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60132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80001467.0

申请日:

2015.07.14

公开号:

CN106662344A

公开日:

2017.05.1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4F 5/00申请日:20150714|||公开

IPC分类号:

F24F5/00

主分类号:

F24F5/00

申请人:

生态工厂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村上尊宣

地址:

日本熊本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李洋;舒艳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不使设置部位周边因在发热部结露的水垂落或飞散等受到污染。空调装置(1A)具有:立设于设置面的支承框架(21);发热部(22),其向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分别横向架设于支承框架间的区域并具有流通管和外壳体,该流通管供流动性热介质流通,该外壳体为覆盖流通管且周壁的横截面的外形为扁平形状或椭圆形状,能将从流通管传导的热量向外部散热的结构,并安装为使与长边方向正交的长轴方向向相同方向倾斜;反射板(23),其具有将来自发热部的辐射热反射且为非透水性的反射面,并配置为在外壳体的长轴方向上较低的一侧的端缘部与反射面隔开间隔而相对;雨落管状的接受部(24),其配置于反射板下方且上部开口以便接受滴下的结露水。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框架,其相对于设置面立设,并具有沿水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支承部;
发热部,其以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分别横向架设于所述支承框架的所述支承部
之间的区域,并具有流通管和外壳体,所述流通管能够使流动性热介质在内部流通,所述外
壳体覆盖各所述流通管并且是横截面的外形为扁平形状或椭圆形状,并能够将从所述流通
管传导的热量向外部散热的结构,并且所述外壳体安装为与所述发热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
长轴方向朝向相同方向倾斜;
反射板,其具有对来自所述发热部的辐射热进行反射并且为非透水性的反射面,该反
射板配置为使所述外壳体的长轴方向上较低的一侧的端缘部与所述反射面隔开间隔而相
对;以及
雨落管状的接受部,其配置于所述发热部的下方且在所述反射板的下方,并且上部开
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体为如下结构,即:具有相互为相同形状的一对壳部件,在各壳部件设置有嵌
合部,并使所述壳部件嵌合,
所述嵌合部形成有:抵接部,其形成有以与所述流通管的外表面紧贴的方式结合的凹
面;突出片部,其嵌入到在另一方的壳部件形成的凹部并嵌合;凹部,其供形成于另一方的
壳部件的突出片部嵌入并嵌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动性热介质是热水或冷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动性热介质是制冷剂。
5.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面板体,其安装于所述支承框架中将所述发热部夹在中间且成为所述反射板的相
反侧的区域,并且在天花板方向或者与设置面之间设置有用于通气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体中至少覆盖所述发热部的部分是能够使该发热部发出的辐射热通过的结
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面板体的表面显示有广告、标志、绘画或者照片。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体的表面实施从滚花加工、阳极氧化铝加工、散热用涂覆、远红外线释放用
涂覆、具有消臭功能、抗菌功能或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分解功能的涂覆中选出的一
个或多个加工或者涂覆。
9.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空调装置以及空调,
所述空调装置具有:
支承框架,其相对于设置面立设,并具有沿水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支承部;
发热部,其以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分别横向架设于所述支承框架的所述支承部
之间的区域,并具有流通管和外壳体,所述流通管能够使流动性热介质在内部流通,所述外
壳体覆盖各所述流通管并且是横截面的外形为扁平形状或椭圆形状,并能够将从所述流通
管传导的热量向外部散热的结构,并且所述外壳体安装为与所述发热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
长轴方向朝向相同方向倾斜;
反射板,其具有对来自所述发热部的辐射热进行反射并且为非透水性的反射面,该反
射板配置为使所述外壳体的长轴方向上较低的一侧的端缘部与所述反射面隔开间隔而相
对;以及
雨落管状的接受部,其配置于所述发热部的下方且在所述反射板的下方,并且上部开
口,
所述空调与所述空调装置组合进行运转,并包括将压缩机、膨胀阀、流路切换阀、室内
侧热交换器以及室外侧热交换器进行配管连接而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
回路,将所述空调装置组装于所述制冷剂回路,并且利用风扇将在所述室内侧热交换器中
与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向室内供给。

说明书

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详细而言涉及不使空调装置的设置部位周边
被在发热部结露的水污染的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消除由送风式的空调装置产生并使周围的人感到不舒适的吹风感,而
使用利用了热交换器的辐射热的空调装置。作为这样的空调装置,例如提出有如专利文献1
所记载的空调装置那样,将多根热交换器横向架设并使它们沿铅垂方向排列地配置的空调
装置。

图12所示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9是使热介质在流路部件的内部流通,并
通过与热介质进行的热交换来进行流路部件外部的加热或冷却的空调装置,在流路部件的
内部收容有中芯部件,将借助中芯部件的表面与流路部件的内表面形成有使热介质流通的
流路的热交换器90,沿铅垂方向或水平方向或者除此以外的方向并排设置,并使热介质在
热交换器90中循环。

