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及其制热防冷风装置和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及其制热防冷风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制热初期,由于室内换热器温度偏低,为防止空调吹冷风,通常通过延迟开启
风机的方式进行控制,由于风机不开启,空调系统制热运行后,室内侧高压升高较快,室内
换热器的温度也会较快升高,当室内换热器传感器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或延迟时间达到设
定值后,风机才开启,称为防冷风控制。
现有的制热防冷风方法只是简单的根据空调蒸发器管温条件作为进入防冷风
(即,内风机启动)的依据,无法准确判定系统的负荷,尤其在低负荷的情况下不能准确调节
进入防冷风的时间,保证第一口出风为热风,满足最优舒适体验;其次,现有的制热防冷风
方法没有电流强度判定条件,不能对系统异常做出判断,容易在系统故障的情况下导致压
力过高,制造安全隐患;并且,现有的防冷风方法缺少对导风板及内风机运行的智能判定,
无法保证导风板打正时的人体的体验较为舒适,以及最优的退出防冷风时间。
综上,需要提出一种空调制热防冷风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水器及其漏电检测装置和方法,能有效提高漏电检
测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制热放冷风装置,包括:温度检测单元,用
于制热开机后分别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以确定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
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蒸发器内管温度是否满足所述室内
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
内管温度条件、或者压缩机和四通阀投入运行的时长是否达到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
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达到的压缩机和四通阀运行时长、
或者电流强度是否连续预定时长达到第一预设电流强度阈值;第一控制单元,用于若第一
判断单元的任一判断结果为是,则以第一预设风速启动内风机;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启动内
风机后,判断蒸发器内管温度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
区间对应的退出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或者电流强度是否连续预定
时长达到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或者内风机以所述第一预设风速运行的时长是否达到第
一预设时长;第二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若第二判断单元的任一判断结果为是,则将内风机
转为以第二预设风速运行,其中,第一预设风速小于第二预设风速。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设置单元,用于设置多个综合温度区间,所述设置单
元进一步用于:设置多个室内环境温度区间和多个室外环境温度区间,将每个不同的室内
环境温度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室外环境温度区间,形成多个综合温度区间。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检测单元进一步用于:开机预定延迟时间后,再检测所述室内
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单元,用于制热开机后,将导风板打至第一
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启动内风机后,当蒸发器内管温度满足
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退出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
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或者电流强度是否连续预定时长达到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或
者内风机以所述第一预设风速运行的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将导风板打至第二预设位
置。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制热放冷风方法,包括:制热开机后分别检测
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以确定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
区间;判断蒸发器内管温度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
间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或者压缩机和四通阀投入运行
的时长是否达到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进入防冷
风模式所需达到的压缩机和四通阀运行时长、或者电流强度是否连续预定时长达到第一预
设电流强度阈值;若是,则以第一预设风速启动内风机;启动内风机后,判断蒸发器内管温
度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退出防冷风模
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或者电流强度是否连续预定时长达到第二预设电流强
度阈值、或者内风机以所述第一预设风速运行的时长是否达到第一预设时长;若是,则将内
风机转为以第二预设风速运行,其中,第一预设风速小于第二预设风速。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设置多个综合温度区间,包括:设置多个室内环境温
度区间和多个室外环境温度区间,将每个不同的室内环境温度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室外环
境温度区间,形成多个综合温度区间。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制热开机后,将导风板打至第一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启动内风机后,当蒸发器内管温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
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退出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
温度条件、或在预定时长内连续检测到电流强度达到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或内风机以
所述第一预设风速运行的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将导风板打至第二预设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在的综合温度区
间,并综合蒸发器内管温度、压缩机运行时间、电流强度等条件判定进入防冷风模式的时
机,优化了系统进入防冷风模式的时机、系统压力以及出风温度,保证了制热模式下第一口
出风的舒适度;将电流强度作为进入防冷风模式的一个判定条件,能够避免系统在防冷风
阶段出现异常导致系统压力过高而引起安全隐患;并且,综合蒸发器内管温度、内风机运行
时间、电流强度条件判定退出防冷风模式以及导风板打正的时机,能够给用户提供舒适的
制热体验。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
