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外墙的覆盖系统 【技术领域】
用于工业发明的本专利申请涉及建筑物外墙的覆盖系统。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业中, 已知有两种建筑物外墙的覆盖系统 : 通风墙和防护墙。 用于通风墙 的覆盖系统一般包括 :
- 隔热板, 安装在墙的外表面,
- 锚定支架, 固定到墙上, 和
- 复合板, 由锚定支架支撑, 以在隔热板和复合板之间形成一个通风室。
这样, 在寒冷的季节, 在通风室和外面之间的热量损失就很小, 提高隔热板的隔热 值, 其结果是在进行室内加热时节约能量。
相反, 在炎热的季节, 在通风室中空气的流动速度增加, 因此从墙上散发热量, 其 结果是极大地节约了室内空调的使用成本。
然而, 因为必须考虑到, 隔热板直接与砖石墙的灰泥相接触, 从而会在砖石墙和隔 热板之间产生冷凝水作用, 因此使隔热板和外墙的灰泥接触的质量下降。冷凝水渗透到墙 里, 导致室内潮湿, 产生影响美观的霉变并产生不好的味道。另一方面, 通风的气流仅能影 响到隔热板的外侧, 并不能对消除形成在隔热板的内侧的冷凝水起作用。所述的通风墙由 于存在上述缺点而使其效果减弱。
在传统的覆盖墙中, 隔热板与外墙接触, 并且用塑料网和灰泥保护。在这种情况 下, 常会产生冷凝水, 并且覆盖总是很脆弱, 因此在出现小震动的情况下, 就可能使墙变形。
GB 2 435 446 公开了一种用于墙的空腔的隔热材料, 包括塑料泡沫材料层压在铝 板的两侧。
FR 2 480 834 公开了一种墙覆盖材料, 由相互层叠的板构成。
GB 2 401 188 公开了一种隔热材料, 设计用来放置在内侧门和外侧门之间。
根据现有技术的启示, 增加所述隔热层的厚度可以改进隔热层的热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种建筑物外墙的覆盖系统来消除现有技术中的缺 陷, 该系统是高效的, 抗震的, 有效并能够使墙的隔热达到最大化, 同时能够阻止冷凝水带 来的墙的变形。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外墙的覆盖系统, 该系统通风, 价廉并且易 于安装。
这些目的通过本发明实现, 其中的特征在独立权利要求 1 中公开。
有益的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
本发明的建筑物的外墙覆盖系统包括 :
- 静态支撑部件, 设计用于固定到外砖石墙上,
- 外板, 设计用于固定到所述支撑部件上距离砖石墙特定的距离, 从而产生至少一 个空气室, 和
- 至少一个隔热板, 该隔热板设置在所述砖石墙和所述外板之间。
本发明的系统还包括间隔部件, 该间隔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 将至少一个 所述隔热板从墙和从外板隔开, 从而产生至少两个空气室。
特别地, 设置至少两个隔热板, 放置在所述墙和所述外板之间, 并且通过间隔部件 间隔开, 从而产生至少三个空气室。
本发明的覆盖系统的优点很明显, 由于其允许产生多个空气室, 来最大化外墙的 隔热效果。此外, 这样的系统保证了空气与将要覆盖的砖石墙的表面接触, 因此, 避免了冷 凝水产生的墙的变形。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附加特征, 从下面详细的描述, 通过后附的附图的阐述将会更清楚, 但是 其仅仅为了说明, 并不是限定实施例, 其中 :
图 1 为沿着水平面的分解的示意截面图, 示出了本发明的外墙覆盖系统的第一实 施例 ;
