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走线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5991034 上传时间:2019-04-0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89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904686.6

申请日:

2016.10.18

公开号:

CN106500887A

公开日:

2017.03.15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1L 1/22申请日:20161018|||公开

IPC分类号:

G01L1/22

主分类号:

G01L1/22

申请人:

汕头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吕岳敏; 郑清交; 沈奕; 杨秋强; 张汉焱; 许东波; 彭继达; 吴春阳

地址:

515000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龙江路12号(超声电子工业园)内液晶显示器主厂房东南侧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代理人:

温旭;张泽思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应变式力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少走线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包括基板、FPC和多个应变电阻组,所述应变电阻组设置在基板上并与所述FPC连接,每个应变电阻组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设置在基板的第一面,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设置在基板的第二面,所述第一电阻两端为a端和b端,所述第二电阻两端为c端和d端,所述第三电阻两端为e端和f端,所述第四电阻两端为g端和h端。本发明结构科学合理,通过设置合适的并线和跳线,有效减少了连线的数量,减少走线,最终可达到在应变电阻组个数为M的情况下,连线的数量N为N=2M+2,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N=8M,减少了很多外接线。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减少走线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FPC和多个应变电阻
组,所述应变电阻组设置在基板上并与所述FPC连接,每个应变电阻组包括第一电阻、第二
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设置在基板的第一面,所述第三
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设置在基板的第二面,所述第一电阻两端为a端和b端,所述第二电阻
两端为c端和d端,所述第三电阻两端为e端和f端,所述第四电阻两端为g端和h端,同一列的
各应变电阻组的a端相连形成第一a并线,同一列的各应变电阻组的d端相连形成第一d并
线,同一列的各应变电阻组的f端相连形成第一f并线,同一列的各应变电阻组的g端相连形
成第一g并线,所述第一a并线、第一d并线、第一f并线、第一g并线以及每个应变电阻组的b
端、c端、e端、h端均与所述FPC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同列的应变电阻组的第
一a并线通过a跳线相连形成第二a并线,不同列的应变电阻组的第一d并线通过d跳线相连
形成第二d并线,不同列的应变电阻组的第一f并线通过f跳线相连形成第二f并线,不同列
的应变电阻组的第一g并线通过g跳线相连形成第二g并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FPC上,所述第二a
并线与第二g并线相连形成A并线,第二d并线与第二f并线相连形成B并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FPC包括相连的上FPC
和下FPC,所述第二a并线、第二d并线分别与所述上FPC连接,所述第二g并线、第二f并线分
别与所述下FPC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FPC上,每个应变电
阻组内的b端与e端相连形成C并线,每个应变电阻组内的c端与h端相连形成D并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FPC包括相连的上FPC
和下FPC,所述各应变电阻组的b端、c端分别与所述上FPC连接,所述各应变电阻组的e端、h
端分别与所述下FPC连接。

说明书

一种减少走线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变式力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少走线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

背景技术

设置在刚性基板(如玻璃基板)上下表面的应变电阻R1~R4(可采用导电膜层,如
ITO膜层,图形化为迂回图案形成)构成一应变电阻组,其当手指按压在刚性基板上时,设在
第一面(靠近手指的一面)的电阻会由于基板表面的压缩应变而变小,而设在第二面(远离
手指的一面)的电阻,会由于基板的拉伸应变而变大。由此,通过对比两个面的电阻变化,即
可探测到手指在基板上的按压力,由此而制作成一种应变式的力学感应装置。

