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配杀虫剂.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60110 上传时间:2018-01-2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289181.4

申请日:

2014.06.24

公开号:

CN104054717A

公开日:

2014.09.2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01N 43/707申请公布日:2014092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N 43/707申请日:20140624|||公开

IPC分类号:

A01N43/707; A01P7/04; A01N37/46(2006.01)N

主分类号:

A01N43/707

申请人:

北京燕化永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杨会营; 刘晓娇; 卢小燕; 蒋勤桂; 田胜

地址:

102488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政通路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配杀虫剂,其中包含氯氟氰虫酰胺与吡蚜酮两种活性组分,两种活性组分的重量比为1:60-60:1,可制成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本组合物高效、低毒,杀虫活性高,延长持效期,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氯氟氰虫酰胺和吡蚜酮组成,所述氯氟氰虫酰胺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为1:60~60: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由有效成分和辅料制成悬浮剂、水分散粒剂。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

说明书

一种复配杀虫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氯氟氰虫酰胺和吡蚜酮的复配杀虫剂。
背景技术
氯氟氰虫酰胺是由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邻苯二甲酰胺类新型杀虫剂,其作用机理为激活靶标害虫的鱼尼丁受体,释放横纹肌和平滑肌细胞内的钙离子,影响昆虫肌肉收缩,导致害虫麻痹死亡。适用于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且氯氟氰虫酰胺具有双向传导和内吸性能,研究表明氯氟氰虫酰胺与传统杀虫剂无交叉抗性,因此可用于已产生抗性地区害虫防治。
吡蚜酮(pymetrozine)分子式:C10H11N50,化学名称: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3(2H)-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最早是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1988年开发,研究表明吡蚜酮对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无论是点滴、饲喂或注射试验,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而且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吡蚜酮具有优异的阻断昆虫传毒功能。尽管目前对吡蚜酮所引起的口针阻塞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的研究表明这种不可逆的"停食"不是由于"拒食作用"所引起。经吡蚜酮处理后的昆虫最初死亡率是很低的,昆虫"饥蛾"致死前仍可存活数日,且死亡率高低与气候条件有关。试验表明,药剂处理3小时内,蚜虫的取食活动降低90%左右,处理后48小时,死亡率可接近100%。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于农田害虫每年给农作物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农药作为化学防治农田害虫的主要手段,目前应用非常广泛。随着农药长期大量的单一使用,会导致害虫产生抗性,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田间试验表明,现有药剂与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种农药混配,不仅能推迟抗性产生,还能提高药效及残留时期,降低使用量,减少农民的施药成本,因此我们将氯氟氰虫酰胺与吡蚜酮复配用以扩大杀虫谱。将两种有效成分复配,不仅可以有效防治大部分害虫,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够提高药效及持效期,降低了农民的 劳动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杀虫活性高、持效性长、速效性高、低毒、环保的杀虫组合物。具体的涉及氯氟氰虫酰胺与吡蚜酮为有效成分的复配杀虫剂。
上述杀虫组合物中,氯氟氰虫酰胺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为1:60~60:1。
利用上述的杀虫组合物,配以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公知的助剂,以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可以制成本发明的剂型。其可以加工的剂型为悬浮剂、水分散粒剂。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杀虫范围广;2、持效期长;3、低毒,无残留,无公害,对环境安全;4、使用复合制剂,两种杀虫剂的用量均比单一使用时降低,从而提高了杀虫效果,增加了安全性,减少了环境污染。
褐飞虱Brown rice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Stal))分类属性:同翅目、飞虱科(Homoptera:Delphacidae),别名:褐稻虱,属于稻飞虱的一种,褐飞虱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的首要害虫。对水稻的为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直接吸食为害:以成、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虫量大,受害重时引起稻株瘫痪倒伏,俗称“冒穿”,导致严重减产或失收;2.产卵为害:产卵时,刺伤稻株茎叶组织,形成大量伤口,促使水分由刺伤点向外散失,同时破坏疏导组织,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3.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褐飞虱不仅是传播水稻病毒病——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的虫媒,也有利于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为害。取食时排泄的蜜露,因富含各种糖类、氨基酸类,覆盖在稻株上,极易招致煤烟病菌的滋生。
申请人首先对氯氟氰虫酰胺和吡蚜酮进行了配方筛选的研究,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两种有效成分的杀虫活性很高,针对两种成分的作用特点,将室内生测的对象定为褐飞虱,具体试验情况以及结果如下:
试验用药采用95%氯氟氰虫酰胺和96%吡蚜酮原药,使用丙酮将原药溶解,配制成所需要的制剂。根据设定的配比浓度,配制成所需浓度药液备用,所使用的原药及助剂均为其他厂家购买。
室内生测的方法为:采用稻苗浸渍法监测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将配制的单剂或复配剂母液用含有0.3‰Trition X100的蒸馏水稀释配制成系列浓度,每个实验设10个浓度,另设一组对照使用丙酮代替单剂或复配剂母液用。取生长至30到40cm的分蘖期健壮稻苗剪去叶片,仅留20cm左右稻茎,将其土面以上的茎秆部分完全浸 入系列浓度的药液汇总20s,取出后保持倒置状态移至晾干架上倒置晾干,罩上筒罩。每盆生测稻苗接入大小相等的健康褐飞虱3龄幼虫12头,用纱布盖上筒罩,每个处理重复四次。于温度27±1℃,相对湿度为70到80%,光照周期16/8h(L/D)的条件下培养。120h后检查结果。根据结果求出毒力回归式、致死中浓度、相关系数等,并用孙云沛法求出共毒系数。
混配制剂的联合毒力采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方法表示:

