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pdf

上传人:GAME****980 文档编号:6023117 上传时间:2019-04-03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682738.X

申请日:

2016.08.17

公开号:

CN106352522A

公开日:

2017.01.25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4F 13/20申请日:20160817|||公开

IPC分类号:

F24F13/20

主分类号:

F24F13/20

申请人: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建建; 彭勃; 赵万东; 熊军; 高旭

地址:

519070 广东省珠海市前山金鸡西路六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代理人:

赵囡囡;吴贵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上开设有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出风面板,出风面板可活动地设置于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处,出风面板具有遮挡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的遮挡位置,以及避让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的避让位置,出风面板位于遮挡位置时,空调器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出风面板位于避让位置时,空调器实现常规出风模式。在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处设置出风面板,使得空调器能够实现多种出风方式,增加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开设有上出风口(11)和下出风口(12);
出风面板(20),所述出风面板(20)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上出风口(11)和所述下出风口
(12)处,所述出风面板(20)具有遮挡所述上出风口(11)和所述下出风口(12)的遮挡位置,
以及避让所述上出风口(11)和所述下出风口(12)的避让位置,所述出风面板(20)位于所述
遮挡位置时,所述空调器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所述出风面板(20)位于所述避让位置时,所
述空调器实现常规出风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传动部(30),所述出风面板(20)与所述传动部(30)相连接;
驱动部(40),所述驱动部(40)驱动所述传动部(30)以使所述出风面板(20)沿竖直方向
移动,或者,所述驱动部(40)驱动所述传动部(30)以使所述出风面板(20)沿水平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30)包括齿条(31),所述齿
条(31)与所述出风面板(20)相连接,所述驱动部(40)包括电机及设置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
上的齿轮(41),所述齿轮(41)与所述齿条(31)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30)与所述出风面板(20)一
体注塑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30)连接于所述出风面板
(20)的至少一个侧边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设置于所述壳体(10)上,所述出风面板(20)通过所述导向部在所
述壳体(10)上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20)上开设有出风孔
(21),所述出风孔(21)为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20)包括第一出风区域和
第二出风区域,所述出风孔(21)包括:
第一条形出风孔(211),所述第一条形出风孔(211)开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区域上;
第二条形出风孔(212),所述第二条形出风孔(212)开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区域上,所述
第一条形出风孔(211)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条形出风孔(212)的中心线具有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条形出风孔(211)的中心线与
所述第二条形出风孔(212)的中心线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孔(21)包括矩形孔,所述矩形
孔的长边沿竖直方向延伸,或者,所述矩形孔的长边沿水平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孔(21)为圆孔结构,多个所述
出风孔(21)阵列地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出风口(11)为多个,所述壳体
(10)的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所述上出风口(1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上出风口(11)包括相对设置
的第一上出风口(111)和第二上出风口(112),所述第一上出风口(111)开设于所述壳体
(10)的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二上出风口(112)开设于所述壳体(10)的第二侧壁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出风口(12)为多个,所述壳体
(10)的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所述下出风口(12)。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出风口(12)为多个,多个所述
下出风口(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下出风口(121)和第二下出风口(122),所述第一下出风
口(121)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上并位于所述第一上出风口(111)的下方,所述第二下出风口
(122)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上并位于所述第二上出风口(112)的下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20)为多个,多个所述
出风面板(20)分别与多个所述上出风口(11)和多个所述下出风口(12)一一对应设置。

说明书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采用强制对流换热,往往会造成出风口风速过高。当出风
口处吹出的风以较大速度和较强的湍流度直吹人体时,会引起人体的不舒适感,造成空调
器的舒适性体验差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都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制冷模式中空调器吹
出的冷风吹人使人感受差的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感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出风舒适性
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
上开设有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出风面板,出风面板可活动地设置于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
处,出风面板具有遮挡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的遮挡位置,以及避让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的
避让位置,出风面板位于遮挡位置时,空调器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出风面板位于避让位置
时,空调器实现常规出风模式。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传动部,出风面板与传动部相连接;驱动部,驱动部驱动
传动部以使出风面板沿竖直方向移动,或者,驱动部驱动传动部以使出风面板沿水平方向
移动。

进一步地,传动部包括齿条,齿条与出风面板相连接,驱动部包括电机及设置在电
机的输出轴上的齿轮,齿轮与齿条相啮合。

进一步地,传动部与出风面板一体注塑成型。

进一步地,传动部连接于出风面板的至少一个侧边上。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导向部,导向部设置于壳体上,出风面板通过导向部在
壳体上滑动。

进一步地,出风面板上开设有出风孔,出风孔为多个。

进一步地,出风面板包括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出风孔包括:第一条形出
风孔,第一条形出风孔开设于第一出风区域上;第二条形出风孔,第二条形出风孔开设于第
二出风区域上,第一条形出风孔的中心线与第二条形出风孔的中心线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第一条形出风孔的中心线与第二条形出风孔的中心线垂直。

