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导航路线智能优化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导航路线智能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路线导航方式是导航引擎计算根据地图数据,按照不同条件计算导航路
线,常见如:时间最短、路程最短、避开高速等等。但是,该路线导航方式对道路环境变化适
应能力较差,当道路环境变化时则需要到4S店更新地图数据才能较好的进行路线规划,故
传统导航方式的适应能力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导航路线智能优
化方法,将互联网计算技术与手机定位相结合,搜集用户最新的真实导航路线,通过对用户
导航行驶路线进行上传、存储、建模统计,将不同用户最近时间段的常用导航路线和同一用
户最近的常用行驶路线作为一个新的路线导航方式推荐给用户。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车辆导航路线智能优化方法,包括车辆导航路线智能优化系统,所述车辆导
航路线智能优化系统包括卫星定位系统、手机和后台管理系统,所述手机分别与卫星定位
系统、后台管理系统通讯连接,所述手机内部具有手机APP定位模块和通信模块,所述卫星
定位系统包括卫星和定位基站;其智能优化方法步骤如下:
A、所述手机与卫星定位系统通讯连接,卫星定位系统对手机进行位置定位,并将
位置定位信息反映至手机APP定位模块的地图中;手机随同车辆行驶,卫星定位系统对手机
进行实时位置定位,车辆静止和行驶运动过程中,手机APP定位模块存储完整的定位信息数
据;
B、所述手机的手机APP定位模块通过通信模块将步骤A中的定位信息数据网络传
输至后台管理系统中;
C、所述后台管理系统接收并存储来自于手机传输过来的定位信息数据并自动生
成轨迹路线,将轨迹路线虚拟分成若干段轨迹路线,并记录车辆行驶的整个时长以及各段
轨迹路线的分时长;如此循环进行,后台管理系统累计形成轨迹路线数据库;
D、在手机的手机APP定位模块地图中定位出的起始点位置与终点位置,所述后台
管理系统根据手机的手机APP定位模块地图中的定位信息数据并通过轨迹路线数据库的数
据统计分析共同创建出路线优化方案,该路线优化方案为从起始点位置行驶至终点位置的
不同行驶路线轨迹方案,方案如下:
D1、距离最短:从起始点位置行驶至终点位置在轨迹路线数据库的所有轨迹路线
中选择距离最短的轨迹路线:
D2、耗时最短:从起始点位置行驶至终点位置在轨迹路线数据库的所有轨迹路线
中选择耗时最短的轨迹路线:
D3、最近次数最多:从起始点位置行驶至终点位置在轨迹路线数据库的所有轨迹
路线中选择最近一段时间内行驶次数最多的轨迹路线,最近一段时间内为一天至十天时
间:
D4、我最常用:从起始点位置行驶至终点位置在轨迹路线数据库的所有轨迹路线
中选择最近一段时间内同一用户行驶次数三次以上的轨迹路线,最近一段时间内为一天至
十天时间:当最近一段时间内同一用户行驶次数三次以上达到两个以上时则选择次数最多
的轨迹路线,当最近一段时间内同一用户行驶次数三次以上且有两个次数最多的轨迹路
线,则选择时间最近的一次轨迹路线;当最近一段时间内同一用户行驶次数均小于三次时,
则不显示;
E、用户在手机的手机APP定位模块中选择方案D1~D4中的一种方案作为行驶轨迹
路线,手机在卫星定位系统下定位与导航,导航完毕后进入步骤A。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所述步骤E之后还包括步骤F;
F、用户在手机的手机APP定位模块中设定步骤D的四种行驶路线轨迹方案的优先
级,手机的手机APP定位模块中默认推荐的优先级由高到低依次为:我最常用、次数最多、耗
时最短、时间最短。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A中卫星定位系统对手机进行位置定位方法如下:
A1、定位卫星:手机的GPS有信号时,手机通过接收GPS定位卫星提供的经纬度坐标
信号来进行定位;
A2、定位基站:通过定位基站的基站信号来计算出手机所在的位置;
通过方法A1与方法A2双重定位方法对手机进行位置定位。
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将互联网计算技术与手机定位相结合,搜集用户最新的真实导航路线,通
过对用户导航行驶路线进行上传、存储、建模统计,将不同用户最近时间段的常用导航路线
和同一用户最近的常用行驶路线作为一个新的路线导航方式推荐给用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
1-卫星定位系统,2-手机,3-后台管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车辆导航路线智能优化方法,包括车辆导航路线智能优化系统,
车辆导航路线智能优化系统包括卫星定位系统1、手机2和后台管理系统3,手机2分别与卫
星定位系统1、后台管理系统3通讯连接,手机2内部具有手机APP定位模块和通信模块,卫星
