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614622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6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165771.7

申请日:

2012.05.25

公开号:

CN102677623A

公开日:

2012.09.19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2B 1/00申请公布日:20120919|||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2B 1/00申请日:20120525|||公开

IPC分类号:

E02B1/00; E02B9/02

主分类号:

E02B1/00

申请人: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发明人:

罗义生; 潘家铨; 刘存禄; 刘海军; 董海钊; 陈昭友; 张国兰; 党雪梅; 范雪宁; 李德营; 随裕芬; 张瑞洵; 刘亚丽; 张静

地址: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4

代理人:

韩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包括布置在进水沟内的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构成的进水塔群;所述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按照下述顺序自所述进水沟一侧岸边至另一侧岸边一字形排列布置:每个发电塔均具有两条发电洞和一条排沙洞,的两条发电洞公用一套进水口并在发电塔内通仓布置,排沙洞的进水口位于两条发电洞进水口之间的下方;沿一号明流塔一侧的进水沟岸边向上游方向布设进水导墙。本发明优点在于各进水塔闸门平面位置和底坎高程错落有致,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数量众多的洞群进水口相互呼应和相互保护。解决了多泥沙河流水库泄洪规模大、排沙要求高、排漂排污任务重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包括布置在进水沟内的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构成的进水塔群;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按照下述顺序自所述进水沟一侧岸边至另一侧岸边一字形排列布置:一号明流塔(1)、一号孔板塔(2)、一号发电塔(3)、二号孔板塔(4)、二号发电塔(5)、二号明流塔(6)、三号孔板塔(7)、三号发电塔(8)、三号明流塔(9)、灌溉塔(10);三号明流塔(9)、二号明流塔(6)、一号明流塔号(1)的明流洞(11、12、13)的进水口高度依次降低;每个发电塔均具有两条发电洞(14、15)和一条排沙洞(16),所述的两条发电洞(14、15)公用一套进水口并在发电塔内通仓布置,所述的排沙洞(16)的进水口位于所述两条发电洞(14、15)进水口之间的下方位置;沿一号明流塔(1)一侧的进水沟岸边向上游方向布设进水导墙(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号明流塔(9)的明流洞(11)进水口高于每座发电塔的发电洞(14、15)进水口,所述一号明流塔号(1)的明流洞(13)进水口等于或高于每座发电塔的发电洞(14、15)进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十座进水塔“一字型”集中布置,塔与塔相互贴靠在一起;所述明流洞、发电洞、排沙洞进水口采用分层取水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座发电塔(3、5、8)与三座孔板塔(2、4、7)和三座明流塔(1、6、9)相互间隔布置,发电洞(14、15、22、23、24、25)的六个进水口位于每两条孔板洞(18、19、20)进水口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座发电塔(3、5、8)的发电洞(14、15、22、23、24、25)进水口高程位于中间位置,即高于排沙洞(16、26、27)和低于孔板洞(18、19、20)进水口,且低于高位明流洞(11、12、13)进水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三号明流塔(9)的明流洞(11)进水口高于其他隧洞进水口,并布置在进水沟最里侧。

说明书

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大江大河上建设大型土石坝水利枢纽时,泄洪、排沙、排污、发电、灌溉各种隧洞进水口塔群的布置方法,尤其是涉及在多泥沙河流上建坝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

背景技术

在高含沙河流建坝,泄洪、排沙、发电、灌溉等泄水、引水隧洞进水口泥沙淤堵问题是设计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泄洪和输水建筑物的正常运行,甚至给大坝安全带来威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选择泄洪方式并合理安排进水塔的位置。其次是解决多泥沙河流引水发电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选择发电进水口的高程和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预防进水口淤堵、实现引清水发电的进水塔群布置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包括布置在进水沟内的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构成的进水塔群;所述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按照下述顺序自所述进水沟一侧岸边至另一侧岸边一字形排列布置:一号明流塔、一号孔板塔、一号发电塔、二号孔板塔、二号发电塔、二号明流塔、三号孔板塔、三号发电塔、三号明流塔、灌溉塔;三号明流塔、二号明流塔、一号明流塔号的明流洞的进水口高度依次降低;每个发电塔均具有两条发电洞和一条排沙洞,所述的两条发电洞公用一套进水口并在发电塔内通仓布置,所述的排沙洞的进水口位于所述两条发电洞进水口之间的下方位置;沿一号明流塔一侧的进水沟岸边向上游方向布设进水导墙。

