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件和/或阻尼件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簧件和/或阻尼件,用于缓冲和/或阻尼构件的线性的
运动并且保证构件、尤其门或窗达到终端,所述弹簧件和/或阻尼件包括壳体
件、在所述壳体件内沿线性方向能够移动支承的掣子以及弹簧部分和/或阻尼
部分,用于缓冲和/或阻尼沿线性方向的运动并且保证构件达到终端,其中,
所述弹簧部分和/或阻尼部分通过其一端与所述壳体件相连并且通过其另一
端与所述掣子相连,其中,所述掣子与所述弹簧部分和/或阻尼部分的端部铰
接地相连,其中,所述掣子支承在所述壳体件内,使得所述掣子能够围绕转
动轴线摆动,所述转动轴线垂直于线性方向。
背景技术
可移动的构件、尤其门和窗设有这种类型的弹簧件和/或阻尼件,其用
于使构件导入终端位置的操作过程平缓并无冲击。例如抽屉为例,它能够平
缓地被推至关闭位置。前述的弹簧件和/或阻尼件使得这一过程成为可能。对
此在终端需要缓冲的构件上(例如在窗户或者在门上),安置有促动器,其可
与掣子啮合,由此构件能够被减速。为此弹簧系统或阻尼系统与其掣子应在
被预紧的位置被安装。否则会导致促动器施加作用于阻尼系统的掣子,并使
促动器受到损伤和破坏。
为防止该问题,在现有技术下已知的方法是,用一种相对较软的、可伸
缩的材料制造掣子。在这一情况下,当构件的促动器对掣子施加作用的时候
可以免受损伤;也就是说可伸缩的掣子在这一情况下能够通过相应的形变来
承受产生的力。
缺点为,在这一情况下由于掣子的变形会对较重的构件(例如400kg的
门和窗)产生不利影响,并且会干扰到其所需的功能性。这一问题尤其是在
待移动构件的重量大于90kg时会显现出来。另外有问题的是,移动构件以
较高速度通过促动器对掣子施加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进这种类型的弹簧件和/或阻尼件,使得
在移动中待阻尼的构件的操纵部件或促动器在与掣子相撞时造成的伤害能
够被避免。并且为使较重的构件(门、窗)能够移动并且在终端位置能够被阻
尼,掣子可以由坚固的或刚性的材料制成。
所述技术问题按照本发明通过一种弹簧件和/或阻尼件解决,其中规定,
存在弹簧元件,所述弹簧元件至少在掣子的线性运动的一段上在掣子的摆动
的终端位置处加载或预紧所述掣子。
所述弹簧元件优选设计为至少一个板簧,其能够通过至少一个安置在所
述掣子上的操作销被变形。所述弹簧元件、尤其板簧在此可以布置在优选矩
形凹陷的侧面区域上,所述凹陷在所述壳体件内加工而成。在所述掣子的两
侧优选布置两个板簧。
所述壳体件优选由第一和第二壳体件、尤其两个半壳体件构成。
所述弹簧部分和/或阻尼部分优选是空气弹簧。
所述掣子可以借助至少一个导向块线性可移动地布置在所述壳体件内
的沿线性方向延伸的凹槽内。
此外,沿转动轴线的方向观察,所述掣子具有U形的结构设计。所述
掣子可以具有V形槽,所述V形槽设计用于使所述弹簧部分和/或阻尼部分
的杆状件穿入,其中,槽尤其设计使得在所述掣子的所有转动位置中所述杆
状件都能够穿入。
所述壳体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固定元件、尤其固定法兰,其通过预定断
裂处与剩余的壳体件相连。
本发明的核心元件是(优选为两个部分的)壳体(带有上半壳体和下半壳
体)中尤其安置有空气弹簧,所述空气弹簧能够线性移动掣子并缓冲掣子。
建议的阻尼装置尤其适用于相对较重的门和窗,其中,能够承受直至
400kg的重量。
掣子优选具有U形结构,并与空气弹簧的活塞杆铰接。由此当构件的
促动器施加作用时,掣子的可转动性使得其通过U形结构的侧面区域或者侧
边可转动,从而避免促动器和掣子之间产生过大的作用力。为此,所述的侧
面区域的外侧或掣子的U形结构的侧边可设计为倾斜的,使得掣子在转动时
无需承受由促动器产生的较大的作用力。
在转动中掣子的两侧、也就是上侧和下侧安置的操作销将根据本发明的
尤其两个板簧形式的弹簧元件从其静止位置向外伸出,由此使得掣子在消除
由促动器产生的操作力时摆回到其原始的位置。
因此,当构件的促动器撞上掣子时,掣子的U形结构的侧面能够通过
转动“插入”,而当促动器的力消失时,掣子又能够回到其原始位置。由此
对掣子的伤害能够被避免。
因此,弹簧件和/或阻尼件可以定位在两个其终端上,而不存在由于构
