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器、变压器及缠绕绕线于绕线器的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绕线器、变压器及缠绕绕线于绕线器的方法,特别涉及
一种具有绕线接脚以与导电接脚电性连接的绕线器、变压器及缠绕绕线于绕
线器的方法。
背景技术
绕线器用于将导线缠绕于其上,以制成变压器。一种现有的绕线器,其
包括线轴、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及导电接脚,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分别设置
于线轴的两端。导线缠绕于线轴和导电接脚上,以形成多个绕组(未示出)。
传统的绕线器通常具有4个导电接脚,手工或通过绕线机缠绕导线于线轴及
各个导电接脚上,实现各导电接脚的功能。随着业界对变压器要求的增加,
需要提高变压器的功能性,业界提出增加导电接脚的方案,例如设计5个或
6个导电接脚,每一导电接脚均可与电路板连接,实现其电气功能。然而,
随着导电接脚数量的增加,绕线过程更加复杂,无法通过自动化绕线保证各
个导电接脚的连接,只能采用手工作业,导致产品成本高,品质不稳定。并
且,实现电气功能的各个导电接脚均自第二挡板向下延伸,与电路板连接时,
电路板必须从下方与导电接脚连接,导致电路板的位置及布局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绕线器、变压器及缠绕绕线于绕线器
的方法,以实现导线在绕线器上的快速绕线,且适应更多导电接脚的需求,
提高变压器的功能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绕线器,其包括:线轴,于一轴线上
延伸,用以在其上缠绕绕线;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分别设置于线轴的两端;
多个导电接脚,设置于第二挡板;及辅助绕线部,包括至少一绕线接脚,
绕线接脚用以与至少一导电接脚电性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绕线接脚连接于第一挡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辅助绕线部还包括径向突出的至少一虚
设接脚,所述虚设接脚由一绝缘材料制成,用以供绕线缠绕于所述虚设接脚
或从所述虚设接脚卸除。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绕线接脚设于所述虚设接脚,并沿径向向外
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绕线接脚的至少一部分为导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一导体,用以电连接至少一所述绕线
接脚与至少一所述导电接脚。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变压器,其包括绕线器、磁
芯部及绕组部。磁芯部穿设于贯穿通道中。绕组部包括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
绕组部缠绕于线轴上。绕线器包括:线轴,于一轴线上延伸,且线轴内具有
贯穿通道;第一挡板及第二挡板,分别设置于线轴的两端;多个导电接脚,
设置于第二挡板;及辅助绕线部,设置于第一挡板,且包括至少一绕线接脚,
绕线接脚连接于第一挡板,绕线接脚通过导线与导电接脚电性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绕组部包括多个所述原边绕组,所述绕
线接脚的数量不少于所述原边绕组的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线轴具有贯穿通道,所述磁芯部穿设于
所述贯穿通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缠绕绕线于绕线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包括线轴、辅助绕线部及多个导电接脚的绕线器,辅助绕线部包
括至少一绕线接脚;于所述线轴绕制一第一绕组;
将所述第一绕组的一端与至少一所述绕线接脚电性连接;
于所述线轴绕制一第二绕组;及
将所述第二绕组的一端与所述绕线接脚电性连接,使第二绕组的所述端
与第一绕组的所述端电性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至少一所述绕线接脚与至少一所述导电接脚电性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辅助绕线部还包括径向突出的至
少一虚设接脚,该方法还包括:
将一绕组缠绕于所述虚设接脚;及
将该绕组于所述虚设接脚卸除。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绕组为部分的缠绕于所述虚设接
脚。
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绕线接脚不仅可与导
电接脚连接形成多种绕组,还可使各个导电接脚均能发挥其连接作用,由此
绕线器形成的变压器的功能性提升,能够实现具有4个以上导电接脚的绕线
器的自动化绕线,减少手工作业,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稳定性。且绕线接脚
与导电接脚可分别设置于上下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上,因此可根据需要提
供更多种布局的选择,不必局限于仅与下方的导电接脚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的仰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的立体图。
