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6131505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70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712125.6

申请日:

2016.08.24

公开号:

CN106327081A

公开日:

2017.01.1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G06Q 10/06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变更后: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430040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新桥四路1号变更后:430040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新桥四路1号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华中科技大学变更后:华中科技大学|||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G06Q 10/06变更事项:发明人变更前:范黎 娄素华 吴耀武 程杰 范传光 余佩 隗震 魏添变更后:范黎 娄素华 吴耀武 程杰 许可 范传光 余佩 隗震 魏添|||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Q 10/06申请日:20160824|||公开

IPC分类号:

G06Q10/06(2012.01)I; G06Q50/06(2012.01)I

主分类号:

G06Q10/06

申请人:

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华中科技大学

发明人:

范黎; 娄素华; 吴耀武; 程杰; 范传光; 余佩; 隗震; 魏添

地址:

430040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新桥四路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代理人:

俞鸿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配网效益评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在全寿命周期内,考虑配网最大供电能力约束,结合配网每年各负荷点的符合值,计算出项目投建前后系统每年的可靠性技术指标,得到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依据全寿命周期内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结合配网用户单位停电损失费用,计算全寿命周期内配网项目的建设所带来的可靠性效益。在对配网可靠性进行定量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单位停电损失费用,建立配网可靠性效益评估模型,对配网项目的可靠性效益进行计算;并且考虑了全寿命周期内系统负荷的变化,能够更加准确合理地评估配网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效益。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全寿命周期
内,考虑配网最大供电能力约束,结合配网每年各负荷点的负荷值,计算出项目投建前后系
统每年的可靠性技术指标,得到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依据全寿命周期内每年的可靠性提
升值,结合配网用户单位停电损失费用,计算全寿命周期内配网项目的建设所带来的可靠
性效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配
网每年各负荷点的负荷值的计算过程如下,根据系统每年的负荷预测值,按照各负荷点配
变剩余容量分配新增的负荷,预测全寿命周期内每年各负荷点所带的平均负荷
其中P(j)≤Pmax,Lai(j)表示负荷点i第j年所带的平均负
荷,Si为负荷点i处配变的额定容量,P(j)为系统第j年的负荷预测值,Pmax为馈线系统最大供
电能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计算方法为:
根据每个负荷点的年平均停电时间以及年平均负荷,计算系统年电量不足期望值
EENS(j)=∑Lai(j)Ui,其中EENS(j)为全寿命周期内系统第j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Lai(j)表示
负荷点i第j年所带的平均负荷,Ui表示负荷点i的年平均停电时间;
根据全寿命周期内系统第j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EENS(j)得到配网项目投建前、后系
统每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EENSA(j)、EENSB(j);
根据配网项目投建前、后系统每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计算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每年
的可靠性提升值,其中项目投建后,系统第j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减少量为:ΔEENS(j)=
EENSA(j)-EENSB(j)。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每个负荷点的年平均停电时间的计算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配网实际参数构建配网馈线节点图,将带有复杂分支线的馈线系统等效成简单辐
射状主馈线系统,对简化得到的配电系统进行故障模式后果分析,得到每个等效区域内负
荷点的年平均停电时间;
当负荷点i位于首端无断路器或是以主馈线首端断路器为边界的区域时,
其中Ui分别表示负荷点i的年平均停电时间,M为配网等效区域个数,λt、
rt分别表示变压器的故障率及故障修复时间;
当负荷点i位于首端有断路器且不是以主馈线首端断路器为边界的区域时,
其中,mH表示负荷点i所在等效区域H内馈线上元件数目,
分别表示等效区域H内馈线上元件mh的故障率及故障修复时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配
网用户单位停电损失费用的计算过程如下:采用平均费用模型,将单位停电损失等值成地
区年生产总值与年用电量之比,得到其中,FIEAR为单位停电量损失费
用,m为提供可用数据的用户数目,Cl和Econsl分别表示被调查用户l的年生产总值与年用电
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全
寿命周期内配网项目的建设所带来的可靠性效益的计算过程为:
根据公式ER(j)=ΔEENS(j)×FIEAR计算每年的可靠性效益,其中ER(j)为项目全寿命周期
内第j年所带来的可靠性效益;
根据公式ER(j→0)=ER(j)/(1+α)j和计算全寿命周期配网项目总的可靠性效
益现值,其中,ER(j→0)为第j年可靠性效益现值,α为折现率,ERq为全寿命周期配网项目总的
可靠性效益现值,N为全寿命周期总年数。

