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及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及装置.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88463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6.25 CN 103884633 A (21)申请号 201410078493.0 (22)申请日 2014.03.05 G01N 15/08(2006.01) (71)申请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 9 号 (72)发明人 李长喜 徐红军 胡法龙 李潮流 王昌学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127 代理人 任默闻 (54) 发明名称 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及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及 装置, 该。
2、方法包括 : 选取系列岩心样本测量并获 得岩石渗透率值 ; 测量不同渗透率的岩心样本饱 和水时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岩心毛管压力 曲线 ; 根据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毛管压力 曲线的函数关系确定所述各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 时间 T2 分布与各岩心样本的孔喉半径分布的关 系 ; 将所述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所 述孔喉半径分布平均分为 n 组, 计算岩心样本各 组的孔隙度分量和平均孔喉半径。利用核磁共振 T2 分布划分多组孔隙度分量和平均孔喉半径分 量确定岩石渗透率。本发明方法及装置所求取的 渗透率更真实的反映了储层岩石的渗流特性, 与 岩心分析渗透率结果一致性好, 计算。
3、结果准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4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884633 A CN 103884633 A 1/2 页 2 1. 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方法包括 : 测量不同渗透率岩心样本饱和水状态时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岩心毛管压力曲 线 ; 根据所述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的函数关系将所述横向弛豫时间T2分 布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 ; 将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的数据等对数划分为 n 组, 根。
4、据所述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孔喉半径分布确定各组孔隙度和平均孔喉半径 ; 根据所述各组的孔隙度、 平均孔喉半径及式 (1) 确定岩石的渗透率, 式 (1) 为 : 其中, K 为岩石渗透率, 为每一组的孔隙度 (i=1,n) , ri为平均孔喉半径 (i=1, ,n) , 为根据所述各组孔隙度确定的总孔隙度, f(G) 为通过岩心数据标定获得的权系数。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测量不同渗透的 岩心样本饱和水状态时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岩心毛管压力曲线包括 :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测量岩心样本的核磁共振信号确定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 间。
5、 T2 分布 ; 采用半渗透隔板法测量岩心样本的毛管压力曲线。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采用低场核磁共 振分析仪测量岩心样本的核磁共振信号确定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时, 极化时 间至少为 12s, 回波间隔时间为 0.3ms。 4.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根据所述横向弛 豫时间T2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的函数关系将所述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转换为孔喉半径分 布包括 : 根据所述毛管压力曲线获得孔喉半径分布 ; 确定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间的函数关系 ; 根据确定的函数关系将所述横向。
6、弛豫时间 T2 分布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 5. 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装置包括 : 测量模块, 用于测量不同渗透率岩心样本饱和水状态时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岩 心毛管压力曲线 ; 转换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的函数关系将所述横 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 ; 参数计算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的数据等对数划分为 n 组, 根据所 述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孔喉半径分布确定各组孔隙度和平均孔喉半径 ; 渗透率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各组的孔隙度、 平均孔喉半径及式 (1) 确定岩石的渗透 率, 。
