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民用和商用的新风机越来越流行。新风机是一种
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一方面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另一
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杀菌,消毒、过滤等措施后,再输入到室内,让房间里每时每刻
都是新鲜干净的空气,新风机运用新风对流专利技术,通过自主送风和引风,使室内空气实
现对流,从而最大程度化的进行室内空气置换,新风机内置多功能净化系统保证进入室内
的空气洁净健康。新风机主要分为排风式新风机和送风式新风机两种类型,可以在绝大部
分室内环境下安装,安装方便,使用舒适。新风机是家居生活的健康伴侣。
如今的新风机风道结构单一,都是采用双通道模式,一条通道为新风通道,此通道
用于采集室外新鲜空气并进行过滤,获得新风送入室内;另一条通道为排风通道,此通道用
于采集室内陈旧空气并排出。
这种双通道模式的风道结构采集到的室内空气只能排出,无法对室内空气进行过
滤实现内循环,因此,现有新风机风道结构无法实现室内循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
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新风机风道结构无法
实现室内循环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包括:第一室内进风口、第二室内进风
口、室外进风口、室内出风口、室外出风口、全热交换器、室内进风口挡板、进出风分隔结构、
壳体;
所述全热交换器、所述室内进风口挡板、所述进出风分隔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壳
体内部;
所述全热交换器的非通道侧贴合于所述壳体内侧;
所述室内进风口挡板固定于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之间以及固
定于所述壳体内侧;
所述进出风分隔结构固定于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之间;
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排风通道进风口对应的所述壳体
上;
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新风通道进风口对应的所述壳体
上;
所述室外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新风通道进风口对应的所述壳体上;
所述室内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新风通道出风口对应的所述壳体上;
所述室外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排风通道出风口对应的所述壳体上。
优选地,所述全热交换器具体为交叉逆流板式全热交换器,是六边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进出风分隔结构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
所述第一隔板固定于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之间,将所述新风通
道与所述排风通道分隔开。
所述第二隔板设置于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室外出风口之间的部分壳体上,与所
述第一隔板相互连接闭合,将所述室外进风口与室外出风口隔开并使得所述室外进风口与
所述新风通道连通,所述室外出风口与所述排风通道连通。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的风道结构还包括出风隔板;
所述出风隔板固定于所述壳体上以及固定于所述全热交换器的新风通道与排风
通道之间。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的风道结构还包括室内进风格栅板;
所述室内进风格栅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室内进风口。
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的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室内进风口,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二室内进风
口;
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室外进风口,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室外进风口。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室内进风口于室外进风区对应的壳体上,使得新风机
能够进行室内进风,从而实现室内空气循环,解决了现有新风机风道结构无法实现室内循
环的技术问题。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通过具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进出风分隔结构使
得室外进风口与室外出风口处于合适的位置,最大化利用空间;本发明实施例还通过出风
隔板将室内出风通道分为两部分,使得出风效率更高;本发明实施例还通过室内进风格栅
板对室内空气进行初过滤,防止室内昆虫进入新风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
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进出风分隔结
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D-D剖视
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C-C剖视
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B-B剖视
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A-A剖视
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第一室内进风口;2、第二室内进风口;3、室外进风口;4、室内出风口;5、室外出
风口;6、全热交换器;7、室内进风口挡板;8、进出风分隔结构;801、第一隔板;802、第二隔
板;9、壳体;10、第一阀门;11、第二阀门;12、出风隔板;13、室内进风格栅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新风机风道结构无法
实现室内循环的技术问题。
为使得本发明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
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
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
