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负载.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6091269 上传时间:2019-04-0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95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1250021.4

申请日:

2016.12.29

公开号:

CN106872736A

公开日:

2017.06.2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1R 1/20申请日:20161229|||公开

IPC分类号:

G01R1/20; G01R31/40(2014.01)I

主分类号:

G01R1/20

申请人: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高青; 於建军; 蔡恒

地址:

310052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路46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博思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15

代理人:

陈蕾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负载,所述电子负载包括:功率控制模块、离网逆变器、辅助电源模块;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电网电源连接;其中,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用于接收电网电源的供电,为所述电子负载提供初始电压,并在所述电子负载正常工作时,为所述电子负载进行补偿。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提高节能效率和测试效率,节能环保。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负载包括:
功率控制模块、离网逆变器、辅助电源模块;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电网电源连接;
其中,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用于接收电网电源的供电,为所述电子负载提供初始电压,并
在所述电子负载正常工作时,为所述电子负载的供电进行补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用于接收第一交流电压,将所述第一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一直流电
压,并输出所述第一直流电压;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将所述第一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
流电压,并输出所述第二直流电压;
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用于接收第二交流电压,将所述第二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流电
压,并输出所述第二直流电压;
所述离网逆变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直流电压,将所述第二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一交流
电压,并输出所述第一交流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每个功率控制模块并联;
每个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每个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负载还包括: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
每个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每个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每个被测电源模块并联;
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每个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每个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负载还包括:第三连接模块和第四连接模块;
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每个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每个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若所述
功率控制模块的数量与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数量相同,则每个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每
个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是一对一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数量为至少
两个,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所述电子负载还包括:第五连接模块;
每个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均与所述第五连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每个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均与所述第五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负载,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负载还包括:第六连接模块;
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六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六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六连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说明书

一种电子负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负载。

背景技术

电源模块是一个独立部件,为了提前筛选出存在故障的电源模块,在电源模块出
厂之前,可以对电源模块进行老化测试(也称为烤机或者烧机),从而提高电源模块的质量
和可靠性。其中,电源模块的老化测试是指:使电源模块持续工作预设时间,这个预设时间
可以进行配置,如2小时、4小时等;若老化测试完成后,电源模块没有发生故障,则电源模块
可以出厂,若电源模块发生故障,则淘汰该电源模块,从而减少出厂后的电源模块容易发生
故障的问题。

在对电源模块进行老化测试的过程中,如图1所示,需要为电源模块加上负载,电
源模块的输入为交流电,电源模块的输出为直流电。其中,电源模块的输入是电网,电源模
块的输出是负载,这样,就可以使电源模块持续工作。

在传统方式中,电源模块的负载可以是电阻、风扇等,这种类型的负载,会将能耗
转换为热量对外发散,能耗全部被浪费。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负载,所述电子负载包括:

功率控制模块、离网逆变器、辅助电源模块;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电网电源连接;

其中,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用于接收电网电源的供电,为所述电子负载提供初始电
压,并在所述电子负载正常工作时,为所述电子负载的供电进行补偿。

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用于接收第一交流电压,将所述第一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一直
流电压,并输出所述第一直流电压;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直流电压,将所述第一直流电压转换为第
二直流电压,并输出所述第二直流电压;

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用于接收第二交流电压,将所述第二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
流电压,并输出所述第二直流电压;

所述离网逆变器,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直流电压,将所述第二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一
交流电压,并输出所述第一交流电压。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每个功率控制模块并联;

每个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每个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子负载还包括:第一连接模块和第二连接模块;

每个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每个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每个被测电源模块并联;

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每个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每个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电子负载还包括:第三连接模块和第四连接模块;

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每个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每个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若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数量与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数量相同,则每个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
与每个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是一对一的连接。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
述电子负载还包括:第五连接模块;

每个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均与所述第五连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每个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均与所述第五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子负载还包括:第六连接模块;

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六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六连接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六连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功率控制模块、离网逆变器、辅助
电源模块作为被测电源模块的电子负载,由离网逆变器向被测电源模块输出交流电压,被
测电源模块向功率控制模块输出直流电压,由功率控制模块和辅助电源模块向离网逆变器
输出直流电压,而且,辅助电源模块可以接收电网电源的供电,为电子负载提供初始电压,
并在电子负载正常工作时,为电子负载的供电进行补偿,这样,可以对被测电源模块和/或
离网逆变器进行老化测试,从而达到节能环保、降低测试成本的目的,并可以提高节能效率
和测试效率。而且,电子负载不是电阻、风扇等,可以减少能耗的浪费,解决发热问题突出等
问题。由于采用离网逆变器产生交流电压,可以降低系统设计难度,提高电子负载的健壮
性,可安装性高,可维护性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者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
实施例或者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
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所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本
申请实施例的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为电源模块加上负载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负载的第一种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负载的第二种结构图;

