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线监测器及手脚衣服监测器.pdf

上传人:罗明 文档编号:6095263 上传时间:2019-04-10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142675.9

申请日:

2016.03.14

公开号:

CN106338758A

公开日:

2017.01.18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1T 1/167申请日:20160314|||公开

IPC分类号:

G01T1/167

主分类号:

G01T1/167

申请人: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前川修; 大山真司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

优先权:

2015.07.09 JP 2015-137911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代理人:

马淑香;曹振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放射线监测器及手脚衣服监测器,手监测部(20)包括:形成供被测定者的手插入的插入口(25)及与该插入口(25)相连的插入空间(26)并彼此相对配置的固定检测部(21)及可动检测部(22);以及当从插入口朝插入空间插入手后、使固定检测部及可动检测部相对变位的变位机构(23)。手监测部在被测定者的手掌朝向固定检测部侧、手背朝向可动检测部侧的状态下检测手的放射线。手监测部还包括前螺旋弹簧(40)及后螺旋弹簧(41),上述螺旋弹簧将可动检测部朝靠近固定检测部的方向进行施力。藉此,无论被测定者的手的大小如何,都能高精度地测定表面污染。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放射线监测器,包括:
第一检测部,该第一检测部对放射线进行检测;
第二检测部,该第二检测部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检测部相对,并对放射线
进行检测;以及
变位机构,该变位机构与所述第一检测部及第二检测部中的至少一方连
接,
所述第一检测部及第二检测部在所述第一检测部与所述第二检测部之间
形成有插入口及插入空间,其中,所述插入口供被测定者的手插入,所述插入
空间与所述插入口相连,
当所述被测定者从所述插入口插入手后,所述变位机构使所述第一检测部
与所述第二检测部相对地发生变位,
在所述被测定者的手的手掌和手背中的一方朝向所述第一检测部一侧、手
掌和手背中的另一方朝向所述第二检测部一侧的状态下,对从附着于所述手的
放射性物质放射出的放射线进行检测,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射线监测器还包括至少一个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对所述第一检测
部及所述第二检测部朝所述第一检测部与所述第二检测部相对地靠近的方向
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射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部被设为固定检测部,所述第二检测部被设为能相对于所述
固定检测部进行变位的可动检测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射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位机构通过从所述插入口插入的被测定者的手的动作使所述可动
检测部变位。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放射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检测部及所述可动检测部分别铅垂配置,并在位于所述插入空间
一侧的铅垂面包括检测窗。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放射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构件由弹簧构成,该弹簧的固定端与所述固定检测部连接,可动
端与所述可动检测部连接。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放射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射线监测器还包括限制部,该限制部在等待进行放射线检测的待机
状态下限制所述施力构件使所述可动检测部变位,所述限制部通过对所述可动
检测部的变位进行限制,从而在所述待机状态下将所述插入口的宽度保持为一
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放射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
当从所述插入口插入被测定者的手时,所述可动检测部远离所述限制部。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放射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构件在所述插入口一侧和与所述插入口相反的一侧分别对所述
第一检测部及所述第二检测部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施力。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放射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构件在所述插入口一侧对所述第一检测部及所述第二检测部中
的至少一方进行施力。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放射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位机构包括:
第一变位部,该第一变位部使所述第一检测部及所述第二检测部中的至少
一方在被测定者的手的厚度方向上变位;以及
第二变位部,该第二变位部使所述第一检测部及所述第二检测部中的所述
一方以与被测定者的手掌及手背中的一方平行的方式变位。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放射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变位部包括连接部,该连接部将所述第一变位部与所述第一检测
部及所述第二检测部中的至少一方连接成能相对旋转。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放射线监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位部包括使所述第一检测部及所述第二检测部中的至少一方
转动的旋转支承部。
13.一种手脚衣服监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手监测部,该手监测部具有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放射线监测
器;
脚监测部,该脚监测部对被测定者的脚部的表面污染进行检测;以及
衣服监测部,该衣服监测部对被测定者的衣服的表面污染进行检测。

说明书

放射线监测器及手脚衣服监测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是否因附着于被测定者的手的表面的放射性物质而产生表
面污染进行测定的放射线监测器及手脚衣服监测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一种手脚衣服监测器,该手脚衣服监测器是设置于核电站、
医院等的处理放射性物质的设施,并对是否因附着于被测定者即该设施的操作
者的手脚的表面以及衣服的放射性物质而产生表面污染进行测定的装置。手脚
衣服监测器对从放射性物质放出的放射线量进行测定,当测定值超过警报水平
时,使警笛响起,并将污染部位显示于液晶显示器中。