所述三号明流塔的明流洞进水口高于每座发电塔的发电洞进水口,所述一号明流塔号的明流洞进水口等于或高于每座发电塔的发电洞进水口。

所述的十座进水塔“一字型”集中布置,塔与塔相互贴靠在一起;所述明流洞、发电洞、排沙洞进水口采用分层取水形式。 

所述三座发电塔与三座孔板塔和三座明流塔相互间隔布置,发电洞的六个进水口位于每两条孔板洞进水口之间。

所述三座发电塔的发电洞进水口高程位于中间位置,即高于排沙洞和低于孔板洞进水口,且低于高位明流洞进水口。

三号明流塔的明流洞进水口高于其他隧洞进水口,并布置在进水沟最里侧。

本发明优点在于将所述的进水塔群集中一字形布置,一洞一塔(明流塔、孔板塔)和三洞一塔(发电塔)相间排列,各个进水塔的闸门平面位置和底坎高程错落有致,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数量众多的洞群进水口控制闸门集中布置在进水塔群内,相互呼应和相互保护。解决了多泥沙河流水库泄洪规模大、排沙要求高、排漂排污任务重的问题,达到满足汛期引水发电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进水塔群的上游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进水塔群与塔后山体连接的各条隧洞立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包括布置在进水沟内的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构成的进水塔群;所述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按照下述顺序自所述进水沟一侧岸边至另一侧岸边一字形排列布置:一号明流塔1、一号孔板塔2、一号发电塔3、二号孔板塔4、二号发电塔5、二号明流塔6、三号孔板塔7、三号发电塔8、三号明流塔9、灌溉塔10;三号明流塔9、二号明流塔6、一号明流塔号1的明流洞11、12、13的进水口高度依次降低;三号明流塔9的明流洞11进水口高于每座发电塔的发电洞14、15、22、23、24、25的进水口高度,一号明流塔号1的明流洞13的进水口高度等于每座发电塔的发电洞14、15、22、23、24、25进水口高度,这样,三条明流洞进水口高度逐步降低的布置,使其在承担泄洪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进水口区上部排污排漂的任务。每个发电塔均具有两条发电洞14、15和一条排沙洞16,所述的两条发电洞14、15在发电塔内通仓布置,所述的每条排沙洞16、26、27的进水口分别位于所述两条发电洞14、15、22、23、24、25进水口之间的下方位置以构成倒三角布置,因此,发电塔内形成以排为主、压排清多种措施结合的多道空间排污体系,并可在各发电洞14、15、22、23、24、25进水口闸门前设置高压水枪,以防后期闸门门前淤堵问题,同时,构成倒三角布置的每两条发电洞14、15、22、23、24、25和对应的一条排沙洞16、26、27的进水口,在排沙过程中形成漏斗状的水流,更进一步防止了泥沙堵塞发电洞,起到减少泥沙进入发电洞的效果。沿一号明流塔1一侧的进水沟岸边向上游方向布设进水导墙17,使得上游来水直达坝面,然后水流沿进水导墙17平顺地到达进水塔群前,在进水沟内形成一个稳定的逆时或顺时针大回流,稳定的流态使进水塔群前形成比较稳定的一个淤积漏斗,降低了漏斗底高程,扩大了漏斗的底部范围。一号孔板塔2、二号孔板塔4、三号孔板塔7的孔板洞18、19、20的高度与发电塔的排沙洞16的高度一致,灌溉塔10的灌溉洞21的高度高于发电塔的发电洞14、15的高度。三座发电塔3、5、8的发电洞14、15、22、23、24、25进水口高程位于中间位置,即高于排沙洞16、26、27和低于孔板洞18、19、20进水口,且低于明流洞11、12、13进水口。三号明流塔9的明流洞11进水口高于其他隧洞进水口,并布置在进水沟最里侧。