图 2 为组装状态下的图 1 的覆盖系统的截面视图 ; 图 3 为图 2 的覆盖系统的立体俯视图 ; 图 4 为沿着图 2 的覆盖系统的变体的水平面的截面视图 ; 图 5 为沿着水平面的分解的示意截面图, 示出了本发明的外墙覆盖系统的第二实 图 6 为组装状态下图 5 的覆盖系统的截面视图 ; 图 7 为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复合绝缘的建筑物的部分轴测图 ; 图 8 为设计用于实现所述方法的装置的第一模件的杆的轴测图 ; 图 9 为图 8 的相同的杆的顶部的轴测图 ; 图 10 ~ 12 为图 8 的相同的杆的三个视图 ( 主、 后和侧视图 ) ; 图 13 为图 11 的局部放大图 ; 图 14 为图 12 的局部放大图 ; 图 15 为具有图 14 的横截面的截面图 ; 图 16 为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二模件的杆的轴测图 ; 图 17 为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三模件的杆的轴测图 ; 图 18 和图 19 为图 17 的两个截面图, 其分别具有垂直和横向平面 ; 图 20 为本发明的装置的第四模件的杆的轴测图 ; 图 21 为通过本发明的装置安装期间的隔热板的示意图。施例 ;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 1 ~图 3, 根据本发明的外墙覆盖系统的第一实施例, 覆盖系统用数字 (1) 表示。
附图示出了砖石墙 (M), 该砖石墙需要安装覆盖系统 (1)。砖石墙 (M) 由覆有灰浆的砖块制成, 砖石墙 (M) 设有用于固定支架 (2) 的封闭孔 (F)。
支架 (2) 包括 :
第一板 (20), 设计用来与墙 (M) 接触,
第二板 (21), 与第一板 (20) 平行并与其间隔开, 和
搁架 (22), 连接两个板 (20, 21)。
搁架 (22) 根据与两个板 (20, 21) 相互垂直的垂直平面放置。
第一板 (20) 设有孔 (23), 该孔与墙的封闭孔 (F) 对齐设置, 接收螺栓 (4), 该螺栓 固定在具有塞子的墙的封闭孔 (F) 内部, 所述塞子例如化学的墙塞子, 其由膨胀材料制成, 膨胀以阻止在封闭孔 (F) 内部的螺栓 (4)。
第二板 (21) 设有固定外板 (3) 的孔 (24), 所述外板例如瓷砖、 大理石材料、 通过加 工矿石得到的平板和类似的材料。为此将第二板的孔 (24) 开螺纹并且外板 (3) 设置通孔 (30) 以接纳螺丝钉 (5), 该螺丝钉被拧入到第二板的螺纹孔 (24) 中。外板 (3) 的孔 (30) 设有扩大的端部 (31), 以接纳螺丝钉 (5) 的头部, 从而螺丝钉 (5) 的头部不会突出于覆盖板 (3) 的外表面。
两对肋 (25) 从搁架 (22) 的两侧突出。肋 (25) 根据平行于板 (20, 21) 的平面设 置。在每对肋 (25) 之间, 形成凹槽 (26), 用来接纳隔热板 (6) 的边缘。肋 (25) 设有末端边 缘 (27), 该末端边缘逐渐变为锥形作为插入隔热板 (6) 的引导。这些凹槽的轴相互以及相 对于第一板 (20) 和第二板 (21) 是等距的。
支架 (2) 由塑料材料, 例如聚氯乙烯 (PVC)、 聚丙烯 (PP) 和类似的材料的组件制 成。支架 (2) 是能够通过挤压或模制工序得到的部分。有益地, 支架 (2) 很长, 并可根据墙 的高度 ( 从地板到地板 ) 而进行切割调整。
支架 (2) 的厚度, 从第一板的接触面到第二板的接触面测量, 为大约 6 ~ 10cm。
第一板 (20) 的宽度为大约 9 ~ 12cm, 而第二板 (21) 的宽度为大约 5 ~ 6cm。肋 (20) 从搁架 (22) 突出大约 15 ~ 30mm。
隔热板 (6) 优选是隔音的、 吸音的和反射声音类型的。例如每个板 (6) 包括以夹 层结构形式设置在金属反射材料的两个板 (60), 例如铝, 之间的发泡聚乙烯层 (61)。
这样, 隔热板 (6) 具有大约 7mm 的厚度 ; 而支架 (2) 的凹槽 (26) 具有大约 9mm 的 宽度, 以允许留有一定的空隙容易地组装隔热板 (6)。
参考图 3, 为了安装覆盖系统 (1), 根据隔热板 (6) 和外板 (3) 的宽度, 支架 (2) 在 垂直方向上固定于墙 (M) 并相互间隔。然后将隔热板 (6) 适配到两个相邻支架 (2) 之间的 空气室 (26) 中 ; 而外板 (3) 通过螺丝钉 (5) 适配到两个相邻的垂直支架的第二板 (21) 上。
特别参考图 2 和图 3, 当覆盖体系 (1) 被安装在墙 (M) 上, 形成三个空气室 (I1, I2, I3)。
