷剂的斥力施加在所述固定涡卷
部322和旋转涡卷部332上,作为所述斥力的反作用力的压缩力施加在旋转
轴结合部333和偏心部53之间。如上所述,在旋转轴5的偏心部53贯通旋
转涡旋盘33的镜板部331并在半径方向上与旋转涡卷部332重叠的情况下,
制冷剂的斥力和压缩力以镜板部331为基准施加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相互抵
消。由此,通过压缩力和斥力的作用,能够防止旋转涡旋盘33的倾斜。
另外,所述旋转轴5的上部压入并结合于转子22的中心,其下部与压
缩部3结合并在半径方向上得到支撑。由此,所述旋转轴5将电动部2的旋
转力向压缩部3的旋转涡旋盘33传递。于是,与所述旋转轴5偏心结合的
旋转涡旋盘33相对固定涡旋盘32进行旋转运动。
在所述旋转轴5的下半部可以形成有第一轴承部51,该第一轴承部51
插入所述主框架31的主轴承311并在半径方向上得到支撑,在所述第一轴
承部51的下侧可以形成有第二轴承部52,该第二轴承部52插入所述固定涡
旋盘32的副轴承328并在半径方向上得到支撑。然后,在所述第一轴承部
51和第二轴承部52之间可以形成有偏心部53,该偏心部53插入并结合于
所述旋转涡旋盘33的旋转轴结合部333。所述第一轴承部51和第二轴承部
52以具有同一轴心的方式形成在同轴线上,所述偏心部53可以以相对第一
轴承部51或第二轴承部52在半径方向上偏心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二轴承部
52可以以相对第一轴承部51偏心的方式形成。
所述偏心部53的外径比所述第一轴承部51的外径小,且比所述第二轴
承部52的外径大,这样有利于所述旋转轴5通过每个轴承孔和旋转轴结合
部333并结合。然而,在所述偏心部53不与旋转轴5一体形成而利用单独
的轴承形成的情况下,即使所述第二轴承部52的外径不比偏心部53的外径
小,也能够使旋转轴5插入并结合。
并且,在所述旋转轴5的内部可以形成有用于向所述各轴承部51、52
和偏心部53供油的油流路5a。由于压缩部3位于比电动部2靠近下侧的位
置,所述油流路5a从所述旋转轴5的下端以开槽的方式形成到大致定子21
的下端或中间高度,或者比所述第一轴承部51的上端高的高度。
并且,在所述旋转轴5的下端,即在所述第二轴承部52的下端可以结
合有用于抽吸填满在所述储油空间1b的油的供油机6。所述供油机6可以由
插入并结合于旋转轴5的油流路5a的油供给管61和插入所述油供给管61
的内部以向上抽吸油方式的如螺旋桨的油上吸构件62构成。所述油供给管
61设置为通过所述排出盖34的贯通孔341并浸泡在储油空间1b中。
另外,在所述各轴承部51、52和偏心部53,或者在所述各轴承部51、
52之间可形成有供油孔和/或供油槽,以使通过所述油流路5a向上抽吸的油
向各轴承部51、52和偏心部53的外周面供给。
附图中未说明的符号551、553、556都是供油孔。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涡旋压缩机按照如下方式运作。
即,对所述电动部2接通电源产生旋转力时,与该电动部2的转子22
结合的旋转轴5旋转。这时,与所述旋转轴5的偏心部53结合的旋转涡旋
盘33进行旋转运动,以便在所述旋转涡卷部332和固定涡卷部322之间一
边连续移动,一边形成由吸入室、中间压室、排出室构成的两个成对的压缩
室S1。所述压缩室S1的体积向中心方向逐渐缩小的同时,连续地分多个阶
段形成。
这时,从所述壳体1的外部通过制冷剂吸入管15供给到的制冷剂直接
流入压缩室S1,所述制冷剂通过旋转涡旋盘33的旋转运动向压缩室S1的排
出室方向移动并被压缩之后,再从排出室通过固定涡旋盘32的排出口DP向
排出盖34的内部空间1a排出。
这时,向所述排出盖34的内部空间排出的被压缩的制冷剂反复进行如
下过程:通过在固定涡旋盘32和主框架31上连续形成的制冷剂流路PG向
壳体1的内部空间1a排出之后,再通过制冷剂排出管16向壳体1的外部排
出。
在这里,所述排出口DP由多个排出口DP的入口325a、325b形成,因
此在所述第一压缩室S11和第二压缩室S12被压缩的制冷剂按照第一排出入
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分离后排出。由此,与所述排出口DP为一个
的情况相比,减少从各压缩室S11、S12排出的制冷剂的瓶颈现象,从而能
够减少因迟延排出而产生过压缩损失。
此外,所述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面积不同,对应
于压缩比相对较大的第二压缩室S12的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面积比对应于
压缩比相对较小的第一压缩室S11的第一排出入口325a的面积大,从而能
够抑制在所述第二压缩室S12产生过压缩损失。
此外,在所述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分别独立地与排
出口DP的出口326a、326b连通的情况下,在各压缩室S1压缩的制冷剂更
加顺畅地排出,能够更加减少各压缩室S11、S12中的过压缩损失。并且,
在所述第一排出出口326a和第二排出出口326b中,对应于压缩比相对较高
的第二压缩室S12的第二排出出口326b的面积比所述第一排出出口326a的
面积大的情况下,具有相对较高压缩比的第二压缩室S12的制冷剂顺畅地排
出,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二压缩室S12的过压缩损失。
另外,在所述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均与一个排出口
DP的出口326c连通的情况下,与具有多个排出口DP的出口326a、326b的
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排出阀的数量,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然而,在这种情
况下,如果所述排出口DP的出口326c形成在所述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第
二排出入口325b的中央,则具有相对较高压缩比的所述第二压缩室S12中
的过压缩损失可能加大。因此,在所述排出口DP的出口326c为一个的情况
