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伤口的负压治疗中使用的连接设备.pdf

上传人:狗** 文档编号:6181030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5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80035762.4

申请日:

2012.07.03

公开号:

CN103687576A

公开日:

2014.03.26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61F 13/02申请公布日:20140326|||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F 13/02申请日:20120703|||公开

IPC分类号:

A61F13/02; A61M27/00; A61M1/00

主分类号:

A61F13/02

申请人:

保罗·哈特曼股份公司

发明人:

皮埃尔·克罗伊扎特; 阿克赛尔·埃克施泰因; 科妮莉亚·沃尔夫

地址:

德国海登海姆

优先权:

2011.07.26 DE 102011108726.9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代理人:

李少丹;许伟群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伤口的负压治疗的连接设备(2),该连接设备具有一个能够用负压加载的引导装置(10)并且具有一个平面状的、负压密封的、用于该引导装置(10)的载体装置(12),该引导装置(10)负压密封地保持在该载体装置处,其中该载体装置(12)能够放置在一个覆盖该伤口并且针对大气密封地关闭的负压绷带(6)上,使得该引导装置(10)能够通过穿过该引导装置(10)和该载体装置(12)和该负压绷带(6)的至少一个开口(18,20)与伤口空间连通;该连接设备是如下地改进的:在该载体装置(12)的朝向伤口的侧面(22)上设置有一个至少有三个子层的粘合剂层(24),该粘合剂层包括一个中间的承载子层(26)、一个保持在该承载子层(26)处并且朝向该载体装置(12)的第一粘结物子层(28)、和一个保持在该承载子层(26)处并且背向该载体装置(12)的第二粘结物子层(30),并且该粘合剂层被设计为使其不阻塞该载体装置(12)中的该至少一个开口(18)。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伤口的负压治疗的连接设备(2),该连接设备具有一个能够用负压加载的引导装置(10)并且具有一个平面状的、负压密封的、用于该引导装置(10)的载体装置(12),该引导装置(10)负压密封地保持在该载体装置处,其中该载体装置(12)能够放置在一个覆盖该伤口并且针对大气密封地关闭的负压绷带(6)上,使得该引导装置(10)能够通过穿过该引导装置(10)和该载体装置(12)以及该负压绷带(6)的至少一个开口(18,20)与伤口空间连通,其特征在于,在该载体装置(12)的朝向伤口的侧面(22)上设置有一个至少有三个子层的粘合剂层(24),该粘合剂层包括一个中间的承载子层(26)、一个保持在该承载子层(26)处并且朝向该载体装置(12)的第一粘结物子层(28)、和一个保持在该承载子层(26)处并且背向该载体装置(12)的第二粘结物子层(30),并且该粘合剂层被设计为使其不阻塞该载体装置(12)中的该至少一个开口(18)。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粘结物子层(28)和该第二粘结物子层(30)由具有不同粘结特性的粘结材料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载体装置(12)由硅组成并且该第一粘结物子层(28)包括一种硅粘结物。

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粘结物子层(30)包括一种丙烯酸酯粘结物。

5.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粘结物子层(28)的朝向该载体装置(12)的粘性面积和/或该第二粘结物层(30)的朝向该负压绷带(6)的粘性面积小于45cm2,尤其小于40cm2,尤其小于35cm2,尤其小于30cm2。

6.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借助于其第二粘结物子层(30)而粘接到一个光滑的钢板上的连接设备(2)在相对于该钢板为0度的拉伸角度下能够无损坏地承受至少40N、尤其至少50N、尤其至少60N、尤其至少70N、尤其至少80N、尤其至少90N的拉伸力。

7.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使用了一个粘结剂层(24),其第一粘结物子层(28)被设计为使得该粘合剂层(24)具有通过这个第一粘结物子层赋予的相对于钢板为25到40N/100mm、尤其27–35N/100mm的剥离力,和/或其第二粘结物子层(30)被设计为使得该粘合剂层(24)具有通过这个第二粘结物子层粘合的相对于钢板为70到85N/100mm、尤其70–80N/100mm的剥离力

8.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和第二粘结物子层(28,30)在向它们的延伸平面上的投影中具有相同的平面状的尺寸、并且尤其具有与该承载子层(26)相同的尺寸。

9.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和第二粘结物子层(28,30)具有20–400微米的厚度。

10.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中间的承载子层(26)包括以下各项或由其组成:无纺材料,具有纺织结合作用的平面材料例如像针织物、钩织物或纺织物,或者塑料箔片,金属箔片,或者其复合材料。

11.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剂层(24)在该载体装置(12)的整个朝向伤口的侧面(22)上延伸。

12.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剂层(24)框架形地围绕该载体装置(12)中的该至少一个开口(18)延伸。

13.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粘合剂层(24)的平面状的尺寸为该载体装置(12)的朝向伤口的侧面(22)的面积的至少50%。

14.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粘结物子层(30)被一个可松脱的保护子层(34)覆盖,该保护子层优选是两件式地形成的并且优选具有一个抓握接片(36)和/或一个跨过该第二粘结物子层(30)并且可握持的区域。

15.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引导装置(10)被设计为可弯曲的且平坦的、并且以一个平面侧(15)朝该载体装置(12)的一个背向伤口的上侧(16)固定。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引导装置由一种可弯曲的弹性体材料组成,该材料优选具有最高60的肖氏A硬度,并且该引导装置(10)在一个伤口侧的纵区段中以其垂直于该载体装置(12)的投影面积的至少70%而与该载体装置(12)以一种在预期的用途中不可松脱的且平面状的方式相连,并且由引导装置(10)和载体装置(12)制成的复合物的厚度尺寸为最大7mm。