第一个空气室 (I1) 产生在墙 (M) 和第一个隔热板 (6) 之间, 第二空气室 (I2) 产 生在两个隔热板 (6) 之间, 以及第三个空气室 (I3) 产生在第二个隔热板 (6) 和外板 (3) 之 间。
参考图 3, 必须注意, 在两个支架的两个第一板 (20) 之间的第一空气室 (I1) 影响 墙的大的表面 (M1)。而且, 第一板 (20) 与墙 (M) 的灰泥接触通常是不规则的 ( 不是完全平 坦的 ), 因此, 在第一板 (20) 和墙 (M) 之间产生了一个与第一空气室 (I1) 连通的薄的空气室 (I4)。
所以墙 (M) 的整个外表面经常受空气腔影响, 该空气腔阻止冷凝水和湿气的形 成。
在下文中, 相同的组件或与描述过的组件相对应的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 示, 省略它们详细的描述。
图 4 示出了覆盖系统 (1) 的第一实施例的变形。在此情况下, 支架的搁架 (22) 设 有单独的肋 (25), 该肋用作隔热板 (6) 的阻止件, 来调整它们的位置和平面度, 在肋 (25) 上 施加胶 (C) 来固定隔热板 (6) 的末端。
图 5 和图 6 示出了本发明的覆盖系统的第二实施例, 覆盖系统用数字 (100) 来表 示。
覆盖系统 (100) 包括螺纹销 (102), 该螺纹销固定于墙 (M) 的孔 (F) 中, 从而销 (102) 的一部分从墙上突出。
将第一垫圈 (125) 拧到螺纹销 (102) 上, 与墙 (P) 保持足以产生第一空气室 (I1) 的距离。
将第一隔热板 (6) 压迫到销 (102) 上, 从而其被贯穿并与用作阻止间隔件的第一 垫圈 (125) 接触。 将第二垫圈 (125’ ) 拧到螺纹销 (102) 上, 与第一隔热板 (6) 保持足以产生第二空 气室 (I2) 的距离。
将第二隔热板 (6) 压迫到销 (102) 上, 从而其被贯穿并与用作阻止间隔件的第二 垫圈 (125’ ) 接触。
然后, 将连接件 (108) 拧到销 (102) 上, 以固定外板 (3)。连接件 (108) 优选由具 有基本矩形中空截面的部分构成, 其设有第一螺纹孔 (180), 该孔与销 (102) 螺接, 和第二 螺纹孔 (181), 接纳固定螺丝 (105), 该固定螺丝穿过外板的孔 (30)。
在将连接件 (108) 调整并将其固定到位前, 将锁紧螺母 (107) 拧到销 (102) 上。
参考图 7, 本发明的方法提供具有基本上呈矩形的每个隔热板 (P), 通过使用支撑 装置 (MS) 安装到建筑物的砖石墙 (M) 的外侧, 该支撑装置设计用于使隔热板与相同的墙保 持分离。
由于所述支撑装置 (MS) 的作用, 产生具有多层所述隔热板 (P) 的 “包” , 在各种隔 热板 (P) 之间的中间位置形成空气腔 (C)。
隔热板 (P) 由木头、 砖、 金属等制成的刚性覆盖板 (PT) 所遮蔽, 该覆盖板设计固定 在隔热板 (P) 的支撑装置 (MS) 的前面。
本发明的方法通过特别设计的模件装置来实施。
所述装置的第一模件由杆 (201) 构成, 其清楚地显示在图 8 ~图 15 中。
所述杆 (201) 的功能是将传统的非自承式隔热板 (P) 保持在砖石墙前面的操作位 置; 更准确地, 相似的功能通过所述杆 (201) 的两个相邻的试件来实施, 从而使其每个能将 相同的板 (P) 的纵向边缘中的一个保持住, 如图 7 所示。
特别地, 由模制塑料材料 ( 优选共聚物聚丙烯 ) 获得的杆 (201) 设有特别的双 T 截面, 其中两个对称相对的翼是相同的, 分别表示所述杆 (201) 的前纵向壁 (2a) 和后纵向 壁 (2b), 并且通过垂直的隔板 (203) 从中央连接。
三对相同的均匀间隔的纵向肋 (4a, 4b) 从所述隔板 (203) 的每一侧突出, 其中的 每一对限定一个中间纵向导气槽 (205) ; 当从剖视图看时, 可以说成对的肋 (4a, 4b) 暗示出 了梳状齿的形状。
另一方面, 在所述成对肋的每一对中, 面对前壁 (2a) 的第一肋 (4a) 总是设有低于 第二肋 (4b) 的深度。
参考图 9, 所述杆 (201) 的上端特征在于, 对应于所述中央隔板 (203), 其设有一个 “十字架” 形肋 (206), 其中纵向部分 (6a) 具有与隔板 (203) 相同的长度, 并且位于朝向所 述隔板 (203) 侧端的横向部分 (6b) 的长度与隔板 (203) 的宽度相同。
