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矩器的锁定装置.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6035015 上传时间:2019-04-04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80026838.0

申请日:

2015.05.26

公开号:

CN106461048A

公开日:

2017.02.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H 45/02申请日:20150526|||公开

IPC分类号:

F16H45/02; F16F15/134

主分类号:

F16H45/02

申请人:

有能沛思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川原亮太; 兵藤义则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

优先权:

2014.05.30 JP 2014-112175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代理人:

韩俊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矩器的锁定装置,其目的在于,无论平衡板是否变形,均能实现相对于主动板顺利地进行相对移动。作为输入侧旋转部件的主动板(26)和作为输出侧旋转部件的从动板(22)之间通过减振弹簧(28)在旋转方向上连接。减振弹簧(28)由一对分割部分(28A、28B)构成。作为中间部件的平衡板(29)以能在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上旋转滑动的方式设置,固接于平衡板(29)的支承部(40)配置在减振弹簧(28)的分割部分(28A、28B)之间。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外周面(26‑1a’)的圆弧形状曲率中心(C’)的位置从平衡板(29)的内周面(29a)的圆弧形状曲率中心(C)朝半径外侧偏移。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在变矩器中配置于活塞板与轮毂之间,其特征在于,包
括:输入侧旋转部件,该输入侧旋转部件固定于活塞板,并具有以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分
开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承接部;减振弹簧,该减振弹簧由各自在旋转方向上被连接的一对分
割部分组成,且所述减振弹簧的两端配置于在输入侧旋转部件的圆周方向上邻接的承接部
的相对端缘之间;中间部件,该中间部件具有在各减振弹簧的分割部分之间延伸的支承部,
并与输入侧旋转部件的承接部外周面相对,且所述中间部件能通过所述承接部一边沿旋转
方向被引导,一边能在圆周方向上与减振弹簧的变形一起发生旋转位移;输出侧旋转部件,
该输出侧旋转部件固定于轮毂,并包括在输入侧旋转部件的各承接部中的圆周方向端缘之
间延伸的卡合部,通过针对相对于输入侧旋转部件的任一方向的相对旋转,使所述卡合部
与减振弹簧卡合,从而在所述输出侧旋转部件与输入侧旋转部件之间进行动力传递,输入
侧旋转部件的承接部外周面呈现如下形状,即,无论是否有因所述相对旋转时在支承部处
的离心力及弹簧压缩力的半径外方向分力导致的中间部件的变形,均能在阻止局部的面压
力上升的同时,进行中间部件的旋转方向的引导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输入侧旋转部件的承接部外周面的所述
形状是在圆周方向的中心部位处与中间部件内周面抵接,且相对于以旋转中心为中心、穿
过所述中心部位的圆周面,越是比所述中心部位更靠旋转方向的外侧,越是更大地朝半径
内侧发生位移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输入侧旋转部件的所述承接部外周面呈
现直径恒定的圆弧形状,所述圆弧形状的曲率中心的位置从中间部件的内周面的圆弧形状
的曲率中心朝半径外侧偏移。