图6为利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绕线器进行绕线的线路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绕线器的仰视图,其示意性的示出了6个导
电接脚。
图8为利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绕线器进行绕线的线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
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
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
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
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
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发明的实
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发明的技术
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
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
模糊本发明的主要技术创意。
绕线器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绕线器,其包括线轴10、第一
挡板20、第二挡板30、多个导电接脚40及辅助绕线部50。线轴10于一轴
线上延伸,用以在其上缠绕导线(未示出)。第一挡板20及第二挡板30分
别设置于线轴10的两端。多个导电接脚40设置于第二挡板30。辅助绕线部
50设置于第一挡板20,且包括至少一绕线接脚51,绕线接脚51连接于第一
挡板20,绕线接脚51的至少一部分为导体,通过导线与导电接脚40电性连
接,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如绕线接脚51亦可设置于第二挡板30等其他
位置。
于绕线操作时,将多个导电接脚中的两个导电接脚40分别通过导线与其
中一个绕线接脚51固定连接,并将固定于该其中一绕线接脚的导线电性连
接。
因此,其中一导电接脚与绕线接脚形成的绕组与另一导电接脚与绕线接
脚形成的绕组串联,绕线接脚可作为抽头使用,从而将由两导电接脚形成的
绕组分接出不同电压,由此绕线器形成的变压器的功能性提升。并且,绕线
时,将导线固定于导电接脚后可利用绕线机将导线缠绕于线轴,最后与绕线
接脚固定,从而实现快速的自动化绕线,减少手工作业,降低制造成本,提
高稳定性。且绕线接脚与导电接脚可分别设置于上下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上,因此可根据需要提供更多种布局的选择,不必局限于仅与下方的导电接
脚连接。
本发明的绕线器可适用于4个、5个或更多导电接脚的场合,例如,导
电接脚的数量为至少4个,绕线接脚的数量为至少2个。如图4所示,其中
4个导电接脚40在呈矩形排布,剩余的导电接脚分布于该4个导电接脚40
的外周。通过将其中4个导电接脚40设置成矩形排布,能够尽可能避免发生
短路。
参照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导电接脚40的数量为5个,将其以附图标
记1-5编号,其中4个导电接脚,编号为导电接脚1-4,在同一平面内呈矩形
排布,剩余的1个导电接脚,编号为导电接脚5,位于较远离线轴的导电接
脚的外周,且与该较远离线轴的两导电接脚位于同一直线上。绕线接脚51
的数量为2个,并将其以附图标记X、Y编号。
参照图4和图6所示,对应用本实施例的绕线器缠绕导线的方法进行说
明:
首先,将导电接脚1、3分别通过导线与绕线接脚X固定连接,并将固
定于该绕线接脚X的导线电性连接;
接着,将导电接脚2、4分别通过导线与绕线接脚Y固定连接,将固定
于该绕线接脚Y的导线电性连接;
最后,将绕线接脚X或Y通过导线与导电接脚5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是将与导电接脚5呈对角设置的绕线接脚Y与导电接脚5
电性连接,由此可避免发生短路,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如导电接脚的选
取可以具有多样性等。
图6示出了通过上述方式绕线形成的绕组的电路图,导电接脚1、3形成
的绕组通过绕线接脚X的分接可作为两个串联的绕组使用。导电接脚2、4
形成的绕组通过绕线接脚Y的分接可作为两个串联的绕组使用,且绕线接脚
Y通过导线与导电接脚5电连接,使得导电接脚5能够被利用,以与其他连
接器连接,实现电气功能。因此,通过绕线接脚X、Y与导电接脚连接,能
够充分利用各导电接脚,提高绕线器的功能性。并且,由于绕线接脚与导电
接脚可分别设置于上、下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因此,可根据需要选择适
当位置的接脚与电路板连接,而不比局限于选用绕线器下部的导电接脚。
如图5所示,绕线接脚51自第一挡板20径向突出,因此,易于在绕线
接脚51与导电接脚40之间缠绕导线,避免短路,且便于绕线接脚与其他结
构连接。
优选的,绕线器还可包括导引部60,本实施例中,导引部60形成于第
一挡板20,且包括自第一挡板20径向突出的虚设接脚61,绕线接脚51可部
分埋设于虚设接脚61内,并沿径向向外延伸,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本实
施例是以设置两个虚设接脚61为例进行说明,然而虚设接脚61的数量不限
于此。于绕线操作时,在导线缠绕于线轴上之前使导线的第一端围绕虚设接
脚61,并于导线缠绕于线轴上且导线的第二端连接于导电接脚40上后,使
导线的第一端自该导引件卸除。因此,在绕线时,是将导线的第一端直接固