说明书

说明书在伤口的负压治疗中使用的连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伤口的负压治疗中使用的连接设备,该连接设备具有一个可用负压加载的引导装置并且具有一个平面状的、也就是板状的被负压密封的用于该引导装置的载体装置,该引导装置被负压密封地保持在该载体装置处,其中该载体装置能够安置在一个遮盖在伤口上并且以相对于大气密封的方式闭合的负压绷带上,使得该引导装置能够穿过该引导装置和该载体装置以及该负压绷带中的至少一个开口与伤口空间相连通。
背景技术
在其短暂的历史中,伤口(尤其是深度的并且因此在治疗上先验地(a priori)有问题的伤口)的负压治疗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在此负压治疗是指,将一个暴露于周围大气中的身体区域或伤口区域通过下文还要详细说明的装置来相对于环境(也就是我们所生活在其中并且呼吸的大气)进行压力密封的或负压密封的关闭,其中在所关闭的伤口区域内以同样还要详细说明的方式能够施加并长久地保持一个比大气压力更低的压力,即相对于大气的负压。因此,当在本文中提及负压的区域时,它应理解为是一个典型地处于在周围的大气压力以下0与250mmHg(mm汞柱)之间的压力区域。已经显示出,这对伤口愈合是促进性的。为了负压式关闭,设置了一个负压绷带,该负压绷带例如可以包括一个压力密封的或负压密封的箔片层,该箔片层典型地与该伤口周围的未受伤的身体区域相粘结,使得以此方式能够实现一种密封的关闭。为了从一种产生负压的器件(即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的负压泵)出发在伤口空间处实现并且保持负压,在本文所提及的用于伤口的负压治疗的系统中可以使用可以用负压加载的引导装置,该引导装置借助于一个连接设备与负压绷带共同作用,以便向伤口空间处或伤口空间中带去负压。一种开篇所提及类型的连接设备从例如WO2006/052338A2或DE102009060596A1中是已知的。为了将连接设备安装到伤口绷带处,迄今为止主要使用一个另外的、遮盖该载体装置的粘合箔片,然而这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便利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基本目的在于,制造一种开篇所描述的类型的连接设备,其中,相对于伤口绷带的安装和密封可以用工艺上和经济上合理的耗费并且以对操纵友好的方式实现。
在一个所述类型的连接设备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这个目的是如下地实现的:在载体装置的朝向伤口的侧面上设置一个至少有三个子层的粘合剂层,该粘合剂层包括一个中间的承载子层、一个保持在该承载子层处并且朝向该载体装置的第一粘结物子层、和一个保持在该 承载子层处并且背向该载体装置(也就是朝向负压绷带)的第二粘结物子层,并且该粘合剂层被设计为使其不阻塞该载体装置中的该至少一个开口。
本发明的这种连接设备的设计被证实为是特别便利的,因为该粘合剂层典型地能够在一个理想的平坦的尺寸中针对该平面状载体装置的平坦的、朝向伤口的侧面被固定,而自此一个另外的粘结箔片必须遮盖该载体装置或该载体装置的构造并且因此形成了一个额外的第三维度,这在实际的处理中由于褶皱的形成而使得将该连接设备朝该伤口绷带的背向伤口的上侧进行安装或粘附的顺序过程更困难。本发明的连接设备的另一个优点来自于以下情况:典型情况下对于该平面状的载体材料和该伤口绷带使用的是不同的材料,一方面是例如硅而另一方面是例如聚氨酯,这样不能对于这两种材料来最优地确定粘结箔片的粘结物。在本发明的连接设备中不是这种情况,因为第一粘结物子层能够与第二粘结物子层无关地针对载体装置的材料进行优化地选择,并且第二粘结物子层能够与第一粘结物子层无关地针对伤口绷带的材料进行优化地设计。于是证实为有利的是,第一粘结物子层和第二粘结物子层由具有不同粘结特性的粘结材料组成,使得它们能够与载体装置或负压绷带的具体材料相对应地被选择。
在此尤其证实为有利的是,载体装置由硅组成,并且第一粘结物子层包括一种硅粘结物、至少作为主要成分。另外,可以证实为有利的是,第二粘结物子层包括一种丙烯酸酯粘结物、至少作为主要成分。丙烯酸酯粘结物赋予了一种对聚氨酯表面的突出的粘合性。于是类似地可以用聚氨酯表面实现对伤口绷带的最优的粘合性。
根据另一个发明构思,已经证明有利的是,第一粘结物子层的朝向载体装置的粘性面积和/或第二粘结物子层的朝向负压绷带的粘性面积小于45cm2,尤其小于40cm2,尤其小于35cm2,尤其小于30cm2。已经显示出,在为了与实现粘合搭档(Haftpartner)(也就是载体装置的或伤口绷带的材料)的粘性效果而针对其最优确定的粘结物材料的情况下,在连接设备中需要一个小得多的粘性面积。在此,上述的面积值为所涉及的接触侧面的单侧投影面积,简要地说也就是第一或第二粘结物子层的粘性的平坦的面积的大小。
还显示出,通过使用一个优化的粘合剂层能够实现在该连接设备与负压绷带之间粘合力的实质性提高。为了进行标准化的比较,测试了针对光滑的和预先脱脂的钢板的粘合性。在此,将多个连接设备以其相应的预期设计平面式地针对钢板的光滑表面进行粘接,其中参照标准EN29073-3(ISO9073-3)使用一个拉伸机并且该拉伸机的一个可移动的拉伸夹与从该载体装置引出的引导装置夹持式地相连并且然后引导装置在相对于钢板大约0度的拉伸角度下(也就是在从载体装置引出的引导装置的方向上)被施力。也就是,钢板与载体装置在拉伸测试机中竖直定向。该钢板为一种根据DIN EN1939的钢板。载体装置到张紧点的距离为20cm。可移动的拉伸夹的拉伸以300mm/min的速度进行。已知的连接设备在低于40N的 拉伸力下已经导致从钢板上脱离或者先前已知的、遮盖该载体装置的粘结箔片从该载体装置的脱离,也就是说导致损坏,但根据本发明设计的连接设备能够无损坏地承受至少40N的拉伸力。
证实为有利的是,在本发明的连接设备中使用一个粘合剂层,其第一粘结物子层被设计为,使得该粘合剂层具有一个通过这个第一粘结物子层赋予(vermittelte)的、相对于钢板而言的25到40N/100mm(该第一粘结物子层的厚度100mm)的剥离力,和/或其第二粘结物子层被设计为,使得该粘合剂层具有一个通过这个第二粘结物子层粘合的、相对于钢板而言的70到85N/100mm(该第二粘结物子层的厚度100mm)的剥离力。在此,该粘合剂层是按原样测试的,也就是没有与载体装置相连接。这个剥离力是根据ASTM测试方法D3330M确定的,其中停留时间为31分钟,拉伸角度为180度(剥离取向)并且拉伸速度为300mm/min。测试在22摄氏度和50%相对空气湿度下进行。当第一粘结物子层包括一种硅粘结物或第二粘结物子层包括一种丙烯酸酯粘结物时,能够以有利的方式实现这些值。
在生产工艺上证实为便利的是,第一和第二粘结物子层在其延伸平面上的投影中具有相同的平面状尺寸,也就是在投影中是重合的,并且尤其具有与该承载子层相同的尺寸。于是在最后的情况下所有的层都设计为重合的。这个实施方式被证明是特别便利的,因为在此情况下粘合剂层能够从一个环形的、在两侧上用粘合材料涂覆的平面材料带制成,使得只需要切割或冲裁该粘合剂层所需的区段。
该粘合剂层能够以特别有利的方式从一种双面胶带出发而生产,其中该双面胶带的一个区段被分离并且对应地在大小和形状上进行配置,并且然后施加到载体装置的朝向伤口的侧面上。
粘合剂层优选地以其第一载体层直接施加到该载体装置的朝向伤口的侧面上。
还证实为有利的是,第一和第二粘结物子层具有20到400微米的厚度。
以有利的方式,中间的承载子层可以是一种具有纺织结合作用(textilen Bindung)的平面材料,例如像针织物、钩织物或纺织物,或者可以是一种塑料箔片、金属箔片或其复合材料。
还证实为有利的是,该粘合剂层在该载体装置的朝向伤口的整个侧面上延伸,其中在此在该载体装置中挖出至少一个开口,用于负压连通的目的。
还可设想并且有利的是,该粘合剂层在该载体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开口周围框架式地延伸。在此情况下,该粘合剂层的平面状的尺寸还是实质性地小于该载体装置的朝向伤口的侧面的平面状尺寸。然而,同样证实为有利的是,该粘合剂层的平面状的尺寸为该载体装置的 朝向伤口的侧面的面积的至少50%。
还证实为有利的是,第二粘结物子层被一个可脱离的保护子层遮盖,该保护子层优选设计为两件式的并且优选具有一个抓握突片和/或一个从第二粘结物子层突出的且可握持的区域。
为了使该连接设备本身在施加或接触时对患者而言是舒适的或很少造成疼痛,进一步提出,该引导装置设计为可弯曲的且平坦的、并且以平面一侧朝该载体装置的一个背向伤口的上侧而固定。
此外证实为有利的是,该引导装置在具有其垂直地向该载体装置投影面积的至少70%的一个伤口侧纵向段中,对于预期的用途而言,与该载体装置是不可松脱的并且是平面式相连的,并且该引导装置在此由优选具有最高60的肖氏A硬度的一种可弯曲的弹性体材料组成。还证实为优选的是,由引导装置和载体装置制成的复合物的厚度尺寸为最高7mm。
引导装置并不是被设计为具有基本上圆形截面的管状,而是具有一个平坦的形状,其宽度尺寸实质性地大于其厚度尺寸。这与材料选择一起造成了柔软的引导装置,当向该连接设备或该引导装置施加一个接触压力时,该引导装置被证实为对患者而言是更舒适的。因此造成了更少的点状的负载,这种点状负载可能自然地导致疼痛并且尤其在对疼痛敏感的新伤口的情况下是非常有问题的。此外,由于平坦的设计,存在很小的后方钩接(Hinterhakens)或保持挂接()的危险。当该引导装置在其固定于载体装置上的纵区段中用其垂直于载体装置的投影面积的至少70%(其中为此这个或这些开口被添加在引导装置的壁部中)与平面状的载体装置平面式地相连时,压力负载被分散在伤口绷带的一个大面积的区域上,这在上面提出的问题方面非常有利地起作用。优选地,引导装置在该用于固定的纵区段中以其垂直于载体装置的投影面积的至少80%、尤其至少90%、并且还尤其至少95%与载体装置相连。
