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灌管.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609820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6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426285.1

申请日:

2011.12.19

公开号:

CN102493411A

公开日:

2012.06.1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2B 11/00申请日:20111219|||公开

IPC分类号:

E02B11/00; E02D19/20; A01G25/00; E01D19/08; E03F3/04

主分类号:

E02B11/00

申请人:

梁忠成

发明人:

梁忠成

地址:

537423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六靖镇那排村陂塘组2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代理人:

孙皓;林虹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灌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泥沙堵塞管道出水口的排灌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排灌管,包括外管,所述外管的管道内壁沿纵向间隔分布有水管,所述水管三条一组交叉设置并与管道内壁垂直,水管的顶部固接在管道内壁上,水管底部的排水孔设在外管底部的外壁上,在水管上部还设有排灌孔。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落差压力减少排水时的泥砂颗粒,且清洁保养方便,结构更加可靠,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排灌管, 包括外管 (1), 其特征在于 : 所述外管 (1) 的管道内壁沿纵向间隔分布 有水管 (3), 所述水管 (3) 三条一组交叉设置并与管道内壁垂直, 水管 (3) 的顶部固接在管 道内壁上, 水管 (3) 底部的排水孔 (2) 设在外管 (1) 底部的外壁上, 在水管 (3) 上部还设有 排灌孔 (4)。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排灌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排灌孔 (4) 设在高于水管 (3) 管体 高度一半以上的位置。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排灌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排灌孔 (4) 为圆形。
4: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排灌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排灌孔 (4) 设有二个或二个以上。
5: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排灌管,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三条水管 (3) 交叉的中心点为外管 (1) 的轴心, 且二条相邻水管 (3) 之间的夹角均为 60 度。 2 CN 102493411 A 说 明 排灌管 书 1/3 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灌管。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排灌管的排水方式, 都是由水份穿过分布在管壁的疏水孔口或过滤布的孔 隙, 从而进入去水管道内, 再经主去水通道来排出至管道外面。这种方式容易堵塞疏水孔, 而且当水份穿过疏水孔口或过滤布时, 会带动附着的泥砂, 在日积月累下, 便会将穿过管壁 的疏水孔口或过滤布的孔隙堵塞, 不能再产生排水作用, 然而如将在管壁的疏水孔口直径 扩大, 则会引致去水管的管体抗压强度减少, 导致管体破裂, 而且当有大粒体积的泥砂, 经 由扩大后的疏水孔口进入管道内时, 便会在管道的底部积聚, 减少管道的排水面积, 致使管 道堵塞。当排灌管用在斜坡时, 现有疏水管道的出水位置, 有植物落地生根, 也会堵塞疏水 管道的出水口, 这是因为在疏水管道的出水位置, 有大量泥砂被水冲积而聚集在管道内的 底部, 植物根部便会堵塞管道的出水口。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泥沙堵塞管道出水口的排灌管。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 一种排灌管, 包括外管, 所述外 管的管道内壁沿纵向间隔分布有水管, 所述水管三条一组交叉设置并与管道内壁垂直, 水 管的顶部固接在管道内壁上, 水管底部的排水孔设在外管底部的外壁上, 在水管上部还设 有排灌孔。 [0005] 本发明所述排灌孔设在高于水管管体高度一半以上的位置。 [0006] 本发明所述排灌孔为圆形。 [0007] 本发明所述排灌孔设有二个或二个以上。 [0008] 本发明所述三条水管交叉的中心点为外管的轴心, 且二条相邻水管之间的夹角均 为 60 度。 [0009]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 利用落差压力减少排水时的泥砂颗粒, 且清洁保养方便, 结构更加可靠, 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附图说明 [0010] 图 1 是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 [0011] 图 2 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0012] 图 3 是本发明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0013] 图 4 是本发明的局部剖切示意图。 [0014] 图 5 是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书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 1、 图 2 所示, 本发明的排灌管包括外管 1, 外管 1 的管道内壁沿纵向间隔分布 有管径较小的水管 3, 水管 3 三条一组交叉设置并与管道内壁垂直, 三条水管 3 交叉的中心 点为外管 1 的轴心, 且二条相邻水管 3 之间的夹角均为 60 度。水管 3 的顶部固接在管道内 壁上, 水管 3 底部的排水孔 2 贯穿外管 1 的管壁且其开口设在外管 1 底部的外壁上, 在水管 3 上部还设有排灌孔 4, 该排灌孔 4 设在高于水管 3 管体高度一半以上的位置, 即高于底部 1/2 以上的位置处。排灌孔 4 为圆形, 根据外管 1 的尺寸大小, 排灌孔 4 设有二个或二个以 上, 例如 2 至 10 个。
     本发明在排水使用的时候, 由于将排灌管 ( 外管 ) 埋在土地里, 当外管周围泥砂中 的水份经过由水压的高低落差作用后, 水份便由管道外的高水平位置, 经由位于外管底部 的排水孔, 渗透入三条小的水管中, 再经位于三条水管上部的细小水排灌孔引至外管主管 中, 在此渗透的过程中, 水份经过包围在管道外的土壤及泥砂, 才能够渗透入排水孔内, 情 形就如经过泥砂的自我过滤作用, 能够将比较大体积或粒状的土壤泥砂, 自我隔滤在外管 底部的排水孔之外。 而以上的渗透过程, 亦使包围在管道外的土壤泥砂, 不会直接被水份带 动, 而冲进入排水孔内, 引起管道堵塞。 且在实验中发现, 当水份渗透入排水孔的孔道时, 会 发现水份有两段式的较明显分隔, 即是水份如夹杂土壤成份较多的部份, 会停留在排水孔 孔道内的下游部份, 而夹杂土壤成份较为少量的水份, 因为受到体积和质量的影响位于上 游, 便会首先经排灌孔进入外管主引水道内, 亦即所有经过排水孔, 再流入三条小的水管内 的细小排灌孔引入外管主水管道中的水份, 只会夹杂极细小的土壤分子, 不会附带有大颗 粒土壤或泥砂堵塞管道, 从而令排水顺畅。 当在管道外的土壤及砂石, 经过泥砂的自我过滤 作用后, 便只有极细微的土壤成份才能混杂在水份中, 而随之一起带进入外管主水管道中。 而进入外管中带动起的强大水流则会将细微的土壤冲刷出管道外, 因此排灌管道亦具有自 我清洁功能。
     本发明在灌溉使用的时候, 当灌溉水份引进入外管内时, 灌溉水份的水平位置亦 会升高至在管道内接近三条水管上部细小的排灌孔, 当外管管道内水份的水平位置高于三 条水管的排灌孔的时候, 便产生出由两个不同高低水平位置造成的落差压力, 而此落差压 力, 便会将管道内的灌溉水份, 推进入在管道内三条水管上部的排灌孔内, 灌溉水份再利用 渗透压力, 由外管主水道, 经过内部三条水管的排灌孔, 引流至三条水管底部排水孔附近的 泥土里, 直接让泥土吸收所需要的水份及养分, 而不会被阳光蒸发及风化灌溉水份, 达到节 水及定时与定量的环保灌溉目的。 而安置在农田里的灌溉管, 还有另一种用途, 便是当有大 降雨量时, 就会令农田被水淹没, 这时候便可将灌溉管变动为排水系统, 水的流向刚好与灌 溉时相反, 从而帮助排出农田里的大量积水。 这样, 本发明即具有灌溉和排水的自动双向转 换功能。
     另外, 本发明可以用特制的高压水清洁工具, 定期做保养清洁, 加强管道的工作效 能及延续工作期限。
     除了上述实施例, 本发明还可以应用在挡土墙及草地面斜坡排水 ; 或者机场跑道、 公路及行车天桥的路面排水 ; 也可以用于草地场所排水, 如足球场、 网球场 ; 也可以在建筑 物的内在渗漏监控方面起作用 ; 也可作为水平的灌浆加压管道 ; 也可以放置在垃圾堆填区 及填海堆填区 ; 以及作为土石坝主体排水设施安装在混凝土大坝底部 ; 或用于农地高效能