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一个实施例,包括:第一
室内进风口1、第二室内进风口2、室外进风口3、室内出风口4、室外出风口5、全热交换器6、
室内进风口挡板7、进出风分隔结构8、壳体9;
所述全热交换器6、室内进风口挡板7、进出风分隔结构8分别设置于壳体9内部;
全热交换器6的非通道侧贴合于壳体9内侧;
室内进风口挡板7固定于全热交换器6的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之间以及固定于壳
体内侧;
进出风分隔结构8固定于全热交换器6的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之间;
第一室内进风口1设置于全热交换器6的排风通道进风口对应的壳体9上;
第二室内进风口2设置于全热交换器6的新风通道进风口对应的壳体9上;
室外进风口3设置于全热交换器6的新风通道进风口对应的壳体9上;
室内出风口4设置于全热交换器6的新风通道出风口对应的壳体9上;
室外出风口5设置于全热交换器6的排风通道出风口对应的壳体9上。
全热交换器6、室内进风口挡板7、进出风分隔结构8分别设置于壳体9内侧;
全热交换器6的两侧连接壳体9,使得壳体9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壳体内部空间和
第二壳体内部空间;
室内进风口挡板7的一边连接全热交换器6,另一边连接壳体9,使得第一壳体内部
空间分隔成室内进风区和室内出风区;
进出风分隔结构8的一边连接全热交换器6,另一边连接壳体9,使得第二壳体内部
空间分隔成室外进风区和室外出风区;
第一室内进风口1设置于对应室内进风区的壳体9部分;
第二室内进风口2和室外进风口3设置与对应室外进风区的壳体9部分;
室内出风口4设置于对应室内出风区的壳体9部分;
室外出风口5设置于对应室外出风区的壳体9部分。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室内进风口挡板7并未在图1中画出,可参
阅图12,图12有画出室内进风口挡板7。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9包括镂空的长方体和对应的门板两部分,镂空的长方体用于
放置新风机的内部设备和结构,门板用于盖住长方体,形成一个整体。
以上是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的
描述,以下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
述。
请参阅图1至图1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包
括:第一室内进风口1、第二室内进风口2、室外进风口3、室内出风口4、室外出风口5、全热交
换器6、室内进风口挡板7、进出风分隔结构8、壳体9;
全热交换器6、室内进风口挡板7、进出风分隔结构8分别设置于壳体9内侧;
全热交换器6的两侧连接壳体9,使得壳体9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壳体内部空间和
第二壳体内部空间;
室内进风口挡板7的一边连接全热交换器6,另一边连接壳体9,使得第一壳体内部
空间分隔成室内进风区和室内出风区;
进出风分隔结构8的一边连接全热交换器6,另一边连接壳体9,使得第二壳体内部
空间分隔成室外进风区和室外出风区;
第一室内进风口1设置于对应室内进风区的壳体9部分;
第二室内进风口2和室外进风口3设置与对应室外进风区的壳体9部分;
室内出风口4设置于对应室内出风区的壳体9部分;
室外出风口5设置于对应室外出风区的壳体9部分。
全热交换器6具体为交叉逆流板式全热交换器,是六边形结构,
全热交换器6的新风通道进风口与室外进风区对齐;
全热交换器6的新风通道出风口与室内出风区对齐;
全热交换器6的排风通道进风口与室内进风区对齐;
全热交换器6的排风通道出风口与室外出风区对齐。
请参阅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进出风分隔结构8包括第一隔板801和第二隔板
802;
第一隔板801连接全热交换器6,使得第二壳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室外进风区和室外
出风区;
第一隔板801固定于全热交换器的新风通道与排风通道之间,将新风通道与排风
通道分隔开。
第二隔板802设置于室外进风口3与室外出风口5之间的部分壳体9上,与第一隔板
801相互连接闭合,将室外进风口3与室外出风口5隔开并使得室外进风口3与新风通道连
通,室外出风口5与排风通道连通。
第二隔板802垂直于第一隔板801,使得室外进风区与室外出风区的相对位置旋转
90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进出风分隔结构8不仅把全热交换器6的新风通道
的进风口与排风通道的出风口分开,使得第二壳体内部空间分隔成室外进风区和室外出风
区,而且还通过将第一隔板801的将近一半的部分进行弯曲变形,形成垂直于第一隔板801
的第二隔板802,非变形部分则向不带有第二隔板802的方向倾斜,使得最后室外进风区与
室外出风区的相对位置旋转90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第一阀门10和第二阀门11;
第一阀门10设置于第二室内进风口2,用于开启或关闭第二室内进风口2;
第二阀门11设置于室外进风口3,用于开启或关闭室外进风口3。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阀门10和第二阀门11都具有自动开关功能,可连接控制模块,
被控制模块控制进行自动开关。第一阀门10和第二阀门11可以是百叶窗结构,也可以是特
殊的开关结构,当开启时,进风口能够通风,当关闭时,进风口被挡住,不能通风。
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出风隔板12;
出风隔板12设置于室内出风区,出风隔板12设置于壳体9内侧,使得室内出风区分
隔成第一室内出风区和第二室内出风区。
需要说明的是,出风隔板12将室内出风的风道分为两个部分,从而提高了出风效
率。
需要说明的是,可采用风机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机构,通过风机带动风进行
运动,可根据需要在室外进风口3、室内出风口4、第一室内进风口1、第二室内进风口2、室外
进风口3等风道的各个位置进行选择安装,不必全部安装完毕,一般在室外进风口3和室内
出风口4进行安装。
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室内进风格栅板13;
室内进风格栅板13设置于第一室内进风口1。
需要说明的是,室内进风格栅板13用于防止小朋友把手伸进新风机或者是防止小
鸟飞进新风机,对室内空气具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也能使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机更加美观。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
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
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
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
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