说明书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网效益评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
靠性效益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电网可靠性是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代表着电力系统满足用
户用电需求的能力。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全社会对电力
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对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表明,大约有80%的停
电事故是由配电系统故障引起的,也就是说配电系统对用户供电可靠性的影响最大。因此,
迫切需要对配网进行合理的改造,提高其供电可靠性。然而,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电
力企业在选择投资建设配网项目,完善配网结构,提高其供电可靠性的同时,也开始注重项
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目前,较多研究集中于电力系统可靠性的评估,尤其是发电系统可靠性或者以发
电和输电组成的大电力系统可靠性,对配网可靠性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评估配网可靠性
的方法主要分为解析法和模拟法两大类。在实际工程计算中,解析法实现比较容易,但常用
的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需要对每个元件故障引起的停电事故进行分析,对于结构复杂的配
网,枚举工作量巨大,而一些改进方法如最小路法、最小割集法在算法求解上存在一定困
难,应用较多的网络等值法则在划分等效区域时,划分准则和边界条件不够清晰。

针对配网可靠性效益评估问题,传统方法也是基于单位停电损失费用进行的,但
有关单位停电损失费用的计算十分复杂,需要对电力用户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以确定不同
类型用户在不同停电情况下的损失费用,目前我国没有对用户停电损失这方面的调查数
据。此外,传统方法通常没有考虑全寿命周期内网络负荷的变化,而是只计算第一年的可靠
性效益,由于第一年负荷相对不高,可靠性效益可能并不明显,而一个项目是在其全寿命年
份内一直都能够带来效益,随着年份增加,负荷逐年增加,可靠性效益也会有所不同,即后
续年份的可靠性效益需要进行依次计算,而不能简单的以第一年的计算结果代表其他年
份,这就导致可靠性效益计算不准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计算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效益,准
确体现一个项目带来的可靠性总体收益的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
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在
全寿命周期内,考虑配网最大供电能力约束,结合配网每年各负荷点的符合值,计算出项目
投建前后系统每年的可靠性技术指标,得到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依据全寿命周期内每年
的可靠性提升值,结合配网用户单位停电损失费用,计算全寿命周期内配网项目的建设所
带来的可靠性效益。

进一步的,配网每年各负荷点的负荷值的计算过程如下,根据系统每年的负荷预
测值,按照各负荷点配变剩余容量分配新增的负荷,预测全寿命周期内每年各负荷点所带
的平均负荷其中P(j)≤Pmax,Lai(j)表示负荷点i第j年所
带的平均负荷,Si为负荷点i处配变的额定容量,P(j)为系统第j年的负荷预测值,Pmax为馈线
系统最大供电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计算方法为:

根据每个负荷点的年平均停电时间以及年平均负荷,计算系统年电量不足期望值
EENS(j)=ΣLai(j)Ui,其中EENS(j)为全寿命周期内系统第j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Lai(j)表示
负荷点i第j年所带的平均负荷,Ui表示负荷点i的年平均停电时间;

根据全寿命周期内系统第j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EENS(j)得到配网项目投建前、
后系统每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EENSA(j)、EENSB(j);

根据配网项目投建前、后系统每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计算项目全寿命周期内
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其中项目投建后,系统第j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减少量为:Δ
EENS(j)=EENSA(j)-EENSB(j)。

