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可移动地将可动侧板配置在一对基座侧板之间形成的商品容纳通路上,根据投入的商品高度尺寸,改变与基座侧板之间的商品通过宽度。采用这种商品容纳装置,由于适当移动可动侧板,就可使商品通过宽度与商品的高度尺寸相适应。因此,可将商品以稳定的姿势放置在商品容纳通路上,不会产生因商品姿势错乱引起的商品堵塞。
在这种商品容纳装置中,在可动侧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接合突部,另一方面,在配置在基座侧板相互之间的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上,分别形成多个接合槽作为定位部件,通过使接合突部择一地与接合槽接合,可在与基座侧板平行的状态下,将可动侧板定位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上(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平8-55273号公报。
另外,在上述商品容纳装置中,为了可靠地防止商品堵塞和商品送出的错误,在接合突部与接合槽接合的情况下,优选尽量减小两者的间隙。即,如果减小接合突部和接合槽之间的间隙,由于可动侧板不会在垂直轴周围或沿着前后方向地水平轴周围产生晃动,因此,可使放置在商品容纳通路上的商品姿势更稳定,可以可靠地防止上述问题出现。
然而,在减小接合突部和接合槽之间的间隙时,两者的安装和拆卸操作,特别是接合突部插入接合槽中的操作困难,可动侧板的移动操作性必然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种不会产生商品堵塞或商品送出错误的问题,可提高可动侧板的移动操作性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1方面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其在彼此相对的一对基座侧板之间形成商品容纳通路,同时,在接近和离开这些基座侧板的状态下可移动地配置可动侧板,通过移动该可动侧板,改变基座侧板之间的商品通过宽度,在一对基座侧板之间设置滑动导向轴,并且以该滑动导向轴所贯通的状态,在可动侧板上形成筒状体,通过在沿着滑动导向轴的延伸方向上使筒状体滑动,可以改变可动侧板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第2方面所述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在上述第1方面中,还具有:沿着滑动导向轴配置在一对基座侧板之间,且沿着滑动导向轴的延伸方向具有多个定位部件的定位用框架;以及滑动杆,其可相对于可动侧板在与定位用框架部件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所规定的接合、脱开方向上移动,而且以可沿着滑动导向轴的延伸方向,与可动侧板一起移动的方式配置在该可动侧板上,当向着接合、脱开方向的一方移动时,通过择一地与多个定位部件接合,可以阻止可动侧板沿着滑动导向轴的延伸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当向着接合、脱开方向的另一方移动时,通过脱离定位部件,允许可动侧板沿着滑动导向轴的延伸方向移动。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由于利用在滑动导向轴上贯通的筒状体,使可动侧板在垂直轴周围和沿着前后方向的水平轴周围不会晃动,因此,作为定位部件可适用于考虑装卸操作的装置,没有因可动侧板的晃动而引起的商品堵塞或商品送出错误的问题,可提高可动侧板移动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的截面侧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一种方式配置可动侧板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4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二种方式配置可动侧板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5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三种方式配置可动侧板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6为采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的自动售货机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一种方式配置商品的投入导向装置的状态的截面侧视图;
图8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二种方式配置商品的投入导向装置的状态的截面侧视图;
图9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采用的姿势控制构件的立体图;
图10-1为表示图9所示的姿势控制构件的安装式样的示意图;
图10-2为表示图9所示的姿势控制构件的安装式样的示意图;
图10-3为表示图9所示的姿势控制构件的安装式样的示意图;
图11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使用的第一可动侧板的侧视图;
图12为与图11所示的第一可动侧板对应的第二可动侧板的侧视图;
图13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使用的第一可动侧板的另一个例子的侧视图;
图14为与图13所示的第一可动侧板对应的第二可动侧板的侧视图;
图15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使用的出口调节板的示意图;