已经提及的该平坦的引导装置的宽度尺寸为至少10mm、尤其至少15mm、并且还尤其至少18mm、并且尤其最多30mm且还尤其最多25mm。
组成该引导装置的弹性体材料优选具有5–60、尤其10–60、尤其15–50、尤其15–40并且还尤其15-35的肖氏A硬度。如已经在前文提及的,肖氏A硬度是根据2000年8月的DIN53505并且于23摄氏度在一个如在该标准中描述的厚度为6mm的、板状的、平坦且光滑的试样上确定。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引导装置设计为是硅基的。
因为平坦地且可弯曲地设计的引导装置用于向伤口空间中引入负压并且在适当时用于引入清洗液体或清洗气体且导出伤口渗出物,也就是优选仅具有形成通道的连通功能,所以 提出,该引导装置并不是用多个部件或层层叠式形成的,而是以软管状方式、也就是说在截面上观察时在圆周方向上单件式地连续地由一种单一的材料形成,虽然它具有平坦的构造形状。
此外证实为有利的是,该引导装置具有在内部成型的、尤其用该引导装置的材料单件式形成的装置,该装置用于在施加负压时避免该引导装置的坍塌。这种用于避免引导装置坍塌的装置能够在上文说明的意义上的软管状引导装置的情况下直接设置。这种用于避免坍塌的装置例如可以是由多个肋材或凸起形成的。在本发明构思的改进方案中,证实有利的是,它们是贯通式延伸的。于是该引导装置能够以有利的方式作为挤出件形成。
还可以证实为有利的是,该引导装置包括多个彼此压力密封地分离的通道,其中该引导装置在此情况下还优选设计为单件式,也就是没有多个分离的形成通道的装置的组装。该多个通道可以包括一个能够将清洗介质引导到连接设备的朝向伤口的末端的方向上的清洗通道、以及一个用于供应负压或者导出伤口渗出物的负压引导通道。由此还可以解决引导装置内部的任何阻塞问题。每个通道在此与该引导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开口连通。
优选平坦的引导装置优选在纵向上延伸一个已知的距离并且于是可以通过一个没有示出的能够形成插接连接或粘结连接的过渡元件或联接元件而渐变成一个常见的抗扭转的圆形软管,该圆形软管通向一个产生负压的设备,该设备可以设计为固定的器件或者设计为在患者的身体上可佩带的移动的器件。该过渡或联接元件也可以设计为用于联接一个多通道的引导装置与一个多通道的圆形软管。证实为便利的是,该引导装置的长度尺寸具有10–60cm的范围。
该连接设备的平面状的载体装置(优选平坦的引导装置在制造商处与该载体装置负压密封地相连)优选同样是由一种5–60、尤其10–60、尤其15–50、尤其15–40且还尤其15–35的肖氏A硬度的可弯曲的弹性体材料制成。该平面状的载体装置有利地具有0.75–3mm、尤其1–3mm的厚度。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该载体装置设计为硅基的。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该引导装置和该载体装置由相同的弹性体材料形成。该载体装置用于将平坦的引导装置保持并且同时支持在一个与伤口空间连通的纵区段中。其平面状的尺寸因此在所涉及的伤口侧的纵区段中是大于该引导装置的平面状的尺寸。另外证实有利的是,该载体装置的平面状的尺寸为该引导装置的垂直于该载体装置的投影面积的至少1.5倍、优选至少两倍,因为由此通过引导装置进行接触时所导入的力被分散在更大的面积上并且施加在引导装置上的弯曲矩没有或者很少被传递到该压力绷带上;这些力更好地被板状的载体装置所接收。证实为充分的是,上面提及的面积比例最高为5、尤其最高为4,其中2–3的比例证实为有利的。
该平坦的引导装置在截面上观察时例如可以具有矩形的形状,其中两个窄边同样地并且优选地可以设计为倒圆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该引导装置在截面上观察时被设计为梯形。然后,这些窄边相对于该平面状载体装置的平面以一个例如25度到60度、尤其35度–50度的倾斜角度向下倾斜,其中该梯形的一侧或优选两侧的腰并不一定是直线,而是也可以为倒圆式的走向。
平坦的引导装置与载体装置的背向伤口的上侧的负压密封连接在功能上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本上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在使用粘合剂的情况下考虑一种粘结连接。还证实有利的是一种热结合连接(Fügeverbindung),该连接可以对应于一种固化连接。例如,可以将先前分开生产的引导装置施加到刚刚铸造出来的并且仅部分凝固的平面状载体装置上,使得此时实现这两个部件的一种材料配合式的内部连接而无需使用额外的粘合剂。
证实为有利的是,引导装置中的和载体装置中的彼此连通的开口彼此重叠,也就是彼此齐平。证实为能以最简单方式产生的是,这些开口只有在平坦的引导装置与平面状的载体装置进行负压密封的连接之后才同时在这两个部件中形成。这例如可以通过使材料成型的冲压过程来实现。
在引导装置和平面状的载体材料中的开口的数量和大小方面,可以设想的是,仅设置一个单一的开口。然而,证实为有利的是,在引导装置和载体装置的负压密封的连接区域中,每cm长度的引导装置设置有多个开口,尤其至少两个、尤其至少四个开口。
还证实有利的是,这些开口的净开口面积为引导装置与载体装置的彼此不可松脱地相结合的表面侧的面积的5–50%。
上文所描述的全部特征应单独地并且以与其他对于本发明而言重要的特征的任意组合的形式而相应地加以考虑。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细节和优点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以及所绘的图示和下面对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而得出。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显示了一个本发明的连接设备以及所示出的一个带有负压伤口绷带的伤口的没有按比例绘制的透视图,该设备用于伤口的负压治疗;以及
图2显示了根据图1的连接设备的没有按比例绘制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些附图显示了总体上用参考号2标示的本发明的连接设备的不同视图,该设备用于伤口的负压治疗。所示的连接设备2施加在一个示意性的负压绷带6的背向伤口的上侧4上并且以仍有待说明的方式粘结地固定在其上,该负压绷带覆盖在有待处理的伤口8上并且对于大气是负压密封地关闭的。
连接设备2包括一个示例性示出的、由弹性体的可弯曲材料制成的、平坦的引导装置10,以及一个平面状延伸的、板状的载体装置12,该载体装置保持并支持该平坦的引导装置10,使得在引导装置10上施加的压力或弯曲力能够被均匀地导入一个平面状的载体装置12并且被该载体装置接收。
引导装置10被设计为是平坦地构成的,使得它在一个纵区段14中以其向载体材料12的投影面积的几乎100%与该载体装置12相连。引导装置10能够通过其所涉及的平面侧15粘结或固化(也就是热结合)到载体装置12的背向伤口的上侧16上。
优选在将引导装置10与载体装置12负压密封地结合之后,形成穿过载体装置12并通过引导装置10的开口18,当该连接设备2应用至负压绷带6上时,这些开口与该负压绷带6中的一个示意性示出的开口20或多个开口20连通,以便向该伤口空间施加一个负压。
由引导装置10和载体装置12组成的复合物的厚度尺寸D为最大7mm、优选最大5mm、并且进一步优选仅3–4mm。
从附图还可以得知,连接设备2在载体装置12的朝向伤口的侧面22上具有一个粘合剂层24。借助于这个粘合剂层24,连接设备2可以被安置为朝向负压绷带6的背向伤口的上侧4粘结式地粘合。粘合剂层24被设计为三个子层并且包括一个中间的承载子层26、一个保持在该承载子层26处并朝向该载体装置12的第一粘结物子层28、和一个保持在该承载子层26处并且背向该载体装置12(也就是说朝向该负压绷带6)的第二粘结物子层30。在示例性地和有效地示出的情况下,粘合剂层24的所有三个层都设计为彼此重合。粘合剂层24是用两面涂覆有粘结物材料的平坦材料作为整体经切割或冲裁而成的。在示例性示出的情况下,它们是框架形的,也就是在圆周方向上连续地形成并且围绕载体装置12的如下的中央区域32延伸:在该中央区域中,载体装置12或引导装置10的示意性示出的开口18在朝向负压绷带6的方向上出现。在示例性示出的情况下,第一和第二粘结物子层28、30的粘性面积仅为约30cm2。然而在这一点上还应清楚地提出,粘合剂层24还可以在载体装置12的整个朝向伤口的侧面22上延伸,其中该粘合剂层必须以此方式具有与载体装置或引导装置中的这些开口18齐平或者连通的通孔。于是粘性面积仍然是仅为约40cm2。
粘结物子层28和30由不同的粘结材料组成,这些材料是针对载体装置12或负压绷带6的材料进行优化的。例如只要载体装置12是由硅组成的,那么就建议第一粘结物子层28 包括一种硅粘结物。当负压绷带6(该连接装置2被构思为用于该负压绷带)是由聚氨酯形成或带有一个由聚氨酯形成的背向伤口的上侧4时,那么建议,第二粘结物子层30包括一种对聚氨酯的粘合性特别好的丙烯酸酯粘结物。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粘合剂层24,能够在每种情况下将其两个粘结物子层28和30最优地同与它们粘合式共同作用的载体装置12或负压绷带6的材料进行匹配,并且在制造商处形成其组件。
此外,第二粘结物子层30被一个两件式的可松脱的保护子层34覆盖,该保护子层具有一个抓握接片36以用于使这两个部分脱离。