进一步的,所述每个负荷点的年平均停电时间的计算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配网实际参数构建配网馈线节点图,将带有复杂分支线的馈线系统等效成简
单辐射状主馈线系统,对简化得到的配电系统进行故障模式后果分析,得到每个等效区域
内负荷点的年平均停电时间;

当负荷点i位于首端无断路器或是以主馈线首端断路器为边界的区域时,
其中Ui分别表示负荷点i的年平均停电时间,M为配网等效区域个数,λt、
rt分别表示变压器的故障率及故障修复时间;

当负荷点i位于首端有断路器且不是以主馈线首端断路器为边界的区域时,
其中,mH表示负荷点i所在等效区域H内馈线上元件数目,
分别表示等效区域H内馈线上元件mh的故障率及故障修复时间。

进一步的,配网用户单位停电损失费用的计算过程如下:采用平均费用模型,将单
位停电损失等值成地区年生产总值与年用电量之比,得到其中,FIEAR为
单位停电量损失费用,m为提供可用数据的用户数目,Cl和Econsl分别表示被调查用户l的年
生产总值与年用电量。

进一步的,全寿命周期内配网项目的建设所带来的可靠性效益的计算过程为:根
据公式ER(j)=ΔEENS(j)×FIEAR计算每年的可靠性效益,其中ER(j)为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第j年
所带来的可靠性效益;

根据公式ER(j→0)=ER(j)/(1+α)j和计算全寿命周期配网项目总的可靠
性效益现值,其中,ER(j→0)为第j年可靠性效益现值,α为折现率,ERq为全寿命周期配网项目
总的可靠性效益现值,N为全寿命周期总年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对配网可靠性进行定量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单位停电损失
费用,建立配网可靠性效益评估模型,对配网项目的可靠性效益进行计算;并且考虑了全寿
命周期内系统负荷的变化,能够更加准确合理地评估配网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效益。
结合实际生产与用电量的关系,提出了单位停电损失费用计算的简化模型,与以往模型相
比,更容易得到统计数据,并且结果也比较合理。提出了基于故障模式后果分析的改进方
法,明确了网络等值法有关等效区域的划分准则和边界条件,能够快速准确地对配网可靠
性进行定量评估,在实际工程中评估配网可靠性时占有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采用的算例原始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采用的算例改造后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方法计算全寿命周期内配网可靠性效益的结果;

图5为传统方法计算全寿命周期内配网可靠性效益的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专利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计算配网可靠性效益的技术指标:明确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的来源,结合
国际通用的配网可靠性指标,确定计算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的相关技术指标;

(2)建立配网停电损失费用模型:根据负荷类型对用户进行分类,通过调查分析大
量统计数据,获取相关地区配网供电不可靠引起的停电事故,对不同类型用户造成的损失
费用,采用平均法,建立该地区配网停电损失平均费用模型;

(3)建立配网可靠性效益评估模型:将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的相关技术指标与停
电损失费用模型相结合,建立配网可靠性效益评估模型;

(4)计算与效益相关的配网可靠性技术指标:提出一种基于故障模式后果分析的
改进方法,计算与效益相关的配网可靠性技术指标;

(5)计算项目投建后全寿命周期内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在全寿命周期内,考虑配
网最大供电能力约束,结合配网每年的负荷增长情况,计算出项目投建前后系统每年的可
靠性技术指标,进而得到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

(6)计算配网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效益:依据全寿命周期内每年的可靠性提
升值,结合可靠性效益评估模型,计算全寿命周期内配网项目的建设所带来的可靠性效益。

步骤(1)中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来源于配网网架结构加强,提高了用户供电可靠
性,减少了停电量,从而减少了因配网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国际通用的配网可靠性评价
指标中,与停电量相关的技术指标为年电量不足期望值,指系统或负荷点在评估年因停电
而造成的电量损失,计算公式为:

EENS=ΣLaiUi (1)