7、式 (1) 为 :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884633 A 2 2/2 页 3 其中, K 为岩石渗透率, 为每一组的孔隙度 (i=1,n) , ri为平均孔喉半径 (i=1, ,n) , 为根据所述各组孔隙度确定的总孔隙度, f(G) 为通过岩心数据标定获得的权系数。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确定岩石渗透率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测量模块包括 :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 用于测量岩心样本的核磁共振信号确定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 间 T2 分布 ; 毛管压力曲线测量单元, 用于采用半渗透隔板法测量岩心样本的毛管压力曲线。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确定岩石渗透率的装置, 其特。
8、征在于, 所述的低场核磁共振分 析仪测量岩心样本的核磁共振信号确定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时, 极化时间至 少为 12s, 回波间隔时间为 0.3ms。 8.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确定岩石渗透率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参数计算模块根 据所述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的函数关系将所述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转换 为孔喉半径分布包括 : 孔喉半径分布确定单元, 用于根据所述毛管压力曲线获得孔喉半径分布 ; 函数关系确定单元, 用于确定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的函数关系 ; 转换单元, 用于根据确定的函数关系将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转换为孔喉半径分 布。 权。
9、 利 要 求 书 CN 103884633 A 3 1/7 页 4 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中的测井技术, 具体的讲是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及装 置。 背景技术 0002 渗透率反映的是在一定压差条件下, 流体在孔隙介质内流动的能力。影响岩石渗 透率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孔隙度、 束缚水饱和度和孔隙结构。 应用常规测井资 料计算岩石渗透率的传统方法是根据渗透率与孔隙度等测井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建立渗透 率计算模型, 由于常规测井资料不能反映储层流体在一定压差下的流动能力, 因此, 难以直 接计算渗透率, 应用常规测井资料建立的渗透率模型。
10、为具有区域性的统计模型, 区域局限 性强, 且误差较大, 给测井解释渗透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0003 随着石油勘探的不断深入, 这种应用常规测井资料建立的渗透率统计模型越来越 难以适应当前的测井解释评价需求, 特别是在孔隙结构复杂的低孔低渗储层和致密砂岩储 层中, 不同类型孔隙所占比例差别很大, 平均孔喉半径和孔喉比变化大, 孔隙间的连通情况 千差万别, 储层孔渗关系复杂 ; 相近孔隙度的岩心, 渗透率差别可达23个数量级, 应用常 规测井资料建立的渗透率统计模型评价储层渗透性难度更大, 影响储层渗透率的测井定量 解释评价。 0004 核磁共振作为一项新的测井技术, 主要的优势体现在它可以确。
11、定束缚流体体积和 可动流体体积以及提供孔隙结构信息, 此外核磁共振测量对象是储层孔隙中的氢核, 其测 量结果基本不受岩性、 岩石骨架等因素的影响, 它所解释的孔隙度更为可靠。因此, 核磁共 振成为确定储层渗透率的重要测井方法之一。 0005 目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计算渗透率主要有 Coates 模型和 SDR 模型。在这两种模 型中渗透率主要与孔隙度有关, 其中 Coates 模型主要考虑了孔隙度、 束缚流体饱和度和可 动流体饱和度来建立相应的渗透率计算模型 ; SDR 模型主要考虑了孔隙度和 T2 几何均值来 建立相应的渗透率计算模型。这两种应用核磁共振的渗透率计算模型主要通过 T2 分布得 。
12、到的 T2 截止值确定束缚流体和可动流体或者通过 T2 分布得到的几何均值这些参数进行 计算, 没有考虑 T2 分布中不同孔隙组分对孔隙度、 孔隙结构、 束缚流体、 渗透率等的贡献不 同, 没有充分挖掘岩石核磁共振测量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Coates 模型和 SDR 模型在中高 孔渗的砂岩储层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但在低孔低渗储层和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计算 中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影响储层渗透率的测井定量解释评价。 发明内容 0006 为使得所求取的渗透率更真实的反映了储层岩石的渗流特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 了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 方法包括 : 0007 测量不同渗透率岩心样本饱和水状态。