图4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负载的第三种结构图;

图5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负载的第四种结构图;

图6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负载的第五种结构图;

图7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负载的第六种结构图;

图8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负载的第七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限制本申请。本申
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
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包含一个或多个
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
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
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
一信息。取决于语境,此外,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
或“响应于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电子负载,该电子负载与被测试的电源模块组成一个测
试系统,可以将被测试的电源模块称为被测电源模块,也称为UUT(Unit Under Test,被测
试对象)。其中,该电子负载可以包括功率控制模块、离网逆变器、辅助电源模块。在一个例
子中,由于被测电源模块和离网逆变器始终在工作状态,因此,该测试系统可以对被测电源
模块和/或离网逆变器进行老化测试,从而提高被测电源模块和/或离网逆变器的质量和可
靠性。被测电源模块和离网逆变器的测试原理相同,以对被测电源模块进行老化测试为例
进行说明。

参见图2所示,为该电子负载的一种结构图,功率控制模块20的输入端21与被测电
源模块10的输出端11连接,功率控制模块20的输出端22与离网逆变器30的输入端31连接,
离网逆变器30的输出端32与被测电源模块10的输入端12连接,辅助电源模块40的输出端41
与离网逆变器30的输入端31连接,辅助电源模块40的输入端42与电网电源连接。其中,辅助
电源模块40可以用于接收电网电源的供电,为该电子负载提供初始电压,并在该电子负载
正常工作时,为该电子负载的供电进行补偿。具体的,在整个测试系统还没有电压输入时,
电网电源可以通过辅助电源模块40提供初始电压,在后续过程中,电网电源通过辅助电源
模块40提供补偿电压,即辅助电源模块40的作用可以是:为整个测试系统提供初始电压和
补偿电压,后续过程会详细介绍其功能。

在一个例子中,被测电源模块10,用于接收离网逆变器30输入的第一交流电压,并
将该第一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一直流电压,并向功率控制模块20输出该第一直流电压。功率
控制模块20,用于接收被测电源模块10输入的第一直流电压,将该第一直流电压转换为第
二直流电压,并向离网逆变器30输出该第二直流电压。辅助电源模块40,用于接收电网电源
输入的第二交流电压,将第二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向离网逆变器30输出第二直
流电压。离网逆变器30,用于接收功率控制模块20和辅助电源模块40输入的第二直流电压,
将该第二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一交流电压,并向被测电源模块10输出该第一交流电压。

针对被测电源模块10的工作原理以及处理过程:

被测电源模块10接收的是离网逆变器30输入的第一交流电压,而不是电网输入的
交流电压,从而不需要使用电网为被测电源模块10提供交流电压。而且,该第一交流电压可
以根据离网逆变器30的能力而定,如离网逆变器30用于产生220伏的交流电压时,则该第一
交流电压可以是220伏。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该第一交流电压的数值并不局限于220伏,对
此数值不做限制。

针对“被测电源模块10将第一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一直流电压”的过程,基于被测电
源模块10的工作原理,可以将第一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一直流电压,具体转换过程不再赘述。
不同类型的被测电源模块10,其转换原理也不同,不同类型的被测电源模块10转换后的第
一直流电压也不同,例如,某类型的被测电源模块10,会将220伏的第一交流电压转换为12
伏的第一直流电压,另一类型的被测电源模块10,会将220伏的第一交流电压转换为57伏的
第一直流电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对各种类型的被测电源模块10进行老化测试。

针对功率控制模块20的工作原理以及处理过程:

功率控制模块20输出给离网逆变器30的第二直流电压可以是固定电压值,该固定
电压值与离网逆变器30的能力有关,例如,当离网逆变器30用于将48伏的直流电压转换为
220伏的交流电压时,则该第二直流电压可以为48伏。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二直流电压并
不局限于48伏,对此数值不做限制。

针对“功率控制模块20将第一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的过程,功率控制模
块20可以用于将输出的直流电压维持在第二直流电压。为此,由于被测电源模块10转换后
的第一直流电压可能大于第二直流电压,也可能小于第二直流电压,还可能等于第二直流
电压,因此,若第一直流电压大于第二直流电压,则功率控制模块20可以对该第一直流电压
进行降压处理,以得到第二直流电压,具体降压方式不再赘述;若第一直流电压小于第二直
流电压,则功率控制模块20可以对该第一直流电压进行升压处理,以得到第二直流电压,具
体升压方式不再赘述;若第一直流电压等于第二直流电压,则功率控制模块20还可以工作
在BUCK-BOOST模式(降压-升压模式),以得到第二直流电压。