其中,EENS为配电系统年电量不足期望值;Lai为连接在负荷点i上的平均负荷;Ui
为负荷点i的年平均停电时间。

步骤(2)中配网停电损失费用是指用户因停电引起的经济损失。由于现代社会生
产基本上离不开电能,因此在工程计算中,采用平均费用模型,可以将单位停电损失等值成
地区年生产总值与年用电量之比。配网用户单位停电损失费用计算方法为:

<mrow> <msub> <mi>F</mi> <mrow> <mi>I</mi> <mi>E</mi> <mi>A</mi> <mi>R</mi> </mrow> </msub> <mo>=</mo> <munderover> <mo>&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m</mi> </munderover> <msub> <mi>C</mi> <mi>l</mi> </msub> <mo>/</mo> <munderover> <mo>&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m</mi> </munderover> <msub> <mi>E</mi> <mrow> <mi>c</mi> <mi>o</mi> <mi>n</mi> <mi>s</mi> <mi>l</mi> </mrow> </msub>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2</mn> <mo>)</mo> </mrow> </mrow>

其中,FIEAR为单位停电量损失费用;m为提供可用数据的用户数目;Cl和Econsl分别
表示被调查用户l的年生产总值与年用电量。

所述的步骤(3)中配网可靠性效益模型可由年电量不足期望值的变化与停电损失
费用得到:

ER=ΔEENS×FIEAR (3)

其中,ER表示配网可靠性效益;ΔEENS表示项目投建后配网可靠性的提升值,即停
电量的减少值,计算方法为

ΔEENS=EENSA-EENSB (4)

其中,EENSA、EENSB分别表示项目投建前、后系统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

步骤(4)中一种基于故障模式后果分析的改进方法计算配网可靠性技术指标,包
括以下步骤:

(41)根据配网实际参数构建配网馈线节点图;

(42)将带有复杂分支线的馈线系统等效成简单辐射状主馈线系统,包括以下步
骤:

划分等效区域:以开关(包括断路器及分段开关等)为边界,对带有复杂分支的馈
线系统进行等效区域划分,每个等效区域可以等效成一个串接在主馈线上的元件,等效区
域内各负荷点的年停电次数与停电时间都相同;

计算等效区域可靠性参数:等效区域的可靠性参数包括该区域元件年故障次数即
等效故障率、每次故障引起其他区域负荷停电时间即等效修复时间。

根据马尔柯夫过程理论,任一等效区域K的等效故障率计算方法为:

<mrow> <msub> <mi>&lambda;</mi> <mrow> <mi>e</mi> <mi>K</mi> </mrow> </msub> <mo>=</mo> <mrow> <mo>(</mo> <mn>1</mn> <mo>-</mo> <msub> <mi>p</mi> <mi>b</mi> </msub> <mo>)</mo> </mrow> <mo>&times;</mo> <munderover> <mo>&Sigma;</mo>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sub> <mi>m</mi> <mi>K</mi> </msub> </munderover> <msub> <mi>&lambda;</mi> <mrow> <msub> <mi>Km</mi> <mi>k</mi> </msub> </mrow> </msub>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5</mn> <mo>)</mo> </mrow> </mrow>

其中,λeK表示等效区域K的等效故障率;pb为断路器可靠动作概率,无断路器或K是
以主馈线首端断路器为边界的区域时pb=0;mK为等效区域K内的馈线上元件数目;为等
效区域K内馈线上元件mk的故障率。

等效区域K的等效修复时间则与该区域边界情况以及与所研究负荷点i的相对位
置有关。根据故障模式后果分析,可以得到等效修复时间reKi的取值:

(a)当等效区域K(除以主馈线首端断路器为边界的区域外)首端有断路器时,有

reKi=t1 (6)