在伤口的负压治疗中使用的连接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在伤口的负压治疗中使用的连接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在伤口的负压治疗中使用的连接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伤口的负压治疗中使用的连接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伤口的负压治疗中使用的连接设备.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8757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26 CN 103687576 A (21)申请号 201280035762.4 (22)申请日 2012.07.03 102011108726.9 2011.07.26 DE A61F 13/02(2006.01) A61M 27/00(2006.01) A61M 1/00(2006.01) (71)申请人 保罗哈特曼股份公司 地址 德国海登海姆 (72)发明人 皮埃尔克罗伊扎特 阿克赛尔埃克施泰因 科妮莉亚沃尔夫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 普通合伙 ) 11363 代理人 李。

2、少丹 许伟群 (54) 发明名称 在伤口的负压治疗中使用的连接设备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伤口的负压治疗的连接 设备 (2) , 该连接设备具有一个能够用负压加载 的引导装置 (10) 并且具有一个平面状的、 负压密 封的、 用于该引导装置 (10) 的载体装置 (12) , 该 引导装置 (10) 负压密封地保持在该载体装置处, 其中该载体装置 (12) 能够放置在一个覆盖该伤 口并且针对大气密封地关闭的负压绷带 (6) 上, 使得该引导装置 (10) 能够通过穿过该引导装置 (10) 和该载体装置 (12) 和该负压绷带 (6) 的至少 一个开口 (18, 20) 与伤口空间连。

3、通 ; 该连接设备 是如下地改进的 : 在该载体装置 (12) 的朝向伤口 的侧面 (22) 上设置有一个至少有三个子层的粘 合剂层 (24) , 该粘合剂层包括一个中间的承载子 层 (26) 、 一个保持在该承载子层 (26) 处并且朝向 该载体装置 (12) 的第一粘结物子层 (28) 、 和一个 保持在该承载子层 (26) 处并且背向该载体装置 (12) 的第二粘结物子层 (30) , 并且该粘合剂层被 设计为使其不阻塞该载体装置 (12) 中的该至少 一个开口 (18) 。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4.01.20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4、 PCT/EP2012/062897 2012.07.03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3/013938 DE 2013.01.31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87576 A CN 103687576 A 1/2 页 2 1. 一种用于伤口的负压治疗的连接设备 (2) , 该连接设备具有一个能够用负压加载 的引导装置 (10) 并且具有一个平面状的、 负压密封的、 用于该引导装置 (10) 的载体装置。

