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510087655.8
2005.07.27
CN1755060A
2006.04.05
撤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公开
E06B9/40(2006.01); E06B9/56(2006.01); B60J5/00(2006.01)
E06B9/40
博斯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罗康纳纺织厂有限责任公司
R·施奈德; U·-G·海纳; J·希巴特; H·科恩
德国奥斯特菲尔登
2004.07.28 DE 102004036649.7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苏娟;胡强
一种用于汽车的窗卷帘,卷帘幅面的透光性在整个面上看是不均匀的。根据希望的和所需要的透光性从窗上边缘到窗下边缘改变透光性,以使窗下边缘处有更好的透光性。另一种实施例中,透光性从窗后边缘到窗前边缘变化。在窗前边缘透光性最好。
1. 用于汽车窗(4,16)的窗卷帘(23),汽车窗具有一个上边缘和一个下边缘,所述窗卷帘具有一个卷绕轴(28),该卷绕轴可转动地支承,还具有一个卷帘幅面(21,22,25),该幅面用一个边缘固定在卷绕轴(28)上,其中卷帘幅面的透光性在其整个面上是不同的,使得在张开在汽车窗(4,16)前的卷帘幅面(21,22,25)中透光性在靠近上边缘处小于靠近车窗下边缘处,窗卷帘还具有至少用于卷绕轴(28)的一个驱动装置(29)以使卷绕轴运动以卷绕卷帘幅面(21,22,25)。2. 用于汽车窗(4,16)的窗卷帘(23),汽车窗具有一个前边缘和在汽车尾部方向上的一个后边缘,所述窗卷帘具有一个卷绕轴(28),该卷绕轴可转动地支承,还具有一个卷帘幅面(21,22,25),该卷帘幅面用一个边缘固定在卷绕轴(28)上,其中卷帘幅面的透光性在其整个面上是不同的,使得在张开在汽车窗(4,16)前的卷帘幅面(21,22,25)中透光性在靠近后边缘处小于靠近车窗前边缘处,窗卷帘还具有至少用于卷绕轴(28)的一个驱动装置(29)以使卷绕轴运动以卷绕卷帘幅面(21,22,25)。3. 用于汽车窗(4,16)的窗卷帘(23),汽车窗具有一个前边缘和在汽车尾部方向上的一个后边缘,所述窗卷帘具有一个卷绕轴(28),该卷绕轴可转动地支承,还具有一个卷帘幅面(21,22,25),该幅面用一个边缘固定在卷绕轴(28)上,其中卷帘幅面的透光性在其整个面上是不同的,使得在张开在汽车窗(4,16)前的卷帘幅面(21,22,25)中透光性在靠近前边缘处小于靠近车窗后边缘处,窗卷帘还具有至少用于卷绕轴(28)的一个驱动装置(29)以使卷绕轴运动以卷绕卷帘幅面(21,22,25)。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卷绕轴(28)平行于汽车窗(4,16)的上边缘延伸。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卷绕轴(28)平行于汽车窗(4,16)的下边缘延伸。6.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卷绕轴(28)平行于后边缘延伸。7.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卷绕轴(28)平行于前边缘延伸。8.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透光性从卷帘幅面(21,22,25)的一个边缘向另一边缘不连续地改变。9.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透光性从卷帘幅面(21,22,25)的一个边缘向另一边缘近似连续地改变。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相应改变网眼宽度,以改变由一个网织品,优选为经编织物构成的卷帘幅面(21,22,25)的透光性。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对卷帘幅面(21,22,25)进行不同着色以改变透光性。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窗(4,16)的窗卷帘(23),其特征在于,相应于透光性用不同的密度编织卷帘幅面(21,22,25)。13.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窗(4,16)的窗卷帘(23),其特征在于,卷帘幅面(21,22,25)相应于透光性具有不同的经纬密度。