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冷却式电抗器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特别涉及在臭氧产生装置等中使用的
容量较大的高电压空气冷却式电抗器。
背景技术
电抗器为利用了电感器的无源元件,例如,在大容量的用途中,为了
抑制发热导致温度上升,使用通过冷却风对线圈进行冷却的空气冷却式电
抗器。另一方面,在使用了冷却风之类的制冷剂的冷却过程中,为了提高
冷却效率,大多采用如下结构:设置遮蔽物、隔板等,在不增大流量的情
况下提高流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至3)。
而且,对半导体装置中使用的电抗器公开有如下冷却结构:沿线圈部
外周设置筒状的通风引导件,并在通风引导件与壳体内壁之间设置挡风板,
确保在线圈部外周的冷却风的流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325002号公报(第0011~0013段、图1)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2-255513号公报(第0032~0034段、图1~
图5)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6-187062号公报(第017~0024段、图1~
图3)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平04-216605号公报(第0009~0013段、图1、
图2)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电抗器中,从设置于壳体侧面的进风口提供冷却风,因
此,在线圈的周向产生流动的偏斜,冷却不充分,难以充分发挥性能。此
外,即使在底面设置进风口,例如若要应用于臭氧产生装置那样大容量的
电抗器,则为了支承其重量而与铁心连接的支承结构构件成为障碍,遮挡
了冷却风向中央部的流动。因此,即使利用专利文献4所示那样的挡风板等
来改善周向的偏斜,也会在径向上产生偏斜,特别是难以冷却内侧部分。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可获得一种缓和
在线圈的径向的冷却风的偏斜,能高效地进行冷却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特征在于,包括:铁心,该铁心具有隔
开间隔相对的脚部和将所述相对的脚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磁轭部;成对的
线圈,该成对的线圈配置成分别包围所述相对的脚部;风洞,该风洞与所
述成对的线圈保持绝缘距离,并从所述磁轭部中的一方包围所述成对的线
圈的至少一部分,将冷却风向所述成对的线圈的流动引导至所述脚部的延
伸方向;支承结构构件,该支承结构构件固定于磁轭部的所述一方,在所
述风筒的内侧对所述铁心及所述成对的线圈进行支承;及挡风板,该挡风
板遮挡所述成对的线圈与所述风洞之间的间隙的一部分,在所述成对的线
圈与所述脚部之间、或该线圈的内部分别形成有沿所述脚部的延伸方向延
伸的内部间隙,在所述支承结构构件上,与所述内部间隙对应地形成有用
于使所述冷却风通过的通风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在对铁心及线圈进行支承的支承结
构构件设置通风口,因此,可获得在线圈的内部也有冷却风流过,缓和在
线圈的径向的冷却风的偏斜,能高效地进行冷却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风洞的内侧部分的一
部分切除后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风洞的内侧部分的侧视
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风洞的
内侧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局部仰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俯视图。
图7是从正面观察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俯视图。
图9是从正面观察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俯视图。
图11是从正面观察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结构。图1~图5
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图1是将空气冷却式电抗
器的风洞的内侧部分的右侧线圈的一部分切除后的主视图,图2是空气冷却
