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613982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6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409749.8

申请日:

2011.12.09

公开号:

CN102518434A

公开日:

2012.06.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E21B49/08; G01V3/32

主分类号:

E21B49/08

申请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发明人:

肖立志; 吴保松; 李晓南; 郭葆鑫; 安天琳

地址:

102249 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代理人:

黄健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包括:环形永磁体,以及套设在所述环形永磁体外壁上的高导磁外壳;所述环形永磁体的中部设置有带状微线圈结构,且所述带状微线圈结构上套设有梯度线圈;所述带状微线圈结构包括上屏蔽铜层、上基板、带状线铜层、下基板和下屏蔽铜层;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上分别设置有流体通道;所述带状线铜层夹设在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用于在施加电流作用下在所述流体通道内形成射频磁场;所述上屏蔽铜层设置在所述上基板上,与所述带状线铜层背对的表面;所述下屏蔽铜层设置在所述下基板上,与所述带状线铜层背对的表面。本发明提供的带状线圈微检测探头体积小,产生的磁场强度均匀。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环形永磁体, 以及套设在所 述环形永磁体外壁上的高导磁外壳 ; 所述环形永磁体的中部设置有带状微线圈结构, 且所述带状微线圈结构上套设有梯度 线圈 ; 所述带状微线圈结构包括上屏蔽铜层、 上基板、 带状线铜层、 下基板和下屏蔽铜层 ; 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上分别设置有流体通道 ; 所述带状线铜层夹设在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 用于在施加电流作用下在所述流体 通道内形成射频磁场 ; 所述上屏蔽铜层设置在所述上基板上, 与所述带状线铜层背对的表面 ; 所述下屏蔽铜层设置在所述下基板上, 与所述带状线铜层背对的表面。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状线铜 层包括有效带状线铜层和边沿铜层 ; 所述有效带状线铜层的中部宽度小于端部的宽度, 在所述有效带状线铜层的中部形成 由两侧向内凹陷的凹槽 ; 所述边沿铜层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且所述边沿铜层与所述有效带状线铜层之间具有间 隙。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和边 沿铜层的形状均为梯形。
4: 根据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屏 蔽铜层、 带状线铜层和下屏蔽层通过 MEMS 技术制作而成。
5: 根据权利要求 1、 2 或 3 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 通道为椭圆形流体通道。
6: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基板和 下基板为硼酸玻璃基板。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微检测探头,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通 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毛细管, 用于将外部流体导入所述流体通道。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微检测探头, 其特征在于, 所述毛细管 为采用聚醚醚酮树脂制作得到的毛细管。