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及其制热防冷风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不同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不同室内环境温
度区间和室外环境温度区间的对应关系表。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及其制热防冷风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制热防冷风方法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制热防冷风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制热防冷风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
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
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
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首先,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空调及空调制热防冷风装置。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及其制热防冷风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
示,空调1包括制热防冷风装置100。该制热防冷风装置100包括温度检测单元110、第一判断
单元120、第一控制单元130、第二判断单元140和第二控制单元150。
温度检测单元110用于制热开机后分别检测内管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以确定所
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单元110可以通过空调的外环感温包检测室外
环境温度。例如,变频空调一般都具有外环感温包,用于测量室外环境温度。在另一种具体
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单元110检测冷凝器中间温度,将冷凝器中间温度作为室外环境温
度,由于冷凝器中间温度在刚开机时与室外环境温度接近,因此对于没有外环感温包的空
调,可以将冷凝器中间温度作为室外环境温度,例如,对于没有外环感温包的定频空调,可
以检测冷凝器中间温度作为室外环境温度。冷凝器中间温度具体可以通过感温包测量。
温度检测单元110在开机预定延迟时间后,再检测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
温度,以避免压缩机相电流冲击,杜绝程序误进入。当温度检测单元110检测到室内环境温
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分别属于任一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室内环境温度区间和室外环境温度
区间时,确定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属于所述综合温度区间。进一步地,所述装
置还可以包括设置单元(图未示),用于预先设置多个综合温度区间。具体地,所述设置单元
设置多个室内环境温度区间和多个室外环境温度区间,将每个不同的室内环境温度区间分
别对应不同的室外环境温度区间,形成多个综合温度区间。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设置室内环境温度区间分别为第一温度区间、第二温度
区间和第三温度区间,设置室外环境温度区间分别为第四温度区间、第五温度区间和第六
温度区间,形成多个综合温度区间分别为:第一区间、第二区间、第三区间、第四区间、第五
区间、第六区间、第七区间、第八区间、第九区间,其中,
第一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一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四温度区间内;
第二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二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四温度区间内;
第三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三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四温度区间内;
第四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一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五温度区间内;
第五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二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五温度区间内;
第六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三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五温度区间内;
第七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一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六温度区间内;
第八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二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六温度区间内;
第九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三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六温度区间内。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不同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不同室内环境
温度区间和室外环境温度区间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设第一温度区间为t<10℃,第二温
度区间为10℃≤t<20℃,第三温度区间为t≥20℃,第四温度区间为t≥10℃;第五温度区
间为0℃≤t<10℃,第六温度区间为t<0℃;其中,内环表示室内环境温度,外环表示室外
环境温度,A1、A2、…、A9分别表示上述第一区间、第二区间、……、第九区间,应该理解,在后
面的描述中也以A1、A2、…、A9表示上述第一区间、第二区间、……、第九区间。
第一判断单元120用于判断蒸发器内管温度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
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或者
压缩机和四通阀投入运行的时长是否达到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
温度区间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达到的压缩机和四通阀运行时长、或者电流强度是否
连续预定时长达到第一预设电流强度阈值。
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不同,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
所需满足的蒸发器温度条件不同。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设区间A2、A3、A5、S6对应的进入
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35℃;区间A1、A8、A9对应的进入防冷
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38℃;区间A4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
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40℃;区间A7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