空调装置9具备前述的结构,由此在运转时能够消除使周围的人感觉到不舒适的
吹风感,并且使作为热交换部的流路部件表面的温度的上升变快,从而便利性较高。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WO2009/130764号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9中,由于其热交换器90为圆棒状并沿铅垂
方向配置,因此在制冷运转时,热交换器90所产生的结露水会滴落到空调装置9的正面侧或
背面侧,因而存在污染设置有空调装置9的周边。

另外,如图13所示,在为了提高热的辐射效率而在空调装置9的背面侧配置有反射
板91的情况下,会引起室内的热量的对流,存在空气进入反射板91与热交换器90的间隙并
从各热交换器90之间向与反射板96相反的方向流动的情况。此时,热交换器90所产生的结
露水的飞沫乘着对流的空气而向空调装置9的正面侧飞散,从而会污染周围。这样的结露水
所带来的污染成为外观差以及发霉等的原因,因此从卫生方面来说不优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设置部位周边因在发热
部结露的水垂落或飞散等而受到污染的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备:支承框架,其相对于设置面立设,并
具有沿水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支承部;发热部,其以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分别
横向架设于所述支承框架的所述支承部之间的区域,并具有流通管和外壳体,所述流通管
能够使流动性热介质在内部流通,所述外壳体覆盖各所述流通管并且是横截面的外形为扁
平形状或椭圆形状,并能够将从所述流通管传导的热量向外部散热的结构,并且所述外壳
体安装为与所述发热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长轴方向朝向相同方向倾斜;反射板,其具有对
来自所述发热部的辐射热进行反射并且为非透水性的反射面,该反射板配置为使所述外壳
体的长轴方向上较低的一侧的端缘部与所述反射面隔开间隔而相对;以及雨落管状的接受
部,其配置于所述发热部的下方且在所述反射板的下方,并且上部开口。

在此,支承框架在支承部之间的区域沿水平方向将发热部横向架设来进行支承,
并且以朝向上下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支承发热部的外壳体。

对于发热部而言,若流动性热介质在收纳于发热部内部的流通管中流动,则向作
为能够将从流通管传导的热量向外部散热的结构的外壳体传递热量,从而向发热部的周围
放射辐射热。另外,覆盖流通管的外壳体防止流通管因来自外侧的压力、冲击而变形或者破
损,并且与发热部分仅为管体的情况相比,表面积更加扩大,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另外,发热部沿水平方向配置,并且构成发热部的外壳体的横截面(用语“横截面”
是表示在与发热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的意思时使用的。以下相同)的外形为
扁平形状或者椭圆形状,通过安装为使与长边方向正交的长轴方向朝向相同方向倾斜,从
而在发热部表面所产生的结露水仅向倾斜方向亦即反射板侧流下。

反射板对放射到发热部的反射板侧的辐射热进行反射,并通过发热部的间隙将辐
射热向空调装置外释放。另外,假设在从发热部产生的结露水附着于反射板的情况下,附着
的结露水会顺着板面而向位于下方的接受部流落。

发热部的外壳体的长轴方向上较低的一侧的端缘部与反射面之间的空隙,成为被
发热部加热或冷却后的空气上升或者下降时的流路。

接受部接住顺着发热部滴下的结露水、或者顺着反射板滴下的结露水。此外,接受
部不使制冷时从上方朝向下方对流的冷气直接碰撞于设置面从而防止结露,并且以改变对
流的方向而使冷气向装置外流动的方式进行引导。

发热部、反射板以及接受部分别协作来接住在发热部产生的结露水,而不使其泄
漏。

具备支承框架、发热部、反射板以及接受部的空调装置,在运转时,周围的人不会
感受到不舒适的吹风感,被发热部加热或冷却后的空气直接使反射板的正面的空间变暖或
变冷,并且在设置空间引起对流,从而能够高效地使设置空间变暖或变冷。

所述外壳体为如下结构,即:具有相互为相同形状的一对壳部件,在各壳部件设置
有嵌合部,并使所述壳部件嵌合,所述嵌合部形成有:抵接部,其形成有以与所述流通管的
外表面紧贴的方式结合的凹面;突出片部,其嵌入到在另一方的壳部件形成的凹部并嵌合;
凹部,其供形成于另一方的壳部件的突出片部嵌入并嵌合,在该情况下,由于是仅利用嵌合
部使所设置的突出片部与凹部嵌合的简单的结构,因此在向流通管进行组装作业时,无需
特殊的工具、特别的技术,从而能够实现快速组装。

另外,壳部件为相同部件,因此减少部件采购的浪费,进而能够实现制造成本降
低。此外,形成于壳部件的嵌合部的凹面部在夹着流通管并嵌合的状态下,使外壳体与流通
管紧贴而被保持为不动,并且接受来自流通管的热量并向外壳体的表面侧传递。此外,外壳
体不固定于支承框架,通过调整与流通管的紧贴性,从而能够以流通管为中心转动并将短
边方向的角度设定为所需的角度,由此也能够调整放射效率。