定位系统1包括卫星和定位基站;其智能优化方法步骤如下:
A、手机2与卫星定位系统1通讯连接,卫星定位系统1对手机2进行位置定位,并将
位置定位信息反映至手机APP定位模块的地图中;手机2随同车辆行驶,卫星定位系统1对手
机2进行实时位置定位,车辆静止和行驶运动过程中,手机APP定位模块存储完整的定位信
息数据;
B、手机2的手机APP定位模块通过通信模块将步骤A中的定位信息数据网络传输至
后台管理系统3中;
C、后台管理系统3接收并存储来自于手机2传输过来的定位信息数据并自动生成
轨迹路线,将轨迹路线虚拟分成若干段轨迹路线,并记录车辆行驶的整个时长以及各段轨
迹路线的分时长;如此循环进行,后台管理系统3累计形成轨迹路线数据库;
D、在手机2的手机APP定位模块地图中定位出的起始点位置与终点位置,后台管理
系统3根据手机2的手机APP定位模块地图中的定位信息数据并通过轨迹路线数据库的数据
统计分析共同创建出路线优化方案,该路线优化方案为从起始点位置行驶至终点位置的不
同行驶路线轨迹方案,方案如下:
D1、距离最短:从起始点位置行驶至终点位置在轨迹路线数据库的所有轨迹路线
中选择距离最短的轨迹路线:
D2、耗时最短:从起始点位置行驶至终点位置在轨迹路线数据库的所有轨迹路线
中选择耗时最短的轨迹路线:
D3、最近次数最多:从起始点位置行驶至终点位置在轨迹路线数据库的所有轨迹
路线中选择最近一段时间内行驶次数最多的轨迹路线,最近一段时间内为一天至十天时
间:
D4、我最常用:从起始点位置行驶至终点位置在轨迹路线数据库的所有轨迹路线
中选择最近一段时间内同一用户行驶次数三次以上的轨迹路线,最近一段时间内为一天至
十天时间:当最近一段时间内同一用户行驶次数三次以上达到两个以上时则选择次数最多
的轨迹路线,当最近一段时间内同一用户行驶次数三次以上且有两个次数最多的轨迹路
线,则选择时间最近的一次轨迹路线;当最近一段时间内同一用户行驶次数均小于三次时,
则不显示;
E、用户在手机2的手机APP定位模块中选择方案D1~D4中的一种方案作为行驶轨
迹路线,手机2在卫星定位系统1下定位与导航,导航完毕后进入步骤A。
本实施例的步骤E之后还包括步骤F;
F、用户在手机2的手机APP定位模块中设定步骤D的四种行驶路线轨迹方案的优先
级,手机2的手机APP定位模块中默认推荐的优先级由高到低依次为:我最常用、次数最多、
耗时最短、时间最短。
本实施例优选的步骤A中卫星定位系统1对手机2进行位置定位方法如下:
A1、定位卫星:手机2的GPS有信号时,手机2通过接收GPS定位卫星提供的经纬度坐
标信号来进行定位;
A2、定位基站:通过定位基站的基站信号来计算出手机2所在的位置;
通过方法A1与方法A2双重定位方法对手机2进行位置定位。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一种车辆导航路线智能优化方法,包括车辆导航路线智能优化系统,
车辆导航路线智能优化系统包括卫星定位系统1、手机2和后台管理系统3,手机2分别与卫
星定位系统1、后台管理系统3通讯连接,手机2内部具有手机APP定位模块和通信模块,卫星
定位系统1包括卫星和定位基站;其智能优化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定位卫星及定位基站对手机进行位置定位:
1)定位卫星:GPS有信号时,通过接收GPS卫星提供的经纬度坐标信号来进行定位,
信号受天气影响;
2)定位基站:通过移动通信的基站信号差异来计算出手机所在的位置,不受天气
影响,但位置精确度不如定位卫星;
通过上述双重定位方法对手机2进行位置定位。
步骤2:手机2的手机APP上传定位信息至后台管理系统3;
1)若上传周期内没有网络,待正常网络连接时批量上传数据;
2)若上传周期内网络正常连接,周期上传数据;
步骤3:后台管理系统3存储定位信息并生成轨迹路线:
1)存储两种定位信息;
2)生成轨迹路线时优先使用定位卫星位置信息;
3)根据位置信息在地图上描绘生成轨迹路线;
步骤4:后台管理系统3根据手机2的手机APP上传的路线,创建路线优化模型,模型
规则如下:
1)距离最短:起止位置不同路线的距离最短;
2)耗时最短:起止位置不同路线预计耗时最短;
3)最近次数最多:根据轨迹路线行驶次数比例和最近的时间条件,对不同用户的
行驶路线进行统计,选择路线次数最多的;
4)我最常用:根据同一个用户最近行驶轨迹频率,3次以上无间隙行驶的;
步骤5:手机2的手机APP提交起止位置导航请求:
发起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导航请求;
步骤6:后台管理系统3根据模型选择优先导航路线推荐:
根据优化模型不断更新路线库,计算推荐路线排序,并推送给用户,排序优先级为
“我最常用”>“次数最多”>“耗时最短”>“时间最短”,同时默认选中优先级最高的路线方式,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变更为其他路线方式。
注:当不满足“我最常用”路线条件时,则不推送“我最常用”路线;
步骤7:手机2的手机APP接收导航路线进行导航;
步骤8:导航过程中循环步骤1;
如上,是本实施例系统的全部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