下,优选地所述排出口DP的出口326c形成在离所述第二排出入口325b侧
更近的位置或形成得更宽,使得能够减少在所述第二压缩室S12中的过压缩
损失。
另外,本发明涡旋压缩机的排出口DP的另一实施例如下。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排出口DP的入口325a、325b分成第一排出入口
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独立
地对应于第一压缩室S11和第二压缩室S12,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构成所
述排出口DP的入口325a、325b的排出入口形成一个,并且对应于两侧压缩
室S1。
例如,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出口DP可以具有一个排出
入口325c。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述排出入口325c不能形成在所述
固定涡旋盘32的中央,因此,所述排出入口325c较长地形成,使得在所述
第一压缩室S11和第二压缩室S12的排出开始时刻能够与各压缩室S11、S12
迅速连通。然而,在所述排出入口325c以收容第一压缩室S11和第二压缩
室S12的全部的方式较长地形成的情况下,不仅增加闭死容积,而且产生从
具有相对较高压缩比和排出流速的第二压缩室S12向具有相对较低压缩比和
排出流速的第一压缩室S11的泄露。因此,即使所述排出入口325c形成为
一个,但是,优选地,以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类似的形状的方式形成为第一排
出入口部325c1和第二排出入口部325c2,并且在所述第一排出入口部325c1
和第二排出入口部325c2之间形成具有较小间距的排出连通部325c3。所述
排出连通部325c3可以贯通形成,也可以以部分连通的方式形成为槽。
并且,优选地,所述第一排出入口部325c1和第二排出入口部325c2与
上述实施例的第一排出入口325a和第二排出入口325b同样地,所述第二排
出入口部325c2的面积形成为比第一排出入口部325c1的面积大。
并且,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排出入口部325c1和第二排出入口部325c2
可以与第一排出出口326a和第二排出出口326b连通,也可以如图6所示,
与一个排出口DP的出口326c连通。在具有所述第一排出出口326a和第二
排出出口326b的情况下,优选地,所述第二排出出口326b的面积形成为比
第一排出出口326a的面积大,在具有一个排出口DP的出口326c的情况下,
优选地,形成为与所述第二排出入口部325c2接近或者使所述第二排出入口
部325c2较宽地形成。该部分的作用效果与上述的实施例大同小异,因此省
略其说明。
并且,所述排出口DP的入口325a、325b和排出口DP的出口326a、326b
可以形成为彼此具有不同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固定涡旋盘32上
形成排出口DP的入口325a、325b,而在所述固定涡旋盘32的底面可以结
合具有第一排出出口326a和第二排出出口326b或一个排出口DP的出口
326c的阀板326以便与所述排出口DP的入口325a、325b连通。
如上实施例所述,在所述固定涡旋盘32的底面形成有规定深度的板安
装槽324,并且在所述板安装槽324插入并结合阀板326,这样有利于缩小
所述排出口DP的闭死容积。
另外,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排出入口325b可以以比所述第一排出入
口325a先打开的方式形成。由此,压缩比相对较高的第二压缩室S12的制
冷剂比压缩比相对较低的第一压缩室S11的制冷剂先排出,从而能够更加有
效地抑制所述第二压缩室S12中的过压缩损失。当然,所述第二排出入口
325b也可以形成为与所述第一排出入口325a在同一时刻打开。
并且,所述第二排出入口325b的开放状态可以与所述第一排出入口325a
的开放状态部分重叠。由此,通过所述第二排出入口325b排出的制冷剂由
于在所述第一排出入口325a的排出开始时刻以后开放状态还维持一段时间,
从而能够抑制因从所述第二压缩室S12排出不足而产生的过压缩损失。
另外,本发明涡旋压缩机的又另一实施例如下。
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压缩部3位于电动部2的下侧的下部压缩式涡
旋压缩机中的排出口DP,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出口也可以适用于压
缩部3位于电动部2的上侧的上部压缩式涡旋压缩机。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上部压缩式涡旋压缩机的壳体1内部
的下侧可以设置有电动部2,在所述电动部2的上侧可以设置有压缩部3。
在所述压缩部3中,具有固定涡卷部352的框架35固定结合在所述壳
体1上,在所述框架35的上表面结合有板36,在所述框架35和板36之间
设置有具有旋转涡卷部372的旋转涡旋盘37,使得旋转涡卷部372与所述固
定涡卷部352咬合而形成两个成对的压缩室S1。
在所述旋转涡旋盘37上可以形成有旋转轴结合部373,与所述电动部2
的转子结合的旋转轴5的偏心部53和旋转轴结合部373偏心结合。所述旋
转轴结合部373可以形成为所述偏心部53与压缩室S1在半径方向上重叠。
并且,在所述旋转涡旋盘37上可以形成有用于将被压缩的制冷剂向壳
体1的内部空间排出的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与上实施例同样地由多个排出入
口375a、375b和排出出口376a、376b形成,或者由多个排出入口和一个排
出出口形成。此外,所述排出口可以由一个排出入口和多个排出出口形成,
或者可以由一个排出入口和一个排出出口形成。
在此,所述排出入口和排出出口的形状及其作用效果与上述实施例大同
小异,因此省略其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