图16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使用的上部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17为表示图16所示的上部保持装置解除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一种方式配置可动侧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为表示从图18所示的状态,向上移动第二可动侧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二种方式配置可动侧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为表示从图20所示的状态,向上移动第一可动侧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商品容纳装置中,按第三种方式配置可动侧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10商品容纳架;11基座侧板;12商品容纳通路;40可动侧板;140第一可动侧板;143筒状体;143a滑动导向轴;240第二可动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自动售货机的商品容纳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商品容纳装置。如图6所示,这里例示的商品容纳装置适用在销售罐装饮料和瓶装饮料等商品的自动售货机中,在主体机壳1中构成的绝热结构的商品收容库2中具有商品容纳架10。
如图1-图5所示,商品容纳架10可将以横倒的姿势投入的商品放置在自动售货机的商品收容库2中,另一方面,在给予销售指令的情况下,可送出对应的商品,它还具有用于将商品放置在左右一对基座侧板11之间的商品容纳通路12。商品容纳通路12是通过将多个通路构成部件配置在一对基座侧板11之间构成的,可沿着上下方向,在前后成蛇行状延伸。上端开口为商品入口,下端开口为商品出口。在投入直径最粗的商品的情况下,商品容纳通路12的进深长度为可使商品通过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具有同样结构的五个商品容纳通路12,在商品收容库2的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商品容纳架10。以下,根据需要,从位于前方的开始,依次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个商品容纳通路。
采用弯曲的弓形体13和出口调节板14作为构成商品容纳通路12的通路构成部件。弯曲弓形体13是具有与基座侧板11的相互间距离相当的宽度,横截面作成弯曲状的薄板状构件,其弯曲内表面相互地向着内部,并沿着上下方向,在前后作成交错状。另外,图中的符号15为设在弯曲弓形体13上的挡板。挡板15利用板簧或图中没有示出的螺旋弹簧的弹力,向商品容纳通路12突出,通过与通过商品容纳通路12的商品接触,干扰加在商品上的冲击,同时修正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中的商品姿势。出口调节板14为在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下端,配置在与称为弯曲机械(ベンドメツク)的商品送出机构16相对的位置的板状构件。它配置在一对基座侧板11之间,可在接近或远离商品送出机构16的方向上移动,可扩大和缩小与该商品送出机构16之间的进深长度。
另外,位于出口调节板14正上方的弯曲弓形体(以下称为“下方自由弓形体13L”),以其上端边缘为轴心,可摇动地配置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上;同时,其下端边缘在离开调节器板14的内侧,与出口调节板14的上端边缘交叉。因此,当移动出口调节板14时,该下方自由弓形体13L与出口调节板14连动,适当地摇动,这样,不论出口调节板14的位置如何,可将两者之间总是维持连续的状态。
另外,如图3~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适用具有左右独立的挡板16a,16b的商品送出机构16。
在商品容纳架10中,还分别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上设置顶部托架20。顶部托架20为用于将从商品收容库2的前面开口投入的商品在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中导向的板状构件。如图7和图8所示,该顶部托架从商品容纳通路12向前方逐渐向上倾斜地配置。具体地说,使支承轴21向着顶部托架20的两侧边缘突出,同时,在基座侧板11上形成支承槽22,通过将支承轴21的突出端部插入托架支承槽22中,可将顶部托架20设置在一对基座侧板1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与后侧的商品容纳通路12对应的顶部托架20位于基座侧板11的上方,同时其全长逐渐增长。即:与第一商品容纳通路12对应的顶部托架20在最下方,它是全长最短的;另一方面,与第五个商品容纳通路12对应的顶部托架20,在最上方,是全长最长的。因此,与第一商品容纳通路12对应的长度最短的顶部托架20,通过设在其中心的支承轴21,支承在基座侧板11上;另一方面,与其它的商品容纳通路12对应的顶部托架20,通过安装在前端和后端的支承轴21,支承在基座侧板11上。
从图7和图8可看出,支承顶部托架20的托架支承槽22都包含沿着基座侧板1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部22a;另一方面,至少位于基座侧板11的前端的托架支承槽具有前端规定部22b和后端规定部22c。前端规定部22b为从滑动部22a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部分;而后端规定部22c为从滑动部22a的后端向下延伸的部分。