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677623A43申请公布日20120919CN102677623ACN102677623A21申请号201210165771722申请日20120525E02B1/00200601E02B9/0220060171申请人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地址450003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09号72发明人罗义生潘家铨刘存禄刘海军董海钊陈昭友张国兰党雪梅范雪宁李德营随裕芬张瑞洵刘亚丽张静74专利代理机构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1114代理人韩华54发明名称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包括布置在进水沟内的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

2、溉塔构成的进水塔群;所述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按照下述顺序自所述进水沟一侧岸边至另一侧岸边一字形排列布置每个发电塔均具有两条发电洞和一条排沙洞,的两条发电洞公用一套进水口并在发电塔内通仓布置,排沙洞的进水口位于两条发电洞进水口之间的下方;沿一号明流塔一侧的进水沟岸边向上游方向布设进水导墙。本发明优点在于各进水塔闸门平面位置和底坎高程错落有致,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数量众多的洞群进水口相互呼应和相互保护。解决了多泥沙河流水库泄洪规模大、排沙要求高、排漂排污任务重的问题。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3、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1页21一种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包括布置在进水沟内的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构成的进水塔群;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按照下述顺序自所述进水沟一侧岸边至另一侧岸边一字形排列布置一号明流塔(1)、一号孔板塔(2)、一号发电塔(3)、二号孔板塔(4)、二号发电塔(5)、二号明流塔(6)、三号孔板塔(7)、三号发电塔(8)、三号明流塔(9)、灌溉塔(10);三号明流塔(9)、二号明流塔(6)、一号明流塔号(1)的明流洞(11、12、13)的进水口高度依次降低;每个发电塔均具有两条发电洞(14、15)和一条排沙洞(16)。

4、,所述的两条发电洞(14、15)公用一套进水口并在发电塔内通仓布置,所述的排沙洞(16)的进水口位于所述两条发电洞(14、15)进水口之间的下方位置;沿一号明流塔(1)一侧的进水沟岸边向上游方向布设进水导墙(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号明流塔(9)的明流洞(11)进水口高于每座发电塔的发电洞(14、15)进水口,所述一号明流塔号(1)的明流洞(13)进水口等于或高于每座发电塔的发电洞(14、15)进水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十座进水塔“一字型”集中布置,塔与塔相互贴靠在一起;所述明流洞、发电洞、排沙洞进水口采用分层取。

5、水形式。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座发电塔(3、5、8)与三座孔板塔(2、4、7)和三座明流塔(1、6、9)相互间隔布置,发电洞(14、15、22、23、24、25)的六个进水口位于每两条孔板洞(18、19、20)进水口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座发电塔(3、5、8)的发电洞(14、15、22、23、24、25)进水口高程位于中间位置,即高于排沙洞(16、26、27)和低于孔板洞(18、19、20)进水口,且低于高位明流洞(11、12、13)进水口。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三号明流塔(9)。

6、的明流洞(11)进水口高于其他隧洞进水口,并布置在进水沟最里侧。权利要求书CN102677623A1/2页3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在大江大河上建设大型土石坝水利枢纽时,泄洪、排沙、排污、发电、灌溉各种隧洞进水口塔群的布置方法,尤其是涉及在多泥沙河流上建坝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背景技术0002在高含沙河流建坝,泄洪、排沙、发电、灌溉等泄水、引水隧洞进水口泥沙淤堵问题是设计者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泄洪和输水建筑物的正常运行,甚至给大坝安全带来威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选择泄洪方式并合理安排进水塔的位置。其次是解决多泥沙河流引水发电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

7、键是合理选择发电进水口的高程和位置。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预防进水口淤堵、实现引清水发电的进水塔群布置方法。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包括布置在进水沟内的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构成的进水塔群;所述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按照下述顺序自所述进水沟一侧岸边至另一侧岸边一字形排列布置一号明流塔、一号孔板塔、一号发电塔、二号孔板塔、二号发电塔、二号明流塔、三号孔板塔、三号发电塔、三号明流塔、灌溉塔;三号明流塔、二号明流塔、一号明流塔号的明流洞的进水口高度依次降低;每个发电塔均具有两条发。