在上述手脚衣服监测器中,从附着于被测定者的手的放射性物质放射出的
放射线由手监测部测定。在手监测部上设有供被测定者的左右手分别插入的一
对手插入部。各手插入部形成于一对相对的侧面之间,在该一对侧面的各个侧
面上设有放射线检测部。被测定者的左右手各自的表面污染度是能通过被测定
者张开左右手并分别插入至各个手插入部、对从附着于左手的手掌及手背各自
的表面的放射性物质放射出的放射线的量以及从附着于右手的手掌及手背各
自的表面的放射性物质放射出的放射线的量进行测定而求出的(例如参照专利
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167059号公报

然而,在现有的手监测部中,与想象的被测定者的手的尺寸(厚度)的最大
值相配合地固定手插入部的宽度。因此,存在测定精度因手的尺寸不同而不同
这样的技术问题。即,测定出的一种放射线即α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较短,因
此,存在以下问题。若被测定者的手较大,则手掌、手背均靠近放射线检测部,
因此,测定精度较高,但在被测定者的手较小的情况下,手掌或手背远离放射
线检测部,因此,测定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点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被测定者的手的尺寸如
何、都能高精度地测定表面污染的放射线监测器及手脚衣服监测器。

本发明的放射线监测器包括:第一检测部,该第一检测部对放射线进行检
测;第二检测部,该第二检测部被配置成与所述第一检测部相对,并对放射线
进行检测;以及变位机构,该变位机构与所述第一检测部及第二检测部中的至
少一方连接,所述第一检测部及第二检测部在所述第一检测部与所述第二检测
部之间形成有插入口及插入空间,其中,所述插入口供被测定者的手插入,所
述插入空间与所述插入口相连,当所述被测定者从所述插入口插入手后,所述
变位机构使所述第一检测部与所述第二检测部相对地发生变位,在所述被测定
者的手的手掌和手背中的一方朝向所述第一检测部一侧、手掌和手背中的另一
方朝向所述第二检测部一侧的状态下,对从附着于所述手的放射性物质放射出
的放射线进行检测,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射线监测器还包括至少一个施力构件,
该施力构件对所述第一检测部及所述第二检测部朝所述第一检测部与所述第
二检测部相对地靠近的方向施力。

根据该放射线监测器,通过将插入空间的宽度设定得较小,当被测定者将
手插入至插入口以对放射线进行检测时,第一检测部及第二检测部以克服施力
构件的力而扩大插入空间的方式彼此相对变位。换言之,能利用施力构件将第
一检测部按压于插入至插入口的手掌、手背中的一方,并将第二检测部按压于
另一方,从而能提高各检测部与手的紧贴性。其结果是,无论手的尺寸如何,
都能与被测定者的手的尺寸相配合地将第一检测部及第二检测部配置成靠近
手掌、手背,即便是从表面污染放射出的射程较短的α射线,也能高精度地测
定其表面污染。

本发明的手脚衣服监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手监测部,该手监测部具有
上述放射线监测器;脚监测部,该脚监测部对被测定者的脚部的表面污染进行
检测;以及衣服监测部,该衣服监测部对被测定者的衣服的表面污染进行检测。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无论被测定者的手的尺寸如何、都能高精度地测
定表面污染的放射线监测器及手脚衣服监测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放射线监视器的手脚衣服监测器的主
视图。

图2是表示使用状态的手脚衣服监测器的右视图。

图3是表示从前方观察到的手监测部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后方观察到的手监测部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手监测部及其周边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A-A线剖视图。

图7是图3的B部的放大图。

图8是图5的C部的放大图。

图9是图4的D部的放大图。

图10是对手监测部在插入被测定者的手的中途阶段中的动作进行说明的
俯视图。

图11是对手监测部在测定从被测定者的手放射出的放射线的阶段中的动
作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 手脚衣服监测器

14 脚监测部

16 衣服监测部

20 手监测部(放射线监测器)

21 固定检测部(第一检测部)

22 可动检测部(第二检测部)