在所述流动性热介质是热水或冷水的情况下,与流动性热介质是油、化学物质的
情况相比较容易进行操作,在废弃时能够抑制环境负载。

在所述流动性热介质是制冷剂的情况下,若采用热交换效率、防锈性等比水更好
的制冷剂,则能够提高温度上升性、维护性等空调装置的性能。另外在该情况下,所使用的
制冷剂可以是空调装置专用的制冷剂,也可以是与后述的空调的制冷剂回路通用的制冷
剂。

具备面板体,其安装于所述支承框架中将所述发热部夹在中间且成为所述反射板
的相反侧的区域,并且在天花板方向或者与设置面之间设置有用于通气的间隙,在该情况
下,面板体发挥保护发热部或者流通管的分支部等机构部的保护罩的作用,并且也发挥围
挡的作用。此外,利用面板体形成为与反射板一起夹着发热部的方式而产生烟囱效应,并从
用于通气的间隙释放暖气或冷气来促进空气的对流,从而提高制热效率或者制冷效率。

所述面板体中至少覆盖所述发热部的部分是能够使该发热部发出的辐射热通过
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面板体发挥发热部的保护罩的作用,并且通过面板体后的辐射热能够
直接使使用者、周围的空气变暖或者变冷。

所述面板体的表面显示有广告、标志、绘画或者照片,在该情况下,能够将面板体
作为广告面板或者标志牌利用。即,空调装置也是大大地露出于设置的室内空间的形态且
存在感较大,因此在显示广告的情况下,能够具有更有效的作为广告的功能,另外,在显示
艺术图像等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艺术图像制造出华丽的空间、使周围的人感到安逸的空间
等对室内进行各种演绎。

在所述外壳体的表面实施从滚花加工、阳极氧化铝加工、散热用涂覆、远红外线释
放用涂覆、具有消臭功能、抗菌功能或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分解功能的涂覆中选出
的一个或多个加工或者涂覆,在该情况下,通过实施这些加工等,能够使发热部具有各种功
能。

更详细而言,通过实施滚花加工、阳极氧化铝加工或者散热用涂覆,从而提高发热
部的散热性,更高效地进行发热部中的热交换,另外若实施远红外线释放用涂覆,则从发热
部释放的远红外线也与辐射热协作,高效地进行室内的温度调节。此外通过实施具有消臭
功能、抗菌功能或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分解功能的涂覆,从而利用上述功能性使空
调装置的维护变得更简单,由此能够舒适地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具备空调装置以及空调,所述空调装置具
有:支承框架,其相对于设置面立设,并具有沿水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支承部;发热部,
其以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的方式分别横向架设于所述支承框架的所述支承部之间的区域,
并具有流通管和外壳体,所述流通管能够使流动性热介质在内部流通,所述外壳体覆盖各
所述流通管并且是横截面的外形为扁平形状或椭圆形状,并能够将从所述流通管传导的热
量向外部散热的结构,并且所述外壳体安装为与所述发热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长轴方向朝
向相同方向倾斜;反射板,其具有对来自所述发热部的辐射热进行反射并且为非透水性的
反射面,该反射板配置为使所述外壳体的长轴方向上较低的一侧的端缘部与所述反射面隔
开间隔而相对;以及雨落管状的接受部,其配置于所述发热部的下方且在所述反射板的下
方,并且上部开口,所述空调与所述空调装置组合进行运转,并包括将压缩机、膨胀阀、流路
切换阀、室内侧热交换器以及室外侧热交换器进行配管连接而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
环的制冷剂回路,将所述空调装置组装于所述制冷剂回路,并且利用风扇将在所述室内侧
热交换器中与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向室内供给。

在此,支承框架在支承部之间的区域沿水平方向将发热部横向架设来进行支承,
并且朝向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支承发热部的外壳体。

对于发热部而言,若流动性热介质在收纳于发热部内部的流通管中流动,则向作
为能够将从流通管传导的热量向外部散热的结构的外壳体传递热量,从而向发热部的周围
放射辐射热。另外,覆盖流通管的外壳体防止流通管因来自外侧的压力、冲击而变形或者破
损,并且与发热部分仅为管体的情况相比,表面积更加扩大,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另外,发热部沿水平方向配置,并且构成发热部的外壳体的横截面(用语“横截面”
是表示在与发热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的意思时使用的。以下相同)的外形为
扁平形状或者椭圆形状,通过安装为使与长边方向正交的长轴方向朝向相同方向倾斜,从
而在发热部表面所产生的结露水仅向倾斜方向亦即反射板侧流下。

反射板对放射到发热部的反射板侧的辐射热进行反射,并通过发热部的间隙将辐
射热向空调装置外释放。另外,假设在从发热部产生的结露水附着于反射板的情况下,附着
的结露水会顺着板面而向位于下方的接受部流落。

发热部的外壳体的长轴方向上较低的一侧的端缘部与反射面之间的空隙,成为被
发热部加热或冷却后的空气上升或者下降时的流路。

接受部接住顺着发热部滴下的结露水、或者顺着反射板滴下的结露水。此外,接受
部不使制冷时从上方朝向下方对流的冷气直接碰撞于设置面从而防止结露,并且以改变对
流的方向而使冷气向装置外流动的方式进行引导。