一般来说,还可在基板上设置多个上述应变电阻组,以探测多个位置的手指按压
力,由此构成一多点力学感应板,在电子装置(如手机、平板电脑、工业仪表)中,这种感应板
可以结合显示屏或触摸屏而设置,以增强人机之间的交互。然而,由于每组电阻组都有8个
引线,当将多个应变电阻组设置在一起时,其会导致外接的线路非常多,引线总数N是电阻
组个数M的8倍(N=8M),使得其安装起来非常麻烦,如需要采用非常宽的FPC。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走线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引
线数量多,安装麻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减少走线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
置,包括基板、FPC和多个应变电阻组,所述应变电阻组设置在基板上并与所述FPC连接,每
个应变电阻组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
阻设置在基板的第一面,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设置在基板的第二面,所述第一电
阻两端为a端和b端,所述第二电阻两端为c端和d端,所述第三电阻两端为e端和f端,所述第
四电阻两端为g端和h端,同一列的各应变电阻组的a端相连形成第一a并线,同一列的各应
变电阻组的d端相连形成第一d并线,同一列的各应变电阻组的f端相连形成第一f并线,同
一列的各应变电阻组的g端相连形成第一g并线,所述第一a并线、第一d并线、第一f并线、第
一g并线以及每个应变电阻组的b端、c端、e端、h端均与所述FPC连接。通过并线将同一列的
各应变电阻组的相同端相连并连接到FPC,不需要每个应变电阻组的每个端均各自连接到
FPC,减少了连线的数量,减少走线。

不同列的应变电阻组的第一a并线通过a跳线相连形成第二a并线,不同列的应变
电阻组的第一d并线通过d跳线相连形成第二d并线,不同列的应变电阻组的第一f并线通过
f跳线相连形成第二f并线,不同列的应变电阻组的第一g并线通过g跳线相连形成第二g并
线。通过跳线将不同列的并线相连并连接到FPC,不需要每一列的每条并线均各自连接到
FPC,减少了连线的数量,减少走线。

在所述FPC上,所述第二a并线与第二g并线相连形成A并线,第二d并线与第二f并
线相连形成B并线。再次通过并线减少了连线的数量,减少走线。

所述FPC包括相连的上FPC和下FPC,所述第二a并线、第二d并线分别与所述上FPC
连接,所述第二g并线、第二f并线分别与所述下FPC连接。将基板第一面的第二a并线、第二d
并线和第二面的第二g并线、第二f并线通过相连的上FPC和下FPC进行并线,减少了连线的
数量,减少走线。

在所述FPC上,每个应变电阻组内的b端与e端相连形成C并线,每个应变电阻组内
的c端与h端相连形成D并线。再次通过并线减少了连线的数量,减少走线。由此,FPC最终连
接到外部电路的,只有A线、B线和各个应变电阻组的C线和D线,应变电阻组个数为M的情况
下,连线的数量N为N=2M+2。

所述FPC包括相连的上FPC和下FPC,所述各应变电阻组的b端、c端分别与所述上
FPC连接,所述各应变电阻组的e端、h端分别与所述下FPC连接。将基板第一面的b端、c端和
第二面的e端、h端通过相连的上FPC和下FPC进行并线,减少了连线的数量,减少走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结构科学合理,通过设置合适的并线和跳线,有效减少了
连线的数量,减少走线,最终可达到在应变电阻组个数为M的情况下,连线的数量N为N=2M+
2,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N=8M,减少了很多外接线。

附图说明

图1为应变探测按压力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连线方式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应变电阻组中的电阻排列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应变电阻组连接为桥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单个应变电阻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基板、FPC和多个应变电阻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FPC上的跳线、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设置在刚性基板(如玻璃基板)上下表面的应变电阻R1~R4(可采用导
电膜层,如ITO膜层,图形化为迂回图案形成)构成一应变电阻组,其当手指按压在刚性基板
上时,设在在第一面(靠近手指的一面)的电阻会由于基板表面的压缩应变而变小,而设在
第二面(远离手指的一面)的电阻,会由于基板的拉伸应变而变大。由此,通过对比两个面的
电阻变化,即可探测到手指在基板上的按压力,由此而制作成一种应变式的力学感应装置。

一般来说,还可在基板上设置多个上述应变电阻组,以探测多个位置的手指按压
力,由此构成一多点力学感应板,在电子装置(如手机、平板电脑、工业仪表)中,这种感应板
可以结合显示屏或触摸屏而设置,以增强人机之间的交互。

现有技术的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的连线方式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应变
电阻组中的电阻排列如图4所示。具体来说,为了探测出上下层的电阻差别,每一组应变电
阻组连接为桥电路,如图5所示,图中“↑”“↓”分别表示手指按压之后电阻升高和降低。其中,
通过AB端的输入,以及通过测量CD端的电压,就能够测量得电桥的失衡,由此测得R1~R4在
手指按压之后的电阻变化(R1、R2由于压缩应变而变小,R3、R4由于拉伸应变而变大),并由
此得到手指的按压力。

