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泵车及其臂架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泵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臂架装置。此外,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该臂架装置的混凝土泵车。
背景技术
混凝土泵车是一种常用的工程机械,用于将混凝土泥浆通过输送
管道输送到预定地点,以便在远离搅拌站的位置进行混凝土浇注作业。
随着我国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混凝土泵车的需求
也越来越大。
在现有技术中,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英文简称为WIPO)申请,
并专利号为“WO 2006/097827A2”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泵车。
在该专利中,混凝土泵车的臂架装置包括第一节臂架、第二节臂架、
第三节臂架、第四节臂架、第五节臂架、第六节臂架及第七节臂架;
第一节臂架与混凝土泵车的转台铰接,并且如图1所示,折叠状态时,
上述七节臂架均位于所述转台靠近混凝土泵车的车尾的一侧,且第二
节臂架和第三节臂架均位于第一节臂架的下方。然而,该专利中的混
凝土泵车具有如下缺陷:
第一,第一节臂架与第二节臂架不能同时打开,需要先打开第一
节臂架,然后再打开第二节臂架,否则第二节臂架会碰到混凝土泵车
的上车平台;这样,会导致臂架装置全部打开花费的时间较多,进而
影响了混凝土泵车的施工效率。
第二,上述七节臂架均朝后设置,位于所述转台靠近车尾的一侧,
因而在转台靠近驾驶室的一侧直至驾驶室上方的空间未得到利用,臂
架装置展开后的最大长度受到了限制。
第三,上述七节臂架均朝后设置,位于所述转台靠近车尾的一侧,
因而整车的重心位置偏后,重心位置不合理,未能充分利用混凝土泵
车的前桥桥荷。
第四,最后两节臂架,亦即第六节臂架和第七节臂架,不能太长,
否则当打开第一节臂架时,会使得该最后两节臂架碰到混凝土泵车的
上车平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臂架装置,该臂架装置的结
构设计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一节臂架和第二节臂架同时展开,从而能够
减少臂架装置展开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整车重心前移,从
而充分利用前桥桥荷;再一方面能够延长臂架装置的最后两节臂架,
从而提高臂架装置的最大长度。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臂
架装置的混凝土泵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臂架装置,用于混凝土泵
车,包括多节臂架,所述多节臂架包括与所述混凝土泵车的转台铰接
的第一节臂架及与该第一节臂架铰接的第二节臂架;处于折叠状态时,
所述第一节臂架向所述混凝土泵车的驾驶室一侧的方向延伸,并所述
第二节臂架进一步置于所述第一节臂架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节臂架进一步延伸至所述驾驶室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二节臂架从所述第一节臂架的末端延伸至所述混
凝土泵车的车尾或进一步超过车尾。
优选地,所述多节臂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节臂架的末端铰接的第
三节臂架;处于折叠状态时该第三节臂架设于所述转台靠近所述混凝
土泵车的车尾的一侧,并设于所述第二节臂架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多节臂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三节臂架的末端铰接的第
四节臂架,处于折叠状态时该第四节臂架设于所述第二节臂架与所述
第三节臂架之间,并该第四节臂架的末端偏置于所述第二节臂架。
优选地,所述多节臂架还包括与所述第四节臂架的末端铰接的第
五节臂架,处于折叠状态时该第五节臂架与所述第四节臂架的末端处
于所述第二节臂架的同侧,并该第五节臂架的末端进一步延伸至所述
驾驶室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多节臂架还包括与所述第五节臂架的末端铰接的第
六节臂架,处于折叠状态时该第六节臂架的末端进一步延伸至车尾或
超过车尾。
优选地,所述转台上进一步设有铰接板,所述第一节臂架铰接于
所述铰接板上,并所述第一节臂架与所述铰接板之间进一步铰接有变
幅油缸。
优选地,所述铰接板设有靠近所述车尾一侧的高铰点及靠近所述
驾驶室一侧的低铰点;所述第一节臂架铰接于所述低铰点上,所述变
幅油缸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节臂架上,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高铰点
上。
优选地,所述铰接板包括主铰接板和辅铰接板,所述第一节臂架
铰接于所述主铰接板上,并该第一节臂架的底端铰接有所述辅铰接板,
所述变幅油缸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节臂架上,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辅
铰接板上,并所述辅铰接板与所述主铰接板之间进一步铰接有连杆,
以便实现所述第一节臂架可进行180°旋转。
优选地,所述变幅油缸的一端铰接于所述铰接板靠近所述驾驶室
一侧的铰点上,其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节臂架上;所述铰接板靠近
所述驾驶室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节臂架之间还铰接有在所述第一节臂架
竖直设置时承受其载荷的限位拉杆。