件的促动器对掣子施加作用时对掣子造成损伤的风险。并且,该优点在安装
弹簧件和/或阻尼件时也尤其体现在对弹簧件和/或阻尼件的调节中。
此外有利的是,在上述的弹簧件和/或阻尼件的结构中,通过可容易(通
过预定断裂处)拆除的固定条,能够提供模块化的安装可行性,这使得弹簧
件和/或阻尼件的安装更为简便。而在现有技术下,根据安装元件的一侧的结
构,经常会需要不同实施方式的弹簧件和/或阻尼件。
有利的是,能够针对相对沉重的构件(直至400kg的窗、门和抽屉)保证
安全可靠的减速,而不用担心会对弹簧件和/或阻尼件和尤其掣子造成损伤。
在组装时,弹簧件和/或阻尼件的调节也同样得以简化。最后有利的是,
由于不需要的固定元件可通过预定断裂处被轻松去掉,弹簧件和/或阻尼件的
安装可能性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示出弹簧件和/或阻尼件的俯视图,其中,为了可以看到空气弹簧
形式的弹簧部分和/或阻尼部分以及掣子,上壳体件被去除,
图2示出根据图1的弹簧件和/或阻尼件的左边区域的放大立体图,和
图3示出根据图2的弹簧件和/或阻尼件的局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可见弹簧件和/或阻尼件1,用于使沿线性方向T移动的构件、例如
门或窗减速并阻尼地导引至终端位置。为此,弹簧件和/或阻尼件1具有壳体
2(在此由上半壳体件和下半壳体件组成),在壳体中如图1所示,安置空气弹
簧形式的弹簧部分和/或阻尼部分4。空气弹簧4通过一个端部(右端)与壳体
件固定。空气弹簧3通过另一个端部(左端)、也就是杆状件7(活塞杆)的端部
与掣子3相连。
在壳体件2中、也就是在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中分别加工有凹槽5,所
述凹槽5沿线性方向T延伸;因此掣子3可在壳体件2中沿线性方向T滑动,
然而由于掣子3与空气弹簧4连接,该滑动为阻尼方式。
特别如图3所示,掣子3由基本呈U形的相对较硬的材料构成。由此,
当安装在沿其运动方向待阻尼的构件上的(未示出的)促动器施加作用时,为
了使掣子能够不受损伤,规定以下设计方案:
掣子3与空气弹簧4的端部铰接,也就是与活塞杆7连接。在此,掣子
3支承在壳体件2中,使得掣子3能够围绕转动轴线S摆动,转动轴线S与
线性方向T垂直。图1给出了这一摆动运动的转动点,标记为M。
特别如图2中所示,活塞杆7超过掣子3的另外的延伸段进入其中。为
了能够实现所谓的围绕转动轴线的转动,在掣子3上开有V形槽6。基于槽
6的结构,掣子3能够围绕转动轴线S转动一定的角度,在该实施例中约为
20°。
当构件的促动器向掣子3的侧表面13(见图2)施加作用时,掣子3便围
绕转动轴线S摆动,也就是说,掣子3的U形轮廓的一边向促动器的下方插
入,从而避免掣子3受到损伤。
在掣子3上装有操作销9,也就是说在掣子3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装有一
个操作销。图3中显示了其中一个操作销9。当掣子3围绕转动轴线S转动
时,两个板簧形式的弹簧元件8产生形变,其中,板簧8的布置见图2和图
3。板簧8通过壳体件2中的凹陷10被定位,并且在轴向的端部与壳体件2
相连接(见图3:板簧8的右端)。
因此,当掣子3围绕转动轴线S转动时掣子3将弹簧元件8弹性预紧,
使得在掣子3处于图中所示位置上时,存在作用于掣子3的回复力。
当固定在沿运动方向待阻尼的构件上的促动器作用于侧表面13时,掣
子3产生所述转动;当促动器进一步移动(图中向左)并接触掣子3的侧表面
14时(见图2),掣子3将转回至其初始位置。该回复运动也由弹簧元件8支
持完成。
为了将壳体件2固定在改造构件上,在弹簧件和/或阻尼件1的轴向的
端部上设有固定元件11。其在此涉及法兰状部段,其可通过螺栓被固定。如
果弹簧件和/或阻尼件1如此安装,使得只需在轴向的端部区域通过螺栓进行
固定,则可通过预定断裂处12将不需要的固定元件11断除、也就是拆卸。
附图标记列表
1 弹簧件和/或阻尼件
2 壳体件
3 掣子
4 弹簧部分和/或阻尼部分
5 凹槽
6 V形槽
7 弹簧部分和/或阻尼部分的杆状件
8 弹簧元件
9 操作销
10 凹陷
11 固定元件
12 预定断裂处
13 侧表面
14 侧表面
T 线性方向
S 转动轴线
M 转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