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填构造物及回填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构建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地下构造物时用于防止周
边地面的崩溃的回填构造物及回填方法。
背景技术
在构建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地下室等的地下构造物的情况下,通
常的方法如下,首先,挖掘周边的土地来确保必要宽度,在斜面一侧
设置挡土墙、地基等,在其背面侧回填所挖掘的土,由此构建成为护
土墙的回填构造物。
关于该以往的回填构造物的结构及方法,参照图10~图12进行
说明。
图10是表示以往的回填构造物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1是沿图10
的B-B线的剖视图。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以往的回填构造物中,在回填部6的边
界面借助滑槽7立设墙面板101,在该墙面板101的土地侧的相反侧
(以下简单称为“前面侧”),将从固定地设置在墙面板101上的横梁102
经由设置在墙面板101上的通孔(未图示)张紧了的拉线103固定连
结在被打入土地部5的锚件等支承桩104上,通过与支承桩104的抗
拔力之间的平衡来支承墙面板101所受到的土压。
拉线103的拉伸方向不一定必须限制于一个方向,在容易取得整
体的平衡的方向上,若有必要可以沿多个方向拉伸。
图12是表示该以往的回填构造物的施工工序的图。
在施工时,首先,如图12(a)所示,在挖掘形成了的回填部6
中通过滑槽7立设墙面板101。从固定设置在墙面板101的前面侧上
的横梁102经由设置在墙面板101上的通孔引出张紧了的拉线103。
而且,将支承桩104打入土地部5,并将拉线103紧固在该支承桩104
上。而且,放入回填土回填到拉线103和支承桩104被掩埋的程度。
此时,对于回填土进行滚压作业,夯实回填土。
而且,如图12(b)及图12(c)所示,从墙面板101的底部朝向
上部反复进行该作业,进行回填直到与墙面板101的高度相同的程度,
而构建回填构造物。这样构建了的回填构造物通过回填部6的土压和
支承桩104的抗拔力之间的平衡来支承墙面板101使其稳定化。
顺便提及,该情况下的用于打设支承桩104的最佳施工方法因土
地、地面的土质、施工环境的条件而不同。由此,不一定始终获得稳
定的抗拔力,支承桩104的数量、施工位置、支撑用钢筋的粗细、扭
转次数等需要根据施工环境变更,尤其,在回填土部分,施工后,因
土地的变动、雨水的影响等,支承桩的施工位置容易错位,存在不能
获得期望的抗拔力的问题。
另外,通过滚压作业进行夯实,由此,回填部6内没有空隙,能
够使回填部6成为更密的状态。但是,通过该作业,在回填部6的内
部,拉线103沿墙面板101方向或土地5方向拉伸。由此,墙面板101
倾斜或拉线103拉伸,由此会发生从土地部5拔出支承桩104的情况,
从而不能进行充分的滚压作业。因此,成为容易受到周边地面的变动、
雨水的影响的脆弱的回填构造物。
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轻量填土构造,即,在填土的
斜面上设置斜面框架,在该斜面框架的内侧设置植被土部件和填土主
体,在斜面框架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掩埋固定填土主体的网状片(参照
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715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在使用了以往的支承桩、锚件的回填方法中,存在不
能获得期望的抗拔力的情况,会发生挡土墙被回填土的侧压压倒等不
稳定的情况。
另外,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需要准备铁制的大型的斜面框
架,对于大型的施工来说是有效的,但对于以一般的建筑现场的地面
改良等为目的的施工是无效的。
本发明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其课题是实现一种回填构造物及回填
方法,不存在施工后的挡土墙不稳定等问题,并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土
地改良。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回填构造物用于通过将挖掘出的土进
行回填来构建地下构造物,其特征在于,具有:相对于土地部的斜面
隔开规定的间隔地立设的多个墙面板;沿所述多个墙面板的高度方向
安装的多个片部件;连结所述多个片部件和所述多个墙面板的连结部
件,将所述挖掘出的土回填到所述规定的间隔内,并且与所述多个墙
面板连结的所述多个片部件分别与地面大致平行地被铺设并被掩埋。
另外,本发明的回填构造物的特征是,所述多个片部件是网状的。
另外,本发明的回填构造物的特征是,所述多个片部件是钢制、
布制或树脂制的。
另外,本发明的回填构造物的特征是,所述多个片部件的长度为
墙面板1的高度方向的长度的大致1/3以上的长度。
另外,本发明的回填方法用于通过将挖掘出的土进行回填来构建
地下构造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工序:对实施回填的地面进行挖
掘的挖掘工序;在土地部的前面立设墙面板的板立设工序;在所述墙
面板安装多个片部件的工序;将在所述土地部和所述墙面板之间的回
填部进行回填直到所述多个片部件的铺设水平的回填工序;以所述多
个片部件的张数的量反复地在回填之后实施平整地面的平整地面工
序。
而且,本发明的回填方法用于通过将挖掘出的土进行回填来构建
地下构造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工序:对实施回填的地面进行挖
掘的挖掘工序;在土地部的前面立设墙面板的板立设工序;在所述墙