此外,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混凝土泵车,包
括转台;所述混凝土泵车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臂架装置,所述第
一节臂架铰接于所述转台上。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发明所提供的臂架装置,处于折叠状态
时其第一节臂架设于所述转台靠近所述混凝土泵车的驾驶室的一侧,
其第二节臂架进一步铰接于所述第一节臂架的上方,因而该第一节臂
架和第二节臂架可以同时展开,避免了两者先后展开所带来的时间延
长问题,从而能够减少臂架装置展开所需的时间,进而能够保证混凝
土泵车的施工效率。
此外,由于第二节臂架与第一节臂架可以同时展开,并且随着展
开,第二节臂架距离上车平台越来越远,因而随着第二节臂架一起运
动的最后两节臂架可以做得较长,而不必担心第一节臂架与第二节臂
架展开时,最后两节臂架碰到上车平台的问题,因而能够提高臂架装
置展开的最大长度。
再者,由于第一节臂架设于所述转台靠近所述混凝土泵车的驾驶
室的一侧,并且第二节臂架以及最后两节臂架也部分设于所述转台靠
近所述混凝土泵车的驾驶室的一侧,从而可以使得整车重心前移,充
分利用混凝土泵车的前桥桥荷,使得重心的位置合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包括上述臂架装置的混凝土泵
车,其技术效果与上述臂架装置的技术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臂架装置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
图;
图2为图1中的臂架装置的第一节臂架与第二节臂架展开时的结
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例中臂架装置的变幅油缸的安装结构
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例中臂架装置的变幅油缸的安装结构
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例中臂架装置的变幅油缸的安装结构
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转台;
21第一节臂架;22第二节臂架;23第三节臂架;24第四节臂架;
25第五节臂架;26第六节臂架;
3驾驶室;
4车尾;
5铰接板;51高铰点;52低铰点;53主铰接板;54辅铰接板;
6变幅油缸;61连杆;
7限位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臂架装置,该臂架装置的结构设计一方
面能够使得第一节臂架和第二节臂架同时展开,从而能够减少臂架装
置展开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整车重心前移,从而充分利用
前桥桥荷;再一方面能够延长臂架装置的最后两节臂架,从而提高臂
架装置的最大长度。此外,本发明另一个核心为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臂
架装置的混凝土泵车。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
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臂架装置处于折
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臂架装置的第一节臂架与第
二节臂架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的臂架装置,用于混凝土泵车,
包括多节臂架,该多节臂架包括与混凝土泵车的转台1铰接的第一节
臂架21及与该第一节臂架21铰接的第二节臂架22;在此基础上,如
图1,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节臂架21向所述混凝土泵车的驾驶室3
一侧的方向延伸,,并第二节臂架22进一步置于第一节臂架21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节臂架22进一步置第一节臂架21的上方”
的具体含义包括,第二节臂架22既可以置于第一节臂架21的正上方,
又可以置于第一节臂架21的侧上方,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于所述多节臂架的数量不作限制,无论
是四节臂架、五节臂架、六节臂架或更多节臂架,只要采用上述第一
节臂架21和第二节臂架22的结构设计,就均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之内。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发明所提供的臂架装置,处于折叠状态
时其第一节臂架21设于转台1靠近混凝土泵车的驾驶室3的一侧,其
第二节臂架22进一步置于第一节臂架21的上方,因而该第一节臂架
21和第二节臂架22可以同时展开,避免了两者先后展开所带来的时
间延长问题,从而能够减少臂架装置展开所需的时间,进而能够保证
混凝土泵车的施工效率。
此外,由于第二节臂架22与第一节臂架21可以同时展开,并且
随着展开,第二节臂架22距离上车平台越来越远,因而随着第二节臂
架22一起运动的最后两节臂架可以做得较长,而不必担心第一节臂架
21与第二节臂架22展开时,最后两节臂架碰到上车平台的问题,因
而能够提高臂架装置展开的最大长度。
再者,由于第一节臂架21设于转台1靠近混凝土泵车的驾驶室3
的一侧,并且第二节臂架22以及最后两节臂架也部分设于转台1靠近
混凝土泵车的驾驶室3的一侧,从而可以使得整车重心前移,充分利
用混凝土泵车的前桥桥荷,使得重心的位置合理。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节臂架21进一步延伸至驾驶室3的
上方;毫无疑问,该结构的具体含义也包括第一节臂架21的末端在驾
驶室3的上方超过驾驶室3而伸出。该种结构设计使得臂架装置充分
利用了驾驶室3上方的空间,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臂架装置展开
时的最大长度。