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43℃。
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不同,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
所需达到的压缩机和四通阀运行时长不同。以图2所示的不同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不同室
内环境温度区间和室外环境温度区间的对应关系为例,设区间A1、A4、A7对应的进入防冷风
模式所需达到的压缩机和四通阀运行时长为120秒,区间A2、A3、A5、A6、A8、A9对应的进入防
冷风模式所需达到的压缩机和四通阀运行时长为90秒。
第一判断单元120判断电流强度是否连续预定时长达到第一预设电流强度阈值,
即是判断是否在预定时长连续检测电流强度均达到第一预设电流强度阈值,例如,是否连
续3S(秒)检测到电流强度达到I0(第一预设电流强度阈值)。其中,不同空调的第一预设电
流强度阈值不同。本发明将电流强度作为判定进入防冷风模式的一个判定条件,通过电流
强度的判断能够避免系统在防冷风阶段出现异常,导致系统压力过高,产生安全隐患。
第一控制单元130用于若第一判断单元的任一判断结果为是,则以第一预设风速
启动内风机。当第一判断单元120判断满足上述任意一个条件时,则以第一预设风速启动内
风机。
第二判断单元140用于启动内风机后,判断蒸发器内管温度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
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退出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
管温度条件、或者电流强度是否连续预定时长达到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或者内风机以
所述第一预设风速运行的时长是否达到第一预设时长;
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不同,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
所需满足的蒸发器温度条件不同。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设区间A2、A3、A6对应的退出防
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40℃;区间A1、A4、A5、A8、A9对应的退出
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43℃;区间A7对应的退出防冷风模式
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45℃。
第二判断单元140判断电流强度是否连续预定时长达到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
即判断是否在预定时长连续检测电流强度均达到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例如,连续3S检
测到电流强度达到I2(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其中,不同空调的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
不同。
第二判断单元140判断内风机以所述第一预设风速运行的时长是否达到第一预设
时长,即判断进入防冷风模式的时间是否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所述第一预设时长,例如5min
(分钟)。
第二控制单元150用于若第二判断单元的任一判断结果为是,则将内风机转为以
第二预设风速运行,其中,第一预设风速小于第二预设风速。也就是说,若第二判断单元140
判断满足上述任意一个条件,第二控制单元150将内风机转为以第二预设风速运行。其中,
第二预设风速可以为系统预先设定的风速(制热模式的系统默认风速),也可以为用户根据
自己的需求预先设定的风速,所述风速指内风机转速,例如,700转/分钟(r/min)。所述第一
预设风速小于第二预设风速。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空调的风速(内风机转速)可以设置
为低风速、中风速和高风速,例如,低风速设置为内风机转速700转/分钟,中风速设置为内
风机转速870转/分钟,高风速设置为内风机转速1080转/分钟(分别对应低风档、中风档和
高风档),第一预设风速为低风速,第二预设风速可以由用户设置,例如用户设置为高风速,
则内风机以低风速运行一定时长(第一预设时长)后再以用户设置的高风速运行,以此保证
空调第一口出风的温度满足需求。
图3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及其制热防冷风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3所
示,基于上述实施例,空调制热防冷风装置还包括第三控制单元160。第三控制单元160,用
于制热开机后,将导风板打至第一预设位置。进一步地,第三控制单元160进一步用于启动
内风机后,当蒸发器内管温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
对应的退出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或者电流强度连续预定时长达到
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或者内风机以所述第一预设风速运行的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
时,将导风板打至第二预设位置。
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优选为到导风板的最高位置。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开启后,第
三控制单元160先将导风板打至最高位置。启动内风机后,当满足上述任意条件时,第三控
制单元160再将导风板打至第二预设位置,所述第二预设位置可以为导风板的正位置,也可
以为预先设置的任意位置。例如,在退出防冷风模式时将导风板打正。第二预设时长可以与
第一预设时长相同,也可以不同。实现了空调制热防冷风时对导风板的智能控制。
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制热防冷风方法进行描述。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所述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所述空调制热
防冷风方法包括步骤S110、步骤S120、步骤S130、步骤S140以及步骤S150。
步骤S110,制热开机后分别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以确定所述室内
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单元110可以通过空调的外环感温包检测室外
环境温度。例如,变频空调一般都具有外环感温包,用于测量室外环境温度。在另一种具体
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单元110检测冷凝器中间温度,将冷凝器中间温度作为室外环境温
度,由于冷凝器中间温度在刚开机时与室外环境温度接近,因此对于没有外环感温包的空
调,可以将冷凝器中间温度作为室外环境温度,例如,对于没有外环感温包的定频空调,可
以检测冷凝器中间温度作为室外环境温度。冷凝器中间温度具体可以通过感温包测量。
具体地,开机预定时长后,再检测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以避免压缩
机相电流冲击,杜绝程序误进入。当检测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分别属于任一综
合温度区间对应的室内环境温度区间和室外环境温度区间时,确定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
外环境温度属于所述综合温度区间。其中,可以预先设置多个综合温度区间,设置多个综合
温度区间的步骤具体可以包括:设置多个室内环境温度区间和多个室外环境温度区间,将
每个不同的室内环境温度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室外环境温度区间,形成多个综合温度区