杆 (201) 的下端为基本上呈楔形轮廓, 其中后壁 (2b) 覆盖所述杆 (201) 的整个高 度, 而相应的前壁 (2a) 在高于后壁 (2b) 下水平边缘处被中断。
为了在两个壁 (2a, 2b) 之间获得合适的连接, 成对的肋 (4a, 4b) 还可以相对于后 壁 (2b) 的下水平边缘在 “成比例” 高度的下端设置。
参考图 14, 需要注意的是, 接近杆 (201) 的后纵向壁 (2b) 的成对 (CP) 的肋的下端 以与杆 (201) 的水平边缘相同的高度设置, 中央成对 (CC) 的所述肋的下端设置在高于所述 后面成对 (CP) 的肋的下端的高度处, 而接近杆 (201) 的前壁 (2a) 的成对 (CA) 的肋的下端 设置在高于所述中央成对 (CC) 的肋的下端的高度处。 在这样的结构中, 还设有中央带 (208), 该中央带从所述杆 (201) 的前壁 (2a) 的下 水平边缘向下突出, 其下水平边缘设置在高于前面成对 (CA) 的肋 (4a, 4b) 的高度处。
杆 (201) 的下端的另一个特性在于, 前壁 (2a) 在基部水平边缘的高度处, 与前面 成对 (CA) 的第一肋 (4a) 通过沟形的凹形轮廓 (7a) 连接, 这样, 对于杆 (201) 的整个高度, 在它们之间从底部进行封闭形成空间 ; 特别参考图 13 ~图 15。
两个相同的沟形部分 (7b, 7c) 分别设置在前面成对 (CA) 的第二肋 (4b) 和中央成 对 (CC) 的第一肋 (4a) 之间的中间位置, 和中央成对 (CC) 的第二肋 (4b) 和后面成对 (CP) 的第一肋 (4a) 之间的中间位置。
而且, 需要注意的是, 所述沟形轮廓 (7a, 7b, 7c) 设置在高于第一肋 (4a) 下端的高 度处, 从而在它们中每一个的下面, 确定相应的颠倒的 U 形的壳 (8a, 8b, 8b) 的形成。
如图 15 所示, 三个沟形轮廓 (7a, 7b, 7c) 设有 V 形的倾斜的横向边缘, 该横向边缘 向杆 (201) 的后壁 (2b) 聚集。
在所述后壁 (2b) 的外侧, 设有均匀间隔的一组凸起部分 (209), 该部分 (209) 基本 上呈方石结构。
在所述方石部分 (209) 的高度处, 设置有具有水平轴的圆柱孔 (9a), 穿过杆 (1) 的 整个部分, 与作为后壁 (2b) 和前壁 (2a) 之间连接的隔板 (3) 相对应。
图 16 示出了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二模件, 其由杆 (210) 构成, 该杆基本与前面描述 的杆 (201) 相对应。
需要注意的是, 鉴于前面描述的杆 (201) 设计用来安装在将需要进行隔热的垂直 砖石墙 (M) 的基部, 表示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二模件的杆 (210) 设计用来安装在上述第一个 杆的上面。
为了简单起见, 将表示第一模件的杆 (201) 限定为 “基杆” , 表示第二模件的杆 (210) 限定为 “上杆” 。
需要注意的是, 后者限定的使用不作为限定, 因为它们并不意味着两个杆 (201, 210) 必须以垂直位置安装 ( 在建筑物的墙的前面 ) ; 实际上, 它们能够在水平位置, 对应于 建筑物的地板或天花板连续安装。
无论如何所述第二模件 (210) 的特性在于设有一个平坦部分, 类似于杆 (201) 的 上端部分, 对应于上端和下端。
然而, 对应于上端, 第二模件 (210) 设有十字形肋 (206), 其准确地对应于设置 在所述第一模件 (201) 的顶部的相似位置的肋 ; 而对应于下端, 设有相应的十字形压痕 (211)。
当所述第二模件 (210) 中的一个的下端衔接到相同的位于下面的模件 (210) 的上 端或衔接到第一模件 (21) 的下面的试件的上端时, 多个杆 (201, 210) 进行垂直地堆叠, 肋 (206) 和压痕 (211) 设计用于通过凹凸连接进行配合。
图 17 和图 21 分别设计本发明装置的第三模件 (300) 和第四模件 (400), 总体来 讲, 对应于所述第一模件 (201) 和第二模件 (210)。
