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消臭窄隙风帘口便口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器构件, 特别涉及便器的负压消臭装置构件。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 专利号 : ZL00113262.8, 公开日 : 2001 年 10 月 10 日, 公 开内容包括一项涉及便器负压消臭的技术方案, 该技术方案业已阐述清楚的发明构思是, 便器的负压装置由固定风道、 活动风道、 抽排风装置组成, 中空结构的罩板兼有活动风道功 能, 由它实现便槽与固定风道, 包括抽排风装置的联系, 属于保障便器负压消臭功能的关键 性部件。
但依据该技术方案完成的多台次应用实例, 实际表现出的负压消臭效果欠理想, 其不足具体表现在 : 一、 负压空间范围小, 仅仅局限于罩板排便口以下的便槽内部空间, 排 便口以上空间负压效果很难体现, 这意味取蹲姿排便时, 由于肛门到排便口有一距离, 针对 排便自脱离肛门到进入排便口间所产生臭气缺乏抑制能力 ; 二、 即使在排便口, 自排便口各 处实际的负压效果也明显不均匀, 排便口两远端负压效果趋近零, 总体抑臭效果欠理想。
虽然这些不足可以通过加大抽排风功率获得解决, 但通过单纯加大抽排风功率实 现负压保障, 导致能源浪费, 运行成本增加和有可能导致排便者排便时感觉不适。
本发明人通过深入分析研究, 总结出背景技术方案的不足主要成因在于, 风道前 端的进风口结构形式, 设置位置以及风道结构形式设置欠佳。具体表现在,
进风口结构形式与设置位置 : 进风口设于罩板内底板, 取为矩形开口, 在数量上取 为与导风口设置数量相同, 对称布置于排便口的两侧, 位于排便口单侧的进风口设孔总长 显著小于排便口长度, 且设孔宽度较宽, 孔的矩形开口最外沿距相对应的排便口下缘有较 大距离, 未与排便口实施贴近 ;
风道结构形式 : 进风口与设于罩板内底板的导风口间相通的风道通道结构为单一 腔室结构 ;
受进风口形状与位置约束以及风道的单一腔室结构决定, 从排便口进入的气流流 量小, 流速慢和流动范围小, 距离进风口较远和较偏处的负压和距离进风口较近和位置较 正处的负压差距明显, 覆盖排便口的风帘难以形成, 排便口上方的负压消臭效果不明显, 以 及排便口各处负压效果欠均匀, 导致总体抑臭效果欠理想。
便器的负压主动消臭技术, 是一项具有显著实用价值的技术方案。
在保持低的抽排风功率前提下, 如何获得具有显著负压消臭效果的便器, 针对背 景技术 方案的不足, 本发明人在前述背景技术基础上作出新的技术发明方案改进, 发明了 新的有效应对技术措施, 经最新验证样机证明, 已经理想和成功地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的 不足。
背景技术中的罩板主体结构由面板, 内底板, 口围三者组成, “口围” 的概念虽然在 背景技术说明书中未见提及, 但它是罩板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构件, 在背景技术说 明书 P13.“图 1 一种实施例为具有刮片除便, 微液冲洗, 负压排臭, 尿粪分排和底入式单活 门与防泻便回流强制送便的一种坐式便器结构原理图” , 中已经作出事实性表达。
为后述的对本技术发明方案的表述准确和理解方便起见, 在本发明中保留 “进风 口” 称谓, 将背景技术中所称 “罩板” , 在本发明中改称为 “盖体” ; 将在背景技术中所称 “罩
板” 的内底板上实质开设的与导风口相通和未予显示和未予命名的开口, 在本发明中将其 称为 “出风口” ; 将所称 “活动风道” 改称为 “内置风道” , 将所称 “面板” , “底板” , 包括 “口围” 在本发明中改称为 “盖体面板” , “盖体内底板” , “排便口口围” 。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标任务 : 仅通过单纯对盖体的进风口形状、 位置和内置风 道实施结构改进, 使背景技术中的盖体无论作为背景技术中的可装拆的活动风道的独立结 构体, 或作为新的改进的不再具有活动特征, 与便器的便体结合成一体的结构体, 都能实现 在低的抽排风功率前提下, 排便口上方自排使人肛门至排便口距离范围内有明显负压形 成, 和使沿排便口长度方向同一直线上的负压值接近相等, 为便器获得理想负压消臭效果 提供关键支持。