说明书


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层流体参数检测技术, 尤其涉及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 背景技术
     在油田作业开发过程中, 需要使用模块式地层测试器对地层取液以便对地层流体 污染情况和流体特性进行实时评价分析, 为石油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其中, 井下光学 流体分析模块和井下核磁共振流体分析模块是常见的两种底层流体参数检测设备, 光学流 体分析模块是基于光的反射和透射原理识别流体线中的气体和流体性质, 以及确定流体的 含量 ; 核磁共振流体分析模块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测量流体参数 T 1, 以评价地层流体污染 情况, 以及测量参数 T2 和 D 获取流体粘度、 气油比等参数。
     核 磁 共 振 流 体 分 析 模 块, 是 通 过 检 测 探 头 来 为 测 试 提 供 所 需 的 磁 场, 以 利 用 核 磁 共 振 现 象 测 试 流 体 参 数 T1、 T2 和 D。 随 着 硬 件 技 术 和 微 机 电 系 统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技术的发展, 提出了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 微检测探头, 其可以利用微线圈探头结合小型低成本谱仪, 特别是可以与成熟的毛细管电 泳或液体分离等微流控技术相结合组成片上微全分析系统, 对流体参数进行测量。采用微 线圈形式的微检测探头, 具有功耗低、 体积小以及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 可以应用于石油领 域, 特别适合随钻低功耗的测量要求。
     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是基于核磁共振波谱学原理, 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及 其化学位移作用研究化合物的存在或分子结构, 由于石油井下随着地层深度的不同环境温 度变化很大, 井下核磁共振静磁场均匀度达不到核磁共振波谱的要求, 因此, 通过微检测探 头可为检测流体提供所需的磁场, 以对流体参数 T1、 T2 和 D 进行测量。目前, 采用核磁共振 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 通常采用平面螺旋微线圈和螺旋管线圈, 其利用平面螺旋微线圈 和螺旋管线圈结构, 提供微流道和磁场, 为经过微流道的流体提供测量所需的磁场, 但是其 形成的射频磁场均匀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 可有效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 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 包括 : 环形永磁体, 以及套设在所 述环形永磁体外壁上的高导磁外壳 ;
     所述环形永磁体的中部设置有带状微线圈结构, 且所述带状微线圈结构上套设有 梯度线圈 ;
     所述带状微线圈结构包括上屏蔽铜层、 上基板、 带状线铜层、 下基板和下屏蔽铜 层;
     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上分别设置有流体通道 ;所述带状线铜层夹设在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 用于在施加电流作用下在所述 流体通道内形成射频磁场 ;
     所述上屏蔽铜层设置在所述上基板上, 与所述带状线铜层背对的表面 ;
     所述下屏蔽铜层设置在所述下基板上, 与所述带状线铜层背对的表面。
     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 所述带状线铜层包括有效带状线铜层和 边沿铜层 ;
     所述有效带状线铜层的中部宽度小于端部的宽度, 在所述有效带状线铜层的中部 形成由两侧向内凹陷的凹槽 ;
     所述边沿铜层设置在所述凹槽内, 且所述边沿铜层与所述有效带状线铜层之间具 有间隙。
     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 所述凹槽和边沿铜层的形状均为梯形。
     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 所述上屏蔽铜层、 带状线铜层和下屏蔽 层通过 MEMS 技术制作而成。
     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 所述流体通道为椭圆形流体通道。
     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 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为硼酸玻璃基板。
     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 所述流体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毛细 管, 用于将外部流体导入所述流体通道。
     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 所述毛细管为采用聚醚醚酮树脂制作得 到的毛细管。