相对于后者, 两个附加的模件 (300, 400) 唯一的不同在于, 只在中间隔板 (230) 的 一侧, 设有成对 (CA, CC, CP) 的肋 (4a, 4b) ; 也可以说, 所述模件 (300, 400) 设有基本上呈 C 形的截面, 如图 19 所示。 鉴于上面所述, 隔板 (230) 的另一侧是完全平坦的, 为了不减弱其平面度, 所述模 件 (300, 400) 的前壁 (20a) 和后壁 (20b) 横向突出, 仅仅与三对肋 (CA, CC, CP) 突出的一侧 相对应。
参考图 21, 本发明装置的第五模件由细的圆柱棒 (212) 构成, 该圆柱棒设有横截 面, 该横截面使得每端能够在所述颠倒的 U 形的壳 (8a, 8b, 8c) 中的一个的内部自下向上被 压迫, 颠倒的 U 形的壳由杆 (201) 的下端得到, 所述杆 (201) 表示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一模 件。
装置的第六模件由模板 (213) 构成, 实际上是一个狭条, 该狭条设置在具有与孔 (9a) 具有相同截面的两个垂直销的末端, 所述孔 (9a) 完全穿过表示前四个模件的杆 (201, 210, 300, 400)。
模板 (213) 的功能是如下所描述的促进所述前四个模件中的一对的相邻安装。
模板 (213) 是有用的, 不仅因为其允许在所述杆 (201, 210, 300, 400) 的两个试件 之间建立完美的平行, 还因为其允许将后者安装在一定距离, 该距离确定地与被支撑的隔 热板 (P) 的宽度相对应。
这是因为模板 (213) 长度与板 (P) 的宽度相对应。
图 21 所示为特殊的夹具 (214), 其表示本发明的第七模件, 设计用于, 如下面所 述, 在紧邻所述前四个模件 (201, 210, 300, 400) 设置的两个试件之间安装隔热板 (P)。
特别地, 夹具 (214) 由具有水平方向的棒 (14a) 形成, 两个适于抓握的分支 (14b) 接近对应的末端悬挂, 设计用于抓握隔热板 (P) 的上水平边缘。
参考图 7 和图 21, 参考本发明的装置的所述模件的安装和配合模式, 继续进行描 述, 假设设计用于支撑的隔热板, 必须设置于建筑物的墙的前面的垂直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 第一步是将一对所述 “基杆” (201) 固定在需要被隔热的墙 (M) 上, 其接近地板和后壁 (2b) 的下端被接合在所述墙 (M) 上。
为了安装的目的, 在附图中没有显示使用的螺栓, 其设计用来穿过设置在每个杆 (201) 中的通孔 (9a) 并与墙 (M) 接合。
需要注意的是, 每个杆 (201) 和墙 (M) 之间的抵触实际是建立在后者和方石部分 (209) 之间, 所述方石部分设置在每个杆 (201) 的后壁 (2b) 上。
这样就提供了两个优点, 由于所述方石部分 (209) 相对于后壁 (2a) 的表面突出, 并且方石具有锥体轮廓, 该锥体轮廓止于比较尖的顶端。
方石的突出必须在杆 (201) 的后壁 (2b) 和砖石墙 (M) 之间建立一个距离, 也就是 说自由空气室 ; 这避免了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直接接触 ( 参考杆 (201) 的塑料材料和承重 墙的砖结构 ), 以及随后有可能导致隔热效率减低的中间冷凝空气的发生和热通道的产生。
另一方面, 明显的是, 通过在方石部分 (209) 中采用的方石的相当尖的轮廓有助 于两个有益的效果, 因为它们与砖石 (M) 产生了点接触, 该砖石直接影响很小的表面。
通过使用所述模板 (213) 来保证相邻的成对的所述杆 (201) 的正确安装。
特别地, 它的使用使得杆 (201) 中的一个水平固定到砖石墙 (M) 上 ; 这是一个非永 久性的固定, 意味着至少所述通孔 (9a) 中的一个必须保持不安装固定螺栓。
现在将模板 (13) 接合到杆 (1) 的前壁 (2a) 上, 从而所述销中的一个能够接合到 杆 (201) 的自由孔 (9a) 的内部。
所以模板 (213) 的相对的销成为用于杆 (201) 的第二试件的正确安装的参考组 件。