23 变位机构

25 插入口

26 插入空间

31 第一变位部

32 第二变位部

34 旋转支承部

38 连接部

40 前螺旋弹簧(施力构件)

41 后螺旋弹簧(施力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
中,对除了作为手监测部(hand monitoring section)的放射线监测器之外、
还包括脚监测部和衣服监测部在内的手脚衣服监测器(hand-foot-and-cloth
monitor)进行说明,但本实施方式也能适用于未包括脚监测部(foot
monitoring section)及衣服监测部(cloth monitoring section)的放射线测
定装置。

图1是表示包括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放射线监视器在内的手脚衣服监视器
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使用状态的手脚衣服监视器的右视图。如图1及图2所
示,由参照数字10所示的手脚衣服监视器包括:作为被测定者的脚踏台的基
台11;立设于基台11的上表面里面的框体型的支柱12;以及固定于支柱12
的上端部的上部单元13。

在基台11的作为脚踏台部分的上表面侧设置脚监测部14。在脚监测部14
的供被测定者的左右脚踏住的位置分别设有一对左侧放射线检测部14a、右侧
放射线检测部14b。左侧放射线检测部14a、右侧放射线检测部14b对从放射
性物质放出的放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进行检测,以检测出脚部的放
射性表面污染,其中,上述放射性物质附着于被测定者的左侧及右侧的脚部各
自的表面。

在上部单元13的一方侧面设有衣服监测部16,该衣服监测部16通过钩
部15以能自由装拆的方式保持于上部单元13。衣服监测部16包括:扶手16a,
该扶手16a用于供被测定者用一只手手持衣服监测部16;以及放射线检测部
16b,该放射线检测部16b安装于扶手16a的前端部。放射线检测部16b对从
放射性物质放出的放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进行检测,以检测出衣服
的放射性表面污染,其中,上述放射性物质附着于被测定者的衣服的表面。

在上部单元13的上表面中央部设有显示出被测定者的各部位的放射线测
定结果的显示部17(图2中未图示)。在上部单元13上隔着显示部17设有一对
左侧收容部18a及右侧收容部18b。左侧收容部18a及右侧收容部18b各自的
跟前侧开口,从而能供被测定者的左手及右手分别插入至左侧收容部18a及右
侧收容部18b。另外,在左侧收容部18a及右侧收容部18b的内侧以各自的一
部分露出的方式设有手监测部20a、20b,该手监测部20a、20b对被测定者的
左手及右手的表面污染进行检测。

如图2所示,上部单元13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被设定为以下高度:在被测
定者直立于脚监测部14上的状态下,弯曲臂肘,将手的小指放于下侧,将拇
指放于上侧,能将伸开的左右手分别插入至左侧收容部18a和右侧收容部18b。

接着,参照图3至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手监测部20a、20b的结构进行
说明。图3至图5示出了形成于上部单元13的内部的手监测部20a、20b及其
周边结构。图3是表示从前方观察到的手监测部20a、20b及其周边结构的立
体图,图4是表示从后方观察到的手监测部20a、20b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手监测部20a、20b及其周边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3至图5所示,手监测部20a、20b为了对从左右两手放射出的放射
线进行测定而隔着显示部17呈左右对称。因此,以下,仅对手监测部20a、20b
的用于测定右手的手监测部20b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用于测定左手的手监测
部20a的结构、使用该结构的左手的测定方法的说明。因此,以后,将手监测
部20b称为手监测部20。

手监测部20包括:作为第一检测部的固定检测部21;以及与固定检测部
21相对配置的作为第二检测部的可动检测部22。固定检测部21通过螺钉以不
能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上部单元13(未图示)的底座13a上。另一方面,可动检测
部22通过变位机构23以能变位的方式设于底座13a上。固定检测部21配置
于显示部17的右侧附近,可动检测部22以与固定检测部21隔着规定间隔的
方式配置于固定检测部21的右侧。可动检测部22以该规定间隔在手监测部20
的里面侧狭小、在跟前侧最大的方式相对于固定检测部21斜向配置,从而容
易从跟前侧朝里面插入被测定者的手。此处,将固定检测部21及可动检测部
22的跟前侧的端部间的部分设为供被测定者的手插入的插入口25。另外,将
固定检测部21及可动检测部22之间的空间形成为与插入口25相连的插入空
间26。