     本发明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微检测探头, 利用上屏蔽铜层、 带状线铜层和 下屏蔽铜层形成带状线微线圈结构, 可以为形成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上的两个流体通道提供 所需的磁场, 使得检测同样体积样品情况下, 相对现有螺旋管线圈结构的探头, 具有更小的 体积 ; 同时, 通过采用带状线微线圈结构形成的磁场更加均匀, 对环形永磁体产生的静磁场 B0 干扰小, 使得流体参数检测更加准确。本发明提供的微检测探头体积小, 功耗低, 可结合 在地层测试仪器中对流体参数进行测量, 可有效减小整个地层测试仪器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与地层测试仪结合时 的结构示意图 ;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的结构示意图 ;
     图 3A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状微线圈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
     图 3B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状微线圈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状线铜层的结构示意图 ;
     图 5 为图 3A 的横截面结构以及带状线铜层施加有电流时产生的磁场示意图 ;
     图 6 为本发明实施例沿流体通道方向的射频磁场幅度变化曲线示意图 ;
     图 7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梯度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
     图 8 为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进行流体参数测 量时的脉冲序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与地层测试仪结合时 的结构示意图 ;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的结构示意图 ; 图 3A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状微线圈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 图 3B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状微线 圈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地层测试仪器设置在石油井下的示意图, 该地层测试仪 器包括液压模块 1、 探针模块 2、 微检测探头 3、 测量结束取样模块 4 和泵出模块 5, 其中, 液 压模块 1 可将地层流体通过探针模块 2 引入仪器内部 ; 微检测探头 3, 也即本发明实施例提 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 可对地层流体进行核磁共振弛豫时间和扩散测量 ; 测 量结束取样模块 4 可以将流体取样, 或者通过泵出模块 5 将流体排至井眼 6。
     如图 2 所示, 为图 1 中微检测探头 3 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该微检测探头 3 具体可包 括: 环形永磁体 31、 高导磁外壳 32、 带状微线圈结构 33 和梯度线圈 34, 其中, 高导磁外壳 32 套设在环形永磁体 1 的外壁上 ; 带状微线圈结构 33 设置在环形永磁体 31 的中部, 梯度线圈 34 套设在带状微线圈结构 33 上。本实施例中, 环形永磁体 31 可在中心区域形成均匀静磁 场 B0, 高导磁外壳 32 可屏蔽磁场向外辐射, 同时也提供一个闭合的磁路, 从而可提高形成在 中心区域的磁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如图 3A 和图 3B 所示, 带状微线圈结构 33 包括上基板 331、 下基板 332、 带状线铜 层 333、 上屏蔽铜层 334 和下屏蔽铜层 335, 其中, 上基板 331 和下基板 332 相对设置, 上基 板 331 和下基板 332 上分别设置有流体通道 C, 该流体通道 C 贯穿基板的流体通道 ; 带状线 铜层 333 夹设在上基板 331 和下基板 332 之间, 该带状线铜层 333 用于在施加电流作用下 可在流体通道内形成射频磁场 ; 上屏蔽铜层 334 设置在上基板 331 上与带状线铜层 333 背 对的表面, 即如图 3B 所示上基板 331 的上表面, 下屏蔽铜层 335 设置下基板 332 上与带状 线铜层 333 背对的表面, 即如图 3B 所示下基板 332 的下表面。
     本实施例中, 上屏蔽铜层 334、 带状线铜层 333 和下屏蔽铜层 335 形成带状微线圈, 为流体参数测量提供所需的射频磁场, 其具体可通过 MEMS 技术制作形成在玻璃基板上, 具 体地, 可采用光刻胶掩膜、 铜电镀等 MEMS 工艺制作在玻璃基板上 ; 带状线铜层 333 可施加电 流, 以产生所需的磁场, 同时又可接收信号, 从而可通过带状线铜层 333 来测量得到流体参 数。可以看出, 本实施例中电流通道由带状线铜层 333、 上屏蔽铜层 334 和下屏蔽铜层 335 构成, 其中, 电流会从带状线铜层 333 中流过, 上屏蔽铜层 334 和下屏蔽铜层 335 既是屏蔽 层, 也是回路, 可使得电流经过带状线铜层 333 时, 在上基板 331 和下基板 332 上的流体通 道内形成的射频磁场更加均匀, 且均匀磁场的区域较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实际测量时, 上屏蔽铜层 334 和下屏蔽铜层 335 均是 接地铜层, 并与带状线铜层 333 的接地端共地, 从而可利用该三个铜层, 产生带状微线圈结 构, 以为流体测量提供所需的射频磁场。