只有在模板 (213) 的所述第二销完全地插入到孔 (9a) 的内部之后, 后者才必须固 定到砖石墙 (M)。在所述第二杆中, 第二销与第一销在杆上占据相同的高度, 通过所述容纳 模板 (13) 的第一销的孔, 将杆固定到墙上。
一旦基杆 (201) 的两个试件得到正确地安装, 模板 (213) 被移除 ; 在之前容纳所述 销的两个杆 (201) 的孔 (9a) 清空之后, 设计用于结合在砖石墙 (M) 中的螺栓插入其中。
在固定了相似的成对的基杆 (201) 之后, 通过使用相同的模板 (213), 每个基杆 (201) 的顶部与所述上杆 (210) 中的一个的相应试件连接, 然后如上所述拧到砖石墙 (M) 上。
在这样连续装配基杆 (201) 和上杆 (210) 期间, 通过在基杆 (201) 的上端和上杆 (210) 的下端之间得到的棱柱连接实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参见当设置在上杆 (210) 的下端的十字形压痕与设置在基杆 (201) 的上端的相应 的肋 (26) 完全匹配时获得的凹凸连接。
与 “肋 / 十字形压痕” 系统这样的棱柱连接的存在, 对于阻止两个连续的杆 (201, 210) 在 X 和 Y 方向上相互滑动和不能精准的对齐是很重要的, 而精准的对齐是本发明的装 置的良好操作必要的条件。
为此, 必须注意, 特别是杆 (201, 210) 的这样连续的组件必须确保它们的纵向导 气槽 (205) 精准地对齐, 该纵向导气槽通过两个杆上的相应的一组肋 (4a, 4b) 被限定。
这是因为对于本发明的装置的整个高度, 纵向导气槽 (205) 中的每一个设计用于 容纳和包含插入到其中的隔热板 (P) 的垂直边缘中的一个, 从基杆 (201) 的下面的 “楔形” 末端开始, 如下所述。
不用说, 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基杆 (201) 的一个试件和上杆 (210) 的仅仅一个试件提供了本发明的装置的安装, 但是根据砖石墙 (M) 的全部高度, 一个或多个上杆 (210) 的 附加的试件能够安装在上述杆的前一个之上。
上面解释了现在牢固地安装在砖石墙 (M) 上的两组垂直 “组” 的所述杆 (201, 210) 能够包含和支撑隔热板 (P) 的纵向边缘, 该隔热板设计用于安装在所述墙 (M) 的前面。
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如何, 在两侧设有所述纵向导气槽 (205) 的所述杆 (201, 210) 的每个垂直组, 能够或者在右手侧和 / 或左手侧支撑所述隔热板 (P), 因此占据两个板之间 的中间位置。
现在参看安装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一侧设有三对 (CA, CC, CP) 所述肋 (4a, 4b) 的每个杆 (201, 210) 能够与相同的隔热板 (P) 的三个相应的试件连接。
如上所述, 所述成对的肋 (4a, 4b) 的每一个限定一个纵向导气槽 (205), 并且所述 导气槽 (205) 的每一个设计用来接纳隔热板 (P) 的垂直边缘中的一个边缘。
这意味着, 所述杆 (201, 210) 的每一个在每一侧设有三个所述导气槽 (205), 并且 因此与三个不同的隔热板 (P) 连接, 该隔热板设计用于形成前面提到的具有图 7 中所示的 空的中间空间的 “包” 。
此外, 需要注意的是, 所述隔热板 (P) 的三个试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安装, 即, 安装的第一板是设计用于插入到所述杆 (201, 210) 上的通过后面成对 (CP) 的肋 (4a, 4b) 限定的导气槽 (205) 中的板, 安装的第二板是设计用于插入到由中央成对 (CC) 的肋 (4a, 4b) 限定的板, 以及安装的第三板是设计用于被插入到由前面成对 (CA) 的所述肋 (4a, 4b) 限定的导气槽 (205) 中的板。 需要重申的是, 每个板 (P) 的插入必须从两个基杆 (201) 的下面的 “楔形” 末端, 通过有益地使用细的圆柱棒 (212) 开始实施, 如图 21 所示。