混配制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某药的毒力指数ATI×在混剂中该药有效成分的百分率)。

CTC大于120时为增效作用,小于80时为拮抗作用,80~120时为加和作用。
表1 不同配比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

分析上述数据测定结果表明,氯氟氰虫酰胺与吡蚜酮不同比例复配时,所有复配配方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将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后,能够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其中配比五的共毒系数达到了169.81,为所有配比中最高。
以下具体实例用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绝非仅仅限于以下这些实施例。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所使用的原药以及助剂均从其他厂家购买。
配方实例如下:
实例一:28%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悬浮剂

实例二:16%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实例三:15.5%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实例四:27.6%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实例五:24.4%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悬浮剂

实例六:32%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实例七:15.5%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实例八:18.4%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悬浮剂


实例九:20.4%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实例十:18.3%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

按照上述十个实例,进行28%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悬浮剂及其他复配配方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试验,同时通过与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2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效果对比,验证复配后的增效效果。试验地点为湖北省荆州地区监利市,时间为2013年7月20日,试验共四个处理,每个处理四个重复,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95m2,所有小区的种植习惯均与当地的种植习惯相同,记录施药当天和其后一周的天气资料,具体如下:
表2 试验期间气象资料

调查标准为:施药前进行基数调查,药后第1d、3d、7d、14d进行药后调查, 调查方法为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斜拍打2丛稻3下,用30cm×50cm瓷盘接收,计褐飞虱成虫数,每小区调查20丛水稻。计算减退率和相对防效,具体数据(数据为四个重复的平均值)如下:
表3 28%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SC及其他复配配方对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同配方进行复配的过程中,在使用相同的有效剂量下,氯氟氰虫酰胺和吡蚜酮复配后,制剂的防效要明显高于两种单剂,同时,复配制剂在药后14d防效要大于药后7d的,与单剂相比,延长了持效期。两者复配的剂型均为环保剂型,对环境安全友好,降低农民劳动成本,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一种复配杀虫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复配杀虫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复配杀虫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复配杀虫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复配杀虫剂.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54717A43申请公布日20140924CN104054717A21申请号201410289181422申请日20140624A01N43/707200601A01P7/04200601A01N37/4620060171申请人北京燕化永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102488北京市房山区良乡政通路8号72发明人杨会营刘晓娇卢小燕蒋勤桂田胜54发明名称一种复配杀虫剂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复配杀虫剂,其中包含氯氟氰虫酰胺与吡蚜酮两种活性组分,两种活性组分的重量比为160601,可制成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本组合物高效、低毒,杀虫活性高,延长持效期,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51I。

