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开兼枢开的两用窗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开兼枢开的两用窗结构,是针对两用窗结构中的C型中框架加以设计,特别是一种在该C型中框架的直支框与横支框的连结处特别设置一角度调整结构,藉以使C型中框架的直支框与下横支框间能从一般90度连结状态,预先调整成大于90度的适当角度的斜倾状态,以在实际使用时可抵消因内窗体荷重而造成C型中框架的直支框及内窗体的倾斜量,使内窗体可在C型中框架内顺利枢开,从而发挥C型中框架的使用功能。
背景技术
本发明申请人在前开发的滑开枢开两用窗结构已取得美国专利(US6,276,092 B1),及Australian Petty Patent No.728945(37820/00),该两用窗包括数个内窗体,各内窗体分别枢接于一C型中框架上,全部中框架再设置于一外框架内的轨道上,而构成一窗体总成,并可包括多种组合如:外框架内设两条轨道,而在两条轨道上可设左、右各两片呈对开的四片式四个C型中框架及内窗体;或在外框架内设三条轨道,而在三条轨道上设左、右各三片对开的六片式内窗体及六个C型中框架;或在三条轨道上只设三片单开的三片式内窗体及三个C型中框架;而使用时,各内窗体可随其所枢设的C型中框架而在外框架的滑轨上滑动,并可停置在任一位置后再向外旋开内窗体,又全部C型中框架可全部被滑开到外框架的一侧边(三轨道的三片式内窗体)或两侧边(二轨道的四片式内窗体,或三轨道的六片式内窗体),再使各C型中框架上地内窗体全部向外旋开,使整个窗户没有任何直支框阻挡住,而呈现最宽广空间及视野。由此可见,该滑开枢开两用窗的主要技术特征乃在于该C型中框架的设计,其中,每一C型中框架各承载一可枢开的内窗体而在外框架的滑轨上滑动,而且该C型中框架上因缺少一直支框,在全部C型中框架被滑开到外框架的一侧边或两侧边时,各C型中框架上的内窗体又能全部向外旋开。但是,在实际组装使用时,因该C型中框架缺少一直支框,致无法保有方型框架所具有的结构强度,换言之,C型中框架的开口边缺少一直支框支撑,当内窗体枢设在C型中框架内后,该内窗体的枢轴是靠近C型中框架的直支框,致内窗体悬空的荷重(内窗体上装有玻璃而增加重量)对其枢轴以及C型中框架的直支框会产生相当大的扭矩(torque),因而容易造成C型中框架直支框的倾斜,也使内窗体同时倾斜,虽然该倾斜角度可藉增强框材刚性来控制,但内窗体上离枢轴远的外缘部(内窗体宽度一般为80cm~120cm)仍然会产生相当量的下垂距离,致磨擦甚至挡卡到C型中框架的下横支框,使内窗体无法正常枢开,此乃该滑开枢开两用窗在制造上最须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故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开兼枢开的两用窗结构,利用数个仅具单边直支框的C型中框架,使其在一外框架内的数个轨道上滑动,而每一C型中框架又可搭配一内窗体,使该内窗体枢设于C型中框架内靠近直支框的一边,以使内窗体可由C型中框架的开口边枢开,该C型中框架的直支框与横支框的连结处特别设置一角度调整结构,藉以使C型中框架的直支框与下横支框间能从一般90度连结状态,预先调整成大于90度一适当角度的斜倾状态,以在实际使用时,可藉以抵消因内窗体的荷重而对C型中框架的直支框所造成扭矩及倾斜量,使内窗体可在C型中框架内顺利枢开,而发挥C型中框架的使用功能。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点和效果,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二轨道四片窗的对开式窗体总成立体示意图(由室外看);
图2是图1的上视剖面简单示意图;
图3是图1中二对开C型中框架与内窗体呈闭合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C型中框架与内窗体分开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中两内窗体密合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C型中框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C型中框架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C型中框架结构局部组合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C型中框架正面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