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范痕活底范模的使用方法本发明申请是母案申请“无范痕活底范模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的分案申请,母案
申请的申请号为2015102398605,申请日为2015年5月12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模具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无范痕活底范模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范制葫芦是在葫芦幼小时装入有花纹的范模中,靠葫芦自身生长充满整个范模,
待成熟收获打开范模就有可能获得印有范模花纹的范制葫芦。在此过程中,还要将葫芦的
干花去除,而有的范制葫芦范模口径比较小(如小口花瓶),葫芦在可装入此小口时葫芦花
尚未干,对于传统的范制葫芦模具来说,装入后等花干时又很难去除(如图1所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范痕活底范模及其制作和使
用方法。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无范痕活底范模,包括底托、底托盖、石膏上模、固定螺栓,
所述底托为圆盘形结构,底托的中心位置同轴设置有第一圆形凸台,第一圆形凸
台内径为空心圆孔;底托上均匀分布有底托螺栓孔;
所述底托盖为圆盘形结构,底托盖的中心位置同轴设置有第二圆形凸台,底托盖
上均匀分布有底托盖螺栓孔;底托盖为透明材质;
石膏上模为一体化的空心结构,其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开口;石膏上模下端面与
底托上端面紧密固定连接;石膏上模内嵌有铁丝网,铁丝网起到加强作用;
所述底托盖与底托紧密配合,其中,底托盖螺栓孔与底托螺栓孔对齐,所述第二圆
形凸台的外径与底托的第一圆形凸台内径相配合;底托盖的第二圆形凸台上端面与石膏上
模下端面紧密配合;
所述固定螺栓的底端固定嵌入在石膏上模的内部;固定螺栓的旋入端穿过底托螺
栓孔和底托盖螺栓孔露出底托盖,固定螺栓的旋入端设置有元宝母;固定螺栓上设置有螺
母,螺母与底托螺栓孔配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螺栓上设置有两个螺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螺母为六角螺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托螺栓孔为带有六角螺母定位的螺栓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螺栓旋入端露出底托盖2-5c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底托的第一圆形凸台与底托盖的第二圆形凸台在同一平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石膏上模底端开口的孔径小于底托盖的第二圆形凸台的外
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螺栓、底托螺栓孔、底托盖螺栓孔的数量相同位置相
对应,三者相配合。
以下是无范痕活底范模的制作方法:
1、将空心硅胶阳模与底托配合组装,空心硅胶阳模内部填充细沙;在固定螺栓上
装入螺母,然后将固定螺栓旋入端朝下穿过底托螺栓孔使螺母装配在底托的底托螺栓孔
内,同时使固定螺栓旋入端露出底托,最后用元宝母将固定螺栓拧紧固定。
2、在底托上装上模具外套。
3、在模具外套内装入铁丝网。
4、将石膏注入模具外套直至与模具外套高度齐平,用以制作石膏上模。
5、石膏凝固后倒出硅胶阳模内细沙,取出硅胶阳模,取下模具外套,至此制作石膏
上模、底托和固定螺栓三者固定在一起。
6、从固定螺栓中拧下元宝母,对齐底托盖螺栓孔和底托螺栓孔,将固定螺栓装配
进底托盖螺栓孔,再将元宝母旋入固定螺栓使底托盖与底托紧密配合。
步骤1中,空心硅胶阳模的底部与底托的第一圆形凸台相配合;所述螺母为六角螺
母。
步骤1中,固定螺栓旋入端露出底托3-6cm。
步骤2中,所述模具外套为等直径的圆筒结构,其设置有开口,使用时用胶带粘和
开口。开口的作用是方便在步骤5中取下模具外套。
步骤3中,所述铁丝网的直径小于模具外套的直径、高度高于模具外套的高度。
以下是无范痕活底范模的使用方法:
1、将小于石膏上模上口尺寸的葫芦整体装入石膏上模内。
2、通过底托的空心圆孔观察葫芦花的生长状态,当葫芦花自然干透时,摘除葫芦
花,然后将透明底托盖装配进底托,并用元宝母拧紧。
3、通过透明底托盖观察葫芦的生长状态,如果观察到葫芦腐烂,将元宝母拧下,拔
出底托盖,将废品及时剪除。
4、待葫芦自然生长至充满整个无范痕活底范模露出石膏上模的上口后,再经过15
天的定型期,然后将元宝母拧下,拔出底托盖,再打开石膏上模取出范制好的葫芦。让范制
好的葫芦在自然环境下长至老熟木质化。(由于葫芦有其特质,对活底范模下底的拼接痕部
不会长出清角,所以范制出的葫芦是整体无范痕的。)
在所述步骤3中,每间隔3—5天观察葫芦的生长状态。
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通过无范痕活底范模制作出来的葫芦无范
痕、无残花,且成品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范制葫芦模具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无范痕活底范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无范痕活底范模的底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底托的侧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无范痕活底范模的的底托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底托盖的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中使用的空心硅胶阳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使用的模具外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A向视图,