固定检测部21包括框体21a和盖体21b。框体21a形成为箱状:右侧面(内
表面)为沿前后方向立起的铅垂面,左侧为开口。盖体21b被设成将该框体21a
的开口堵塞。图6是图5的A-A线剖视图。如图6所示,框体21a在右侧面(内
表面)具有检测窗21c。检测窗21c朝插入空间26侧开口。检测窗21c被设成
用于利用后述的放射线检测器对放射线进行检测,并形成于与插入至插入空间
26的手相对应的范围。在检测窗21c上设有网孔等保护元件(未图示),以保护
放射线检测器。

返回至图3至图5。可动检测部22类似于将固定检测部21设为左右对称
的结构。为了明确起见,进行说明。可动检测部22包括框体22a和盖体22b。
框体22a形成为右侧为开口的箱状。盖体22b被设成将该框体22a的开口堵塞。
框体22a的左侧面(内表面)是以随着朝向跟前而远离固定检测部21的方式立
起的铅垂面。在框体22a的左侧面具有检测窗22c(仅图4图示)。检测窗22c
与固定检测部21的检测窗21c(参照图6)相同,形成为朝插入空间26侧开口。
在框体22a的左侧面的里面侧设有限位件22d。通过被测定者的指尖与该限位
件22d抵接来限制手进一步进入。

由框体21a及盖体21b构成的固定检测部21和由框体22a及盖体22b构
成的可动检测部22分别内置有配置于固定检测部21和可动检测部22中的未
图示的放射线检测器、配管、配线、印刷基板(未图示)。在放射线检测器中,
例如,除了利用气体流量比例计数管(gas flow proportional counter)的检
测器之外,还能使用半导体检测器、塑料闪烁检测器(plastic scintillation
detector)。使用上述放射线检测器,对从附着于测定者的手部表面的放射性
物质放射出的放射线进行检测,以检测出手部的表面污染。

变位机构23包括:从可动检测部22的后方朝前方(从里面侧朝跟前侧)
延伸的第一变位部31;以及将第一变位部31和可动检测部22连接的第二变位
部32。第一变位部31和第二变位部32以能彼此相对变位的方式连接,能使可
动检测部22相对于固定检测部21进行变位。

第一变位部31包括:在可动检测部22的后方从底座13a立起的轴状的旋
转支承部34;以及能以旋转支承部34的轴的中心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的框架
35。框架35包括:后框架部35a,该后框架部35a以能相对于旋转支承部34
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旋转支承部34;以及上框架部35b及下框架部35c(仅
图3图示),该上框架部35b及下框架部35c分别从后框架部35a的上侧及下
侧朝前方延伸。上框架部35b及下框架部35c的前端侧与第二变位部32连接,
当使框架35转动时,第二变位部32能在左右方向上变位。

第二变位部32包括:支架37,该支架37固定于可动检测部22;以及上
下一对连接部38(下方的连接部未图示出),该上下一对连接部38将上框架部
35b及下框架部35c这两个框架部分别以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于支架37。

支架37包括:上表面部37a及下表面部37b(仅图3图示),该上表面部
37a固定于可动检测部22的框体22a的上表面,该下表面部37b固定于框体
22a的下表面;以及侧面部37c,该侧面部37c以与上表面部37a及下表面部
37b连续的方式设于上表面部37a的右端与下表面部37b的右端之间。上表面
部37a及下表面部37b固定于框体22a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一对连接部38
各自由设有防脱件等的销等零件构成。一个连接部38被设成跨越上表面部37a
及上框架部35b。另外,另一个连接部38被设成跨越下表面部37b及下框架部
35c。当框架35以连接部38为中心使支架37及可动检测部22旋转时,使插
入口25的左右宽度以及可动检测部22的检测窗22c(仅图4图示)相对于固定
检测部21的检测窗21c所成的角度发生变化。

此处,在可动检测部22的作为插入口25侧的跟前侧设有前螺旋弹簧
40(施力构件,图4中未图示),在可动检测部22的作为与插入口25相反一侧
的里面侧设有后螺旋弹簧41(施力构件,图3中未图示)。