式电抗器的风洞的内侧部分的侧视图,图3是图1的A-A线的切断面,是从上
方观察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风洞的内侧部分时的剖视图。此外,图4是空气
冷却式电抗器中电抗器部和支承结构构件部分的仰视图,图5是空气冷却式
电抗器的俯视图。
电抗器配置有成对的线圈,以分别包围环状铁心的相对的脚部。而且,
例如,像臭氧产生装置那样需要数kV的高电压、数十A的容量的电抗器中,
仅作为主要构件的铁心和线圈部分(电抗器部)就有数十kg的重量,为了去除
所产生的热量,需要空气冷却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中,如图1~图5所示,铁心3
利用分别相对并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脚部3c、及将2个脚部3c各自的上方和下
方连接的磁轭部3t(顶侧)和磁轭部3b(底侧)构成环状。成对的线圈2配置成分
别包围铁心3的脚部3c,且分成多层2x、2i以在内部形成空隙。与一般的空
气冷却式电抗器同样,为了确保绝缘并进行冷却,在线圈2与铁心3之间、
线圈2的层2i、2x之间配置有多个间隔件6,确保在垂直方向(z方向)上连通
的空隙(流路Fc2、Fc3)。为了在垂直方向上引导冷却风,如图1和图5所示,
以包围电抗器部1(铁心3和两线圈2)的方式设置有风洞9,在电抗器部1与风
洞9之间也形成在垂直方向上连通的流路Fc1。将未图示的风扇设置在上部,
构成为使得冷却风朝上方流过各流路Fc1~Fc3。
此外,电抗器部1的自重较大,因此,如图1、图2所示,包括与维持在
接地电压的铁心3的磁轭部3b相接合而使电抗器部1自行立起的支承结构构
件4、及配置在线圈2与支承结构构件4之间而对线圈2的自重进行支承的线
圈支承构件5。另外,支承结构构件4经由未图示的支架固定于配置在风洞9
外侧的未图示的壳体(实施方式2之后进行说明)。
另外,线圈2的内部的空隙(流路)可根据线圈数适当增减,但为了便于
说明,在图中示出内层2i和外层2x的线圈层数为2层的情况。另外,从各线
圈2导出用于电连接的端子,并汇集于连接器7。
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的最大特征在于:包括包围
电抗器部1的四周的风筒9和用于缩小电抗器部1的外表面的Fc1的间隙的挡
风板8,并且在支承结构构件4设置有通风口4h以确保向线圈2内的流路Fc2、
Fc3的通风。
在臭氧产生装置用那样高电压规格的电抗器中,为了确保绝缘距离(空
间距离),需要将风洞9与电抗器部1(严格而言为线圈2的外周)之间的间隔保
持在规定以上。因此,若没有挡风板8,则线圈2外周侧的流路Fc1的流路阻
力与线圈2内的流路Fc2、Fc3的流路阻力相比压倒性地低,大部分冷却风都
流向线圈2外周侧的流路Fc1一侧。另外,若以绝缘体形成风洞9,则也能缩
小间隔,但在制作上较为困难,若考虑成本等,则利用作为导体的金属来
制作较为现实。因此,通过利用绝缘体设置可构成为边框那样的简单形状
的挡风板8,可提高流路Fc1的流路阻力,优化各流路Fc1~Fc3的流路阻力
分配。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臭氧产生装置用那样重量较大的电抗器中,
需要用于对电抗器部1进行支承的支承结构构件4。因此,即使像以往那样
仅在线圈2的周围设置通风引导件、挡风板,相对地降低流路Fc2、Fc3相对
于流路Fc1的流路阻力,而由于受到铁心3的下部和支承结构构件4的遮挡,
难以将冷却风传送到形成于线圈内侧的流路Fc2、Fc3。即,即使仅设置通
风引导件、挡风板,也仅有线圈2的外侧被冷却,而无法高效地冷却线圈2
的内侧(铁心3侧)。因此,为了提高从电抗器表面进行散热的散热效率,需
要增大电抗器,增大电抗器表面积。或者,需要利用挡风板使Fc1的阻力增
加到Fc2或Fc3的水平,并且增大送风机的容量(风量、风压)以补偿阻力增加
量,确保必要的冷却风。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中,在支承结构构件4
的水平面(xy面)部分,特别是在与线圈2的内部的流路Fc2、Fc3对应的位置
形成有贯穿垂直方向(z方向)的通风口4h。由此,对于流通阻力过高、仅靠
提高外侧的流路Fc1的阻力无法获得足够的流量的流路Fc2、Fc3,可经由贯
穿通风口4h的路径FcH使必要的冷却风流通。
因此,可在无需提高送风机的容量的情况下,使线圈2内部的流路Fc2、
Fc3中也有必要的冷却风流通,因此,可从内侧也冷却线圈2,可高效地进
行冷却。其结果,无需增大电抗器部1的外表面积,可实现电抗器部1的小
型化。
另外,如上所述,为了确保绝缘距离,对于挡风板8,需要使用酚醛树
脂等绝缘材料,必须是兼具强度、耐久性、耐热性的材质。另一方面,通
过设置挡风板8,风洞9能与电抗器部1隔开足够的绝缘距离来配置,因此,
可以具有导电性,可用铁板、耐腐蚀性熔融锌-铝-镁合金镀覆钢板、SUS板
等容易加工的金属材料来构成。
另外,风洞9用于将冷却风的流路限定为电抗器1内部的空隙(流路Fc2、