5、 (12) , 该引导装置 (10) 负压密封地保持在该载体装置处, 其中该载体装置 (12) 能够放置在 一个覆盖该伤口并且针对大气密封地关闭的负压绷带 (6) 上, 使得该引导装置 (10) 能够通 过穿过该引导装置 (10) 和该载体装置 (12) 以及该负压绷带 (6) 的至少一个开口 (18, 20) 与伤口空间连通, 其特征在于, 在该载体装置 (12) 的朝向伤口的侧面 (22) 上设置有一个至 少有三个子层的粘合剂层 (24) , 该粘合剂层包括一个中间的承载子层 (26) 、 一个保持在该 承载子层 (26) 处并且朝向该载体装置 (12) 的第一粘结物子层 (28) 、 和。

6、一个保持在该承载 子层 (26) 处并且背向该载体装置 (12) 的第二粘结物子层 (30) , 并且该粘合剂层被设计为 使其不阻塞该载体装置 (12) 中的该至少一个开口 (18)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粘结物子层 (28) 和该第二粘 结物子层 (30) 由具有不同粘结特性的粘结材料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载体装置 (12) 由硅组成并且 该第一粘结物子层 (28) 包括一种硅粘结物。 4. 根据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粘结物子层 (30) 包括 一种丙烯。

7、酸酯粘结物。 5.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粘结物子层 (28) 的朝向该载体装置 (12) 的粘性面积和/或该第二粘结物层 (30) 的朝向该负压绷带 (6) 的粘性面积小于 45cm2, 尤其小于 40cm2, 尤其小于 35cm2, 尤其小于 30cm2。 6.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借助于其第二粘 结物子层 (30) 而粘接到一个光滑的钢板上的连接设备 (2) 在相对于该钢板为 0 度的拉伸角 度下能够无损坏地承受至少40N、 尤其至少50N、 尤其至少60N、 尤其至少70N、 尤其至少80N、 尤其至。

8、少 90N 的拉伸力。 7.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使用了一个粘结剂 层 (24) , 其第一粘结物子层 (28) 被设计为使得该粘合剂层 (24) 具有通过这个第一粘结物 子层赋予的相对于钢板为25到40N/100mm、 尤其2735N/100mm的剥离力, 和/或其第二粘 结物子层 (30) 被设计为使得该粘合剂层 (24) 具有通过这个第二粘结物子层粘合的相对于 钢板为 70 到 85N/100mm、 尤其 7080N/100mm 的剥离力 8.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和第二粘结 物子层 (28, 30) 。

9、在向它们的延伸平面上的投影中具有相同的平面状的尺寸、 并且尤其具有 与该承载子层 (26) 相同的尺寸。 9.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和第二粘结 物子层 (28, 30) 具有 20400 微米的厚度。 10.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中间的承载子层 (26) 包括以下各项或由其组成 : 无纺材料, 具有纺织结合作用的平面材料例如像针织物、 钩 织物或纺织物, 或者塑料箔片, 金属箔片, 或者其复合材料。 11.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粘合剂层 (24) 在该载体装置 (1。

10、2) 的整个朝向伤口的侧面 (22) 上延伸。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0 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粘合剂层 (24)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87576 A 2 2/2 页 3 框架形地围绕该载体装置 (12) 中的该至少一个开口 (18) 延伸。 13.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粘合剂层 (24) 的平面状的尺寸为该载体装置 (12) 的朝向伤口的侧面 (22) 的面积的至少 50%。 14.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粘结物子层 (30) 被一个可松脱的保护子层 (34) 覆。

11、盖, 该保护子层优选是两件式地形成的并且优选具有 一个抓握接片 (36) 和 / 或一个跨过该第二粘结物子层 (30) 并且可握持的区域。 15. 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引导装置 (10) 被设计为可弯曲的且平坦的、 并且以一个平面侧 (15) 朝该载体装置 (12) 的一个背向伤口 的上侧 (16) 固定。 16. 根据权利要求 15 所述的连接设备, 其特征在于, 该引导装置由一种可弯曲的弹性 体材料组成, 该材料优选具有最高 60 的肖氏 A 硬度, 并且该引导装置 (10) 在一个伤口侧的 纵区段中以其垂直于该载体装置 (12) 的投影面积的至少。

12、 70% 而与该载体装置 (12) 以一种 在预期的用途中不可松脱的且平面状的方式相连, 并且由引导装置 (10) 和载体装置 (12) 制成的复合物的厚度尺寸为最大 7mm。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687576 A 3 1/6 页 4 在伤口的负压治疗中使用的连接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伤口的负压治疗中使用的连接设备, 该连接设备具有一个可用 负压加载的引导装置并且具有一个平面状的、 也就是板状的被负压密封的用于该引导装置 的载体装置, 该引导装置被负压密封地保持在该载体装置处, 其中该载体装置能够安置在 一个遮盖在伤口上并且以相对于大气密封的方式闭合的负压绷带上。

13、, 使得该引导装置能够 穿过该引导装置和该载体装置以及该负压绷带中的至少一个开口与伤口空间相连通。 背景技术 0002 在其短暂的历史中, 伤口 (尤其是深度的并且因此在治疗上先验地 (a priori) 有 问题的伤口) 的负压治疗具有越来越大的重要性。在此负压治疗是指, 将一个暴露于周围大 气中的身体区域或伤口区域通过下文还要详细说明的装置来相对于环境 (也就是我们所生 活在其中并且呼吸的大气) 进行压力密封的或负压密封的关闭, 其中在所关闭的伤口区域 内以同样还要详细说明的方式能够施加并长久地保持一个比大气压力更低的压力, 即相对 于大气的负压。 因此, 当在本文中提及负压的区域时, 它。

14、应理解为是一个典型地处于在周围 的大气压力以下 0 与 250mmHg(mm 汞柱) 之间的压力区域。已经显示出, 这对伤口愈合是 促进性的。 为了负压式关闭, 设置了一个负压绷带, 该负压绷带例如可以包括一个压力密封 的或负压密封的箔片层, 该箔片层典型地与该伤口周围的未受伤的身体区域相粘结, 使得 以此方式能够实现一种密封的关闭。为了从一种产生负压的器件 (即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的 负压泵) 出发在伤口空间处实现并且保持负压, 在本文所提及的用于伤口的负压治疗的系 统中可以使用可以用负压加载的引导装置, 该引导装置借助于一个连接设备与负压绷带共 同作用, 以便向伤口空间处或伤口空间中带去负压。。