图7是图3的B部的放大图,图8是图5的C部的放大图。如图5、图7、
图8所示,前螺旋弹簧40的一端(右端)侧作为可动端与可动检测部22的前端
侧连接。另一方面,前螺旋弹簧40的另一端(左端)侧作为固定端与底座13a
上的支承台42连接。前螺旋弹簧40发挥出将可动检测部22的前端朝靠近固
定检测部21的方向、即左方向拉拽的力。藉此,对可动检测部22施加用于使
该可动检测部22绕图5中顺时针方向旋转变位的力,可动检测部22处于被朝
插入口25的左右宽度变得狭小的方向施力的状态。此处,在底座13a的与支
承台42相邻的位置设有与可动检测部22的左侧面接触的限制部43。该限制部
43与可动检测部22接触,从而限制了可动检测部22从图5及图8所示的位置
顺时针旋转,在图5的初始状态(测定前的待机状态)下,插入口25的左右宽
度被保持为一定。

图9是图4的D部放大图。如图5及图9所示,后螺旋弹簧41的一端(右
端)侧作为可动端与可动检测部22的后端侧连接。另一方面,后螺旋弹簧41
的另一端(左端)侧作为固定端与固定检测部21的后端侧连接。后螺旋弹簧41
发挥出将可动检测部22的后端朝靠近固定检测部21的方向、即左方向拉拽的
力。藉此,对可动检测部22施加用于使该可动检测部22绕图5中逆时针方向
旋转变位的力,可动检测部22处于被朝插入空间26后方的左右宽度变得狭小
的方向施力的状态。后螺旋弹簧41在图5的初始状态下被设定为能维持由前
螺旋弹簧40进行的限制部43与可动检测部22的接触的程度的作用力。

如图1所示,可动检测部22被设成与右侧收容部18b的右侧的侧壁隔着
某一距离位于内部侧。

接着,参照图10及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手监测部20在测定手的表面
污染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0是对手监测部在插入被测定者的手的中途阶段
中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11是对手监测部在测定从被测定者的手放射
出的放射线的阶段中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俯视图。与以下的动作相关的说明仅仅
是一例,因手的大小、形状不同而可能形成不同的动作。

如图10所示,将被测定者的手由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通过插入口25插入
至插入空间26内。此时,使手掌朝向固定检测部21与固定检测部21的内表
面接触,并使手背朝向可动检测部22与可动检测部22的内表面接触。当进一
步将手插入至插入空间26内时,手的厚度从指尖朝向手腕侧变大,因此,因
手背而扩大插入口25的左右宽度的力作用于可动检测部22。这样,可动检测
部22以第二变位部32的连接部38为中心,如图10中较粗的箭头所示朝逆时
针方向旋转变位,以远离限制部43。此时,前螺旋弹簧40的作用力以插入口
25的左右宽度变得狭小的方式作用于可动检测部22,以克服该旋转变位,藉
此,一边使检测窗22c以与手背平行的方式旋转,一边将可动检测部22的内
表面按压于手背。也能通过该按压将手掌按压于固定检测部21的内表面,藉
此,能使两个检测窗21c、22c分别与手掌及手背紧贴。

接着,由图10所示的初始状态进一步将手插入至插入空间26内,如图
11所示,使指尖与限位件22d接触或使指尖位于限位件22d的附近。这样,利
用手背进一步扩大插入口25的左右宽度的力产生作用。此时,可动检测部22
一边以第二变位部32的连接部38为中心如图10所示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变位,
一边以第一变位部31的旋转支承部34为中心以朝右方向偏移的方式进一步转
动变位。即,通过第一变位部31的转动使可动检测部22在手的厚度方向上变
位。与此同时,以通过第二变位部32的旋转与手背平行的方式使可动检测部
22发生变位。上述变位是克服前螺旋弹簧40、后螺旋弹簧41这两个螺旋弹簧
的作用力而进行的。藉此,一边维持检测窗22c与手背平行的状态,一边在手
背的指尖侧和手腕侧这两侧将可动检测部22的内表面按压于手背。通过这样
使可动检测部22按压手背,也能将手掌按压于固定检测部21的内表面,使两
方的检测窗21c、22c分别与手掌及手背紧贴。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当从插入口25插入手时,插入的手克服前
螺旋弹簧40及后螺旋弹簧41的各自的力而使可动检测部22变位,从而能使
可动检测部22与手背紧贴。藉此,能与被测定者的手的尺寸相配合地使固定
检测部21靠近手掌,并使可动检测部22靠近手背,即便是射程较短的α射线,
也能高精度地进行测定。