说明书

变矩器的锁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矩器的锁定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锁定装置中的、用于进行中间
部件(平衡板)对输入侧旋转部件(主动板)的感测的机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在包括锁定机构的变矩器中,一直以来采用一种用于使锁定时的旋转变动减弱的
锁定装置。锁定装置配置于驱动侧的活塞板与从动侧的轮毂之间。锁定装置包括主动板(输
入侧旋转部件),该主动板(输入侧旋转部件)固定于活塞板,并具有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分
开设置的多个承接部。减振弹簧是所谓分割型的,包括多个减振弹簧,每个减振弹簧由在旋
转方向上连接的一对分割部分组成。各减振弹簧的两端配置于在主动板的圆周方向上相邻
的承接部端缘之间。平衡板(中间部件)包括在各减振弹簧的分割部之间延伸的支承部,并
能在主动板的承接部外周面上与减振弹簧的变形一起沿圆周方向旋转移动。从动板(输出
侧旋转部件)固定于轮毂,并包括在主动板的各承接部的圆周方向端缘之间延伸的卡合部。
通过针对从动板相对于主动板的所有方向的相对旋转(转矩变动),使卡合部在圆周方向上
与减振弹簧的另一端部(弹簧保持器)卡合,从而在主动板与从动板之间进行动力传递。在
动力传递时,减振弹簧实现利用其弹性来减弱旋转变动的功能。伴随着减振弹簧的变形,平
衡板在主动板的承接部外周面上一边滑动一边旋转,以实现在各减振弹簧的分割部分之间
的变形的均衡化。关于这种锁定装置,希望参照专利文献1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878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各减振弹簧是圆周方向的分割结构,且平衡板的支承部朝向半径内侧延伸设置于
被分割的减震弹簧部分之间。虽然由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始终作用于平衡板,但是因在所述
离心力上重叠有弹簧产生载荷的分力,因此,平衡板在支承部处朝半径外侧被施力而变形,
在相对旋转(转矩)较大的情况下,因减振弹簧较大的收缩,而使弹簧载荷分力的量变大,因
此,平衡板的变形会变大。一直以来,由于与平衡板的内周面相对的主动板的承接部的外周
圆弧状面形成为与平衡板的内周面具有共同的中心的形状,因此,支承部中的平衡板向半
径外侧的变形会使平衡板与主动板的承接部的外周圆环状面发生点接触,从而成为产生磨
损的原因。此外,会成为在主动板的承接部的圆周方向的边缘处产生局部的擦痕(日文:か
じり)的原因,甚至会成为平衡板对主动板造成的滑动阻力的原因。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实现无论平衡板是否变形,均能相对于主
动板顺利地相对移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变矩器用锁定装置在变矩器中配置于活塞板与轮毂之间,其特征是,包
括:输入侧旋转部件(主动板),该输入侧旋转部件(主动板)固定于活塞板,并具有以在圆周
方向上等间隔地分开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承接部;减振弹簧,该减振弹簧由各自在旋转方向
上被连接的一对分割部分组成,且减振弹簧的两端配设于输入侧旋转部件的圆周方向上邻
接的承接部的相对端边缘之间;中间部件(平衡板),该中间部件(平衡板)具有在各减振弹
簧的分割部分之间延伸的支承部,并与输入侧旋转部件的承接部外周面相对,且中间部件
(平衡板)通过该承接部一边沿旋转方向被引导,一边能在圆周方向上与减振弹簧的变形一
起发生旋转位移;输出侧旋转部件(从动板),该输出侧旋转部件(从动板)固定于轮毂,并包
括在输入侧旋转部件中的各承接部的圆周方向端缘之间延伸的卡合部,通过针对相对于输
入侧旋转部件的任一方向的相对旋转,使所述卡合部与减振弹簧卡合,从而在输出侧旋转
部件与输入侧旋转部件之间进行动力(转矩)传递,输入侧旋转部件的承接部外周面呈现如
下形状,即,无论是否有因所述相对旋转时在支承部处的离心力及弹簧压缩力的半径外方
向分力导致的中间部件的变形,均能在阻止局部的面压力上升的同时,进行中间部件的旋
转方向的引导的形状。能将输入侧旋转半径的承接部外周面的圆弧形状曲率中心的位置从
中间部件的内周面的圆弧形状曲率中心朝半径外侧偏移。

输入侧旋转部件的承接部外周面的上述形状能采用如下形状,即,在圆周方向的
中心部位处与中间部件内周面抵接,且且相对于以旋转中心为中心、穿过所述中心部位的
圆周面,越是比所述中心部位更靠旋转方向的外侧,越是更大地朝半径内侧发生位移的形
状。由于使输入侧旋转半径的承接部外周面采用如下形状,即在圆周方向的中心部位处与
中间内周面抵接,且相对于以旋转中心为中心、穿过所述中心部位的圆周面,越是比所述中
心部位更靠旋转方向的外侧,越是更大地朝半径内侧发生位移的形状,因此,输入侧旋转部
件的所述承接部外周面能采用圆弧形状,圆弧形状的曲率中心能从中间部件的内周面的圆
弧形状的曲率中心朝半径外侧偏移。