Fc3)、及电抗器部1的外表面侧的流路Fc1,需要配置在与电抗器部1的外周
隔开10~100mm左右的位置。若与外周隔开过多,则即使利用挡风板8将Fc1
的间隙形成得靠近电抗器部1,大部分冷却风也沿风洞9的壁面流过,提高
流速的效果减弱。
此外,挡风板8构成为覆盖风洞9的上部开口面积的10%~60%,配置
在相当于电抗器部1的线圈2的高度的10%~120%的位置。若过度利用挡风
板8覆盖风洞9的上部开口面积,则压力损耗变大,风量变得不足。此外,
若挡风板8与线圈2的上表面隔开较多,则热量集中在风洞9内,电抗器部1
的外表面的流路Fc1的流体阻力减小,电抗器部1内侧(线圈2内)的流路Fc2、
Fc3的流体阻力相对增加,因此,挡风板8失去意义。
风洞9内的电抗器部1的台数可以为2台以上的多台,在2台以上的情况
下,通过将各电抗器部1的配置间隔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为5~50mm左右之
间,从而可获得与利用风洞9隔开风路相同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构成为包括:(呈
环状的)铁心3,该铁心3具有隔开间隔相对的脚部3c和将相对的脚部3c的两
端分别连接的磁轭部3t、3b;成对的线圈2,该成对的线圈2配置成分别包围
相对的脚部3c;风洞9,该风洞9与成对的线圈2保持绝缘距离,并从磁轭部
中的一方3b包围成对的线圈2的至少一部分,将冷却风向成对的线圈2的流
动引导至脚部3c的延伸方向;支承结构构件4,该支承结构构件4固定于一
方的磁轭部3b,在风筒9的内侧对铁心3及线圈2进行支承;及挡风板8,该
挡风板8(配置成从风洞9向成对的线圈2突出)遮挡成对的线圈2与风洞9之间
的间隙(流路Fc1)的一部分,在成对的线圈2与脚部3c之间、或该线圈2的内
部分别形成有沿脚部3c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内部间隙(流路Fc2、Fc3),在支承
结构构件4上,与内部间隙(流路Fc2、Fc3)对应地形成有用于使冷却风通过
的通风口4h,因此,可获得缓和在线圈2的径向的冷却风的偏斜,能高效地
进行冷却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
特别是,挡风板8配置成遮挡成对的线圈2与风洞9之间的间隙(流路Fc1)
的10%~60%的一部分,因此,可优化向线圈外侧的流路Fc1的流速及内部
流路Fc2、Fc3的流量比。
此外,挡风板8构成为在脚部3c的延伸方向上配置在从成对的线圈2的
磁轭部3b一侧的端部侧朝向磁轭部3t一侧,相当于该线圈2的长度(高度)的
10%~120%的位置,因此,可有效优化向线圈外侧的流路Fc1的流速。
此外,由于设置成使得磁轭部3b在脚部3c的下侧,脚部3c的延伸方向
变成垂直方向,因此,冷却风顺利地从下侧向上流动。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的规格假定用于在包含氧的
气体中使其放电产生臭氧的臭氧产生装置的电源。作为具体的规格,假定
设定成电路电压为600V以上,额定电流为5~100A,驱动频率在500~5kHz
的范围内。在此情况下,对应于容量,重量也重达数十kg,对应于驱动频
率,损耗(发热)也变大,因此,可进一步发挥上述效果。另外,臭氧产生装
置仅仅是优选的适用例之一,并不限于此。
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设置有电抗器部专用的风洞,但本实施方式2中,
着眼于从绝缘距离的关系来看可用金属形成风洞这一情况,将收纳电抗器
部的壳体本身用于风洞。图6~图7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空气冷却式
电抗器,图6是空气冷却式电抗器的俯视图,图7是图6的B-B线的剖视图,
是从正面观察空气冷却式电抗器时的剖视图。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中说
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赋予相同的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5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2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中,在该空气
冷却式电抗器100的壳体10的正面、背面、两侧面部分形成有风洞。壳体10
收纳整体,以使得该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自行立起。因此,以机械强度比
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风洞9所需的构件要高的构件构成,经由固定于侧面的
支架11,对支承结构构件4(电抗器部1的重量)进行支承。