    节水渗灌系统 ; 或者是与活性炭一起作为过滤之用, 活性炭可以置于管体外也可以置于管 体内 ; 以及箱型灌溉系统等方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由于外管内的三条水管出入口设计在外管底部, 当包围 管道的泥土充满水份后, 便会使在管道外水份的水平位置高于在管道内接近中央水平位置 的三条水管内上端的的排灌孔, 因此便产生出由两个不同高低水平位置的落差压力, 而此 落差压力, 便会把管道外的水份, 被落差压力及渗透力推进入在管道里三条水管底部的排 水孔中, 经过三条水管上端的细小排灌孔, 再推动至外管主水道里, 再经由外管主管水道, 而排流出管道外, 从而极不容易发生堵塞的现象。
     同时, 因为在排水过程中, 只是利用泥砂的自我过滤作用, 落差压力及渗透力将水 份渗入在管道三条水管底部的排水孔中, 所以在排水运作期间, 亦不会有冲水压力的产生。 因此自然不会带动大量的泥砂颗粒, 进入排灌孔道管内, 引发堵塞情形, 且可以用特制的高 压水清洁工具, 定期做保养清洁, 延续排水或灌溉的功能及工作年限。
     此外, 由于外管内壁有三条平均分布的水管支撑, 因此外管可以比正常水管承受 更多的压力。