15、一种开篇所提及类型的连接设备从例 如 WO2006/052338A2 或 DE102009060596A1 中是已知的。为了将连接设备安装到伤口绷带 处, 迄今为止主要使用一个另外的、 遮盖该载体装置的粘合箔片, 然而这并不是在所有情况 下都是便利的。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基本目的在于, 制造一种开篇所描述的类型的连接设备, 其中, 相对于伤 口绷带的安装和密封可以用工艺上和经济上合理的耗费并且以对操纵友好的方式实现。 0004 在一个所述类型的连接设备的情况下, 根据本发明这个目的是如下地实现的 : 在 载体装置的朝向伤口的侧面上设置一个至少有三个子层的粘合剂层, 该粘合剂层包括一个。

16、 中间的承载子层、 一个保持在该承载子层处并且朝向该载体装置的第一粘结物子层、 和一 个保持在该承载子层处并且背向该载体装置 (也就是朝向负压绷带) 的第二粘结物子层, 并 且该粘合剂层被设计为使其不阻塞该载体装置中的该至少一个开口。 0005 本发明的这种连接设备的设计被证实为是特别便利的, 因为该粘合剂层典型地能 够在一个理想的平坦的尺寸中针对该平面状载体装置的平坦的、 朝向伤口的侧面被固定, 而自此一个另外的粘结箔片必须遮盖该载体装置或该载体装置的构造并且因此形成了一 说 明 书 CN 103687576 A 4 2/6 页 5 个额外的第三维度, 这在实际的处理中由于褶皱的形成而使得将。

17、该连接设备朝该伤口绷带 的背向伤口的上侧进行安装或粘附的顺序过程更困难。 本发明的连接设备的另一个优点来 自于以下情况 : 典型情况下对于该平面状的载体材料和该伤口绷带使用的是不同的材料, 一方面是例如硅而另一方面是例如聚氨酯, 这样不能对于这两种材料来最优地确定粘结箔 片的粘结物。在本发明的连接设备中不是这种情况, 因为第一粘结物子层能够与第二粘结 物子层无关地针对载体装置的材料进行优化地选择, 并且第二粘结物子层能够与第一粘结 物子层无关地针对伤口绷带的材料进行优化地设计。于是证实为有利的是, 第一粘结物子 层和第二粘结物子层由具有不同粘结特性的粘结材料组成, 使得它们能够与载体装置或负 。

18、压绷带的具体材料相对应地被选择。 0006 在此尤其证实为有利的是, 载体装置由硅组成, 并且第一粘结物子层包括一种硅 粘结物、 至少作为主要成分。另外, 可以证实为有利的是, 第二粘结物子层包括一种丙烯酸 酯粘结物、 至少作为主要成分。 丙烯酸酯粘结物赋予了一种对聚氨酯表面的突出的粘合性。 于是类似地可以用聚氨酯表面实现对伤口绷带的最优的粘合性。 0007 根据另一个发明构思, 已经证明有利的是, 第一粘结物子层的朝向载体装置的粘 性面积和/或第二粘结物子层的朝向负压绷带的粘性面积小于45cm2, 尤其小于40cm2, 尤其 小于 35cm2, 尤其小于 30cm2。已经显示出, 在为了与实。

19、现粘合搭档 (Haftpartner) (也就是 载体装置的或伤口绷带的材料) 的粘性效果而针对其最优确定的粘结物材料的情况下, 在 连接设备中需要一个小得多的粘性面积。在此, 上述的面积值为所涉及的接触侧面的单侧 投影面积, 简要地说也就是第一或第二粘结物子层的粘性的平坦的面积的大小。 0008 还显示出, 通过使用一个优化的粘合剂层能够实现在该连接设备与负压绷带之间 粘合力的实质性提高。为了进行标准化的比较, 测试了针对光滑的和预先脱脂的钢板的粘 合性。 在此, 将多个连接设备以其相应的预期设计平面式地针对钢板的光滑表面进行粘接, 其中参照标准 EN29073-3(ISO9073-3) 使。

20、用一个拉伸机并且该拉伸机的一个可移动的拉 伸夹与从该载体装置引出的引导装置夹持式地相连并且然后引导装置在相对于钢板大约 0 度的拉伸角度下 (也就是在从载体装置引出的引导装置的方向上) 被施力。也就是, 钢板与 载体装置在拉伸测试机中竖直定向。该钢板为一种根据 DIN EN1939 的钢板。载体装置到 张紧点的距离为 20cm。可移动的拉伸夹的拉伸以 300mm/min 的速度进行。已知的连接设备 在低于 40N 的拉伸力下已经导致从钢板上脱离或者先前已知的、 遮盖该载体装置的粘结箔 片从该载体装置的脱离, 也就是说导致损坏, 但根据本发明设计的连接设备能够无损坏地 承受至少 40N 的拉伸力。

21、。 0009 证实为有利的是, 在本发明的连接设备中使用一个粘合剂层, 其第一粘结物子层 被设计为, 使得该粘合剂层具有一个通过这个第一粘结物子层赋予 (vermittelte) 的、 相对 于钢板而言的 25 到 40N/100mm(该第一粘结物子层的厚度 100mm) 的剥离力, 和 / 或其第 二粘结物子层被设计为, 使得该粘合剂层具有一个通过这个第二粘结物子层粘合的、 相对 于钢板而言的 70 到 85N/100mm(该第二粘结物子层的厚度 100mm) 的剥离力。在此, 该粘 合剂层是按原样测试的, 也就是没有与载体装置相连接。这个剥离力是根据 ASTM 测试方 法 D3330M 确。

22、定的, 其中停留时间为 31 分钟, 拉伸角度为 180 度 (剥离取向) 并且拉伸速度为 300mm/min。测试在 22 摄氏度和 50% 相对空气湿度下进行。当第一粘结物子层包括一种硅 粘结物或第二粘结物子层包括一种丙烯酸酯粘结物时, 能够以有利的方式实现这些值。 说 明 书 CN 103687576 A 5 3/6 页 6 0010 在生产工艺上证实为便利的是, 第一和第二粘结物子层在其延伸平面上的投影中 具有相同的平面状尺寸, 也就是在投影中是重合的, 并且尤其具有与该承载子层相同的尺 寸。 于是在最后的情况下所有的层都设计为重合的。 这个实施方式被证明是特别便利的, 因 为在此情况。

23、下粘合剂层能够从一个环形的、 在两侧上用粘合材料涂覆的平面材料带制成, 使得只需要切割或冲裁该粘合剂层所需的区段。 0011 该粘合剂层能够以特别有利的方式从一种双面胶带出发而生产, 其中该双面胶带 的一个区段被分离并且对应地在大小和形状上进行配置, 并且然后施加到载体装置的朝向 伤口的侧面上。 0012 粘合剂层优选地以其第一载体层直接施加到该载体装置的朝向伤口的侧面上。 0013 还证实为有利的是, 第一和第二粘结物子层具有 20 到 400 微米的厚度。 0014 以有利的方式, 中间的承载子层可以是一种具有纺织结合作用 (textilen Bindung) 的平面材料, 例如像针织物、。