发热部、反射板以及接受部分别协作来接住在发热部产生的结露水,而不使其泄
漏。

具备支承框架、发热部、反射板以及接受部的空调装置,在运转时,周围的人不会
感受到不舒适的吹风感,被发热部加热或冷却后的空气直接使反射板的正面的空间变暖或
变冷,并且在设置空间引起对流,从而能够高效地使设置空间变暖或变冷。

另外,空调包括将压缩机、膨胀阀、流路切换阀、室内侧热交换器以及室外侧热交
换器进行配管连接并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利用风扇将在室内侧热
交换器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向室内供给,从而能够利用由送风产生的强制对流
进行设置空间内的空气调节。

此外,由于空调装置组装于空调的制冷剂回路,从而从空调侧供给制冷剂,因此在
空调装置中不需要压缩机等设备,另外还能够进行与空调联动的控制。

例如,空调具有能够利用由来自风扇的送风产生的强制对流而尽快使空间内成为
目标温度的优点,但相反也具有来自风扇的送风给予人体不舒适感(吹风感)的缺点,辐射
式的空调装置具有不会给予周围的人这样的吹风感的优点,但与空调相比较具有为了使空
间内成为目标温度而花费时间的缺点。

与此相对,通过使空调装置与空调组合进行运转,例如最初以空调为主体进行运
转,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接近目标温度,之后以空调装置为主体进行运转,从而能够保持空
间内的温度,因此能够将室内热交换器的风扇工作时间抑制为较短,由此进行不会给予人
体不舒适的吹风感的空气调节。

另外,在使空调与空调装置同时运转的情况下,来自空调装置的辐射热直接对处
于附近的周围的人的体感产生作用,空调进行整体的空气调节,因此与用空调单体或者空
调装置单体进行运转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周围的人获得舒适性为止的时间缩短。此外通过
使来自空调装置的辐射热与来自风扇的送风对流,从而能够尽快实现空间内温度的均匀
化。

这样,本发明的空调系统使由风扇送气的空调的优点与辐射式的空调装置的优点
相互增效,并相互弥补缺点,从而能够高效且有效地进行制冷制热的温度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装置,能够不使空调装置的设置部位周边被在发热部结露的水
污染。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系统,能够不使空调装置的设置部位周边被在发热部结露的水
污染。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a)是主视说明图,(b)是纵截面说明
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的发热部的结构的纵截面说明图。

图3是将图1(b)的中间部省略一部分后的放大说明图。

图4是将图1(b)的中间部省略一部分并用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空气流动的放大说
明图。

图5是将图1(b)的中间部省略一部分并表示制冷运转时结露水的流动的放大说明
图。

图6是用箭头表示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空气流动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说明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空调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视说明图。

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并且是使空调与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组合而成的
空调系统的概略说明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2是表示现有的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在现有的空调装置中配置有反射板的结构的情况下结露水的流动的
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另外,各图中的附图标记
是在减轻复杂程度而容易理解的范围内进行标注的。另外以下叙述的用语“正面侧”是在与
先前叙述的“将发热部夹在中间且成为反射板的相反侧的区域”同等的意思时使用的。

〔第一实施方式〕

空调装置1A具有:支承框架21、安装于支承框架21的发热部22、对来自发热部22的
辐射热进行反射的反射板23、雨落管状的接受部24、以及面板体3a,以下对各部进行说明。

参照图1(a)。支承框架21相对于空调装置1A的设置面F(若在屋内则为地面等)立
设,并具有沿水平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支承部210。各支承部210以从外部看不到位于后述
的流通管221的两端的连接部分的方式,收纳于内部(参照图1(a))。另外,在各支承部210之
间的区域的上侧横向架设地设置有加强件211。

发热部22配置于支承框架21的支承部210之间的区域,构成为包括:流通管221,其
能够供流动性热介质在内部流通;外壳体222,其为覆盖流通管221并且能够将从流通管221
传导的热量向外部散热的结构的。

流通管221是如下结构:在两端侧连接而使整体以沿着铅垂方向的同一平面的方
式在上下方向上蜿蜒,并且在以一定间隔排列的各水平部分分别安装有外壳体222。而且,
各外壳体222安装为使横截面的长轴方向朝向反射板23且同样地向下倾斜(参照图1(b))。

更详细而言,外壳体222是如下结构,即,具有相互为相同形状的一对壳部件223a、
223b,在各壳部件223a、223b设置有嵌合部,该嵌合部形成有:抵接部226a、226b,它们形成
有以与流通管221的外表面紧贴的方式结合的凹面;突出片部225a(225b),其嵌入到在另一
方的壳部件223b(223a)形成的的凹部224b(224a)并与之嵌合;凹部224a(224b),其供形成
于另一方的壳部件223b(223a)的突出片部225b(225a)嵌入并嵌合,通过使壳部件223a、
223b嵌合,从而使横截面的外形成为略微扁平的近似椭圆形状(参照图2)。