排灌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排灌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排灌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排灌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排灌管.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493411A43申请公布日20120613CN102493411ACN102493411A21申请号201110426285122申请日20111219E02B11/00200601E02D19/20200601A01G25/00200601E01D19/08200601E03F3/0420060171申请人梁忠成地址537423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六靖镇那排村陂塘组27号72发明人梁忠成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1代理人孙皓林虹54发明名称排灌管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灌管,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泥沙堵塞管道出水口的排灌管。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排灌管,包括外管,所述外管的管道内壁沿纵向间隔分布有水管,所述水管三条一组交叉设置并与管道内壁垂直,水管的顶部固接在管道内壁上,水管底部的排水孔设在外管底部的外壁上,在水管上部还设有排灌孔。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落差压力减少排水时的泥砂颗粒,且清洁保养方便,结构更加可靠,能承受更大的压力。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3页1/1页21一种排灌管,包括外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的管道内壁沿纵向间隔分布有水管3,所述水管3三条一组交叉设置并与管道内壁垂直。

3、,水管3的顶部固接在管道内壁上,水管3底部的排水孔2设在外管1底部的外壁上,在水管3上部还设有排灌孔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灌孔4设在高于水管3管体高度一半以上的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灌孔4为圆形。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灌孔4设有二个或二个以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条水管3交叉的中心点为外管1的轴心,且二条相邻水管3之间的夹角均为60度。权利要求书CN102493411A1/3页3排灌管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排灌管。背景技术0002现有排灌管的排水方式,都是由水份穿过分布在管壁的疏水孔口或。

4、过滤布的孔隙,从而进入去水管道内,再经主去水通道来排出至管道外面。这种方式容易堵塞疏水孔,而且当水份穿过疏水孔口或过滤布时,会带动附着的泥砂,在日积月累下,便会将穿过管壁的疏水孔口或过滤布的孔隙堵塞,不能再产生排水作用,然而如将在管壁的疏水孔口直径扩大,则会引致去水管的管体抗压强度减少,导致管体破裂,而且当有大粒体积的泥砂,经由扩大后的疏水孔口进入管道内时,便会在管道的底部积聚,减少管道的排水面积,致使管道堵塞。当排灌管用在斜坡时,现有疏水管道的出水位置,有植物落地生根,也会堵塞疏水管道的出水口,这是因为在疏水管道的出水位置,有大量泥砂被水冲积而聚集在管道内的底部,植物根部便会堵塞管道的出水口。

5、。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泥沙堵塞管道出水口的排灌管。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排灌管,包括外管,所述外管的管道内壁沿纵向间隔分布有水管,所述水管三条一组交叉设置并与管道内壁垂直,水管的顶部固接在管道内壁上,水管底部的排水孔设在外管底部的外壁上,在水管上部还设有排灌孔。0005本发明所述排灌孔设在高于水管管体高度一半以上的位置。0006本发明所述排灌孔为圆形。0007本发明所述排灌孔设有二个或二个以上。0008本发明所述三条水管交叉的中心点为外管的轴心,且二条相邻水管之间的夹角均为60度。0009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落差压力减少排水。

6、时的泥砂颗粒,且清洁保养方便,结构更加可靠,能承受更大的压力。附图说明0010图1是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0011图2是本发明的剖视图。0012图3是本发明的透视结构示意图。0013图4是本发明的局部剖切示意图。0014图5是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说明书CN102493411A2/3页40015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0016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排灌管包括外管1,外管1的管道内壁沿纵向间隔分布有管径较小的水管3,水管3三条一组交叉设置并与管道内壁垂直,三条水管3交叉的中心点为外管1的轴心,且二条相邻水管3之间的夹角均为60度。水管3的顶部固接在管道内壁上,水管。