进一步地,出风孔包括矩形孔,矩形孔的长边沿竖直方向延伸,或者,矩形孔的长
边沿水平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出风孔为圆孔结构,多个出风孔阵列地设置。

进一步地,上出风口为多个,壳体的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上出风口。

进一步地,多个上出风口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上出风口和第二上出风口,第一上
出风口开设于壳体的第一侧壁上,第二上出风口开设于壳体的第二侧壁上。

进一步地,下出风口为多个,壳体的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下出风口。

进一步地,下出风口为多个,多个下出风口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下出风口和第二
下出风口,第一下出风口设置于第一侧壁上并位于第一上出风口的下方,第二下出风口设
置于第二侧壁上并位于第二上出风口的下方。

进一步地,出风面板为多个,多个出风面板分别与多个上出风口和多个下出风口
一一对应设置。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空调器包括壳体和出风面板。壳体上开设有上出风口和
下出风口。出风面板可活动地设置于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处,出风面板具有遮挡上出风口
和下出风口的遮挡位置,以及避让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的避让位置,出风面板位于遮挡位
置时,空调器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出风面板位于避让位置时,空调器实现常规出风模式。
在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处设置出风面板,使得空调器能够实现多种出风方式,增加了空调
器的出风舒适性,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
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处于常规出风模式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处于无风感出风模式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出风面板与驱动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出风面板的出风孔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出风面板的出风孔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出风面板的出风孔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出风面板的出风孔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9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器的出风面板的出风孔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上出风口;111、第一上出风口;112、第二上出风口;12、下出风口;
121、第一下出风口;122、第二下出风口;20、出风面板;21、出风孔;211、第一条形出风孔;
212、第二条形出风孔;30、传动部;31、齿条;40、驱动部;41、齿轮;5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
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
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
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
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
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
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
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
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
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
“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
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
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
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
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
“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
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
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
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
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
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
述。

结合图1至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如图1至图4所示,该空调器包括壳体10和出风面板20。壳体10上开设有上出风口
11和下出风口12。出风面板20可活动地设置于上出风口11和下出风口12处,出风面板20具
有遮挡上出风口11和下出风口12的遮挡位置,以及避让上出风口11和下出风口12的避让位
置,出风面板20位于遮挡位置时,空调器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出风面板20位于避让位置
时,空调器实现常规出风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出风口11和下出风口12处设置出风面板,使得空调器能够实
现多种出风方式,增加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传动部30和驱动部40。出风面板20与传动部30相连接,驱
动部40驱动传动部30以使出风面板20沿竖直方向移动。当然也可以将驱动部40设置成驱动
传动部30以使出风面板20沿水平方向移动。这样设置能够使得空调器进行常规出风和无风
感出风切换时更容易实现。其中,常规出风的风速大于无风感出风的风速,采用无风感的出
风模式,增加了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性,避免了空调器冷风或热风直吹人降低用户使用体验
感受的问题。

如图3所示,传动部30包括齿条31。齿条31与出风面板20相连接,驱动部40包括电
机及设置在电机的输出轴上的齿轮41,齿轮41与齿条31相啮合。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地提
高空调器实现常规出风模式与无风感出风模式切换时的可靠性。

优选地,为了降低加工难度,以及增加生产效率,减少装配流程,可以将传动部30
与出风面板20一体注塑成型。

进一步地,传动部30连接于出风面板20的至少一个侧边上。这样设置有效的避免
了将传动部30设置于出风面板20的中央位置,从而影响了出风面板20的出风面积,有效地
增加了空调器的出风量,增加了空调器制冷或制热的效率。如图3中所示,传动部30为齿条
31,设置在出风面板20的上端并位于空调器的内侧,驱动部40的齿轮41设置在空调器的侧
壁上驱动出风面板20沿侧壁左右移动,使得出风面板20实现避让出风口和遮挡出风口。当
然,上出风口11和下出风口12可以共用一块出风面板20。

为了进一步地实现出风面板20能够顺畅的实现滑动,在空调器上设置有导向部。
导向部设置于空调器的壳体10上,出风面板20通过导向部在壳体10上滑动。

如图5至图9所示,出风面板20上开设有出风孔21(如图9所示),出风孔21为多个。
这样设置能够使得出风面板20遮住空调器出风口时可以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

如图7所示,出风面板20包括第一出风区域和第二出风区域。出风孔21包括第一条
形出风孔211,第一条形出风孔211开设于第一出风区域上。第二条形出风孔212,第二条形
出风孔212开设于第二出风区域上,第一条形出风孔211的中心线与第二条形出风孔212的
中心线具有夹角。这样设置能够使得在无风感出风模式下,通过出风面板20导出的风具有
不同的出风方向,增加了空调器的舒适性。

