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pdf

上传人:00****42 文档编号:6109890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6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758867.2

申请日:

2016.08.30

公开号:

CN106316476A

公开日:

2017.01.1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5F 11/00申请日:20160830|||公开

IPC分类号:

C05F11/00; C05F17/00

主分类号:

C05F11/00

申请人:

滁州朝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辛松

地址:

230000 安徽省滁州市上海北路611号(滁州国际商城A区)9幢商业106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合肥道正企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30

代理人:

谢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所述步骤(1)中5cm长度的秸秆应占总量的85%以上,这种长度最适宜沤熟,所述步骤(2)拢成的堆状平均高度为1m,便于进行薄膜覆盖的操作,且堆状过大过高不利于内部秸秆的沤熟,所述步骤(2)用作覆盖的稻草预先进行浸湿处理,在清水中浸泡3h,浸湿的稻草会发生腐烂,能够提供秸秆无氧沤熟的温度,所述步骤(3)在进行有氧沤熟时,利用木棍在秸秆堆的四周插处孔径为5‑15cm的通气孔,通气孔便于秸秆从内到外进行有氧沤熟,所述步骤(4)氮肥与秸秆混合的方式为:将氮肥溶解在水中,用量为5‑15斤/100L水,将肥料水向秸秆进行泼洒即可,这种混合方式方便快捷。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步骤包括:
(1)水稻秸秆在收割时,利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机将秸秆进行粉碎,粉碎的秸秆长度
范围在3-10cm;
(2)将粉碎的秸秆聚在一起,拢成堆状,然后用水将秸秆进行湿润,保持其湿度在20-
35%,用塑料薄膜将其覆盖,将稻草覆盖其上,厚度为3-5cm,无氧沤熟3-7天;
(3)揭去塑料薄膜,再次向秸秆洒水,保持其湿度在50-75%,在空气中晾置,使其有氧沤
熟7-15天;
(4)沤熟的秸秆中掺入5-15%的氮肥,混合均匀后,将秸秆肥料铺撒在田地中;
(5)及时灌水沤田,秸秆还田时田面水深以3-5厘米为宜,继续沤熟3-5天,即可重新栽
种耕种。
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5cm长度的秸
秆应占总量的85%以上。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拢成的堆状平
均高度为1m。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用作覆盖的稻
草预先进行浸湿处理,在清水中浸泡3h。
5.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在进行有氧沤
熟时,利用木棍在在秸秆堆的四周插处孔径为5-15cm的通气孔。
6.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的种植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氮肥与秸秆混合
的方式为:将氮肥溶解在水中,用量为5-15斤/100L水,将肥料水向秸秆进行泼洒即可。

说明书

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

背景技术

秸秆粉碎还田或秸秆直接还田,秸秆中的有机质,有效营养元素返回土壤,提高土
壤肥力。据试验每季每亩还草200公斤,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每年增加0.48g/kg,同时还为
当季作物提供部分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素营养。坚持秸秆还田几年后,有利于土壤孔隙度
增加,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土壤板结程度减轻,有利于插秧。

发明内容

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其工艺步骤包括:

(1)水稻秸秆在收割时,利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机将秸秆进行粉碎,粉碎的秸秆长度
范围在3-10cm;

(2)将粉碎的秸秆聚在一起,拢成堆状,然后用水将秸秆进行湿润,保持其湿度在20-
35%,用塑料薄膜将其覆盖,将稻草覆盖其上,厚度为3-5cm,无氧沤熟3-7天;

(3)揭去塑料薄膜,再次向秸秆洒水,保持其湿度在50-75%,在空气中晾置,使其有氧沤
熟7-15天;

(4)沤熟的秸秆中掺入5-15%的氮肥,混合均匀后,将秸秆肥料铺撒在田地中;

(5)及时灌水沤田,秸秆还田时田面水深以3-5厘米为宜,继续沤熟3-5天,即可重新栽
种耕种。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5cm长度的秸秆应占总量的85%以上。

优选的,所述步骤(2)拢成的堆状平均高度为1m。

优选的,所述步骤(2)用作覆盖的稻草预先进行浸湿处理,在清水中浸泡3h。

优选的,所述步骤(3)在进行有氧沤熟时,利用木棍在在秸秆堆的四周插处孔径为
5-15cm的通气孔。

优选的,所述步骤(4)氮肥与秸秆混合的方式为:将氮肥溶解在水中,用量为5-15
斤/100L水,将肥料水向秸秆进行泼洒即可。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所述步骤(1)中5cm长度的秸秆
应占总量的85%以上,这种长度最适宜沤熟,所述步骤(2)拢成的堆状平均高度为1m,便于进
行薄膜覆盖的操作,且堆状过大过高不利于内部秸秆的沤熟,所述步骤(2)用作覆盖的稻草
预先进行浸湿处理,在清水中浸泡3h,浸湿的稻草会发生腐烂,能够提供秸秆无氧沤熟的温
度,所述步骤(3)在进行有氧沤熟时,利用木棍在在秸秆堆的四周插处孔径为5-15cm的通气
孔,通气孔便于秸秆从内到外进行有氧沤熟,所述步骤(4)氮肥与秸秆混合的方式为:将氮
肥溶解在水中,用量为5-15斤/100L水,将肥料水向秸秆进行泼洒即可,这种混合方式方便
快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
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其工艺步骤包括:

(1)水稻秸秆在收割时,利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机将秸秆进行粉碎,粉碎的秸秆长度
范围在3-10cm,其中5cm长度的秸秆应占总量的85%以上;