间。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设置室内环境温度区间分别为第一温度区间、第二温度
区间和第三温度区间,设置室外环境温度区间分别为第四温度区间、第五温度区间和第六
温度区间,形成多个综合温度区间分别为:第一区间、第二区间、第三区间、第四区间、第五
区间、第六区间、第七区间、第八区间、第九区间,其中,
第一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一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四温度区间内;
第二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二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四温度区间内;
第三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三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四温度区间内;
第四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一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五温度区间内;
第五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二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五温度区间内;
第六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三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五温度区间内;
第七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一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六温度区间内;
第八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二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六温度区间内;
第九区间:室内环境温度在第三温度区间内,室外环境温度在第六温度区间内。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不同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不同室内环境
温度区间和室外环境温度区间的对应关系表。如图2所示,设第一温度区间为t<10℃,第二
温度区间为10℃≤t<20℃,第三温度区间为t≥20℃,第四温度区间为t≥10℃;第五温度
区间为0℃≤t<10℃,第六温度区间为t<0℃;其中,内环表示室内环境温度,外环表示室
外环境温度,A1、A2、…、A9分别表示上述第一区间、第二区间、……、第九区间,应该理解在
后面的描述中也以A1、A2、…、A9表示上述第一区间、第二区间、……、第九区间。
步骤S120,判断蒸发器内管温度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
的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或者压缩机和四
通阀投入运行的时长是否达到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对
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达到的压缩机和四通阀运行时长、或者电流强度是否连续预定时
长达到第一预设电流强度阈值。
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不同,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
所需满足的蒸发器温度条件不同。以图2所示的不同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不同室内环境温
度区间和室外环境温度区间的对应关系为例,设区间A2、A3、A5、A6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
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35℃;区间A1、A8、A9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
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38℃;区间A4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
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40℃;区间A7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
条件为T蒸≧43℃。
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不同,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
所需达到的压缩机和四通阀运行时长不同。以图2所示的不同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不同室
内环境温度区间和室外环境温度区间的对应关系为例,设区间A1、A4、A7对应的进入防冷风
模式所需达到的压缩机和四通阀运行时长为120秒;区间A2、A3、A5、A6、A8、A9对应的进入防
冷风模式所需达到的压缩机和四通阀运行时长为90秒。
判断电流强度是否达连续预定时长到第一预设电流强度阈值,即是判断是否在预
定时长连续监测电流强度均达到第一预设电流强度阈值,例如,是否连续3S(秒)检测到电
流强度达到I0(第一预设电流强度阈值)。其中,不同空调的第一预设电流强度阈值不同。本
发明将电流强度作为判定进入防冷风模式的一个判定条件,能够避免系统在防冷风阶段出
现异常,导致系统压力过高,产生安全隐患。
步骤S130,若是,则以第一预设风速启动内风机。
若上述判断中任意一项的判断结果为是,即可进入防冷风模式。也就是说,当判断
满足上述任意一个条件时,以第一预设风速启动内风机,其中第一预设风速为低风速。
步骤S140,启动内风机后,判断蒸发器内管温度是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
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退出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
或者电流强度是否连续预定时长达到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或者内风机以所述第一预设
风速运行的时长是否达到第一预设时长。
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不同,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
所需满足的蒸发器温度条件不同。以图2所示的不同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不同室内环境温
度区间和室外环境温度区间的对应关系为例,设区间A2、A3、A6对应的退出防冷风模式所需
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40℃;区间A1、A4、A5、A8、A9对应的退出防冷风模式所
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43℃;区间A7对应的退出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
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45℃。
判断电流强度是否连续预定时长达到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即判断是否在预定
时长连续检测电流强度均达到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例如,连续3S检测到电流强度达到