13、时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岩心毛管压力 曲线 ; 说 明 书 CN 103884633 A 4 2/7 页 5 0008 根据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的函数关系将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 ; 0009 将所述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的数据等对数划分为n组, 根据所述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孔喉半径分布确定各组孔隙度和平均孔喉半径 ; 0010 根据所述各组的孔隙度、 平均孔喉半径及式 (1) 确定岩石的渗透率, 式 (1) 为 : 0011 0012 其中, K 为岩心渗透率, 为每一组的孔隙度 (i=1,n) , ri为平均孔喉半径 (i=1,n)。
14、 , 为根据所述各组孔隙度确定的总孔隙度, f(G) 为通过岩心数据标定获得的 权系数。 0013 此外, 本发明还通过了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装置, 装置包括 : 0014 测量模块, 用于测量不同渗透率岩心样本饱和水状态时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 和岩心毛管压力曲线 ; 0015 转换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的函数关系将所 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 ; 0016 参数计算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的数据等对数划分为 n 组, 根 据所述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孔喉半径分布确定各组孔隙度和平均孔喉半径 ; 0017 。
15、渗透率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各组的孔隙度、 平均孔喉半径及式 (1) 确定岩石的 渗透率, 式 (1) 为 : 0018 0019 其中, K 为岩心渗透率, 为每一组的孔隙度 (i=1,n) , ri为平均孔喉半径 (i=1,n) , 为根据所述各组孔隙度确定的总孔隙度, f(G) 为通过岩心数据标定获得的 权系数。 0020 通过考虑孔隙度和不同孔喉半径对渗透率的贡献, 利用核磁共振 T2 分布划分多 种孔隙度分量和平均孔喉半径分量确定岩石渗透率, 使得所求取的渗透率更真实的反映了 储层岩石的渗流特性, 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0021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
16、 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图式, 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 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说 明 书 CN 103884633 A 5 3/7 页 6 0023 图 1 为本发明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的流程图 ; 0024 图 2 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 S102 根据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 的函数关系将所述横向弛。
17、豫时间 T2 分布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的流程图 ; 0025 图 3 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装置的框图 ; 0026 图 4 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框图 ; 0027 图 5 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框图 ; 0028 图 6 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储层渗透率确定方法流程图 ; 0029 图 7 为本发明实施例 T2 分布等对数划分成 8 个分量的示意图 ; 0030 图 8 为本发明实施例确定的岩石渗透率与岩心气测渗透率对比图 ; 0031 图 9 为本发明实施例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计算储层渗透率与取心分析气测渗透率 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
18、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 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3 如图 1 所示, 本发明提供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 方 法包括 : 0034 步骤 S101, 测量不同渗透率岩心样本饱和水状态时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岩 心毛管压力曲线 ; 具体包括 : 0035 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测量岩心样本的核磁共振信号确定岩心样本的横向弛 豫时间 T2 分布 ; 本发明实施例中极化时间至少为 12s。
19、, 回波间隔时间为 0.3ms。 0036 采用半渗透隔板法测量岩心样本的毛管压力曲线。 0037 步骤 S102, 根据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的函数关系将所述横 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 ; 0038 步骤 S103, 将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的数据等对数划分为 n 组, 根据所述的横 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孔喉半径分布确定各组孔隙度和平均孔喉半径 ; 0039 步骤 S104, 根据所述各组的孔隙度、 平均孔喉半径及式 (1) 确定岩石的渗透率, 式 (1) 为 : 0040 0041 其中, K 为岩心渗透率,为每一组的孔隙度 (i=1,n) 。