发明效果

能针对中间部件的变形而使中间部件的内周面与输入侧旋转部件的承接部面接
触,并能抑制局部的面压上升且能减少磨损。此外,能使输入侧旋转部件的承接部外周面的
形状与中间部件的变形匹配,并能抑制中间部件的刮擦磨损。此外,由于中间部件能在承接
部外周面上顺利地滑动,因此,能提高用于使减振弹簧根据旋转变动顺利地发生弹性变形
的吸振特性。另外,由于能抑制局部的面压的上升,因此,在输入侧旋转部件及中间部件处
产生的应力能够分散。除此之外,虽然承接部是通过使输入侧旋转部件的纵壁部位弯折而
形成,成为经由纵壁而与切口部连接的结构,但是,通过使承接部的曲率半径减小,从而能
使与承接部连接的纵壁下降至更下方部位处,其结果是,能增大切口部圆角的尺寸,并能实
现结构上的脆弱部位、即切口部处的应力集中的缓和。

附图说明

图1是沿本发明的变矩器的中心轴的纵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变矩器的锁定装置的主视图(从动板局部地用双点划线表示)。

图3是主动板的单体主视图(省略一部分)。

图4是主动板的外周部的剖视图(图3的Ⅳ-Ⅳ线),主动板和平衡板也用双点划线表示。

图5是平衡板的单体主视图,还示出了与减振弹簧及主动板间的位置关系。

图6是主动板的承接部的示意立体图,还示出了与减振弹簧及平衡板间的位置关系。

图7是从动板的单体主视图,还示出与减振弹簧及平衡板间的位置关系。

图8是表示从动板与减振弹簧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7的Ⅷ-Ⅷ向视)。

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主动板的承接部与平衡板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6的Ⅸ向视)。

图10虽与图9同样(图6的Ⅸ向视),但其是表示本发明的主动板的承接部与平衡板间的
位置关系的图。

图11(a)、图11(b)和图11(c)是图6的A部的放大图,其中,图11(a)及图11(b)表示现有
技术,图11(c)表示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沿轴线的截面来示出变矩器,符号10是作为钢板的冲压成型品的叶轮壳,叶
轮壳10通过焊接部14接合有前侧盖12(采用与叶轮壳10相同原材料的钢板的冲压成型品)。
在叶轮壳10的内侧以公知的方式配置有叶轮15、涡轮机16及定子17的作为变矩器的基本组
成的部件。涡轮机16固定于轮毂18上的涡轮机支承板19,轮毂18在内周面上形成花键18-1。
另一方面,在固定于叶轮壳10的内周侧的套筒20中,以公知的方式从图的左侧插入有变速
器的未图示的输入轴,输入轴的前端与轮毂18的花键18-1嵌合。锁定装置21包括:作为输出
侧旋转部件的从动板22(与涡轮机支承板19一起通过铆钉24共同紧固于轮毂18);作为输入
侧旋转部件的主动板26;减振弹簧28,该减振弹簧28以公知的方式在圆周方向上分开设置
有多个,并在圆周方向上将从动板22与主动板26弹性连结;以及作为中间部件的平衡板29,
该平衡板29随着减振弹簧28的变形而发生移动。此外,主动板26通过铆钉31固定于能在轮
毂18上滑动的活塞板30。在与锁定装置21分开一侧的活塞板30的外周面上,以与前侧盖12
隔开微小间隔相对的方式设置有离合器衬片(摩擦件)32。除了外周侧的减振弹簧28之外,
在内周侧也设置有减振弹簧33,并与减振弹簧28相同,减振弹簧33也发挥如下功能,即,在
圆周方向上将从动板22和主动板26弹性连结,在比由减振弹簧28的弹性率产生的缓冲区域
更高的弹性率产生的缓冲区域中进行旋转变动的抑制。前侧盖12将凸纹螺母34固定于外表
面,并在所述凸纹螺母34以公知的方式通过螺栓(也未图示)连结固定有与发动机的输出轴
一体旋转的未图示的旋转盘。