图10是本发明中无范痕活底范模的制作方法的步骤1的装配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无范痕活底范模的制作方法的步骤3的装配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中无范痕活底范模的制作方法的步骤4的装配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中无范痕活底范模的制作方法的步骤5的装配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中无范痕活底范模的使用方法的步骤1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中无范痕活底范模的使用方法的步骤2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中无范痕活底范模的使用方法的步骤2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中无范痕活底范模的使用方法的步骤4的示意图。
其中:1为底托,2为底托盖,3为硅胶阳模,4为固定螺栓,5为螺母,6为元宝母,7为
模具外套,8为胶带,9为铁丝网,10为石膏上模,
1-1为第一圆形凸台,1-2为底托螺栓孔,1-3为空心圆孔,2-1为第二圆形凸台,2-2
为底托盖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附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无范痕活底范模,包括底托1、底托盖2、石膏上模
10、固定螺栓4,
如附图3和4所示,所述底托1为圆盘形结构,底托1的中心位置同轴设置有第一圆
形凸台1-1,第一圆形凸台1-1内径为空心圆孔1-3;底托1上均匀分布有底托螺栓孔1-2;
如附图5和6所示,所述底托盖2为圆盘形结构,底托盖2的中心位置同轴设置有第
二圆形凸台2-1,底托盖2上均匀分布有底托盖螺栓孔2-2;底托盖2为透明材质;
如附图2所示,石膏上模10为一体化的空心结构,其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开口;石
膏上模10下端面与底托1上端面紧密固定连接;石膏上模10内嵌有铁丝网9,铁丝网起到加
强作用;
所述底托盖2与底托1紧密配合,其中,底托盖螺栓孔2-2与底托螺栓孔1-2对齐,所
述第二圆形凸台2-1的外径与底托1的第一圆形凸台1-1内径相配合;底托盖2的第二圆形凸
台2-1上端面与石膏上模10下端面紧密配合;
所述固定螺栓4的底端4-1固定嵌入在石膏上模10的内部;固定螺栓4的旋入端4-2
穿过底托螺栓孔1-2和底托盖螺栓孔2-2露出底托盖2,固定螺栓4的旋入端4-2设置有元宝
母6;固定螺栓4上设置有螺母5,螺母5与底托螺栓孔1-2配合(图2)。
所述固定螺栓4上设置有两个螺母5。
所述螺母5为六角螺母。
所述底托螺栓孔1-2为带有六角螺母定位的螺栓孔(图3)。
所述固定螺栓4旋入端露出底托盖2-5cm。
底托1的第一圆形凸台1-1与底托盖2的第二圆形凸台2-1在同一平面。
石膏上模10底端开口的孔径小于底托盖2的第二圆形凸台2-1的外径。
所述固定螺栓、底托螺栓孔、底托盖螺栓孔的数量相同位置相对应,三者相配合。
以下是无范痕活底范模的制作方法:
1、将空心硅胶阳模3(图7)与底托1配合组装,空心硅胶阳模3内部填充细沙;在固
定螺栓4上装入螺母5,然后将固定螺栓4旋入端朝下穿过底托螺栓孔1-2使螺母5装配在底
托1的底托螺栓孔1-2内,同时使固定螺栓4旋入端露出底托1,最后用元宝母6将固定螺栓4
拧紧固定(图10)。
2、在底托1上装上模具外套7(图8、9)。
3、在模具外套7内装入铁丝网9(图11)。
4、将石膏注入模具外套7直至与模具外套高度齐平,用以制作石膏上模10(图12)。
5、石膏凝固后倒出硅胶阳模内细沙,取出硅胶阳模,取下模具外套7,至此制作石
膏上模10、底托1和固定螺栓4三者固定在一起(图13)。
6、从固定螺栓4中拧下元宝母6,对齐底托盖螺栓孔2-2和底托螺栓孔1-2,将固定
螺栓4装配进底托盖螺栓孔2-2,再将元宝母6旋入固定螺栓4使底托盖2与底托1紧密配合。
步骤1中,空心硅胶阳模3的底部与底托1的第一圆形凸台1-1相配合;所述螺母5为
六角螺母。
步骤1中,固定螺栓4旋入端露出底托3-6cm。
步骤2中,如图8和9所示,所述模具外套7为等直径的圆筒结构,其设置有开口,使
用时用胶带8粘和开口。开口的作用是方便在步骤5中取下模具外套。
步骤3中,所述铁丝网的直径小于模具外套的直径、高度高于模具外套的高度。
以下是无范痕活底范模的使用方法:
1、将小于石膏上模10上口尺寸的葫芦整体装入石膏上模10内(图14)。
2、通过底托1的空心圆孔1-3观察葫芦花的生长状态,当葫芦花自然干透时,摘除
葫芦花,然后将透明底托盖2装配进底托1,并用元宝母6拧紧(图15、16)。
3、通过透明底托盖2观察葫芦的生长状态,如果观察到葫芦腐烂,将元宝母拧下,
拔出底托盖,将废品及时剪除。
4、待葫芦自然生长至充满整个无范痕活底范模露出石膏上模的上口后(图17),再
经过15天的定型期,然后将元宝母6拧下,拔出底托盖2,再打开石膏上模10取出范制好的葫
芦。让范制好的葫芦在自然环境下长至老熟木质化。(由于葫芦有其特质,对活底范模下底
的拼接痕部不会长出清角,所以范制出的葫芦是整体无范痕的。)
在所述步骤3中,每间隔3—5天观察葫芦的生长状态。
以上对本发明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核心的情况
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
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