20、, ri为平均孔喉半径 (i=1,n) , 为根据所述各组孔隙度确定的总孔隙度, f(G) 为通过岩心数据标定获得的 权系数。 0042 如图 2 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 S102 根据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毛管压 力曲线的函数关系将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包括 : 说 明 书 CN 103884633 A 6 4/7 页 7 0043 步骤 S1021, 根据毛管压力曲线获得孔喉半径分布 ; 0044 步骤 S1022, 确定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间的函数关系 ; 0045 步骤 S1023, 根据确定的函数关系将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
21、转换为孔喉半径分 布。 0046 如图 3 所示,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确定岩石渗透率的装置, 包括 : 0047 测量模块 301, 用于测量不同渗透率岩心样本饱和水状态时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 布和岩心毛管压力曲线 ; 0048 转换模块 302, 用于根据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的函数关系将 所述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转换为孔喉半径分布 ; 0049 参数计算模块303, 用于根据所述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的数据等对数划分为n组, 根据所述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孔喉半径分布确定各组孔隙度和平均孔喉半径 ; 0050 渗透率确定模块 304, 用于根据所述各组的孔隙。
22、度、 平均孔喉半径及式 (1) 确定岩 石的渗透率, 式 (1) 为 : 0051 0052 其中, K 为岩心渗透率,为每一组的孔隙度 (i=1,n) , ri为平均孔喉半径 (i=1,n) , 为根据所述各组孔隙度确定的总孔隙度, f(G) 为通过岩心数据标定获得的 权系数。 0053 如图 4 所示, 测量模块 301 包括 : 0054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 3011, 用于测量岩心样本的核磁共振信号确定岩心样本的横 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 ;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测量岩心样本的核磁共振信号确定岩心样本的 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时, 极化时间至少为 12s, 回波间隔时间为 0.3ms。。
23、 0055 毛管压力曲线测量单元 3012, 用于采用半渗透隔板法测量岩心样本的毛管压力曲 线。 0056 如图 5 所示, 参数计算模块 303 包括 : 0057 孔喉半径分布确定单元 3031, 用于根据毛管压力曲线获得孔喉半径分布 ; 0058 函数关系确定单元 3032, 用于确定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的函数 关系 ; 0059 转换单元 3033, 用于根据确定的函数关系将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转换为孔喉半 径分布。 0060 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面积与岩心含水的氢核数量成正比, 经过刻度 岩心样本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每一个数据点的幅度值代表孔隙。
24、度分量, 把所有数据点幅 度值累加确定总孔隙度岩心样本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每一个数据点的 T2 值代表相应 的孔喉大小, 毛管压力曲线能够反映岩心的孔喉分布, 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与毛管压力曲 线存在函数关系。根据各岩心样本的横向弛豫时间 T2 分布和所述毛管压力曲线计算的孔 喉分布分别的数据点平均分为 n 组, 将岩心样本各组的孔隙度分量累加确定各组的孔隙 度 ; 将由毛管压力曲线得到的孔喉分布对应各组内的数据求取平均值确定平均孔喉半径。 说 明 书 CN 103884633 A 7 5/7 页 8 0061 核磁共振技术是通过测量储层中氢核的核磁共振信号, 来认识储层的微观孔隙结 。
25、构和储层宏观特征。核磁共振测井的原始数据是幅度随时间衰减的回波信号, 零时刻的信 号幅度经过适当的刻度能够计算出与骨架无关的孔隙度, 而回波串衰减过程经过反演得到 的 T2 谱能够直观的反映出储层中孔隙大小以及各种孔隙分布特征等孔隙结构信息。孔隙 度和孔隙结构都是影响渗透率的重要因素, 储层中流体的渗流能力更多的是受到孔喉半径 的控制, 因此, 孔隙结构信息是计算储层渗透率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0062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针对计算储层渗透率难题, 以岩石物理配套实验为基础, 利用核磁共振测量和分析技术, 提出了应用核磁共振 T2 谱划分多种孔隙组分确定渗透率 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把 T2 。
26、谱分成 8 个不同的分量, 这种划分方法可以准确描述不同级别孔 喉半径的分布情况, 同时能够表征不同级别孔喉半径对渗透率的影响。 因此, 本发明计算的 渗透率具有更高的精度, 更能反应储层的渗流特征。 0063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储层渗透率确定方法流程图, 如图6所示, 本发明的岩石 渗透率确定方法包括步骤 : 0064 步骤 S601 : 选取系列岩心, 测量并获得岩心饱和水时横向弛豫时间、 岩心毛管压 力曲线和孔喉半径分布 ; 0065 选 取 36 块 岩 心 样 品 (孔 隙 度 在 3.0% 14.6% 之 间,渗 透 率 在 0.0410-3m2 70.110-3m2之间) ,。