接着,对锁定装置2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比从动板22更靠活塞板30一侧的
锁定装置21的主视图。外周侧的减振弹簧28由以夹着平衡板29中后文所述的支承部40的方
式连接的两个分割部分28A、28B构成,由这样的分割部分组成的减振弹簧28以在圆周方向
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三个。以下,在仅称作减振弹簧28时,是指由两个分割部分28A、
28B构成,且以夹着支承部40的方式连接后的一对减振弹簧28A、28B的含义。关于内周侧的
减振弹簧33分别单独设置,并以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有三个。以下,分别对构
成锁定装置21的各旋转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主动板26的单体主视图(与图2对应地省略了一部分),包括外周的用于对减
振弹簧28进行保持的窗部26A和内周的用于对减振弹簧33进行保持的窗部26B。在外周的窗
部26A之间,主动板26呈现为以朝活塞板30一侧(图3的纸面里侧)伸出的方式弯折成型而成
的承接部26-1(参照图4及图6),承接部26-1的外周面26-1a(图6的上表面)与平衡板29的内
周面相对配置。如图3及图6所示,承接部26-1沿圆周方向延伸。主动板26以在圆周方向上等
间隔地隔开的方式在三个部位处具有承接部26-1,藉此,进行平衡板29的感测。如图2所示,
在减振弹簧28的各个端部安装有弹簧保持器38A、38B,减振弹簧28隔着弹簧保持器38A、38B
与主动板26的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承接部26-1的相对端缘26-1b卡合。如图3所示,主动板
26沿窗部26A具有朝与活塞板30分开一侧伸出的檐部26-2(参照图4和图6),檐部26-2能对
朝上方弯曲的减振弹簧28的上表面进行承接,藉此,能起到由主动板26对减振弹簧28进行
保持的保持部的作用。减振弹簧28的外周与承接部26-1及檐部26-2间的位置关系在图4中
示出。虽然主动板26如在图1中已进行说明那样通过铆钉31固定于活塞板30,但在图2中也
可看出用于将主动板26固定于活塞板30的铆钉31。

图5示出了平衡板29的单体主视图,但仅图示了用于对减振弹簧28与平衡板29的
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三个减振弹簧28中的一个,如前文所述,各减振弹簧28包括一对分割
部分28A、28B。平衡板29整体呈圆环状,并通过一体成型或焊接等在内周面的等间隔的三个
部位处固接有圆锥突起形状的支承部(弹簧分割部)40。平衡板29在图2中也能看出其一部
分,且支承部40也被图示。支承部40分割出一个减振弹簧28中的分割部分28A、28B,并朝半
径内侧延伸。图2、图5、图6和图7示出了中立状态(在驱动侧和从动侧没有相对旋转(转矩)
的状态),但是尤其从图2和图5可知,在该中立状态下,由分别以夹着支承部40的方式邻接
的两个分割部分28A、28B组成的一个减振弹簧28的端部隔着各个弹簧保持器38A、38B按压
于在主动板26的圆周方向上邻接的承接部26-1的相对的端缘部26-1b(参照图3)处,藉此,
向减振弹簧28施加规定的初始安装载荷。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中立状态下,主动板26的承
接部26-1与减振弹簧28和平衡板29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外周
面26-1a与平衡板29的内周面相对,平衡板29沿承接部26-1的外周面26-1a与减振弹簧28的
位移一起移动。此外,如图5所示,在于主动板26的圆周方向上邻接的承接部26-1之间,减振
弹簧28的外周沿平衡板29的内周而定位。如图6所示,弹簧28与檐部26-2紧贴接触且沿圆周
方向延伸,减振弹簧28的端部处的保持器38A、38B与承接部26-1的圆周方向的缘部26-1b抵
接,从而如在图2中所述那样,能将减振弹簧28的端部卡定,并能向减振弹簧28施加规定的
初始载荷。