面板上安装多个片部件的工序;将在所述土地部和所述墙面板之间的
回填部进行回填直到所述多个片部件的铺设水平的回填工序;在进行
回填直到所述多个片部件的铺设水平之后对所述铺设水平面进行滚压
的滚压工序;将所述回填工序和所述滚压工序反复进行所述片部件的
张数的量之后进行平整地面的平整地面工序。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如上所述地构成并进行处理,从而能够实现如下回填构造
物和回填方法:适用于小规模的土地的施工,能够进行与当地的状况
相应的施工,并且能够在施工后长期稳定地维持形成挡土墙的墙面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回填构造物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连结部件的详细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的回填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回填构造物的剖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连结部件的详细结构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回填构造物的施工顺序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回填构造物的施工工序的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回填构造物的施工工序的图。
图10是表示以往的回填构造物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1是沿图10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回填构造物的施工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回填构造物的图。
此外,在图1~图3中,附图标记1表示墙面板,附图标记2表
示连结部件,附图标记3表示网状片,附图标记4表示回填土主体,
附图标记5表示土地部,附图标记6表示回填部,附图标记21表示3
字形垫片,附图标记22表示板坯环,附图标记23表示螺母,附图标
记24表示横梁,附图标记31表示拉线。以下,基于图1~图3进行
详细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回填构造物的俯视图。
如图所示,在土地部5的前面,相对于土地部5的斜面隔开规定
间隔地立设有多个墙面板1,而构成回填构造物的前缘划分区域。而
且,在该土地部5的前面和多个墙面板1之间掩埋网状片3。该网状
片3通过拉线31与连结部件2固定连结。连结部件2的一端贯穿于设
置在墙面板1上的通孔(未图示),另一端侧与拉线31连接。
图2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如图所示,墙面板1立设在预先设置于挖掘面的滑槽7上。在墙
面板1的最低部,为保持墙面板1的稳定性而以覆盖地面部分的方式
铺设网状片3,并通过螺钉8等直接固定在墙面板1上。
在最低部以外的墙面板1的高度方向的多个部位,网状片3分别
通过拉线31与连结部件2固定连结。该网状片3在回填部6分别被回
填土4与地面大致平行地掩埋。在图中,示出了沿着高度方向与地面
大致平行地多层重叠地掩埋了的3张网状片3。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回填土4的土压施加在各网状片3上。通
过该土压,即使不打设以往那样的支承桩,网状片3也能够通过回填
部6充分地系挂在土地部5,与对墙面板1施加的土压之间取得平衡,
能够支承墙面板1。
此外,这里使用的墙面板1可以采用例如实施了高耐腐蚀性的电
镀的钢制模架“E-PANET”(注册商标)等,网状片3可以采用钢制或
树脂制的材料。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连结部件2的详细结构的图。
如图所示,该连结部件2是组合3字形垫片21、板坯环22和螺
母23而构成的。使用时,将板坯环22从土地部5侧贯穿于设置在墙
面板1上的通孔,在墙面板1的前面侧穿过3字形垫片21,利用螺母
23紧固。而且,在由3字形垫片21的金属配件的弯曲面和墙面板1
的前面侧形成的间隙中,塞入横梁24(这里使用10mmφ的钢筋)并
固定连结。通过该横梁24的固定连结,墙面板1被连结在左右的墙面
板上,能够获得必要的强度。
此外,对于墙面板1固定连结网状片3时,不一定必须使用该连
结部件2,例如,也可以直接将网状片3安装在墙面板1上。
在图1中,分别从3组墙面板1与地面大致平行地铺设并掩埋网
状片3,但不一定必须从所有的墙面板1引出网状片3,只要墙面板1
相互被连结,也可以省略一部分,或者将一部分置换成以往例所示的
通过支承桩进行的固定连结。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回填方法的流程。通过该流程说明第
一实施方式的回填方法。
本发明的回填方法是用于在所挖掘的地面对地下构造物进行施工
的回填方法。
首先,挖掘规定划分区域的地面(步骤S1:挖掘工序)。而且,
在所挖掘的挖掘面的规定位置立设墙面板1(步骤S2:板立设工序)。
然后,在墙面板1的最低部固定连结并铺设网状片3,并放入回
填土4进行回填(步骤S3:回填工序)。然后,在墙面板1的高度方
向铺设水平面上铺设网状片3(步骤S4:铺设工序)。接着,判断相对
于墙面板1的高度方向,是否实施了网状片3的铺设直到规定高度(步
骤S5),在铺设没有达到规定高度的情况下,反复进行步骤S3的回填
工序及步骤S4的铺设工序。
该反复进行之后,对于最上部的回填部6实施平整地面(步骤S6:
平整地面工序),完成回填。
这样,通过回填,在回填部6中,回填土4和网状片3的多层被
大致平行地重叠地层叠于地面。这样,回填土4的土压施加在各网状
片3,通过该土压,即使不打设以往那样的支承桩,网状片3也能够
通过回填部6充分地系挂在土地部5,与对墙面板1施加的土压之间
取得平衡,能够支承墙面板1。