8、电洞和一条排沙洞,所述的两条发电洞公用一套进水口并在发电塔内通仓布置,所述的排沙洞的进水口位于所述两条发电洞进水口之间的下方位置;沿一号明流塔一侧的进水沟岸边向上游方向布设进水导墙。0005所述三号明流塔的明流洞进水口高于每座发电塔的发电洞进水口,所述一号明流塔号的明流洞进水口等于或高于每座发电塔的发电洞进水口。0006所述的十座进水塔“一字型”集中布置,塔与塔相互贴靠在一起;所述明流洞、发电洞、排沙洞进水口采用分层取水形式。0007所述三座发电塔与三座孔板塔和三座明流塔相互间隔布置,发电洞的六个进水口位于每两条孔板洞进水口之间。0008所述三座发电塔的发电洞进水口高程位于中间位置,即高于排沙。

9、洞和低于孔板洞进水口,且低于高位明流洞进水口。0009三号明流塔的明流洞进水口高于其他隧洞进水口,并布置在进水沟最里侧。0010本发明优点在于将所述的进水塔群集中一字形布置,一洞一塔(明流塔、孔板塔)和三洞一塔(发电塔)相间排列,各个进水塔的闸门平面位置和底坎高程错落有致,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数量众多的洞群进水口控制闸门集中布置在进水塔群内,相互呼应和相互说明书CN102677623A2/2页4保护。解决了多泥沙河流水库泄洪规模大、排沙要求高、排漂排污任务重的问题,达到满足汛期引水发电的目的。附图说明0011图1是本发明所述进水塔群的上游布置结构示意图。0012图2是本发明所述进水塔群与塔后。

10、山体连接的各条隧洞立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13如图1、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水库进水塔布置方法,包括布置在进水沟内的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构成的进水塔群;所述三座明流塔、三座发电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按照下述顺序自所述进水沟一侧岸边至另一侧岸边一字形排列布置一号明流塔1、一号孔板塔2、一号发电塔3、二号孔板塔4、二号发电塔5、二号明流塔6、三号孔板塔7、三号发电塔8、三号明流塔9、灌溉塔10;三号明流塔9、二号明流塔6、一号明流塔号1的明流洞11、12、13的进水口高度依次降低;三号明流塔9的明流洞11进水口高于每座发电塔的发电洞14、15、22、23、24、25的进。

11、水口高度,一号明流塔号1的明流洞13的进水口高度等于每座发电塔的发电洞14、15、22、23、24、25进水口高度,这样,三条明流洞进水口高度逐步降低的布置,使其在承担泄洪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进水口区上部排污排漂的任务。每个发电塔均具有两条发电洞14、15和一条排沙洞16,所述的两条发电洞14、15在发电塔内通仓布置,所述的每条排沙洞16、26、27的进水口分别位于所述两条发电洞14、15、22、23、24、25进水口之间的下方位置以构成倒三角布置,因此,发电塔内形成以排为主、压排清多种措施结合的多道空间排污体系,并可在各发电洞14、15、22、23、24、25进水口闸门前设置高压水枪,以防后期闸。

12、门门前淤堵问题,同时,构成倒三角布置的每两条发电洞14、15、22、23、24、25和对应的一条排沙洞16、26、27的进水口,在排沙过程中形成漏斗状的水流,更进一步防止了泥沙堵塞发电洞,起到减少泥沙进入发电洞的效果。沿一号明流塔1一侧的进水沟岸边向上游方向布设进水导墙17,使得上游来水直达坝面,然后水流沿进水导墙17平顺地到达进水塔群前,在进水沟内形成一个稳定的逆时或顺时针大回流,稳定的流态使进水塔群前形成比较稳定的一个淤积漏斗,降低了漏斗底高程,扩大了漏斗的底部范围。一号孔板塔2、二号孔板塔4、三号孔板塔7的孔板洞18、19、20的高度与发电塔的排沙洞16的高度一致,灌溉塔10的灌溉洞21的高度高于发电塔的发电洞14、15的高度。三座发电塔3、5、8的发电洞14、15、22、23、24、25进水口高程位于中间位置,即高于排沙洞16、26、27和低于孔板洞18、19、20进水口,且低于明流洞11、12、13进水口。三号明流塔9的明流洞11进水口高于其他隧洞进水口,并布置在进水沟最里侧。说明书CN102677623A1/1页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67762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