1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由一个带孔薄膜构成的卷帘幅面(21,22,25)相应于透光性具有不同的孔宽度。1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由一个带孔薄膜构成的卷帘幅面(21,22,25)相应于透光性印有不透光的花纹。16.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窗卷帘(21,22,25)为一个手动的窗卷帘,其中在卷帘幅面(21,22,25)的背离卷绕轴(28)的自由边上设有悬挂件,以固定拉出状态下的卷帘幅面(21,22,25)。17.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涉及一种电动卷帘,其中卷帘幅面(21,22,25)的背离卷绕轴(28)的边与一个拉伸型材(32,33)相连,该拉伸型材通过推件(39,41)或弹簧操作使卷帘幅面(21,22,25)拉出。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一个电机配属于上述至少一个推件(39,41)。19.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一个电机配属于卷绕轴(28)。20.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卷帘幅面(21,22,25)具有一种对应于待遮蔽汽车窗(4,16)的面的设计。21.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窗卷帘,其特征在于,汽车窗为侧窗、后窗或玻璃顶棚窗。
具有不同透光性的窗卷帘 在汽车中使用窗卷帘,以遮蔽过多的阳光照射。由此应当避免耀眼作用及内部空间的过度加热。后一种情况对于具有空调的汽车很有意义,因为通过使用阳光卷帘可降低空调的冷却功率。 通常对于窗卷帘,卷绕轴由于空间原因在车身或门内装在窗的下面。而如果应当通过卷帘使阳光射入减少时,那么阳光或多或少垂直。由此通常需要将卷帘完全拉出,从而产生所希望的遮蔽作用。例如在后窗玻璃上的从下向上的卷帘仅拉出三分之二是无意义的,因为通过保留的窗上边缘的三分之一窗表面空隙仍有过多的干扰阳光射入。 窗卷帘的卷帘幅面的通过性取决于所希望的遮蔽作用。总之,这导致例如在后窗玻璃的卷帘情况下,如果窗卷帘拉出,后窗玻璃的透明度受到不利影响。 使用窗卷帘的另一原因是使向内部空间看进去的可能性减至最小。尽管实际上拉出一部分就足够了,但在此窗卷帘也必须完全拉出。 由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汽车窗的卷帘,该卷帘更好地与汽车技术和行驶技术的要求相适应。 该任务按照本发明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的特征的窗卷帘解决。 在这种新的窗卷帘中,分别使用可旋转地支承在窗边的卷绕轴。卷帘轨以一个边缘固定在卷绕轴上,并以公知的方式手工或通过电驱动从卷绕轴拉出。卷绕轴自身设有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可卷绕卷绕轴以将卷帘幅面卷绕在卷绕轴上。 在该新型窗卷帘中,卷帘幅面在整个面上看透光性不均匀。即透光性从一个边缘到另一边缘不同。例如对于后窗玻璃的卷帘在窗上边缘处的透光性小于下边缘附近。由此一方面实现所希望的遮蔽阳光的作用,另一方面将后视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特别可以在每个主要用于遮蔽的区域进行的光衰减比均匀减弱光线的汽车卷帘更强烈。 相同的情况也存在于侧窗卷帘,其中希望相对于下区域在上区域进行更强烈地减弱光线。在此可实现更好地向外观察性,而另一方面射入的阳光显著地减至最低。根据太阳视高度,透过强透光区还有较少的阳光直接照到汽车内部引起相差。 如果卷帘幅面在平行于汽车纵轴的方向上也就是从窗的前边缘到后边缘具有不同的透光性,在汽车后座上的人就可能有良好向外的视野,而另一方面几乎不能在车外面看见该人,因为该人在卷帘幅面的暗处后。 根据卷帘的实施例,不同的透光性可从自由卷帘边缘向卷绕轴方向改变,或者从卷帘幅面的纵边缘向另一纵边缘改变。选择哪个实施例,取决于所希望的透光性梯度的方向及卷绕轴相对于所述梯度的方向的位置。 通过相应于透光性改变由纤维材料或纱线材料构成的卷帘幅面的经纬密度或纤维密度,可实现卷帘不同的透光性。通过在使用织物时以所希望的方式改变经线密度及纬线密度,或通过在使用网织品如针织物时改变线圈的细度或纱线粗细,可实现不同的经纬-纤维密度。当卷帘由带孔的薄膜制成时可改变孔径。还可想象,使用通过印刷改变透光性的薄膜。例如薄膜的基底可尽可能地透明,而薄膜上的印刷逐渐地减少透光性。最后考虑各种各样图案,优选是精细的图案,从而在一定距离上看看不出是由单根线构成的。 