优选地,第一条形出风孔211的中心线与第二条形出风孔212的中心线垂直。这样
设置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感,增加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出风孔21包括矩形孔,矩形孔的长边沿竖直方向延伸。当然,矩形孔的长边也可以
沿水平方向延伸。这样设置能够增加出风面板20的出风效果,增加了空调器在制冷或制热
模式下出风的舒适性。

如图8所示,出风孔21也可以设置成圆孔结构或狭缝结构,多个出风孔21阵列地设
置。该圆孔结构为微孔结构。微孔或狭缝的大小、出风角度、排列方式、形状经空气动力学计
算采用特定方式以实现不同角度、较大范围的无风感送风。如图9所示,微孔的出风方向可
以设置成扇形的结构的出风方向,即可以将出风面板20设置成弧形结构。当然,在本申请
中,也可以将出风孔21的横截面设置成五边形或正方形的结构。

再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上出风口11为多个,壳体10的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
上出风口11。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增加空调器的上出风口的出风量,增加了空调器的换热
效率。

其中,多个上出风口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上出风口111和第二上出风口112,第
一上出风口111开设于壳体10的第一侧壁上,第二上出风口112开设于壳体10的第二侧壁
上。这样设置能够使得在位于相对的第一上出风口111和第二上出风口112区域的室内空间
能够保持相同的温度,避免了室内空间温度出现分层的情况,提高了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下出风口12为多个,壳体10的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下出风口12。这
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增加空调器的下出风口的出风量,同样增加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当然,多个下出风口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下出风口121和第二下出风口122,第
一下出风口121设置于第一侧壁上并位于第一上出风口111的下方,第二下出风口122设置
于第二侧壁上并位于第二上出风口112的下方。这样设置使得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采用下
出风口出热风的模式,能够有效地增加空调器的出风风量,使得空调器吹出的热风能够达
到室内地面的每一个角落,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不能实现有效落地的问题,增加
了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性。

优选地,出风面板20为多个,多个出风面板20分别与多个上出风口11和多个下出
风口12一一对应设置。即每一个出风口处均设置有出风面板20,这样设置能够实现单独控
制每一个出风口的出风模式,增加了空调器出风的多样性,提高了空调器的实用性。

具体地,该空调器采用柜机形式,尤其是可实现无风感送风的空调室内机。该空调
室内机包括外壳体(包含进风面板结构)、蒸发器(两个单元)、离心风叶(两个单元)、蜗壳结
构(两个单元)、电机、无风感面板即出风面板20(四个单元)、齿轮结构(齿轮41、齿条31),实
现出风模式转换的驱动电机(四个单元,对应四个无风感面板)。

风机50转动时,带动外界的风从蒸发器中经过,进行换热,该蒸发器可以采用一个
单元结构。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将蒸发器设置成两个单元,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节省空调器
的占用空间。空调器的外壳体整体可以设置成方形结构,包含面板结构,面板结构设置有进
风格栅。

如图1、图2、图4所示,蒸发器、离心风叶、蜗壳结构、电机均包含两个单元。其中蜗
壳结构设置为左右两侧出风。无风感面板设置四个单元,分别对应四个出风口。面板的其中
一端设置有齿条结构,通过齿轮齿条相互啮合实现无风感面板的推出和回置运动。

常规送风模式下,无风感面板在回置处即位于出风口(上出风口、下出风口)一侧,
此时,空调出风口无面板遮挡,可实现常规空调的送风模式。无风感送风模式下,电机驱动
齿轮转动,从而带动无风感面板向空调出风口一侧伸出。最终无风感面板完全遮蔽出风口。
从蜗壳出来的风经过无风感面板的整流作用,可以以较小的速度吹出,防止风以较大的速
度吹到人体活动区域,从而避免了引起人体的不舒适感。

当然,用户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出风口、不同出风方式的组合,如左边的上
出风口实现常规送风,左边下出风口实现无风感送风,右边的上出风口实现无风感送风,右
边的下出风口实现常规送风。

无风感面板结构可采用微孔、细长的狭缝结构等不同形式。微孔或狭缝的大小、出
风角度、排列方式、形状经空气动力学计算采用特定方式以实现不同角度、较大范围的无风
感送风。以微孔结构为例,其出风方向如图9所示。无风感面板其中一端采用齿条结构,如图
3所示。当送风模式相互转换时,通过电机驱动齿轮转动,齿轮齿条相互啮合,以实现无风感
面板的伸出和回置运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
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空调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空调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空调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调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调器.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上开设有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出风面板,出风面板可活动地设置于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处,出风面板具有遮挡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的遮挡位置,以及避让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的避让位置,出风面板位于遮挡位置时,空调器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出风面板位于避让位置时,空调器实现常规出风模式。在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处设置出风面板,使得空调器能够实现多种出风方式,增加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