另外,在外壳体222的表面实施有成为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凹凸的滚花加工以及阳
极氧化铝加工,由此提高耐腐蚀性,并且使表面积扩大从而提高热交换时的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外壳体222的截面椭圆形状的长轴为水平时的角度设为0°,只
要安装外壳体222时的倾斜角度在1°~89°的范围内即可,更优选为在35°~70°的范围内。
这是因为,若为该倾斜角度的范围,则如后述那样,从成为外壳体222的下表面侧的一侧产
生的辐射通量容易从空调装置1A的正面侧朝向正面侧地面。另外,外壳体222可以用螺钉等
固定于支承框架21来保持规定的倾斜角度,也可以将外壳体222安装为能够绕轴旋转,从而
周围的人能够适当地设定倾斜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体222的表面实施了滚花加工以及阳极氧化铝加工,但并
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实施其他的从散热用涂覆、远红外线释放用涂覆、具有消臭功能、抗菌
功能或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分解功能的涂覆中选出的一个或多个加工或者涂覆的
情况下,通过实施这些加工等,能够使发热部具有各种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通管221如前述那样为蛇行管,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流通管
也可以是梯子状的结构,具有:遍布上下方向的一对铅垂部分、和架设于各铅垂部分的多个
水平部分。另外,流通管221在上端具备与流动性热介质的注入管连接的连接部227a,在下
端具备与流动性热介质的返回管连接的连接部227b,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向注入管/返回
管连接的连接部可以设置于空调装置1A的侧部方向,也可以设置为三个以上。另外,向注入
管/返回管连接的连接部也可以两方都朝向空调装置1A的上端或下端设置。

反射板23具有由隔热材料形成且为非透水性的反射面231,反射面231配置为与外
壳体222的长轴方向上较低的一侧的端缘部隔开间隔而相对。在反射板23的下端安装有朝
向发热部22侧弯曲成钝角的引导板232。引导板232的前端位于后述的接受部24的内部(参
照图1(b))。

接受部24位于发热部22的外壳体222中最靠下的外壳体222的下方且位于反射板
23的下方(更详细而言为安装于反射板23的引导板232的下方),并成为上部开口结构,以便
接受顺着引导板232滴下或者从发热部22直接滴下的结露水。

面板体3a由穿孔金属板形成,并向空调装置1A的正面侧下方安装。面板体3a以从
正面方向观察时成为围挡的方式覆盖接受部24、配管部(省略图示)等。另外,面板体3a安装
为在与设置面F之间形成有用于通气的间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体朝向空调装置的正面侧下方安装,但并不限定于
此,在配管部(省略图示)等设置于上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安装于空调装置的正面侧上方
的方式。

作为在流通管221中流通的流动性热介质,例如列举出温(热)水、蒸气、冷水、氢氯
氟烃、氢氟烃等液相制冷剂、气液二相制冷剂以及气相制冷剂,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
用其他公知的流动性热介质。

另外,作为发热部的变形例,也可以是如下方式:对外壳体的表面中朝向反射板侧
的区域实施防水加工或者使引导槽等的结露水容易流下的加工,并对成为反射板的相反侧
的区域实施滚花加工等提高散热效果的加工。在该情况下,该发热部中产生的结露水或者
从位于上方的外壳体滴下的结露水容易向反射板侧流下,而难以朝向空调装置1A的正面
侧。另外,也不排除对朝向反射板侧的区域的表面实施喷砂处理等亲水加工所带来的结露
水对策。

另一方面,由于对外壳体的表面中朝向空调装置1A的正面的一侧实施了滚花加工
等,因此朝向位于正面侧的人或者空间散热的效率较高。

参照图1~图6、特别是图4~图6,来说明本发明的空调装置1A的作用。

对于发热部22而言,若流动性热介质在流通管221中流通,则流动性热介质所具有
的热量向外壳体222传递,并向外部散热。外壳体222防止流通管221因来自外侧的压力、冲
击而变形或者破损,并且与发热部分仅为流通管221的情况相比,表面积更扩大,从而提高
热交换效率。反射板23对向发热部22的反射板23侧放射的辐射热进行反射,并通过形成于
发热部22的间隙将辐射热向空调装置1A的正面方向侧释放。

另外,发热部22的外壳体222如前述那样倾斜地安装,从而使在发热部22的外壳体
222表面产生的结露水T仅向反射板23侧流下。从发热部22产生并附着于反射板23的结露水
T顺着板面向位于下方的接受部24流落(参照图5)。

另外,如前述那样,由于发热部22倾斜地安装,从而从成为发热部22的外壳体222
的下表面侧的部分产生的辐射热,从空调装置1A的正面方向朝向地面方向直接放射,因此
空调装置1A的正面侧的人能够直接感受到冷或暖的辐射热。