     本实施例中, 形成在上基板 331 和下基板 332 上的流体通道为椭圆形流体通道, 设 置的椭圆形流体通道, 可使得带状线铜层 333 施加电流时, 在该流体通道内形成更加均匀 的磁场, 流经该流体通道的流体所受到的磁场也更加均匀, 可有效提高流体参数测量的准 确性。
     本实施例中, 上基板 331 和下基板 332 均为硼酸玻璃基板, 这样, 上屏蔽铜层 334、 带状线铜层 333 和下屏蔽铜层 335 被硼酸玻璃基板相隔开。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状线铜层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 如图 4 所示, 带状 线铜层 333 包括有效带状线铜层 3331 和两个边沿铜层 3332, 其中, 有效带状线铜层 3331 的 中部宽度小于其端部宽度, 从而在有效带状线铜层 333 的中部形成由两侧向内凹陷的凹槽 A, 边沿铜层 3332 设置在该凹槽 A 内, 且边沿铜层 3332 与有效带状线铜层 3331 之间具有间 隙 B, 使得边沿铜层 3332 与有效带状线铜层 3331 不相连。通过将有效带状线铜层 3331 的 中部设置成两侧向内凹陷的凹槽结构, 使得有效带状线铜层 3331 的中部较窄, 这样, 在电 流通过时, 中部宽度较窄处的电流密度增加, 其在上基板 331 和下基板 332 中流体通道内产 生的磁场强度 B1 就会增强, 从而提高施加在流体通道内流体的磁场强度。
     本实施例中, 上述的凹槽 A 和边沿铜层 3332 为相互配合的梯形结构, 这样, 可使得 在有效带状线铜层 3331 的中部可产生较强的磁场强度。
     本实施例中, 为便于将进入地层测试仪器中的流体进入流体通道, 可在流体通道 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毛细管, 用于将外部流体导入流体通道中, 具体地, 该毛细管具体可为采 用聚醚醚酮 (Poly-Ether-Ether-Ketone, PEEK) 树脂制作得到的毛细管。
     图 5 为图 3A 的横截面结构以及带状线铜层施加电流时产生的磁场示意图。如图 5 所示, 上屏蔽铜层 334 和下屏蔽铜层 335 是两个屏蔽层, 可以对磁场进行屏蔽 ; 带状线铜 层 333 中部的电流密度较大, 带状线铜层 333 产生的磁场可被束缚在整个微检测探头的中 部区域, 其中, 图 2 中的环形永磁体 31 产生的静磁场 B0 方向如图 5 所示, 带状线铜层 333 施 加电流后形成的磁场 B1 方向如图 5 所示, 可以看出上基板 331 和下基板 332 中的两个椭圆 形流体通道 C 形成的 B1 方向相反。这样, 通过带状线铜层形成的微线圈结构, 以及环形永 磁铁, 可为流体参数测量提供所需的 B0 和 B1 磁场, 已达到测试需要。
     图 6 为本发明实施例沿流体通道方向的射频磁场幅度变化曲线示意图。如图 6 所 示, 带状线铜层 333 施加电流时, 沿上基板或下基板的流体通道方向产生的射频磁场幅度 变化示意图, 其中, 图 6 横坐标为带状线铜层的长度, 纵坐标为带状线铜层产生的射频磁场 的磁场强度, 可以看出, 在带状线铜层的位置 -4mm 至 4mm 处, 产生的磁场强度约为 2.04 高 斯 (Gauss), 因此, 带状线铜层的有效长度为 8mm, 形成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上的椭圆形流体 通道长度应至少为 8mm。
     图 7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梯度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7 所示, 梯度线圈 34 可以形 成磁场梯度, 以完成扩散的测量, 具体地, 该梯度线圈 34 可包括上下两部分线圈, 在测量流 体扩散系数 D 时可以为梯度线圈 34 施加一定的电流, 电流方向如图 7 中箭头所示, 从而可 形成梯度磁场, 以对流体参数 D 进行测量。梯度线圈 34 形成的磁场在 z 方向有线性梯度, 且平行与静磁场 B0 方向, 即叠加在静磁场 B0 上, 两者形成一新的梯度磁场。
     本实施例中, 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可对进入流体通道内的流体施加一定 的磁场, 从而对流体进行核磁共振弛豫时间和扩散测量, 从而得到流体参数 T1、 T2 和 D。其 中, 横向驰豫时间 T2 是核磁共振测井中最常用的一个测量参数, 通过对 T2 的分析, 可以有效 的获取流体类型、 流体含量等地质信息, 具体地, 横向驰豫时间 T2 测量时通常用如图 8 所示 的 CPMG 脉冲序列 a 来完成, 它以自旋回波脉冲序列为基础, 通过观察到的自旋回波串的衰 减过程来确定横向驰豫 ; 纵向驰豫时间 T1 是一个表征磁化矢量恢复程度的量, 和流体类型、 流体含量等地质信息具有紧密的联系, 其基本测量方法是通过如图 8 所示的饱和恢复脉冲 序列 b 来完成 ; 扩散系数 D 是一个表征流体粘度的量, 其基本测量方法是通过如图 8 所示的脉冲序列 c 来完成。本实施例中流体参数 T1、 T2 和 D 的具体测量过程与现有技术类似, 在此 不再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核磁共振流体分析探头可用于石油井下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中, 用于 流体的核磁共振特性和组成成分检测, 该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可与电缆或随钻地层测试器一 起组合使用, 在储层条件环境下获取地层流体特性的信息, 用于裸眼井或射孔后套管井。
     最后应说明的是 :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 ; 尽 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 其依然 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 围。