另外,在商品容纳通路12的前端,位于最上位的弯曲弓形体(以下称为“上方可动弓形体13U”)的上端,与顶部托架20的后端边缘连接。具体说明如下:在第一商品容纳通路12中,顶部托架20的后端边缘和上方可动弓形体13U的上端边缘将两者连续地构成一体;另一方面,在另一个商品容纳通路12中,通过使个别设置的上方可动弓形体13U的上端,与顶部托架20的后端边缘的下表面连接,顶部托架20可以阻止二者沿着顶部托架20的倾斜方向相对移动。
在上述结构的顶部托架20中,如果通过抬起前端,使支承轴21位于托架支承槽22的滑动部22a上,则可以相对基座侧板11使之前后移动,并使顶部托架20的后端边缘分别相对于商品容纳通路12进退移动。具体的是,如图7所示,如果将顶部托架20向前拉出,则顶部托架20的后端边缘在商品容纳通路12的后端,离开位于最上位的弯曲弓形体13,可使相互间的进深长度扩大,另一方面,如向后压入顶部托架20,则如图8所示,顶部托架20的后端边缘在商品容纳通路12的后端,接近位于最上位的弯曲弓形体13,可使相互间进深长度缩小。
而且,由于在所有状态中,上方可动弓形体13U与顶部托架20的移动连动,因此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的进深长度也与顶部托架20的移动连动,进行扩大和缩小。
在各自的状态下,如果将顶部托架20的前端向下压,则支承轴21位于前端规定部22b或后端规定部22c上,除非再次抬起前端,顶部托架20的支承轴21不能达到托架支承槽22的滑动部22a,因此,顶部托架20不会产生不小心的移动。
因此,如图7所示,在投入直径较粗的商品的情况下,将顶部托架20向前拉出,则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的进深长度和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进深长度可分别扩大,与直径粗的商品对应。当从顶部托架20通过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时,可以修正商品的姿势,同时,在通过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时,可以有效地防止产生姿势错乱。
相反,如图8所示,在投入直径较细的商品的情况下,将顶部托架20向后压,则可以分别缩小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进深长度,和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进深长度,与直径细的商品对应。当从顶部托架20通过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时,可以修正商品的姿势;同时,当通过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时,由于间隙减小,可以有效地防止姿势错乱。
结果,通过适当改变顶部托架20的位置,不论投入商品的外径如何,都可以稳定的姿势,将商品放置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上,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商品姿势错乱引起的销售错误和商品堵塞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方可动弓形体13U与顶部托架20作成一体,将上方可动弓形体13U直接与顶部托架20连接,但不是必须局限于此,使上方可动弓形体13U与顶部托架20连动移动也可以。例如,利用连杆机构连接顶部托架20和上方可动弓形体13U之间也可以起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将位于最上位的弯曲弓形体13与顶部托架20连动,然而,使多个弯曲的弓形体13与顶部托架20连动也可以。
另一方面,在上述商品容纳架10中。在顶部托架20和商品容纳通路12之间,分别通过支承轴31设置姿势控制构件30。
支承轴31为横截面作成一样的圆形的长条线状构件,在位于顶部框架20和商品容纳通路12之间的部分上,架设在一对基座侧板11之间。
如图9所示,姿势控制构件30具有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横截面作成大致的L字形,在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上具有固定部件32和两个接合导向块33。如图10-1所示,固定部件32具有从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竖立起来的第一弹性部32a;从第一弹性部32a向着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会合部方向弯曲延伸的第二弹性部32b;和从第二弹性部32b的延伸端部向外稍微弯曲的导入部32c,由富有弹性的金属薄板整体成型。接合导向块33具有从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竖立起来的第一导向部33a;和从第一导向部33a向着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的会合处方向弯曲延伸的第二导向部33b。该接合导向块33是通过适当切去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的一部分构成的。
如图10-1所示,接合导向块33的第二导向部33b,在与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在确保与支承轴31的外径对应的间隙的状态下,与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大致平行。与此相对,固定部件32的第二弹性部32b离开第一弹性部32a,因此,在逐渐接近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状态下倾斜延伸,确保在延伸端部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比支承轴31的外径小的间隙。