(2)将粉碎的秸秆聚在一起,拢成堆状,拢成的堆状平均高度为1m,然后用水将秸秆进
行湿润,保持其湿度在20%,用塑料薄膜将其覆盖,将稻草覆盖其上,厚度为3cm,用作覆盖的
稻草预先进行浸湿处理,在清水中浸泡3h,无氧沤熟3天;

(3)揭去塑料薄膜,再次向秸秆洒水,保持其湿度在50%,在空气中晾置,使其有氧沤熟7
天,进行有氧沤熟时,利用木棍在在秸秆堆的四周插处孔径为5cm的通气孔;

(4)沤熟的秸秆中掺入5%的氮肥,混合均匀后,将秸秆肥料铺撒在田地中,氮肥与秸秆
混合的方式为:将氮肥溶解在水中,用量为5斤/100L水,将肥料水向秸秆进行泼洒即可;

(5)及时灌水沤田,秸秆还田时田面水深以3厘米为宜,继续沤熟3天,即可重新栽种耕
种。

实施例2:

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其工艺步骤包括:

(1)水稻秸秆在收割时,利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机将秸秆进行粉碎,粉碎的秸秆长度
范围在3-10cm,其中5cm长度的秸秆应占总量的85%以上;

(2)将粉碎的秸秆聚在一起,拢成堆状,拢成的堆状平均高度为1m,然后用水将秸秆进
行湿润,保持其湿度在28%,用塑料薄膜将其覆盖,将稻草覆盖其上,厚度为4cm,用作覆盖的
稻草预先进行浸湿处理,在清水中浸泡3h,无氧沤熟6天;

(3)揭去塑料薄膜,再次向秸秆洒水,保持其湿度在65%,在空气中晾置,使其有氧沤熟
12天,进行有氧沤熟时,利用木棍在在秸秆堆的四周插处孔径为8cm的通气孔;

(4)沤熟的秸秆中掺入15%的氮肥,混合均匀后,将秸秆肥料铺撒在田地中,氮肥与秸秆
混合的方式为:将氮肥溶解在水中,用量为15斤/100L水,将肥料水向秸秆进行泼洒即可;

(5)及时灌水沤田,秸秆还田时田面水深以4厘米为宜,继续沤熟4天,即可重新栽种耕
种。

实施例3:

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其工艺步骤包括:

(1)水稻秸秆在收割时,利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机将秸秆进行粉碎,粉碎的秸秆长度
范围在3-10cm,其中5cm长度的秸秆应占总量的85%以上;

(2)将粉碎的秸秆聚在一起,拢成堆状,拢成的堆状平均高度为1m,然后用水将秸秆进
行湿润,保持其湿度在35%,用塑料薄膜将其覆盖,将稻草覆盖其上,厚度为5cm,用作覆盖的
稻草预先进行浸湿处理,在清水中浸泡3h,无氧沤熟7天;

(3)揭去塑料薄膜,再次向秸秆洒水,保持其湿度在75%,在空气中晾置,使其有氧沤熟
15天,进行有氧沤熟时,利用木棍在在秸秆堆的四周插处孔径为15cm的通气孔;

(4)沤熟的秸秆中掺入12%的氮肥,混合均匀后,将秸秆肥料铺撒在田地中,氮肥与秸秆
混合的方式为:将氮肥溶解在水中,用量为12斤/100L水,将肥料水向秸秆进行泼洒即可;

(5)及时灌水沤田,秸秆还田时田面水深以5厘米为宜,继续沤熟5天,即可重新栽种耕
种。

抽取各实施例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并与现有技术进行对照,得出如下数据:


田地肥效增长率
追肥量/kg/亩
肥效保持期/月
每亩用秸秆量/kg/亩
实施例1
25%
97
8
238
实施例2
33%
72
8
217
实施例3
29%
88
8
229
现有技术指标
17%
143
5
309

根据上述表格数据可以得出,当实施实施例2参数时,田地肥效增长率为33%,追肥量为
72kg/亩,肥料保持期为8月,每亩用秸秆量为217kg/亩,而现有技术标准田地肥效增长率为
17%,追肥量为143kg/亩,肥料保持期为5月,每亩用秸秆量为309kg/亩,因此本发明水稻秸
秆还田技术用于秸秆还田的田地肥料增长率高,追肥少,肥效保持期长,秸秆使用量少,相
较而言本发明具有显著地优越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所述步骤(1)中5cm长度的秸秆应占总量的85%
以上,这种长度最适宜沤熟,所述步骤(2)拢成的堆状平均高度为1m,便于进行薄膜覆盖的
操作,且堆状过大过高不利于内部秸秆的沤熟,所述步骤(2)用作覆盖的稻草预先进行浸湿
处理,在清水中浸泡3h,浸湿的稻草会发生腐烂,能够提供秸秆无氧沤熟的温度,所述步骤
(3)在进行有氧沤熟时,利用木棍在在秸秆堆的四周插处孔径为5-15cm的通气孔,通气孔便
于秸秆从内到外进行有氧沤熟,所述步骤(4)氮肥与秸秆混合的方式为:将氮肥溶解在水
中,用量为5-15斤/100L水,将肥料水向秸秆进行泼洒即可,这种混合方式方便快捷。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

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所述步骤(1)中5cm长度的秸秆应占总量的85%以上,这种长度最适宜沤熟,所述步骤(2)拢成的堆状平均高度为1m,便于进行薄膜覆盖的操作,且堆状过大过高不利于内部秸秆的沤熟,所述步骤(2)用作覆盖的稻草预先进行浸湿处理,在清水中浸泡3h,浸湿的稻草会发生腐烂,能够提供秸秆无氧沤熟的温度,所述步骤(3)在进行有氧沤熟时,利用木棍在秸秆堆的四周插处孔径为515cm的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肥料;肥料制造〔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