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518434A43申请公布日20120627CN102518434ACN102518434A21申请号201110409749822申请日20111209E21B49/08200601G01V3/3220060171申请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址102249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18号72发明人肖立志吴保松李晓南郭葆鑫安天琳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代理人黄健54发明名称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包括环形永磁体,以及套设在所述环形永磁体外壁上的高导磁外壳;所述环形永磁体的中部设置有带状微线圈结。

2、构,且所述带状微线圈结构上套设有梯度线圈;所述带状微线圈结构包括上屏蔽铜层、上基板、带状线铜层、下基板和下屏蔽铜层;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上分别设置有流体通道;所述带状线铜层夹设在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用于在施加电流作用下在所述流体通道内形成射频磁场;所述上屏蔽铜层设置在所述上基板上,与所述带状线铜层背对的表面;所述下屏蔽铜层设置在所述下基板上,与所述带状线铜层背对的表面。本发明提供的带状线圈微检测探头体积小,产生的磁场强度均匀。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5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5页1/1页21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

3、,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永磁体,以及套设在所述环形永磁体外壁上的高导磁外壳;所述环形永磁体的中部设置有带状微线圈结构,且所述带状微线圈结构上套设有梯度线圈;所述带状微线圈结构包括上屏蔽铜层、上基板、带状线铜层、下基板和下屏蔽铜层;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上分别设置有流体通道;所述带状线铜层夹设在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用于在施加电流作用下在所述流体通道内形成射频磁场;所述上屏蔽铜层设置在所述上基板上,与所述带状线铜层背对的表面;所述下屏蔽铜层设置在所述下基板上,与所述带状线铜层背对的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线铜层包括有效带状线铜层和边沿铜层;所述有效。

4、带状线铜层的中部宽度小于端部的宽度,在所述有效带状线铜层的中部形成由两侧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边沿铜层设置在所述凹槽内,且所述边沿铜层与所述有效带状线铜层之间具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和边沿铜层的形状均为梯形。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屏蔽铜层、带状线铜层和下屏蔽层通过MEMS技术制作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为椭圆形流体通道。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为硼酸玻璃基板。7根据权利。

5、要求1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微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毛细管,用于将外部流体导入所述流体通道。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微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为采用聚醚醚酮树脂制作得到的毛细管。权利要求书CN102518434A1/5页3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地层流体参数检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背景技术0002在油田作业开发过程中,需要使用模块式地层测试器对地层取液以便对地层流体污染情况和流体特性进行实时评价分析,为石油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其中,井下光学流体分析模块和井下核磁共振流体分析模块是常见。

6、的两种底层流体参数检测设备,光学流体分析模块是基于光的反射和透射原理识别流体线中的气体和流体性质,以及确定流体的含量;核磁共振流体分析模块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测量流体参数T1,以评价地层流体污染情况,以及测量参数T2和D获取流体粘度、气油比等参数。0003核磁共振流体分析模块,是通过检测探头来为测试提供所需的磁场,以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测试流体参数T1、T2和D。随着硬件技术和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MEMS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其可以利用微线圈探头结合小型低成本谱仪,特别是可以与成熟的毛细管电泳或液体分离等微流控技术相结合组。