可连续或不连续地改变透光性。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确定哪个方案,取决于技术的边缘条件以及不同类型集成在汽车的整个结构中的程度。 此外,本发明的改进方案为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可实现公开的实施例的一系列变形,这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研究附图描述轻易地得出。 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主题的一个实施例。图示为: 图1开放的汽车后窗区域的视图,能看见右后侧门的内侧; 图2窗卷帘的驱动原理图及卷帘支架地实施例剖面图; 图3结合根据本发明的卷帘的汽车顶棚的部分俯视图。 图1为轿车后座区域的开放视图。该图示出右部内侧,其与未示出的左部内侧镜像对称。该视图是简化的。因此未示出例如车身内部结构,如加强部分和固定件,因为它们对于理解本发明不是必需的。同样示意性示出车身,该处存在的车身空腔不可见。 所示的车身部分1具有顶棚2,B柱3从该顶棚侧向向下延伸至未示出的底盘总成。可想象汽车断开侧的相应的B柱。顶棚2在后边缘过渡到后窗4。后窗侧向在与B柱3有间距的C柱5上终止。C柱5带有内护板6。 在B柱3和C柱5之间右后门7以公知方式铰接在B柱上。 在右后门7的高度上有后座8,后座包括座面9和靠背11。后座面9在底盘总成上的底座面12上,放脚空间13在该底座面之前。 在后座靠背11的上边缘的高度上后窗台板15延伸到后窗玻璃4的下边缘15。 右后车门以高级轿车常见的方式设有侧窗16。侧窗16被大致垂直分布的支柱17分隔成基本为四边形的窗区18及大致三角形的窗区19。在下端两个区18和19由连续的窗护拦20限定。 窗区18上的玻璃以公知方式上下运动,为此玻璃在垂直的护拦17中以公知方式导行。在三角形窗区19中的玻璃固定布置。 两个窗区18和19分别由对应的卷帘幅面21和22遮蔽。两个卷帘幅面21和22的驱动机构在窗护拦20下的门7的内部空间中。 后窗4的内侧上有后窗玻璃的卷帘23。由后窗玻璃的卷帘23可看到部分拉出的窗帘幅面25及侧导轨27之一,部分拉出的窗帘幅面通过后窗台板15中的缝26拉出。导轨27从后座靠背11后面的后窗台板15在侧窗边缘旁延伸。另一导轨镜像对称。 后窗玻璃的卷帘23的原理结构见图2。 如图2所示,在后窗台板15下可转动的支承有卷绕轴28,卷帘幅面25以一条边固定在该卷绕轴上。借助示意的弹簧马达29张紧卷绕轴25以将卷帘幅面25卷绕在卷绕轴上。为此设有一端与车身固定而另一端固定在卷绕轴28上的螺旋弹簧。 卷帘幅面25具有一个大致为梯形的设计并在其远离卷绕轴28的边缘上设有软管状环套31。拉伸型材或弓形架延伸通过软管状环套31,其中端部件32和33可伸缩地支承在拉伸型材或弓形架中。端部件32和33具有颈部分34,该颈部分具有小于与其相连的导向件35的直径,该导向件具有短圆柱形的区段的构型。导向件35在后窗4的两个侧边缘旁的导轨27中导行。 每个导轨27包括后部切开的导向槽36,该导向槽在向导向缝中的卷帘幅面25方向上开放。 每个导轨27的下端与导向管37、38相连,在该端部上防纵向弯曲地导引有两个可弯曲的推件39和41。可弯曲的推件39和41为所谓的Suflex轴。该轴由圆柱形芯构成,该芯有螺旋状延伸的肋环绕。以这种方式得到一种弹性齿轮齿条结构。 导向管37和38将导轨27与变速电机42相连。变速电机42由永磁直流电机43和传动装置44组成,在其输出轴45上无相对转动地装有圆柱齿轮46。齿轮46与两个推件39和41形状配合连接。推件39和41在圆柱齿轮46对置侧相切地延伸经过。并在此延伸到相应的孔47、48中。 通过开动变速电机42,推件39、41可选择进给或拉回。端部件32、33跟随推件39、41的运动。导向件借助弹簧马达29相对于推件39、41的自由端保持靠置,自由端位于导向槽36中。 如图2所示,卷帘幅面25的平面总共分成3个区域50、51和52。区域的划分用虚线表示。区域50、51和52从卷帘幅面25的左边缘向右边缘延伸。这些区域沿卷帘幅面25纵向设置,即沿与卷帘幅面25的运动方向彼此平行地设置。 如图1,在此区域50中的透光性为最小;图1中最强烈减弱光线的区域即区域50用点表示。在区域51中透光性稍强,而在区域52中透光性实际上应当完全不受或仅很小的受到不利影响。 当阳光直射而卷帘25拉出时紧邻后窗4的上边缘射入的光线强烈减少。与此相邻减少作用变弱,而与后窗台板15毗邻的最下区域中无显著的光线减弱。 通过分成不同的区可实现,很强烈地使对于向后的视野最不重要的部分变暗,以射入尽可能少的阳光。在部分对向后面的视野很重要的区域51处透光性为遮蔽作用与合适的向后的视野的折中。在后窗台板上面紧邻的对于向后的视野最重要的区域52,实际上透光未受减少。