定于绕线器本体,接着以绕线机穿过线轴旋转绕线器完成绕线,无需将导线
的第一端黏贴于绕线机上,从而减少人工,实现整个绕线过程的自动化绕线。
如图5所示,导引部60还可包括隔离块62,隔离块62固定于第一挡板
20,并自第一挡板20径向突出,且间隔地设置于相邻两虚设接脚61之间。
通过隔离块62将两虚设接脚61隔开,每一虚设接脚61与隔离块62之间存
在凹口63,供导线穿过凹口63后缠绕于虚设接脚61,使得导线牢靠的挂设
于导引部60上。
优选的,线轴10、第一挡板20、第二挡板30及导引部60均可由绝缘材
料制成,绕线接脚51由导电材料制成。
应当理解,导引部60的位置不限于此,其还可设置于第二挡板30,也
可同时设置于第一挡板20和第二挡板30。
绕线器第二实施例
参阅图7,本实施例的绕线器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导电接脚
的数量为6个,并将其以附图标记1-6编号,绕线接脚的数量为2个,其中
4个导电接脚,编号为导电接脚1-4,在同一平面内呈矩形排布,剩余的2个
导电接脚,编号为导电接脚5、6,分别位于较远离线轴的两导电接脚1、2
的外周,且与该较远离线轴的两导电接脚1、2位于同一直线上。
参照图7和图8所示,对应用本实施例的绕线器缠绕导线的方法进行说
明:
首先,将导电接脚1、3分别通过导线与绕线接脚X固定连接,并将固
定于该绕线接脚X的导线电性连接;
接着,将导电接脚2、4分别通过导线与绕线接脚Y固定连接,将固定
于该绕线接脚Y的导线电性连接;
最后,将绕线接脚X和Y通过导线分别与导电接脚5、6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是将与导电接脚5呈对角设置的绕线接脚Y与导电接脚5
电性连接,并将与导电接脚6呈对角设置的绕线接脚X与导电接脚6电性连
接,由此可避免发生短路。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故不再赘述。
变压器实施例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绕线器可运用于变压器中,其包括绕线器、磁芯部
及绕组部。
绕线器的结构可参照图1至6所示,绕线器包括线轴10、第一挡板20、
第二挡板30、多个导电接脚40及辅助绕线部50。线轴10于一轴线上延伸,
且线轴内具有贯穿通道。第一挡板20及第二挡板30分别设置于线轴10的两
端。多个导电接脚40设置于第二挡板30。辅助绕线部50设置于第一挡板20,
且包括至少一绕线接脚51,绕线接脚51连接于第一挡板20,绕线接脚51
通过导线与导电接脚40电性连接。
磁芯部穿设于贯穿通道中。绕组部,包括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绕组部
缠绕于线轴上。
利用第一、第二实施例中记载的绕线器形成的变压器可具有多个独立的
原边绕组,绕线接脚的数量不少于原边绕组的数量,例如与原边绕组的数量
相等。
如图6所示,绕线接脚51的数量为2个,导电接脚40的数量为5个,
变压器具有由导电接脚1、3,以及导电接脚2、4形成的独立的原边绕组,
其中,绕线接脚X可作为抽头将导电接脚1、3形成的绕组分接成两个串联
的绕组;绕线接脚Y可与导电接脚5电性连接,以使导电接脚5可与其他连
接器连接,实现其电气功能。
如图8所示,绕线接脚51的数量为2个,导电接脚40的数量为6个,
变压器具有由导电接脚1、3,以及导电接脚2、4形成的独立的原边绕组,
其中,绕线接脚X、Y可分别与导电接脚5、6电性连接,以使导电接脚5、
6可与其他连接器连接,实现其电气功能。
因此,绕线接脚不仅可与导电接脚连接形成多种绕组,还可使各个导电
接脚均能发挥其连接作用。
应当理解,第一、二实施例中列举的具有各种变化形式的绕线器均可运
用于本发明的变压器中,且皆属于本发明所要保护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绕线接脚不仅可与导电接脚连接形成多种绕组,
还可使各个导电接脚均能发挥其连接作用,由此绕线器形成的变压器的功能
性提升,能够实现绕线器的自动化绕线,减少手工作业,降低制造成本,提
高稳定性。且绕线接脚与导电接脚可分别设置于上下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上,因此可根据需要提供更多种布局的选择,不必局限于仅与下方的导电接
脚连接。
缠绕绕线于绕线器的方法
本发明缠绕绕线于绕线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包括线轴、辅助绕线部及多个导电接脚的绕线器,辅助绕线部包
括至少一绕线接脚;于所述线轴绕制一第一绕组;
将所述第一绕组的一端与至少一所述绕线接脚电性连接;
于所述线轴绕制一第二绕组;及
将所述第二绕组的一端与所述绕线接脚电性连接,使第二绕组的所述端
与第一绕组的所述端电性连接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至少一所述绕线接脚与至少一所述导电接脚电性连接。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绕线部还包括径向突出的至少一虚设接脚,
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将一绕组缠绕于所述虚设接脚;及
将该绕组于所述虚设接脚卸除。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绕组为部分地缠绕于所述虚设接脚。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
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
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
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
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