上述这样构成的姿势控制构件30,按以下顺序安装在支承轴31上。即:如图10-1所示,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在上方向着前方延伸,同时,确保第二姿势控制部30b向下延伸。如图10-2所示,通过使姿势控制构件30从这个状态向后移动,可将支承轴31按压在固定部件32的导向部32c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
当支承轴31压紧在导向部32c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的固定部件32中,根据导入部32c的倾斜作用,第二弹性部32b的延伸端适当弹性变形,从而离开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然后,在两者的间隙超过支承轴31的外径的时刻,该支承轴31分别插入第二弹性部32b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以及接合导向块33的第二导向部33b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
在支承轴31插入第二弹性部32b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后,如图10-3所示,第二弹性部32b的延伸端部利用其弹性复原力回复至原来状态,再次使第二导向部33b的延伸端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比支承轴31的外径小。结果,利用固定部件32的第一弹性部32a和第二弹性部32b的弹力,将支承轴31保持在两者会合部分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结果,姿势控制构件30,通过固定部件32保持在支承轴31上。
另一方面,当将姿势控制构件30从上述状态向前方拉伸时,根据第二弹性部32b的倾斜作用,通过第二弹性部32b的延伸端部适当弹性变形,离开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后,在两者的间隙超过支承轴31的外径的时刻,该支承轴31从第二弹性部32b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表面之间,以及从接合导向块33的第二导向部33b与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外表面之间脱出,可将姿势控制构件30从支承轴31上取下。
这样,通过安装在一对基座侧板11之间的姿势规定构件34(参见图7和图8)与第二姿势控制部30b的外表面接触,保持在支承轴31上的姿势控制构件30在通常状态下,保持在顶部托架20和第一姿势控制部30a之间的通过高度比商品外径小的姿势。
当从这个状态将横倒姿势的商品投入顶部托架20中时,通过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前端与商品接触,可以修正商品的姿势。由于这样,即使将倾斜状态的商品投入顶部托架20中,也可以利用姿势控制构件30修正商品姿势。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上述姿势控制构件30,由于位于固定部件32两侧的接合导向块33分别处在与支承轴31接触的状态,因此,即使商品与偏离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中心的位置接触,也不会相对于支承轴31倾斜。
通过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向远离顶部托架20的方向摇动,商品与第一姿势控制部30a接触的姿势控制构件30允许商品通过;另一方面,第二姿势控制部30b向往商品容纳通路12中突出的方向摇动,可使与相对的弯曲弓形体13之间的进深长度变狭窄。
结果,在姿势控制构件30的第二姿势控制部30b,和与它相对的弯曲弓形体13之间,可以修正商品姿势;同时,可以阻止在第二姿势控制部30b和弯曲弓形体13之间,处于直立姿势的商品通过。因此,假如在第一姿势控制部30a的修正不充分的情况下,可用第二姿势控制部30b再次修正商品的姿势,使商品能以横倒的姿势,依次放置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中。
在上述姿势控制构件30中,根据商品的外径,最优的方式是互不相同的。例如,在商品直径粗的情况下,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之间的角度α较大比较好,相反,在商品直径细的情况下,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之间的角度α越小,则可以更可靠地修正商品的姿势。即:利用一种姿势控制构件30,与不同外径的商品完全对应很困难。
采用上述商品容纳架10,利用上述操作,可以将姿势控制构件30在支承轴31上装卸。因此,根据投入商品的尺寸,更换作为最优形式的姿势控制构件30,可以不论商品外径如何,总是可以修正商品的姿势。
另外,作为姿势控制构件30,不是必须限于由第一姿势控制部30a和第二姿势控制部30b构成,使用在第二姿势控制部30b的下端边缘上具有第三姿势控制部也可以。
另外,如图1~图5所示,在上述商品容纳架10中,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上,在位于一对基座侧板11之间的部位上,设置可动侧板40。可动侧板40用于改变与基座侧板11之间的商品通过宽度,它具有可以在接近和离开基座侧板11的方向上移动的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
如图1~图5,图11和图13所示,第一可动侧板140以向着正面,与左侧基座11相对的状态配置,它具有位于商品容纳通路12内的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和位于顶部托架20的上方区域的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
