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454411A43申请公布日20120516CN102454411ACN102454411A21申请号201010525782222申请日20101029E21F11/0020060171申请人王学立地址710065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新型工业园创汇路28号72发明人王学立范宇洪74专利代理机构西安西交通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17代理人黄瑞华54发明名称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包括依次连接的过渡舱、生存舱和隔离舱;所述过渡舱设有水密门,所述过渡舱内设空气幕;所述生存舱内设有若干座椅,所述座椅下设有储物箱;所述隔离舱内设有多。
2、级供氧系统、空气净化系统、温度调节系统和动力保障系统。本发明救生舱,当煤矿井下突发瓦斯突出、火灾、坍塌、透水等事故,可为无法及时撤离的矿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该救生舱抗爆炸冲击性、整体气密性、瞬间耐高温性、持续耐高温能力和耐水压能力好;舱内具有氧气供给、空气净化、温湿度调节、环境检测、通讯、照明、动力供应、生存保障等功能,能够为井下被困人员提供超过96小时的生存保障,并引导外界救援。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1页21一种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过渡舱、生存舱和隔离舱。
3、;所述过渡舱设有水密门,所述过渡舱内设空气幕;所述过渡舱和生存舱连接处设有过渡舱门,所述生存舱内设有若干座椅,所述座椅下设有储物箱;所述隔离舱内设有多级供氧系统、空气净化系统、温度调节系统和动力保障系统。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物箱内设有食品、水、矿灯、自救器和医药箱。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存舱内设有环境检测系统;所述环境检测系统包括舱内监测系统和舱外监测系统。权利要求书CN102454411A1/2页3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救生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矿用移动式救生舱。背景技术0002根据世界。
4、各国对矿井事故的调查,在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现场瞬间受到伤害死亡的矿工只占事故伤亡人数的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矿工都是因为在矿井透水或火灾、爆炸后不能及时升井或逃离高温、有毒有害气体现场,导致溺水、窒息或中毒死亡的。000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应急救生舱,其具备抗压、防毒、防水、隔热并能提供必要生存条件,当矿难发生时,井下遇险人员应迅速撤进应急救生舱避难,利用舱内备有食品、水、急救药品等确保避难人员的最低生存需要,为矿工营造一个安全的避难空间,为矿山应急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
5、方案0006一种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包括依次连接的过渡舱、生存舱和隔离舱;所述过渡舱设有水密门,所述过渡舱内设空气幕;所述过渡舱和生存舱连接处设有过渡舱门,所述生存舱内设有若干座椅,所述座椅下设有储物箱;所述隔离舱内设有多级供氧系统、空气净化系统、温度调节系统和动力保障系统。0007所述储物箱内设有食品、水、矿灯、自救器和医药箱。0008所述生存舱内设有环境检测系统;所述环境检测系统包括舱内监测系统和舱外监测系统。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一种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当煤矿井下突发瓦斯突出、火灾、坍塌、透水等事故,矿井隧道堵塞或动力电源断电时,可为无法及时撤离的矿工提供一。
6、个安全的密闭空间;该救生舱抗爆炸冲击性、整体气密性、瞬间耐高温及持续耐高温能力、耐水压能力好;舱内具有氧气供给、空气净化、温湿度调节、环境检测、通讯、照明、动力供应、生存保障等功能,能够为井下被困人员提供超过96小时的生存保障,并引导外界救援。附图说明0010图1为本发明一种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的结构示意图;0011图2为图1所示救生舱沿AA线的剖视图;0012图3为图1所示救生舱沿BB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说明书CN102454411A2/2页40014本发明一种新型矿用移动式救生舱采用多个基本单元长为600685MM的单节结构拼装。整舱分为过。
7、渡舱1、生存舱2、隔离舱3三部分,舱体为分体组装,外形采用圆角方舱框架结构,可承受最大冲击波压力大于10MPA。材料选用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具有强度高,焊接性优良的特点,能满足舱体的强度和密封要求。0015舱体连接处采用内嵌式法兰连接结构、双道密封槽、O型密封胶条密封。不仅美观,更可极大提高舱体的整体强度和密封性能。隔热层采用高效保温的聚氨酯发泡材料,保证持续耐高温能力,即在持续环境温度55条件下,舱内96H温度不高于332。0016过渡舱1设有进入舱内的水密门11,水密门11采用门体为双层钢制结构,填充有高效保温材料,能承受2MPA爆炸冲击和10M深水压密封试验;并安装有报警装置和自解锁装置。
8、。过渡舱1内设置有自动控制开启、延时关闭的空气幕,空气幕运行时间不低于1MIN/人,能有效防止在人员进入生存舱避险时将有害气体带入。0017过渡舱1连接生存舱2,过渡舱1与生存舱2连接处设有可开关的过渡舱门21。生存舱2内的座椅22下面设有储物箱23,储物箱23中有在防护时间与额定人数足够生存所需的食品、水,以及逃离或特殊时期所需要的矿灯、自救器、医药箱等生存物资,保证在防护时间内人员营养能量补充。0018生存舱2内设有环境检测系统;环境检测系统包括舱内监测系统和舱外监测系统,舱内监测系统是由一氧化碳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氧气传感器、甲烷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组成,并将舱。
9、内环境参数反馈到舱体控制系统,可对舱体的供氧、空气净化、循环、温湿度调节系统的输出参数进行自动调节,满足人体的生存需要。舱外监测系统是设置在舱内,通过负压气体采样仪采集舱外气体样本,由多参数测定器对舱外环境参数进行测试、分析、显示,以便舱内人员了解外部实时环境。0019生存舱2连接隔离舱3,隔离舱3内设有多级供氧系统31、空气净化系统32、温度调节系统33和动力保障系统34。0020多级供氧系统31采用压风系统供氧和压缩供氧,并配备有氧气自救器;该多级供氧系统能保证压风供氧速率25L/MIN人,出口压力02MPA,连续噪声70DB。0021空气净化系统32采用设置二氧化碳滤清器,过滤室内二氧化。
10、碳;设置一氧化碳吸收器,吸收一氧化碳气体;保证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应不低于05L/MIN人,对一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应不低于400PPM,20MIN降到24PPM。0022温湿度调节系统33在正常情况下,利用外部电源制冰并储存,当外部电源中断时,系统用备用直流电源带动直流水泵,将水从蓄冰箱通过,冷却的水被雾化,通过直流风机吹入生存舱,为生存舱降温,整个系统是循环系统,且温度可调,即维持舱内温度、湿度为温度332,湿度85。适宜人生存。0023动力保障系统34采用外接电源和备用电源两种供电方式;外接井下电源,并将其转化为24V直流电。给舱内所有设施提供动力,当井下电源被切断时,自动切换为备用电源工作状态。并切换到省电模式,给空气净化系统、空调、照明、监测系统提供动力,内外部电源应能自动切换,切换时间不大于01S。说明书CN102454411A1/1页5图1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45441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