7、3底部的排水孔2贯穿外管1的管壁且其开口设在外管1底部的外壁上,在水管3上部还设有排灌孔4,该排灌孔4设在高于水管3管体高度一半以上的位置,即高于底部1/2以上的位置处。排灌孔4为圆形,根据外管1的尺寸大小,排灌孔4设有二个或二个以上,例如2至10个。0017本发明在排水使用的时候,由于将排灌管外管埋在土地里,当外管周围泥砂中的水份经过由水压的高低落差作用后,水份便由管道外的高水平位置,经由位于外管底部的排水孔,渗透入三条小的水管中,再经位于三条水管上部的细小水排灌孔引至外管主管中,在此渗透的过程中,水份经过包围在管道外的土壤及泥砂,才能够渗透入排水孔内,情形就如经过泥砂的自我过滤作用,能够将。

8、比较大体积或粒状的土壤泥砂,自我隔滤在外管底部的排水孔之外。而以上的渗透过程,亦使包围在管道外的土壤泥砂,不会直接被水份带动,而冲进入排水孔内,引起管道堵塞。且在实验中发现,当水份渗透入排水孔的孔道时,会发现水份有两段式的较明显分隔,即是水份如夹杂土壤成份较多的部份,会停留在排水孔孔道内的下游部份,而夹杂土壤成份较为少量的水份,因为受到体积和质量的影响位于上游,便会首先经排灌孔进入外管主引水道内,亦即所有经过排水孔,再流入三条小的水管内的细小排灌孔引入外管主水管道中的水份,只会夹杂极细小的土壤分子,不会附带有大颗粒土壤或泥砂堵塞管道,从而令排水顺畅。当在管道外的土壤及砂石,经过泥砂的自我过滤作。

9、用后,便只有极细微的土壤成份才能混杂在水份中,而随之一起带进入外管主水管道中。而进入外管中带动起的强大水流则会将细微的土壤冲刷出管道外,因此排灌管道亦具有自我清洁功能。0018本发明在灌溉使用的时候,当灌溉水份引进入外管内时,灌溉水份的水平位置亦会升高至在管道内接近三条水管上部细小的排灌孔,当外管管道内水份的水平位置高于三条水管的排灌孔的时候,便产生出由两个不同高低水平位置造成的落差压力,而此落差压力,便会将管道内的灌溉水份,推进入在管道内三条水管上部的排灌孔内,灌溉水份再利用渗透压力,由外管主水道,经过内部三条水管的排灌孔,引流至三条水管底部排水孔附近的泥土里,直接让泥土吸收所需要的水份及养。

10、分,而不会被阳光蒸发及风化灌溉水份,达到节水及定时与定量的环保灌溉目的。而安置在农田里的灌溉管,还有另一种用途,便是当有大降雨量时,就会令农田被水淹没,这时候便可将灌溉管变动为排水系统,水的流向刚好与灌溉时相反,从而帮助排出农田里的大量积水。这样,本发明即具有灌溉和排水的自动双向转换功能。0019另外,本发明可以用特制的高压水清洁工具,定期做保养清洁,加强管道的工作效能及延续工作期限。0020除了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可以应用在挡土墙及草地面斜坡排水;或者机场跑道、公路及行车天桥的路面排水;也可以用于草地场所排水,如足球场、网球场;也可以在建筑物的内在渗漏监控方面起作用;也可作为水平的灌浆加压管。

11、道;也可以放置在垃圾堆填区及填海堆填区;以及作为土石坝主体排水设施安装在混凝土大坝底部;或用于农地高效能说明书CN102493411A3/3页5节水渗灌系统;或者是与活性炭一起作为过滤之用,活性炭可以置于管体外也可以置于管体内;以及箱型灌溉系统等方面。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由于外管内的三条水管出入口设计在外管底部,当包围管道的泥土充满水份后,便会使在管道外水份的水平位置高于在管道内接近中央水平位置的三条水管内上端的的排灌孔,因此便产生出由两个不同高低水平位置的落差压力,而此落差压力,便会把管道外的水份,被落差压力及渗透力推进入在管道里三条水管底部的排水孔中,经过三条水管上端的细小排灌孔。

12、,再推动至外管主水道里,再经由外管主管水道,而排流出管道外,从而极不容易发生堵塞的现象。0022同时,因为在排水过程中,只是利用泥砂的自我过滤作用,落差压力及渗透力将水份渗入在管道三条水管底部的排水孔中,所以在排水运作期间,亦不会有冲水压力的产生。因此自然不会带动大量的泥砂颗粒,进入排灌孔道管内,引发堵塞情形,且可以用特制的高压水清洁工具,定期做保养清洁,延续排水或灌溉的功能及工作年限。0023此外,由于外管内壁有三条平均分布的水管支撑,因此外管可以比正常水管承受更多的压力。说明书CN102493411A1/3页6图1说明书附图CN102493411A2/3页7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493411A3/3页8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2493411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