在实际应用中,功率控制模块20有一定的工作范围,如该工作范围是第一阈值到
第二阈值(功率控制模块20可以支持比较大的电压变化,如第一阈值为8伏,第二阈值为80
伏),其表示当第一直流电压位于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时,功率控制模块20可以正常工
作,即可以将第一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因此,被测电源模块10转换后的第一直流
电压是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的电压值。其中,该第一阈值和该第二阈值均与功率控制
模块20的工作能力有关,该第一阈值可以小于第二直流电压,该第二阈值可以大于第二直
流电压。

在一个例子中,功率控制模块20实际上可以是一个DC-DC模块(即用于进行直流电
压到直流电压转换的模块,其可以将离网逆变器30所需要的第二直流电压输出给离网逆变
器30)。而且,功率控制模块20工作在恒流控制模式,通过控制功率控制模块20的电流大小,
就可以控制该电子负载的功率。

具体的,由于辅助电源模块40可以将功率控制模块20的输出电压钳位在第二直流
电压,因此,功率控制模块20可以工作在恒流控制模式,这样,通过控制恒流电流的大小,就
能够比较方便地控制电子负载的输出功率。

针对辅助电源模块40的工作原理以及处理过程:

在一个例子中,由于被测电源模块10、功率控制模块20、离网逆变器30的工作过程
中会有能量损失,为了补偿能量损失,辅助电源模块40可以接收电网电源输入的第二交流
电压,将第二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并向离网逆变器30输出第二直流电压。其中,
第二交流电压可以是电网输出给辅助电源模块40的,第二交流电压的数值与电网的工作能
力有关,对此不做限制,如220伏等。辅助电源模块40输出给离网逆变器30的第二直流电压
可以是固定电压值,该固定电压值与离网逆变器30的能力有关,例如,当离网逆变器30用于
将48伏的直流电压转换为220伏的交流电压时,则第二直流电压可以为48伏。当然,在实际
应用中,第二直流电压并不局限于48伏,对此数值不做限制。

在上述过程中,虽然由电网向辅助电源模块40输出电压,但是与传统方式相比,若
电阻、风扇等负载的功率为2000瓦,则电网需要提供2000瓦的能量,而这2000瓦会直接通过
发热或转动的方式损失掉。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网提供的能量只用于补偿电子负载的能
量损失,其数值会很小,如电网需要提供100瓦的能量,因此,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

针对离网逆变器30的工作原理以及处理过程:

离网逆变器30又可以称为离网式电力逆变器,由于功率控制模块20已经可以实现
功率控制功能,因此,离网逆变器30不需要实现功率控制功能,这样,就可以使用纯逆变模
式的离网逆变器30,即离网逆变器30只需要具有如下功能“将第二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一交
流电压,并向被测电源模块10输出第一交流电压”即可。这样,可以简化离网逆变器30的处
理,提高离网逆变器30的处理性能。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此离网逆变器30的类型、内部
结构以及实现功能均不做限制,只要具有上述功能即可,后续以离网逆变器30为例进行说
明。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2所示,针对“离网逆变器30的输出端32与被测电源模块10的
输入端12”的连接关系,离网逆变器30的输出端32与被测电源模块10的输入端12可以通过
独立式电源总线连接。其中,独立式电源总线可以是独立式的交流电总线,该独立式电源总
线是一个独立于电网的电源总线,即不需要使用电网的电源总线连接离网逆变器30和被测
电源模块10。这样,能够解除离网逆变器30与电网的耦合关系,不需要电网对被测电源模块
10提供交流电压,从而达到节能环保、降低测试成本的目的,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一个例子中,功率控制模块2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且每个功率控制模块20
可以并联。而且,每个功率控制模块20的输入端21与被测电源模块10的输出端11连接,每个
功率控制模块20的输出端22与离网逆变器30的输入端31连接。如图3所示,为电子负载的一
种结构示意图,以3个功率控制模块20为例。当然,功率控制模块20的数量并不局限于3个,
对此数量不做限制。

如图3所示,电子负载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模块50和第二连接模块60。其中,每个
功率控制模块20的输入端21与第一连接模块50的输出端51连接,且被测电源模块10的输出
端11与第一连接模块50的输入端52连接。此外,每个功率控制模块20的输出端22还可以与
第二连接模块60的输入端61连接,且离网逆变器30的输入端31与第二连接模块60的输出端
62连接。

