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壳加压测试装置的容器支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玻壳加压测试装置的容器支架.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83740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6.04 CN 103837401 A (21)申请号 201210488147.0 (22)申请日 2012.11.26 G01N 3/02(2006.01) F16M 11/00(2006.01) F16M 11/22(2006.01) (71)申请人 西安大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唐延路旺 座现代城 G 座 25 层 (72)发明人 胡剑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代理人 李子安 (54) 发明名称 一种玻壳加压测试装置的容器支架 (57) 摘。
2、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壳加压测试装置的容器 支架, 包括平板、 左滚轮、 右滚轮、 左立柱、 右立柱、 左前加强板、 左后加强板、 右前加强板和右后加强 板, 左滚轮和右滚轮的数量均为两个, 两个左滚轮 对称安装在平板的左端前后两侧, 两个右滚轮对 称安装在平板的右端前后两侧, 左立柱固定安装 在平板的左端中部, 右立柱固定安装在平板的右 端中部, 左立柱和右立柱对称设置, 左前加强板和 左后加强板分别安装在左立柱的前后两侧, 右前 加强板和右后加强板分别安装在右立柱的前后两 侧 ; 左立柱和右立柱的上端均开有耳轴孔和容器 固定装置安装孔, 耳轴孔位于容器固定装置安装 孔的上方。本发明安装使用。
3、方便, 便于移动, 制造 方便, 制造成本低, 实用性强。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837401 A CN 103837401 A 1/1 页 2 1. 一种玻壳加压测试装置的容器支架, 其特征在于 : 包括平板 (5) 、 左滚轮 (4-1) 、 右 滚轮 (4-2) 、 左立柱 (2-1) 、 右立柱 (2-2) 、 左前加强板 (3-1) 、 左后加强板 (3-2) 、 右前加强 板 (3-3) 和右后加强板 。
4、(3-4) , 所述平板 (5) 的形状为长方形, 所述左滚轮 (4-1) 和右滚轮 (4-2) 的数量均为两个, 两个所述左滚轮 (4-1) 对称安装在平板 (5) 的左端前后两侧, 两个 所述右滚轮 (4-2) 对称安装在平板 (5) 的右端前后两侧, 所述左立柱 (2-1) 和右立柱 (2-2) 的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 所述左立柱 (2-1) 和右立柱 (2-2) 的长度相等, 所述左立柱 (2-1) 固定安装在平板 (5) 的左端中部, 所述右立柱 (2-2) 固定安装在平板 (5) 的右端中部, 所述 左立柱 (2-1) 和右立柱 (2-2) 对称设置, 所述左前加强板 (3-1) 。
5、和左后加强板 (3-2) 分别安 装在左立柱 (2-1) 的前后两侧且对左立柱 (2-1) 起加强作用, 所述左前加强板 (3-1) 和左 后加强板 (3-2) 对称设置, 所述右前加强板 (3-3) 和右后加强板 (3-4) 分别安装在右立柱 (2-2) 的前后两侧且对右立柱 (2-2) 起加强作用 ; 所述左立柱 (2-1) 和右立柱 (2-2) 的上 端均开有耳轴孔 (1) 和容器固定装置安装孔 (6) , 所述耳轴孔 (1) 位于容器固定装置安装孔 (6) 的上方。 2. 按照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玻壳加压测试装置的容器支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耳轴 孔 (1) 和容器固定装置安装。
6、孔 (6) 均为圆孔, 所述耳轴孔 (1) 的孔径不小于安装孔 (6) 的孔 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837401 A 2 1/2 页 3 一种玻壳加压测试装置的容器支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容器支架, 尤其是涉及一种玻壳加压测试装置的容器支架。 背景技术 0002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二期目的在于测出中微子质量顺序 (mass hierarchy) 和精确 测量中微子混合角12。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对探测器能量分辨率的要求为2-3%/sqrt(E), 这就要求把目前光子探测效率 (每兆电子伏 250 个光电子) 提高 10 倍。对应的措施除了提 高液体闪烁体的衰减长。
7、度之外, 还要提高光电倍增管的光量子效率和有效光阴极的覆盖比 例。但是, 目前已有的光电倍增管及技术都不能满足该实验需求。 0003 针对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二期这一需求,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光电倍增管原型结 构 (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 简称 MCP-PMT), 其通过光电倍增管前窗上的透射式光阴极和 后壁上的反射式光阴极的结合, 并使用置于光电倍增管中央的微通道板 (Micro-Channel Plate, 简称MCP) , 取代了体积较大的打拿电极, 扩展了光电倍增管光阴极的有效面积。 需要 对 PMT 的玻壳进行耐压实验, 以确保能够满足实验工况, 并且有一定的安全系数。 0004 目前, 。
