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及其制备方
法。
背景技术
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
植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
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
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
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
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我国小麦主要种植于华北地区。
现有技术中的小麦肥料,其微量元素配制不合理,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另外,对
于小麦的锈病没有预防作用,小麦易因锈病而减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
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甘蔗渣35-40份、畜
禽粪便90-100份、衣康酸10-15份、黄腐酸8-12份、骨粉14-18份、草炭土26-30份、抗坏血酸
2-5份、尿素27-31份、硫酸锌0.1-0.3份、硫酸镁0.2-0.5份、硫酸锰0.1-0.3份、硫酸铜0.04-
0.08份、海藻酸钠2-5份、粉锈宁粉剂1-2份,其中所述粉锈宁粉剂为15%可湿性粉剂。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甘蔗渣36-39份、畜禽
粪便91-98份、衣康酸11-14份、黄腐酸9-11份、骨粉15-17份、草炭土27-29份、抗坏血酸3-4
份、尿素28-30份、硫酸锌0.15-0.25份、硫酸镁0.3-0.4份、硫酸锰0.13-0.28份、硫酸铜
0.05-0.07份、海藻酸钠3-4份、粉锈宁粉剂1.2-1.7份。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甘蔗渣37份、畜禽粪
便95份、衣康酸13份、黄腐酸10份、骨粉16份、草炭土28份、抗坏血酸3.4份、尿素29份、硫酸
锌0.18份、硫酸镁0.3份、硫酸锰0.21份、硫酸铜0.06份、海藻酸钠3.6份、粉锈宁粉剂1.5份。
所述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称取尿素、硫酸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铜、海藻酸钠,将尿素熔融后,加入硫酸
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铜和海藻酸钠,搅拌混合均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粉碎,过100-
200目筛,获得添加料;
2)称取甘蔗渣,放入高压釜中,压力为2-3Mpa,温度为270-300℃,处理40-50min,
获得甘蔗渣处理料,备用;
3)称取畜禽粪便和草炭土,混合均匀后,进行发酵处理,发酵完毕后,进行晾晒,获
得发酵料,备用;
4)称取骨粉,放入搅拌混合机中,加入添加料、甘蔗渣处理料、发酵料,搅拌混合均
匀后,获得混合料;
5)称取衣康酸、黄腐酸、抗坏血酸和粉锈宁粉剂,加入至混合料中,搅拌混合均匀
后,造粒并烘干,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制备的肥料营养元素全面,配以活性有机质,肥料肥效好、针对性强、养分
吸收快,可提高化肥利用率。该肥料中衣康酸、海藻酸钠等的使用更能提高小麦茎杆的韧性
和支持力,能够提高小麦抗倒伏的能力,在小麦生长前期至长穗期能够有效减少植株的倒
伏比率,有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甘蔗渣35份、畜禽粪
便90份、衣康酸10份、黄腐酸8份、骨粉14份、草炭土26份、抗坏血酸2份、尿素27份、硫酸锌
0.1份、硫酸镁0.2份、硫酸锰0.1份、硫酸铜0.04份、海藻酸钠2份、粉锈宁粉剂1份,其中所述
粉锈宁粉剂为15%可湿性粉剂。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称取尿素、硫酸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铜、海藻酸钠,将尿素熔融后,加入硫酸
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铜和海藻酸钠,搅拌混合均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粉碎,过100目
筛,获得添加料;
2)称取甘蔗渣,放入高压釜中,压力为2Mpa,温度为270℃,处理40min,获得甘蔗渣
处理料,备用;
3)称取畜禽粪便和草炭土,混合均匀后,进行发酵处理,发酵完毕后,进行晾晒,获
得发酵料,备用;
4)称取骨粉,放入搅拌混合机中,加入添加料、甘蔗渣处理料、发酵料,搅拌混合均
匀后,获得混合料;
5)称取衣康酸、黄腐酸、抗坏血酸和粉锈宁粉剂,加入至混合料中,搅拌混合均匀
后,造粒并烘干,即可。
实施例2
一种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甘蔗渣36份、畜禽粪
便91份、衣康酸11份、黄腐酸11份、骨粉17份、草炭土29份、抗坏血酸3份、尿素28份、硫酸锌
0.15份、硫酸镁0.4份、硫酸锰0.28份、硫酸铜0.07份、海藻酸钠3份、粉锈宁粉剂1.2份,其中
所述粉锈宁粉剂为15%可湿性粉剂。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称取尿素、硫酸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铜、海藻酸钠,将尿素熔融后,加入硫酸
