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倾斜纠偏桩基法 所属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古建筑倾斜纠偏桩基法。
背景技术:古建筑包括古塔、古寺庙、古楼等建筑物。古建筑以及极少数现有的建筑物常有出现倾斜的现象,如何将这些建筑物扶正,以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风貌,保护文物,国内外的科学家们都费尽了脑筋,如采用在倾斜向的反向处将建筑物挖去一部分使建筑物的重心偏移再用绳索把建筑物扶正的方法;也有采用在倾斜向的反向处将地基灌铅或其它沉重物使其下沉使建筑物的重心偏移再用绳索把建筑物扶正方法。但上述方法危险性高如灌铅污染环境、费用大、纠偏不彻底,人们仍然在追求更理想的古建筑倾斜纠偏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种安全性高、成本低、不影响古建筑原貌、倾斜纠偏方便持久的古建筑倾斜纠偏桩基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古建筑倾斜纠偏桩基法,其步骤为:首先将古建筑1用拉绳5在2~4个方向进行固定,然后在古建筑1倾斜向A的左右两侧打地桩3,在两地桩3之间安装穿过古建筑中心的地大梁2,最后再给倾斜的反向B的拉绳5加力把古建筑1扶正。
上述拉绳5一端固定于离古建筑1如塔顶2米和/或10米的塔身上或其他适当受力位置,在固定点的塔身四周用固定绳索6垫绑上木板或弹性材料7,然后再将拉绳5与固定绳索6相连,拉绳5的另一端成一定角度固定于地面上。
上述拉绳5的下部还可以设置葫芦8,通过葫芦8调节拉绳5对古建筑1如古塔的拉力,以达到古建筑1倾斜纠偏的目的。拉绳5上也可设置紧固螺丝9以调节拉绳5对古塔地拉力。由于地大梁2穿过古建筑中心,从地大梁一侧至塔的周边的距离小于塔的直径,此时塔的重心偏向倾斜向A,因而从塔倾斜的反向B轻轻使力,靠塔的自重很易使塔扶正,这种方法也叫自重反向牵引法。
上述拉绳5可以为两根、4根或多根,可以分布于塔的左右、前后或四周。
上述地桩3设置在离古建筑1如古塔底边约两米远的地下,地桩3直径约1~2米,地桩的深度根据现场地基的情况需要而定,地大梁2直径1~1.5米,两端置于地桩3上。施工时,地大梁2较好是由人工逐段浇注而成,根据设计尺寸需要地大梁2紧接塔基底面。
上述地桩3可以为两根、4根或多根,可以分布于古建筑1如塔的左右、前后或四周。地大梁2也了为多根。
上述地桩3和地大梁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上述古建筑倾斜纠偏桩基”,是古建筑倾斜纠偏或整形复旧的核心技术,其构思独特,设计巧妙,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具有很高的开发推广价值,可填补中外建筑领域倾斜纠偏的一项技术空白。本发明的优点:1、技术创新,填补空白,对于古建筑倾斜纠偏,确有独特之处,能解决实际问题,且对环境、对人员无任何负面影响;2、投资少、见效快,本方法比上述灌铅纠偏等方法更经济;3、对古建筑倾斜纠偏或整形复旧所要求的荷载、角度大小等均拿最佳满足,运用自如;4、还可对地基进行加固,以抗5~6级地震。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本发明不仅限于所述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古塔下设置地桩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古塔下设置地桩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古塔设置拉绳、葫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古建筑;2、地大梁;3、地桩;4、鱼尾榫;5、拉绳;6、固定绳索;7、弹性材料;8、葫芦;9、紧固螺丝;10固定桩;11、塔地基;A、倾斜向;B、倾斜的反向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古建筑倾斜纠偏桩基法,其步骤为:首先将古建筑1(如图本例为古塔)用拉绳5在塔的前后左右2~4个方向进行固定(如图3所示)以防止后述施工时塔身晃动或倾斜,然后在古建筑1底部倾斜向A的左右两侧采用人工挖掘灌钢筋混凝土设置地桩3,在两地桩3之间浇注穿过古建筑中心的钢筋混凝土地大梁2,最后再给倾斜的反向B的拉绳5加力把古建筑1扶正。
本例拉绳5为钢绳,其一端固定于离塔顶2米和10米的塔身上,在固定点的塔身四周用固定绳索6垫绑上木板或弹性材料7,然后再将拉绳5与固定绳索6相连,拉绳5的另一端成一定角度固定于地面的地桩10上。
本例拉绳5的下部设置葫芦8,通过葫芦8调节拉绳5对古建筑1如古塔的拉力,以达到古建筑1倾斜纠偏的目的。拉绳5上设置有紧固螺丝9以进一步调节拉绳5对如古塔的拉力。
本例拉绳5共5根,倾斜向A为一根,倾斜的反向B为2根,左右两侧各一根,还可根据需要任意设置多根拉绳。
本例地桩3设置在离古建筑1如古塔塔基底边约两米远的地下,其距离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地桩3直径约1.5米。地桩的深度根据现场地基的情况需要而定,本例为10米。地大梁2直径1.2米,两端置于地桩3上。施工时,地大梁2采用人工逐段浇注而成,根据设计尺寸需要地大梁2紧接塔基底面。
本例地桩3可以为左右两根。也可以为前后左右4根或多根。地大梁2中间可以设置鱼尾榫,以便使多根地大梁2人工逐段浇注连接在一起。
本例由于地大梁2穿过古塔中心,从地大梁一侧至塔的周边的距离小于塔的直径,此时塔的重心偏向倾斜向A,因而从塔倾斜的反向B轻轻使力,靠塔的自重回到原有位置轻易使塔扶正,这种方法也叫自重反向牵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