8、现有的玻壳加压测试装置的容器支架因结构设计不合理, 存在安装不方便, 不易移动, 制造不方便, 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提供一种玻壳加压测试装置的容 器支架, 其结构简单、 设计合理且使用效果好, 同时安装使用方便, 便于移动, 制造方便, 制 造成本低, 实用性强。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玻壳加压测试装置的容器支架, 其特征在于 : 包括平板、 左滚轮、 右滚轮、 左立柱、 右立柱、 左前加强板、 左后加强板、 右前加 强板和右后加强板, 所述平板的形状为长方形, 所述左滚轮和右滚轮的数量均为两。
9、个, 两个 所述左滚轮对称安装在平板的左端前后两侧, 两个所述右滚轮对称安装在平板的右端前后 两侧, 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的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 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的长度相等, 所述 左立柱固定安装在平板的左端中部, 所述右立柱固定安装在平板的右端中部, 所述左立柱 和右立柱对称设置, 所述左前加强板和左后加强板分别安装在左立柱的前后两侧且对左立 柱起加强作用, 所述左前加强板和左后加强板对称设置, 所述右前加强板和右后加强板分 别安装在右立柱的前后两侧且对右立柱起加强作用 ; 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的上端均开有耳 轴孔和容器固定装置安装孔, 所述耳轴孔位于容器固定装置安装孔的上方。 0007 上述。
10、的一种玻壳加压测试装置的容器支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耳轴孔和容器固定 装置安装孔均为圆孔, 所述耳轴孔的孔径不小于安装孔的孔径。 0008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 0009 1、 本发明结构简单、 设计合理且使用效果好。 0010 2、 使用时, 可通过销轴和其它固定固件将玻壳加压测试装置支撑固定在本发明 说 明 书 CN 103837401 A 3 2/2 页 4 上, 安装使用方便, 由于平板的底部安装有左滚轮和右滚轮, 因此便于移动。 0011 综上, 本发明固定方便, 移动方便, 实用性强, 制造方便, 制造成本低。 0012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 对本发明做进一步。
11、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3 图 1 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4 附图标记说明 : 0015 1耳轴孔 ; 2-1左立柱 ; 2-2右立柱 ; 0016 3-1左前加强板 ; 3-2左后加强板 ; 3-3右前加强板 ; 0017 3-4右后加强板 ; 4-1左滚轮 ; 4-2右滚轮 ; 0018 5平板 ; 6容器固定装置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如图 1 所示, 本发明包括平板 5、 左滚轮 4-1、 右滚轮 4-2、 左立柱 2-1、 右立柱 2-2、 左前加强板 3-1、 左后加强板 3-2、 右前加强板 3-3 和右后加强板 3-4, 所述平板 5 的形状为 长方形,。
12、 所述左滚轮 4-1 和右滚轮 4-2 的数量均为两个, 两个所述左滚轮 4-1 对称安装在平 板 5 的左端前后两侧, 两个所述右滚轮 4-2 对称安装在平板 5 的右端前后两侧, 所述左立柱 2-1 和右立柱 2-2 的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 所述左立柱 2-1 和右立柱 2-2 的长度相等, 所述 左立柱 2-1 固定安装在平板 5 的左端中部, 所述右立柱 2-2 固定安装在平板 5 的右端中部, 所述左立柱 2-1 和右立柱 2-2 对称设置, 所述左前加强板 3-1 和左后加强板 3-2 分别安装 在左立柱 2-1 的前后两侧且对左立柱 2-1 起加强作用, 所述左前加强板 3-1 。
13、和左后加强板 3-2对称设置, 所述右前加强板3-3和右后加强板3-4分别安装在右立柱2-2的前后两侧且 对右立柱 2-2 起加强作用 ; 所述左立柱 2-1 和右立柱 2-2 的上端均开有耳轴孔 1 和容器固 定装置安装孔 6, 所述耳轴孔 1 位于容器固定装置安装孔 6 的上方。 0020 本实施例中, 所述耳轴孔 1 和容器固定装置安装孔 6 均为圆孔, 所述耳轴孔 1 的孔 径不小于安装孔 6 的孔径。 0021 使用时, 可通过销轴和其它固定固件将玻壳加压测试装置支撑固定在本发明上, 安装使用方便, 由于平板5的底部安装有左滚轮4-1和右滚轮4-2, 因此便于移动。 综上, 本 发明固定方便, 移动方便, 实用性强, 制造方便, 制造成本低。 0022 以上所述, 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 凡是根据本发明 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 均仍属于本发明技 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3837401 A 4 1/1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37401 A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