特别地, 棒 (212) 必须以使得其一个末端自下向上压迫到颠倒的 U 形壳 (8c) 内 的方式进行安装, 所述颠倒的 U 形壳设置在与后面成对 (CP) 的肋 (4a, 4b) 限定的导气槽 (205) 相对的所述杆 (201) 中的一个上, 另一末端类似地接合在设置在相邻的杆 (201) 的相 应的壳 (8c) 中。
当考虑到设计用于安装在两个相邻组的杆 (201, 210) 的隔热板 (P) 具有柔软、 灵 活的结构时, 所述棒 (212) 的功能更容易理解, 所述柔软、 灵活的结构能够基本与由厚重织 物制成的长方形布的结构相一致。
此外, 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板通常从大卷中打开, 所述大卷具有比需要覆盖的墙更 高的长度。
因此, 它们在水平位置的两个相邻的杆 (201) 的下端的前面进行 “展现” , 然后在 自下向上的方向覆盖 90 度轨迹之后, 垂直地插入到所述导气槽 (5) 中。
为此, 将相似板 (P) 的纵向边缘插入到导气槽 (205) 中, 所述导气槽 (205) 在两个 相对的杆 (1) 上, 由后面成对 (CP) 的肋 (4a, 4b) 所限定。
因此, 由于插入到 U 形壳 (8c) 中的所述圆柱棒 (212) 的存在, 有助于从水平到垂 直平面向前移动的运动变化。
所述 U 形壳 (8c) 与由后面成对 (CP) 的肋 (4a, 4b) 限定的两个导气槽 (205) 稍微 相对。
在这样的位置, 棒 (212) 表示横向组件, 隔热板 (P) 与其大力地相抵, 承受从水平
到垂直平面的向前移动。
为了在导气槽 (205) 内插入第二隔热板 (P), 在两个相对的杆 (201) 上, 所述导气 槽由中央成对 (CC) 的肋 (4a, 4b) 所限定, 棒 (212) 必须从前面的位置移除并且立即插入到 与所述导气槽 (205) 正对着的两个相对的壳 (8b) 中。
最后, 不必说, 为了将隔热板 (P) 的第三试件插入到由前面相对的成对 (CA) 的肋 (4a, 4b) 限定的导气槽 (205) 内, 棒 (212) 必须插入到两个杆 (201) 的两个壳 (8a) 中。
为了提高效率和每个隔热板 (P) 沿着杆 (201) 的两个相邻的试件的垂直导气槽 (205) 向前移动的平衡, 必须使用图 21 所示的本发明的装置的附加模件。
一旦隔热板 (P) 的纵向边缘插入到所述垂直导气槽 (205) 的下端中一小部分, 所 述板 (P) 的前横向边缘 (BT) 在两个侧端由两个适于抓住的分支 (14b) 抓住, 所述适于抓住 的分支从水平棒 (14a) 垂直地突出, 在其中央, 线 (14c) 固定在上部位置。
因此, 安装所述隔热板 (P) 的人员必须简单地向上拉拽线 (14c), 来升起水平棒 (14a), 并使连接到其上的隔热板 (P) 向上滑动来完成其纵向边缘在相应的导气槽 (205) 中 的插入, 所述导气槽 (205) 存在于垂直的杆 (201, 210) 的相邻组上。
参见图 15, 需要注意的是, 所述板 (P) 的纵向边缘在相应导气槽 (205) 的底部的 完全插入是借助于如下事实并通过其引导而实现的 : 所述边缘的每一个朝向所述导气槽 (205) 的底部按顺序进行引导作用, 通过占据了导气槽 (205) 的正前面的位置的所述沟形 部分 (7c) 的倾斜边缘, 并通过限定同一导气槽 (205) 的具有低宽度的成对 (CP) 的第一前 肋 (4a) 而发挥作用。 本发明装置的第三和第四模件 (300, 400)——即设有基本成 C 形截面和只在一侧 设有成对的肋 (4a, 4b) 的模件——还能够根据相同的模式, 并为了所述第一 (201) 和第二 (210) 模件的配合的相同的目的而连续安装。
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 第三 (300) 和第四 (400)“不对称的” 模件安装在砖石墙 (M) 上, 与窗户或法式窗户或者在建筑物的墙角相平齐 ; 在这种情况下, 也就是说, 其中在所述 杆 (300, 400) 的 “外” 侧安装隔热板 (P) 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