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为具有足够长度的长条板状构件,其上端从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突出,并且下端与出口调节板14相对。
在该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上,在上端设有筒状体143,在下端设有接合突片141c。筒状体143作成以沿着左右方向的水平轴心为中心的直径小的圆筒状,其相对于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的板厚具有足够长的长度,滑动导向轴143a在其中心孔中贯通。滑动导向轴143a为横截面作成一样的圆形的长的线状构件,它以水平的状态架设在一对基座侧板11之间,通过筒状体143可以为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沿着左右方向的移动导向,同时,在与筒状体143之间,具有限制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在垂直于轴心的轴周围晃动的功能。接合突片141c,在与出口调节板14上的接合槽孔14a之间,构成下部保持装置。接合突片141c为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的最下端,从与出口调节板14相对的部位,以向下逐渐向外倾斜的三角形状突出的部分。如图3~图5和图15所示,出口调节板14的接合槽孔14a为将向上宽度逐渐变窄的三角形导向孔14aa,和从作为该导向孔14aa的顶角的位置向上延伸的定位槽14ab作成一体构成的。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占据后述的规定退避位置和分割位置时,该接合突片141c插入定位槽14ab中。
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为从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的上端向前延伸的部分,它只能以沿着上下方向,相对于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移动的方式,保持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中。具体地是,使滑动舌片142a从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的一个侧面向下突出,另一方面,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上形成滑动开口141a,使滑动舌片可以沿着上下方向滑动地插入。另外,在两者之间,形成沿着上下方向的滑动导向壁141b,142b,将二者连接起来,使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只能沿着上下方向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上移动(参见图20和图21)。
在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上形成滑动通孔144和前后两个接合突部145,146。滑动通孔144为设在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上的通孔,滑动构件147插入其内部。滑动构件147,以水平姿势架设在一对基座侧板11之间。插入该滑动构件147的通孔144沿着前后方向的宽度作成可嵌入滑动构件147中的大小,而且其高度作成比滑动构件147的板厚大很多,它通过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为第一可动侧板140沿着左右方向的移动导向;另一方面具有允许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相对于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功能。接合突部145,146为设在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的前方和后方部位上的突出部分,它在前方定位用框架148和后方定位用框架149上的多个接合槽148a,149a之间,构成上部保持装置。设在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前方的接合突部(以下称为“前方接合突部145”)向下突出,如图16所示,在相对于前方定位用框架148向下运动的情况下,与接合槽148a接合。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在向上运动的情况下,可以解除与接合槽148a接合的状态。设在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分142后方的接合突部(以下称为“后方接合突出146”)向后突出。在相对于后方定位用框架149向下运动的情况下,与接合槽149a接合;另一方面,在向上运动的情况下,可以解除与接合槽149a接合的状态。另外,在设置在第一商品容纳通路12中的第一可动侧板140上,从空间效率的观点来看,在滑动通孔144的上边缘形成前方接合突部145。兼作滑动构件147用的前方定位用框架148插入滑动通孔144中。另外,在第二商品容纳通路~第五商品容纳通路中,在顶部托架20上形成接合槽148a,这样,在顶部托架20中可兼用前方定位用框架148。