7、成片上微全分析系统,对流体参数进行测量。采用微线圈形式的微检测探头,具有功耗低、体积小以及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可以应用于石油领域,特别适合随钻低功耗的测量要求。0004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是基于核磁共振波谱学原理,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及其化学位移作用研究化合物的存在或分子结构,由于石油井下随着地层深度的不同环境温度变化很大,井下核磁共振静磁场均匀度达不到核磁共振波谱的要求,因此,通过微检测探头可为检测流体提供所需的磁场,以对流体参数T1、T2和D进行测量。目前,采用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通常采用平面螺旋微线圈和螺旋管线圈,其利用平面螺旋微线圈和螺旋管线圈结构,提供微流道和磁场,为经过。

8、微流道的流体提供测量所需的磁场,但是其形成的射频磁场均匀性较差。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可有效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包括环形永磁体,以及套设在所述环形永磁体外壁上的高导磁外壳;0007所述环形永磁体的中部设置有带状微线圈结构,且所述带状微线圈结构上套设有梯度线圈;0008所述带状微线圈结构包括上屏蔽铜层、上基板、带状线铜层、下基板和下屏蔽铜层;0009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上分别设置有流体通道;说明书CN102518434A2/5页40010所述带状线铜层夹设在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用于在施加电流作用下在所述流。

9、体通道内形成射频磁场;0011所述上屏蔽铜层设置在所述上基板上,与所述带状线铜层背对的表面;0012所述下屏蔽铜层设置在所述下基板上,与所述带状线铜层背对的表面。0013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所述带状线铜层包括有效带状线铜层和边沿铜层;0014所述有效带状线铜层的中部宽度小于端部的宽度,在所述有效带状线铜层的中部形成由两侧向内凹陷的凹槽;0015所述边沿铜层设置在所述凹槽内,且所述边沿铜层与所述有效带状线铜层之间具有间隙。0016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所述凹槽和边沿铜层的形状均为梯形。0017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所述上屏蔽铜层、带状线铜层和下屏蔽层通。

10、过MEMS技术制作而成。0018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所述流体通道为椭圆形流体通道。0019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所述上基板和下基板为硼酸玻璃基板。0020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所述流体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毛细管,用于将外部流体导入所述流体通道。0021上述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中,所述毛细管为采用聚醚醚酮树脂制作得到的毛细管。0022本发明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仪微检测探头,利用上屏蔽铜层、带状线铜层和下屏蔽铜层形成带状线微线圈结构,可以为形成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上的两个流体通道提供所需的磁场,使得检测同样体积样品情况下,相对现有螺旋管线圈结构的探。

11、头,具有更小的体积;同时,通过采用带状线微线圈结构形成的磁场更加均匀,对环形永磁体产生的静磁场B0干扰小,使得流体参数检测更加准确。本发明提供的微检测探头体积小,功耗低,可结合在地层测试仪器中对流体参数进行测量,可有效减小整个地层测试仪器的尺寸。附图说明002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与地层测试仪结合时的结构示意图;002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的结构示意图;0025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状微线圈的透视结构示意图;0026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状微线圈的组装结构示意图;002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状线铜层的结构示意图;0028图5为图。

12、3A的横截面结构以及带状线铜层施加有电流时产生的磁场示意图;0029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沿流体通道方向的射频磁场幅度变化曲线示意图;0030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梯度线圈的结构示意图;0031图8为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进行流体参数测量时的脉冲序列示意图。说明书CN102518434A3/5页5具体实施方式003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与地层测试仪结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状微线圈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状微线圈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地层。