如图4或图6所示,在制冷制热运转时,产生沿着反射板23上升或下降的空气的主
流,通过各发热部22的外壳体222的间隙的空气是相对于该空气的主流合流或分流的空气,
但是在合流或者分流时,倾斜的外壳体222对空气进行引导以使其容易流动,从而提高通过
间隙的空气的流速。进而在制热时,成为外壳体222的下表面侧的部分所发出的辐射热使处
于其辐射通量方向的地面变暖,从而提高由此产生的室内空气朝向上方的对流效果。

外壳体222是前述的结构,并且是仅利用嵌合部使所设置的突出片部225a、225b与
凹部224a、224b嵌合的简单结构,因此在向流通管221进行组装作业时,不需要特殊的工具、
特别的技术,从而能够实现快速组装。

另外,由于壳部件223a、223b是相同部件,因此减少部件采购的浪费,从而能够实
现制造成本减少化。此外,在利用形成于壳部件223a、223b的嵌合部的抵接部226a、226b夹
住流通管221而嵌合的状态下,外壳体222与流通管221紧贴而被保持为不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体222使用螺钉等固定单元,固定安装于支承框架21并被保
持为规定的安装角度,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固定安装于支承框架21,而是通过调
整与流通管221的紧贴性,从而能够以流通管221为中心转动并将短边方向的角度设定为所
需的角度,由此能够调整放射效率。

在图4以及图5所示的制冷运转时,设置空间内的空气如箭头所示,从上方向下方
对流。另外,借助由发热部22的外壳体222的倾斜面进行的引导,从而形成于发热部22的间
隙也成为空气的流路,通过形成于发热部22的间隙的空气与沿着反射板23在发热部22和反
射板23之间的空隙下降的空气合流。此时即使在发热部22产生的结露水T向位于下方的外
壳体222滴下,由于外壳体222如前述那样向反射板23侧倾斜,因此不会向空调装置1A的正
面侧飞散。

在滴下的结露水T与下方的外壳体222碰撞而飞散等而附着于反射板23的情况下
(参照图5的放大图),附着的结露水T顺着板面而向位于下方的接受部24流落。这样,发热部
22、包括引导板232的反射板23、以及接受部24分别协作而接住在发热部22产生的结露水T
而不使其泄漏。

此外,接受部24不使制冷时从上方朝向下方对流的冷气直接与设置面碰撞,从而
防止在设置面F产生结露,另外以改变对流的方向而使冷气向装置外流动的方式进行引导。

在图6所示的制热运转时,设置空间内的空气如箭头所示从下方朝向上方对流。另
外在制热运转时在发热部22不产生结露水T,因此即使空气从形成于发热部22的间隙向空
调装置1A的正面侧流动,也不产生结露水T引起的污染。

这样,根据空调装置1A,能够不使设置有空调装置1A的部位的周边被在发热部22
产生的结露水T污染。另外,空调装置1A在运转时,不是现有的空调装置(空调)那样的强制
对流所产生的送风,在设置区域内的空间中产生的空气的流动是因空间内的温度差而产生
的自然的对流所引起的,因此周围的人不会感受到不舒适的吹风(draft)感,在发热部22被
加热或冷却的空气直接使反射板23的正面的空间变暖或者变冷,并且在设置空间引起对
流,从而能够高效地使设置空间变暖或变冷。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所示的空调装置1B是在空调装置1A的正面侧还具备覆盖发热部22的面板体
3b、3c的方式。另外,面板体3b、3c以外的结构部分与空调装置1A相同,因此对共通的结构部
分标注与空调装置1A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面板体3b、3c由穿孔金属板形成,并安装为从空调装置1B的正面侧的上方到中间
部覆盖发热部22而不使其被看到。另外,面板体3c安装为在其与天花板面之间形成有用于
通气的间隙。

面板体3b、3c是发挥发热部22的保护罩的作用并且能够供发热部22所发出的辐射
热通过的结构,因此通过的辐射热能够直接使周围的人、周围的空气变暖或者变冷。

另外,如图7所示,在面板体3b以及3c的表面显示有广告,从而能够将面板体部分
作为广告面板或者标志牌利用。即,空调装置1B也是大大地露出于供其设置的室内空间的
形态并且存在感较大,因此在显示广告的情况下,能够具有更有效的作为广告的功能,另
外,在显示艺术图像等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艺术图像制造出华丽的空间、使周围的人感到安
逸的空间等对室内进行各种演绎。

此外,面板体3b、3c成为与反射板23一起夹着发热部22的方式产生烟囱效应,并从
用于通气的间隙释放暖气或冷气来促进空气的对流,从而提高制热效率或者制冷效率。另
外,面板体3b以及3c具有贯通内外表面的能够供辐射热通过的多个孔,因此若空气沿着发
热部22的外壳体222在形成于发热部22的间隙中以较快的速度流动,则空隙内的压力降低
(根据伯努利定理),从形成于面板体3b、3c的孔向空隙内捕获空气,从而通过面板体3b、3c
的内侧的区域的空气的流量增大,进一步促进室内空气的对流。