2、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54717ACN104054717A1/1页21一种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氯氟氰虫酰胺和吡蚜酮组成,所述氯氟氰虫酰胺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为1606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由有效成分和辅料制成悬浮剂、水分散粒剂。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权利要求书CN104054717A1/7页3一种复配杀虫剂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氯氟氰虫酰胺和吡蚜酮的复配杀虫剂。背景技术。

3、0002氯氟氰虫酰胺是由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邻苯二甲酰胺类新型杀虫剂,其作用机理为激活靶标害虫的鱼尼丁受体,释放横纹肌和平滑肌细胞内的钙离子,影响昆虫肌肉收缩,导致害虫麻痹死亡。适用于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且氯氟氰虫酰胺具有双向传导和内吸性能,研究表明氯氟氰虫酰胺与传统杀虫剂无交叉抗性,因此可用于已产生抗性地区害虫防治。0003吡蚜酮PYMETROZINE分子式C10H11N50,化学名称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32H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最早是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1988年开发,研究表明。

4、吡蚜酮对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无论是点滴、饲喂或注射试验,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而且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吡蚜酮具有优异的阻断昆虫传毒功能。尽管目前对吡蚜酮所引起的口针阻塞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的研究表明这种不可逆的“停食“不是由于“拒食作用“所引起。经吡蚜酮处理后的昆虫最初死亡率是很低的,昆虫“饥蛾“致死前仍可存活数日,且死亡率高低与气候条件有关。试验表明,药剂处理3小时内,蚜虫的取食活动降低90左右,处理后48小时,死亡率可接近100。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

5、皮部输导;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0004由于农田害虫每年给农作物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农药作为化学防治农田害虫的主要手段,目前应用非常广泛。随着农药长期大量的单一使用,会导致害虫产生抗性,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田间试验表明,现有药剂与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种农药混配,不仅能推迟抗性产生,还能提高药效及残留时期,降低使用量,减少农民的施药成本,因此我们将氯氟氰虫酰胺与吡蚜酮复配用以扩大杀虫谱。将两种有效成分复配,不仅可以有效防治大部分害虫,减少环境污染,还能够提高药效及持效期,降低了农民的劳动成本,具。

6、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杀虫活性高、持效性长、速效性高、低毒、环保的杀虫组合物。具体的涉及氯氟氰虫酰胺与吡蚜酮为有效成分的复配杀虫剂。0006上述杀虫组合物中,氯氟氰虫酰胺和吡蚜酮的重量比为160601。0007利用上述的杀虫组合物,配以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公知的助剂,以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可以制成本发明的剂型。其可以加工的剂型为悬浮剂、水分散粒剂。0008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杀虫范围广;2、持效期长;3、低毒,无残留,无说明书CN104054717A2/7页4公害,对环境安全;4、使用复合制剂,两种杀虫剂的用量均比单一使用时降低,从而提高了杀虫效果。

7、,增加了安全性,减少了环境污染。0009褐飞虱BROWNRICEPLANTHOPPERNILAPARVATALUGENSSTAL分类属性同翅目、飞虱科HOMOPTERADELPHACIDAE,别名褐稻虱,属于稻飞虱的一种,褐飞虱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的首要害虫。对水稻的为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直接吸食为害以成、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虫量大,受害重时引起稻株瘫痪倒伏,俗称“冒穿”,导致严重减产或失收;2产卵为害产卵时,刺伤稻株茎叶组织,形成大量伤口,促使水分由刺伤点向外散失,同时破坏疏导组织,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3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褐飞虱不仅是传播水稻。