13、测试仪器设置在石油井下的示意图,该地层测试仪器包括液压模块1、探针模块2、微检测探头3、测量结束取样模块4和泵出模块5,其中,液压模块1可将地层流体通过探针模块2引入仪器内部;微检测探头3,也即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可对地层流体进行核磁共振弛豫时间和扩散测量;测量结束取样模块4可以将流体取样,或者通过泵出模块5将流体排至井眼6。0033如图2所示,为图1中微检测探头3的放大结构示意图,该微检测探头3具体可包括环形永磁体31、高导磁外壳32、带状微线圈结构33和梯度线圈34,其中,高导磁外壳32套设在环形永磁体1的外壁上;带状微线圈结构33设置在环形永磁体31的中部,梯度。

14、线圈34套设在带状微线圈结构33上。本实施例中,环形永磁体31可在中心区域形成均匀静磁场B0,高导磁外壳32可屏蔽磁场向外辐射,同时也提供一个闭合的磁路,从而可提高形成在中心区域的磁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0034如图3A和图3B所示,带状微线圈结构33包括上基板331、下基板332、带状线铜层333、上屏蔽铜层334和下屏蔽铜层335,其中,上基板331和下基板332相对设置,上基板331和下基板332上分别设置有流体通道C,该流体通道C贯穿基板的流体通道;带状线铜层333夹设在上基板331和下基板332之间,该带状线铜层333用于在施加电流作用下可在流体通道内形成射频磁场;上屏蔽铜层334设置。

15、在上基板331上与带状线铜层333背对的表面,即如图3B所示上基板331的上表面,下屏蔽铜层335设置下基板332上与带状线铜层333背对的表面,即如图3B所示下基板332的下表面。0035本实施例中,上屏蔽铜层334、带状线铜层333和下屏蔽铜层335形成带状微线圈,为流体参数测量提供所需的射频磁场,其具体可通过MEMS技术制作形成在玻璃基板上,具体地,可采用光刻胶掩膜、铜电镀等MEMS工艺制作在玻璃基板上;带状线铜层333可施加电流,以产生所需的磁场,同时又可接收信号,从而可通过带状线铜层333来测量得到流体参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电流通道由带状线铜层333、上屏蔽铜层334和下屏蔽铜层。

16、335构成,其中,电流会从带状线铜层333中流过,上屏蔽铜层334和下屏蔽铜层335既是屏蔽层,也是回路,可使得电流经过带状线铜层333时,在上基板331和下基板332上的流体通道内形成的射频磁场更加均匀,且均匀磁场的区域较大。0036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际测量时,上屏蔽铜层334和下屏蔽铜层335均是接地铜层,并与带状线铜层333的接地端共地,从而可利用该三个铜层,产生带状微线圈结构,以为流体测量提供所需的射频磁场。0037本实施例中,形成在上基板331和下基板332上的流体通道为椭圆形流体通道,设置的椭圆形流体通道,可使得带状线铜层333施加电流时,在该流体通道内形成更加均匀的磁场,。

17、流经该流体通道的流体所受到的磁场也更加均匀,可有效提高流体参数测量的准确性。0038本实施例中,上基板331和下基板332均为硼酸玻璃基板,这样,上屏蔽铜层334、带状线铜层333和下屏蔽铜层335被硼酸玻璃基板相隔开。说明书CN102518434A4/5页60039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带状线铜层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带状线铜层333包括有效带状线铜层3331和两个边沿铜层3332,其中,有效带状线铜层3331的中部宽度小于其端部宽度,从而在有效带状线铜层333的中部形成由两侧向内凹陷的凹槽A,边沿铜层3332设置在该凹槽A内,且边沿铜层3332与有效带状线铜层3331之间具有。