在图3中,每个功率控制模块20的处理均相同,即被测电源模块10向每个功率控制
模块20输出第一直流电压,且每个功率控制模块20均用于将第一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流
电压,并向离网逆变器30输出该第二直流电压。

在图3中,通过将至少两个功率控制模块20并联在一起,可以将低功率合路为高功
率,如每个功率控制模块20的功率是300瓦时,则3个功率控制模块20的总功率是900瓦。其
中,可以将低功率合路为高功率的控制方式称为DPCM(Distributed Power Controller
Module,分布式功率控制)模式,通过将低功率合路为高功率的控制方式,可以极大地降低
设计难度,根据需要控制电子负载的总功率。例如,通过调节功率控制模块20的电流大小,
可以控制功率控制模块20的功率,如将功率控制模块20的功率控制在300瓦。进一步的,若
电子负载需要的总功率是3000瓦时,则可以并列10个功率控制模块20。若电子负载需要的
总功率是1500瓦时,则可以并列5个功率控制模块20,以此类推。

在一个例子中,被测电源模块1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且每个被测电源模块10
可以并联。而且,离网逆变器30的输出端32与每个被测电源模块10的输入端12连接,功率控
制模块20的输入端21与每个被测电源模块10的输出端11连接。如图4所示,为电子负载的一
种结构示意图,以3个被测电源模块10为例。当然被测电源模块10的数量并不局限于3个,对
此数量不做限制。

如图4所示,电子负载还可以包括:第三连接模块70和第四连接模块80。其中,离网
逆变器30的输出端32与第三连接模块70的输入端71连接,而且,每个被测电源模块10的输
入端12与第三连接模块70的输出端72连接。此外,功率控制模块20的输入端21与第四连接
模块80的输出端81连接,而且,每个被测电源模块10的输出端11与第四连接模块80的输入
端82连接。

在图4中,每个被测电源模块10的处理均相同,即离网逆变器30向每个被测电源模
块10输出第一交流电压,且每个被测电源模块10均用于将第一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一直流电
压,并向功率控制模块20输出该第一直流电压。

在一个例子中,针对并列的被测电源模块10的数量,可以与电子负载的总功率、以
及每个被测电源模块10需要的功率有关。例如,当电子负载的总功率是3000瓦时,若每个被
测电源模块10需要使用的功率为300瓦,则可以并列10个被测电源模块10,即可以同时对10
个被测电源模块10进行老化测试。若每个被测电源模块10需要的功率为600瓦,则可以并列
5个被测电源模块10,即可以同时对5个被测电源模块10进行老化测试,以此类推,在此不再
赘述。

在一个例子中,当被测电源模块1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支持均流模式的被测电
源模块10的数量大于等于2时,则可以通过均流总线将支持均流模式的被测电源模块10连
接在一起。均流模式是指:各被测电源模块10的工作电流接近的模式,在均流模式下,可以
使各被测电源模块10的工作电流接近,功率接近,避免不同被测电源模块10之间的功率相
差过大。通过使用均流总线将各被测电源模块10连接在一起,就可以保证各被测电源模块
10的工作电流接近。

在一个例子中,当功率控制模块2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被测电源模块10的数量
为至少两个时,若功率控制模块20的数量与被测电源模块10的数量相同,则每个功率控制
模块20的输入端21与每个被测电源模块10的输出端11是一对一的连接。如图5所示,为电子
负载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以3个功率控制模块20,3个被测电源模块10为例,当然,功率控制
模块20的数量并不局限于3个,被测电源模块10的数量并不局限于3个,对此数量不做限制。

其中,除了功率控制模块20与被测电源模块10的连接关系(即一对一的连接),其
它连接关系与图3、图4类似,即可以使用图3中的第二连接模块60以及图4中的第三连接模
块70,其结构如图5所示,对此不再重复赘述。

在另一个例子中,当功率控制模块2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被测电源模块10的数
量为至少两个时,则该电子负载还可以包括第五连接模块90。其中,无论功率控制模块20的
数量与被测电源模块10的数量是否相同,则每个功率控制模块20的输入端21均可以与第五
连接模块90的输出端91连接,而且,每个被测电源模块10的输出端11均可以与第五连接模
块90的输入端92连接。

如图6所示,为电子负载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在图6中,以3个功率控制模块20,3个
被测电源模块10为例,当然,功率控制模块20的数量并不局限于3个,被测电源模块10的数
量并不局限于3个,对此数量不做限制。