C型中框架下横支框已调整过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局部剖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二轨道四片窗的对开式窗体总成1,该窗体总成1包括:数个内窗体10,各内窗体10分别枢接于一C型中框架20上,全部中框架20再设置于一外框架30的上下轨道中,而图中,该外框架30内设内、外两条轨道,而在内、外两轨道上分别设有左、右各两片呈对开的C型中框架20及内窗体10,其中,对开的两C型中框架20a、20b及内窗体10a、10b在内轨道(近室内),而另两C型中框架20c、20d及内窗体10c、10db在外轨道(近室外)。请同时参阅图2、图3、图4、图5所示,在两C型中框架20a、20b及内窗体10a、10b的接合处均设有防水装置40,包括挡水(风)片41、防水胶条42或密合块43等构件,以及在内轨道两C型中框架20a、20b及外轨道两C型中框架20c、20d之间亦设有防水胶条44,藉以使窗体总成1在关闭状态时如图1、图2所示,能达成一定程度的气密及水密效果。
再同时参阅图6,由于该C型中框架20一由一上横支框21、一下横支框22及一直支框23所构成的C型框架结构体,在C型开口边缺少一直支框支撑,故当C型中框架20内枢设一内窗体10时,该内窗体10的荷重对直支框23所产生的扭矩(torque)会造成直支框23向C型开口边倾斜,而直支框23倾斜则内窗体10同时倾斜,使内窗体10的外边(枢转边)底缘11容易触及C型中框架20的下横支框22,而无法顺利枢转。
再参阅图7、图8、图9,本发明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将该C型中框架20的直支框23设计由内、外两直支框24、25构成,该内直支框24套设在外直支框25内,又内直支框24上设有沿滑轨方向排列的第一、二两平行自攻螺丝孔座241、242,其中第一螺丝孔座241靠近内窗体10;又于第一、二螺丝孔座241、242内分别螺固一双向螺丝50、51,该双向螺丝50、51均由两相对螺丝端501、502或511、512及一中置螺帽503、513构成,其中,双向螺丝50、51的一螺丝端501、511分别螺固在内直支框24的螺丝孔座241、242内,而双向螺丝50、51的另一螺丝端502、512则均设有内六角孔52,并分别穿过上、下横支框21、22的框面上穿孔211、221,再藉螺帽53、54锁固,使上、下横支框21、22与内、外两直支框24、25组装并锁固成一般90度连结状态的C型中框架20,此时,二双向螺丝50、51的中置螺帽503、513被抵紧在内直支框24与上、下横支框21、22之间。
而利用内直支框24的第一、二螺丝孔座241、242,并配合双向螺丝50、51及锁固螺帽53、54,即组成C型中框架的角度调整结构,当内窗体10与上述以90度连结的C型中框架20组装成一体后,而要安装于外框架30的上下轨道上使用的前,即须藉由该角度调整结构,而针对内、外两直支框24、25与下横支框22间结合角度进行调整作业,该调整作业的操作程序如下:使内窗体10与C型中框架20的组合体平放于工作台上,由下横支框22上的穿孔222将锁固螺帽53、54适度放松,再利用六角起子由双向螺丝50的内六角孔52转动双向螺丝50,使双向螺丝50的螺丝端501旋转而离开第一螺丝孔座241一适度距离,则中置螺帽503同时位移,并同时迫使该位置的下横支框22同向位移,如图10、图11所示,藉此可使下横支框22产生角度变化,从原来与直支框24(25)成90度的连结状态,调整成略大于90度一适当角度的斜倾状态;则将调整过的内窗体10与C型中框架20的组合体予以直立成实际使用状态,此时,下横支框22在工作台上(或外框架30的轨道上)呈水平状态,而直支框24(25)因已调整过而相对地应向外偏斜而大于90度直角,却因内窗体的荷重而对直支框24(25)所造成扭矩及倾斜量抵消了该调整过的偏斜量,而使该内窗体10与C型中框架20的直立组合体中,直支框24(25)与下横支框22间达到平衡关是而回复成原来90度直角的标准使用状态,使内窗体10在C型中框架20内可顺利枢开。
另于实际组装及调整时,该双向螺丝50从第一螺丝孔座241移出的距离,或下横支框22相对于直支框24(25)的角度调整,可利用内窗体10重量的预先估算,或直接观察及量测内窗体10的外边(枢转边)底缘11与下横支框22间之间隙大小,并再与直立后的实际间隙作比较,均可得知最佳调整数据,以作为日后组装的依据。
而藉上述结构,确实可使内窗体10可在C型中框架20内顺利枢开,发挥C型中框架20的作用功效,使本创作滑开兼枢开的两用窗结构两用窗能简便达成预期的使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