其中,t1为断路器隔离开关操作时间。

(b)当等效区域K为以主馈线首端断路器为边界的区域时,有


其中,rm为元件故障修复时间;t2为联络开关倒闸时间。

(c)当等效区域K首端无断路器而有分段开关,并且比负荷点i离电源侧近时,有


其中,t3为分段开关操作时间。

(d)当等效区域K首端无断路器而有分段开关,并且比负荷点i离电源侧远时,有

reKi=t3 (9)

(43)对简化得到的配电系统进行故障模式后果分析,得到故障模式后果表,综合
分析可以得到每个等效区域内负荷点(假设每个负荷点配变均装设熔断器,且100%可靠)
的故障停电情况,包括年平均停电次数、年平均停电时间,计算方法为:

(a)当负荷点i位于首端无断路器或是以主馈线首端断路器为边界的区域时,有

<mrow> <msub> <mi>&lambda;</mi> <mi>i</mi> </msub> <mo>=</mo> <munderover> <mo>&Sigma;</mo>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i>M</mi> </munderover> <msub> <mi>&lambda;</mi> <mrow> <mi>e</mi> <mi>K</mi> </mrow> </msub> <mo>+</mo> <msub> <mi>&lambda;</mi> <mi>t</mi> </msub>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0</mn> <mo>)</mo> </mrow> </mrow>

<mrow> <msub> <mi>U</mi> <mi>i</mi> </msub> <mo>=</mo> <munderover> <mo>&Sigma;</mo>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i>M</mi> </munderover> <msub> <mi>&lambda;</mi> <mrow> <mi>e</mi> <mi>K</mi> </mrow> </msub> <msub> <mi>r</mi> <mrow> <mi>e</mi> <mi>K</mi> <mi>i</mi> </mrow> </msub> <mo>+</mo> <msub> <mi>&lambda;</mi> <mi>t</mi> </msub> <msub> <mi>r</mi> <mi>t</mi> </msub>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1</mn> <mo>)</mo> </mrow> </mrow>

其中,λi、Ui分别表示负荷点i的年平均停电次数、年平均停电时间;M为配网等效区
域个数;λt、rt分别表示变压器的故障率及故障修复时间。

(b)当负荷点i位于首端有断路器且不是以主馈线首端断路器为边界的区域时,有

<mrow> <msub> <mi>&lambda;</mi> <mi>i</mi> </msub> <mo>=</mo> <munderover> <munder> <mi>&Sigma;</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under> <mrow> <mi>i</mi> <mo>&NotElement;</mo> <mi>K</mi> </mrow> <mi>M</mi> </munderover> <msub> <mi>&lambda;</mi> <mrow> <mi>e</mi> <mi>K</mi> </mrow> </msub> <mo>+</mo> <mo>+</mo> <munderover> <munder> <mi>&Sigma;</mi> <mrow> <mi>h</mi> <mo>=</mo> <mn>1</mn> </mrow> </munder> <mrow> <mi>i</mi> <mo>&Element;</mo> <mi>H</mi> </mrow> <msub> <mi>m</mi> <mi>H</mi> </msub> </munderover> <msub> <mi>&lambda;</mi> <mrow> <msub> <mi>Hm</mi> <mi>h</mi> </msub> </mrow> </msub> <mo>+</mo> <msub> <mi>&lambda;</mi> <mi>t</mi> </msub>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2</mn> <mo>)</mo> </mrow> </mrow>