此外,平衡板29的内周面以沿弹簧28上表面在圆周方向上与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
外周面(在图6中为上表面)相对的方式延伸,从而进行由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实现的平
衡板29的定位(感测)。关于由承接部26-1实现的平衡板29的感测作用,将参照图9(现有技
术)和图10(本发明)在后文中详细说明。此外,如图5可知,由于减振弹簧28的变形经由支承
部40传递至平衡板29,因此,平衡板29将伴随着减振弹簧28的变形而在主动板26的承接部
26-1的外周面26-1a上滑动移动。

图7从动板22的单体主视图。从动板22在外周上包括三个半径方向突出部22-1,弹
簧卡合部22-2比该半径方向突出部22-1更朝轴线方向突出,弹簧卡合部22-2位于在圆周方
向上邻接的减振弹簧28的相对的弹簧保持器38A、38B之间。在图8中示意地示出减振弹簧28
的外径与从动板22的弹簧卡合部22-2间的位置关系。此外,如图6的立体图所示,弹簧卡合
部22-2从背面侧(与活塞板30分开一侧)放入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弹簧卡合部22-2相对
地位于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减振弹簧28的相对的保持器38A、38B之间。由于弹簧卡合部22-
2的圆周方向的长度仅比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弹簧保持器38A、38B间的间隔稍小一些,因
此,当主动板26与从动板22之间没有相对旋转的情况下,在弹簧卡合部22-2在圆周方向上
邻接的弹簧保持器38A、38B间延伸的状态(图6)下,弹簧保持器38A、38B与弹簧卡合部22-2
间几乎不存在圆周方向的间隙。因而,当产生些许相对旋转时,弹簧卡合部22-2会从承接部
26-1延伸出,并根据其相对旋转的方向选择性地与弹簧保持器38A或弹簧保持器38B卡合,
并在压缩状态下使弹簧保持器28进一步压缩,从而能够在主动板26与从动板22之间实现动
力传递。在圆周方向上邻接的减振弹簧28的相对的弹簧保持器38A、38B之间的从动板22的
弹簧卡合部22-2的位置关系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示出。

根据以上的说明能理解存在这种驱动侧与从动侧之间的旋转传递的情况。当相对
旋转是逆时针方向a(图2)时,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缘部26-1b经由弹
簧保持器38B对减振弹簧28进行压缩,并使从动板22相对地绕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通过
使弹簧卡合部22-1从承接部26-1开始绕顺时针方向延伸,并与弹簧保持器38A卡合,从而对
减振弹簧28的压缩载荷进行承接。因而,减振弹簧28一边相应地发生压缩变形,一边在主动
板26与从动板22之间进行动力传递(转矩传递)。由于针对顺时针方向(与箭头a相反的方
向)的相对旋转,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缘部26-1b经由弹簧保持器38A
对减振弹簧28进行压缩,并使从动板22相对地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通过使弹簧卡合部
22-2从用于与相反一侧的弹簧主动器38B卡合的承接部26-1延伸出,从而对减振弹簧28的
压缩载荷进行承接。通过在相对旋转时减振弹簧28伴随着压缩变形产生的弹性力,从而能
进行旋转变动的吸收。在减振弹簧28发生变形时,由于平衡板29根据变形量发生相对旋转
(平衡板29相对于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滑动),因此,使得减振弹簧28的分割部分28A、28B
的位移量均衡化。此外,从动板22在内周侧包括三个开口部42(图7),所述开口部42与内周
弹簧33发生作用,其中,所述内周弹簧33用于对比外周弹簧28所能吸收的旋转变动更大的
旋转变动进行吸收。即,开口部42包括在圆周方向上相对的内缘部42-1,当主动侧与从动侧
在一个方向上的相对旋转量超过界限时,内缘部42-1的一方与内周减振弹簧33抵接,此外,
当主动侧与从动侧在另一方向上的相对旋转量超过界限时,内缘部42-1的另一方与内周减
振弹簧33抵接,这样,能进行内周减振弹簧33的以更大的弹性率抑制旋转变动。