I2(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其中,不同空调的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不同。
判断内风机以所述第一预设风速运行的时长是否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即判断进入
防冷风模式的时间是否达到第一预设时长。所述第一预设时长,例如5min(分钟)。
步骤S150,若是,则将内风机转为以第二预设风速运行。
上述判断中任意一项的判断结果为是,即可退出防冷风模式,也是就是说,若判断
满足上述任意一个条件,则将内风机转为以第二预设风速运行。其中,第二预设风速可以为
系统预先设定的风速(制热模式的系统默认风速),也可以为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预先设定
的风速,所述风速指内风机转速,例如,700转/分钟(r/min)。所述第一预设风速小于第二预
设风速。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空调的风速(内风机转速)可以设置为低风速、中风速和高
风速,例如,低风速设置为内风机转速700转/分钟,中风速设置为内风机转速870转/分钟,
高风速设置为内风机转速1080转/分钟(分别对应低风档、中风档和高风档),第一预设风速
为低风速,第二预设风速可以由用户设置,例如用户设置为高风速,则内风机以低风速运行
一定时长(第一预设时长)后再以用户设置的高风速运行,以此保证空调第一口出风的温度
满足需求。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制热防冷风方法的流程图。基于上述实
施例,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步骤101和步骤S151。
步骤S101,制热开机后,将导风板打至第一预设位置。
该步骤可以在步骤S110之前执行,也就是说,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开启后先将导
风板打至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优选为导风板的最高位置,即风向超向斜上方。
步骤S151,启动内风机后,当蒸发器内管温度满足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
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退出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或电流
强度连续预定时长达到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或者内风机以所述第一预设风速运行的时
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时,将导风板打至第二预设位置。
在启动内风机后,当满足上述任意条件时,再将导风板打至第二预设位置,所述第
二预设位置可以为导风板的正位置,也可以为预先设置的任意位置。例如,在退出防冷风模
式时将导风板打正,以保证第一口出风的舒适度。第二预设时长可以与第一预设时长相同,
也可以不同。实现了空调制热防冷风时对导风板的智能控制。
以上对本发明的空调及其制热防冷风的装置和方法进行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上
述方案,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所在的综合温度区间,并综合蒸发器内管温度、
压缩机运行时间、电流强度等条件判定进入防冷风模式的时机,优化了系统进入防冷风模
式的时机、系统压力以及出风温度;将电流强度作为进入防冷风模式的一个判定条件,能够
避免系统在防冷风阶段出现异常导致系统压力过高而引起安全隐患;并且,综合蒸发器内
管温度、内风机运行时间、电流强度条件判定退出防冷风模式以及导风板打正的时机,能够
给用户提供舒适的制热体验。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制热防冷风方法的流程图。以下结合
图6对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制热防冷风方法进行说明。
不同综合温度区间对应的不同室内环境温度区间和室外环境温度区间如图2所
示。设预定延迟时间为6S(秒),区间A2、A3、A5、A6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
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35℃;区间A1、A8、A9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
温度条件为T蒸≧38℃;区间A4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
蒸≧40℃;区间A7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43℃;区
间A1、A4、A7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达到的压缩机和四通阀运行时长为120秒,区间A2、
A3、A5、A6、A8、A9对应的进入防冷风模式所需达到的压缩机和四通阀运行时长为90秒。第一
预设时长为5min(分钟),第二预设时长与第一预设时长相同。检测电流强度的连续预定时
长为3S(秒),第一预设电流强度阈值为I0,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为I2。设区间A2、A3、A6对
应的退出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40℃;区间A1、A4、A5、A8、A9
对应的退出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43℃;区间A7对应的退出
防冷风模式所需满足的蒸发器内管温度条件为T蒸≧45℃。如图6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制热开机后,导风板打至最高位置;
步骤S2、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确定所属综合温度区间;
经过6秒延迟时间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确定室内环境温度和室
外环境温度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以下均以所属综合温度区间A1为例。
步骤S3、判断是否满足进入防冷风条件,包括以下判断条件:
S31:压缩机和四通阀运行的时长是否达到进入防冷风需达到的运行时长;或者,
S32:蒸发器内管温度是否满足进入防冷风所需满足的温度条件;或者,
S33:电流强度是否连续预定时间达到第一预设电流强度阈值;
若S31、S32、S33满足任一项(判断次序不分先后),则判断结果为是;
所属区间A1,对应地判断压缩机和四通阀均投入运行时间是否达到120秒,或者蒸
发器内管温度是否满足T蒸≥38℃;或者是否连续3S检测到电流强度满足I≥I0;
步骤S4、若上述判断结果为是,内风机以第一预设风速(低风速)启动;
步骤S5、判断是否满足退出防冷风条件,包括以下判断条件:
S51:蒸发器内管温度是否满足退出防冷风所需满足的温度条件;或者,
S52:电流强度是否连续预定时间达到第二预设电流强度阈值;或者,
S53:内风机运行时长是否达到第一预设时长;
若S51、S52、S53满足任一项(判断次序不分先后),则判断结果为是;
内风机投入运行之后,继续监测蒸发器内管温度以及电流强度;所属区间A1,对应
地判断蒸发器温度是否满足T蒸≥43℃,或者电流强度是否满足I≥I2,或者内风机低风速
运行时长是否达到5分钟;
步骤S6、若上述判断满足任一项,内风机转为第二预设风速运行,导风板打正。
对于所属的综合温度区间为其他温度区间(A2至A9)判定步骤,与区间A1相类似,
可结合图6,并参考A1区间的判定过程,在此不加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装置部分的实施例与方法部分的实施例可相互参照。在
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例如:该方法在该装
置中实施等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
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
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