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负压消臭窄隙风帘口便口结构, 包括盖体面板, 盖 体内底板, 排便口口围, 其特征在于 : 进风口取为盖体内底板所设开口与排便口口围垂直立 面内表面间所形成的窄隙, 内置风道间还设置有气流导引结构件。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还在于 : 所述气流导引结构件, 取为自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内 表面始, 面向出风口侧延伸一距离, 和平行于盖体面板内表面, 与盖体内底板内表面间有距 离构成窄隙的薄板结构的气流导引板。
或者, 所述气流导引结构件, 还包括取为竖置于盖体面板内表面与盖体内底板内 表面间薄板结构的隔片, 设置一片以上, 将盖体面板内表面与盖体内底板内表面由进风口 到出风口间形成的内置风道分割成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内置导流风道。
本发明与背景技术相比, 具有的优势及有益效果有 : 针对进风口实施的上述改进 措施和针对内置风道实施的上述改进措施, 在原抽排风功率不变前提下, 可促使经过排便 口口围的气流获得更高速度, 和改善距离出风口较远和较偏处的排便口口围的气流流动效 果, 进风口或者说排便口口围各处的流入空气流量或流速趋近一致, 排便口包括排便口近 体上方获得接 近均匀的风帘, 空气的流动范围能够扩展至排便口上方, 支持便器获得理想 负压消臭效果。 附图说明
图 1. 为具有负压消臭窄隙风帘口便口结构的便器盖体实施例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 2. 为具有负压消臭窄隙风帘口便口结构的便器盖体实施例总体结构前视图。
图 2a. 为图 2 中的 A 放大图, 表示排便口口围, 隔片, 气流导引板, 盖体面板, 盖体 内底板五者于便器盖体一侧的结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窄隙进风口实施例 : 窄隙取为由盖体内底板垂直盖体排便口投影位置设置的中央 开口口缘与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内表面间形成的距离, 以窄隙作为进风口的设置方式取为 贯通窄隙, 或者非贯通窄隙。具体实施例 :
实施例 1. 中央开口仿排便口口围形状设置, 四向尺寸大于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 内表面轮廓尺寸, 中央开口将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内表面包围, 与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内 表面间形成连续窄缝, 由该连续窄缝担当进风口 ;
实施例 2. 中央开口仿排便口口围形状设置, 取沿排便口口围长度方向尺寸与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内表面轮廓尺寸相等, 沿排便口口围宽度方向尺寸大于排便口口围垂 直立面内表面轮廓尺寸, 由此获得沿排便口口围长度方向的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内表面两 侧, 由盖体内底板所设中央开口与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内表面间形成的双侧连续窄缝, 由 该双侧连续窄缝担当进风口 ;
实施例 3. 与盖体内底板进风口实施例 1 和实施例 2 的区别在于, 盖体内底板所设 中央开口与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内表面间形成的窄缝为非连续窄缝, 或者说中央开口的界 面线取为为非连续直线, 如折线或锯齿线。