18、间隙B,使得边沿铜层3332与有效带状线铜层3331不相连。通过将有效带状线铜层3331的中部设置成两侧向内凹陷的凹槽结构,使得有效带状线铜层3331的中部较窄,这样,在电流通过时,中部宽度较窄处的电流密度增加,其在上基板331和下基板332中流体通道内产生的磁场强度B1就会增强,从而提高施加在流体通道内流体的磁场强度。0040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凹槽A和边沿铜层3332为相互配合的梯形结构,这样,可使得在有效带状线铜层3331的中部可产生较强的磁场强度。0041本实施例中,为便于将进入地层测试仪器中的流体进入流体通道,可在流体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毛细管,用于将外部流体导入流体通道中,具体地,该。

19、毛细管具体可为采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树脂制作得到的毛细管。0042图5为图3A的横截面结构以及带状线铜层施加电流时产生的磁场示意图。如图5所示,上屏蔽铜层334和下屏蔽铜层335是两个屏蔽层,可以对磁场进行屏蔽;带状线铜层333中部的电流密度较大,带状线铜层333产生的磁场可被束缚在整个微检测探头的中部区域,其中,图2中的环形永磁体31产生的静磁场B0方向如图5所示,带状线铜层333施加电流后形成的磁场B1方向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上基板331和下基板332中的两个椭圆形流体通道C形成的B1方向相反。这样,通过带状线铜层形成的微线圈结构,以及环形永磁铁,可。

20、为流体参数测量提供所需的B0和B1磁场,已达到测试需要。0043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沿流体通道方向的射频磁场幅度变化曲线示意图。如图6所示,带状线铜层333施加电流时,沿上基板或下基板的流体通道方向产生的射频磁场幅度变化示意图,其中,图6横坐标为带状线铜层的长度,纵坐标为带状线铜层产生的射频磁场的磁场强度,可以看出,在带状线铜层的位置4MM至4MM处,产生的磁场强度约为204高斯GAUSS,因此,带状线铜层的有效长度为8MM,形成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上的椭圆形流体通道长度应至少为8MM。0044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梯度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梯度线圈34可以形成磁场梯度,以完成扩散的测量,具体。

21、地,该梯度线圈34可包括上下两部分线圈,在测量流体扩散系数D时可以为梯度线圈34施加一定的电流,电流方向如图7中箭头所示,从而可形成梯度磁场,以对流体参数D进行测量。梯度线圈34形成的磁场在Z方向有线性梯度,且平行与静磁场B0方向,即叠加在静磁场B0上,两者形成一新的梯度磁场。0045本实施例中,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微检测探头可对进入流体通道内的流体施加一定的磁场,从而对流体进行核磁共振弛豫时间和扩散测量,从而得到流体参数T1、T2和D。其中,横向驰豫时间T2是核磁共振测井中最常用的一个测量参数,通过对T2的分析,可以有效的获取流体类型、流体含量等地质信息,具体地,横向驰豫时间T2测量时通常用如图。

22、8所示的CPMG脉冲序列A来完成,它以自旋回波脉冲序列为基础,通过观察到的自旋回波串的衰减过程来确定横向驰豫;纵向驰豫时间T1是一个表征磁化矢量恢复程度的量,和流体类型、流体含量等地质信息具有紧密的联系,其基本测量方法是通过如图8所示的饱和恢复脉冲序列B来完成;扩散系数D是一个表征流体粘度的量,其基本测量方法是通过如图8所示的说明书CN102518434A5/5页7脉冲序列C来完成。本实施例中流体参数T1、T2和D的具体测量过程与现有技术类似,在此不再详细说明。0046本发明实施例核磁共振流体分析探头可用于石油井下核磁共振流体分析中,用于流体的核磁共振特性和组成成分检测,该核磁共振流体分析可与。

23、电缆或随钻地层测试器一起组合使用,在储层条件环境下获取地层流体特性的信息,用于裸眼井或射孔后套管井。004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说明书CN102518434A1/5页8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518434A2/5页9图3A图3B说明书附图CN102518434A3/5页10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2518434A104/5页11图6图7说明书附图CN102518434A115/5页12图8说明书附图CN102518434A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