以上的锁定装置21的构成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容基本相同,但是在对现有技
术的问题点进行说明时,图2、图5、图6和图7表示没有相对旋转的情况,此时处于减振弹簧
28(弹簧分割部28A、28B)因初始设置载荷而稍微发生了变形的状态。因发生相对旋转而导
致的减振弹簧28的变形会产生半径外侧的分力,该分力使平衡板29在中间的支承部40处朝
半径外侧变形,从而能对图6等中说明的与减振弹簧28的变形相对应的、平衡板29相对于主
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顺畅滑动产生影响。然而,由于在相对旋转较小的情况下,减振弹簧
28所产生的变形载荷并没有变得那么大,因此,作为其半径方向分力,支承部40所产生的外
力较小,由于即使存在由离心力引起的变形量的累加,平衡板29的半径外侧的变形也不会
变大,因此,其结果是,不会对与减振弹簧28的变形相对应的、平衡板29相对于主动板26的
承接部26-1的顺利的位移产生影响。但是,在相对旋转较大的情况下,同样无法操作。即,图
9是示意地示出在逆时针方向(箭头)的相对旋转较大的情况下,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与
平衡板29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6的Ⅸ向视),虽然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保持着其旋转方
向前侧的端缘26-1b与弹簧保持器38B卡合的状态,但从动板22的弹簧卡合部22-2相对于承
接部26-1相对地后退(弹簧卡合部22-2从旋转方向后侧的端缘26-1b延伸出),弹簧卡合部
22-2会与旋转方向后侧的弹簧保持器38B卡合,而使减振弹簧28(弹簧分割部分28A、28B)被
强力地压缩。由于产生于减振弹簧28的较大的压缩力在支承部40处作为较大的半径方向分
力被施加到平衡板29,且还重叠有由离心力导致的在平衡板29上发生的变形,因此,虽然平
衡板29在与支承部40的抵接部处被夸张地绘制,但如假想线29’所示那样朝半径外侧较大
地发生变形。由于减振弹簧28如图2所示在圆周方向上分开地设置在三个部位处,因此,变
形的结果是,从正面观察时,平衡板29呈稍微偏离正圆的“三角饭团(日文:おむすび)”这样
的、或是也称作勒洛三角形(日文:ルーローの三角形;Reuleauxtriangle)这样的曲线三角
形形状。在现有技术中,如图9所示,平衡板29相对于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感测是通过
使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外周面26-1与平衡板29的内周面29a的中心C同心来进行的。
即,作为没有平衡板29的变形,以如下的方式进行设计,即,平衡板29的内表面29a以适当的
间隙与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面接触,从而使平衡板29能相对于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顺
利地相对移动。然而,以平衡板29的假想线29’所示这样的在支承部40处朝半径外侧的变形
(用29a’表示变形后的内周面)的结果是,平衡板29的变形后的内周面29a’在从主动板26的
承接部26-1的外周面26-1a中的、比支承部40更靠旋转方向(a)下游侧的部位(P点)处局部
接触,从而成为因局部面压上升引起的平衡板29发生磨损的原因。此外,主动板26的承接部
26-1的旋转方向(a)的下游侧边缘部(Q点)刮擦平衡板29,这也是平衡板29发生磨损的原
因。另外,因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边缘部(Q点)的牵拉,从而导致平衡板29相对于主动
板26的滑动阻力增大。此外,动态的平衡板29的变形结果是,主动板26与平衡板22相互成为
点接触,从而存在应力向该部位集中的可能性。

本发明示出了旨在解决图9所示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的、用于进行平衡板29相对于
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感测的结构,如图10所示,使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外周面的
曲率中心相对于平衡板29的旋转中心(旋转中心C)朝半径方向外侧偏离距离d,即偏离至C’
的位置,换言之,将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作为新的外周面26-1a’,并使曲率半径比平衡板
29的内周面29a的曲率半径小。藉此,即使因弹簧载荷+离心力而使平衡板29的形状像29’那
样较大地发生变形,也使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外周面26-1a’中的、比支承部40更靠旋
转方向(a)下游侧的部位与平衡板29的内周面29a之间具有适当的间隙,换言之,能实质性
地面接触,并能修正成在内周面上均等地抵接。藉此,能抑制局部的面压上升,并能减少磨
损。此外,能使平衡板29的承接部、即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外周面26-1a’的曲率与旋转
中的现实的平衡板29的变形(内周面29a的形状)匹配,并能抑制平衡板29的刮擦磨损。此
外,由于能使平衡板29在承接部26-1上顺利地滑动,因此,能提高在与减振弹簧28的旋转变
动相对应的弹性变形下的吸振特性。另外,由于能抑制局部的面压的上升,因此,能使在主
动板26和平衡板29处产生的应力分散。