此外,作为墙面板1,上述示出了钢制模架的板的例子,但不限
于此,也可以使用树脂制或木制的板。
作为网状片3的材质,可以使用钢制、布制、树脂制等与墙面板
1的材质相应的网状的片。网状片3只要能够承受土压的片状部件即
可,不一定必须具有网眼。而且,能够根据土壤所含有的粘土、沙石
的含有率,适当地使用上述种类的片状部件。
另外,沿墙面板1的高度方向设置的多个网状片3的设置间隔同
样地还能够根据所构建的构造物的规模进行调整。
而且,为保持墙面板1的稳定性,在回填部6的最低部设置网状
片3,但例如在投入回填部6的最低部地浇注混凝土的情况下,不需
要设置网状片3。
<第二实施方式>
图5及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回填构造物的图。此
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相关的重
复说明。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回填构造物是通过改变从墙面板引出的网状片
的种类、长度,而在其施工环境中构建最佳的回填构造物。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回填构造物的剖视图。
如图所示,在该回填构造物中,在土地部5的前面立设多个墙面
板1而构成回填构造物的前缘划分区域这点、该墙面板1立设在预先
设置于挖掘面的滑槽7上这点、网状片3从该墙面板1借助连结部件
20向回填部5方向引出这点、网状片3分别被回填土4掩埋在回填部
6而在回填部6中网状片3的多层重叠地层叠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
同。
从墙面板1引出的网状片3的长度和通过连结部件进行的连结方
法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5所示,被引出的网状片3的长度不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被
引出到斜面,而成为相对于立设的墙面板1的高度的1/3左右的长度。
由于根据周边地面的土质、回填土4的土质和所构建的构造物的规模
进行变更,所以能够调整网状片3的长度。该长度小于1/3时,不能
通过土压取得朝向墙面板1的前面侧的力和朝向斜面侧的力之间的平
衡,不能够支承墙面板1。因此,被引出的网状片3的长度优选为相
对于墙面板1的高度的大致1/3或以上。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回填构造物所使用的连结部件20的
图。
如图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网状片3借助连结部件20直接
被固定在墙面板1上。该连结部件20是大致コ字形状且在墙面板1
的宽度方向上长的部件。在进行固定时,在连结部件20的背面和墙面
板1之间夹着网状片3的一端,在该状态下使用螺钉8将网状片3固
定在墙面板1上。
这样,通过使用简单形状的连结部件20,无论墙面板1的材质、
形状如何都能够容易地固定网状片3。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回填构造物的施工顺序的流程,图8
及图9是表示该回填构造物的施工工序的图。以下,参照图7~图9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回填构造物的施工方法。
首先,如图8(a)所示,为构建回填构造物而挖掘土地部5的规
定划分区域(图7的步骤S10)。然后,如图8(b)所示,在从通过
挖掘工序形成了的斜面8起、确保了用于形成必要的回填部6的宽度
的位置处设置滑槽7,将墙面板1立设在该滑槽7上(图7的步骤S11)。
此时,在滑槽7或墙面板1的最低部附近固定网状片3的一端进行铺
设。此外,在将墙面板1立设在预先投入的混凝土上的情况下、根据
施工环境,不需要在墙面板1的最低部铺设网状片3。然后,放入回
填土4进行回填直到墙面板1上的网状片3的铺设水平(图7的步骤
S12),借助连结部件20将网状片3设置在被立设的墙面板1的高度方
向的规定位置(图7的步骤S13)。
然后,以使网状片3相对于地面大致平行的方式将网状片3铺设
回填土4的上方。而且,如图9(a)所示,放入回填土4并通过滚压
作业夯实回填土4直到网状片3被掩埋的程度(图7的步骤S14)。而
且,如图9(b)、(c)所示,还对于所设置的网状片3的张数的量反
复进行回填土4的放入和滚压作业(图7的步骤S15),对于最上部的
回填部6实施平整地面(图7的步骤S16),完成回填。
在这样被构建的回填构造物中,由于在网状片3被铺设的位置对
回填土4进行滚压,所以回填土4进入各网状片3的网眼部分,网状
片3和回填土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由此,施加于网状片3和回填土
的土压以及摩擦阻力超过回填土4对墙面板1施加的土压,其结果,
能够牢固地进行墙面板1的支承。
另外,由于能够根据墙面板的高度改变从墙面板引出的网状片的
长度及所设置的间隔,所以能够适应与施工环境、构造物的规模相应
的长度、张数,能够抑制成本。而且,由于连结部件为简单的形状且
能够容易地可靠地将网状片固定在墙面板上,所以不需要特别的技术
就能够施工。另外由此也能够缩短工期。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中实施的滚压作业当然也可以在第一实施方
式中实施。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小规模土地的施工,能够实施与当地的状况相应的
施工,能够在施工后长期地稳定地维持形成挡土墙的墙面板,从而能
够在建筑、土木相关的工业领域中广泛利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墙面板
2、20 连结部件
3 网状片
4 回填土
5 土地部
6 回填部
7 滑槽
8 螺钉
213 字形垫片
22 板坯环
23 螺母
24 横梁
31 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