此外,通过面板体3b以及3c的安装而成为内置发热部22的结构,从而无法直接用
手接触发热部22。因此虽然存在利用气相制冷剂等进行制热时发热部22成为高温的情况,
但周围的人也不会不小心接触到发热部22,因此对于周围的人来说是安全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体3a、3b、3c的结构只要能够使辐射热以及空气通过,
则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是细网状,也可以是在板上设置有多个细狭缝的结构等。另
外,孔、狭缝的形状不作特别的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各种多边形等。孔、狭缝可
以分别作为贯通孔而连接起来,也可以不连接而分别形成。此外,孔、狭缝的大小虽不作特
别的限定,但例如优选为手指不能进入的大小,以使周围的人不会误接触到发热部或不能
故意地接触到发热部。

〔第三实施方式〕

图8所示的空调装置1C是改变空调装置1A的流通管221的结构的方式。另外,除流
通管的结构部分以外与空调装置1A相同,因此对共通的结构部分标注与空调装置1A相同的
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流通管221a在两端侧连接起来,从而使得整体以沿着铅垂方向的同一平面的方式
在上下方向上蜿蜒,详细而言,流通管221a与流通管221不同,流通管221a从第一铅垂部分
分支为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根)横向架设部分,各横架部分是与和第一铅垂部分隔开
所需间隔而配置的第二铅垂部分连接,并再次合流为一根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沿上下方向
连续地设置(参照图8)。另外,虽然用箭头示出流动性热介质的流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
也存在如后述的第五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运转切换而使流动性热介质的流动相反的情况。

根据使用了流通管221a的空调装置1C,与单一的蛇行管的情况相比较,在流通管
221a中流通的流动性热介质的阻力值降低,由此能够减少施加于用于送出流动性热介质的
压缩机或者泵的负载。

〔第四实施方式〕

图9所示的空调装置1D是降低了空调装置1A的高度的方式。另外,由于大体与空调
装置1A相同,因此对共通的结构部分标注与空调装置1A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D的上部与天花板的距离被拉开,因此成为流动性热介质从在
空调装置1D下方记载的“IN”的方向流入,并且流动性热介质向“OUT”的方向返回的结构。

通过与图9中记载的人物(省略附图标记)的对比可知,空调装置1D设置于高度1米
左右处,若为这样的高度较低的方式的空调装置1D,则能够如划分公共空间的隔墙那样配
置、或沿着配置于规定的高度的窗下的墙壁配置,是自然的配置,并且能够利用辐射热使周
边的人或者空间变暖或者变冷。

〔第五实施方式〕

在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由一台室外机40和与该室外机
40串联连接的两台室内机构成空调系统S。两台室内机中的一台是一般的对流型室内机41,
另一台是空调装置1A。对流型室内机41与空调装置1A设置于具有空调对象区域的房间等,
具有对该空调对象区域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功能。

另外,前述的室外机40与对流型室内机41、后述制冷剂配管42、压缩机43、室外侧
热交换器44、膨胀阀45、室内侧热交换器46以及四通切换阀47是构成所谓的送风式空调的
设备,以下在对作用进行说明时有时仅统称为“空调”。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空调
装置1A,由于结构以及作用如先前叙述的那样,因此省略说明。

流型室内机41与空调装置1A通过制冷剂配管42连接而联系起来。因此流型室内机
41和空调装置1A形成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通过使制冷剂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循环,从而能
够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另外,在图10、图11中,在空调系统S中,室外机、对流型室内机
41以及空调装置1A分别为一台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台数。

如图10、图11所示,室外机40是具有压缩机43、室外侧热交换器44、膨胀阀45的公
知的结构。另外,对流型室内机41是具备室内侧热交换器46、向室内侧热交换器46输送风的
送风风扇(省略图示)的公知的结构。

室内侧热交换器46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
(散热器)发挥功能,使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供给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从而制成用于向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的制热空气或者制冷空气。前述的设备类由制冷剂配管
42连接,从而构成空调系统S的制冷循环(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

参照图10以及图11,对空调系统S进行各种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时、图11(a))

在利用空调系统S执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以使来自压缩机43的排出制冷剂流入
室外侧热交换器44的方式切换四通切换阀47,并驱动压缩机43。

吸入到压缩机43的制冷剂在压缩机43中成为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并被排出,并
经由四通切换阀47而流入室外侧热交换器44。流入到该室外侧热交换器44的制冷剂一边向
从省略图示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散热、一边被冷却而成为低压、高温的液体制冷剂,并从室
外侧热交换器44流出。

从室外侧热交换器44流出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45而流入对流型室内机41。
流入到对流型室内机41的制冷剂成为二相制冷剂。该低压二相制冷剂流入室内侧热交换器
46,并从由省略图示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吸热而蒸发、气化。此时,向室内等空调对象空间
供给制冷空气,从而实现空调对象空间的制冷运转。

从室内侧热交换器46流出的二相制冷剂从对流型室内机41流出并流入空调装置
1A,并且通过发热部22。此时,与环境气氛的吸热作用一起对室内等空调对象空间的环境气
氛即空气冷却,从而实现空调对象空间的制冷。

从空调装置1A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室外机40,并通过室外机40的四通切换阀47而再
次被压缩机43吸入。