进一步地,为再进一步提高臂架装置展开时的最大长度,如图1
所示,第二节臂架22远离第一节臂架21的末端可以延伸至混凝土泵
车的车尾4或进一步超过车尾4。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任一种技术方案中,可以做出进一步具体
设计。比如,如图1所示,所述多节臂架还包括与第二节臂架22的末
端铰接的第三节臂架23;处于折叠状态时该第三节臂架23设于转台1
靠近混凝土泵车的车尾4的一侧,并设于第二节臂架22的下方。该种
结构设计能够充分利用转台1靠近混凝土泵车的车尾4的一侧并第二
节臂架22下方的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多节臂架还包括与第三节臂
架23的末端铰接的第四节臂架24,处于折叠状态时该第四节臂架24
设于第二节臂架22与第三节臂架23之间,并该第四节臂架24的末端
偏置于第二节臂架22。该种结构设计使得第四节臂架24充分利用第
二节臂架22与第三节臂架23之间的间隙空间,使得结构更为紧凑,
并该第四节臂架24的末端由该间隙中向一侧伸出,从而为连接第五节
臂架25创造了条件。
进一步地,如1和图2所示,所述多节臂架还包括与第四节臂架
24的末端铰接的第五节臂架25,处于折叠状态时该第五节臂架25与
第四节臂架24的末端处于第二节臂架22的同侧,并该第五节臂架25
的末端进一步延伸至驾驶室3的上方。由于该第五节臂架25设于第二
节臂架22的一侧,并其位置高出转台1,因而其可以延伸至驾驶室3
的上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臂架装置展开时的最大长度。
此外,如图1所示,所述多节臂架还包括与第五节臂架25的末
端铰接的第六节臂架26,处于折叠状态时该第六节臂架26可以设于
第五节臂架25的上方,并其末端进一步延伸至车尾4或超过车尾4。
显然,该种结构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臂架装置展开时的最大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六节臂架26的末端还可以铰接第七节臂架,
处于折叠状态时,该第七节臂架的末端可以延伸至驾驶室3的上方;
进一步地,该第七节臂架的末端还可以铰接第八节臂架,处于折叠状
态时,该第八节臂架的末端可以延伸至车尾4或超过车尾4;当然,
第八节臂架之后还可以铰接第九节臂架或更多节臂架,本发明对此不
作限制。
在上述任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进一步设计。具体
地,请参考图3、图4和图5,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例中臂架装
置的变幅油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例中臂架
装置的变幅油缸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例中
臂架装置的变幅油缸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转台1上进一步设有铰接板5,第一
节臂架21铰接于铰接板5上,并第一节臂架21与铰接板5之间进一
步铰接有变幅油缸6。该种结构设计可以实现第一节臂架21的展开和
折叠。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做出进一步改进。比如,如图3所示,
铰接板5设有靠近车尾4一侧的高铰点51及靠近驾驶室3一侧的低铰
点52,需要说明的是,该高铰点51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低铰点
52;第一节臂架21铰接于低铰点52上,变幅油缸6的一端铰接于第
一节臂架21上,其另一端铰接于高铰点51上。如图1所示,随着变
幅油缸6伸长,第一节臂架21实现水平折叠,随着变幅油缸6伸缩,
第一节臂架21实现竖直展开;并且当第一节臂架21竖直展开时,变
幅油缸6受到第一节臂架21的压力载荷,因而能够较为稳定支撑第一
节臂架21。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做出进一步改进。比如,如图4所示,
铰接板5包括主铰接板53和辅铰接板54,第一节臂架21铰接于主铰
接板53上,并该第一节臂架21的底端铰接有辅铰接板54,变幅油缸
6一端铰接于第一节臂架21上,其另一端铰接于辅铰接板54上,并
辅铰接板54与主铰接板53之间进一步铰接有连杆61。具体地,如图
4所示,该辅铰接板54具体为三角弧形板,其一个角端的铰点铰接于
第一节臂架21上,其另两个角上的铰点分别铰接于连杆61和变幅油
缸6上。如图4所示,该种结构设计能够实现第一节臂架21进行180
°旋转,从而增大臂架在水平范围的延伸长度。
具体地,还可以提供变幅油缸6的另一种安装结构。如图5所示,
变幅油缸6的一端铰接于铰接板5靠近驾驶室3一侧的铰点上,其另
一端铰接于第一节臂架21上;铰接板5靠近驾驶室3的一侧与第一节
臂架21之间还铰接有在第一节臂架21竖直设置时承受其拉力载荷的
限位拉杆7。该限位拉杆7包括两节杆件,并且二者相互铰接。如图5
所示,当第一节臂架21折叠时,限位拉杆7弯曲,当第一节臂架21
竖直展开时,限位拉杆7拉直,从而承受第一节臂架21的拉力载荷将
其拉住。该种结构设计可以防止变幅油缸6受到第一节臂架21的拉力
载荷,从而避免该变幅油缸6受到破坏。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混凝土泵车,如图1所示,包括转台1;
并且,混凝土泵车还包括上述任一种技术方案中的臂架装置,如图1
所示,第一节臂架21铰接于转台1上。该混凝土泵车的其他部分,可
以参照现有技术,本文不再展开。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混凝土泵车及其臂架装置进行了详细介
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
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
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
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