<mrow> <msub> <mi>U</mi> <mi>i</mi> </msub> <mo>=</mo> <munderover> <munder> <mi>&Sigma;</mi> <mrow> <mi>K</mi> <mo>=</mo> <mn>1</mn> </mrow> </munder> <mrow> <mi>i</mi> <mo>&NotElement;</mo> <mi>K</mi> </mrow> <mi>M</mi> </munderover> <msub> <mi>&lambda;</mi> <mrow> <mi>e</mi> <mi>K</mi> </mrow> </msub> <msub> <mi>r</mi> <mrow> <mi>e</mi> <mi>K</mi> <mi>i</mi> </mrow> </msub> <mo>+</mo> <munderover> <munder> <mi>&Sigma;</mi> <mrow> <mi>h</mi> <mo>=</mo> <mn>1</mn> </mrow> </munder> <mrow> <mi>i</mi> <mo>&Element;</mo> <mi>H</mi> </mrow> <msub> <mi>m</mi> <mi>H</mi> </msub> </munderover> <msub> <mi>&lambda;</mi> <mrow> <msub> <mi>Hm</mi> <mi>h</mi> </msub> </mrow> </msub> <msub> <mi>r</mi> <mrow> <msub> <mi>Hm</mi> <mi>h</mi> </msub> </mrow> </msub> <mo>+</mo> <msub> <mi>&lambda;</mi> <mi>t</mi> </msub> <msub> <mi>r</mi> <mi>t</mi> </msub>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3</mn> <mo>)</mo> </mrow> </mrow>

其中,mH表示负荷点i所在等效区域H内馈线上元件数目;分别表示等效区
域H内馈线上元件mh的故障率及故障修复时间。

(44)计算系统年电量不足期望值:根据每个负荷点的年平均停电时间指标以及年
平均负荷,可以得到系统年电量不足期望值:

<mrow> <mi>E</mi> <mi>E</mi> <mi>N</mi> <mi>S</mi> <mo>=</mo> <munderover> <mo>&Sigma;</mo> <mrow> <mi>i</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sub> <mi>L</mi> <mrow> <mi>a</mi> <mi>i</mi> </mrow> </msub> <msub> <mi>U</mi> <mi>i</mi> </msub>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4</mn> <mo>)</mo> </mrow> </mrow>

其中,n为系统负荷点总个数。

步骤(5)中计算项目投建后全寿命周期内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包括以下步骤:

(51)确定全寿命周期内各负荷点每年的负荷值:对于一个运行的配电系统,原始
年系统各点所带平均负荷Lai(0)是已知的,再根据系统每年的负荷预测值,按照各负荷点配
变剩余容量分配新增的负荷,从而可以预测全寿命周期内每年各负荷点所带的平均负荷,

<mrow> <msub> <mi>L</mi> <mrow> <mi>a</mi> <mi>i</mi> <mrow> <mo>(</mo> <mi>j</mi> <mo>+</mo> <mn>1</mn> <mo>)</mo> </mrow> </mrow> </msub> <mo>=</mo> <msub> <mi>L</mi> <mrow> <mi>a</mi> <mi>i</mi> <mrow> <mo>(</mo> <mi>j</mi> <mo>)</mo> </mrow> </mrow> </msub> <mo>+</mo> <mfrac> <mrow> <msub> <mi>S</mi> <mi>i</mi> </msub> <mo>-</mo> <msub> <mi>L</mi> <mrow> <mi>a</mi> <mi>i</mi> <mrow> <mo>(</mo> <mi>j</mi> <mo>)</mo> </mrow> </mrow> </msub> </mrow> <mrow> <munderover> <mo>&Sigma;</mo> <mrow> <mi>i</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sub> <mi>S</mi> <mi>i</mi> </msub> <mo>-</mo> <msub> <mi>P</mi> <mrow> <mo>(</mo> <mi>j</mi> <mo>)</mo> </mrow> </msub> </mrow> </mfrac> <mo>&times;</mo> <mrow> <mo>(</mo> <msub> <mi>P</mi> <mrow> <mo>(</mo> <mi>j</mi> <mo>+</mo> <mn>1</mn> <mo>)</mo> </mrow> </msub> <mo>-</mo> <msub> <mi>P</mi> <mrow> <mo>(</mo> <mi>j</mi> <mo>)</mo> </mrow> </msub> <mo>)</mo> </mrow>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15</mn> <mo>)</mo> </mrow> </mrow>

考虑馈线系统的最大供电能力约束,有

P(j)≤Pmax (16)