反复进行以上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运转。

(制热运转时、图11(b))

在利用空调系统S执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以使来自压缩机43的排出制冷剂流入
室内侧热交换器46的方式切换四通切换阀47,并驱动压缩机43。被压缩机43吸入的制冷剂
在压缩机43中成为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并被排出,并经由四通切换阀47而流入空调装置
1A。

流入到空调装置1A的制冷剂在发热部22中释放辐射热,使室内等的空调对象空间
的环境气氛变暖。从空调装置1A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对流型室内机41的室内侧热交换器46。
流入到室内侧热交换器46的制冷剂一边向从省略图示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散热、一边被冷
却而成为液体制冷剂。此时,向室内等空调对象空间供给制热空气,从而实现空调对象空间
的制热运转。

从室内侧热交换器46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45中减压而成为低压二相制冷
剂。该低压二相制冷剂流入室外机40的室外侧热交换器44。流入到室外侧热交换器44的低
压二相制冷剂,从由省略图示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吸热并蒸发、气化。该低压气体制冷剂从
室外侧热交换器44流出,并通过四通切换阀47而再次被压缩机43吸入。

反复进行以上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热运转。

这样,在空调系统S中,能够使空调(对流型室内机41)的优点与空调装置1A的优点
相互增效,并相互弥补缺点,从而能够高效且有效地进行制冷制热的温度控制。

另外,在制热时,发热部22附近的空气被传导热、辐射热加热,并且通过反射板23
与发热部22之间的空隙以沿着反射板23的方式产生从下方朝向上方上升的空气的流动,从
而来自下方的空气一边上升、一边被发热部22加热而继续进行前述的流动。

上升而到达天花板的加热后的空气的流速增加,并以沿着天花板面的方式到达距
离空调装置1A相当远的位置。另外,空气随着该移动而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被冷却
而下降并向设置面侧移动,且再次从空调装置1A的下部进入,被发热部22加热并上升。这
样,室内空气一边被发热部22加热、一边在室内整体循环并对流。

此外,从发热部22辐射的辐射热从空调装置1A的正面侧向室内释放,被反射板23
反射的辐射热的一部分通过形成于发热部22的间隙,并向室内释放而向周围的人传播,因
此周围的人能够直接感受到温暖。另外,辐射热用于使墙壁、天花板、设置面F等变暖而有效
地被利用,借助变暖的墙壁、天花板、设置面F等间接使室内空气变暖。

这样,空调装置1A反复进行辐射热的反射、释放,并且利用辐射热与借助空气的对
流而移动的热量一起,对室内整体进行良好的加热,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空气调节,因此能
够使空调的室内侧热交换器46的风扇的送风量减少或者使风扇停止,其结果能够抑制或者
消除周围的人感受到的因来自风扇的送风而产生的吹风感。

另外,在前述的制冷时,与进行制热的情况不同,为了使空气被发热部22冷却,而
使沿着发热部22以及反射板23的空气的流动成为从上方朝向下方,从而使冷却后的空气的
流动与制热的情况成为几乎相反的方向,但是在能够有效地进行室内整体的空气调节的方
面、能够抑制周围的人感受到的因来自风扇的送风而产生的吹风感的方面等,与制热的情
况相同。

此外,由于空调装置1A组装于空调的制冷剂回路,由此从空调侧供给制冷剂,因此
在空调装置1A中不需要压缩机等设备,另外还能够进行与空调联动的控制。

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辐射”的用语能够置换为“放射”。另外,本说明书
所说的“烟囱效应”的用语是包括覆盖发热部的侧部的一部分或者将发热部的侧部的全部
形成为筒状来进行覆盖,从而使空隙内的空气的流速增加的效果的意思时使用的。

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所使用的用语和表现只不过是说明上的用语和表现,并
不进行任何限定,并没有排除与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所记述的特征及其一部分等价的
用语、表现的意图。另外,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当然能够实现各种变形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1A、1B、1C、1D...空调装置;S...空调系统;21...支承框架;210...
支承部;22...发热部;221、221a...流通管;222...外壳体;223a、223b...壳部件;224a、
224b...凹部;225a、225b...突出片部;226a、226b...抵接部;227a、227b...连接部;23...
反射板;231...反射面;232...引导板;24...接受部;3a、3b、3c...面板体;40...室外机;
41...对流型室内机;42...制冷剂配管;43...压缩机;44...室外侧热交换器;45...膨胀
阀;46...室内侧热交换器;47...四通切换阀;F...设置面;T...结露水;9...空调装置;
90...热交换器;91...反射板。

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不使设置部位周边因在发热部结露的水垂落或飞散等受到污染。空调装置(1A)具有:立设于设置面的支承框架(21);发热部(22),其向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分别横向架设于支承框架间的区域并具有流通管和外壳体,该流通管供流动性热介质流通,该外壳体为覆盖流通管且周壁的横截面的外形为扁平形状或椭圆形状,能将从流通管传导的热量向外部散热的结构,并安装为使与长边方向正交的长轴方向向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