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铜和海藻酸钠,搅拌混合均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粉碎,过100目
筛,获得添加料;
2)称取甘蔗渣,放入高压釜中,压力为2.5Mpa,温度为280℃,处理43min,获得甘蔗
渣处理料,备用;
3)称取畜禽粪便和草炭土,混合均匀后,进行发酵处理,发酵完毕后,进行晾晒,获
得发酵料,备用;
4)称取骨粉,放入搅拌混合机中,加入添加料、甘蔗渣处理料、发酵料,搅拌混合均
匀后,获得混合料;
5)称取衣康酸、黄腐酸、抗坏血酸和粉锈宁粉剂,加入至混合料中,搅拌混合均匀
后,造粒并烘干,即可。
实施例3
一种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甘蔗渣37份、畜禽粪
便95份、衣康酸13份、黄腐酸10份、骨粉16份、草炭土28份、抗坏血酸3.4份、尿素29份、硫酸
锌0.18份、硫酸镁0.3份、硫酸锰0.21份、硫酸铜0.06份、海藻酸钠3.6份、粉锈宁粉剂1.5份,
其中所述粉锈宁粉剂为15%可湿性粉剂。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称取尿素、硫酸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铜、海藻酸钠,将尿素熔融后,加入硫酸
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铜和海藻酸钠,搅拌混合均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粉碎,过100目
筛,获得添加料;
2)称取甘蔗渣,放入高压釜中,压力为2.5Mpa,温度为290℃,处理45min,获得甘蔗
渣处理料,备用;
3)称取畜禽粪便和草炭土,混合均匀后,进行发酵处理,发酵完毕后,进行晾晒,获
得发酵料,备用;
4)称取骨粉,放入搅拌混合机中,加入添加料、甘蔗渣处理料、发酵料,搅拌混合均
匀后,获得混合料;
5)称取衣康酸、黄腐酸、抗坏血酸和粉锈宁粉剂,加入至混合料中,搅拌混合均匀
后,造粒并烘干,即可。
实施例4
一种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甘蔗渣39份、畜禽粪
便98份、衣康酸14份、黄腐酸9份、骨粉15份、草炭土27份、抗坏血酸4份、尿素30份、硫酸锌
0.25份、硫酸镁0.3份、硫酸锰0.13份、硫酸铜0.05份、海藻酸钠4份、粉锈宁粉剂1.7份,其中
所述粉锈宁粉剂为15%可湿性粉剂。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称取尿素、硫酸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铜、海藻酸钠,将尿素熔融后,加入硫酸
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铜和海藻酸钠,搅拌混合均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粉碎,过200目
筛,获得添加料;
2)称取甘蔗渣,放入高压釜中,压力为3Mpa,温度为270℃,处理47min,获得甘蔗渣
处理料,备用;
3)称取畜禽粪便和草炭土,混合均匀后,进行发酵处理,发酵完毕后,进行晾晒,获
得发酵料,备用;
4)称取骨粉,放入搅拌混合机中,加入添加料、甘蔗渣处理料、发酵料,搅拌混合均
匀后,获得混合料;
5)称取衣康酸、黄腐酸、抗坏血酸和粉锈宁粉剂,加入至混合料中,搅拌混合均匀
后,造粒并烘干,即可。
实施例5
一种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组成:甘蔗渣40份、畜禽粪
便100份、衣康酸15份、黄腐酸12份、骨粉18份、草炭土30份、抗坏血酸5份、尿素31份、硫酸锌
0.3份、硫酸镁0.5份、硫酸锰0.3份、硫酸铜0.08份、海藻酸钠5份、粉锈宁粉剂2份,其中所述
粉锈宁粉剂为15%可湿性粉剂。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锈病的小麦专用肥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称取尿素、硫酸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铜、海藻酸钠,将尿素熔融后,加入硫酸
锌、硫酸镁、硫酸锰、硫酸铜和海藻酸钠,搅拌混合均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粉碎,过200目
筛,获得添加料;
2)称取甘蔗渣,放入高压釜中,压力为3Mpa,温度为300℃,处理50min,获得甘蔗渣
处理料,备用;
3)称取畜禽粪便和草炭土,混合均匀后,进行发酵处理,发酵完毕后,进行晾晒,获
得发酵料,备用;
4)称取骨粉,放入搅拌混合机中,加入添加料、甘蔗渣处理料、发酵料,搅拌混合均
匀后,获得混合料;
5)称取衣康酸、黄腐酸、抗坏血酸和粉锈宁粉剂,加入至混合料中,搅拌混合均匀
后,造粒并烘干,即可。
本发明制备的肥料营养元素全面,配以活性有机质,肥料肥效好、针对性强、养分
吸收快,可提高化肥利用率。该肥料中衣康酸、海藻酸钠等的使用更能提高小麦茎杆的韧性
和支持力,能够提高小麦抗倒伏的能力,在小麦生长前期至长穗期能够有效减少植株的倒
伏比率,有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
上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
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
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