其中,Lai(j)表示负荷点i第j年所带的平均负荷,;Si为负荷点i处配变的额定容量;
P(j)为系统第j年的负荷预测值;Pmax为馈线系统最大供电能力。

(52)计算全寿命周期内每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在全寿命周期内设定元件的可
靠性参数是不变的,因此各负荷点年停电时间也是不变的,根据以上公式即可得到全寿命
周期内系统每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即

EENS(j)=ΣLai(j)Ui (17)

其中,EENS(j)为全寿命周期内系统第j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

计算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利用上述方法计算出配网项目投建前、后系统每年的
年电量不足期望值,再结合公式(4)可以得出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计算
方法为

ΔEENS(j)=EENSA(j)-EENSB(j) (18)

其中,ΔEENS(j)为项目投建后,系统第j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减少量即停电减少
量;EENSA(j)、EENSB(j)分别表示项目投建前、后系统第j年的年电量不足期望值,可由步骤
(4)、(5)所述方法计算得到。

所述的步骤(6)中计算配网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效益,包括以下步骤:

(61)计算每年的可靠性效益:由步骤(5)中计算得到的每年可靠性提升值,结合可
靠性效益模型,可得到每年的可靠性效益:

ER(j)=ΔEENS(j)×FIEAR (19)

其中,ER(j)为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第j年所带来的可靠性效益。

(62)计算全寿命周期总的可靠性效益:将每年的可靠性效益转化成现值,并进行
叠加即可得到总的可靠性效益现值:

ER(j→0)=ER(j)/(1+α)j (20)

<mrow> <msub> <mi>E</mi> <mrow> <mi>R</mi> <mi>q</mi> </mrow> </msub> <mo>=</mo> <munderover> <mo>&Sigma;</mo> <mrow> <mi>j</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sub> <mi>E</mi> <mrow> <mi>R</mi> <mrow> <mo>(</mo> <mi>j</mi> <mo>&RightArrow;</mo> <mn>0</mn> <mo>)</mo> </mrow> </mrow> </msub>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21</mn> <mo>)</mo> </mrow> </mrow>

其中,ER(j→0)为第j年可靠性效益现值;α为折现率;ERq为全寿命周期配网项目总的
可靠性效益现值;N为全寿命周期总年数。

下面以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原始电网算例结构参考IEEE-RBTS母线6的主馈线4,系统接线图如图2所
示;新建项目是在原始电网的末端增加一个备用电源,系统接线图如3所示。该馈线系统包
括30条线路、23个负荷点、23台配电变压器、23个熔断器、4个断路器及1个分段开关,新建项
目后增加一台联络开关。

设变压器故障率为0.015次/年,修复时间为200h;线路故障率为0.05次/年km,修
复时间为4h;断路器故障率为0.002次/年,修复时间为4h,可靠动作概率为80%;熔断器可
靠动作概率为100%;分段开关操作时间为20min;隔离开关操作时间为20min;联络开关倒
闸时间为1h;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为20年,负荷年增长率为6%;每台配变额定容量均为
500kVA;该地区每年的单位停电损失为25元/kWh;折现率为8%。

为进行对比,计算了考虑负荷变化的配网项目全寿命周期可靠性效益与不考虑负
荷变化的配网项目全寿命周期可靠性效益,计算结果分别如图4、5所示。计算结果相差较大
表明,本文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在计算全寿命周期可靠性效益时,考虑了全寿命周期内系
统负荷的变化,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合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
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
内。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配网效益评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配网项目可靠性效益评估方法。在全寿命周期内,考虑配网最大供电能力约束,结合配网每年各负荷点的符合值,计算出项目投建前后系统每年的可靠性技术指标,得到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依据全寿命周期内每年的可靠性提升值,结合配网用户单位停电损失费用,计算全寿命周期内配网项目的建设所带来的可靠性效益。在对配网可靠性进行定量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单位停电损失费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