虽然关于图9和图10的说明示出了具有逆时针方向的相对旋转(箭头a)的情况,但
是当存在顺时针方向的相对旋转时,弹簧保持器38A会与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端缘26-
1b卡合,相反一侧的弹簧保持器38B与从承接部26-1延伸出的从动板22卡合,从而减振弹簧
28被强力地压缩。此时的平衡板29的变形相对于29’的形状关于支承部40的中心线对称,在
图9的现有技术中,承接部26-1的外周面26-1a在关于承接部26-1的半径方向中心线与P点
对称的部位(P’)处局部接触,并且,在与Q点对称的承接部26-1边缘(Q’点)处产生刮擦,在
本发明中,如图10所示,通过将承接部外周面的曲率中心设为C’,从而修正成使承接部26-1
的外周面26-1a’与平衡板29的变形后的内周面29’a以适当的间隙实质性地发生面抵接。

作为能实现在动态的变形时使主动板26与平衡板22相互间实质性接触的方法,在
图9和图10中,通过将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外周面26-1a设为圆周面,并使其曲率中心
朝半径方向外侧偏离距离来进行(面26-1a位于以C’为中心的恒定半径的圆弧上),这从实
际应用方面(设计方面和制作方面)的观点出发是优选的,但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来说,面
26-1a也可以并非必须位于以点C’为中心的恒定半径的圆弧上,为了能获得在动态时使主
动板26与平衡板22间的相互实质性的面接触,能使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的外周面26-1a
的形状形成为在圆周方向的中心部位处与平衡板22抵接,且越是比中心部位更靠旋转方向
的外侧,越是朝半径内侧发生位移的形状。

另外,图11(a)是本发明的改进前的图6的切口26-4的A部分的放大图,其示出了与
主动板26中的平衡板29的承接面、即与伸出部上表面26-1a邻接的切口部26-4,但是通过利
用本发明来减小承接部26-1的曲率半径,从而如图11(b)所示,使到达伸出部26-1a为止的
主动板26的纵壁下降至下方部位,其结果是,如11(c)所示,能将缺口部26-4与纵壁连接的
部分的圆角的尺寸从R增大至R’,并能实现对结构上的脆弱部位、即切口部26-4处的应力集
中的缓和。

符号说明

10…叶轮盖;

12…前侧盖;

15…叶轮;

16…涡轮机;

17…定子;

18…轮毂;

21…锁定装置;

22…从动板(输出侧旋转部件);

22-1…从动板的半径方向突出部;

22-2…从动板的弹簧卡合部;

26…主动板(输入侧旋转部件);

26-1…主动板的承接部;

26-1a…主动板的承接部的外周面(现有技术);

26-1a’…主动板的承接部的外周面(本发明);

26-1b…主动板的承接部的圆周方向的缘部;

28…减振弹簧;

28A、28B…减振弹簧的分割部分;

29…平衡板(中间部件);

29’…变形时的平衡板;

30…活塞板;

32…离合器衬片;

38A、38B…弹簧保持器;

40…支承部;

C…平衡板的旋转中心;

C’…主动板的承接部外周面的曲率中心。

变矩器的锁定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变矩器的锁定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变矩器的锁定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矩器的锁定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矩器的锁定装置.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矩器的锁定装置,其目的在于,无论平衡板是否变形,均能实现相对于主动板顺利地进行相对移动。作为输入侧旋转部件的主动板(26)和作为输出侧旋转部件的从动板(22)之间通过减振弹簧(28)在旋转方向上连接。减振弹簧(28)由一对分割部分(28A、28B)构成。作为中间部件的平衡板(29)以能在主动板(26)的承接部(261)上旋转滑动的方式设置,固接于平衡板(29)的支承部(40)配置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