仍可射入的阳光的加热作用并不强,特别是阳光不对坐在后座的乘客的舒适程度产生不利影响,虽然阳光通过区域52的射入实际上未减少。 根据卷帘幅面25由哪种材料制成,可以考虑不同的手段以实现所希望的不同的透光性。例如53示意表示织物。通过例如在区域50中的经纬密度大于区域51而区域51又比区域52密,可改变该织物的透光性。 另一种实现织物不同透光性的方案是,例如在区域50中使用染成近似为黑色的经线而在区域51中经线仅染成灰色,在区域52中经线不染色。由此改变这些线区域的透光性,而织物中的“网眼宽度”不变。 也可想象两者结合。 最后还可以,印刷织物以得到不同的透光性。 54是卷帘幅面25的放大图,该幅面通过本来不透光的薄膜打孔做成透光的。在该方案中薄膜在区域50处例如无孔,因此完全不透光,在区域51处具有较小的孔,而在区域52处具有大孔,孔的间距较小。 如果不希望使区域50处完全变暗,也可在此设有孔。 55是卷帘幅面25的放大图,该卷帘幅面由无孔但透光的的薄膜构成。通过在薄膜上印刷黑色线条形成的图案,可实现薄膜的不同透光性。选择线条图案,使在有较小的透光性的区域50处线条排列很密,而通过在区域52处根本不印图案,使在区域52处的透光性最大。每种其他合适的图案同样是可以的。 特别在应用印刷时区域50至52可以产生“灰色三角”方式逐渐过渡。其中象照片区中的完全黑到完全白的透光性或灰度级的过渡。 最后56是网织品如针织物构成的卷帘幅面25的视图。这里可通选择网眼宽度并结合经纬密度调节不同的透光性。 为改变透光性还可着色或印刷。 在按照图2的实施例中,不同透光性的单个区域平行于卷绕轴28的轴线,即区域表示这样一种透光性,卷帘拉出时随着卷帘高出汽车所在底板上的高度增加透光性降低。这种垂直方向上不同的透光性当然也适于具有卷帘幅面21和22的所示侧窗卷帘。这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无需图示表示,因为最终基本上为四边形的卷帘幅面21可以后窗玻璃的卷帘23的卷帘幅面25的方式运动。 此外图1示出另一种改变透光性的方案。所以可水平方向运动的卷帘幅面22处的透光性的为最小。该透光性对于卷帘幅面21在导轨17附近实现。相反卷帘幅面21的透光性在B柱3附近最好,即实际上无光减弱。 对于该实施例,透光性平行于汽车纵轴改变,而在垂直方向透光性不变。 卷帘幅面21和22的不同透光性在图中用不同的点密度示出。 这种不同的透光性使得后座上的人有良好的向斜前方的视野,而不会被从外侧面观察到,因为卷帘阻挡了直接的侧面观察。 卷帘轨22的驱动装置在DE 103 54 233.7 A1中详细说明,这里明确引用该文件。 如DE 103 54 233.78 A1中概述的,卷帘幅面21的卷绕轴平行于窗栏杆20。即卷帘幅面具有平行于卷绕轴的透光性梯度。就是说,透光性在卷帘幅面22的纵边缘附近大于在另一纵边缘,即下边缘的附近。 最后,结合电动窗卷帘说明本发明。但不存在将本发明限制在这种驱动装置的必要性。具体说,也可设置带有不同透光性的手动卷帘,透光性沿平行于和横向于卷绕轴方向变化。对于这种卷帘例如不需要两个导轨27。替代导轨,环31的拉伸型材具有至少一个钩和/或手柄,用以拉出拉伸型材及在合适的位置上挂在相应窗边缘附近。 这种解决方案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是公知的,因此不需详细说明,因为其不属本发明的主题。 代替各卷帘幅面可运动边缘的驱动装置,也可想象电机与卷绕轴连接,用作弹簧马达的弹簧29为牵拉弹簧,该弹簧将拉伸型材或导向件例如通过绳向离开卷绕轴的方向拉开。 本发明主要借助侧窗和后窗进行了阐述,但并不限制于该应用领域。汽车的窗通常也可理解为玻璃顶棚或玻璃板顶棚,如顶棚2的60所示。 在玻璃顶棚60下面以公知的方式可拉出卷帘幅面,以改变通过玻璃顶棚60的光线入射。这里还可设有卷帘幅面的不同透光性。如图3所示拉出的卷帘幅面可见,所述卷帘的在行驶方向具有不同透光性的区域50、51和52前后排列。在前边缘透光性最小,而在玻璃顶棚60的后边缘处透光性最大。由此使得,汽车后部更亮,而驾驶员自身上方不受阳光直接照射。 一种用于汽车的窗卷帘,卷帘幅面的透光性在整个面上看是不均匀的。根据希望的及所需的透光性可从窗上边缘到窗下边缘改变透光性,以使窗边缘处有良好的透光性。另一实施例中,透光性从窗后边缘到窗前边缘变化。在窗前边缘有最好的透光性。
《具有不同透光性的窗卷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不同透光性的窗卷帘.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用于汽车的窗卷帘,卷帘幅面的透光性在整个面上看是不均匀的。根据希望的和所需要的透光性从窗上边缘到窗下边缘改变透光性,以使窗下边缘处有更好的透光性。另一种实施例中,透光性从窗后边缘到窗前边缘变化。在窗前边缘透光性最好。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