24、 钩织物或纺织物, 或者可以是一种塑料箔片、 金属箔 片或其复合材料。 0015 还证实为有利的是, 该粘合剂层在该载体装置的朝向伤口的整个侧面上延伸, 其 中在此在该载体装置中挖出至少一个开口, 用于负压连通的目的。 0016 还可设想并且有利的是, 该粘合剂层在该载体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开口周围框架式 地延伸。在此情况下, 该粘合剂层的平面状的尺寸还是实质性地小于该载体装置的朝向伤 口的侧面的平面状尺寸。 然而, 同样证实为有利的是, 该粘合剂层的平面状的尺寸为该载体 装置的朝向伤口的侧面的面积的至少 50%。 0017 还证实为有利的是, 第二粘结物子层被一个可脱离的保护子层遮盖, 该保护子。

25、层 优选设计为两件式的并且优选具有一个抓握突片和 / 或一个从第二粘结物子层突出的且 可握持的区域。 0018 为了使该连接设备本身在施加或接触时对患者而言是舒适的或很少造成疼痛, 进 一步提出, 该引导装置设计为可弯曲的且平坦的、 并且以平面一侧朝该载体装置的一个背 向伤口的上侧而固定。 0019 此外证实为有利的是, 该引导装置在具有其垂直地向该载体装置投影面积的至少 70% 的一个伤口侧纵向段中, 对于预期的用途而言, 与该载体装置是不可松脱的并且是平面 式相连的, 并且该引导装置在此由优选具有最高60的肖氏A硬度的一种可弯曲的弹性体材 料组成。还证实为优选的是, 由引导装置和载体装置制。

26、成的复合物的厚度尺寸为最高 7mm。 0020 引导装置并不是被设计为具有基本上圆形截面的管状, 而是具有一个平坦的形 状, 其宽度尺寸实质性地大于其厚度尺寸。这与材料选择一起造成了柔软的引导装置, 当 向该连接设备或该引导装置施加一个接触压力时, 该引导装置被证实为对患者而言是更舒 适的。因此造成了更少的点状的负载, 这种点状负载可能自然地导致疼痛并且尤其在对疼 痛敏感的新伤口的情况下是非常有问题的。此外, 由于平坦的设计, 存在很小的后方钩接 (Hinterhakens) 或保持挂接 () 的危险。当该引导装置在其固定于载体装 置上的纵区段中用其垂直于载体装置的投影面积的至少 70%(其中。

27、为此这个或这些开口被 添加在引导装置的壁部中) 与平面状的载体装置平面式地相连时, 压力负载被分散在伤口 绷带的一个大面积的区域上, 这在上面提出的问题方面非常有利地起作用。 优选地, 引导装 置在该用于固定的纵区段中以其垂直于载体装置的投影面积的至少 80%、 尤其至少 90%、 并 说 明 书 CN 103687576 A 6 4/6 页 7 且还尤其至少 95% 与载体装置相连。 0021 已经提及的该平坦的引导装置的宽度尺寸为至少 10mm、 尤其至少 15mm、 并且还尤 其至少 18mm、 并且尤其最多 30mm 且还尤其最多 25mm。 0022 组成该引导装置的弹性体材料优选具。

28、有 560、 尤其 1060、 尤其 1550、 尤其 1540 并且还尤其 15-35 的肖氏 A 硬度。如已经在前文提及的, 肖氏 A 硬度是根据 2000 年 8 月的 DIN53505 并且于 23 摄氏度在一个如在该标准中描述的厚度为 6mm 的、 板状的、 平坦 且光滑的试样上确定。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 引导装置设计为是硅基的。 0023 因为平坦地且可弯曲地设计的引导装置用于向伤口空间中引入负压并且在适当 时用于引入清洗液体或清洗气体且导出伤口渗出物, 也就是优选仅具有形成通道的连通功 能, 所以提出, 该引导装置并不是用多个部件或层层叠式形成的, 而是以软管状方式、 。

29、也就 是说在截面上观察时在圆周方向上单件式地连续地由一种单一的材料形成, 虽然它具有平 坦的构造形状。 0024 此外证实为有利的是, 该引导装置具有在内部成型的、 尤其用该引导装置的材料 单件式形成的装置, 该装置用于在施加负压时避免该引导装置的坍塌。这种用于避免引导 装置坍塌的装置能够在上文说明的意义上的软管状引导装置的情况下直接设置。 这种用于 避免坍塌的装置例如可以是由多个肋材或凸起形成的。在本发明构思的改进方案中, 证实 有利的是, 它们是贯通式延伸的。于是该引导装置能够以有利的方式作为挤出件形成。 0025 还可以证实为有利的是, 该引导装置包括多个彼此压力密封地分离的通道, 其中。

30、 该引导装置在此情况下还优选设计为单件式, 也就是没有多个分离的形成通道的装置的组 装。 该多个通道可以包括一个能够将清洗介质引导到连接设备的朝向伤口的末端的方向上 的清洗通道、 以及一个用于供应负压或者导出伤口渗出物的负压引导通道。由此还可以解 决引导装置内部的任何阻塞问题。每个通道在此与该引导装置中的至少一个开口连通。 0026 优选平坦的引导装置优选在纵向上延伸一个已知的距离并且于是可以通过一个 没有示出的能够形成插接连接或粘结连接的过渡元件或联接元件而渐变成一个常见的抗 扭转的圆形软管, 该圆形软管通向一个产生负压的设备, 该设备可以设计为固定的器件或 者设计为在患者的身体上可佩带的移。

31、动的器件。 该过渡或联接元件也可以设计为用于联接 一个多通道的引导装置与一个多通道的圆形软管。证实为便利的是, 该引导装置的长度尺 寸具有 1060cm 的范围。 0027 该连接设备的平面状的载体装置 (优选平坦的引导装置在制造商处与该载体装置 负压密封地相连) 优选同样是由一种 560、 尤其 1060、 尤其 1550、 尤其 1540 且还 尤其 1535 的肖氏 A 硬度的可弯曲的弹性体材料制成。该平面状的载体装置有利地具有 0.753mm、 尤其 13mm 的厚度。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 该载体装置设计为硅基 的。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 该引导装置和该载体装置由相同的弹。

32、性体材料形成。该 载体装置用于将平坦的引导装置保持并且同时支持在一个与伤口空间连通的纵区段中。 其 平面状的尺寸因此在所涉及的伤口侧的纵区段中是大于该引导装置的平面状的尺寸。 另外 证实有利的是, 该载体装置的平面状的尺寸为该引导装置的垂直于该载体装置的投影面积 的至少 1.5 倍、 优选至少两倍, 因为由此通过引导装置进行接触时所导入的力被分散在更 大的面积上并且施加在引导装置上的弯曲矩没有或者很少被传递到该压力绷带上 ; 这些力 更好地被板状的载体装置所接收。证实为充分的是, 上面提及的面积比例最高为 5、 尤其最 说 明 书 CN 103687576 A 7 5/6 页 8 高为 4, 。