8、病毒病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的虫媒,也有利于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为害。取食时排泄的蜜露,因富含各种糖类、氨基酸类,覆盖在稻株上,极易招致煤烟病菌的滋生。0010申请人首先对氯氟氰虫酰胺和吡蚜酮进行了配方筛选的研究,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两种有效成分的杀虫活性很高,针对两种成分的作用特点,将室内生测的对象定为褐飞虱,具体试验情况以及结果如下0011试验用药采用95氯氟氰虫酰胺和96吡蚜酮原药,使用丙酮将原药溶解,配制成所需要的制剂。根据设定的配比浓度,配制成所需浓度药液备用,所使用的原药及助剂均为其他厂家购买。0012室内生测的方法为采用稻苗浸渍法监测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将配制的单剂或。

9、复配剂母液用含有03TRITIONX100的蒸馏水稀释配制成系列浓度,每个实验设10个浓度,另设一组对照使用丙酮代替单剂或复配剂母液用。取生长至30到40CM的分蘖期健壮稻苗剪去叶片,仅留20CM左右稻茎,将其土面以上的茎秆部分完全浸入系列浓度的药液汇总20S,取出后保持倒置状态移至晾干架上倒置晾干,罩上筒罩。每盆生测稻苗接入大小相等的健康褐飞虱3龄幼虫12头,用纱布盖上筒罩,每个处理重复四次。于温度271,相对湿度为70到80,光照周期16/8HL/D的条件下培养。120H后检查结果。根据结果求出毒力回归式、致死中浓度、相关系数等,并用孙云沛法求出共毒系数。0013混配制剂的联合毒力采用孙云。

10、沛的共毒系数方法表示00140015混配制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某药的毒力指数ATI在混剂中该药有效成分的百分率。00160017CTC大于120时为增效作用,小于80时为拮抗作用,80120时为加和作用。0018表1不同配比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0019说明书CN104054717A3/7页50020分析上述数据测定结果表明,氯氟氰虫酰胺与吡蚜酮不同比例复配时,所有复配配方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说明将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后,能够有很好的增效作用。其中配比五的共毒系数达到了16981,为所有配比中最高。0021以下具体实例用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绝非仅仅限于以下这些。

11、实施例。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所使用的原药以及助剂均从其他厂家购买。0022配方实例如下0023实例一28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悬浮剂00240025实例二16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0026说明书CN104054717A4/7页60027实例三155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00280029实例四276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003000310032实例五244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悬浮剂0033说明书CN104054717A5/7页70034实例六32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00350036实例七155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00370038实例八184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悬。

12、浮剂00390040说明书CN104054717A6/7页80041实例九204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00420043实例十183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00440045按照上述十个实例,进行28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悬浮剂及其他复配配方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试验,同时通过与20氯氟氰虫酰胺悬浮剂、2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的效果对比,验证复配后的增效效果。试验地点为湖北省荆州地区监利市,时间为2013年7月20日,试验共四个处理,每个处理四个重复,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95M2,所有小区的种植习惯均与当地的种植习惯相同,记录施药当天和其后一周的天气资料,具体如下0046表2试验期间气象资料00。

13、470048调查标准为施药前进行基数调查,药后第1D、3D、7D、14D进行药后调查,调查方法为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斜拍打2丛稻3下,用30CM50CM瓷盘接收,计褐飞虱成虫数,说明书CN104054717A7/7页9每小区调查20丛水稻。计算减退率和相对防效,具体数据数据为四个重复的平均值如下0049表328氯氟氰虫酰胺吡蚜酮SC及其他复配配方对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0050005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同配方进行复配的过程中,在使用相同的有效剂量下,氯氟氰虫酰胺和吡蚜酮复配后,制剂的防效要明显高于两种单剂,同时,复配制剂在药后14D防效要大于药后7D的,与单剂相比,延长了持效期。两者复配的剂型均为环保剂型,对环境安全友好,降低农民劳动成本,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说明书CN104054717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