27、 根据选取岩心层位的地层水分析资料, 配制 与实际地层水矿化度接近的盐水, 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采用自旋回波脉冲序列 (Carr-Purcell-Meiboom-Gill, CPMG) , 按照 岩样核磁共振参数实验室测量规范 (SY/ T6490-2007) 标准流程进行实验, 测量岩心内水的核磁共振信号, 获得每块岩心的横向弛 豫时间 T2 分布 ; 按照 岩心分析方法 (SY/T5336-2006) 和 岩石毛管压力曲线的测定 (SY/ T5346-2005) 标准流程进行实验, 测量及计算得到每块岩心的孔隙度、 渗透率、 半渗透隔板 毛管压力曲线和孔喉半径分布。 0066 步骤S60。
28、1中测量岩心饱和水状态的横向弛豫时间T2分布时需要采取足够长的极 化时间 (12s) , 采取在仪器允许的条件下最小的回波间隔 (0.3ms) , 以确保测量信号能反映 孔隙结构。 0067 上文所述的岩心横向弛豫时间 T2 的单位为 ms, 岩心孔隙度的单位为百分数 (%) , 岩心渗透率 K 的单位为 10-3m2, 岩石毛管压力曲线 Pc 的单位为 MPa, 岩心孔喉半径 的单位为 m。 0068 步骤 S602 : 将核磁共振 T2 分布转化为孔喉半径分布 ; 0069 当孔隙中只有单相流体时, 对于比表面积为 Si/Vi的第 i 种孔隙系统, 其横向弛豫 时间 T2i可以写成 :一般。
29、情况下, 自由弛豫会比表面弛豫慢很多, 因此, 即横向弛豫时间的分布能够表征孔径分布。 而岩石的毛管压 力曲线测量实验能够表征孔喉半径分布, 找到二者之间合适的转化关系就能把 T2 分布转 化为孔喉半径分布。 0070 测 量 岩 心 的 毛 管 压 力 曲 线, 并 根 据 毛 管 压 力 与 孔 喉 之 间 的 转 化 关 系 : 说 明 书 CN 103884633 A 8 6/7 页 9 获得孔喉半径分布, 其中Pc为毛管压力, Mpa ; 为流体界面张力, N/m ; 为 润湿接触角, 度 ; r 孔喉半径, um。 0071 测量岩心的横向弛豫 T2 分布, 并根据 T2 分布与孔。
30、喉半径之间的转化关系 : 其中 T2为横向弛豫时间, ms ; 为表面弛豫率, ; S 为孔隙表面积, um2; V 为 孔隙体积 um3. 研究 T2 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获得的孔喉半径分布之间的函数转化关系 为 :经过实验室资料配套刻度得到式中 a、 b、 c 合理值 : a=0.735 ; b=55.8 ; c=0.86, 因此用将 T2 分布转化为孔喉半径分布。 0072 在实验室内通过半渗透隔板法毛管压力实验得到岩石的毛管压力曲线。通 过研究, 发现幂函数的形式能够很好的表征毛管压力曲线和核磁共振之间的关系 : 利用该幂函数将步骤110中测量的核磁共振T2分布转化为孔喉半径分 布。 0。
31、073 步骤 S603 : 将 T2 分布等对数划分为 8 组, 计算每一组的孔隙度和平均孔喉半径 ; 0074 岩心核磁共振实验测量的T2分布有128个数据点, 将这些数据点的横向弛豫时间 等对数依次分成 8 组 (请参照图 7) , 将步骤 120 中得到的孔喉半径分布依次对应分成 8 组, 并且计算出每一组的孔隙度 (i=1,8) 和平均孔喉半径 ri(i=1,8) ; 每一组都代表 着一个级别的孔隙结构特征, 平均孔喉半径能够代表同一级别孔喉的特征, 能够反映该级 别孔喉的渗流特征, 不同级别孔隙结构对渗透率有着不同的影响。 0075 步骤 S604 : 将每一组的孔隙度和平均孔喉半径。
32、作为确定岩石渗透率 K 的参数, 确 定渗透率 ; 0076 将步骤 S603 得到的每一组的孔隙度和平均孔喉半径 ri作为确定岩石渗透率 K 的参数, 具体关系式为 :确定渗透率 ; 其中 n 为分组数 (n=8) , 为总孔隙度, f(G) 为权系数, 通过岩心数据标定得到 f(G)=0.044。 0077 通过以上步骤求取了模型中需要的各个关键参数, 实现了应用核磁共振 T2 分布 多种孔隙分量确定岩石渗透率的方法。 0078 请参考图 8, 图 8 为利用本发明计算的岩石渗透率与实验测量得到的气测渗透率 对比图, 从图 8 可以看出, 利用本发明计算的岩石渗透率与实验测量得到的渗透率二。
33、者相 关性好, 数据点分布在交会图 45线附近, 计算精度高, 应用效果明显。 0079 再请参考图 9, 图 9 为利用本发明计算的储层渗透率与取心分析气测渗透率对比 说 明 书 CN 103884633 A 9 7/7 页 10 图。从图 9 可以看出, 利用本发明计算的储层渗透率与取心分析的渗透率具有很好的一致 性, 精度高。 油田实例证明本发明在储层渗透率定量解释评价中具有明显的实际应用效果。 0080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并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0081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 以上实施例 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 ; 同时, 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 依据本发明的思想, 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 综上所述, 本说明书内 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说 明 书 CN 103884633 A 10 1/4 页 11 图 1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84633 A 11 2/4 页 12 图 4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84633 A 12 3/4 页 13 图 7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84633 A 13 4/4 页 14 图 9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884633 A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