本实施方式2中,也与实施方式1同样,成为风洞的壳体10的内表面配
置在与电抗器部1的外周隔开10~100mm左右的位置。此外,挡风板8构成
为覆盖上部开口面积的10~60%,配置在相当于电抗器部1的线圈2的高度
的10~120%的位置。即,本实施方式2中,可省略电抗器部1专用的风洞9。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风洞的至少一
部分(本实施方式中为四周全部)由收纳该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的壳体10的
内表面来形成,因此,可省略电抗器部1专用的风洞9。
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用壳体的内表面来代替包围电抗器部的风洞整体
(四面),但本实施方式3中,用壳体的内表面(侧面)来代替侧面(两面)。图8~
图9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图8是空气冷却式电抗
器的俯视图,图9是图8的C-C线的剖视图,是从正面观察空气冷却式电抗器
时的剖视图。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或2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赋予
相同的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3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中,在电抗器
部1的正面及背面侧设置专用的风洞材料19来构成风洞。由此,本实施方式
3中,可省略电抗器部专用的风洞9的一部分。
本实施方式3中,也与实施方式1或2同样,成为风洞的壳体10的侧面(内
表面)及风洞材料19配置在与电抗器部1的外周隔开10~100mm左右的位
置。此外,挡风板8构成为覆盖上部开口面积的10%~60%,配置在相当于
电抗器部1的线圈2的高度的10%~120%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3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风洞的至少一
部分(本实施方式中为侧面)由收纳该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的壳体10的内表
面来形成,因此,可省略电抗器部1专用的风洞9的一部分。
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用壳体的内表面来代替包围电抗器部的风洞整体
(四面),但本实施方式4中,用壳体的内表面来代替正面和背面(两面)。图
10~图11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图10是空气冷却
式电抗器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的D-D线的剖视图,是从正面观察空气冷却
式电抗器时的剖视图。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3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
件,赋予相同的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4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中,在电抗
器部1的侧面侧设置专用的风洞材料19来构成风洞。由此,本实施方式4中,
可省略电抗器部专用的风洞9的一部分。
本实施方式4中,也与实施方式1~3同样,成为风洞的壳体10的正面和
背面(内表面)及风洞材料19配置在与电抗器部1的外周隔开10~100mm左右
的位置。此外,挡风板8构成为覆盖上部开口面积的10%~60%,配置在相
当于电抗器部1的线圈2的高度的10%~120%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4的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风洞的至少一
部分(本实施方式中为正面和背面)由收纳该空气冷却式电抗器100的壳体10
的内表面来形成,因此,可省略电抗器部1专用的风洞9的一部分。
符号说明
1:电抗器部2:线圈2i:线圈的内层
2x:线圈的外层3:铁心3b:磁轭部(底侧)3c:脚部
3t:磁轭部(顶侧)4:支承结构构件4h:通风口
5:线圈支承构件6:间隔件8:挡风板9:风洞
10:壳体11:支架19:风洞材料100:空气冷却式电抗器
Fc1:电抗器部外侧流路
Fc2、Fc3:线圈内流路(内部间隙)FcH:通风口部的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