第二可动侧板240以向着正面,与右侧基座侧板11和第一可动侧板140相对的状态配置。如图1~图5,图12和图14所示,它具有位于商品容纳通路12内部的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和位于顶部托架20上方区域的第二投入宽度规定部分242。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为上端从商品容纳通路12的上端开口突出,同时,下端与出口调节板14相对的具有足够长度的长条板状构件。第二投入宽度规定部242为从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上端向前延伸的部分,与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形成一体。
在第二可动侧板240上形成滑动通孔244和前后两个接合突部245,246。滑动通孔244为在与第一可动侧板140的滑动通孔144对应的部位上形成的通孔。上述滑动构件147插入其内部。插入滑动构件147的滑动通孔244沿着前后方向的宽度,作成嵌入滑动构件147中的大小,而且其高度比滑动构件147的板厚大很多,可以为第二可动侧板240沿着左右方向的移动导向;另一方面,具有允许第二可动侧板240沿着上下方向,相对于基座侧板11移动的功能。接合突部245,246在与第一可动侧板140的前方接合突部145和后方接合突部146对应的部位上形成,它分别在设置于前方定位用框架148和后方定位用框架149上的多个接合槽148a,149a之间,形成上部保持装置。另外,在形成在第一商品容纳通路12上的第二可动侧板240中,与第一可动侧板140同样,从空间效率观点来看,在滑动通孔244的上部边缘上形成前方接合突部245,作为兼作滑动构件147用的前方定位用框架148插入该滑动通孔244中。另外,与第一可动侧板140同样,在第二商品容纳通路~第五商品容纳通路中,分别在顶部框架20上形成接合槽148a,149a,这样,可在顶部托架20中兼用前方定位用框架148。
又如图3~图5所示,在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上,分别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和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之间,设有连杆机构50和防止误插入构件60。
连杆机构50为借助上下一对连杆52,53,在第一可动侧板140,和设置在第二可动侧板240的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上的滑动体51之间,构成的平行连杆。滑动体51只能沿着上下方向在第二可动侧板240的第二容纳宽度241上滑动。连杆52,53以其一端在沿着前后方向的水平轴周围摇动的方式,支承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的中间及下方,另一方面,其另一端以在沿着前后方向的水平轴周围摇动的方式,支承在滑动体51的上端和下端上。
防止误插入构件60在中间部具有卷绕成线圈状的线圈部61,同时两端形成从线圈部61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向径向外方延伸的形状,可由金属制成的一连串的线状体制成。在线圈部61的中心轴与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平行的垂直面上,以沿着前后方向的状态,该防止误插入构件60的一端与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的上端连接;而其另一端与第二容纳宽度规定部241的上端连接,这样,将该防止误插入构件60配置在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之间(参见图20)。
如上所述,如图3和图18所示,在具有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构成可动侧板40的商品容纳架10中,在使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互相接近的状态下,将第一可动侧板140配置在与一个基座侧板11,例如,与向着正面的左侧基座侧板11邻近的退避位置上。使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的前方接合突部145,245从这个状态与前方定位用框架148的接合槽148a接合;同时,使后方接合突部146,246与后方定位用框架149的接合槽149a接合,再将设在第一可动侧板140下端的接合突片141c插入出口调节板14的接合槽孔14a中,可以确保在第二可动侧板240和右侧基座侧板11之间最大限度的商品通过宽度,可以稳定的姿势放置与该商品通过宽度相应的高度的商品。在根据销售指令,送出商品的情况下,可以同步驱动商品送出机构16具有的左右一对挡板16a,16b。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姿势控制构件30可以在支承轴31上装卸,则如图3所示,如果姿势控制构件30在左右方向形成较大,则可以可靠地修正商品的姿势,这样可使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中的商品姿势更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防止误插入构件60通过适当的弹性变形,可在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之间成为折叠状态,因此不会影响投入顶部托架20中的商品通过。
如图19所示,将第二可动侧板240从上述状态向上移动,可以解除前方接合突部245和前方定位用框架148的接合;同时可以解除后方接合突部246与后方定位用框架149的接合;仅使第二可动侧板240从左侧基座侧板11离开地移动。这时,通过使滑动体51适当地在上下方向移动,第二可动侧板240在上下方向移动,而在保持与第一可动侧板140的平行状态下移动。在将第二可动侧板240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后,通过使它向下运动,可使前方接合突部245再次与前方定位用框架148的接合槽148a接合;同时,使后方接合突部246与后方定位用框架149的接合槽149a接合。这样,如图4和图20所示,可以确保第二可动侧板240和右侧基座侧板11之间缩小的商品通过宽度,可以稳定姿势容纳高度较小的商品。在根据销售指令,送出商品的情况下,可以同步驱动商品送出机构16具有的左右一对挡板16a,16b。