33、其中 23 的比例证实为有利的。 0028 该平坦的引导装置在截面上观察时例如可以具有矩形的形状, 其中两个窄边同样 地并且优选地可以设计为倒圆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 该引导装置在截面上观 察时被设计为梯形。 然后, 这些窄边相对于该平面状载体装置的平面以一个例如25度到60 度、 尤其35度50度的倾斜角度向下倾斜, 其中该梯形的一侧或优选两侧的腰并不一定是 直线, 而是也可以为倒圆式的走向。 0029 平坦的引导装置与载体装置的背向伤口的上侧的负压密封连接在功能上有重要 的意义。为此, 基本上在最广泛的意义上, 在使用粘合剂的情况下考虑一种粘结连接。还证 实有利的是一种热结合连接。

34、 (Fgeverbindung) , 该连接可以对应于一种固化连接。 例如, 可 以将先前分开生产的引导装置施加到刚刚铸造出来的并且仅部分凝固的平面状载体装置 上, 使得此时实现这两个部件的一种材料配合式的内部连接而无需使用额外的粘合剂。 0030 证实为有利的是, 引导装置中的和载体装置中的彼此连通的开口彼此重叠, 也就 是彼此齐平。证实为能以最简单方式产生的是, 这些开口只有在平坦的引导装置与平面状 的载体装置进行负压密封的连接之后才同时在这两个部件中形成。 这例如可以通过使材料 成型的冲压过程来实现。 0031 在引导装置和平面状的载体材料中的开口的数量和大小方面, 可以设想的是, 仅 。

35、设置一个单一的开口。 然而, 证实为有利的是, 在引导装置和载体装置的负压密封的连接区 域中, 每 cm 长度的引导装置设置有多个开口, 尤其至少两个、 尤其至少四个开口。 0032 还证实有利的是, 这些开口的净开口面积为引导装置与载体装置的彼此不可松脱 地相结合的表面侧的面积的 550%。 0033 上文所描述的全部特征应单独地并且以与其他对于本发明而言重要的特征的任 意组合的形式而相应地加以考虑。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 细节和优点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以 及所绘的图示和下面对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而得出。 附图说明 0034 在附图中 : 0035 图 1 显示了一个本发明的连接设备以及所。

36、示出的一个带有负压伤口绷带的伤口 的没有按比例绘制的透视图, 该设备用于伤口的负压治疗 ; 以及 0036 图 2 显示了根据图 1 的连接设备的没有按比例绘制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这些附图显示了总体上用参考号 2 标示的本发明的连接设备的不同视图, 该设备 用于伤口的负压治疗。所示的连接设备 2 施加在一个示意性的负压绷带 6 的背向伤口的上 侧 4 上并且以仍有待说明的方式粘结地固定在其上, 该负压绷带覆盖在有待处理的伤口 8 上并且对于大气是负压密封地关闭的。 0038 连接设备 2 包括一个示例性示出的、 由弹性体的可弯曲材料制成的、 平坦的引导 装置 10, 以及。

37、一个平面状延伸的、 板状的载体装置 12, 该载体装置保持并支持该平坦的引 导装置 10, 使得在引导装置 10 上施加的压力或弯曲力能够被均匀地导入一个平面状的载 体装置 12 并且被该载体装置接收。 说 明 书 CN 103687576 A 8 6/6 页 9 0039 引导装置 10 被设计为是平坦地构成的, 使得它在一个纵区段 14 中以其向载体材 料 12 的投影面积的几乎 100% 与该载体装置 12 相连。引导装置 10 能够通过其所涉及的平 面侧 15 粘结或固化 (也就是热结合) 到载体装置 12 的背向伤口的上侧 16 上。 0040 优选在将引导装置 10 与载体装置 1。

38、2 负压密封地结合之后, 形成穿过载体装置 12 并通过引导装置 10 的开口 18, 当该连接设备 2 应用至负压绷带 6 上时, 这些开口与该负压 绷带 6 中的一个示意性示出的开口 20 或多个开口 20 连通, 以便向该伤口空间施加一个负 压。 0041 由引导装置 10 和载体装置 12 组成的复合物的厚度尺寸 D 为最大 7mm、 优选最大 5mm、 并且进一步优选仅 34mm。 0042 从附图还可以得知, 连接设备 2 在载体装置 12 的朝向伤口的侧面 22 上具有一个 粘合剂层 24。借助于这个粘合剂层 24, 连接设备 2 可以被安置为朝向负压绷带 6 的背向伤 口的上侧。

39、 4 粘结式地粘合。粘合剂层 24 被设计为三个子层并且包括一个中间的承载子层 26、 一个保持在该承载子层26处并朝向该载体装置12的第一粘结物子层28、 和一个保持在 该承载子层 26 处并且背向该载体装置 12(也就是说朝向该负压绷带 6) 的第二粘结物子层 30。在示例性地和有效地示出的情况下, 粘合剂层 24 的所有三个层都设计为彼此重合。粘 合剂层 24 是用两面涂覆有粘结物材料的平坦材料作为整体经切割或冲裁而成的。在示例 性示出的情况下, 它们是框架形的, 也就是在圆周方向上连续地形成并且围绕载体装置 12 的如下的中央区域 32 延伸 : 在该中央区域中, 载体装置 12 或引。

40、导装置 10 的示意性示出的 开口 18 在朝向负压绷带 6 的方向上出现。在示例性示出的情况下, 第一和第二粘结物子层 28、 30的粘性面积仅为约30cm2。 然而在这一点上还应清楚地提出, 粘合剂层24还可以在载 体装置 12 的整个朝向伤口的侧面 22 上延伸, 其中该粘合剂层必须以此方式具有与载体装 置或引导装置中的这些开口 18 齐平或者连通的通孔。于是粘性面积仍然是仅为约 40cm2。 0043 粘结物子层 28 和 30 由不同的粘结材料组成, 这些材料是针对载体装置 12 或负压 绷带 6 的材料进行优化的。例如只要载体装置 12 是由硅组成的, 那么就建议第一粘结物子 层 。

41、28 包括一种硅粘结物。当负压绷带 6(该连接装置 2 被构思为用于该负压绷带) 是由聚 氨酯形成或带有一个由聚氨酯形成的背向伤口的上侧 4 时, 那么建议, 第二粘结物子层 30 包括一种对聚氨酯的粘合性特别好的丙烯酸酯粘结物。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粘合剂层 24, 能 够在每种情况下将其两个粘结物子层28和30最优地同与它们粘合式共同作用的载体装置 12 或负压绷带 6 的材料进行匹配, 并且在制造商处形成其组件。 0044 此外, 第二粘结物子层30被一个两件式的可松脱的保护子层34覆盖, 该保护子层 具有一个抓握接片 36 以用于使这两个部分脱离。 说 明 书 CN 103687576 A 9 1/1 页 10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687576 A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