实施例 4. 盖体内底板所设中央开口尺寸与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内表面轮廓形状 和尺寸一致, 排便口口围四围垂直立面置于中央开口中 ; 进风口设于盖体内底板上, 在排便 口口围四侧或仅在沿排便口口围长度方向的两侧, 设置窄缝型的矩形或腰形孔, 与排便口 口围垂直立面内表面近体但不相接触布置, 各侧布置的窄缝型的矩形或腰形孔数量取为一 个或一个以上 ; 单侧布置的一个窄缝型的矩形或腰形孔沿长度方向的最远点间距离, 或一 个以上的窄缝型的矩形或腰形孔两边际孔间的最远点间距离取为大于或等于, 还或者小于 排便口口围长度 ; 小于排便口口围长度时, 单侧布置的一个窄缝型的矩形或腰形孔沿长度 方向的最远点间距离, 或一个以上的窄缝型的矩形或腰形孔两边际孔间的最远点间距离 取等于或大于排便口口围长度的三分之二。 窄隙进风口的上述实施例, 盖体内底板与排便口口围的相互位置关系设为 : 盖体 内底板的下表面与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的下表面平齐, 或盖体内底板的上表面与排便口口 围垂直立面的下表面平齐, 还或是盖体内底板的上表面低于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的下表 面, 并与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的下表面间形成窄隙。
实施例 5. 窄隙取为由气流导引板的下表面与盖体内底板的上表面间形成的间 隙。
气流导引板实施例 : 气流导引板取为单纯平板结构件, 长宽尺寸大于对应的由排 便口口围垂直立面内表面构建的长宽尺寸, 并且在宽度方向取为显著大于由排便口口围垂 直立面内表面构建的宽度尺寸 ; 在气流导引板中心位置设置与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内表面 轮廓尺寸一致的中央开口, 排便口口围四围垂直立面可套装于中央开口中 ; 取气流导引板 下表面与盖体内底板上表面间有窄隙构成条件下, 将气流导引板与排便口口围垂直立面内 表面实施固接, 使气流导引板的位置获得固定。
隔片设置实施例 : 一片以上的隔片取为平行布置, 或取为朝向出风口的具有收缩 特征布置 ; 分割的内置导流风道设为两条以上时, 针对位于排便口同侧全部导流风道同一 垂直截面位置的各导流风道截面积取为相等或不等, 取为不等时, 于排便口中心位置近的 导流风道截面积小于离排便口中心位置远的。
在同一盖体上, 气流导引板, 隔片取为只设置其中一种, 或取为合并设置, 取为合 并设置时, 气流导引板的位置固定取为由设于隔片上的嵌装槽口保障。
隔片与气流导引板于盖体的设置或者取为与盖体经由一体化工艺实施的一体化 结构。
盖体与排便口形状变化不构成对负压消臭窄隙风帘口便口结构的影响。
在盖体不构成对便器的装置件实施装配或维护的障碍性影响条件下, 盖体或者取 为与便体的融合的一体化结构。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介绍便器通过构建盖体的窄隙风帘口便口结构, 实现使器理 想负压消臭的实施例具体结构。
图 1 所示实施例的盖体面板 1 外形取为矩形, 便口 6 取为四角经圆整的矩形, 于左 侧断开的剖视可看到盖体内底板 2 置于盖体面板 1 的内部, 盖体内底板 2 靠近盖体面板 1 左侧部设有两个相隔有距离的出风口 4, 水平竖置且相互平行的一片以上的隔片 5 自使口 7 内侧伸至盖体内底板 2 左侧边缘部, 将排便口至出风口间的内置风道 8 分割成两条以上内 置导流风 道 3 ; 气流导引板 6 设有包容排便口口围 7 的开口, 与排便口口围 7 结合水平设 置。
图 2 所示为图 1 的前视结构, 以其所设断开的剖视反映具有负压消臭窄隙风帘口 便口的纵向内部结构, 显示了盖体面板 1 的内表面与盖体内底板 2 的内表面间空间即为内 置风道 8.
图 2a 所示为图 2 中的 A 的放大图, 反映盖体面板 1, 盖体内底板 2, 排便口口围 9, 气流导引板 6, 隔片 5 五者位于排便口 7 近部的内部结构关系, 排便口口围 9 的顶部与盖体 面板 1 所设排便口 7 结合, 排便口口围 9 下表面高于盖体内底板 2 的内表面, 隔片 5 竖置, 置于盖体面板 1 的内表面和盖体内底板 2 的内表面之间 ; 隔片 5 的中部或近中部设有嵌置 气流导引板 6 的嵌槽 15, 使气流导引板 6 获得在垂直方向的定位 ; 获得垂直方向定位的气 流导引板 6 的下表面与盖体内底板内表面间形成窄隙作为内置导流风道 8 的前置风道 14, 利于风帘形成 ; 盖体内底板 2 对应排便口口围 9 设置包容排便口口围 9, 和尺寸大于排便口 口围 9 内廓尺寸的开口 11, 开口 11 的口缘线 13 与排便口口围 9 垂直内立面 10 间形成窄 隙, 由该窄隙担当具有负压消臭窄隙风帘口便口结构盖体的进风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