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分析及吸收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分析及净化仪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体分析及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检测产品的成分以及废气中有害成分的含量,现有技术
中,多数的气体分析仪都是只能检测一种气体介质。并且但是现有的气体分析装置由于设
计的不完善,测试不稳定、可选量程单一、气体测量精度和准确性还有待改善。
此外,在对气体成分进行分析后,现有的仪器没有吸收装置,使得检测环境影响身
体健康,一些气体吸收装置没有设置保护装置,如果操作失误,容易导致吸收液倒吸,从而
损坏气体分析模块。
鉴于上述原因,本发明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建一种新型气体分析及吸收
装置,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体分析及吸收装置,该吸收装
置能够同时对气体成分进行分析并将测量尾气吸收,检测精密度和准确性高,设置安全罐,
防止吸收液倒吸,延长了仪器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一种气体分析及吸收装置,包括进气阀,进气阀通过导管连接减压阀,减压
阀连接有流量调节装置,流量调节装置连接有电磁阀,电磁阀与内部装有气体传感器的气
体测量装置相连,气体测量装置连接有安全罐,安全罐通过气管连接出气装置,出气装置通
入盛有吸收液的吸收池。
进一步的,出气装置具有漏斗状的喷淋结构。
进一步的,气体测量装置的数量为2组。
进一步的,每组气体测量装置内部设有2-4个气体传感器。
进一步的,气体测量装置与安全罐之间设有阀门。
进一步的,安全罐为透明容器。
进一步的,吸收液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和过氧化氢水溶液中的一种或
几种。
进一步的,气体传感器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气体传感器中的
一种或几种。
借由上述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设置减压阀和流量调节装置,能够将待测气体降压,调整到合适测量的阈值,提高
了测试的稳定性,流量调节装置进一步对待测气体流量进行精确控制,保证了测试的准确
性;设有两组气体测量装置,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设置吸收池对检测尾气进行吸
收,有利于检测环境的净化,同时设置安全罐,防止倒吸,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气体分析及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2-进气阀;4-减压阀;6-流量调节装置;8-电磁阀;10-气体测量装置;12-气体传感
器;14-阀门;16-安全罐;18-出气装置;20-吸收液;22-吸收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
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参见图1,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气体分析及吸收装置,包括进气阀2,进
气阀2通过材质为聚四氟乙烯的导管连接减压阀4,减压阀4连接一个流量调节装置6,流量
调节装置6连接有电磁阀8,电磁阀8与内部装有气体传感器12的两组气体测量装置10相连,
气体传感器12的个数为每组四个,分别为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气体传感
器。气体测量装置10连接有透明的安全罐16,安全罐16通过气管连接出气装置18,气体测量
装置10与安全罐16之间的气管上设有阀门14,出气装置18为不锈钢材质,出气装置18具有
漏斗状的喷淋结构,出气装置18通入盛有吸收液20的吸收池22,吸收液20为氢氧化钠和过
氧化氢的水溶液。
本发明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将待测气体由进气阀2通过导管进入减压阀4,减压阀4将待测气体进行降压,将压
力初步调整至一个合适阈值。然后,减压后的待测气体经过流量调节装置6,流量调节装置6
将气体流量转换为在显示屏上显示的数字,测试人员可以根据显示的数字,进一步调节待
测气体流量,从而将待测气体压力调整至合适的范围,保证测试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处理后
的待测气体从流量调节装置6进入电磁阀8,然后进入气体测量装置10,气体测量装置10内
的气体传感器12工作,将检测到的待测气体中的成分的含量转换为电量,再经电路转换,将
测试结果显示出来。本发明设有两组气体测量装置10,能够将检测结果平均计算,提高了测
量的准确度。测量结束后,残余气体经过气管进入安全罐16,然后再经出气装置18进入吸收
池22,吸收池22内的吸收液20将残余气体吸收,保证了测试环境的安全、洁净。安全罐16既
能储气,又能储液。当气体残余较多时,安全罐16能够起到临时储气的作用,使得吸收池内
的吸收液能够充分吸收残余气体;当看到吸收池内液体倒吸入安全罐16时,可以及时关闭
安全罐16与气体测量装置10之间的阀门14,安全罐16将倒吸的液体存储起来,防止液体进
入气体测量装置10,保证了仪器的使用安全,延长了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
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
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