另外,如果在第二可动侧板240移动时,先更换宽度小的姿势控制构件30′,则可以可靠地修正商品的姿势,这样可使商品容纳通路12中的商品姿势更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第二可动侧板240相对于第一可动侧板140移动,防止误插入构件60在线圈部61向着前后方向的状态下出现在从顶部托架20至商品容纳通路12之间的商品容纳通过区域中。因此,在商品错误地投入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之间的情况下,即使巡回售货员等作业者不进行设定时,利用防止误插入构件60也可以可靠地防止进入商品容纳通路12。另外,由于在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互相连接的状态下,设置具有线圈部61的防止误插入构件60,因此即使在因操作错误,过多地移动第二可动侧板240时,也可继续发挥其功能,不需另外设置限制第二可动侧板240移动的装置,可以防止因操作错误造成的商品误投入。
在利用同样的操作,使第二可动侧板240从上述状态向着右侧的基座侧板11移动后,如图21所示,在第一可动侧板140中,解除前方接合突部145和前方定位用框架148的接合,同时,可解除后方接合突部146和后方定位用框架149的接合,还可解除设在第一可动侧板140下端的接合突片141c与出口调节板14的接合槽孔14a的接合状态,将第一可动侧板140配置在离开左侧基座侧板11的分割位置上。从这个状态使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互相接近,使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的前方接合突部145,245分别与前方定位用框架148的接合槽148a接合,同时,使后方接合突部146,246分别与后方定位用框架149的接合槽149a接合,再使设在第一可动侧板140下端的接合突片141c插入出口调节板14的接合槽孔14a中。这样,如图5和图22所示,可以确保在左侧基座侧板11和第一可动侧板140之间,以及第二可动侧板240与右侧基座侧板11之间大致为1/2商品通过宽度的商品容纳通路12。因此,不但可以稳定的姿势容纳与商品宽度相应的高度的商品,而且可以大大增加商品容纳数,有效地利用空间。在根据销售指令,送出商品的情况下,也可以互相独立地驱动商品送出机构16具有的左右一对挡板16a,16b。
另外,在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移动时,先取出姿势控制构件30′,然后安装与商品容纳通路12对应的姿势控制构件30″,可以可靠地修正商品姿势,可以使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中的商品姿势更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巡回售货员等作业者没有设定,通过防止误插入构件60的适当弹性变形,在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之间成为折叠状态。因此,该防止误插入构件60不影响投入顶部托架20中的商品通过。
采用上述结构的商品容纳架10,构成具有第一可动侧板140和第二可动侧板240的可动侧板40,该第一可动侧板140通过上部保持装置和下部保持装置,择一地配置在离开左侧基座侧板11的分割位置和邻近左侧基座侧板11的退避位置;而第二可动侧板240通过连杆机构50,在平行移动状态下与第一可动侧板140连接,因此第二可动侧板240总是相对于第一可动侧板140维持平行状态,只要设置规定第二可动侧板240的位置的上部保持装置即可。因此,在商品容纳通路12上容纳多种商品的情况下,可以只在前方定位用框架148和后方定位用框架149上设置多个接合槽148a,149a,不需要在承受商品负荷的出口调节板14上设置多个接合槽孔14a,不会有强度的问题。
另外,通过连杆机构50,与第一可动侧板140连接的第二可动侧板240移动平稳,在移动操作性这点上有利。
另外,采用上述商品容纳架10,利用贯通在滑动导向轴143a上的筒状体143,第一可动侧板140不会在垂直轴周围和沿着前后方向的水平轴周围晃动。因此,在考虑前方接合突部145和前方定位用框架148的接合槽148a,后方接合突部146和后方定位用框架149的接合槽149a,接合突片141c和出口调节板14的接合槽孔14a的安装拆卸操作性,确保互相之间的间隙而使用的情况下,不会产生因第一可动侧板140的晃动引起的商品堵塞和商品送出错误的问题,可以提高第一可动侧板140的移动操作性。
另外,在第一可动侧板140中,将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沿上下方向可移动地配置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上,同时,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和前方定位用框架148,以及后方定位用框架149之间构成上部保持装置,因此在解除上部保持装置的情况下,不需要移动第一容纳宽度规定部141,只需向上移动第一投入宽度规定部142即可,操作容易而轻快。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具有第一可动侧板和第二可动侧板的可动侧板为适用对象,可动侧板不需要一定具有两个可动侧板。另外,在可动侧板具有第一可动侧板和第二可动侧板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仅在第一可动侧板上设置筒状体,但仅在第二可动侧板上设置筒状体也可以,在两个可动侧板上分别设置筒状体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