然而,由于每组电阻组都有8个引线,当将多个应变电阻组设置在一起时,其会导
致外接的线路非常多,引线总数N是电阻组个数M的8倍(N=8M),使得其安装起来非常麻烦,
如需要采用非常宽的FPC,如图2、图3所示。

本发明的结构如图6、图7所示,包括基板、FPC和多个应变电阻组,应变电阻组设置
在基板上并与FPC连接。单个应变电阻组的结构如图8所示,每个应变电阻组包括第一电阻
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设置在基板的第一
面,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设置在基板的第二面。第一电阻R1两端为a端和b端,第二电阻
R2两端为c端和d端,第三电阻R3两端为e端和f端,第四电阻R4两端为g端和h端。同一列的各
应变电阻组的a端相连形成第一a并线11,同一列的各应变电阻组的d端相连形成第一d并线
21,同一列的各应变电阻组的f端相连形成第一f并线31,同一列的各应变电阻组的g端相连
形成第一g并线41。第一a并线11、第一d并线21、第一f并线31、第一g并线41以及每个应变电
阻组的b端、c端、e端、h端均与FPC连接。由此,将各个组的a、d、f、g端,分别构成第一a并线
11、第一d并线21、第一f并线31、第一g并线41,省去了各自的连线,减少了屏幕内部的连线
数。

不同列的应变电阻组的第一a并线11通过a跳线13相连形成第二a并线12,不同列
的应变电阻组的第一d并线21通过d跳线23相连形成第二d并线22,不同列的应变电阻组的
第一f并线31通过f跳线33相连形成第二f并线32,不同列的应变电阻组的第一g并线41通过
g跳线43相连形成第二g并线42。

a跳线13、d跳线23、f跳线33、g跳线43可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二线路层,第二线路层
不同于构成应变电阻及其线路的第一线路层。具体来说,至少在跳线的位置,第一、二线路
层可通过一层绝缘层,如SiO2绝缘层、光敏树脂层隔开,第二线路层可以采用ITO或金属线
等导电物质制作而成。a跳线13、d跳线23、f跳线33、g跳线43可设置在周边区域,或中间区
域,也可设置在FPC上。

在FPC上,第二a并线12与第二g并线42相连形成A并线,第二d并线22与第二f并线
32相连形成B并线。如图9所示,FPC可设置为包括相连的上FPC51和下FPC52,第二a并线12、
第二d并线22分别与上FPC51连接,第二g并线42、第二f并线32分别与下FPC52连接。上FPC51
焊接在下FPC52上,最终通过下FPC52连出。每一个应变电阻组都剩下b端、e端、c端、h端,其
中,在第一面,b端、c端分别以独立线路连出,在第二面,e端、h端分别以独立线路连出。

在FPC上,每个应变电阻组内的b端与e端相连形成C并线,每个应变电阻组内的c端
与h端相连形成D并线。各应变电阻组的b端、c端分别与上FPC51连接,各应变电阻组的e端、h
端分别与下FPC52连接。

至此,最终的连线如图10所示。假设有八个应变电阻组,图中,mb、mc、me、mh为各应
变电阻组连出的b端、c端、e端、h端连线,mC、mD为各应变电阻组的C并线、D并线,m为应变电
阻组的编号1-8。由此,FPC最终连接到外部电路的,只有一条A线、一条B线和各个应变电阻
组的C线和D线,也就是说,应变电阻组个数为M的情况下,连线的数量N为N=2M+2,相比于现
有技术中的N=8M,减少了很多外接线。

一种减少走线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种减少走线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种减少走线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减少走线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减少走线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应变式力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少走线的应变式力学感应装置,包括基板、FPC和多个应变电阻组,所述应变电阻组设置在基板上并与所述FPC连接,每个应变电阻组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二电阻设置在基板的第一面,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设置在基板的第二面,所述第一电阻两端为a端和b端,所述第二电阻两端为c端和d端,所述第三电阻两端为e端和f端,所述第四电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测量;测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