其中,除了功率控制模块20与被测电源模块10的连接关系(即功率控制模块20与
被测电源模块10通过第五连接模块90连接,而不是一对一的连接),其它连接关系与图3、图
4类似,即可以使用图3中的第二连接模块60以及图4中的第三连接模块70,其结构可以如图
6所示,对此不再重复赘述。

在一个例子中,电子负载还可以包括第六连接模块100。而且,辅助电源模块40、功
率控制模块20与离网逆变器30的连接关系可以是:辅助电源模块40的输出端41与第六连接
模块100的输入端101连接;功率控制模块20(即每个功率控制模块20)的输出端21与第六连
接模块100的输入端101连接;离网逆变器30的输入端31与第六连接模块100的输出端102连
接。例如,在图2的基础上,则电子负载的结构可以如图7所示。当然,在其它电子负载的基础
上,同样可以参考图7所示的结构,例如,在图3、图5、图6的基础上,第二连接模块60也就是
第六连接模块100,只要将辅助电源模块40的输出端41连接到第二连接模块60的输入端61
即可,在图4的基础上,同样需要在功率控制模块20与离网逆变器30之间增加一个第六连接
模块100,其结构与图7类似。

在一个例子中,上述第一连接模块50、第二连接模块60、第三连接模块70、第四连
接模块80、第五连接模块90、第六连接模块100可以是一个连接点,也可以是一个连接器,还
可以是导线、背板或汇流条等其它连接结构,其中各连接模块也可以采用上述几种连接结
构组合的方式,对此连接结构不再赘述,只要能够按照上述方式将被测电源模块10、功率控
制模块20、离网逆变器30、辅助电源模块40连接在一起即可,对此不做限制。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功率控制模块、离网逆变器、辅助
电源模块作为被测电源模块的电子负载,由离网逆变器向被测电源模块输出交流电压,被
测电源模块向功率控制模块输出直流电压,由功率控制模块和辅助电源模块向离网逆变器
输出直流电压,而且,辅助电源模块可以接收电网电源的供电,为电子负载提供初始电压,
并在电子负载正常工作时,为电子负载的供电进行补偿,这样,可以对被测电源模块和/或
离网逆变器进行老化测试,从而达到节能环保、降低测试成本的目的,并可以提高节能效率
和测试效率。而且,电子负载不是电阻、风扇等,可以减少能耗的浪费,解决发热问题突出等
问题。由于采用离网逆变器产生交流电压,可以降低系统设计难度,提高电子负载的健壮
性,可安装性高,可维护性高。

以下结合图8所示的应用场景,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图8是在图7的基础
上,给出的一个示例,针对其它结构,具有与图8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后续以图8为
例。图8中,AC是指交流电压,DC是指直流电压。

首先,电网AC(即电网电源)向辅助AC-DC电源模块40(即辅助电源模块)输出第二
交流电压,如220伏等,这个过程用于为电子负载提供初始电压。辅助AC-DC电源模块40在接
收到该第二交流电压后,可以将该第二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如48伏等,并将该第
二直流电压输出给连接器100(即第六连接模块),连接器100在接收到该第二直流电压后,
可以直接将该第二直流电压输出给离网式电力逆变器30(即离网逆变器)。离网式电力逆变
器30接收到该第二直流电压后,将该第二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一交流电压,如220伏,并向被
测AC-DC电源模块10(即被测电源模块)输出该第一交流电压。

其次,被测AC-DC电源模块10在接收到该第一交流电压后,将该第一交流电压转换
为第一直流电压,如12伏等,并向DC-DC模块20(即功率控制模块)输出第一直流电压。DC-DC
模块20在接收到该第一直流电压后,可以将该第一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并将第
二直流电压输出给连接器100。同时,电网AC向辅助AC-DC电源模块40输出第二交流电压,这
个过程用于为电子负载进行补偿。辅助AC-DC电源模块40在接收到该第二交流电压后,可以
将该第二交流电压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并将该第二直流电压输出给连接器100。

经过上述处理,连接器100可以接收到来自DC-DC模块20的第二直流电压,以及来
自辅助AC-DC电源模块40的第二直流电压,并将该第二直流电压输出给离网式电力逆变器
30。离网式电力逆变器30接收到该第二直流电压后,将该第二直流电压转换为第一交流电
压,并向被测AC-DC电源模块10输出该第一交流电压。以此类推,后续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处
理,不再重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
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
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一种电子负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种电子负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一种电子负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电子负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电子负载.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负载,所述电子负载包括:功率控制模块、离网逆变器、辅助电源模块;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功率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出端与所述被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离网逆变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的输入端与电网电源连接;其中,所述辅助电源模块用于接收电网电源的供电,为所述电子负载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测量;测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