另外,作为施力构件,在可动检测部22的前方设置前螺旋弹簧40,在后
方设置后螺旋弹簧41,因此,能在指尖侧和手腕侧这两侧对手施加作用力,并
能提高手与检测窗21c、22c的紧贴性。

然而,将本实施方式与以下所述的第一至第三比较结构进行比较,来讨论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首先,作为第一比较结构,假定不利用第一变位部
31进行变位、仅通过第二变位部32使可动检测部22变位的结构。在该结构中,
为了对应于各种手的尺寸的被测定者,将插入口25及插入空间26的左右宽度
设定得较大。因此,手的尺寸越小,则手与检测窗22c的紧贴性越差。

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能通过第一变位部31进行变位,根
据各种手的尺寸使可动检测部22在手的厚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变位,从而能
改善紧贴性。

作为第二比较结构,假定不进行利用第二变位部32的变位、仅通过第一
变位部31使可动检测部22变位的结构。在该结构中,检测窗21c与22c所成
的角度几乎不发生变化,可动检测部22在左右方向上变位。因此,根据手背
与固定检测部21之间的角度会使手腕侧的部分及指尖侧的部分中的任意一方
远离检测窗22c,从而导致手与检测窗22c的紧贴性变差。

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能通过第二变位部32进行变位,根据手背
与固定检测部21之间的各种角度以与手背平行的方式使可动检测部22旋转变
位,从而能改善紧贴性。

作为第三比较结构的现有结构,存在以下类型的结构:在将手插入至一对
检测部之间之后,通过用该手的下表面(小指侧的面)压入按钮,使各检测部以
彼此靠近的方式变位。在该类型的结构中,与按钮接触的手的下表面被按钮遮
挡,从附着于手的下表面的放射性物质发出的放射线的检测精度可能会降低。

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前螺旋弹簧40、后螺旋弹簧41而使可
动检测部22靠近固定检测部21,因此,手的下表面能与按钮等遮蔽物体非接
触,从而能避免放射线的检测精度降低。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进行各种变更来加以实施。另外,上
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数值、尺寸、材质、方向未被特别限定。另外,本发明只
要不脱离本发明目的范围就能恰当地进行变更。

例如,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分别对手掌侧及手背侧进行检测的固定检测部
21及可动检测部22这两个检测部发生变位。在该情况下,固定检测部21也被
设为可动的,变位机构23采用了以下结构:将上述变位机构23的结构在左右
方向上对称地反转而形成的另一个变位机构增设于固定检测部21侧,并与可
动的固定检测部21连接。此外,相对配置的两个检测部21、22也可使仅对手
掌侧进行检测的检测部发生变位。换言之,将固定检测部21设为第一检测部,
将可动检测部22设为第二检测部,但也可使它们的关系相反。

另外,只要能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位机构23相同地起作用,就能对变位
机构23的结构进行各种变更。例如,第一变位部31也可以以由使可动检测部
22在手的厚度方向上变位的滑块构成的方式进行变更或利用上述滑块,另外,
也可进行变更,使供第二变位部32的相对的旋转中心即连接部38设置的支架
37的位置设于可动检测部22的后端侧等。

另外,也可在施力构件中使用板簧、盘簧、特殊弹簧等弹簧,以代替螺旋
弹簧40、41。另外,也可将施力构件变更为对可动检测部22朝靠近固定检测
部21的方向上施力的其它弹性体等。此外,螺旋弹簧40、41各自的连接位置
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位置。例如,也可将在前螺旋弹簧40中的与
支承台42连接的端部以不与该支承台42连接的方式连接至固定检测部21。另
外,只要可动检测部22能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起作用,也可省略后螺旋弹
簧41。

放射线监测器及手脚衣服监测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放射线监测器及手脚衣服监测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放射线监测器及手脚衣服监测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放射线监测器及手脚衣服监测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线监测器及手脚衣服监测器.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放射线监测器及手脚衣服监测器,手监测部(20)包括:形成供被测定者的手插入的插入口(25)及与该插入口(25)相连的插入空间(26)并彼此相对配置的固定检测部(21)及可动检测部(22);以及当从插入口朝插入空间插入手后、使固定检测部及可动检测部相对变位的变位机构(23)。手监测部在被测定者的手掌朝向固定检测部侧、手背朝向可动检测部侧的状态下检测手的放射线。手监测部还包括前螺旋弹簧(40)及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测量;测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